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特殊教育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欢,黄文桥[1](2021)在《中美英新四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政策比较》文中指出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是衡量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梳理美国、英国、新西兰及中国的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政策,从相关服务内容、服务提供者、服务享有者、服务方式、服务经费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各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政策的特点。针对国内外相关服务政策的比较结果和现状,我国应制定系统化、可操作的相关服务政策,纳入"隐形障碍"类别,扩展相关服务范围,构建多层次、协作化的服务模式,培养多学科、专业化的相关服务团队,保障相关服务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
彭续文[2](2021)在《中英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完善我国特殊体育师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特殊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基于中英两国的特殊体育背景下,从两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目标、方式、课程设置、入职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论:中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定位模糊,存在培养目标繁杂、培养方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偏重理论、入职制度陈旧等问题,相比英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课程内容注重实操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建议:健全特殊体育教育法规,完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体系;拓宽特殊体育师资选拔平台,创新师资培养规格;优化特殊体育课程体系,增加实用性教学课程;优化特殊体育课程体系,增加实用性教学课程;健全教师准入门槛,统一规范考核标准等发展策略,以促进中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杨洋[3](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研究指明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石云鹤[4](2021)在《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残疾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发展程度的标尺。新中国成立以来,残疾人教育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全方位、跨越式的巨大成就。融合教育作为国内外广泛推崇的特殊教育领域新兴理念,在我国残疾人教育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也愈发凸显,九十年代,我国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开启了融合教育的初步实践,随着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关注障碍儿童少年的平等教育权利,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法规来规范融合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依法治教观念使得融合教育政策法规成为引导和规范融合教育活动、解决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然而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还存在着立法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想要充分保障融合教育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因此本文在新时代办好融合教育的背景下,从分析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现状入手,总结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并指出现有政策法规存在的不足,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优势,提出了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目标定位、指导原则及对策。本文除去绪论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探讨了融合教育理念内涵、基本主张等,分析了融合教育相关争论及优势体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含义,介绍了我国发展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法理基础。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状况,回顾了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在立法观念、立法层次、可操作性、评估认定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了美国、英国和印度尼西亚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各国政策法规的突出特点,提炼出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经验。第四部分提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解决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目标定位是要体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承载构建融合社会的历史使命,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结构上更加鲜明,内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调控内容上更加丰富,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与政策更加协调,全面而系统地达到融合教育有法可依,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六条指导原则及具体对策。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
刘邦丽,李尚卫[5](2020)在《英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层次人才培养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在特殊教育从隔离到一体化再到全纳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英国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研究生层次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英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坚持全纳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开设有针对性的硕士课程,同时突出自闭症儿童教育在专业设置中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了四点有益启示:强化全纳教育教师培养;加大硕、博培养力度,分类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坚持"就业"与"研究"双导向。
顾贝尔[6](2020)在《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班就读作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种对于特殊儿童的安置形式,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后,教育公平被放到一个高度重要的位置,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14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两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了特殊教育建设的步伐。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教师作为普校中管理及教育随班就读儿童的组织实施者,他们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特殊教育的水平。因此,研究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对于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区被认为是上海市的教育高地。2012年至今,S区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38名专职教师,覆盖学前至初中学段的资源教师队伍。据教师们反映,工作中存在教师缺少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学校保障支持不到位等众多问题,导致随班就读儿童在班集体中被边缘化,“随班就读”成了“随班混读”。本论文考察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国内相关研究和国外特教教师发展的现状,从基本信息、工作量与收入、资源教师的专业知识、资源教师的专业技能等方面着手,调查S区资源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对于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本论文研究流程如下:首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S区资源教师的总体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中呈现的数据筛选出三大类问题编制访谈提纲,对区内七名资源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出三大类十个方面的问题及成因。之后,针对这些问题对S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进行访谈,寻找问题根源并提出对策。经研究,本论文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八个主要方面的对策:加强对于基层学校指导,保障资源教师正当权益;提高资源教师准入门槛,指导资源教师职业规划;加强正面宣传,形成良性竞争;优化资源教师评价机制,纳入特教理论考核;建设资源平台,加大业务能力提升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学区化办学优势,建立问题分级处理机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学技能建设;建设个别化教育管理平台,规范IEP制定流程。
彭续文[7](2020)在《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适应性体育教师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而我国适应性体育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建立在特殊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其本身并没有被剥离出来而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鉴于此,本文深入研究欧洲适应性体育在教师专业化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在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领域与欧洲国家的现实差距,这些能为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探讨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为研究对象,在学习和借鉴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教育的政策背景、培养标准、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第二章概述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政策背景,从国际特殊教育政策背景、欧洲特殊教育政策背景以及欧洲全纳教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解读了欧洲适应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从学校适应性体育教育、体育康复这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四章系统地分析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教育体系,了解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养模式;第五章介绍了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在深入分析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法律政策、标准解读、教育体系等方面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欧洲国家的高校开设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了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涉及到各个领域;适应性体育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跨度较长,实施了从大学-社区-学校“三位一体”实习模式和“一对一”指导教学服务;欧洲国家设有专门的适应性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规范化的适应性体育教师招聘形式;欧洲国家对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保障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并有专门的立法机构来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欧洲国家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保护,建设完善的社区、学校、医院、残疾人福利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享受与正常人平等的社会福利与保障。通过对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分析,对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健全我国适应性体育教育的认知系统;建立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职前教育模式;改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俞静[8](2020)在《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特殊教育事业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发展日益加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殊儿童入学率及特殊教育总体质量均稳步提升,预计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殊儿童入学率等指标基本达到发展要求,但特殊教育总体发展速度不稳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不均衡,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特教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国家平均发展水平。特殊教育涉及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个利益主体,发展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形成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发展模式,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建立联合治理机制,保障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特殊教育治理的权益,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特殊教育联合治理的力度,根据兰州市地区发展水平共同确定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划,以公众参与力度的提升反推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尊重主体需求与意愿,形成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特殊教育进程体系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基于教育公平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通过政策文本分析,选取兰州市相关部门与相关主体人员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将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后,根据对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进行评估并构建指标体系,得出以下结论:信息化建设、资源分配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社会宣传、政府公示力度、公众参与等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得出目前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学校建设规划不合理、社会接纳度低、融资渠道单一、主体职责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提出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建议,形成以构建政策体系为主线的治理形式。有助于促进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形式具有特色性,发展结果具有保障性、发展目标具有多元性。
刘晓燕,梁纪恒[9](2020)在《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综合治理体系及其启示》文中认为校园欺凌是全球性问题,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最易遭受欺凌的人群之一。英国为抵制校园欺凌,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上承中央与地方法规政策、下启家庭与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的综合性治理体系,以促进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在防治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实践与经验,创建平等、非歧视的文化氛围,制定完备、全面的校园欺凌法律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
皮悦明,高文涛,王庭照[10](2020)在《“特殊”到“全纳”:英国特殊教育百年发展述评》文中研究表明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算起,英国特殊教育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惩罚性慈善、强制性隔离、规范化治理、全纳教育四个阶段。审视英国特殊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发现其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种族歧视、特殊儿童污名化、特殊教育功利化等问题与挑战。总结英国特殊教育的百年发展经验,发现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组织的积极探索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英国特殊教育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特殊教育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英新四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政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
二、研究设计 |
(一)样本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际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政策比较分析 |
(一)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内容 |
1.美英新各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内容 |
2.中国相关服务内容 |
(二)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享有者 |
1.国外相关服务的享有者 |
2.国内相关服务享有者 |
(三)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提供者 |
1.美英新各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提供者 |
2.中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提供者 |
(四)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方式 |
1.美英新各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方式 |
2.中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方式 |
(五)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经费 |
1.美英新各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经费 |
2.中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经费 |
四、结论与启示 |
(一)制定系统化、可操作的相关服务政策 |
(二)纳入“隐形障碍”类别,扩展相关服务范围 |
(三)构建多层次、协作化的服务模式 |
(四)培养多学科、专业化的相关服务团队 |
(五)保障相关服务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 |
(2)中英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英特殊体育教育发展历史概述 |
1.1 中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背景 |
1.2 英国特殊教育发展背景 |
2 中英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比较 |
2.1 培养目标:模糊对具体 |
2.2 培养形式:单一对多元 |
2.3 课程内容:理论对实操 |
2.4 入职制度:简单对复杂 |
4 英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对中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
4.1 健全特殊体育教育法规,完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体系 |
4.2 拓宽特殊体育师资选拔平台,创新师资培养规格 |
4.3 优化特殊体育课程体系,增加实用性教学课程 |
4.4 健全教师准入门槛,统一规范考核标准 |
(3)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价值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与法理基础 |
2.1 融合教育 |
2.2 教育政策法规 |
2.3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
2.4 发展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法理基础 |
2.4.1 人权理论 |
2.4.2 公平正义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及其问题 |
3.1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现状 |
3.2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进程 |
3.3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
3.3.1 立法理念陈旧 |
3.3.2 立法层次低 |
3.3.3 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
3.3.4 未彰显融合教育特性 |
3.3.5 缺少指导性案例的应用 |
3.3.6 监督问责机制缺位 |
3.3.7 评估认定机制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4 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借鉴 |
4.1 美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
4.1.1 融合教育立法完善 |
4.1.2 融合教育司法判例丰富 |
4.1.3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制定重视家长参与 |
4.2 英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
4.2.1 体系“扁平化” |
4.2.2 科学的认定与评估机制 |
4.3 印度尼西亚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
4.3.1 规定具体、可操作性强 |
4.3.2 政策对象多样化 |
4.4 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借鉴价值 |
4.4.1 完善的立法 |
4.4.2 政策法规对象多样化 |
4.4.3 政策管理体制的扁平化 |
4.4.4 科学的评估认定机制 |
4.4.5 政策法规可操作性强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 |
5.1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目标 |
5.2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原则 |
5.2.1 公平性原则 |
5.2.2 无歧视原则 |
5.2.3 统一性原则 |
5.2.4 科学性原则 |
5.2.5 优先原则 |
5.2.6 全面性原则 |
5.3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对策 |
5.3.1 完善立法体系 |
5.3.2 立法凸显融合教育特性 |
5.3.3 建立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 |
5.3.4 明晰权利责任及法律救济程序 |
5.3.5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
5.3.6 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
5.3.7 优化管理体制 |
5.3.8 扩大特殊群体参与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英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层次人才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历程 |
二、英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层次教育发展现状 |
(一)伯明翰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项目 |
(二)南威尔士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项目 |
(三)爱丁堡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项目 |
(四)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项目 |
三、英国高校硕士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特点 |
(一)渗透全纳教育理念 |
(二)强调专业针对性 |
(三)关注自闭症谱系障碍 |
(四)坚持市场导向 |
四、对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 |
(一)强化全纳教育教师培养 |
(二)加大硕、博培养力度,分类培养专业人才 |
(三)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 |
(四)坚持“就业”与“研究”双导向 |
(6)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
(二)随班就读工作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上海市S区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现状 |
(四)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二)英美两国相关研究成果 |
(三)文献评析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 |
四、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一)对于资源教师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二)对于区特教管理人员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三章 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
一、S区资源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
二、S区资源教师工作量与收入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三、S区资源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四、S区资源教师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五、S区资源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与统计 |
第四章 S区资源教师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一、资源教师在工作支持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一)总体素质较高,大部分教师无特教专业背景 |
(二)部分校长和教师对于岗位认识存在偏差 |
(三)兼职岗位较多,影响随班就读工作教学质量 |
(四)收入总体达到期望,部分教师工作绩效差引发质疑 |
二、资源教师在专业知识掌握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一)不同专业背景教师需求存在差异,总体偏重实践性知识 |
(二)对于情绪障碍与沟通障碍学生缺乏有效教育手段 |
(三)对于理论知识需求迫切,偏好理论结合实际的授课形式 |
三、资源教师在专业技能掌握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一)重视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缺乏理论知识和技能 |
(二)对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理解不统一,需要规范化引导 |
(三)教材选择困难,不熟悉语数学科知识体系 |
第五章 对策的提出 |
一、针对工作支持保障中问题的对策 |
(一)加强理论指导,提高入职门槛,完善职业规划 |
(二)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宣传引导 |
(三)加强特教中心与学校的沟通,明确资源教师职责 |
(四)保障资源教师合理权益,健全资源教师退出机制 |
二、针对专业知识掌握中问题的对策 |
(一)建设教师资源平台,优化教学研训模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
(二)建立问题分级处理机制,聚焦解决共性问题与突出问题 |
(三)加强理论知识考核,纳入常态化管理 |
三、针对专业技能掌握中问题的对策 |
(一)结合校内心理教师资源,运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规范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三)逐步制定随班就读学科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访谈提纲(资源教师) |
附录 C: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访谈提纲(巡回指导教师) |
致谢 |
附件 |
(7)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适应性体育 |
1.5.2 适应性体育教育 |
1.5.3 特殊儿童 |
1.5.4 教师专业化 |
第2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政策背景 |
2.1 国际特殊教育政策背景 |
2.1.1 《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 |
2.1.2 《特殊教育行动纲领》 |
2.1.3 《残疾人权利公约》 |
2.2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背景 |
2.2.1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的初步发展 |
2.2.2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的拓展与深化 |
2.2.3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的整合与完善 |
2.3 欧洲全纳教育的背景 |
2.3.1 国际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2.3.2 欧洲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培养标准解读 |
3.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基础教育功能 |
3.1.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基础能力 |
3.1.2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特殊能力 |
3.1.3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类别 |
3.1.4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定位 |
3.1.5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能力、技能和知识框架 |
3.2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康复功能 |
3.2.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康复作用 |
3.2.2 欧洲适应性体育的康复功能定位 |
3.2.3 康复的能力、技能和知识框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教育体系 |
4.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教育现状 |
4.2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层次 |
4.2.1 学士层次 |
4.2.2 硕士层次 |
4.3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前课程设置 |
4.3.1 学士课程 |
4.3.2 硕士课程 |
4.4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后校本教育 |
4.4.1 校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
4.4.2 校本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 |
4.5 欧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4.5.1 英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4.5.2 德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4.5.3 瑞典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
5.1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概述 |
5.1.1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 |
5.1.2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职前培养现状 |
5.1.3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职后培训现状 |
5.2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适应性体育的顶层制度有待完善 |
5.2.2 社会大众缺乏对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认识与理解 |
5.2.3 学校层面缺乏对适应性体育教师的鼓励与支持 |
5.2.4 适应性体育教师缺乏内在动力 |
5.3 对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
5.3.1 健全我国适应性体育教育的认知系统 |
5.3.2 建立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5.3.3 完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职前教育模式 |
5.3.4 改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特殊教育 |
(二)特殊教育学校 |
(三)特殊教育事业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
一、特殊教育学校区域分布状况 |
二、特殊教育学生规模变化趋势 |
三、特殊教育师资现状 |
四、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支持状况 |
五、特殊教育事业民众满意度状况 |
第三章 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评估 |
一、评估对象 |
(一)政策体系 |
(二)教师资源 |
(三)学校建设 |
(四)社会接纳 |
(五)融资渠道 |
(六)主体职责 |
(七)教学理念 |
二、数据采集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
四、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
(二)人才资源流失严重 |
(三)学校建设规划不合理 |
(四)社会接纳度低 |
(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
(六)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
(七)教学理念落后 |
第四章 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 |
一、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体系 |
(一)完善地方政策体系 |
(二)建立健全支持保障与权益保障体系 |
(三)构建监督考核机制 |
(四)建立教育成果保障体系 |
二、明确特殊教育相关主体职责 |
(一)健全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
(二)形成网络化运行机制 |
三、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福利体系 |
(一)实行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
(二)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制 |
(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
四、合理规划整合特殊教育学校资源 |
(一)加强特殊学校建设 |
(二)创新特殊教育安置形式 |
五、鼓励社会融合宣传活动 |
(一)丰富宣传内容 |
(二)拓宽宣传渠道 |
六、创建特殊教育投融资机制 |
(一)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 |
(二)完善社会融资奖励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特殊教育学校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社区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兰州市特殊教育优化路径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家长问卷调查 |
附录五 兰州市特殊教育发展优化路径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六 兰州市特殊教育发展优化路径社会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综合治理体系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的概况 |
2 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 |
2.1 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文件 |
2.2 地方政府履行反欺凌职责 |
2.3 学校形成统一的反欺凌措施(Whole-school approaches) |
2.3.1 优化校园环境 |
2.3.2 设置相关课程 |
2.3.3 重视教师培训 |
2.3.4 加强监管与监督 |
2.4 家庭主动预防校园欺凌 |
2.5 社会团体积极抵制校园欺凌 |
3 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干预措施 |
3.1 学校采用多元方法干预校园欺凌 |
3.1.1 直接惩罚(direct sanctions) |
3.1.2 恢复方法(restorative approaches) |
3.1.3 社交活动(social activities) |
3.1.4 同伴指导(peer mentoring) |
3.2 家庭主动参与处置校园欺凌 |
3.3 社会组织为干预校园欺凌提供专业支持 |
4 对我国的启示 |
4.1 创建平等、非歧视的文化氛围 |
4.2 制定完备、全面的校园欺凌法律体系 |
4.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 |
(10)“特殊”到“全纳”:英国特殊教育百年发展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特殊教育百年发展历程 |
(一)“惩罚性慈善”:自下而上的行动(1597—1860年) |
(二)强制性隔离:特殊教育制度的确立(1870—1920年) |
(三)规范化治理:残疾儿童的甄别与分类(1920—1970年) |
(四)全纳教育:英国特殊教育的历史性转向(1970年至今) |
1.开放与包容:由隔离转向多元整合(1970—1980年) |
2.包容与接纳:由单轨制转向双轨并行(1980—1990年) |
3.特殊与全纳:由双轨并行转向全纳一体(1990年至今) |
二、英国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特殊教育中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
(二)特殊儿童受困于污名化 |
(三)功利化的社会环境遮蔽特殊教育本真 |
三、英国特殊教育百年的成功经验 |
四、英国特殊教育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英新四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政策比较[J]. 李欢,黄文桥. 教育学报, 2021(05)
- [2]中英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彭续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04)
- [3]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石云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英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层次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 刘邦丽,李尚卫. 现代特殊教育, 2020(24)
- [6]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区为例[D]. 顾贝尔.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D]. 彭续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兰州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优化路径研究[D]. 俞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综合治理体系及其启示[J]. 刘晓燕,梁纪恒. 中国特殊教育, 2020(05)
- [10]“特殊”到“全纳”:英国特殊教育百年发展述评[J]. 皮悦明,高文涛,王庭照. 比较教育研究,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