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武政办[2021]9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5日武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鄂政发[2020]21号)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落实,
彭文龙[3](2021)在《农户生计转型背景下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是优化耕地利用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实现区域耕地保护和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必然要求。农户是耕地利用最基本的微观社会经济主体和独立决策单元,处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农户生计转型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耕地利用转型的方向。本研究总体遵循“明确问题-理论分析-实证探究-对策建议”的思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曲阜市359份农户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1)划分农户生计类型,探讨农户生计转型阶段及转型趋势;2)集成能值分析,构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体系,测度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3)探讨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互馈影响;4)提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调控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生计转型是生计环境、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共同作用,渐次演变的结果。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包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现实目标,具有经营集约化、产出高效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环境不退化和社会可持续五方面内涵。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在耕地依存关系和土地意识、耕地利用水平和行为响应等方面存在互馈关系。(2)根据主要家庭收入来源,3.6%的农户为农业专业型,12.5%的农户为传统农业型,3.9%的农户为农业兼业型,40.9%的农户为非农兼业型,37.9%的农户为非农型。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在家庭人口、文化程度、职业结构和家庭资产等方面存在差异。综合考虑耕地流转意愿和行为,按照生计转型的顺向演替,样本农户目前处于生计转型的中后期阶段,短期内可能表现为非农化转型趋势。(3)基于能值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样本农户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整体较低,经营耕地的333户农户中,14%的农户为不可持续集约化,52%的农户为低度可持续集约化,30%的农户为中度可持续集约化,4%的农户为高度可持续集约化;不同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内部分化结构存在差异。(4)不同生计类型农户之间,农业专业化农户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水平最高,传统农业型农户次之,农业兼业型农户第三,非农兼业型农户第四,非农型农户最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越低,农户生计越倾向于非农化转型,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越高,农户生计越趋于稳定。(5)从地方政府管理与调控、市场机制构建与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与创新、农民生计保障与提高等方面尝试提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调控建议。
沈昱雯[4](2021)在《政府激励与约束措施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户认知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
朱美庆[5](2021)在《基于荧光技术研究吡虫啉、Fe2+和肼的生态环境行为》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以及转化机制的揭示是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深入直接地了解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对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和运输主要是通过同位素标记技术实现的可视化。但其成本高、具有放射性、操作和处理复杂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荧光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荧光可调、检测速度快、再现性好以及无辐射等优点,逐渐替代同位素标记技术来进行污染物环境行为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荧光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吡虫啉、Fe2+以及肼作为研究材料,结合荧光显微镜可视化研究它们在环境或植株中的吸收、分布和转化机制,为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碳量子点修饰介孔纳米二氧化硅,构建了具有稳定荧光的吡虫啉二氧化硅纳米载体(FL-MSNs@Im)。双层空壳的设计提高了FL-MSNs的负载能力并延长了其释放速率。FL-MSNs@Im可以通过调节p H值来控制吡虫啉的释放。FL-MSNs@Im的使用能够提高吡虫啉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通过荧光显微镜和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吡虫啉在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植株中的分布、转移和代谢行为。在根部施药下,FL-MSNs@Im主要通过导管从根部输送到茎叶部位。FL-MSNs@Im在叶面施药后主要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FL-MSNs@Im能够延长吡虫啉持效期,减少施药量,降低生态环境污染。3.吡虫啉在番茄植物中的分布、转运和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强光条件下FL-MSNs@Im的迁移效率高于弱光条件。在根施条件下,FL-MSNs@Im通过蒸腾作用从导管运输到茎叶部位,未在番茄果实体内检测到FL-MSNs@Im存在。叶面施药后,FL-MSN@Im通过筛管和导管的双重运输管道由上至下运输。相比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FL-MSN@Im在番茄上能产生更少的代谢产物,这为具有高毒代谢物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4.一种基于荧光探针(DDED)技术的Fe2+环境行为监测手段被开发。DDED的超大Stokes位移(>275 nm)增强了其对细胞以及组织穿透力,减少了背景荧光干扰。该技术可以直观地实时监测细胞和斑马鱼体内Fe2+的分布。DDED不仅能够定性还可以定量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进行研究。DDED可以从细胞层面深入地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5.一种新型肼近红外荧光探针(DCDB)被设计并合成。DCDB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160 nm),细胞毒性低,选择性高,灵敏度高等特点。核磁共振(NMR)、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DFT)和高分辨质谱(HRMS)证实了DCDB与N2H4的反应机理。此外,该探针的潜在应用研究表明,DCDB能有效地实时监测N2H4在环境水样、细胞和斑马鱼中的分布。
张康洁[6](2021)在《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农业综合产能快速提升。与此同时,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严峻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农产品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引导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农户绿色生产实施程度并不高。产业组织模式作为联结农户与产业组织间关系的利益分享方式,可通过引导、规制等多种途径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有可能成为改善农业绿色生产的内在动力。农户如何做出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不同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如何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绿色生产如何进一步影响农户收入?深入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益借鉴。论文以稻农为研究对象,以湖北、安徽、黑龙江和吉林四省1487户调查数据和多案例资料为基础支撑,以稻农减肥减药的绿色生产行为为研究主题,将绿色生产行为界定为对商品有机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病虫农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通过建立“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系统分析框架,探究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机制及其对收入的影响。首先,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探究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并阐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对绿色生产作用过程。其次,遵循“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行为”分析思路,运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索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用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作用程度及差异;基于多元处理效应和Ordered Logit模型,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一步揭示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和OLS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探究稻农进行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以及绿色生产采纳度对稻农收入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最后,从产业组织角度,采用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剖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的驱动成效和保障。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为应对水稻生产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挑战,绿色化、精准化和组织化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水稻种植面积、参加水稻技术培训次数、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等交易特征和周围有水稻合作社、周围有稻米加工企业等市场环境是影响稻农选择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因素,且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主要通过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对稻农绿色生产发挥作用。第三,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内部差异性;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既可以直接驱动稻农实施绿色生产,还可以通过强化绿色认知实现间接驱动,政府宣传对稻农绿色认知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第四,实施绿色生产会促进稻农增收,在反事实假设下,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未实施,其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低9.2%;未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实施,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高107.7%;绿色生产采纳度对水稻收入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对低收入稻农的增收效果优于高收入稻农;因此,实施绿色生产不仅能提高稻农收益,还有利于缓解稻农内部收入差距。第五,利益联结、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外部资源整合是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此,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二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三是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四是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赵秋倩[7](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李晓静[8](2021)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绿色生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然而当前,绿色生产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消费者信任关系缺失、制度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使得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动力不足,也成为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电商变成了绿色消费的重要引擎,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衔接,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此同时,来自消费端的绿色需求和农产品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反馈到生产端,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新的盈利点,而且会推动农户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但就现实而言,农村电商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地区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且受电商意识不足、销售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户参与电商难度较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能否通过农村电商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影响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已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何种因素影响了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参与电商是否会影响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是否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进而推动其绿色生产转型?其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又是什么?此外,参与电商是否能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绩效?上述问题的回答,对政府出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猕猴桃种植户积极参与电商销售,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采纳等理论为指导,基于陕西省、四川省1036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对样本区域内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绿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BFG两步法、内生转换模型、中介效应模型、Tobit模型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多种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绿色生产转型、绿色生产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驱动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区域中,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398户,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638户。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70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有328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在638个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494户猕猴桃种植户希望能够通过参与电商渠道销售猕猴桃,可见猕猴桃种植户普遍参与电商销售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电商销售行为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且政府对推动种植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机肥施用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在猕猴桃种植户样本中均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采纳,但物理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种植户采纳率较低。从参与电商决策、参与电商模式及参与电商程度三个维度挖掘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接受农技培训次数较多、家中有村干部、互联网获取信息频繁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户主年龄越小、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中劳动力人数越多、经营规模越小、种植专业化程度越高、人情往来支出较大、亲戚好友数量较多、对电商政策感知高、有网购经历、村庄有快递点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2)从绿色农产品价格感知、销量感知、消费者认可感知、政府支持感知、风险感知五个维度分析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电商决策能够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且五个分维度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从参与电商模式来看,平台电商模式和社交电商模式均能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而分维度中部分变量不显着;在398户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随着参与电商程度的加深,猕猴桃种植户对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有所提升,从分维度看,参与电商程度越高,猕猴桃种植户对销量、消费者认可、政府支持的信心均有所增强。(3)实证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发现,对猕猴桃种植户而言,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依次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倘若未参与电商,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为62.07%;参与电商后,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增加到65.99%,增长率为6.32%。不同参与电商模式的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有差异,采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电商模式>平台电商模式>传统销售模式。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机理分析看,参与电商通过经济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标准化、消费者正向激励四条传导机制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另外,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源禀赋均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4)根据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指标特性,可以将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划分为绿色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两类,绿色生产方式的有机肥施用率、生物农药使用率、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率、物理防治技术投入、包装物回收率均显着高于传统生产方式。就参与电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转变生产方式而言,参与平台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大于参与社交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且两者均大于参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转变概率。参与电商程度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5)通过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和绿色生产效率均有显着提升作用。就绿色生产效益而言,在控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异质性后,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家庭年收入、猕猴桃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每亩猕猴桃收入均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平台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大于社交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且两者均大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收入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收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介于9.62%~11.18%之间,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总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大。就绿色生产效率而言,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63.92%,参与电商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且平台电商模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更高。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增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绿色生产管理,优化产品交易环境;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杜润帮[9](2021)在《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文中提出水稻是川渝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方式为单季中稻。除成都平原外,均以山地稻田为主,其地形、气候极为复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较重,稻田肥料流失较为普遍。旱育(秧)、直播、免耕、机栽秧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在川渝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较大变化。部分病虫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水稻纹枯病Thanatcphorus cucumcris(Frank)Donk、稻瘟病pyricutaria oryzae Cav等发生面积扩大、爆发频度较高。由于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甚至滥用导致水稻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稻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调查了水稻栽培方式的改变对应的水稻害虫种群数量变化,采用灯光诱捕、田间调查、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大田试验示范等方法,以探索水稻农药化肥减量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病虫草害农药化肥减量综合治理和在川渝稻区全面推广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川渝稻区种植方式改变对越冬代螟虫发生数量的影响分析了四川省5个重点测报区县2010-2019年间插秧方式的改变、稻田种养方式的变化以及历年二化螟越冬及冬后一代、二代发生数量。在此基础上结合2019年川渝稻区15个区县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发生情况及螟虫种群组成,分析水稻不同栽培模式对川渝稻区螟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稻区各区县传统手工插秧面积逐年减少,机插秧逐年上升,稻渔、稻鸭立体种养稻田逐年增加。二化螟越冬虫量及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与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有关。以传统手工插秧且常年面积不变,则二化螟冬前、冬后、一代、二代虫量逐年上升,以机插秧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的稻区,冬前、冬后、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呈平稳或下降趋势,虫量逐年减少。四川稻区整体比重庆稻区二化螟越冬数量多,水稻螟虫越冬以二化螟为主,占比88.36%,大螟占比10.14%,三化螟占比1.40%;几种免耕+稻草还田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分别为直播田>传统种收>冬闲田>机械种收>稻渔共育>稻鸭共育,特色类型田“再生稻>冬种榨菜”。插秧方式的变化及稻田种养面积的增加对二化螟越冬数量减少具有协同效用,对大螟数量上升有正反馈作用,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不同,水稻机械种收及稻渔(鸭)共育的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量相对较少。2.明确了重庆稻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习性2018-2019年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重庆稻区主要虫害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018-2019年秀山县灯下始见期均为4月中下旬,年均迁入峰次为2-3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4月下旬灯下有零散虫源逐步迁入,5月下旬-7月下旬持续迁入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6月下旬-8月上旬持续迁入,但2019年较2018迁入高峰早7-10d;白背飞虱虫量爆发期分别在6月上旬、下旬,7月上旬和下旬。2108年较2019年灯下高峰期白背飞虱推迟20d,褐飞虱推迟13d,田间系统调查白背飞虱持续峰期缩短20d,褐飞虱持续峰期基本一致,但2018年褐飞虱整体呈高爆发趋势。稻纵卷叶螟灯下诱捕与大田赶蛾时间基本一致,2018年较2019年灯下始见期晚22d,灯下诱捕持续时间缩短15d。二化螟灯下诱捕时间两年基本相同,但2019年仍偏早。爆发虫量与迁入、繁殖和气候因素有关;重庆4-7月积雨是导致7月下旬虫量爆发的关键因素。4-7月累计雨期、雨量是导致2019年整体较2018年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早、且虫源多的主要原因。2018年4-7月下雨天数较2019年少9天。3.提出以重庆稻区“两迁害虫”通道为界限的水稻病虫轻发生区和重发生区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5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根据田间发生情况,提出以秀山、南川、涪陵等渝南、渝东南为病虫害重发生区,江津、万州、开州等渝西、渝东北为病虫害轻发生区。4.形成了重庆稻区农药化肥减量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通过两年的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重庆水稻病虫重发生区“稻鸭(生物农药)除草+秧苗施药+生物农药+助剂激健+高效低毒低残留复配农药+4次统防统治”的防控方案;重庆水稻病虫轻发生区以二化螟性诱剂+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1-2次统防统治+生物化学农药复配的防治方案。综合形成技物结合的“种、肥、药、机、技”一体化药肥双减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5.化肥、农药减量综合试验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核心实验区结果表明:2019年秀山、涪陵、南川、江津、万州、开州6个病虫害防治区县农药减量为8%-53.08%;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90%以上,亩产增收5.78-158.18元。2020年秀山县、南川区、綦江区、江津区、万州区、合川区、垫江县、涪陵区8个农药化肥核心示范区县,农药减量31.99%-80.37%,肥料减量14.29%-52.39%情况下,水稻增产7.37%-19.39%。肥药减量从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施药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优于施肥方式,减量施肥施药对病虫害控制在重发生区明显,轻发生区不明显。肥料核心实验区以增产不增肥、减肥不减产,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降低农药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林育瑾[10](2021)在《新时代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山东省粮食种植户的选择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是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稳定粮食生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的稳定、农作物高产和农民增收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世界农药的发展,由于粮食种植户不合理的施药行为,尤其是农药的过量施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自2015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各省市相继开展了多项农药减量行动,制定了多项农药减量举措,并取得相应成效。农药减量是一项长期任务,评估各项政策效果,制定符合农户采纳意愿的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至关重要。论文从农户视角入手,通过对粮食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意愿的研究,评估激励政策效果,为政府制定高效的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提供合理性建议。本文在综合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各地市粮食种植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实验(设置技术支持、环境保护宣传、农业保险和生物农药补贴为激励政策属性,设置农药使用量变化率为政策结果属性),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农户农药施用情况。基于随机效用理论构建混合Logit模型,探究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的偏好,通过交互效应分析其可能来源;运用潜类别模型,探究农户偏好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1)农户普遍具备一定程度的风险感知,能够认识到农药对环境以及食品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他们缺少获取农药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2)农户普遍愿意采纳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愿意做出改变以获取更高的效用水平。(3)农药保险政策与生物农药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宣传政策存在互补关系;技术支持政策与环境保护宣传政策呈现替代关系。(4)依据农户对相关政策的偏好异质性,可将农户分为:“政策敏感型”(占36.5%)、“补贴偏好型”(占38.5%)、“安于现状型”(占25%)。(5)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中四项政策属性对于减少农户农药使用量都具有显着效果,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业保险政策、技术支持政策、生物农药补贴政策和环境保护宣传政策。农户意愿决定了激励政策的合理性和实施效果。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制定应符合农户偏好,注重政策组合的协同与侧重,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业培训,开辟农业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供合理的生物农药补贴,加大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宣传,以提高农药减量施用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尝试性地采用选择实验法评估多项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通过农户行为选择,从农户偏好视角综合考察多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丰富了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体系。
二、生物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2)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武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
一、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总体目标 |
二、环境管控单元 |
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
四、保障措施 |
(3)农户生计转型背景下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进展 |
1.2.2 农户生计转型研究进展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2.1.2 计划行为理论 |
2.1.3 人地关系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农户与农户生计转型 |
2.2.2 集约化与可持续集约化 |
2.2.3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 |
2.3 理论分析 |
2.3.1 农户生计转型理论分析 |
2.3.2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理论分析 |
2.3.3 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之间的互馈关系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曲阜市自然资源状况 |
3.1.2 曲阜市社会经济状况 |
3.1.3 调研乡镇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样本描述 |
第4章 农户生计类型及转型趋势 |
4.1 农户生计特征分析 |
4.1.1 家庭人口 |
4.1.2 文化程度 |
4.1.3 职业类型 |
4.1.4 家庭资产 |
4.2 农户生计类型及特征差异 |
4.2.1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 |
4.2.2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特征差异 |
4.3 农户生计转型阶段及趋势分析 |
4.3.1 农户生计转型阶段划分 |
4.3.2 农户生计转型趋势分析 |
第5章 耕地利用特征分析与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
5.1 耕地利用特征分析 |
5.1.1 经营规模 |
5.1.2 经营方式 |
5.1.3 农户认知 |
5.1.4 减施意愿 |
5.2 基于能值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
5.2.1 能值分析 |
5.2.2 能值计算 |
5.2.3 评价体系 |
5.3 基于能值的评价结果分析 |
5.3.1 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概况 |
5.3.2 耕地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
5.3.3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评价 |
第6章 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互馈影响 |
6.1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差异 |
6.2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差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趋势 |
6.3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调控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荧光技术研究吡虫啉、Fe2+和肼的生态环境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生态环境污染物概述 |
1.2 有机污染物 |
1.2.1 农药污染 |
1.3 无机污染物 |
1.3.1 有毒金属污染物 |
1.3.2 小分子污染物 |
1.4 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
1.4.1 农药的环境行为 |
1.4.2 有毒金属的环境行为 |
1.4.3 其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
1.5 污染物环境行为研究手段 |
1.5.1 同位素示踪技术 |
1.5.2 荧光标记技术 |
1.5.3 荧光探针技术 |
1.5.4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UPLC-MS/MS)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吡虫啉荧光介孔纳米SiO_2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荧光双壳空心二氧化硅吡虫啉载体的合成 |
3.2.4 吡虫啉在FL-MSNs的负载 |
3.2.5 FL-MSNs@Im中吡虫啉含量的测定 |
3.2.6 FL-MSNs@Im中吡虫啉的体外释放 |
3.2.7 吡虫啉的检测条件 |
3.2.8 FL-MSNs@Im的生物活性研究 |
3.2.9 动态接触角测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FL-MSNs@Im的制备 |
3.3.2 FL-MSNs@Im形态和结构的表征 |
3.3.3 FL-MSNs@Im的荧光性能探究 |
3.3.4 FL-MSNs@Im中吡虫啉含量的探究 |
3.3.5 FL-MSNs@Im的控释研究 |
3.3.6 FL-MSNs@Im的生物活性研究 |
3.3.7 FL-MSNs@Im的动态接触角测试 |
3.3.8 FL-MSNs@Im在小白菜上的荧光成像 |
3.4 小结 |
第四章 FL-MSNs@Im在小白菜上的环境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试剂与耗材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室内试验 |
4.2.4 荧光成像样品制备 |
4.2.5 吡虫啉及其代谢物的提取净化 |
4.2.6 吡虫啉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条件 |
4.2.7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根施条件下荧光纳米载体在小白菜植株中的形态特征研究 |
4.3.2 吡虫啉在小白菜上的初始沉积 |
4.3.3 根施条件下吡虫啉在小白菜上吸收和转运的荧光成像研究 |
4.3.4 根施条件下70%水分散粒剂和FL-MSNs@Im在小白菜上吸收和转运 |
4.3.5 叶面施药条件下吡虫啉在小白菜上吸收和转运的可视化研究 |
4.3.6 叶面施药后吡虫啉在小白菜各部位的分布和迁移 |
4.3.7 吡虫啉在小白菜上的代谢途径 |
4.4 小结 |
第五章 FL-MSNs@Im在番茄上的环境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试剂与耗材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试验设计 |
5.2.4 荧光成像样品制备 |
5.2.5 吡虫啉及其代谢物的提取净化 |
5.2.6 吡虫啉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条件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根施条件下吡虫啉纳米载体在番茄中的形态特征研究 |
5.3.2 吡虫啉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植物中的初始沉积 |
5.3.3 根施条件下番茄植株中吡虫啉的吸收与转运 |
5.3.4 叶面施药后番茄植株中吡虫啉的吸收与转运 |
5.3.5 番茄中吡虫啉的代谢机理 |
5.3.6 番茄中吡虫啉的最终残留 |
5.4 小结 |
第六章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对Fe~(2+)环境行为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部分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E)-4-(2-(3-(二氰亚甲基)-5,5-二甲基环己-1-烯-1-基)乙烯基)-N,N-二乙基苯胺氧化物(DDED)的合成和表征 |
6.2.4 荧光滴定试验 |
6.2.5 荧光量子产率 |
6.2.6 pH对DDED识别Fe~(2+)的响应 |
6.2.7 DDED对Fe~(2+)的响应机理研究 |
6.2.8 HepG2细胞成像 |
6.2.9 斑马鱼成像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DDED的合成与表征 |
6.3.2 DDED的检测条件的优化 |
6.3.3 DDED对Fe2+的特异性识别和抗干扰能力研究 |
6.3.4 DDED的光谱性能研究 |
6.3.5 DDED对Fe~(2+)荧光响应机制研究 |
6.3.6 DDED的应用潜力 |
6.3.7 HepG2活细胞中Fe2+的荧光可视化 |
6.3.8 斑马鱼中Fe2+的荧光可视化 |
6.4 小结 |
第七章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对肼环境行为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材料与试剂 |
7.2.2 仪器与设备 |
7.2.3 DCDB的合成与表征 |
7.2.4 细胞试验 |
7.2.5 斑马鱼试验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DCDB的设计与合成 |
7.3.2 DCDB和肼的反应条件的优化 |
7.3.3 DCDB对肼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研究 |
7.3.4 DCDB对肼的响应研究 |
7.3.5 DCDB与肼的反应机理研究 |
7.3.6 DCDB对环境水样中肼的实际应用 |
7.3.7 HeLa细胞试验 |
7.3.8 斑马鱼成像试验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绿色发展是适应生产端和消费端变化的客观要求 |
1.1.2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持久动力 |
1.1.3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 |
1.1.4 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
1.3.2 产业组织模式与绿色生产行为 |
1.3.3 绿色生产行为、产业组织模式与收入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
1.5.1 数据来源 |
1.5.2 样本情况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稻农 |
2.1.2 产业组织模式 |
2.1.3 绿色生产技术 |
2.1.4 绿色生产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2.4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2.3.1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解构的总体逻辑 |
2.3.2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解构过程 |
2.3.3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框架的建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新趋势 |
3.1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种植情况 |
3.1.2 化肥农药投入情况 |
3.1.3 成本收益情况 |
3.1.4 产业组织发展情况 |
3.2 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3.2.1 水稻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
3.2.2 新型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有限,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率较低 |
3.2.3 产业组织发展良莠不齐,农户组织化参与度较低 |
3.2.4 受粮价“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户增收乏力 |
3.3 水稻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3.3.1 绿色化 |
3.3.2 精准化 |
3.3.3 组织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制度安排 |
4.1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
4.1.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4.1.2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
4.1.3 研究方法 |
4.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5 稳健性检验 |
4.1.6 结论与启示 |
4.2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分析 |
4.2.1 事前控制 |
4.2.2 过程控制 |
4.2.3 结果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 |
5.1 产业组织模式对不同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5.1.1 理论分析框架 |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5.1.4 模型构建 |
5.1.5 实证分析 |
5.2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
5.2.1 理论分析框架 |
5.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5.2.4 研究方法 |
5.2.5 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分析 |
6.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6.2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6.3 研究方法 |
6.3.1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
6.3.2 OLS回归模型 |
6.3.3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
6.4 结果及分析 |
6.4.1 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 |
6.4.2 绿色生产对稻农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绿色生产的驱动机制:基于案例分析 |
7.1 探讨的关键问题 |
7.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7.2.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
7.2.2 案例选择的依据 |
7.3 案例概况与分析 |
7.3.1 案例概况 |
7.3.2 案例分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 |
7.4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的保障 |
7.4.1 注重与稻农的利益联结 |
7.4.2 注重对稻农生产过程的控制 |
7.4.3 注重整合外部资源强化产业组织模式稳定性 |
7.5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再检视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 |
8.2.2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 |
8.2.3 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 |
8.2.4 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稻种植户绿色生产与产业组织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技术推广 |
2.1.3 推广技术属性 |
2.1.4 技术推广渠道 |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扩散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
3.1.1 蔬菜生产特征 |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3.2 研究方法 |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2 研究方法 |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3.2 研究方法 |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
6.9 稳健性检验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
7.1 问题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型选择 |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t检验结果 |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
7.4.4 双重检验 |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
7.7 稳健性检验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3.3 典型经验总结 |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4.3 典型经验总结 |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5.3 典型经验总结 |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
9.2 政策建议 |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涉农电商的相关研究 |
1.3.2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研究 |
1.3.3 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研究 |
1.3.4 农户绿色生产绩效的研究 |
1.3.5 农村电商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影响机理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鲜农产品 |
2.1.2 猕猴桃种植户 |
2.1.3 涉农电商 |
2.1.4 农产品电商模式 |
2.1.5 绿色生产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
2.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2.3.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2.3.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2.3.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分析 |
3.1.1 世界及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
3.1.2 中国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分析 |
3.1.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1.4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 |
3.1.5 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关系推断 |
3.2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2.2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3.2.3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决策的影响因素 |
3.2.4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模式的影响因素 |
3.2.5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程度的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4.3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4.4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差异分析 |
4.5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2.1 计量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5.3 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度量 |
5.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分析 |
5.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
5.5 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分析 |
5.6 异质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6.3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判定 |
6.3.1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数目的确定 |
6.3.2 样本属于潜在类别的概率分析 |
6.3.3 两类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的特征分析 |
6.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
6.5 内生性检验 |
6.5.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5.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5.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1.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
7.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7.2.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7.2.2 模型设定 |
7.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
7.3.1 参与电商决策、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2 参与电商模式、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3 参与电商程度、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
7.3.4 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影响收入中的中介作用 |
7.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 |
7.4.2 参与电商决策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4.3 参与电商模式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4.4 参与电商程度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猕猴桃种植户基本特征 |
8.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
8.1.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8.1.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
8.1.5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 |
8.2.2 加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 |
8.2.3 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 |
8.2.4 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 |
8.2.5 完善绿色生产监管,优化产品交易环境 |
8.2.6 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水稻生产现状 |
2.水稻主要害虫生物生态学特征 |
2.1 水稻螟虫 |
2.1.1 水稻螟虫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
2.1.2 耕作栽培制度与螟虫演变关系 |
2.2 水稻两迁害虫 |
2.2.1 稻飞虱类 |
2.2.2 稻纵卷叶螟 |
2.3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 |
3.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
3.1 水稻化肥农药减量 |
3.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
3.2.1 物理防治 |
3.2.2 化学防治 |
3.2.3 生物防治 |
3.2.4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病虫害 |
引言 |
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2.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川渝稻区二化螟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1.1.2 虫情资料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2.1 调查内容 |
1.2.2 调查方法 |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水稻插秧方式与稻田种养方式变化分析 |
2.2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二化螟越冬数量与分析 |
2.3 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方式与二化螟越冬代相关分析 |
2.4 重庆市螟虫越冬种类及分布 |
2.5 水稻不同类型田二化螟越冬虫源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重庆秀山县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1.1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 |
1.1.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 |
1.1.3 水稻螟虫田间光诱调查 |
1.2 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 |
1.3 调查时间 |
1.4 调查地点 |
1.5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稻飞虱发生情况分析 |
2.1.1 稻飞虱灯下发生动态分析 |
2.1.2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分析 |
2.1.3 稻飞虱发生规律分析 |
2.2 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分析 |
2.3 二化螟灯下诱捕数量分析 |
2.4 气候条件与水稻迁飞害虫发生动态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示范地设计方法 |
1.2 病虫害调查区域及方法 |
1.2.1 二化螟调查方法 |
1.2.2 稻飞虱调查方法 |
1.2.3 稻纵卷叶螟调查方法 |
1.2.4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调查方法 |
1.2.5 农药减量效果 |
1.2.6 增益效果 |
2.结果与分析 |
2.1 示范区用药结果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期 |
2.2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
2.2.1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重发生区县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
2.2.2 对水稻病虫害轻发生区县防治效果 |
2.3 减量用药的减药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五章 不同肥药双减组合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规划 |
1.3 试验材料 |
1.4 试验方法 |
1.4.1 试验设计 |
1.4.2 水肥管理 |
1.4.3 产量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施肥情况比较 |
2.2 施药情况比较 |
2.3 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 |
2.4 水稻主要经济性状及增产效果 |
3.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新时代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山东省粮食种植户的选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选择实验法 |
1.4.4 计量分析法 |
1.5 研究结构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主要局限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 |
2.1.2 农户偏好与偏好异质性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效用价值理论与随机效用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农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3.2 实现农户农药减施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
2.3.3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查方案设计和描述性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地区的选取 |
3.3 粮食种植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专题调查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选择实验设计 |
3.4 描述性分析 |
3.4.1 个体特征描述 |
3.4.2 农户病虫害防治与农药施用情况 |
3.4.3 农户风险感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模型及变量赋值 |
4.1 模型构建 |
4.1.1 混合Logit模型构建 |
4.1.2 潜类别模型构建 |
4.1.3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的接受意愿 |
4.2 变量赋值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的计量分析 |
5.1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属性的效用研究 |
5.2 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属性与农户特征属性间的交互分析 |
5.2.1 替代特定常数项(ASC)与农户特征属性交互分析 |
5.2.2 激励政策属性间的交互分析 |
5.2.3 农户特征属性与激励政策属性的交互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偏好异质性分析 |
6.1 农户偏好异质性及可能来源分析 |
6.2 不同激励政策下农户对农药减量施用的接受意愿 |
6.2.1 不同激励政策属性下农药使用量变化 |
6.2.2 特定类型农户在不同激励政策属性下农药使用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粮食种植户农药施用情况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生物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2]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3]农户生计转型背景下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D]. 彭文龙.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政府激励与约束措施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户认知的中介作用[D]. 沈昱雯.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5]基于荧光技术研究吡虫啉、Fe2+和肼的生态环境行为[D]. 朱美庆.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6]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D]. 张康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7]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晓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D]. 杜润帮. 西南大学, 2021(01)
- [10]新时代农药减量施用激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山东省粮食种植户的选择实验[D]. 林育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