一、羊肉方便面汤料的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宋蕊[1](2021)在《新疆汤饭羊肉块包和羊肉酱包的开发及贮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成子阳[2](2020)在《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因此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功能性要求也不断增加。传统的塑料包装由于其难以降解、浪费资源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利用纯天然材料制备可降解,甚至可食用的保鲜膜,成为了众多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而现阶段制备的可食性保鲜膜,虽说功能性齐全、性质良好,但投产率较低,这是由于现阶段可食性薄膜配方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壳聚糖为成膜原料,分别加入不同的助剂进行共混改性,以优化薄膜性质为目的,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对成膜工艺和配方进行了优化,并通过表征手段对薄膜分子间作用以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在中间性试验中,以薄膜能否顺利生产为标准,添加助剂进行改性,确保其正常生产,并研究其实际应用效果。(1)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表征。壳聚糖溶液浓度为4%,大豆蛋白添加量为4%,甘油添加量为3%时薄膜性能最佳,此时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厚度为0.098mm,拉伸强度为7.51MPa,裂断伸长率为16.3%,透光率为41.1%,透气度为0.0019μm/(Pa·S)。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大豆蛋白的加入改善了壳聚糖膜的脆性,修复了壳聚糖膜表面的裂纹,但降低了壳聚糖膜的韧性和热稳定性。(2)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表征。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薄膜配方和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结论:当壳聚糖含量为3.67%,海藻酸钠含量为3.50%,甘油含量为2.62%时,薄膜拉伸强度为23.72MPa,裂断伸长率为41.1%,水溶性为76.6%,透气度为0.0017μm/(Pa·s),水蒸气透过率为1.61 g·mm/m2h·KPa。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后发现:壳聚糖与海藻酸钠之间分子交联良好,海藻酸钠的加入提升了壳聚糖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热稳定性和水溶性。(3)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剥离性能研究。选取硬脂酸钾、单-双硬脂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等食品乳化剂作为剥离剂,分别研究了其浓度对薄膜剥离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食品乳化剂对薄膜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选取硬脂酸钾为剥离剂,其在膜液中浓度为0.2%时,薄膜综合性能最好,此时薄膜的拉伸强度为20.7MPa,裂断伸长率为54.5%,水蒸气透过率为1.51g·mm/m2h·KPa,揭膜完整率为95%。(4)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在方便面调料包中的应用研究。选取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用作方便面调料包的包装材料,研究了在包装过程中可食性方便面调料包的形貌变化、吸湿性以及使用时的蒸煮性。结果表明,可食性方便面调料包应避免暴露在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下。其在常温、密闭条件下性质稳定,包装效果良好,作为方便面调料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包装效果比传统包装还有差距。
张佳宁,孙杰,周琳,吴枚枚,刘达玉[3](2018)在《基于大豆酱油饼的羊肉方便汤料加工技术》文中提出以高盐稀态酱饼为原料,搭配羊肉、羊骨、香辛料、美拉德反应基料等辅料,通过脱腥、炒制、增香、熬制、美拉德反应、调配、灌装、微波杀菌等工序,研发了一种典型川味的方便汤料。产品可用开水冲调即成川菜美味鲜汤,亦可作为方便食品的配套汤料包,随方便食品搭配使用。
申慧珊,夏天雨,吴青兰,江昊,张国权,郑建梅[4](2018)在《番茄牛腩味马铃薯方便粉丝调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针对方便粉丝入味难,冲泡后汤料滋味浓郁而粉丝寡淡无味的问题,对番茄牛腩味马铃薯方便粉丝调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感官评分为控制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番茄牛腩味马铃薯方便粉丝调料的配方进行了研制。结果表明:粉包的最佳配方为白砂糖8%、牛肉调味粉4.8%、生姜粉2.3%、花椒粉2.3%、肉桂粉2.3%、食盐45%、鲜味剂5%和五香粉4.5%;酱包料的最佳配方为牛骨汤30%、黄豆酱4.8%、牛肉调味粉1.5%、牛肉精膏1.5%、乙基麦芽酚0.5%、番茄(酱和粉)35%、香辛料0.75%、牛油15%和食盐4.5%。
崔洪[5](2014)在《中国咸味香精的发展之路》文中研究指明咸味食品香精是上世纪的一类新型食品香精,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咸味香精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人们对咸味食品香精的健康化和风味化也越发关注。咸味香精作为一种安全、健康的食品香精,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肉灌制品、膨化食品、速冻食品和烘焙食品等,咸味香精在调味和增香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食品具有高度的产业化,咸味香精能够确保这种产业化的顺利进行,让食品工业得以迅猛发展。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食品生产的透明化,健康和美味成
张泓[6](2014)在《我国主食加工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主食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能够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均衡营养摄入需求的正餐食物。我国传统主食在营养组成上一般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米饭、馒头、面条或者其他谷物类食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食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迁,主食的概念也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现代主食除了传统的谷物类食品外,还包括以畜禽、水产品、果蔬等含多种营养成分的原料加工而成的菜肴食品及混合类食品。从这
耿铭晛[7](2012)在《速溶骨汤粉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骨头约占动物体重的20%-30%,作为肉类加工副产品其营养价值非常高。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畜禽生产总量居世界前列,骨资源丰富。但是传统的骨制品加工方法比较简单,加工方式以作坊式居多,规模小、手段也比较落后、生产周期长、卫生水平低、质量不稳定,往往只是为获得骨头中某些有效成分,附加值较低,这对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进骨资源深加工的发展和扩大骨制品的市场,实现畜禽骨有效成分的全利用,开发新型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牛骨作为原材料,采用微波前处理、高压蒸煮及喷雾干燥等技术对牛骨进行加工,通过测定骨汤粉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和速溶效果,确定了骨汤粉速溶性工艺的最优参数;并将速溶骨汤粉作为原料开发了一种新型牛骨汤料。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蒸煮条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煮温度115℃,蒸煮时间60min,料液比为1:2.5,在此条件下,骨汤中固形物的含量为6.19%。2.通过试验得出最优辅料添加量为:以每克骨汤中固形物为基准,麦芽糊精12mg,白砂糖4mg,CMC-Na0.5mg。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速溶骨汤粉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浓度45%,进料速度6mL/min,出风温度90℃,骨汤粉的得率为88.79%。4.以骨汤粉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的骨汤料的最佳配比为:食盐0.50g,洋葱粉0.20g,姜粉0.15g,鸡精0.10g,其中骨汤最佳调味料配方参数为(g/10g)骨汤粉,得到的骨汤料为淡黄色,口感细腻,具有浓郁的骨香味。
孙宝国,陈海涛[8](2012)在《中国咸味香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咸味香精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类新型食品香精。1983年,中国的方便面产业催生了中国的咸味香精工业。28年来,伴随着中国食品工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中国咸味香精工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近两
熊娟[9](2011)在《方便馄饨制备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馄饨,是中国人最喜欢食用的传统食品,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口感适度,老少皆宜等特点。将其研制成能在常温下长期储藏且口感好的方便馄饨,一直是方便食品市场和广大消费者所期盼的,也是食品科技人员一直努力探索的目标。本文以专用饺子粉和鲜猪瘦肉为主要原料,对方便馄饨生产的最优加工工艺及参数,馄饨面皮和馄饨馅料的配方,方便馄饨的氧化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方便馄饨工艺路线的探索,初步确定了方便馄饨的加工工艺步骤。概括来说方便馄饨的制作包括馅料的制作,面皮的制作,馄饨的熟化,馄饨的干燥。首先,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馄饨馅料的配方和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馄饨馅料的最适配方为:猪瘦肉100g,食盐3g,白砂糖10g,酱油4g,白酒2g,五香粉0.4g,辣椒粉0.2g;馅料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初煮时间为25min,复煮时间90 min,烘烤温度60℃,烘烤时间180 min。在此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馅料滋味鲜美,含水量为16.97%,复水比为1.38。然后,对方便馄饨皮的配方和馄饨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出方便馄饨面皮的最佳配方为(以面粉量计):纯净水35%,食盐1%,复合磷酸盐0.2%,食用碱0.2%,单甘酯0.5%,蔗糖酯0.3%。馄饨的最佳工艺为:蒸煮时间为10min,烘烤温度为90℃,烘烤时间为30min,油炸温度为125℃,油炸时间为1.5min,在此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下制作的方便馄饨口感好,复水性好,耐泡性好,不浑汤。最后,通过虐待储藏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迷迭香对方便馄饨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0.015%TBHQ+0.01%柠檬酸或0.015%迷迭香+0.01%柠檬酸,在50℃条件下,可使方便馄饨的贮藏时间由10d延长到25-30d;而在25℃条件下,可使方便馄饨的预期贮藏时间由2个月延长至5-6个月。
张士康[10](2010)在《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文中提出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任何民族、国家都逃脱不了这一法则。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可见,饮食本身所赋予的价值和意义是任何其它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在众多饮食门类中,汤羹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坚实雄厚的技术基础,是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哲人对汤膳的评价是“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就说明了汤膳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食同源,,的养生思想,而汤在药膳中又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追求营养价值的当代,对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研究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本文以传统汤文化为研究视角,围绕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这一中心,首先对“汤羹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认为,所谓汤文化是指附着在羹汤的生产、加工和进食过程中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探讨人们在传统汤品的制作和饮用时所体现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本文试图在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汤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传统汤文化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与技术融合的可能与途径,并尝试将理论研究成果指导现代汤品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传统汤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提炼与总结;其次对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理论进行探讨,最后试图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江苏某汤业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探讨汤文化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本文在总结大量汤羹历史文献与相关资料的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汤羹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具体途径,并应用到具体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为:第一,汤品烹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汤的制作和饮用中均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汤饮食器、汤的礼仪和习俗汤的历史典故都是汤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二,“和”是汤文化的精神核心。“和”用在汤品调制中的含义是达到各种食材的融合。在价值观上,和是要建立在不同意见协调的基础上的“和而不同”。“和”达到的效果是适中平衡,不等于同一和单调,是在差异和多样的前提下实现的,汤文化这一“和”的理念与中国文化的精髓相通,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第三,在技术垄断论的大背景下,本文认为文化与技术相互渗透,在组织关系中可相互通过相互博弈达到融合,传统汤品文化与现代工工艺的融合发展是汤产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途径,在运用现代工艺对传统汤品开发改造时应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指导原则。第四,汤品文化在组织层面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构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将汤品文化的研究成果具体应用到江苏汤业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为现代汤品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提供基本思路。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汤羹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属于开拓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此外,本文从技术角度对汤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并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重点通过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探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应用于传统汤品生产的可能途径,为传统汤文化的的可持续发展了提供新的视角,对促进我国汤羹产品开发也有着一定指导意义。而且,本文最为核心的理论成果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较为成功的应用。
二、羊肉方便面汤料的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肉方便面汤料的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壳聚糖和壳聚糖膜 |
1.2 壳聚糖基可食性薄膜的分类 |
1.2.1 壳聚糖/多糖复合膜 |
1.2.2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 |
1.2.3 壳聚糖/脂类复合膜 |
1.2.4 其他壳聚糖复合膜 |
1.3 可食性薄膜的助剂 |
1.3.1 增塑剂 |
1.3.2 交联剂 |
1.3.3 其他助剂 |
1.4 可食性薄膜的生产 |
1.4.1 流延法 |
1.4.2 剥离性能 |
1.5 可食性薄膜的应用 |
1.5.1 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2 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 |
1.5.3 在其他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
1.6 研究内容、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制备 |
2.3.2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
2.3.3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大豆蛋白浓度对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性质的影响 |
2.4.2 甘油浓度对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性质的影响 |
2.4.3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制备 |
3.3.2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
3.3.3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测定 |
3.3.4 海藻酸钠壳聚糖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
3.3.5 响应面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壳聚糖含量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
3.4.2 海藻酸钠含量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
3.4.3 甘油含量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
3.4.4 共混时间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
3.4.5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
3.4.6 响应面试验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剥离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食品乳化剂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食品乳化剂对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
4.3.3 不同食品乳化剂对剥离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壳聚糖基可食性薄膜在方便面调料包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步骤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壳聚糖/海藻酸钠膜的基本性质 |
5.3.2 吸湿性的测定 |
5.3.3 蒸煮性 |
5.3.4 感官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大豆酱油饼的羊肉方便汤料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质酱饼的选择与要求 |
1.1 调整配方减少粗纤维含量 |
1.2 采用多菌种发酵提高风味 |
1.3 减低压榨保留酱饼更多风味 |
2 酱饼型肉味方便汤料加工技术 |
2.1 汤料工艺配方 |
2.2 汤料工艺操作要点 |
2.2.1 辅料的预处理 |
2.2.2 羊油的熬制去腥 |
2.2.3 羊肉的预处理 |
2.2.4 羊肉的炒制 |
2.2.5 骨汤的熬制 |
2.2.6 酱饼的除杂与均细化 |
2.2.7 酱饼的炒制与增香脱水 |
2.2.8 煮制与美拉德反应 |
2.2.9 调配 |
2.2.1 0 热灌装 |
2.2.1 1 微波杀菌 |
2.2.1 2 冷却成型 |
3 产品推广应用前景 |
3.1 新型酱饼方便汤料风味显着提升 |
3.2 酱饼开发利用提高酱油产业综合效益 |
3.3 满足方便汤料的市场需求 |
(4)番茄牛腩味马铃薯方便粉丝调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1. 1 粉包 |
1.2.1. 2 酱包 |
1.2.2 操作要点 |
1.2.2. 1 粉包 |
1.2.2. 2 酱包 |
1.3 实验研究 |
1.3.1 感官评定标准 |
1.3.2 单因素试验 |
1.3.2. 1 粉包 |
1.3.2. 2 酱包 |
1.3.3 正交试验 |
1.3.3. 1 粉包 |
1.3.3. 2 酱包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粉包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 粉包正交试验结果 |
2.3 酱包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 酱包正交试验结果 |
3 结论 |
(5)中国咸味香精的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咸味香精的发展历程 |
咸味食品香精的概念 |
中国咸味香精应用的重要领域 |
咸味香精的发展问题 |
(6)我国主食加工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食加工产品的分类 |
二、我国主食加工产品的加工现状 |
1. 常温保存的主食加工产品 |
(1) 面制品。 |
(2) 米制品。 |
(3) 菜肴及米饭套餐制品。 |
2. 冷链保存的主食加工产品 |
3. 餐盒或大包装配送的主食产品 |
三、主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现状 |
四、主食加工产品的市场推拉动力及市场消费特点分析 |
1. 主食加工产品的市场推拉动力分析 |
(1) 生产供应端推动力的四大因素。 |
(2) 市场消费端拉动力的三大因素。一是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二是生活习惯的改变, 外出就餐和购买预制食品的比例提高;三是户均人口减少, 使得家庭用于烹饪的时间大为缩短。 |
2. 主食加工产品的市场消费特点分析 |
(1) 早餐市场需求。 |
(2) 写字楼市场需求。 |
(3) 社区市场需求。 |
(4) 商业圈市场需求。 |
(5) 假日餐饮市场需求。 |
(6) 婚庆团圆宴市场需求。 |
五、我国主食加工产业未来的探索 |
1. 主食加工原料的加工适宜性研究 |
2. 应大力发展的主食加工产品 |
(1) 适合常温保存的主食加工产品。 |
(2) 低温或速冻主食加工产品。 |
(3) 微波预制主食产品。 |
3. 开展适合我国传统主食加工技术研究 |
(1) 防止淀粉回生工艺技术。 |
(2) 标准化工艺技术。 |
(3) 传统食品的工业化适应性改造技术。 |
(4) 新型热源利用与节能技术。 |
(5) 自动化加工技术。 |
(6) 品质保持与货架期延长技术。 |
(7) 冷链物流技术。 |
(8) 主食加工产品的复热技术。 |
4. 开展适合我国传统主食加工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及连续化生产线的研制 |
(1) 成型及烹饪装备及生产线。 |
(2) 包装、灌装装备。 |
(3) 热杀菌及冷杀菌装备。 |
(4) 其他。 |
(7)速溶骨汤粉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骨的概述 |
1.2.1 骨的营养价值 |
1.2.2 我国畜禽骨的资源现状和加工存在问题 |
1.2.3 国内外畜禽骨的开发利用现状 |
1.3 微波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喷雾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创新点 |
1.5.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速溶骨粉的加工工艺流程设计 |
2.2.2 骨的预处理 |
2.2.3 蒸煮工艺的研究 |
2.2.4 辅料添加量的确定 |
2.2.5 喷雾干燥条件的优化 |
2.2.6 骨汤料配方的研究 |
2.2.7 指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波辅助处理对骨汤中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 蒸煮条件对骨汤中固形物的影响 |
3.2.1 不同蒸煮温度对骨汤中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蒸煮时间对骨汤中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蒸煮料液比对骨汤中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4 蒸煮条件对骨汤中固形物含量影响的正交试验结果 |
3.3 辅料的选择 |
3.3.1 速溶剂的选择 |
3.3.2 不同辅料的选择 |
3.3.3 添加辅料对骨汤粉质量影响的正交试验结果 |
3.4 喷雾干燥条件的优化 |
3.4.1 喷雾干燥单因素试验 |
3.4.2 不同工艺参数对喷雾干燥影响的正交试验结果 |
3.5 骨汤料调味料配方的研究 |
3.6 骨汤粉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咸味香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咸味香精行业的基本情况 |
中国咸味香精技术的发展状况 |
中国咸味香精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
餐饮领域 |
速冻食品领域 |
复合调味品领域 |
(9)方便馄饨制备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方便食品 |
1.1.2 方便食品市场分析 |
1.1.3 方便馄饨概述 |
1.1.4 方便馄饨发展前景 |
1.2 方便馄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方便馄饨的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立题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方便馄饨工艺路线的探索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测定方法 |
2.1.4 感官评定方法 |
2.1.5 方便馄饨基本工艺路线初步确定的方法 |
2.1.6 方便馄饨馅料基本工艺路线初步确定的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方便馄饨基本工艺路线初步确定 |
2.3.2 馄饨馅基本工艺路线初步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馄饨馅料工艺优化 |
3.1 仪器和材料 |
3.1.1 所用原料和试剂 |
3.1.2 所用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水分的测定 |
3.2.2 脂肪含量测定 |
3.2.3 复水比的测定 |
3.2.4 感官评定方法 |
3.2.5 馅料加工工艺流程 |
3.2.6 配方优化选择 |
3.2.7 馅料加工工艺参数选择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鲜肉物化指标 |
3.3.2 馅料配方正交试验结果 |
3.3.3 香辛料添加量对馅料口感的影响 |
3.3.4 初煮时间的确定 |
3.3.5 复煮时间的确定 |
3.3.6 干燥温度对馅料的影响 |
3.3.7 馅料工艺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方便馄饨工艺优化 |
4.1 仪器和材料 |
4.1.1 所用原料 |
4.1.2 所用试剂 |
4.1.3 所用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测定指标 |
4.2.2 感官评定方法 |
4.2.3 工艺流程图 |
4.2.4 馄饨皮的配方研究 |
4.2.5 蒸煮时间对馄饨皮糊化度的影响 |
4.2.6 油种类对馄饨皮品质的影响 |
4.2.7 烘烤温度对馄饨皮品质的影响 |
4.2.8 烘烤时间对馄饨皮品质的影响 |
4.2.9 油炸工艺对馄饨皮含水量的影响 |
4.2.10 油炸工艺对馄饨皮含油率的影响 |
4.2.11 馄饨加工工艺正交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馄饨皮配方 |
4.3.2 蒸煮时间对馄饨皮糊化度的影响 |
4.3.3 油种类对馄饨皮品质的影响 |
4.3.4 烘烤温度对馄饨皮品质的影响 |
4.3.5 烘烤时间对馄饨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6 油炸工艺对馄饨皮含水量的影响 |
4.3.7 油炸工艺对馄饨皮含油率的影响 |
4.3.8 馄饨加工工艺正交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方便馄饨炸用油的抗氧化性研究 |
5.1 仪器和材料 |
5.1.1 所用原料 |
5.1.2 所用试剂 |
5.1.3 所用仪器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过氧化值的测定 |
5.2.2 抗氧化剂用量的选择 |
5.2.3 抗氧化剂的添加方法 |
5.2.4 馄饨的抗氧化试验 |
5.2.5 不同剂量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对馄饨稳定性的影响 |
5.2.6 不同剂量的迷迭香对馄饨稳定性的影响 |
5.2.7 方便馄饨货架寿命的预测 |
5.2.8 方便馄饨质量指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剂量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对馄饨稳定性的影响 |
5.3.2 不同剂量的迷迭香对馄饨稳定性的影响 |
5.3.3 方便馄饨货架寿命的预测 |
5.3.4 方便馄饨质量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汤品的发展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汤与羹的定义 |
2.1.2 汤的历史发展 |
2.1.3 汤的分类与功效 |
2.2 历史文献中的羹汤 |
2.2.1 羹汤文献的主要类别 |
2.2.2 羹汤文献分布的主要特点 |
2.3 汤的制作 |
2.3.1 制汤的技术要领 |
2.3.2 制汤的基本技法 |
2.3.3 荤汤的一般做法 |
2.3.4 素汤的一般做法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汤文化的发展与现实意义 |
3.1 汤文化的基本界定 |
3.1.1 汤文化的概念 |
3.1.2 汤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3.1.3 汤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
3.2 汤文化的基本特征 |
3.2.1 层次性 |
3.2.2 地域性 |
3.2.3 民族性 |
3.3 汤文化的历史发展 |
3.3.1 汤文化的产生阶段 |
3.3.2 汤文化的发展阶段 |
3.3.3 汤文化的成熟阶段 |
3.3.4 现代汤文化的发展阶段 |
3.4 "和"文化与现代和谐社会构建 |
3.4.1 "羹":从和味到和谐 |
3.4.2 汤之"和"与"和"哲学 |
3.4.3 汤之"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汤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
4.1 汤之饮食器 |
4.1.1 中国古代汤饮食器 |
4.1.2 中国现代汤饮食器 |
4.1.3 西方社会汤饮食器 |
4.2 汤之礼俗 |
4.2.1 羹汤礼仪 |
4.2.2 羹汤习俗 |
4.3 汤之历史典故 |
4.3.1 汤与历史名人 |
4.3.2 汤与成语习语 |
4.3.3 汤的趣闻轶事 |
4.3.4 其他诗文中的汤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博弈与融合 |
5.1 技术垄断论的产生与发展 |
5.1.1 技术垄断论的产生 |
5.1.2 技术垄断论的发展 |
5.1.3 审思当代技术垄断论 |
5.2 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及现状 |
5.2.1 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
5.2.2 文化对技术的影响 |
5.2.3 当代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
5.3 组织文化与技术的博弈机制与融合 |
5.3.1 文化与技术的博弈情境 |
5.3.2 组织中文化与技术的博弈机制 |
5.3.3 融合组织中文化与技术的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现代加工技术与汤文化的融合 |
6.1 汤文化内涵的技术诠释 |
6.1.1 汤文化与汤加工技术融合的重要意义 |
6.1.2 基于汤文化的汤品加工基本原则 |
6.1.3 基于汤文化的汤品加工技术原理 |
6.2 汤文化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的工艺路径 |
6.2.1 汤品制作工艺的研究进展 |
6.2.2 基于汤文化的汤品制作方案设计 |
6.2.3 基于汤文化的汤品制作具体工艺 |
6.3 现代汤品与传统汤品的对比研究 |
6.3.1 传统与现代工艺比较 |
6.3.2 现代汤品的营养品质凸显优势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体现汤文化理念的企业文化实证研究 |
7.1 企业文化的理论概述 |
7.1.1 企业文化的概念 |
7.1.2 企业文化结构 |
7.1.3 企业文化的特点 |
7.2 文化在汤品企业中的体现和应用 |
7.2.1 物质文化层面 |
7.2.2 制度文化层面 |
7.2.3 精神文化层面 |
7.3 基于文化层面的汤企业发展对策 |
7.3.1 构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企业文化 |
7.3.2 突出民族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 |
7.3.3 合理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 |
7.3.4 培养企业员工的文化认同 |
7.3.5 培养诚信精神,增强企业竞争力 |
7.3.6 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羊肉方便面汤料的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汤饭羊肉块包和羊肉酱包的开发及贮藏研究[D]. 宋蕊.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成子阳.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大豆酱油饼的羊肉方便汤料加工技术[J]. 张佳宁,孙杰,周琳,吴枚枚,刘达玉. 肉类工业, 2018(11)
- [4]番茄牛腩味马铃薯方便粉丝调料的研制[J]. 申慧珊,夏天雨,吴青兰,江昊,张国权,郑建梅. 中国调味品, 2018(06)
- [5]中国咸味香精的发展之路[J]. 崔洪. 中国食品, 2014(20)
- [6]我国主食加工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综述[J]. 张泓.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4(03)
- [7]速溶骨汤粉的制备[D]. 耿铭晛.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8]中国咸味香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孙宝国,陈海涛.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3)
- [9]方便馄饨制备技术的研究[D]. 熊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 张士康. 江南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