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您想要1千克还是1米的气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璐[1](2021)在《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习物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问题,但是效果不佳。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较随意、指向性不明、关联性较差,导致学生答非所问,难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根据相关研究,问题链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为此研究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链以培养初中生的物理科学思维。通过文献研读,根据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和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无目标性、无关联性等不足,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提出了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流程和初步策略。运用问题链设计的流程和策略,设计了三个初中物理教学实例,并于甘肃省秦安县X初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根据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检验了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的初步策略。基于初步设计策略的实践效果和相关教学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情境﹣问题策略,问题﹣结构策略,追问﹣聚焦策略,思维﹣建构策略和方法﹣类比策略;提出了相应的运用建议,最后进行了反思与展望。本文研究的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对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徐杰[2](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赛车空气动力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杨梦[3](2020)在《古树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 ——以阜阳市颍上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树是大自然和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观赏、科学研究、生态和经济价值。但是,随着古树树龄不断的增加,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古树的生存状况堪忧。本文在研究分析影响古树生长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总结了古树保护与复壮的理论和技术措施,并以阜阳市颍上县为例,针对每株古树制订相应的“一树一策”保护方案。研究的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将影响古树生长的诸多因子分为4类,即年龄因素、立地因素、环境污染因素和人为因素。年龄因素即伴随树龄增长所带来的古树的衰老与死亡;立地因素包括恶劣的土壤环境,极端的气候条件,病虫害与动物的威害等;环境污染指土壤、大气、水污染长期以来对古树生长环境的影响;此外,人为的干扰与破坏是直接造成古树危害的重要因素。2、在认识影响古树生长因素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古树的保护与复壮技术,如日常养护管理、桥接技术、根系复壮技术、树洞填充修补技术和支撑加固技术等。包括各种复壮措施所需的材料、操作时间和步骤、注意事项、应用案例等。通过根系施肥、叶面喷肥、树干注肥的方法可为古树补充营养。为改善古树生长的土壤环境可以使用换土、打孔、挖穴、修复壮沟、设营养坑等技术。对树干腐烂、空洞的古树依次进行清腐杀菌、填充修补、仿生粘合,可以恢复古树的卓越风姿。古树支撑可采用硬支撑和软支撑,硬支撑中的活体支撑又与桥接技术可以相辅使用。3、系统的开展了颍上县古树资源的调查,摸清该县的古树资源。颍上县境内共有古树43株,隶属于15科19属20种。包括圆柏、柿树、枣树、银杏、麻栎、黄连木、无患子、河柳、乌桕、榔榆、龙柏、广玉兰、皂荚、栾树、朴树、桑树等。其中生长势差的有8株,包括2株圆柏、2株无患子和银杏、栾树、乌桕、桑树各1株。古树生长势差的原因主要是其生长环境遭到了破坏,存在违章搭建、电线横穿、垃圾堆放、土壤板结、机械损伤、养护方法不当等现象。针对颍上县每株古树的生长现状,切实贯彻“适树适策”的古树保护与复壮的原则,制定了颍上县古树保护与复壮的“一树一策”。4、我国古树保护与复壮的理论和技术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古树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任重而道远,要想真正的做好古树保护与复壮,还应继续探索古树保护与复壮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尝试摸索科学、可操作的技术措施,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后备资源的调查和管理,维护可持续的古树资源。
马天赐[4](2021)在《典型城市形态下自然通风建筑室内污染物跨户传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建筑房间室内污染物通过窗户向外扩散,可能再次进入建筑其它房间造成跨户传播,当污染源涉及致病微生物时其会给其它房间室内人员带来一定的感染风险。近年来这种特殊的空气传播路径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以往研究局限于孤立建筑或单一结构形式建筑,城市形态中周围建筑及建筑结构形式会影响建筑周围流场进而改变跨户传播的路径,其影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典型二维理想街谷和三维城市形态下单侧自然通风建筑室内污染物的扩散特性进行了室内外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结合房间污染物浓度和再入比等指标参数分析了跨户传播的路径。首先,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风压作用下二维理想街谷四层单侧自然通风建筑的空气流动及污染物扩散进行了室内外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了室内外流场及污染物浓度场,结合房间换气次数ACH、污染物浓度、再入比Rk、感染风险等指标参数讨论了房间的自然通风能力以及污染物跨户传播的路径和感染风险,比较了不同来流参考风速Uref和不同街谷高宽比AR的影响。结果表明:(1)街谷迎风面房间自然通风能力普遍高于背风面且均随来流参考风速Uref提高而提高,AR≤1的浅街谷和单位街谷内迎风面房间通风能力均高于AR=2和AR=3的深街谷;(2)污染源房间室内呼吸高度污染物浓度最低值出现在迎风面第四层房间,最高值主要出现在背风面第四层房间、背风面和迎风面最底层房间;(3)室内污染物往外扩散主要受街谷内涡旋流动影响,污染物在街谷迎风面房间释放时主要向下扩散,在街谷背风面房间释放时主要向上扩散,扩散方向上源房间最邻近的房间存在较高的再入比;源房间在迎风面第三层和第四层时污染物扩散范围较大,对于AR≤1的浅街谷和单位街谷,源房间在迎风面第三层时其下方迎风面第二层房间的再入比在Uref=0.5m/s时超过30%,在Uref=2m/s时超过10%;(4)污染源房间总是存在最大的感染风险,其大小取决于源房间的自然通风能力;对于AR≤1的浅街谷和单位街谷非源房间的感染风险较低,Uref=0.5m/s时小于30%,Uref=2m/s时小于7%,其分布与房间再入比值分布基本一致;低风速时深街谷中导致非源房间高感染风险的源房间增多,源房间跨户传播范围增大,出现跨街谷传播现象。然后,本文利用CFD数值模拟了三维城市形态下不同结构形式四层单侧自然通风建筑在风压作用下的室内外空气流动及污染物扩散,分析了室内外流场及污染物浓度场,结合房间换气次数、污染物浓度、再入比等指标参数讨论了房间的自然通风能力、污染物扩散特性以及可能的跨户传播路径。结果表明:(1)建筑结构形式对建筑迎风面总体房间通风能力影响显着而对背风面总体房间通风能力影响微弱,除庭院式外其它结构形式建筑迎风面总体房间通风能力均高于背风面;(2)建筑结构形式会明显影响迎风面房间室外流场从而改变跨户传播路径;但其对背风面房间室外流场影响较小;(3)在平板式和庭院式建筑结构形式下污染物从迎风面房间释放时主要向下扩散,在街谷式建筑结构形式下污染物从迎风面房间释放时主要向上扩散,在半封闭建筑结构形式下污染物从迎风面房间释放时主要表现为水平和斜向扩散;在四种建筑结构形式下,污染物从背风面房间释放时主要由中间第二、三层房间向上扩散。研究结果能加深人们对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建筑室内污染物扩散机理的认识,帮助有关部门制定更有效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策略。
丁梅[5](2019)在《《马尔代夫可持续旅游之危:论社会和政治可持续》的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该翻译项目文本选自2011年《亚太视点(Asia Pacific Viewpoint)》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马尔代夫可持续旅游之危:论社会和政治可持续》(以下简称为“源语文本”),其内容主要讲述了马尔代夫在可持续性旅游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学术性的信息型文本。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通过自译过程以及翻译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学术性信息型文本的的特点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本文由引言、翻译理论与策略、翻译过程、翻译的难点及案例分析和总结五个章节组成。首先介绍翻译项目的背景知识并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为翻译打下基础。第二章引入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材料定性为信息型文本,并分析其功能特点及赖斯建议的翻译方法,即归化翻译。第三章介绍翻译的译前、译中、译后三个过程。第四章重点结合归化翻译策略和学术性信息型文本的语言特点,借助实例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具体分析学术性信息型文本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总结翻译过程中的得失与心得体会,得出对于学术性信息型文本的翻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对该类型的文本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研究意义。
张贺东[6](2018)在《工业废物微波热解实验研究及其固体产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印染行业每年产生大量的印染污泥(DS)。印染污泥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而如何处理处置印染污泥一直是企业和政府面临的难题。糠醛渣(FR)是以玉米芯等原料制备糠醛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然而糠醛渣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此同时,印染污泥和糠醛渣作为工业固体废物,可以制备成泥炭/生物炭加以利用。本文以DS和FR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热解技术在螺杆移动床中对其进行热解制备泥炭/生物炭;对热解产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BET比表面积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气相色谱仪(G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印染污泥微波热解实验。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泥炭(SC)的产率逐渐下降,最低为63.87%;不可凝热解气产率逐渐增加,最高为26.37%。不可凝热解气主要由CO2、H2、CO和CH4组成。在650 ℃下,添加氧化钙和铁粉使SC产率增加;添加钙基膨润土和高岭土使SC产率降低。在650 ℃添加高岭土获得最低的SC产率,为53.2%。元素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碳、氢和氮的含量逐渐降低,硫的含量逐渐增加。在650 ℃下添加催化剂能促进碳、氢、氮等元素向液相和气相产物中转化,而且,氧化钙有助于硫元素的固化。比表面积结果显示,SC在650 ℃下添加高岭土得到最大比表面积,为123 m2·g-1,和扫描电镜结果一致。DS消解液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Zn>Pb>Cr>Cu>Ni>As,并且所有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标准中的限值。不同温度和催化剂对不同重金属的固化效果不同。在450-750 ℃,螺杆转速为1-9 r·min(-1)(rpm)条件下,微波热解含水为60%的DS耗电量为0.76-2.59kWh·kg(-1)。温度越高、螺杆转速越低,能耗就越大。(2)糠醛渣微波热解实验。随着热解温度从450 ℃增加到750 ℃,生物炭(FRBC)的产率逐渐下降,最低为43.62%;不可凝热解气产率逐渐增加,最高为40.37%。不可凝热解气主要由CO2、H2、CO和CH4组成,其中CO2产率最高。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CO2、H2、CO和CH4的产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750 ℃达到最大,分别为20.31%、0.99%、15.22%和4.21%。在550 ℃下,添加氧化钙时FRBC产率升高;添加高岭土和碳酸钾时FRBC和的产率降低。添加氧化钙显着降低CO2和CO产率,而添加高岭土和碳酸钾则显着提高CO2,CO和H2的产率。FR经热解后,氢元素含量降低,碳、氮和硫元素则富集在FRBC中。添加催化剂能够促进碳、氢和硫元素向液相和气相转化。XRD分析表明,糠醛渣和生物炭含有SiO2、CaSO4、K2Ca(SO4)2·H2O和KCl等无机物。经计算,糠醛渣微波热解的净电耗为 0.755-2.846 kWh·kg(-1) 湿物料。
曾红萍[7](2017)在《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变奏:生猪养殖业中的范式转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农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猪业的经营组织结构变迁为分析对象,旨在回答中国农业转型的过程、动力机制及后果。本研究采用拓展个案研究法,以四川东南部一个县的生猪养殖组织结构变迁为微观个案,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法获取调研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兴县的生猪养殖业的组织结构由最初的以农村小农散户养殖为主体,转向了以资本化的家庭式农场和农业企业并存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主体,最后又锁定在大资本生产方式下的公司+代养户的经营组织结构中。同时,经营组织结构的变迁带来了生产方式的转换,生猪养殖由传统的散户"粮猪一体化"生产模式转向了资本工业化生产模式。农业政治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市场和技术是推动农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国家只是作为外生变量为农业转型提供了资本积累的条件。本研究发现,国家在中国农政变迁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即,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在短时间内重塑了农业经营组织结构。具体而言,当国家的治理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转向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后,国家需要在农业经营组织中寻找新的"代理人",国家以农业现代化的名义,通过项目资源输入和土地政策"绿道"等政策措施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从而替代掉传统的散户生产主体。作为国家政策执行主体的兴县地方政府从正、反两方向使力,重新培育了经营组织结构。一方面,通过项目资源向规模化养殖户倾斜和打捆,协助规模化养殖主完成土地流转以及作为中间担保者为规模化养殖主提供低息无抵押贷款等来吸引资本下乡,培育规模化生产主体;另一方面,通过畜牧体制改革将散户从公益性技术服务体系上甩出去,间接逼迫散户退出生产。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兴县生猪经营组织结构迅速的实现了由散户向规模化生产主体变迁。简言之,国家干预推动了农业经营组织结构转型。与此同时,本研究认为资本自身的积累动力亦是农业经营组织重构的主导力量,证实了农业经济学关于市场和技术推动农业转型的观点。资本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在不同阶段追求资本积累的方式不同,从而形塑了不同的农业经营组织结构。在早期阶段,资本在上游、下游通过市场间接控制散户生产获取利润,资本与散户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散户仍然是生产主体;在工业资本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开始大量进入中间生产环节,通过市场竞争打败了散户,同时将经营失败的养殖大户纳入生产链条中,形成了兴县当前公司+代养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此可见,市场在推动农业转型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资本主导生产的格局下,生猪生产方式经历了"粮猪一体化"到工业化生产的变迁,即,农业工业化。生猪工业化生产打破了传统散户种养结合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而出现了 "新陈代谢断裂",环境问题由此产生。同时,传统散户养殖具有多功能性,其使得小农家庭再生产嵌入在地方经济和乡土社会关系中的,散户生产的退出导致小农家庭的再生产必须脱嵌于地方社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区的原子化碎片化。
安迪·威尔,陈灼[8](2016)在《火星救援》文中提出六天前,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成为了第一批在行走火星上的人。如今,他也将成为第一个葬身火星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阿瑞斯3船员被迫放弃任务。在撤离的过程中,沃特尼遭遇意外,被孤身一人丢在了这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中,所有的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火星上的沃特尼面临着两大问题:如何和地球上的人联络,告诉他们他还活着,等待他们的救援;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补给,坚持到救援抵达的那一天,否则他就会被饿死。不过,他也许都没有机会饿死在这颗星球上,因为随时可能发生的机器故障、环境灾难、人为失误,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抢在饥饿之前要了他的命。但是,沃特尼不会坐以待毙。凭借着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的专业背景,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决心,沃特尼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自己种土豆,解决了粮食问题。之后,他又制定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成功地和地球上的NASA取得了联系。在战胜了重重困难之后,沃特尼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坐等NASA的救援?这场火星版的现代鲁滨孙漂流记,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姜琦悦[9](2015)在《校园毕业季行李托运物流包装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物流在我国蓬勃发展。作为新世纪极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它理应有一番好的景象。如果实地调查我国物流市场现状,你会感到:物流理论和物流公司的实际运作相去甚远,景象不尽人意。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笔者总结了一些本质的原因:1、对物流包装的认知不全面;2、作业大环境恶劣;3、运输搬运工具落后加之员工素质不齐;4、物流专业人员缺乏实际工作能力;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6、物流包装对象针对性不够明确。本文针对的研究对象是物流包装设计中的一个对象——毕业季学生行李。本文通过对国内物流包装的现状分析,得出国内校园毕业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问题多为“大、笨、呆”,进而提出了对于毕业季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对象明确性及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思考。论证对毕业季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价值性,及其特点明确性和循环利用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材料纸板、人造板等强度分析,针对学生行李中的五大类(衣物类、鞋类、日用品类、被毯类、书籍类),设计了 9款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通过对毕业季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研究分析,笔者得出针对打包对象“定制化”的包装设计能够解决目前物流包装存在打包不合理、循环利用低等问题。为了整个物流行业的提升,物流包装都将会向着“对象定制化”设计趋势发展。
王宇飞[10](2014)在《严寒地区村镇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机动化的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农村各项建设的节奏。而近些年,在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背景下,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忽视了村镇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健康等问题。在由传统城镇化转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村镇交通的建设需要以一种绿色的手段来指导,即构建一种适合于未来村镇发展的绿色交通系统。本文研究了绿色交通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以及国内外村镇交通绿色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通过中外研究对比,发现我国村镇交通建设中的问题。鉴于村镇地区的多种特点,提出了我国村镇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设想。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列出本研究的框架。通过相关文献阅读研究,对我国严寒地区现阶段的村镇交通发展政策以及道路交通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得出其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鉴于村镇交通绿色化的应有特点,剖析绿色交通系统的内涵,并提取生态交通规划理论、低碳交通规划理论中与交通相关的研究内容,将两方面结合起来,从而丰富村镇绿色交通系统的内容。在上述基础上,研究影响村镇绿色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出村镇交通体系的一般构成。本文选定了严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镇(每个镇的镇区和及其下设的两个村),针对村镇交通设施建设情况、居民的出行特征、出行环境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对村镇居民出行特征的调研,从出行目的、方式、距离以及频率等方面逐步推进分析,得出严寒地区村镇居民在一定的出行距离区间内常用的交通工具;然后从经济成本、资源、能耗、环境以及社会人文五个方面因素对几种交通工具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对严寒地区村镇常用交通工具的绿色属性进行评价,得出严寒地区村镇绿色交通系统中的绿色交通方式组成。最后,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分别从严寒地区村镇交通发展机制、严寒地区村镇非机动交通方式发展策略、严寒地区机动交通发展方式引导策略、严寒地区公共交通发展方式引导策略、分片区交通方式及设施建设引导、以及交通工具及设施美化与人性化设计等方面,提出严寒地区村镇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的策略。
二、您想要1千克还是1米的气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您想要1千克还是1米的气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
2.问题链设计的现实困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科学思维 |
2.问题链 |
3.设计策略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三、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探究 |
(一)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的科学思维 |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科学思维要求 |
2.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思维特点 |
(二)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的一般流程 |
(三)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的设计策略 |
1.情境﹣问题策略 |
2.问题﹣结构策略 |
3.追问﹣聚焦策略 |
4.思维﹣建构策略 |
5.方法﹣类比策略 |
五、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教学实例 |
(一)教学实例 |
实例1:质量 |
实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
实例3:焦耳定律 |
(二)效果评价 |
1.教师评价 |
2.学生反馈 |
六、研究结论与运用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运用建议 |
七、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古树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 ——以阜阳市颍上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古树 |
1.1.2 古树保护 |
1.1.3 古树复壮 |
1.1.4 古树复壮技术 |
1.2 古树分级与价值 |
1.2.1 古树的分级 |
1.2.2 古树的价值 |
1.3 国内外古树保护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古树保护的研究 |
1.3.2 国内古树保护的研究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3 研究的内容 |
2.4 研究的方法 |
2.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影响古树生长因素的分析 |
3.1 年龄因素 |
3.2 立地因素 |
3.2.1 土壤因素 |
3.2.2 气候因素 |
3.2.3 地形因素 |
3.2.4 生物因素 |
3.3 环境污染因素 |
3.3.1 土壤污染 |
3.3.2 空气污染 |
3.3.3 水污染 |
3.4 人为因素 |
3.4.1 工程建设 |
3.4.2 养护不当 |
3.4.3 机械损伤 |
3.4.4 人为火灾 |
4 古树保护及复壮技术研究 |
4.1 日常养护管理 |
4.1.1 肥水管理 |
4.1.2 光照管理 |
4.1.3 中耕松土 |
4.1.4 病虫害防治 |
4.1.5 整形修剪 |
4.2 桥接技术 |
4.3 根系复壮技术 |
4.3.1 换土技术 |
4.3.2 土壤通气、透水技术 |
4.3.3 复壮沟技术 |
4.3.4 营养坑法 |
4.4 树洞填充修补技术 |
4.4.1 树洞清理 |
4.4.2 消毒防腐 |
4.4.3 树洞填充 |
4.4.4 封口处理 |
4.4.5 仿生树皮 |
4.4.6 粘合 |
4.5 支撑加固技术 |
4.5.1 拉纤技术 |
4.5.2 硬支撑技术 |
4.5.3 具体硬式支撑技术研究 |
5 阜阳市颍上县古树保护与复壮 |
5.1 颍上县古树资源调查 |
5.1.1 自然概况 |
5.1.2 古树种类及数量 |
5.1.3 古树空间分布 |
5.2 古树生长状况及环境的综合分析 |
5.2.1 古树生长概况 |
5.2.2 古树生长环境的综合分析 |
5.3 主要保护方案 |
5.3.1 地上部分处理 |
5.3.2 地下部分处理 |
5.4 “一树一策”保护方案的制定 |
5.4.1 具有代表性的一级古树的保护与复壮方案 |
5.4.2 具有代表性的二级古树的保护与复壮方案 |
5.4.3 具有代表性的三级古树的保护与复壮方案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00042 号古树——圆柏调查表 |
附表2 00043 号古树——柿树调查表 |
附表3 00041 号古树——枣树调查表 |
附表4 0001 号古树——桑树调查表 |
附表5 0004 号古树——银杏调查表 |
附表6 00014 号古树——河柳调查表 |
附表7 00040 号古树——广玉兰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4)典型城市形态下自然通风建筑室内污染物跨户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室内空气质量与房间自然通风 |
1.2.2 建筑周围流场与污染物扩散 |
1.2.3 城市微环境与街谷内建筑环境 |
1.2.4 建筑室内污染物跨户传播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二章 数值模型与模型验证 |
2.1 数值模型理论基础 |
2.1.1 湍流模型控制方程 |
2.1.2 污染物输运方程 |
2.1.3 求解设置 |
2.2 常规边界条件的确定 |
2.3 模型实验验证 |
2.3.1 街谷流场验证 |
2.3.2 建筑室内外耦合流场验证 |
2.3.3 街谷内污染物浓度场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理想街谷内建筑室内污染物扩散特性 |
3.1 导言 |
3.2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
3.3 网格独立性检验 |
3.4 评价指标 |
3.4.1 换气次数 |
3.4.2 再入比 |
3.4.3 感染风险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流场结构 |
3.5.2 房间自然通风能力 |
3.5.3 污染物扩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城市形态建筑室内污染物扩散特性 |
4.1 导言 |
4.2 物理模型及计算域边界条件设置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流场结构 |
4.3.2 房间自然通风能力 |
4.3.3 污染物扩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马尔代夫可持续旅游之危:论社会和政治可持续》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Work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
2.1 Katharina Reiss's Text Typology |
2.2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
2.3 Feasibility of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in Informative Text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Process |
3.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3.1.2 Preparation of Related Text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
3.1.3 The Building of Terminology |
3.2 In-translation Process |
3.3 After-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Method in Vocabulary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4.1.2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People, Places and Organizations |
4.1.3 Translation of Polysemous Vocabulary |
4.2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Method in Sentences |
4.2.1 Syntactic Linearity |
4.2.2 Inversion |
4.2.3 Voice Conversion |
4.3 Text Transl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Original Text |
Appendix Ⅱ Translation Tex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6)工业废物微波热解实验研究及其固体产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印染污泥概述 |
1.1.1 印染污泥来源及其特点 |
1.1.2 印染污泥的成分及危害 |
1.1.3 印染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 |
1.2 糠醛渣概述 |
1.2.1 糠醛渣来源及其特点 |
1.2.2 糠醛渣的利用方式 |
1.3 微波热解技术 |
1.3.1 微波热解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
1.3.2 微波热解技术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分析方法 |
2.2.1 原料和产品的元素分析及热值 |
2.2.2 印染污泥和糠醛渣的工业分析 |
2.2.3 印染污泥和糠醛渣热解气体组成分析(GC) |
2.2.4 原料和产品的表面形貌分析(SEM) |
2.2.5 印染污泥和泥炭的孔特性分析(BET) |
2.2.6 原料和产品的化学官能团分析(FTIR) |
2.2.7 原料和产品的元素组成分析(XRF) |
2.2.8 原料和产品的物相分析(XRD) |
2.2.9 原料和产品的重金属消解特性(ICP-MS) |
第三章 印染污泥微波热解实验及其固体产物分析 |
3.1 微波热解系统的预测试 |
3.2 温度、螺杆转速和气速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3.3 催化剂对热解产物分布和气体组成的影响 |
3.4 印染污泥和泥炭的元素分析 |
3.5 印染污泥和泥炭的表面形貌分析 |
3.6 印染污泥和泥炭的孔特性分析 |
3.7 污泥和泥炭的有机官能团分析 |
3.8 印染污泥和泥炭的元素组成分析 |
3.9 印染污泥和泥炭的重金属消解特性 |
3.9.1 重金属的分布与迁移 |
3.9.2 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 |
3.10 印染污泥微波热解过程的能耗分析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糠醛渣微波热解实验及其固体产物分析 |
4.1 微波热解系统的预测试 |
4.2 糠醛渣微波热解产品分析 |
4.3 生物炭的元素分析 |
4.4 生物炭表面形貌分析 |
4.5 糠醛渣和生物炭的有机官能团分析 |
4.6 糠醛渣和生物炭的元素组成分析 |
4.7 糠醛渣和生物炭的XRD分析 |
4.8 糠醛渣微波热解过程中的能耗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变奏:生猪养殖业中的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农业转型:从小农粮猪一体化到资本工业化生产 |
2.1 食物消费转型与养猪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
2.2 传统小农生产:粮猪经济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
2.3 工业化生产: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干预与农业经营组织中的"去小农化" |
3.1 国家治理目标体系变迁与"新代理人"寻找 |
3.2 地方政府行为与生猪规模化生产 |
3.3 地方治理的去小农化:农技服务体系变革与散户退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资本下乡与农业经营组织重构 |
4.1 资本进入与小农存亡的理论之争 |
4.2 资本下乡与被市场挤压退出的散户 |
4.3 养殖大户经营失败与规模经营组织结构再调整 |
4.4 公司的资本积累与公司+代养户模式的锁定效应 |
4.5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工业化与新陈代谢断裂 |
5.1 新陈代谢与传统小农生产 |
5.2 农业工业化生产与新陈代谢断裂 |
5.3 农业工业化生产与乡村社会变迁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农业转型与农村未来发展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火星救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日志:SOL6[1] |
第二章 |
日志:SOL7 |
日志:SOL10 |
日志:SOL11 |
日志:SOL14 |
日志:SOL15 |
日志:SOL16 |
日志:SOL22 |
第三章 |
日志:SOL25 |
日志:SOL26 |
日志:SOL29 |
日志:SOL30 |
第四章 |
日志:SOL32 |
日志:SOL33 |
日志:SOL33( 2) |
日志:SOL34 |
日志:SOL37 |
第五章 |
日志:SOL38 |
日志:SOL38(2) |
日志:SOL39 |
日志:SOL40 |
日志:SOL41 |
日志:SOL42 |
第六章 |
日志:SOL61 |
第七章 |
日志:SOL63 |
日志:SOL64 |
日志:SOL65 |
日志:SOL66 |
日志:SOL67 |
日志:SOL68 |
日志:SOL69 |
日志:SOL70 |
日志:SOL71 |
第八章 |
第九章 |
日志:SOL79 |
日志:SOL80 |
日志:SOL81 |
日志:SOL82 |
日志:SOL83 |
第十章 |
日志:SOL90 |
日志:SOL92 |
日志:SOL93 |
日志:SOL95 |
日志:SOL96 |
第十一章 |
日志:SOL97 |
日志:SOL97(2) |
日志:SOL98 |
日志:SOL98(2)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日志:SOL114 |
日志:SOL115 |
日志:SOL116 |
日志:SOL117 |
日志:SOL118 |
日志:SOL119 |
第十四章 |
语音日志:SOL119 |
语音日志:SOL119(2) |
语音日志:SOL119(3) |
语音日志:SOL119(4) |
语音日志:SOL119(5) |
语音日志:SOL119(6) |
语音日志:SOL119(7) |
语音日志:SOL119(8) |
语音日志:SOL120 |
日志:SOL120 |
日志:SOL121 |
日志:SOL122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日志:SOL192 |
日志:SOL193 |
日志:SOL194 |
日志:SOL195 |
日志:SOL196 |
第十八章 |
日志:SOL197 |
日志:SOL198 |
日志:SOL199 |
日志:SOL200 |
日志:SOL201 |
日志:SOL207 |
日志:SOL208 |
日志:SOL209 |
日志:SOL211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日志:SOL376 |
日志:SOL380 |
日志:SOL381 |
日志:SOL383 |
日志:SOL385 |
日志:SOL387 |
日志:SOL388 |
日志:SOL389 |
日志:SOL390 |
第二十一章 |
日志:SOL431 |
日志:SOL434 |
日志:SOL435 |
日志:SOL436 |
日志:SOL439 |
日志:SOL444 |
日志:SOL449 |
第二十二章 |
日志:SOL458 |
日志:SOL462 |
日志:SOL466 |
日志:SOL468 |
日志:SOL473 |
日志:SOL474 |
日志:SOL475 |
第二十三章 |
日志:SOL476 |
日志:SOL477 |
日志:SOL478 |
日志:SOL479 |
日志:SOL480 |
日志:SOL482 |
日志:SOL484 |
日志:SOL487 |
日志:SOL492 |
日志:SOL497 |
第二十四章 |
日志:SOL498 |
日志:SOL498(2) |
日志:SOL499 |
日志:SOL500 |
日志:SOL501 |
日志:SOL502 |
日志:SOL503 |
日志:SOL504 |
第二十五章 |
日志:SOL505 |
日志:SOL526 |
日志:SOL529 |
日志:SOL543 |
日志:SOL549 |
第二十六章 |
日志:任务日687 |
(9)校园毕业季行李托运物流包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目的 |
1.2.3 选题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现状 |
1.4 校园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应用与研究价值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6 思路和工作流程 |
1.6.1 设计思路 |
1.6.2 设计时间安排和工作流程 |
第二章 物流包装与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 |
2.1 相关定义及理论 |
2.1.1 物流与包装 |
2.1.1.1 物流 |
2.1.1.2 包装 |
2.1.2 物流包装 |
2.1.3 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 |
2.2 物流的发展、设计特点及要求与分类 |
2.2.1 物流的发展 |
2.2.1.1 国际物流的出现和发展 |
2.2.1.2 中国物流的出现及发展 |
2.2.1.3 物流包装的开始 |
2.2.2 物流包装的设计特点及要求 |
2.2.3 物流包装的分类 |
2.2.4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 |
2.2.5 快递公司和物流公司的区别 |
2.3 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设计要求、分类与发展 |
2.3.1 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设计要求 |
2.3.2 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分类 |
2.3.3 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的发展 |
2.4 目前物流包装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2.4.1 因包装不当导致巨大损失 |
2.4.2 包装材料成本高,过度包装 |
2.4.3 物流包装循环使用有待解决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行李托运物流包装相关案例及未来趋势下物流包装的设计要求和原则分析 |
3.1 国外行李物流包装案例分析 |
3.2 国内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案例分析 |
3.3 未来趋势下物流包装的设计要求及原则分析 |
3.3.1 对象定制化 |
3.3.2 合理保护性 |
3.3.3 提升循环利用率 |
3.3.4 尺寸规范性 |
3.3.5 其它原则和要求 |
第四章 物流包装箱的主要材料选择与分析 |
4.1 主要材料选择 |
4.1.1 实木包装箱 |
4.1.2 人造板包装箱 |
4.1.3 塑料板包装箱 |
4.1.4 瓦楞纸板包装箱 |
4.1.5 蜂窝纸板包装箱 |
4.1.6 PA+PE+PA材质压缩袋 |
4.1.7 聚乳酸纤维袋 |
4.1.8 分析小结 |
4.2 瓦楞纸强度分析 |
4.2.1 瓦楞纸箱的耐破指数 |
4.2.2 瓦楞纸箱的横向环压指数 |
4.2.3 瓦楞纸板的耐破强度(Kpa) |
4.2.4 瓦楞纸板的边压强度(N/m) |
4.2.5 瓦楞纸板的粘合强度(N/m·楞) |
4.2.6 瓦楞纸板的戳穿强度(J) |
4.2.7 瓦楞纸箱抗压强度 |
4.2.7.1 瓦楞纸板的楞型对纸板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2 纸箱的周长、高度尺寸及长宽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3 纸箱的放置方法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4 纸箱的堆码方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5 纸箱的堆码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6 纸箱印刷工艺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7 纸箱的生产工艺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8 纸箱堆放的温湿环境和纸箱含水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9 纸箱开孔方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7.10 纸箱内衬件设计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 纸箱跌落试验研究 |
4.3.1 跌落试验类型 |
4.3.2 跌落试验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设计 |
5.1 设计的基本思路 |
5.2 针对学生行李分类及特点的设计实例 |
5.2.1 衣物类物流包装设计 |
5.2.1.1 设计方案1 |
5.2.1.2 设计方案2 |
5.2.1.3 设计方案3 |
5.2.2 鞋类物流包装设计 |
5.2.2.1 设计方案1 |
5.2.2.2 设计方案2 |
5.2.3 被毯类物流包装设计 |
5.2.3.1 设计方案1 |
5.2.4 日用品类物流包装设计 |
5.2.4.1 设计方案1 |
5.2.4.2 设计方案2 |
5.2.5 书籍类物流包装设计 |
5.2.5.1 设计方案1 |
5.3 学生行李托运物流包装成本估算 |
5.4 与目前市场上物流包装对比分析 |
5.4.1 与目前市场上物流包装针对性对比 |
5.4.2 与目前市场上物流包装成本对比 |
5.4.3 与目前市场上物流包装循环利用性对比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设计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附录C 调研问卷及信息反馈 |
(10)严寒地区村镇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绿色交通系统 |
1.3.2 绿色出行 |
1.3.3 生态交通 |
1.3.4 低碳交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生态低碳交通规划研究 |
2.1.1 生态交通规划理论 |
2.1.2 低碳交通规划理论 |
2.2 绿色交通理论的相关特性研究 |
2.2.1 绿色交通的理论属性 |
2.2.2 绿色交通理论生态低碳性 |
2.2.3 绿色交通理论的人本特性 |
2.2.4 村镇绿色交通的相关特征 |
2.3 交通方式与交通行为引导研究 |
2.3.1 交通方式选择研究 |
2.3.2 交通行为导向研究 |
2.4 村镇绿色交通系统研究 |
2.4.1 村镇绿色交通系统的相关因素 |
2.4.2 村镇绿色交通系统的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村镇交通现状调查研究 |
3.1 严寒地区村镇交通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范围和对象选取 |
3.1.2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
3.2 严寒地区村镇交通建设及居民出行调查概况 |
3.2.1 调研地区村镇基本特征 |
3.2.2 村镇交通建设基本情况 |
3.2.3 村镇出行环境基本情况 |
3.3 严寒地区村镇居民出行行为特征分析 |
3.3.1 村镇居民出行目的调查分析 |
3.3.2 村镇居民出行方式调查分析 |
3.3.3 村镇出行距离及频率调查分析 |
3.3.4 村镇居民出行特征总结 |
3.4 严寒地区交通方式绿色属性影响因素分析 |
3.4.1 能源属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
3.4.2 经济属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
3.4.3 资源属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
3.4.4 环境属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
3.4.5 社会人文属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
3.5 严寒地区村镇交通工具绿色属性评价分析 |
3.5.1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应用条件 |
3.5.2 常用交通工具绿色属性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村镇绿色交通系统构建策略 |
4.1 严寒地区村镇绿色交通发展机制 |
4.1.1 构建政策支撑机制 |
4.1.2 完善执法管理机制 |
4.1.3 提高宣传教育水平 |
4.2 严寒地区村镇非机动交通方式发展策略 |
4.2.1 步行方式发展策略 |
4.2.2 自行车方式发展策略 |
4.2.3 电动车方式发展策略 |
4.3 严寒地区村镇机动交通方式引导策略 |
4.3.1 摩托车使用引导 |
4.3.2 农用车使用引导 |
4.3.3 小汽车使用引导 |
4.3.4 大中型货运交通绿色化发展对策 |
4.4 严寒地区村镇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
4.4.1 村镇公交发展运营模式 |
4.4.2 严寒地区村镇公交运营特征 |
4.4.3 符合出行规律的公交网络构建策略 |
4.4.4 符合出行规律的发车频率设置策略 |
4.4.5 村镇公交多样化辅助平台构建策略 |
4.5 严寒地区村镇分片区交通建设引导策略 |
4.5.1 村镇农业耕作区域 |
4.5.2 建成及可建设区域 |
4.5.3 村镇生态保护区域 |
4.6 交通工具及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
4.6.1 公共交通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
4.6.2 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严寒地区村镇交通工具绿色属性评价表 |
附录2 严寒地区村镇交通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严寒地区村镇常用交通工具评价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您想要1千克还是1米的气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链设计策略研究[D]. 李璐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目的论视角下《赛车空气动力学》翻译实践报告[D]. 徐杰. 广西科技大学, 2020
- [3]古树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 ——以阜阳市颍上县为例[D]. 杨梦.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4]典型城市形态下自然通风建筑室内污染物跨户传播特性研究[D]. 马天赐.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马尔代夫可持续旅游之危:论社会和政治可持续》的翻译报告[D]. 丁梅. 海南大学, 2019(06)
- [6]工业废物微波热解实验研究及其固体产物分析[D]. 张贺东.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7]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变奏:生猪养殖业中的范式转型[D]. 曾红萍.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8]火星救援[J]. 安迪·威尔,陈灼. 译林, 2016(01)
- [9]校园毕业季行李托运物流包装设计[D]. 姜琦悦.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4)
- [10]严寒地区村镇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 王宇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