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茶优良无性系林配方施肥促丰产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映赫[1](2021)在《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及其对油茶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强的栽培价值,也是优良的育种种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够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目前关于油茶林的研究中涉及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相对较少,而传统的培养法已无法概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因此,利用分子技术研究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阐述群落结构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肥料处理对油茶林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以期探究油茶林土壤优势微生物类群,为今后科学合理施肥及油茶专用有机肥的研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处理组中土壤化学性质有显着差异;油茶专用有机肥处理组SF中水溶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钙、镁、锌显着高于市售普通肥料组GF和对照组CK,硝态氮、氨态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在不同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施用肥料后含量均有所增加,说明肥料对油茶林土壤养分条件有明显改善。2、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林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由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厚壁菌(Firmicutes)组成;真菌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unclassifiedkFungi、球囊菌门(Mortierrellomycota);本研究显示油茶专用有机肥处理组SF中的微生物群落与对照组CK及市售普通肥料组GF之间差异显着。3、细菌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Sobs、Ace、Chao)在不同处理组间呈GF>CK>SF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Shannon)则为CK>GF>SF,但差异并不显着;真菌表征丰富度和均匀度的三个指标大小顺序为CK>GF>SF,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为GF>CK>SF。此外,细菌和真菌的四个多样性指标均在专用肥料组SF中变异性最高。4、不同肥料处理下,对细菌群落影响较大的土壤化学因子包括有效氮、速效磷、有机质、水溶性有机碳,对真菌群落影响较大的土壤性质包括有效磷、总磷。土壤总氮、总磷、速效钾、水溶性有机碳与油茶专用有机肥处理组的细菌群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水溶性有机碳、速效钾、水溶性有机碳、速效钾与专用有机肥处理组的真菌群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5、油茶专用肥处理显着提高了油茶的产量,其中,油茶专用有机肥增产增质效果最佳,油茶单株平均产量相较于市售普通肥料组GF提高了 13.95%,鲜果出油率提高了 2.99%。综合来看,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林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油茶产量有显着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和相关养分元素的关系各有不同,细菌优势群落和磷元素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而真菌则和钾元素关系更加紧密,因此在后期专用有机肥研发与改良中应当作为重点考虑的问题。
王瑞[2](2021)在《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红壤区,氮素是限制油茶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氮素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是植物吸收利用最多的两种氮素形态。本文以油茶主推品种‘湘林1号’‘湘林27号’‘湘林210号’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用分析纯硫酸铵((NH4)2SO4)、硝酸钠(NaNO3)为氮肥进行施肥,设置了不同氮素水平(0 mmol·L-1、8mmol·L-1、16mmol·L-1)和不同氮素形态(NO3-:NH4+=0:0,10:0,7:3,5:5,3:7,0:10),研究了氮素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油茶苗木根系对氮素的吸收特征,阐明了氮素促进苗木生长的生理机制、分子机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油茶苗木科学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素水平及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总量为8 mmol·L-1时,可以显着促进油茶苗木的营养生长;混合氮源可以显着促进苗高增量、地径增量、生物量的提升,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5:5时苗高增量和地径增量最大;混合氮源显着促进了油茶苗木根系的生长,全铵处理对油茶苗木根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2.采用吸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油茶苗木根系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不同处理均表现为Vmax铵>Vmax硝,表明油茶苗木对铵态氮的吸收潜力大于硝态氮;不同处理均表现为Km硝>Km铵,表明油茶对铵态氮的亲和力大于硝态氮,说明油茶偏好铵态氮。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铵态氮与硝态氮等比配施时不同氮素形态在不同器官的利用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器官(根、茎、叶)对NH4+-15N肥的征调能力均高于NO3--15N肥,根系对肥料的征调能力最强;施肥后不同时期,油茶苗木对NH4+-15N肥的吸收量和利用率均显着高于NO3--15N肥,NH4+-15N肥平均利用率(15.656%)为NO3--15N肥(10.361%)的1.51倍;两种形态的氮肥在根系中分配率最高,其次是叶,茎中的分配率最低。施肥后肥料氮的去向均呈现出氮肥损失量>基质残留量>苗木吸收量的规律。3.混合氮源(NO3-:NH4+=5:5)可使油茶的光合性能大幅提高,并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NO3-:NH4+=5:5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为5.68%,这与其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有关。NO3-:NH4+=5:5时,油茶苗木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5.62 μmol·m-2·s-1)、蒸腾速率(3.17 mmol·m-2·s-1)、气孔导度(0.36 mol·m-2·s-1)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具有较高的羧化效率(0.0 148)、叶绿素含量(1.763 mg·g-1)、可溶性蛋白含量(14.27 mg·g-1),较高的光合有效面积(叶面积为14.32 cm2)以及具有较高的利用弱光的能力(光补偿点4.41 μmol·m-2·s-1)、抗光胁迫能力(Fv/Fm为0.665)。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可溶性糖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羧化效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b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叶片全氮含量、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光补偿点呈显着负相关,油茶叶片光合特性、荧光特性、光合生理指标、光合产物积累间均有很大的相关性,各性状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4.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得出,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5:5时最有利于油茶苗木的生长,其次为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3:7,说明混合氮源(铵硝等比)对油茶苗木的生长更有利。5.以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NO3-:NH4+=0:10,3:7,5:5,7:3,10:0,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处理的油茶苗木生长的叶片和根系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别在叶片和根系中鉴定到3 561和4 024个差异表达基因。经GO功能注释发现,叶片和根中差异基因均显着富集在生物学过程条目中的应激反应过程、分子功能条目中的催化和结合过程以及细胞组分条目中细胞连接和膜过程。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差异基因分别位于信号转导、糖代谢、能力代谢和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根中差异基因分别位于糖代谢、脂质代谢、信号转导、内分泌系统和环境适应等代谢通路。初步筛选获得了一些在不同氮素形态条件下差异表达的氮素营养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并分析了其表达模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系中硝酸还原酶基因NR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在NO3-:NH4+=5:5的比例下的显着上调表达可能与油茶苗木的生长优势有关。此外,适当的氮素营养比例能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编码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氮同化和利用效率。
李繁春,高学鹏,贺峦[3](2021)在《我国油茶施肥技术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油茶施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最新研究进展对油茶施肥技术及研究方法进行评述,展望油茶施肥技术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油茶种植户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
彭凌帅[4](2020)在《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H.Wendl.)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树种,科学合理施肥是培育棕榈优质苗的基础,通过贵州省野外调查发现,棕榈在石灰土和黄壤上生长较多。本文分别以由纯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B层土壤为栽培基质,栽植3年生棕榈幼树,设计氮、磷、钾3因素4水平的正交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棕榈幼树生长的影响,阐明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对棕榈幼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采用DRIS法对棕榈幼树叶片进行营养诊断得出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需肥顺序,对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三种岩性土壤上施肥的最佳配比组合和施肥量,得到三种岩性土壤上适宜的棕榈幼树施肥策略,从而指导棕榈人工林的科学施肥,达到适地、适肥、及早成林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生长的分析发现,N对苗高、地径的影响最大,P、K元素的影响因土壤而异,在纯质灰岩石灰土、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和砂页岩发育的黄壤上对地径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1K3即9号处理组合、N2P2K2。在纯质灰岩石灰土、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和砂页岩发育的黄壤上对苗高生长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1P1K3、N4P3K3、N3P2K2。(2)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根系生长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均是N2P4K1,对根系直径、根系总体积生长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4K3、N3P4K2即12号处理组合。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对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生长最优的方案均是N2P1K1,根系直径、根系总体积生长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3、N2P1K2即5号处理组合。在砂页岩发育的黄壤上对总根长和根尖数生长最优的方案是N2P4K1,对根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生长最优的方案是N2P4K2,对根系直径生长最优的方案是N3P4K2即12号处理组合。三因素中N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最大,P、K因素对根系的影响因土壤和根系指标而异。(3)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生物量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根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根冠比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4、N2P1K3、N1P2K4。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对根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根冠比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4、N2P2K4、N1P1K1,即对照组(1号处理组合)。在砂页岩黄壤上对根生物量和茎叶生物量、根冠比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3K2、N2P4K2。三因素中N对根生物量和茎叶生物量的影响最大,K对根冠比的影响最大。(4)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生理生化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根系活力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3K1、N3P2K2、N4P1K4即13号处理组合,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根系活力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3K3即11号处理组合、N3P3K2、N4P3K3,在砂页岩黄壤上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根系活力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3、N2P2K4、N4P4K3,三因素中N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可溶性糖、对两种石灰土上棕榈根活力的影响均最大,三种土壤上对可溶性蛋白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N、K、P。(5)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光合指标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上对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影响的最优方案均为N2P1K1,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1K2即5号处理组合、N2P4K2、N2P4K1、N4P4K2;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对叶绿素a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4P1K2,对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4P2K3即14号处理组合,对净光合速率有利的最优方案是N2P1K2即5号处理组合,对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4P1K3、N2P2K2、N3P2K2;在砂页岩黄壤上对叶绿素a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3P4K1,对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影响的最优方案为N3P4K4,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有利的最优方案均为N2P3K2,对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利的最优方案是N3P4K2即12号处理组合。总体上三种岩性土壤除P元素对纯质灰岩石灰土上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对砂页岩黄壤上的净光合速率影响最大外,N元素对各指标的影响均较大。(6)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施肥后棕榈苗木营养成分的分析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对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4K3、N1P1K1即对照组(1号处理组合)、N1P2K4;对茎段氮含量、茎段磷含量、茎段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4K3、N1P1K3、N1P4K4即4号处理组合;对根系氮含量、根系磷含量、根系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是N4P3K3、N1P4K1、N2P4K2。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对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3K3、N1P3K1、N1P2K4;对茎段氮含量、茎段磷含量、茎段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4K3、N1P4K3、N4P1K4即13号处理组合;对根系氮含量、根系磷含量、根系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4P2K3即14号处理组合、N1P1K1即1号处理组合、N4P4K2。在砂页岩黄壤上对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2P2K3、N1P3K3即3号处理组合、N4P4K2;对茎段氮含量、茎段磷含量、茎段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4P1K3、N1P4K1、N1P2K4;对根系氮含量、根系磷含量、根系钾含量生长有利的最优方案分别是N3P1K4、N1P4K3、N2P2K4。三因素中,N对三种岩性土壤上的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茎段氮含量的影响最大,对两种土壤的茎段磷含量、根系磷含量的影响最大;K对三种土壤的茎段钾含量和根系钾含量的影响最大,对两种土壤的叶片钾含量叶片钾含量影响最大;P对两种土壤的根系氮含量影响最大。(7)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片DRIS营养诊断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棕榈施肥管理中的需肥顺序为P>N>K,棕榈叶片N、P、K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18.77g/kg、1.22g/kg、3.07g/kg;灰质白云岩石灰土棕榈施肥管理中的需肥顺序为K>N>P,棕榈叶片氮含量为16.40g/kg、叶片磷含量为1.14g/kg、叶片钾含量1.87g/kg;砂页岩黄壤棕榈施肥管理中的需肥顺序为N>K>P,棕榈叶片N、P、K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18.29g/kg、0.86g/kg、2.19g/kg。(8)通过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发现,在纯质灰岩石灰土主成分和苗木质量指数最高的处理组合均为5号处理组合N2P1K2;在灰质白云岩石灰土上主成分值、苗木质量指数和隶属函数综合数值最高的处理组合均为6号处理组合N2P2K1;在砂页岩黄壤上主成分值、苗木质量指数、隶属函数综合数值最高的处理分别为10号N3P2K4、6号N2P2K1和12号N3P4K2处理组合,以6号处理组合N2P2K1效果最好。
郭婷婷[5](2020)在《油茶施肥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林树种,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其主要产品——茶油有“东方橄榄油”之称,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实现高产高效,本研究采用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油茶的生长、花芽分化和果实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促梢肥试验:对春梢长和春梢量分析发现,各处理对油茶的春梢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肥料配方为: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240 g+尿素160 g的处理对春梢生长有显着促进作用,其单株平均春梢量为206.33枝,平均春梢长为26.93cm,其次为: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200 g+尿素50 g,其单株平均春梢量为195.67枝,平均春梢长为24.07 cm。实际生产中要科学控制施肥量,做到少量高效施肥,本研究建议选择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200 g+尿素50 g作为促梢肥配方。(2)花芽分化肥试验:对花芽分化量分析发现,各处理对油茶的花芽分化均有促进作用,其中肥料配方为: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200 g和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250 g+磷酸二氢钾15 g的二个处理对花芽分化有显着促进作用,其平均花芽分化量分别为55.1个和57.43个,且淋施磷酸二氢钾的施肥效果优于沟施。综上所述,可选择以上促花效果显着的两组肥料配方作为油茶花芽分化肥配方,可尝试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250 g+0.3%淋施磷酸二氢钾作为油茶促花肥配方。(3)壮果肥试验:(1)对油茶的单果重分析发现,各处理对油茶的单果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肥料配方为: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300 g+磷酸二氢钾15 g的处理对单果重促进作用最高,其平均值高于对照0.49倍,平均单果重为18.87 g,其次是肥料配方为:硫酸钾型含硝态氮复合肥(17-17-17)300 g+磷酸二氢钾15 g的处理,其平均值高于对照0.47倍,平均单果重为18.58 g,可见,复合肥300g+磷酸二氢钾15 g的施肥配方均能有效促进油茶的单果重。(2)对油茶的出籽率分析发现,各处理对油茶的出籽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肥料配方为:高浓度纯硫基复合肥(15-15-15)300 g的处理对油茶出籽率促进作用最高,其平均值高于对照0.22倍,平均出籽率为18.22%。(3)对油茶的出仁率分析发现,各处理对油茶的出仁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肥料配方为:硫酸钾型含硝态氮复合肥(17-17-17)200 g、硫酸钾型含硝态氮复合肥(17-17-17)200 g+磷酸二氢钾15 g和硫酸钾型含硝态氮复合肥(17-17-17)300 g+磷酸二氢钾15 g的三个处理对油茶出仁率促进作用均较高,其平均值均高于对照0.13倍,平均出仁率分别为66.84%、66.75%和66.51%。综合上述试验结果,硫酸钾型含硝态氮复合肥(17-17-17)300 g+磷酸二氢钾15 g这一处理能够同时有效提高油茶的单果重和出仁率,建议在生产上采用此配方为油茶壮果肥。
谢胤,曹永庆,余祖华,尹必期,王自洪,徐志映,寸明辉,任华东[6](2019)在《腾冲红花油茶营养器官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年内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腾冲红花油茶实生40a纯林为对象,研究腾冲红花油茶叶片、枝干和根系中的氮、磷、钾、镁元素含量的年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腾冲红花油茶营养器官的氮、磷、钾、镁元素含量比例约为9︰1︰4︰1,各元素在叶片中的含量较高,根系中的含量较低。此外,各营养器官的氮、磷、钾、镁元素含量的年内变化规律不同,叶片和枝干中氮、磷、钾、镁元素含量总体上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根系中的氮、磷、镁元素含量则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从1月份至3、4月份,叶片和枝干中氮、磷、钾、镁元素的含量逐渐下降,5月份各元素的含量显着升高。与叶片和枝干不同,根系中磷和镁元素在1-4月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而氮和钾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5-8月,各元素表现出下降趋势。由此可知,腾冲红花油茶冬季施肥应注重磷、镁元素的施用,4月份春季追施复合肥,氮、磷、钾元素比例宜控制在9︰1︰4。
孟凡虎[7](2018)在《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盛果期油茶生长、结实与光合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经济树种,其果实全身是宝,综合利用价值极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经济植物。油茶要获得高产,需进行集约养分管理,目前油茶林地施肥多采用固体肥料沟施,这种施肥方式用工量大,成本高,肥效不均匀,肥料利用效率低。为提高施肥的肥效,降低施肥成本,一些供水方面的油茶林地常常采用液态肥方式进行施肥,由于液态肥在林业上应用较少,因此,油茶林施用液态肥基本上是凭经验运用。为了探讨盛果期油茶林地液态肥施用技术,本研究以长林53为试材,针对氮、磷、钾三种主要养分设置了四种不同配比(3:1:1、5:3:2、2:2:1、2:1:1),并对每种配比设置了全量、半量、1/4用量三种用量试验,通过跟踪调查油茶营养生长性状、果实经济性状和叶片光合生理等相关的一系列指标,探讨液态肥施肥配比和用量对盛果期油茶生长、结实及其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盛果期油茶养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液态肥配比和用量对盛果期油茶营养生长、果实经济性状、光合生理的作用规律不同,氮肥比例较高的配比肥有利于油茶植株营养生长,提高油茶叶片光合性能,但不利于果实经济性状和叶片荧光参数的改善。参试的13个处理中,处理10(N:P:K=2:1:1,全量)的增产效果最明显。2.液态肥配比和用量对大多数生长指标产生了影响。与不施肥的清水对照比,各液态肥处理均能促进株高、地径、冠幅、春梢梢长、梢粗、叶片数、果径、果高的生长。氮养分比例较高的配比一,可有效增加叶面积、冠幅、果横径、果高和果形指数,对叶绿度作用效果不明显。配比二中氮、磷、钾三种养分含量均较高,对地径、梢长以及叶面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设的三种用量对油茶大多数生长指标影响不大,仅株高、春梢粗和叶面积与用量密切相关,其中全量施用可显着促进盛果期油茶的高生长,半量或1/4用量施用可促进油茶春梢直径增粗,增大叶面积。施肥处理中,以处理2、处理3、处理5、处理6四个处理的肥效更明显,这四个处理的的氮肥比例相对更高,用量分别是半量和1/4用量。3.液态肥的施用使油茶果实出籽率和含油率明显下降,特别是氮养分含量高的配比处理,使鲜籽含水率明显提高。但液态肥能增加油茶果实单个果重和单株挂果数量,从而提高油茶单株产量,设置的四种配比中,以N:P:K=2:1:1(即处理10)的增产效果最明显,且以全量施用最佳。处理6(N:P:K=5:3:2,1/4用量)的增产效果也明显。4.液态肥配比和用量对大多数生理指标产生了影响。在促进光合特性方面,磷养分含量高的配比三效果更好,该配比对ETR、q P、Y(II)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以半量(处理10)对ETR、q P、Y(II)影响效果最好。与不施肥的清水对照相比,施用液态肥整体上提高了油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蒸腾速率,增加了保水性,并有效提高了ETR、q P、Y(II),促进荧光作用的进行,增强了对油茶光合结构的保护,使光合作用有效进行。
罗帅[8](2018)在《施肥对油茶花芽分化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解氮磷钾对油茶花芽分化、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及其需肥规律,为油茶的高效栽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田8年生油茶优良无性系‘长林4#’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N、P、K三个因素:尿素(有效氮含量为46.4%)、钙镁磷肥(P2O5含量为12.0%)、硫酸钾(K2O含量为51.0%),并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CK),共10个试验处理,研究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花芽分化、光合生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果:(1)根据‘长林4#’油茶花芽分化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以下6个时期:前分化期:6月上旬至6月中旬;萼片形成期:6月中旬至6月下旬;花瓣形成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雌雄蕊形成期:7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子房和花药形成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雌雄蕊成熟期:8月上旬至9月中旬。(2)在试验施肥水平范围内,氮、磷、钾肥有利于油茶花芽分化。在前分化期,氮肥可显着促进油茶混合芽的伸长;在萼片形成期,氮肥可显着促进花芽的伸长,钾肥可显着促进花芽宽度的增加;在花瓣形成期和雌雄蕊形成期,磷肥可显着促进花芽的伸长;在子房与花药形成期,氮肥可显着促进花芽的伸长;在雌雄蕊成熟期,钾肥可显着促进花芽宽度的增加。(3)在油茶花芽分化过程中,氮、磷、钾肥对花芽内源激素的含量水平存在显着影响。在前分化期,氮、磷肥可显着提高花芽ZR和IAA含量,氮、磷、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ABA含量。在萼片形成期,氮、磷、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ZR含量,氮、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ABA含量,氮、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IAA含量,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GA3含量;在花瓣形成期,氮、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ZR含量,施氮、磷、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ABA含量,氮、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IAA含量,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GA3含量;在雌雄蕊形成期,氮、磷、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ZR含量,氮、磷、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ABA含量,氮、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IAA含量,氮、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GA3含量;在子房与花药形成期,氮、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ZR和IAA含量,氮、磷肥可显着提高花芽GA3含量;在雌雄蕊成熟期,磷、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ZR含量,氮、磷、钾肥可显着降低花芽ABA含量,磷、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IAA含量,氮、钾肥可显着提高花芽GA3含量。(4)在试验施肥水平范围内,氮、磷、钾肥有利于提高油茶叶片的SPAD值,磷肥可提高油茶叶片气孔导度,氮肥可显着提高油茶叶片的胞间CO2浓度,氮、磷肥可显着提高油茶叶片蒸腾速率,氮、磷、钾肥可显着提高油茶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在试验施肥水平范围内,氮、钾肥可提高油茶叶片SOD活性,氮、磷、钾肥可提高油茶叶片POD活性。(5)花芽测定指标相关性分析:在前分化期,ZR与IAA呈极显着正相关,ABA与花芽分化率呈显着正相关,ABA与GA3呈显着正相关;在萼片形成期,ZR与IAA、GA3呈极显着正相关,ABA与IAA呈显着正相关,IAA与GA3呈极显着正相关;在其他花芽分化各时期,ZR与IAA、GA3呈极显着正相关,IAA与GA3呈极显着正相关。在前分化期,ZR、IAA与混合芽长度呈显着正相关,ABA与混合芽长度呈显着负相关;在萼片形成期和子房与花药形成期,ABA与花芽宽度呈显着正相关;GA3与花芽宽度呈显着负相关;在雌雄蕊形成期,ABA与花芽宽度呈显着正相关,与花芽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生理生化测定指标相关性分析:油茶叶片的SPAD值与气孔导度Gs呈显着正相关;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呈极显着正相关;净光合速率Pn与胞间CO2浓度Ci呈极显着负相关;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呈显着正相关;气孔导度Gs与蒸腾速率Tr呈显着正相关;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呈极显着负相关。净光合速率Pn与ZR/GA3呈显着负相关;蒸腾速率Tr与ABA/IAA、ZR/IAA呈极显着负相关;气孔导度Gs与ZR/IAA呈显着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WUE与ZR/IAA呈显着正相关;ABA与SOD、POD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GA3与SOD活性呈显着正相关;ABA/GA3、ZR/GA3与SOD、POD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ABA/IAA与POD活性呈显着负相关。(6)本研究通过建立油茶氮磷钾施肥数学模型,得出以下四个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以下施肥配比单位为g/株):提高油茶花芽分化率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为N222.22P81.83K240.24;提高油茶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最佳施肥配比为N155.68P83.54K232.5;提高油茶叶片SOD活性的最佳施肥配比为N125.07P75.12K226.68,提高油茶叶片POD活性的最佳施肥配比为N145.20P72.42K240.74。
唐炜,刘豪健,陈隆升,莫小勤,陈永忠,彭映赫[9](2017)在《油茶林高效施肥技术》文中指出针对油茶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不施肥、盲目施肥等问题,分析筛选出适合油茶专用的有机肥、复合肥种类,并归纳总结出油茶新造林、幼林、成林等三种不同林龄的高效施肥技术,为油茶林的丰产、稳产提供科学保障。
詹寿东[10](2017)在《油茶器官养分动态及土壤养分对施肥的响应》文中指出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地区,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湖南省是全国的油茶种植大省,但是多年来并未形成良性产业链,存在着施肥少、不施肥或施肥单一等现象,导致油茶产量低,经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掌握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油茶健康生长,成为解决油茶增收增产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对油茶幼林和成林进行不同施肥处理,测定土壤养分、油茶器官养分、生长量和产量指标,研究不同施肥对土壤养分、油茶各器官养分、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并探究油茶各器官在不同季节养分动态变化,为油茶的配方施肥和改良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为油茶增收增产提供理论帮助。本研究以湖南省攸县油茶幼年林和成年林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12月对幼林和成林进行不同施肥处理,幼林和成林分别设置了专用肥、有机肥和对照3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三个随机区组。分别在2016年春季、夏季、秋季以及冬季采集油茶根、干、枝、叶等植物样品,在2017年1月采集土壤样品并测量了油茶生长量数据,同时对油茶进行测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成林和幼林各器官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研究油茶成林和幼林各器官养分的相互影响因素;采用典范相关分析分析了土壤养分对油茶幼林和成林各器官养分以及生长量的最大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施肥显着提高了油茶各器官中N、P、K的含量,且专用肥比有机肥提高更为显着(p<0.05)。油茶幼林和成林中施用专用肥和有机肥的根、干、枝、叶在春、夏、秋、冬四季中,N、P、K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幼林根中N含量比对照分别高29.8%和17.1%;幼林叶中P含量比对照分别高出29%和15%;成林根中N含量比对照分别高出32%和16.1%,成林叶中K含量比对照分别高出38.1%和19.5%。(2)油茶幼林和成林的根、干、枝、叶中N、P、K的含量均随季节表现出规律性。幼林根和叶均在春季和冬季N、P、K含量较高,夏季和秋季较低,而干和枝则在夏季和冬季N、P、K含量较高,春季和秋季较低,其中叶中P含量在春季最高为1.55g/kg,夏季最低为0.77g/kg;枝中N含量在冬季最高为12.5g/kg,春季最低为7.4g/kg。成林根和叶均在春季和秋季N、P、K含量较高,夏季和冬季较低。而干和枝则在夏季和冬季季N、P、K含量较高,春季和秋季较低,其中根中N含量在秋季最高6.3g/kg,冬季最低为4.2g/kg;干中K含量在夏季最高2.8g/kg,秋季最低为1.5g/kg。(3)施肥显着提高了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的含量(p<0.05),但并未显着提高有机质的含量(p>0.05)。幼林和成林土壤中0-20cm 土层以及20-40cm 土层,施用专用肥和有机肥的土壤中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幼林0-20cm 土层全N含量比对照分别高出25.5%和9.4%,20-40cm 土层比对照分别高出29.4%和15.4%;成林0-20cm 土层有效P含量比对照分别高出71.8%和31.1%,20-40cm土层比对照分别高出74.1%和28.3%。(4)专用肥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Ca、有效Mg、有效Fe、有效Mn、有效Cu、有效Zn的含量(p<0.05)。施用专用肥后幼林和成林土壤中0-20cm 土层和20-40cm土层中有效Ca、有效Mg、有效Fe、有效Mn、有效Cu、有效Zn的含量均显着高于施用有机肥和对照,其中幼林0-20cm 土层有效Ca含量比有机肥和对照分别高出19%和 18.8%,20-40cm 土层分别高出 26.6%和 32.7%;成林 0-20cm 土层有效 Mg含量比有机肥和对照分别高出49%和55%,20-40cm 土层分别高出23.4%和30.3%。(5)施肥显着提高了油茶的生长量和产量(p<0.05),且专用肥比有机肥提高更为显着。油茶幼林和成林中施用专用肥和有机肥的树高、地径、冠幅以及花苞数等生长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幼林树高比对照分别高出23.2%和15.5%,地径比对照分别高出59.1%和32.8%。两种施肥处理油茶成林单株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单株产量专用肥为3.73kg,有机肥为2.77kg,对照为2.13kg,专用肥比有机肥产量高出34.6%,比对照高出75%。(6)土壤养分、植物养分和生长量的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幼林土壤中全N含量的变化对油茶叶片中N含量的变化影响显着。成林土壤中全P含量的变化对油茶叶片中P含量的变化影响显着。幼林土壤中全K和全P含量的变化对生长量中的地径影响显着。成林土壤中全P的含量的变化对树高和地径影响显着。因此适当提高肥料中N、P、K的配比有利于油茶地径和树高的增长以及抽稍和花芽分化。
二、油茶优良无性系林配方施肥促丰产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茶优良无性系林配方施肥促丰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及其对油茶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油茶施肥研究 |
1.2.2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1.2.3 油茶生长与林地土壤环境的关系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2.2.2 试验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2.4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
2.4.1 DNA提取和PCR扩增 |
2.4.2 PCR扩增 |
2.4.3 PCR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
2.4.4 构建PE文库及Illumina测序 |
2.5 果实产量及含油率测定 |
2.6 统计分析 |
2.6.1 微生物数据处理 |
2.6.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 不同肥料处理对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
3.2.1 细菌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
3.2.2 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3.2.3 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
3.2.4 细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
3.2.5 细菌差异物种分析 |
3.3 不同肥料处理对油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
3.3.1 真菌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
3.3.2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3.3.3 真菌群落的多样性 |
3.3.4 真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
3.3.5 真菌差异物种分析 |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
3.5 不同肥料处理对油茶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不同肥料处理对油茶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2 不同肥料处理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4.3 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土壤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
4.4 不同肥料处理对油茶果实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
4.5 主要结论 |
4.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1 氮肥的形态及特性 |
1.1.2 氮素形态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
1.1.3 氮素形态对植物根系发育的影响 |
1.2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1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
1.2.2 氮素形态对植物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
1.2.3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产物的影响 |
1.2.4 氮素形态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1.3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运输和同化 |
1.3.1 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运输和同化 |
1.3.2 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和同化 |
1.4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
1.4.1 氮素利用的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子 |
1.4.2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 |
1.5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在植物氮素研究中的应用 |
1.6 油茶氮素利用研究进展 |
1.6.1 油茶概况 |
1.6.2 油茶氮肥施用研究现状 |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氮素水平及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氮素水平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
2.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小结 |
2.3.2 讨论 |
3.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根系氮素吸收动力学的影响 |
3.2.3 油茶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规律研究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4.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叶片形态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3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响应特征的影响 |
4.2.4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荧光特征的影响 |
4.2.5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叶片全氮含量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影响 |
4.2.6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
4.2.7 油茶叶片光合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综合评价 |
5.1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氮素对油茶苗木生产力的影响 |
5.2.2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
5.2.3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隶属函数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小结 |
5.3.2 讨论 |
6. 氮素形态调控油茶苗木生长的转录组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油茶在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片与根系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
6.2.2 参考序列拼接与注释 |
6.2.3 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片差异表达基因 |
6.2.4 不同氮素形态下根系差异表达基因 |
6.2.5 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6.3 小结与讨论 |
6.3.1 小结 |
6.3.2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综合讨论 |
7.3 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油茶苗木生长照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我国油茶施肥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我国油茶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
1.1 研究方法 |
1.2 文献综述 |
2 油茶施肥的基本理论 |
2.1 施肥方法 |
2.2 施肥时间 |
2.3 肥料种类 |
3 存在的问题 |
3.1 对科学施肥认知不明 |
3.2 比例杂乱 |
3.3 研究不全面 |
3.4 稀土元素肥、硒元素肥要注意的问题 |
4 结语 |
(4)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1 概述 |
1.1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
1.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2 平衡施肥 |
1.1.3 配方施肥 |
1.1.4 施肥效应影响因素 |
1.2 岩性与土壤关系研究 |
1.2.1 不同岩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
1.2.2 贵州母岩类型及成土特性 |
1.2.3 不同岩性土壤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 |
1.2.4 不同岩性土壤林木施肥效应研究 |
1.3 营养诊断 |
1.4 棕榈研究现状 |
1.4.1 棕榈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
1.4.2 棕榈的繁殖技术研究 |
1.4.3 棕榈的应用研究 |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6.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养分状况的影响 |
1.6.3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营养诊断 |
1.6.4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的综合评价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土壤 |
2.2.2 供试苗木 |
2.2.3 供试配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指标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的生长影响研究 |
3.1.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高、地径增长量的影响 |
3.1.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根系生长的影响 |
3.1.3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生物量的影响 |
3.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生理生化的影响 |
3.2.1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2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3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4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6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7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8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3.3 施肥对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营养养分积累的影响 |
3.3.1 对叶片养分积累的影响 |
3.3.2 对茎中养分积累的影响 |
3.3.3 对根系养分积累的影响 |
3.4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片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
3.4.1 纯质灰岩石灰土棕榈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
3.4.2 灰质白云岩石灰土棕榈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
3.4.3 砂页岩黄壤棕榈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 |
3.4.4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叶片养分临界值的确定 |
3.5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
3.5.1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
3.5.2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木质量评价分析 |
3.5.3 施肥后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隶属函数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油茶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油茶的形态特征 |
1.2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
1.3 油茶的价值与前景 |
1.3.1 经济价值 |
1.3.2 生态价值 |
1.3.3 市场前景 |
1.4 油茶的分布 |
1.5 油茶的研究概况 |
1.5.1 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
1.5.2 抚育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
1.5.3 油茶水肥管理研究概况 |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6.2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龙胜县瓢里油茶试验基地概况(2项试验) |
2.1.2 兴安县湘漓油茶试验基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试验药品和设备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油茶促梢肥试验 |
2.3.2 油茶花芽分化肥试验 |
2.3.3 油茶壮果肥试验 |
2.4 栽培技术管理 |
2.4.1 抚育管理 |
2.4.2 病虫害防治 |
2.5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油茶春梢量的影响分析 |
3.1.2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油茶春梢长的影响分析 |
3.2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油茶花芽分化的影响 |
3.3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油茶果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单果重的影响分析 |
3.3.2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出籽率的影响分析 |
3.3.3 不同施肥种类与用量对出仁率的影响分析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促梢肥试验讨论 |
4.1.2 花芽分化肥试验讨论 |
4.1.3 壮果肥试验讨论 |
4.2 结论 |
4.2.1 春梢肥试验结论 |
4.2.2 花芽分化肥试验结论 |
4.2.3 壮果肥试验结论 |
第5章 展望 |
5.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2 油茶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腾冲红花油茶营养器官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年内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1.2 供试材料及样品采集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元素含量年内变化 |
2.1.1 叶片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年内变化规律 |
2.1.2 枝干矿质元素年内变化规律 |
2.1.3 根系矿质元素含量年内变化规律 |
2.2 腾冲红花油茶器官年均矿质元素含量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7)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盛果期油茶生长、结实与光合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油茶综述 |
1.1.1 油茶的地理分布 |
1.1.2 油茶特征与生长特性 |
1.2 液态肥应用效果研究 |
1.3 油茶林地施肥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调查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生长指标测定 |
2.3.2 果实含油率测定 |
2.3.3 光合参数测定 |
2.3.4 叶绿素荧光特性测定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油茶树体、春梢及果实生长的影响 |
3.1.1 液态肥对油茶树体生长的影响 |
3.1.2 液态肥对油茶春梢生长的影响 |
3.1.3 液态肥对油茶春梢叶片生长的影响 |
3.1.4 液态肥对油茶果实生长的影响 |
3.2 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油茶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 |
3.2.1 液态肥对油茶果实含水率的影响 |
3.2.2 液态肥对油茶果实含油率的影响 |
3.2.3 液态肥对油茶果实出籽率的影响 |
3.2.4 液态肥对油茶果实产量的影响 |
3.3 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油茶光合生理的影响 |
3.3.1 液态肥对油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2 液态肥对油茶荧光特性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油茶树体生长、春梢及果实生长的影响 |
4.1.2 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油茶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 |
4.1.3 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油茶光合生理的影响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施肥对油茶花芽分化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施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施肥与植物花芽分化 |
1.2.2 施肥与植物光合作用 |
1.2.3 施肥与植物抗氧化酶活性 |
1.2.4 油茶施肥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4 采样方法 |
2.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5.1 花芽形态指标的测量 |
2.5.2 花芽内部形态结构观察 |
2.5.3 光合生理的测定 |
2.5.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对油茶花芽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1 油茶花芽形态特征的变化 |
3.1.2 施肥对油茶花芽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3 施肥对油茶花芽分化率的影响 |
3.1.4 小结与讨论 |
3.2 施肥对油茶光合生理的影响 |
3.2.1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2.2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3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4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2.5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6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7 小结与讨论 |
3.3 施肥对油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2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油茶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小结与讨论 |
3.4 不同施肥处理下油茶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1 油茶花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2 油茶生理生化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主要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油茶林高效施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肥料种类的选择 |
1.1 肥料选择原则 |
1.2 肥料类型的选择 |
1.2.1 有机肥的选择 |
1.2.2 复合肥的选择 |
1.2.3 叶面肥的选择 |
2 油茶林主要施肥技术措施 |
2.1 油茶新造林施基肥技术 |
2.2 油茶幼林配方施肥技术 |
2.3 油茶成林施肥技术 |
2.4 林地土壤改良技术 |
2.5 叶面肥高效调控技术 |
3 结语 |
(10)油茶器官养分动态及土壤养分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
1.3.2 油茶养分研究进展 |
1.3.3 油茶施肥研究进展 |
1.3.3.1 施肥对油茶营养生长的影响 |
1.3.3.2 施肥对油茶挂果的影响 |
1.3.3.3 施肥时期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2.3.1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4 生长量和产量的测定 |
2.5 植物样品的测定 |
2.6 土壤样品的测定 |
2.7 典范相关分析 |
2.8 数据分析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的影响 |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 |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植株养分的影响 |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根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干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枝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叶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 |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
3.4 土壤养分、植物养分和生长量典范相关分析 |
3.4.1 指标筛选 |
3.4.2 土壤养分与植物养分典范相关分析 |
3.4.3 土壤养分与生长量典范相关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油茶优良无性系林配方施肥促丰产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及其对油茶产量的影响[D]. 彭映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D]. 王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我国油茶施肥技术研究综述[J]. 李繁春,高学鹏,贺峦. 农业与技术, 2021(03)
- [4]三种岩性土壤上棕榈施肥效应研究[D]. 彭凌帅. 贵州大学, 2020(01)
- [5]油茶施肥试验研究[D]. 郭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6]腾冲红花油茶营养器官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年内变化分析[J]. 谢胤,曹永庆,余祖华,尹必期,王自洪,徐志映,寸明辉,任华东. 西部林业科学, 2019(03)
- [7]液态肥配比及用量对盛果期油茶生长、结实与光合生理的影响[D]. 孟凡虎.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8]施肥对油茶花芽分化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罗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01)
- [9]油茶林高效施肥技术[J]. 唐炜,刘豪健,陈隆升,莫小勤,陈永忠,彭映赫. 湖南林业科技, 2017(03)
- [10]油茶器官养分动态及土壤养分对施肥的响应[D]. 詹寿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