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不合理结合疗效分析

中西医不合理结合疗效分析

一、中西药不合理联用药效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琴琴[1](2021)在《我院2018~2019年中医门诊患者中西药联用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医院中医门诊患者中西药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随机抽取中医门诊部2018~2019年每月200例患者和对应的200张药物处方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西药联用情况,以及联合用药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药动学及药效学作用等是否合理,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88.69%(4 257/4 800)为中西药联用,平均联用11.2种药物;11.48%中西药联用患者存在不合理现象。其中0.54%为体外理化禁忌,1.97%为药动学相互作用,5.54%为药理配伍禁忌,3.43%为药效学拮抗。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χ2=31.33,P<0.05)。结论:医院中医门诊患者普遍中西药联用,存在严重不合理使用情况,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示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水平有待提高。

郑蕊[2](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谢煊芳,陈紫华,吴建文[3](2020)在《浅述中西药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我国逐渐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医学体系。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可以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用量,但不当的联合应用不但会降低疗效,而且可能增加毒副作用。本篇就中西药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加以浅析。

王丽虹,王建荣[4](2019)在《我院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处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我院门诊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处方情况,为提高中西药合理联用药物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门诊中西药联用处方1 200张,从理化性质、药动学、药理作用、药效学作用等方面分析处方合理性。结果不合理联用处方共70张,占5.83%。其中体外理化禁忌占0.83%,药动学相互作用占2.58%,药理配伍禁忌占1.17%,药效学拮抗占1.25%。结论我院中西药联用中存在不合理联用现象,应逐步开展中西药联用的处方点评,并加强临床医生和中西药师的中西药联用的知识培训,使中西药联用更加合理。

师美玲,吴国丽,薛丹,马雁军,刘建业,王磊[5](2019)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中成药 中西药联用的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临床上,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现象日渐普遍,已成为国内医疗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之一。合理的中西药物联用能够起到增效减毒的效果,但中药成分复杂,若联用不恰当则不仅可能影响治疗的效果,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1]。中药与西药两者是在各自理论指导下参与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不同医疗机构对中西药联用是否合理的评价相差近25倍。儿科用药与成人有较大的区别,并且目前儿科用药,特别是中成药,药品安全性信息缺乏等问题较严重。因此,本研究以儿童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为切入点,对中成药、中西药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不合理联用情况,为临床合

刘楠[6](2019)在《中药及其单体联合抗菌素体外抑制眼表菌株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中药及免煎颗粒对眼表菌抑制作用及MIC测定目的:通过比较9种中药材(五倍子、黄连、黄芩、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杜仲)及其免煎颗粒对2种眼表菌的抑菌效果的研究;以及几种免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来探究几种中药煎出液以及其对应的免煎颗粒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以及几种免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材料与方法:根据中药抑菌药的相关研究,选取了9种中药水煎剂和相应的免煎颗粒,取从患者眼表分离出的两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血平板中,采用常规的中药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试验,测量抑菌圈长度,比较各组的抑菌结果,实验重复进行3次,取其`x±S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几种中药及免煎颗粒的抑菌成果进行下一步实验,采用二倍试管稀释法对五倍子、黄连、黄芩、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进行中药免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MIC测定。结果:黄连、五倍子、黄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明显好于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杜仲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p<0.05);五倍子、黄芩、黄连对铜绿假单胞菌为中度敏感;五味子、山茱萸,柴胡、杜仲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明显抑菌作用。对于相同药物的水煎剂组和中药免煎颗粒组,各个药物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较,每一组间,对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明显好于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p<0.05)。五倍子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975--1.95mg/m L;黄芩的MIC为1.95--3.9mg/m L;黄连的MIC为1.953.9 mg/m L;五味子的MIC为7.8115.63 mg/m L;白头翁的MIC为3.97.81 mg/m L;金银花的MIC为15.6331.25 mg/m L;柴胡的MIC为62.5125mg/m L;山茱萸的MIC为31.2562.5 mg/m L。结论:中药五倍子、黄连、黄芩、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柴胡、白头翁对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中药单体联合西药抗生素对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目的:正常条件下,眼表结构中的结膜囊、睑板腺均可存在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条件致病菌,一旦进入眼内后果严重。结膜囊为内眼手术的的必经途径,手术时对眼睑的挤压等刺激,使得睑板腺分泌物排入到结膜囊中,如果有细菌存在于睑板腺中,这将必然对结膜囊造成污染,大大增加了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机会。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细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出现,从中药单体中筛选抑菌的活性成分,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寻求新出路。本研究为探讨黄芩苷、绿原酸联合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联合抑制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通过实验一结论,选取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黄芩提取物黄芩苷进行抑菌试验,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黄芩苷、绿原酸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联合抑菌作用;并记录MIC。结果:1左氧氟沙星和绿原酸联用后,绿原酸对实验菌的MIC由24 mg/m L降至5001000μg/m L;左氧氟沙星对实验菌的MIC由48μg/m L降至24μg/m L。(80%菌株相加作用)2左氧氟沙星和黄芩苷联用后,黄芩苷对实验菌的MIC由256512μg降至3264μg/m L;左氧氟沙星对实验菌的MIC由48μg/m L降至12μg/m L。(80%菌株协同作用)3头孢他啶联合黄芩苷的MIC:头孢他啶和黄芩苷联用后,黄芩苷对实验菌的MIC由256512μg/m L降至64128μg/m L;头孢他啶对实验菌的MIC由3264μg/m L降至1632μg/m L。(70%菌株协同作用)4头孢他啶联合绿原酸抑菌的MIC:左氧氟沙星和绿原酸联用后,绿原酸对实验菌的MIC由24 mg/m L降至5001000μg/m L;头孢他啶对实验菌的MIC由3264μg/m L降至1632μg/m L。(70%菌株相加作用)结论:黄芩苷、绿原酸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联合使用能够降低各自MIC

汪晓河[7](2019)在《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及抗NSCLC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HPLC-TOF/MS平台建立夏枯草消瘤合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快速定性鉴别的检测方法;利用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夏枯草消瘤合剂抗NSCLC初步药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指导临床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临床应用现状分析:随机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1-2018.6时间段肿瘤科使用夏枯草消瘤合剂的住院病人,分析夏枯草消瘤合剂应用的癌症种类及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2、实验部分:(1)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分析采用ACE C18(3.0 mm×150mm,3.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A)和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柱温25℃;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共同监测,参比离子m/z 121.9856,1033.9881;扫描范围m/z 100-1200;利用对照品、质谱信息、综合文献研究建立数据库对各色谱峰进行定性鉴别及药材归属。(2)采用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顺铂、夏枯草消瘤合剂、同时给予顺铂和夏枯草消瘤合剂,给药期间对小鼠的大体情况、体重、肿瘤大小进行动态观察记录;给药12天后脱颈处死,剥取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的Cyclin D1蛋白、P16蛋白的表达。结果:1、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夏枯草消瘤合剂在我院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其中肺癌占据90%以上,且治疗肺癌主要针对的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证。2、实验部分:(1)运用HPLC-TOF/MS技术快速鉴别得到夏枯草消瘤合剂中37种主要化学成分,并对主要成分进行了药材归属。(2)整合荷瘤小鼠大体观察、体重、肿瘤生长情况发现,夏枯草消瘤合剂能显着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与模型组相比,夏枯草消瘤合剂组、顺铂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5.79%、18.90%、50.94%;联合用药组的增效率为1.1599;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细胞轮廓清晰,生长旺盛,无坏死出现,细胞核大深染;而各给药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坏死区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联合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显着下调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夏枯草消瘤合剂合剂在我院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以气阴两虚型肺癌居多,且疗效显着;夏枯草消瘤合剂所含化学成分丰富,本课题建立了一种HPLC-TOF/MS快速定性鉴别其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夏枯草消瘤合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NSCLC生长,与化疗药顺铂联用疗效更佳;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夏枯草消瘤合剂抑制肿瘤生长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和上调P16蛋白的表达。

金典[8](2019)在《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文献查阅,考察中西药联合使用对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优势和特色;2.考察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大鼠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为临床两药联合使用的必要性提供实验依据;3.考察穿心莲内酯单用及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6释放的抑制作用,初步从细胞水平探讨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的抗感染协同作用。方法1.以穿心莲内酯为研究切入点,抗生素、合理使用、不良反应、滥用、穿心莲内酯、联用为关键字,采用文献查阅研究法分析抗生素的使用现状、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在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肺炎方面的价值与优势;2.采用牛津管法考察穿心莲内酯和阿奇霉素单独或联合使用在体外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作用;3.将已增毒的肺炎克雷伯菌混悬液以气管直接注入法构建大鼠感染性肺炎模型。造模后3天后,以灌胃方式分别给予各组动物40.5mg/kg·d穿心莲内酯(单用穿心莲内酯组)、4.5mg/kg·d阿奇霉素(单用阿奇霉素组)、40.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高剂量组)、20.2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中剂量组)、10.12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低剂量组)进行干预;于给药后第一天(即造模后第4天)对麻醉状态大鼠行腹主动脉采血,制备血清。每组取样3日。血清使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同时检测TNF-α、IFN-γ、IL-1β、IL-4、IL-6、IL-10、IL-17A含量。并将造模后第3天及给药第3天的各组动物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分析比较药物单用及联用对细菌感染性肺炎治疗作用的差异,并进行相关药效动力学分析;4.采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构建炎症细胞模型,加入不同剂量的药物,单用穿心莲内酯组每孔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的终浓度为4、2、1、0.5、0.25、0.125、0.0625μmol/L);单用阿奇霉素组每孔加入不同剂量阿奇霉素(阿奇霉素的终浓度为2、1、0.5、0.25、0.125、0.0625、0.03125μmol/L);联合用药组加入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按照2﹕1的比例,终浓度分别为5.9968μmol/L、2.9984μmol/L、1.992μmol/L、0.7496μmol/L、0.3748μmol/L、0.1874μmol/L、0.0936μmol/L)。给药后除空白组外30min后给予LPS刺激,4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其中IL-6的含量。结果1.根据文献检索发现,以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喜炎平注射液)与阿奇霉素联用已广泛用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联合使用具有缩短治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率等优势。2.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牛津管法)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浓度在0.024450μg/ml范围抑菌圈直径均小于1.1cm,表明其在该浓度范围内单用无抑菌作用;阿奇霉素浓度在0.024450μg/ml范围内抑菌圈直径在1.11.5cm,且其抑菌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两者联合使用,抑菌圈直径与单用阿奇霉素抑菌圈直径大小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两药无体外抗菌协同作用。3.穿心莲内酯、阿奇霉素单用或联合使用对克雷伯菌引起的大鼠肺炎模型可见明显的体内治疗作用。与模型组比较,穿心莲内酯在给药第一天对TNF-α、IL-4、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给药第二天对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治疗周期中,与模型组比较,穿心莲内酯AUCTNF-α下降41.2%,AUCIFN-γ下降42.93%,AUCIL-4下降65.57%,AUCUIL-6下降21%。阿奇霉素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AUCIFN-γ增长了14.7%,且在给药后对血清中TNF-α、IFN-γ、IL-4、IL-6、IL-10、IL-17A的产生呈抑制、诱导、再抑制作用,这可能与阿奇霉素杀灭细菌后细菌碎片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而诱导炎症因子产生有关。与模型组比较,联用低剂量组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和IL-4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且AUCIFN-γ下降10.4%,AUCIL-4下降49.25%;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低剂量组对TNF-α、IL-1β、IL-6、IL-10总释放量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联用中剂量组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对TNF-α、IL-4、IL-6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AUCIFN-γ下降31.2%,AUCTNF-α下降76%,AUCIL-4下降66.73%,AUCIL-6下降42%。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中剂量组对TNF-α、IL-4、IL-6、IL-10、IL-17总释放量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对TNF-α、IL-4、IL-6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给药第二天对TNF-α和IFN-γ有抑制作用(p<0.05),AUCIFN-γ下降67.9%,AUCTNF-α下降79%,AUCIL-4下降18.58%,AUCIL-6下降11%,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对各炎症因子的总释放量均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另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对IL-1β、IL-10和IL-17A三炎症因子有抑制作用趋势。但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对此三因子的总释放量也呈进一步抑制作用趋势。4.在造模第3天,空白组HE染色镜下未见明显组织病理损伤,其余6组呈间质性肺炎特征。均表现为肺泡中隔显着增厚,轻度淤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内有少量炎性细胞以及脱落坏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多量炎性细胞环绕血管或支气管形成“管套”现象,局部区域固有结构消失、多量上皮细胞增生伴随多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支气管腔内见有较多量的红细胞。给药第3天,镜下可观察空白组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损伤,模型组肺组织呈化脓性肺炎样表现,各给药组样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泡隔增宽、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终末支气管内蛋白及细胞碎片等病理损伤。但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组病理学变化无显着组间差异。5.经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释放IL-6含量时,穿心莲内酯的浓度在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下,能够抑制在炎症反应时巨噬细胞释放IL-6;阿奇霉素在0.625μM、1.25μM、2.5μM、5μM和10μM浓度下,能够抑制巨噬细胞释放IL-6。而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给药剂量为2:1时,在浓度为1.847μM、3.748μM、7.496μM、14.992μM和29.984μM范围内,对IL-6有抑制作用。计算对IL-6抑制率为5%、10%、20%、40%、60%、70%、75%、80%、85%、90%、95%下的CI值,各CI值分别为9.728、6.098、3.766、2.201、1.480、1.216、1.095、0.976、0.856、0.730、0.693,表明两者药物在低联用剂量区间呈现拮抗作用,联用剂量在1.0851.251μM范围内呈加和作用,联用剂量大于1.251μM时呈协同作用。结论1.中西药联合使用对感染性肺炎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优势;2.穿心莲内酯虽无协同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但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相比两者的单独使用,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感染性肺炎大鼠血清中的多种炎症因子生成,表明合用能发挥协同抗炎作用,从而显着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阿奇霉素单用数据提示,抑菌后细菌构件可能诱发机体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合用穿心莲内酯后,对这一现象有改善作用。细胞实验表明合用在高剂量区间,穿心莲内酯合用阿奇霉素具有抗炎协同作用。

吕建平,张晓霞[9](2019)在《中西药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中西药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包钢医院中西药联用引发的ADR,分析发生ADR的药物联用类型、ADR严重程度、发生ADR的人群特征(年龄)及发生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结果:在86例ADR中,中西药联用导致重复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联用类型比例最高,占80. 23%(69/86)。在86例ADR中,轻度50例(58. 14%)、中度19例(22. 09%),重度17例(19. 77%),重度ADR的发生率最高。不同组合的中西药联用中,中药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所致ADR发生率最高(67. 44%)。不同中西药联用所致ADR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86例ADR患者,> 60岁的重度ADR发生率更高(75%)(χ2=15. 530,P <0. 05)。结论:中西药联用时需考虑每一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功效,避免配伍禁忌,合理的联合用药有助于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王宁宁,戴莹,翟华强[10](2018)在《浅谈中西药物联合使用的合理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文献,对中西药联用的合理应用进行探讨。简述一些常见合理及不合理配伍中西药联用,避免不良反应,发挥中西药联用之优势,确保用药安全。合理联用中西药物是一个数复杂的问题,必须熟悉中西药的药理知识及理化性质,不良反应等指导合理用药,避免不合理联用中西药,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的中西药配伍,协同增强疗效扩大应用范围,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而不合理的配伍,则会使药物的疗效降低,产生或加重其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中西药联用应慎重,应注意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发挥中西药联用之优势,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中西药不合理联用药效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不合理联用药效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院2018~2019年中医门诊患者中西药联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中西药联用情况
    2.2 中西药联用合理性分析
    2.3 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3 讨论

(2)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4. 实验验证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2. 个案报告证据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6. 小结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4. 小结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浅述中西药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药合用的优势
    1.1 合理配用可增强疗效
    1.2 中西药联用降低毒副反应
    1.3 减少用药量,并缩短疗程
2 中西药合用存在的问题
    2.1 合用不当可降低疗效
    2.2 不合理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加
3 导致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原因
    3.1 药物研究资料缺乏
    3.2 理论基础不同
    3.3 自我更新慢
    3.4 临床医生与药剂师缺乏交流
    3.5 道德缺失
4 规范中西药合理联用的策略
    4.1 加强中西药合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2 提高临床医生及药师业务素质
    4.3 建立合理应用中西药物监控体制
    4.4 树立良好医德、健全管理制度

(4)我院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处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中西药联用处方疾病分布:
    2.2 不合理联用处方联用类型:
    2.3 常见与中药不合理联用的西药及不合理联用情况分析:
3 讨论
    3.1 体外理化禁忌:
    3.2 药动学相互作用:
    3.3 药理配伍禁忌:
    3.4 药效学拮抗:

(6)中药及其单体联合抗菌素体外抑制眼表菌株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及免煎颗粒对眼表菌抑制作用及MIC测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药单体联合西药抗生素对眼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及抗NSCLC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中药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现状
    第一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中药研究概况
        1 中药概况
        2 中药药理作用
        2.1 夏枯草
        2.2 地黄
        2.3 莪术
        2.4 苍术
        2.5 白术
        2.6 牡蛎
    第二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临床应用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三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药材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色谱条件
        2.3 TOF/MS质谱条件
        2.4 夏枯草消瘤合剂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2.5 化合物鉴别方法
        3 结果
        3.1 夏枯草消瘤合剂的相关图谱
        3.2 利用对照品鉴别化合物
        3.3 利用精确质量数和同位素分布鉴别化合物
        3.4 夏枯草消瘤合剂中化学成分鉴别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色谱柱的选择
        4.2 流动相的选择
        4.3 HPLC条件的确定
        4.4 质谱条件的确定
        5 小节
    第四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抗NSCLC体内初步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药品及制备
        1.4 主要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及冻存
        2.2 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1 大体观察
        3.2 肿瘤体积
        3.3 瘤重、抑瘤率及联合用药效应
        3.4 药物毒性大小评价
        3.5 HE染色
        3.6 免疫组织化学
        3.7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大体观察
        4.2 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
        4.3 瘤重、抑瘤率及联合用药效应
        4.4 药物毒性大小评价
        4.5 HE染色
        4.6 免疫组织化学
        5 分析与讨论
        6 小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中药夏枯草药用概况
附录 Ⅱ 青蒿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8)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写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思路
    3.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查阅 基于文献查阅对中西药联用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现状
        2.2 抗生素使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2.3 以穿心莲内酯为代表的中药联用阿奇霉素的疗效
    3.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受试药物
        1.1.2 受试菌株
        1.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1.4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5 主要试剂配制及实验前准备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菌的复活
        1.2.2 菌液配置
        1.2.3 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1.5 讨论
    2.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细菌感染性肺炎大鼠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影响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前准备
        2.2.1.1 实验动物的分组
        2.2.1.2 增毒肺炎克雷伯菌的复活与纯化
        2.2.1.3 细菌液的配制
        2.2.2 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模型的建立
        2.2.3 给药剂量
        2.2.4 血清及肺组织样本的采集
        2.2.5 液相悬浮芯片检测IL-1β、IL-4、IL-6、TNF-α、IFN-γ、IL-10、IL-17A含量
        2.2.6 肺组织病理切片制备及HE染色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大鼠基本生理学变化
        2.3.2 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变化
        2.3.3 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4 HE肺组织切片染色
        2.4 小结
        2.5 讨论
    3.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产生IL-6 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
        3.3.1 给予不同浓度药物后细胞上清液中IL-6 含量
        3.3.2 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的中值效应方程计算结果
        3.4 小结
        3.5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中西药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DR不同类型
    2.2 不同组合中西药联用方案中ADR发生情况
    2.3不同年龄段患者ADR发生情况
3 讨论

(10)浅谈中西药物联合使用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药间互相作用
    1.1 中西药联用时的合理配伍
    1.2 中西药联用时的不合理配伍
2 提高中西药应用的合理性
3 小结

四、中西药不合理联用药效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院2018~2019年中医门诊患者中西药联用情况调查[J]. 张琴琴.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04)
  • [2]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浅述中西药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谢煊芳,陈紫华,吴建文. 海峡药学, 2020(01)
  • [4]我院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处方分析[J]. 王丽虹,王建荣. 福建医药杂志, 2019(05)
  • [5]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中成药 中西药联用的现状调查分析[J]. 师美玲,吴国丽,薛丹,马雁军,刘建业,王磊.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3)
  • [6]中药及其单体联合抗菌素体外抑制眼表菌株作用的研究[D]. 刘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及抗NSCLC初步药效学研究[D]. 汪晓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D]. 金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中西药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 吕建平,张晓霞. 世界中医药, 2019(03)
  • [10]浅谈中西药物联合使用的合理应用[A]. 王宁宁,戴莹,翟华强. 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论文集, 2018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