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框架

包头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框架

一、包头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杰[1](2020)在《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法治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具有专业性强、胜诉率高的特点。本文以包头市为例研究检察机关发动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发掘亮点、查找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三种研究方法。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中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异同,发掘国外相关制度和研究值得借鉴的地方。运用统计分析法整理了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来源和惩罚性赔偿的相关数据。实地调研法,调研了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开展情况,了解包头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的亮点,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案件线索来源、未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和思路研究了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为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方法、调研的地区与案件类型,国内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异同,及本篇文章的创新点。第二章是调研的情况,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情况并进行了典型个案的研究,总结包头市检察机关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亮点。第三章发现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包头检察机关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整体情况较好,胜诉率高,检察机关的参与极大地改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被告的力量对比,有助于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头市检察机关在制度上创新性建设了“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把环境公益赔偿金作为启动补植复绿基地的经济来源。生态修复成为了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的重要内容,通过消除污染、补植复绿、替代修复等方式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达到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

左文韬[2](2020)在《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项目及其用地的选定,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局部上都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形态,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型项目或项目集中的产业园区而言更是如此。包头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从建国初期以商业为主工业发展滞缓到“一五”时期在国家援建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重工业城市,经过30余年发展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设,再到工业3.0时代为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而重新选择发展路径进而实现转型发展。包头市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地方传统工业—重工业—轻、重工业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包头市的城市形态也经历了从点状发展到以昆青、东河区、建设路形成的两点一线式发展,再到外部延伸内部填充的发展,最后到多中心横向发展的过程。包头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与城市形态的变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对象,对19532016年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究。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等重大变革,划分三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19782000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至今(20002016)。梳理每个时期工业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布局,研究工业发展进程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并进行横向比较。最后,对工业及城市形态发展进行总结,揭示其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提出工业发展对策和城市空间优化策略,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启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构建城市产业空间格局和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框架。第二部分,按照上述划分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工业发展进程及城市形态演变进行阐述。就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工业结构、工厂数量、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梳理,得出工业发展的动态曲线及城市形态演进轨迹,并对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概况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19532016年间包头市工业发展及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探讨新时期新背景下城市工业发展对策,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对策,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有益建议。

常雪娃[3](2020)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住宅的大量需求。随着房地产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浪费使用,居住用地呈现无序扩张,城市内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过快,致使居住用地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失衡,居住区空间形态布局混乱,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包头市具有优越的区域位置,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也进行了转变,房地产市场不断得到发展,空间的均质化现象也由空间异质性所代替。近些年包头市在人口增加速度减缓的情况下,住宅建设用地仍在建设用地中占据较高比例,但包头市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并未达到用地规范标准。通过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包头市中心城区人口-居住用地协调程度属于严重不协调状态,形势较为严峻,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已经饱和但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分布不均衡,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不到位,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包头市现存的居住区之间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老旧居住区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新建居住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入住率较低等。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本文根据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并结合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等,运用历史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以包头市现存各类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区内、外环境出发,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与总结,从发展时间角度梳理出包头市居住区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包头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具体改造与设计方法。文章重点研究居住区的形态发展以及适宜的规模与布局,提出适宜包头市的居住区合理尺度范围,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组织、绿地及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与外部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关系的探讨,分析包头市既有居住区,提出适宜包头市发展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的包头市居住区建设与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陈碧帆[4](2020)在《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冷静地观看我们的城市,不难发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急于追赶变化,急于以旧貌换新颜,摒弃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出现大量城市千城一面的结果,也反映出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独有文化的自信,城市内在活力表现出不足,而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了解此地域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有何特征。对所在地域范围内历史城池的研究是了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城池遗址不仅是宝贵的地域文化遗产,其所建更能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同时,包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汇聚,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这里历史上造就了秦汉时代河套文化的辉煌,隋唐时期形成了游牧民族文化交融多元文化,清至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着名水旱码头,建国后的第一批重点规划城市,在这块土地上存在过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族文化的八十多座历史城池。因包头地域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城池建设发展也极不稳定,各阶段城市建设各具特点,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本文以“包头现有行政区范围”为研究域,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的整理,根据朝代变革历时性的不同,将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发展分为早期(战国至北魏)、中期(隋唐至明清)、晚期(清末至建国)三个阶段,梳理出战国至建国以前(公元前301-1949年)各历代王朝建于包头地域有确定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城池51座,并绘制其城池的平面示意图。其次,从城池的空间布局切入,利用空间图解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序列+结构”的方式,研究战国、秦、汉、北魏、唐、辽、金、元、明、清、清末至建国前等11个时间节点下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的总体分布、选址布局、风貌偏好、规模变化以及环境演变等特征。包头地域历史城池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建设多选水系地域,且城池在平原开阔台地更易发展;城池规模变化分为县一级城池、“陪都”城池和小城三个等级,其中小城以筑于长城沿线的军事障城为主;城池形态受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共同影响城市形制呈现多种形式,主要有规则多边形垣形,如矩形城池;不规整多边形城垣,如梯形城池及不规则城垣;其次因不同社会属性影响,城池的功能形制可分为,以防御为主的军事城池,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城池,移民文化为主的商业城池,多种功能集一体的政治集权城池。包头地域历史城池总体布局以点状分布为主,城池建设多位于王朝驻防边界地带,城市发展兴衰以历史性阶段为主,具有动态变化特性,城池发展无延续性。本文通过整理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在各朝代的社会环境变化、地理环境变迁、民族迁移等,还原了当时城池所处历史背景,通过对建国以前不同历史时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比较性研究,可以为现代包头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料参考价值。

孟洋洋[5](2018)在《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农牧交错地带,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碰撞和交融的前沿地带。此区域地缘政治格局复杂、战略地位重要。各政权在此争夺激烈,军事活动频繁。特别是农耕民族进入此区域后,纷纷依托自然地理形势构建军事驻防体系。诸如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创置地方军事机构、在军事价值较高之地建筑军事驻防城、进行区域交通道路建设等。各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军事活动不但关系着各自兴衰,更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七场重大战争的军事地理考察,对重要地理节点有了明确判断。诸如,原阳骑邑,即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二十家村古城;赵国榆中,即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阳山,即今狼山;卫青所循榆溪旧塞,在今乌拉山西段以南、黄河以北区域;梓岭,即今狼山东段摩楞河口以东的分水岭;牧师城,为西汉增山县故城,即今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城梁村古城;大城塞,即今杭锦旗敖楞布拉格古城;满夷谷,实际是秦汉高阙的别称,即今狼山两狼山谷;定襄郡桐过县黄河津渡,北魏称作“君子津”,即今准格尔旗牛龙湾西侧黄河渡口;西河属国故城,即今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城圪梁古城;虎泽即今东胜区泊江海子镇的阿日善音淖尔;南匈奴句龙部叛乱始发地在雁门郡;谷城,为西汉谷罗县故城,即今伊金霍洛旗莫日古庆古城;天山,亦称祁连山,即今山西管涔山东北部支脉;桥门,即今安塞县鸦行山的垭口;走马水,即今大理河;奢延泽,即今靖边县海则滩乡北部洼地;落川,即今宁夏苦水河;令鲜水,当今宁夏红柳沟;灵武谷,非唐以降贺兰山灵武谷,在今同心县预旺镇山间谷地。军事驻防城是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战国秦汉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有众多驻防城。其中,战国时期有云中城、九原城、肤施城、阳周城等;秦代在沿用战国时期驻防城基础上,又沿黄河设置富平、渠搜、河阴等驻防城;西汉在鄂尔多斯高原重要的军事驻防城可分为三类,即边郡部都尉府治城、属国都尉府治城和其它都尉府治城;东汉则有使匈奴中郎将府、度辽将军府和右校尉府治城等驻防城。这些驻防城位于战略要地,扼守交通要冲,发挥着重要军事作用。构筑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是鄂尔多斯高原重要的军事活动。赵国阴山南麓长城是集墙体、障城、烽燧、塞墙、塞壕为一体,又有云中城、九原城等城镇作为后方基地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战国秦长城鄂尔多斯高原段分为两支:一支构筑于秦惠文王时期,由靖边县南部循白于山向东延伸至绥德县黄河附近终止,并未循无定河延伸至肤施县城附近。另一支构筑于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及其后数年,由靖边县南循分水岭、河川台地向东北延伸至达拉特旗敖包梁终止,并未抵达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黄河附近。由敖包梁循东胜梁分为东西两支的长城遗迹应是赵国构筑。秦朝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修缮战国北长城、“城河上为塞”、构筑桌子山和阴山长城。“城河上为塞”即在榆中至北河的黄河东岸建筑县城,利用黄河天险进行防御。桌子山长城也是“河上塞”组成部分。秦朝在狼山、查石太山和大青山新筑长城作为鄂尔多斯高原的外围防线,至汉代也被利用。秦汉阴山长城沿线的障城及其南侧的众多郡县城镇是该防御工程体系的重要支撑点。交通路线对于军事行动和驻防体系具有支撑作用。鄂尔多斯高原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区域的交通路线初步形成,而西部和中部偏西区域却未形成明显大道。秦朝开凿直道等,大力开发鄂尔多斯高原交通,奠定了此区域交通网络基本格局。汉代鄂尔多斯高原道路更加密集,形成四条东西向、三条南北向交通大道的交通网络骨架。在此骨架内,又有诸多以郡城或重要军政据点为节点、通向各方的道路。此区域交通网络的形成与演变,受各政权军事活动、自然地理环境、政区地理分布、民族地理分布和军事地理格局等因素综合影响。战国秦汉时期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既是一个因应军事对抗、政治形势、民族关系诸多因素而构建的中长时段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地形不断变化的空间进程。赵国攻取“榆中”占据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进取“阴山”,并在其南麓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秦国亦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秦朝击退匈奴后,凭借黄河天险“城河上为塞”,依托阴山山脉筑长城,形成鄂尔多斯高原的外围防线;又开凿直道,将沿途郡县、战国秦长城防线紧密衔接,形成具有层次和战略纵深的军事驻防体系。汉初,利用赵国北长城和战国秦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并在战略高地和河川谷道置城屯戍,控扼交通,形成以防御为主的军事驻防体系。汉武帝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形成外围有诸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屏障,内地有边郡部都尉府和属国都尉府驻于军事要地协助,攻守兼顾、以攻为主的军事驻防体系,实现此区域战略地位的转变。其后,除汉宣帝罢塞外列城外,该军事驻防体系并无太大变化。至新莽时期,该军事驻防体系受匈奴冲击和新室放弃双重影响而逐渐消亡。东汉时期,经光武重构、明帝完善,至和帝永元年间,在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以使匈奴中郎将府和度辽将军府为领导核心,以右校尉府、上郡属国都尉府和西河郡属国都尉府为辅助,以南匈奴为“扞戍”的军事驻防体系。至东汉后期在诸多民族武力冲击下走向解体。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城、长城防御工程体系、交通网络和重大战争诸军事地理要素的微观剖析,对该时段此区域军事驻防体系建构与演变的宏观研究,可见战国秦汉时期此区域的军事活动规模具有由小趋大的阶段性,军事驻防体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演变性。此区域的军事活动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地缘政治、军事形势和民族地理分布等因素综合影响。

孙嘉乐[6](2018)在《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般城市将会出现城市边缘区这一独特空间,作为城市中心城区与乡镇之间的过渡地带,它会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而逐渐向外推延,这个过程是动态持续的。边缘区一般是城镇化过程中变化最为敏感、剧烈和快速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交通和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变革,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在不断演变,这是本研究的宏观背景。内蒙古包头市作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发展各时期均有着不同的鲜明特征,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内外的经济发展和其他有关动力机制,同时,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布局和功能调整也推动着城市整体格局的演化变迁。近年来随着人口与产业的持续扩散,包头城市空间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转折路口,开始出现居住与就业、耕地保护与城市拓展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诸多矛盾,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包头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提出优化调整措施。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的范围和分析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演变。第二部分,对影响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演变的关键要素进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状特征与问题。最后,第三部分,因包头市城市格局独特,地势狭长且南北部均受到生态廊道的制约,如何总结借鉴成功的城市边缘区发展经验并根据包头自身条件,探寻适宜且可持续的城市空间集约发展道路乃至推动大区域内呼包鄂城镇群一体化发展的方法成为本文力图探究和回答的问题。本研究将通过ArcGIS、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总结包头市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变迁与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其结构发展规律的影响要素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进而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和策略。

王靖[7](2018)在《包头周边小城镇风貌更新策略研究 ——以麻池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城镇风貌是展示城镇形象,凸显城镇特色的标志,是城镇过去、现在、将来的综合反映。2016年为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小城镇进程、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工作,由此兴起了城镇更新热潮,尤其表现在小城镇风貌建设上。我国早期小城镇发展轨迹显示,小城镇的建设程度基本停留在未能够挖掘自己独特优势和自然价值的阶段。尤其随着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的影响和带动,使得小城镇的发展朝着城市化的方向进行,城镇风貌更新成为解决城镇面貌问题的直接途径,城镇风貌如何更新成为城镇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如此环境背景下,具有特色的小城镇风貌更新研究势在必行。文章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周边城镇,分析城镇发展现状,对其城镇风貌更新进行研究。包头市作为中国较早的重工业城市,早期的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围绕城市工业体系、周边城镇建设围绕农业进行。随着包头城市逐渐开放,产业格局已经不局限于重工业,城市建设在不断的转型,带动着城市周边小城镇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镇风貌建设受到多元产业的影响。但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风貌特征体系与规划方法。本文通过对小城镇风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查阅,以包头为中心,对周边小城镇风貌现状进行抽样调研,同时借鉴国内优秀城镇风貌更新案例,对比风貌更新中存在的不足,最终以麻池镇为具体更新对象,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技术策略研究。1)城镇整体方面:城镇特色、城镇天际线、门户空间、公共空间、标识系统、重点项目建设等,从城镇整体层面进行风貌更新论述;2)建筑细部方面: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从城镇建筑细部层面进行风貌更新详细技术论述。通过上述对麻池镇风貌的具体研究,得出符合现阶段且具有可操作性发展的麻池镇风貌更新策略。但同时也得出包头市周边小城镇在城镇风貌建设上缺乏整体、全面且专业的规划指导,城镇建设中需注重对于小城镇的风貌规划策略,制定相应的规划文件进行指导;包头市周边城镇缺少具体的规划,城镇建设中需进行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特色定位、天际线、公共空间、标识、建筑风格、立面、色彩、高度等相关内容,并将其进行推广应用,呼吁城镇居民和政府对于城镇风貌的建设意识,并对未来包头周边其他城镇风貌发展提出建设意见。

郝强[8](2015)在《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效益评价 ——以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为例》文中认为在社会和政府共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之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作为一个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同时被国家“呼包银”经济带和自治区“呼包鄂”经济圈所覆盖。包头市工业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本文以包头市昆都仑区为例,对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为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用地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结合研究区情况,并参照国家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五大类: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综合用地和交通用地。在所获取的包头市2003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数据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与地理学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2)对包头市2003—2013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价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建立土地经济效益评价体系;(3)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现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2003—2013年土地价格影响因子的权重,根据土地产出/投入的评分对土地经济效益评价;(4)对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方向和人地关系做了讨论。研究表明昆都仑区近十年来城市建设用地总体呈现扩张趋势,转化方向主要是综合用地类大量转化为其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工业用地增长最为显着;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土地经济效益良好,近十年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尤其以商业用地经济效益最为突出。经过讨论,以包头市为代表的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面临城市产业转型的挑战,我们政府与社会必须在保障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力求资源供给与发展的需求相平衡。

赵娟,王亚楠,车冠琼,蒋杰媛,武晓璐[9](2015)在《美丽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构建》文中认为包头市在建设两型社会、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现"美丽中国"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建设"美丽包头"的基础与问题,提出了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规划以"人—城市—生态和谐发展"的美丽城市为理念,首先梳理市域层面的生态要素,构建完善的市域绿色空间网络;其次,构筑"三区两线"的空间管制模式,作为绿色开敞空间的基底;最后,提取重要水域、风景区及基本农田等非建设用地、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绿地作为绿色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重构包头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绿色开敞空间的方法论,为其他城市的类似规划提供了参考。

廖蕾[10](2013)在《包头市及周边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有害组分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包头市及周边农田区进行土壤、浮尘等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包头市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周边农田土壤有害组分污染状况及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力图在国家已有的评价标准框架下,进一步对包头市及周边农业区进行土壤级别划分,建立地球化学有害元素污染预警,为包头市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规划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依托“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子课题“包头市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评价”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包头市表层土壤元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富集特征,大多数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呈富集状态,主要富集元素为汞Hg、氟F、镉Cd、铅Pb、铜Cu、锌Zn、磷P、硫S和镧La、铀U、钍Th,而浮尘中这些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土壤。其中部分重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从人居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讲,这些富集元素与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组分共同构成生态环境的污染源。特别是稀土元素和氟元素,异常区分布特征明显,应该与包钢排放大量含有多种元素的煤烟尘、粉尘等有关。经分析研究认为土壤污染区分布于包钢、包钢尾矿坝、东河区以东的包头铝厂和昆都仑河、四道沙河一带污染的局部地段。尤其是包头市包钢尾矿坝一带已形成的污染,其土壤质量级别为劣质土壤。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目前的尚不明了,还有待于医学观察和实验加以定论。在包头地区土壤评价过程中,使用内梅罗指数,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包钢厂区和包钢尾矿坝一带为严重污染区。然而对包头市周边蔬菜与根系土壤取样进行元素含量分析其特点为,根系土壤元素含量多符合Ⅰ、Ⅱ类土壤质量标准;蔬菜中元素镉Cd、锌Zn、铅Pb、铜Cu含量也低于无公害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中有害元素含量的限定值。只有氟F元素含量也较高,由于国家暂无限定标准,因此无法进行定性评价。目前没有信息表明当地居民因食用该地区种植的蔬菜而出现氟中毒症状。但F元素毕竟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应严格监控其变化。在该地区放射性研究中,包钢尾矿坝和矿渣堆放处,存在放射性元素异常,且空气吸收剂量率高于本底值范围。经对包钢尾矿周边村庄调查发现,1993年至今,包钢尾矿坝的污染,已经导致居民10余年间77人死于癌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发病率明显偏高。该地区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研究表明,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重工业企业大量燃烧的煤、石油等,其次是受工业污水排放、废物倾倒、工业渗漏、大气沉降等因素的影响。但经过对包头土壤有机物污染进行评价所得的结果,以加拿大农业区域土壤的治理标准值衡量,该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属于安全级别。本文结合国内已有的预警模型,分析研究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和聚集特征,并利用计算机编程处理有害元素的相关数据形成可视化趋势图像,从而获得的区域内土壤中各元素背景分布趋势特征图。该可视化趋势图件,不但在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处理技术上有所突破,还可为管理部门做好灾前预警、定时监测,以及灾害发生时的快速应急反应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决策层及时制定合理预案,并全面提高土壤有害元素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包头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情况
        1.3.2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现状
        1.3.3 文献与本文的关系
    1.4 创新点
2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调查
    2.1 调研的情况综述
    2.2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况
    2.3 包头市人民检察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研究
        2.3.1 包头市人民检察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2.3.2 包头市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件的启示
    2.4 包头市检察机关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情况调查
        2.4.1 包头市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典型个案研究
        2.4.2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件启示
    2.5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亮点
3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3.1.1 缺乏线索来源问题
        3.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证明责任标准混淆的问题
        3.1.3 未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问题
        3.1.4 赔偿款管理与使用问题
    3.2 检察机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完善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行政机关联席会议机制和内部情况通报制度
    4.2 区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证明责任标准
    4.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4.4 监督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的管理和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工业空间发展研究现状
        1.4.2 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综述
        1.4.3 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互动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带动城市向西跳跃发展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
    2.1 时代背景
    2.2 工业发展
        2.2.1 地方传统工业缓慢发展(1949-1953)
        2.2.2 “一五”时期国家援建(1953-1958)
        2.2.3 大规模建设及调整(1958-1965)
        2.2.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2.2.5 小结
    2.3 城市形态演变
        2.3.1 1955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2.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2.3.3 1949-1978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主导疏解与助力中调时期(改革开放20年1978-2000)
    3.1 时代背景
    3.2 工业发展
        3.2.1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
        3.2.2 工业郊区化时期(1984-1990)
        3.2.3 小结
    3.3 城市形态演变
        3.3.1 1994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3.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3.3.3 1978-2000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带动和完善包头市多核心发展时期(1990-2016)
    4.1 阶段背景
    4.2 工业园区的发展
        4.2.1 稀土高新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2 装备制造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3 包头铝业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4 金属深加工园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3 城市形态演变
        4.3.1 2000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4.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4.3.3 1990年后包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包头工业空间与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协同分析
    5.1 工业空间的集聚模式
    5.2 包头市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5.2.1 工业化拉动包头市城镇水平
        5.2.2 工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关系
    5.3 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变化的作用方式
        5.3.1 带动道路空间演变及城市边缘路网的发展
        5.3.2 引导居住空间分异
        5.3.3 带动土地使用结构转型
6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工业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6.1 政策背景
    6.2 产城融合的内涵及模式
        6.2.1 产城融合的内涵
        6.2.2 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融合模式
        6.2.3 产城融合的发展阶段
    6.3 工业产业园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6.3.1 交通网络体系
        6.3.2 景观生态结构
        6.3.3 产业园空间组织形式
        6.3.4 功能组织体系
    6.4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市产业与城市发展策略
        6.4.1 交通路网规划
        6.4.2 功能空间布局
        6.4.3 政策协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3)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发展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2 国内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3 总结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居住区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认知
    2.1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解析
    2.2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内容
    2.3 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2.3.2 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
        2.3.3 住房制度改革及政策的推动
        2.3.4 城市历史进程的演进
        2.3.5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
    2.4 本章小结
3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发展与现状总结
    3.1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居住区发展历程
        3.1.1 居住区发展的阶段划分
        3.1.2 各时期居住区发展历程
        3.1.3 各时期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3.2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分布现状
        3.2.1 中心城区居住区概况
        3.2.2 中心城区居住区分类情况
        3.2.3 中心城区居住区布局倾向
    3.3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形态及其空间特征
    4.1 建国后住宅建设的起步时期(1949-1978年)
        4.1.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1.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1.3 街坊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2 改革开放后住宅建设大力发展时期(1979-1995年)
        4.2.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2.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2.3 单位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3 市场经济时期住宅需求多元化阶段(1996-2019年)
        4.3.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3.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3.3 商品房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4 居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
    5.1 既有居住区空间形态的优化方法
    5.2 包头市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探讨
        5.2.1 适宜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区合理建设规模建议
        5.2.2 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建设模式的思考
    5.3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5.3.1 多元化背景下的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5.3.2 居住区良好交流空间的塑造
        5.3.3 居住区智慧化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居住区信息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附录C 包头城市居民调查问卷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4)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
        1.1.2 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瓶颈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对象
        1.3.3 历史分期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城市建设历史研究现状
        1.5.2 包头历史城池发展相关专题研究概述
2 早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2.1 早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2.2 早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
        2.2.1 战国时期
        2.2.2 秦朝时期
        2.2.3 汉朝时期
        2.2.4 北魏时期
    2.3 本章小结
3 中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3.1 中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3.2 中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
        3.2.1 唐朝时期
        3.2.2 辽金元朝时期
        3.2.3 明清时期
    3.3 本章小结
4 晚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4.1 晚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4.2 晚期包头古城池建设研究
        4.2.1 古城池职能的演变
        4.2.2 城池发展格局的演变
        4.2.3 古城池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演变
    4.3 本章小结
5 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特征研究
    5.1 历史城池发展概述
        5.1.1 城池建设与发展兴衰变化
        5.1.2 城池文化分布、地形选址及功能变化
    5.2 历史城池总体分布特征
    5.3 历史城池规模分析
    5.4 历史城池选址分析
    5.5 历史城池形态分析
    5.6 历史城池性质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附录 A [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分布图]
附录 B [包头历史沿革图(战国至清时期)]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主旨、结构和方法
第一章 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形势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地理形势
        一、地势地貌
        二、水系
        三、气候和植被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人文地理形势
        一、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政区分布
        二、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
    小结
第二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大战争的地理考察
    第一节 战国时期赵国攻取“榆中”战争的空间进程
        一、赵国“原阳骑邑”的地理位置何在
        二、赵国“榆中”的地理位置考实
        三、赵武灵王进军路线蠡测
    第二节 秦代蒙恬北征匈奴战争的地理考察
        一、历史文献对蒙恬北击匈奴战争的记载
        二、蒙恬北击匈奴战争涉及的地理问题
    第三节 西汉元朔二年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的战场考察
        一、卫青攻取“河南地”的军政背景
        二、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时空进程的文献记载
        三、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的相关地理问题剖析
    第四节 东汉永元年间平定逢侯叛乱的军事地理剖析
        一、逢侯武装叛乱的历史背景
        二、逢侯叛逃塞外的空间进程
    第五节 东汉永初年间戡定南匈奴单于檀叛乱的军事地理探析
        一、南匈奴单于栾提檀发动武装叛乱的原因
        二、南匈奴单于栾提檀叛乱的时间进程
        三、南匈奴单于檀叛乱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第六节 东汉永和年间句龙吾斯叛乱的军事地理探索
        一、句龙吾斯叛乱的时间进程
        二、句龙吾斯叛乱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第七节 东汉建宁元年夏秋段颎追击东羌叛众路线考述
        一、由桥山至奢延泽寻觅东羌叛众
        二、由奢延泽至泾阳追击东羌叛众
    小结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要驻防城
    第一节 战国和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城探索
        一、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赵、秦两国驻防城
        二、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城
    第二节 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要驻防城
        一、边郡部都尉府治城
        二、边郡属国都尉府治城
        三、其它军事机构驻地
    第三节 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机构驻地
        一、使匈奴中郎将府治城
        二、度辽将军府治城
        三、右校尉府治城
    小结
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长城工程体系
    第一节 赵国北长城的建造与分布
        一、赵国北长城的走向
        二、赵国北长城沿线障城
        三、赵国北长城北侧的塞墙和塞壕
        四、赵国北长城后方的郡县城镇
    第二节 战国秦长城的建造与分布
        一、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战国秦长城遗迹走向
        二、战国秦长城北段走向与终点问题
        三、靖边县南部至达拉特旗敖包梁段长城修筑时间
    第三节 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长城诸问题
        一、秦长城的构筑年代辩析
        二、秦代“河上塞”的位置辩析
        三、秦汉阴山长城的走向
        四、秦汉阴山长城沿线的军事据点
    小结
第五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网络
    第一节 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格局
        一、赵国对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区道路的开发
        二、秦国对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域道路的开发
    第二节 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格局
        一、秦直道相关问题探讨
        二、秦直道沿途岔路与鄂尔多斯高原其它道路
    第三节 汉代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网络
        一、汉代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及毗邻区的交通道路
        二、汉代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交通道路
        三、汉代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及毗邻区的交通道路
        四、汉代关中通往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的交通线
    小结
第六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驻防体系的建构与演变
    第一节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体系
        一、赵国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与军事布防
        二、秦国北进鄂尔多斯高原与军事布防
    第二节 秦代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建构与演变
        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军事驻防体系
        二、秦始皇晚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军事驻防体系
        三、秦末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瓦解
    第三节 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建立与分布
        一、西汉初期鄂尔多斯高原局部军事驻防体系的建立
        二、西汉武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驻防体系的发展与分布
        三、西汉昭帝至新莽时期军事驻防体系的变化
    第四节 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重构与演变
        一、东汉光武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初步重建
        二、东汉明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完善
        三、东汉和帝时期军事驻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四、东汉中期军事驻防体系的变化
        五、东汉后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衰微
    小结
第七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启示
    第一节 战国秦汉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时空特征
        一、鄂尔多斯高原军事活动规模由小趋大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二、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横向扩展的空间特征
    第二节 战国秦汉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地缘条件因素
        二、军政形势因素
        三、民族地理因素
        四、自然地理因素
    第三节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启示
        一、在当代国防建设方面
        二、在人地关系方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空间
        2.1.2 城镇化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1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
        2.2.2 关于城市郊区化
        2.2.3 关于城市边缘区
        2.2.4 关于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的研究
    2.3 经典理论与参考案例
        2.3.1 经典理论及借鉴
        2.3.2 参考案例及评述
    2.4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的界定
        2.4.1 包头市边缘区界定的理论依据
        2.4.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的划分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规律
    3.1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概况及发展历程
        3.1.1 城市边缘区的演变历程
        3.1.2 包头城市边缘区现状概况
    3.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的演进规律与特征
        3.2.1 工业导向式空间扩展
        3.2.2 东西轴向主导式生长
        3.2.3 内外向共同扩展模式
    3.3 包头市城市边缘空间扩展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自然地理因素
        3.3.2 产业经济结构
        3.3.3 人口居住分布
        3.3.4 道路交通因素
        3.3.5 商业配套布局
        3.3.6 法律规划政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4.1 包头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4.1.1 整体化原则
        4.1.2 集约利用土地原则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包头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4.2.1 构建紧凑型城镇空间结构
        4.2.2 设置城市边缘区增长边界
        4.2.3 培育城镇区域内二级中心
        4.2.4 边缘区用地功能复合发展
        4.2.5 加强呼包鄂城镇群的联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包头周边小城镇风貌更新策略研究 ——以麻池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城镇风貌关系梳理
        1.1.2 特色小(城)镇——风貌特色本体思考
        1.1.3 小城镇经济——风貌更新发展必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小城镇
        1.3.2 城镇风貌
        1.3.3 风貌更新
        1.3.4 有机更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及实践综合述评
    2.1 理论研究体系梳理
        2.1.1 总体架构
        2.1.2 相关理论研究梳理
    2.2 实践研究梳理
        2.2.1 国外城镇风貌规划设计与实践
        2.2.2 国内城镇风貌规划实践的发展阶段
    2.3 研究进展述评
        2.3.1 研究进展总结
        2.3.2 城镇风貌问题梳理
    2.4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风貌更新方法研究与案例解析
    3.1 城镇风貌更新总体思路
        3.1.1 风貌更新思想
        3.1.2 风貌更新策略
    3.2 城镇风貌更新技术方法
        3.2.1 现状解剖
        3.2.2 风貌测评
        3.2.3 规划指导
        3.2.4 规划管控
    3.3 实证案例解析——卢氏县城市特色与风貌规划
    3.4 本章小结
4 包头周边小城镇及麻池镇风貌现状
    4.1 包头周边小城镇风貌概况
        4.1.1 包头周边小城镇现状
        4.1.2 小城镇风貌发展现状
        4.1.3 城镇风貌现存问题整理
    4.2 麻池镇概况
        4.2.1 地理区位
        4.2.2 历史文化
    4.3 麻池镇风貌现状
        4.3.1 天际线
        4.3.2 门户空间
        4.3.3 公共空间
        4.3.4 城市夜景
        4.3.5 建筑风格
        4.3.6 建筑色彩
        4.3.7 建筑高度
    4.4 麻池镇风貌现状评价
    4.5 麻池镇风貌现状问题梳理
        4.5.1 城镇整体特色不突出
        4.5.2 缺少能突出城镇风貌的重点项目
        4.5.3 空间尺度衔接脱位
        4.5.4 建筑形态及外观缺乏统筹规划
        4.5.5 其他方面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麻池镇风貌资源认知及特色定位
    5.1 风貌相关规划解读
        5.1.1 上位规划
        5.1.2 相关设计、研究分析
        5.1.3 相关规划数据梳理
    5.2 风貌资源梳理
        5.2.1 地理格局
        5.2.2 自然资源
        5.2.3 文化资源
        5.2.4 产业资源
    5.3 麻池风貌特色定位
        5.3.1 地域特征认知
        5.3.2 特色资源凝练
        5.3.3 空间感知与特殊事件
    5.4 本章小结
6 麻池镇风貌有机更新技术策略研究
    6.1 麻池镇风貌更新总体策略
        6.1.1 整体特色与环境策划
        6.1.2 城镇空间及尺度营造
        6.1.3 建筑形态及外观整治
    6.2 城镇未来发展过程中重点项目打造
        6.2.1 麻池古城历史旅游区
        6.2.2 三馆两园一中心
        6.2.3 城镇雕塑体系
        6.2.4 城镇有机更新
    6.3 整体特色与环境的技术策略方案
        6.3.1 城镇天际线
        6.3.2 城镇标识系统
    6.4 空间及尺度的技术策略方案
        6.4.1 城镇门户空间
        6.4.2 城镇开敞空间
        6.4.3 城镇街道尺度
    6.5 建筑形态及其外观的技术策略方案
        6.5.1 建筑风格
        6.5.2 建筑立面
        6.5.3 建筑色彩
        6.5.4 建筑高度
    6.6 麻池镇城镇风貌更新总结
        6.6.1 城镇风貌更新思想策略指导
        6.6.2 城镇风貌更新技术实施方案总结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一
    7.2 结论二
    7.3 结论三
    7.4 研究不足与未尽之处
        7.4.1 论文写作对象研究不足之处
        7.4.2 策略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图一 包头市域城镇分布图
附图二 麻池镇镇域现状图
附图三 麻池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四 麻池镇土地限制建设分析图
附图五 麻池镇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图
附表一 包头市行政区划分表
附表二 包头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表
附表三 风貌因子综合评价体系
附录 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项目实践
    荣誉奖项
致谢

(8)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效益评价 ——以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理论基础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2.2.2 主成分分析法
        2.2.3 文献资料法
    2.3 技术路线
    2.4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3 昆都仑区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3 昆都仑区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
    3.4 昆都仑区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果与分析
        3.4.1 土地利用类型用地面积变化
        3.4.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4.3 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
4 基于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4.1 昆区土地价格影响因子分析
        4.1.1 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4.1.2 土地价格对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4.2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经济效益评价
        4.3.1 工业用地经济效益评价
        4.3.2 商业用地经济效益评价
        4.3.3 住宅用地经济效益评价
    4.4 昆都仑区十年土地利用效益变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丽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绿色开敞空间的内涵及研究概述
2“美丽包头”的基础与问题——包头市绿色开敞空间发展现状
    2.1 发展概况
    2.2 主要问题
3 规划理念、原则和策略
    3.1 规划理念
    3.2 规划原则
    3.3 规划策略
4美丽城市理念下的包头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
    4.1夯实建设基础——市域绿色开敞空间规划
        4.1.1总体布局结构
        4.1.2生态功能分区
        4.1.3市域生态恢复
    4.2牢固生态保障——城市生态控制规划
        4.2.1总体生态格局
        4.2.2空间区划
    4.3优化空间格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规划
        4.3.1 绿色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构建
        (1) 城市水域开敞空间。
        (2) 城市风景区及基本农田等非建设用地开敞空间。
        (3) 城市道路开敞空间。
        (4) 城市绿地开敞空间。
        4.3.2 绿色开敞空间结构重构
        4.3.3 绿色开敞空间优化
5 结语

(10)包头市及周边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有害组分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的基本进展
    1.3 重金属元素对人类的危害及土壤中的主要来源
        1.3.1 地球化学有害元素对人类的危害
        1.3.2 污染土壤有害元素的主要来源及特点
    1.4 研究区概况
        1.4.1 研究区位置、地形、地貌特征
        1.4.2 气候特点
        1.4.3 水资源状况
        1.4.4 社会经济状况
        1.4.5 土壤植被状况
    1.5 研究区数据的来源
        1.5.1 数据的采集方法
        1.5.2 数据的质量控制
    1.6 研究内容
        1.6.1 分析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元素特征
        1.6.2 研究区土壤分类
        1.6.3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预警研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内土壤及浮尘有害元素特征
    2.1 研究区总体土壤及浮尘地球化学特征
        2.1.1 数据分析质量
        2.1.2 土壤、浮尘地球化学特征
    2.2 土壤、浮尘中有害元素的确定
        2.2.1 土壤有害元素的确定
        2.2.2 浮尘有害元素的确定
        2.2.3 评价方法的选择
    2.3 评价与分析
        2.3.1 单因子土壤质量评价分析
        2.3.2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害元素土壤、浮尘分布状态对比研究
    3.1 土壤有害元素分布状态研究
        3.1.1 深、浅层土壤有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1.2 土壤有害元素深、浅层对比与分析
    3.2 研究区土壤、浮尘中元素相态分析
        3.2.1 研究区土壤中有害元素相态分析特征
        3.2.2 研究区浮尘、土壤中相态特征对比
    3.3 重点区域土壤有害元素富集特征
        3.3.1 尾矿坝区
        3.3.2 昆都仑河
        3.3.3 四道沙河
        3.3.4 包头铝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有机污染物状态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区土壤有机物污染物特征
        4.2.1 研究区检测值与呼和浩特市检测值的对比
        4.2.2 主要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毒性及研究区土壤中含量分析、对比
    4.3 研究区土壤有机物污染分析
        4.3.1 应用污染指数进行土壤有机物污染程度分析
        4.3.2 研究区有机污染物来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及放射元素污染状况分析
    5.1 地下水污染状况分析
        5.1.1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1.2 研究区的地下水质量评价
    5.2 放射性污染状况分析
        5.2.1 放射性测量本底水平值范围
        5.2.2 研究区放射性元素的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生态效应的分析
    6.1 土壤有益元素含量特征
        6.1.1 深、浅层土壤有益元素含量特征
        6.1.2 有益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6.1.3 土壤有益元素富集特征
    6.2 土壤有益元素有效态分析
    6.3 有益元素丰缺分布特征
        6.3.1 常量营养元素
        6.3.2 微量有益(营养)元素丰缺特征
    6.4 研究区土壤中元素与作物的含量相关性分析
    6.5 研究区农作物适宜性分析
        6.5.1 研究区蔬菜中几种有害元素含量特征
        6.5.2 研究区主要蔬菜元素适应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
    7.1 土壤酸碱度
        7.1.1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影响特征
        7.1.2 包头地区土壤酸碱度特点
    7.2 包头地区生态状况分析
        7.2.1 不同区域土壤有害元素状况分析
        7.2.2 不同区域土壤有害元素来源分析
        7.2.3 包钢尾矿坝地区生态状况调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区域面积快速分析可视化平台与预警
    8.1 引言
    8.2 采样点分布特征
    8.3 预警模型选取
    8.4 浅层与深层土壤重点污染元素趋势图特征
        8.4.1 浅层元素趋势图特征
        8.4.2 深层元素趋势图特征
        8.4.3 浅、深层土壤可视化趋势分析
    8.5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预警分析
        8.5.1 单因子浅层土壤污染评价
        8.5.2 单因子深层土壤污染评价
        8.5.3 Rapant综合生态风险预警评估
    8.6 时间域的生态风险预警评估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论文发表情况

四、包头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报告[D]. 李慧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2]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D]. 左文韬.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3]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D]. 常雪娃.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4]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研究[D]. 陈碧帆.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5]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D]. 孟洋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孙嘉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8(02)
  • [7]包头周边小城镇风貌更新策略研究 ——以麻池镇为例[D]. 王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8]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效益评价 ——以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为例[D]. 郝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9]美丽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构建[J]. 赵娟,王亚楠,车冠琼,蒋杰媛,武晓璐. 规划师, 2015(02)
  • [10]包头市及周边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有害组分分布特征研究[D]. 廖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