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教学局域网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娜[1](2021)在《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深入,作为基于互联网信息载体的物联网,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推进了各行业生产的智能化换代、升级,由此促使社会对无线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各大中专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以期通过此课程教学,为社会行业企业生产培养急需人才。但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开发的《无线网络技术》教材,给中职学校教学带来“无据可依”的诸多困难。为此,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的“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标准,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提出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期为中职学校教学开发出合适的课程教学资源,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项目为课程开发单位,以任务驱动教学为教学方式,以黄埔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为载体,系统阐述了《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提出的原因、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综述,厘清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开展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岗位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及黄埔职业技术学校《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根据调研数据确定课程开发标准,完成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第三部分,验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选择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将校本课程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以此评价课程开发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适应性。
高泠溦[2](2021)在《即时网络教学软件与学习状态监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模式不断迭代升级,网络教学平台也不断涌现并逐具规模。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具有随时可学、随地可学和资源丰富的特点,但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管、技术成本高,且人性化和灵活性不足,因此网络教学目前仅仅只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补充,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不相融的缺点已引起一些教育专家的关注。为此本课题组尝试通过集成化和智能化手段,将网络教学和传统面对面教学相融合,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并打造了一套智能辅助教学系统。该系统由运行于服务器的教学网站和运行于老师学生个人终端的APP构成,可以低成本地记录日常上课过程、监管学生学习状态,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借助智能推荐实现个性化学习等等。本论文承担了其中大量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论文开发了一款基于Nginx的流媒体直播服务器、采用RTMP实时消息传送协议和FFMPEG多媒体框架的辅助教学APP,可运行于老师学生的Windows系统的笔记本电脑、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老师通过该APP可将每节课以后台录屏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通过直播技术,实时分享到学生终端,并最终存储保存到云服务器。在课堂上,采用弹幕技术实现学生在不打扰老师上课的情况下向老师提问,加强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互动。在课下,采用聊天室技术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实现了作业打分、出勤统计等特殊群组功能,有助于减轻老师负担,提升教学效率。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论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单摄像头的便捷人脸朝向检测算法,该算法在基准照片和转动后的照片中找出人脸的5对匹配特征点,然后根据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粒子群算法找出这些匹配特征点所对应的旋转矩阵,从而求出旋转角度。实验表明,对刚性物体该算法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2度左右,不仅可以用于人脸朝向检测,也可广泛用于其他物体的姿态检测。论文同时还采用深度学习原理,实现了视频中学生行为动作分析。为此论文在MATLAB2020a下,搭建组装了大型深度神经网络,该网络将短视频分解为一帧帧图像,并借用预训练好的GoogLeNet卷积层分析每帧图像的特征,再将这些特征组装成特征矢量序列,输入具有2000个隐藏层的LSTM网络,进行动作分类。论文采集了学生上课时的几种典型行为视频数据,如喝水,吃东西,举手发言,左顾右盼等,再结合HMDB51视频数据库对上述大型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测试。实验表明,动作识别可信度达到约89%。论文在局域网环境下,对所开发的辅助教学APP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APP运行流畅,各项功能指标都达到预设要求。论文所开发的教学APP不仅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且通过对日常教学过程的记录保存,有利于积累形成大数据,提炼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行业发展。
包政[3](2020)在《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为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满足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目前很多院校都在与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对学校已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无线扩充,大大提高了整体校园网络的性能,并加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真正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在校师生网络信息时代下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发展趋势及高校宿舍网络建设现状进行研究说明;其次从总体上分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对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深入实地分析在校师生的用户需求,关注部署难题,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充分运用智分加技术,进行无线信号的有效覆盖,满足复杂的宿舍网环境中高性能的无线网络需求;最后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学院宿舍分布式无线网络多级布置,为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高速的无线网络,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及有线和无线的统一管理,为今后校园宿舍无线网络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苟娜英[4](2020)在《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TEAM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每个合格公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本研究将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在详细总结分析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点的基础上对案例学校进行调研,总结分析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若干教学问题,依据调研结果针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设计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将设计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展开三轮的行动研究,最终总结出可以解决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模糊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2)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偏离,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应用;(3)教学方式简单导致课堂枯燥沉闷;(4)教学评价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中要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明确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哪,注重技术背后思维能力的培养;(2)要挖掘具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选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创设项目,让教学回归真实世界的实践,项目主题的设计要层级化,利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4)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尹晓伟[6](2020)在《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17版)”),旨在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一线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探寻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落实新课改理念;同时新课标倡导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体验式学习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以及体验之后的感悟,期间伴随着知识、技能、情感的获得,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可能。因此,如何将体验式学习理念有效的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程度,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研究期间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2017版)和大量文献资料,提出了本研究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和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继而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体验式学习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2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揭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进行归因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再次,依据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和相关理论基础,结合新课标(2017版),构建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第一,要满足创造友好学习空间、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三个基本要求;第二,在教学准备时,提出要结合新课标(2017版)确定体验学习内容和体验学习目标;第三,在课堂教学时要给予相应的教学指导策略,并且依照创设体验环境、引导亲身体验、组织交流协作、指导评价反馈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实施;第四,提出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即表现性评价的教学评价策略。最后,结合新教材《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中与体验式学习相通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案例设计和实践,从中选取主题内容三的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分析,最后并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检验其实施效果。教学实践结果证明,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实践操作、观察反思、创新意识等能力,还可改善与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关系。因此,将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入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是可行的。
陈宗华[7](2019)在《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传统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理念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转,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被很多教师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观上不重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以及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信息素养,帮助广大的一线教师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当下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教学现状分析;第二,教学方案设计;第三,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设计方案。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得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结果。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问题的提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简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研究中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并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调查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第四部分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策略,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制订,学习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准备,教学策略的应用,以及教学设计案例的呈现。第五章进行准实验教学研究,对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及后续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交流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为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施乃至其它学科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李超[8](2019)在《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校园网能够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可以依托校园网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也可以构建资源型校园网,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中心,服务于教育教学。虽然目前众多的学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而且各个学校也都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学校的网络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网络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网络建设时受限于技术或者是受限于资金限制,也有部分网络是因为建成时间过长,导致网络老化。而由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对校园网络的无线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网络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升级也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目前很多学校都对自己已有的校园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提高网络的带宽,用以满足广大师生对于速度的需求;升级网络安全硬件和软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安装网络监控系统,提高学校的安全级别,避免发生校园安全事件;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满足广大师生对于移动化网络服务的需求。济南职业学院校园网络在建校之初就已经完成了校园网络的部署,但是随着网络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络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学校决定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本文从济南职业学院的校园网升级改造需求出发,探究了校园网的相关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案,方案中涉及了多个方面的改进:优化三层网络结构,升级了部分网络主干设备;改变了用户认证系统,升级为二次认证方式,优化了计费管理;实施无线网络升级,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部署学生就业系统和人力管理系统,升级了智慧校园平台。在此基础上,论文在最后指出了今后学院网络的发展方向,即云计算平台和智慧教室等。论文从需求分析入手,给出了校园网升级的整体方案,沿着硬件升级、智慧平台升级、无线网络升级这条主线展开详细论述。
任衡[9](2019)在《基于互动课堂的屏幕直播系统延迟优化与设计实现》文中提出传统多媒体教学大多使用投影仪进行屏幕共享,当进行多教室、多设备同步共享教学资源时,特别是在大教室场景下,这种方式会出现投影范围不够,产生视觉盲区、不够直观、无法互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直播+互动”这种新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一些学校曾试图引入开放免费的互联网直播平台解决上述问题,但一些不良信息也会通过开放的互联网,以各种途径输入课堂,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干扰。而基于学校局域网的直播,直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直播延迟高、流畅性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课题首先研究解决局域网环境下直播过程中的高延迟、流畅性差等技术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最后设计实现了基于互动教学的屏幕直播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直播流畅性优化:推流端定时对网络状况进行监测,通过网络上行平均带宽和平均往返时延两个指标确定了三种网络质量模型,使得推流端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自适应调整码流大小,保证不同网络环境下直播流播放的流畅性。(2)直播延迟优化:从首帧延迟和视频编码延迟两个角度进行延迟优化。首先针对首帧加载时间长、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实现关键帧缓存算法,优化首帧打开时间,使得首帧打开时间减少到24秒;然后通过降低候选模式个数对x2644x4亮度块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算法进行优化,在视频质量损失不大的前提下最多可减少约22%的编码时间。(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互动教学的无线投屏直播系统,可以将电脑屏幕画面实时投送到平板电脑或手机上,实现了局域网内多教室屏幕共享直播。并给出一种基于OCR(光学字符识别)的直播延迟检测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延迟检测方法,能够更加精确的测量在不同视频分辨率下的直播延迟状况,为直播延迟的优化效果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检测手段。综上,低延迟的屏幕直播系统实现了大屏幕共享与多设备同步互动教学的完美结合,可以实现互动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课件实时演示、软件实时操作教学等功能。摆脱了教室之间物理间隔的限制,满足了学校局域网内的屏幕共享直播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玉罡[10](2018)在《某职业技术学院WLAN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类终端的普及,人们对无线通信方式的依赖越来越强。本文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校园学习、生活对无线网络的具体需求,设计与实现了该学院的校园无线局域网。论文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其关联性比较大的主流技术标准,并对传统校园网进行了全面性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对比了无线局域网不同组网方式的特点,在已有的网络基础上设计出新的网络拓扑结构图。通过仿真软件模拟信号损耗,包括各类障碍物造成的损耗,设置AP类型、调整安装位置和发射功率等,可以产生出理论上符合校方要求的WLAN信号覆盖图。根据已有的经典理论和经验,结合实际对相关的无线参数的设置给出了合理的建议。组网采用瘦AP方式并支持全校园漫游自动切换,设备供电选择PoE+UPS方式,安全方面支持IEEE 802.11i标准。建设单位以该仿真设计规划方案为指导进行施工,最后通过对建设好的网络的实地测试,证明方案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参数调整和信号覆盖模拟需要经过反复尝试、不断修正以力求接近理想状况,有时还需要比较不同方案形成的信号覆盖的区别,是规划工作中最需要耐心的地方。如果网络建设不作模拟仿真和具体规划,只是凭经验和感觉施工,竣工后会发现非常多的问题,再整改不仅十分困难,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本课题研究形成的规划设计方法可以帮助有效避免这类问题,并能降低建设成本。本次设计满足校园无线网络当前的应用需求和未来五年可能存在的拓展需求,并且不存在过度建设和浪费,网络规划部署称得上是科学合理的。本文的设计思路可以被用于其他学校的校园网规划设计,对于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有比较高的借鉴意义。
二、学校教学局域网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教学局域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校本课程的概述与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校本课程 |
2.1.2 校本课程开发 |
2.1.3 中职《无线网络技术》课 |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实用主义理论 |
2.2.4 混合式学习理论 |
3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环节 |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
3.1.1 市场需求分析 |
3.1.2 中职学校需求分析 |
3.1.3 中职学生需求分析 |
3.1.4 教师访谈 |
3.1.5 专家访谈 |
3.2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 |
3.2.1 课程定位 |
3.2.2 学习目标 |
3.2.3 学习内容 |
3.2.4 学习情境设计 |
3.3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4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的载体 |
4.1 校本教材的编写 |
4.1.1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
4.1.2 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 |
4.2 校本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
4.2.1 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设计 |
4.2.2 课程内容数字化资源开发 |
5 《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
5.1 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
5.2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实施 |
5.2.1 校本课程活动设计 |
5.2.2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
6 校本课程评价 |
6.1 课程评价概述和意义 |
6.1.1 课程评价概述 |
6.1.2 校本课程评价的意义 |
6.2 课程评价模式分析 |
6.2.1 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
6.2.2 CIPP评价模式分析 |
6.3 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模型 |
6.3.1 校本课程多元评价模型的设计 |
6.3.2 .校本课程多元评价模型具体内容 |
6.4 校本课程评价实施与结果分析 |
6.4.1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 |
6.4.2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
6.4.3 校本课程实施后的评价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企业调研表 |
附录2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3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学生课堂失落行为访谈提纲 |
附录5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6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7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8 《项目2 搭建无线个域网》教材内容 |
附录9 校本课程目标评价调研问卷 |
附录10 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表 |
附录11 课堂教学评价表 |
附录12 学生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13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即时网络教学软件与学习状态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
1.3 网络教育发展概况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辅助教学APP总体设计 |
2.1 总体功能设计 |
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3 硬件架构设计 |
2.4 软件架构设计 |
2.5 软件开发平台 |
2.5.1 WebStorm 2019 |
2.5.2 Nginx |
2.5.3 RTMP |
2.5.4 FFmpeg |
2.5.5 Node.js |
第三章 辅助教学APP的编程实现 |
3.1 教学APP的页面设计 |
3.2 数据库表单设计 |
3.2.1 数据库ER图 |
3.2.2 数据库表结构 |
3.3 关键技术简介 |
3.3.1 局域网实时通讯技术 |
3.3.2 录音录屏直播技术 |
3.3.3 聊天与弹幕技术 |
第四章 基于匹配特征点的人脸朝向检测 |
4.1 概述 |
4.2 光学成像原理 |
4.3 基于匹配特征点的人脸朝向和空间位置检测原理 |
4.4 基于匹配特征点的人脸朝向数值求解 |
4.5 实验结果 |
4.5.1 相机标定 |
4.5.2 粒子群编程求解 |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习行为检测 |
5.1 概述 |
5.2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常用结构 |
5.2.1 神经元 |
5.2.2 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
5.2.3 常用神经网络层 |
5.2.4 RNN神经网络 |
5.2.5 LSTM神经网络 |
5.3 基于LSTM的学习行为检测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5.3.1 总体设计 |
5.3.2 LSTM层结构设计与训练 |
5.4 编程实现与实验结果 |
5.4.1 神经网络的编程实现 |
5.4.2 神经网络的训练 |
5.4.3 动作识别结果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1 概述 |
6.2 辅助教学APP功能测试 |
6.2.1 测试条件 |
6.2.2 登录功能测试 |
6.2.3 课表功能测试 |
6.2.4 课堂功能测试 |
6.3 功能测试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
2.1 无线局域网标准 |
2.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
2.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研究 |
2.4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分析 |
3.1 校园网接入设计分析 |
3.2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规划分析 |
3.2.1 射频规划分析 |
3.2.2 SSID规划分析 |
3.2.3 漫游规划分析 |
3.2.4 QoS规划分析 |
3.2.5 带宽管理分析 |
3.2.6 安全性规划分析 |
3.3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技术分析 |
3.3.1 放装式安装覆盖 |
3.3.2 室内分布式安装覆盖 |
3.3.3 智分无线覆盖技术 |
3.4 校园无线网络运营方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
4.1 校园无线网建设目标 |
4.2 学校需求分析 |
4.3 用户需求分析 |
4.4 学院宿舍无线网部署难题分析 |
4.5 总体思路 |
4.5.1 多级分布式无线部署方式 |
4.5.2 802.11ac应对多终端大流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
5.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概述 |
5.2 宿舍区(智分+)无线设计 |
5.3 汇聚交换机设计 |
5.4 有线无线安全出口设计 |
5.4.1 安全防护 |
5.4.2 流量控制 |
5.5 统一账号设计 |
5.5.1 学校自主运营模式 |
5.5.2 多运营商运营模式 |
5.6 原有设备利旧设计 |
5.6.1 认证系统利旧 |
5.6.2 无线控制器利旧 |
5.6.3 网管软件利旧 |
5.7 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设计 |
5.8 综合平面图设计 |
5.8.1 S1/S3#楼平面图设计 |
5.8.2 S2/S4#楼平面图设计 |
5.8.3 S5#楼平面图设计 |
5.8.4 S6#楼平面图设计 |
5.8.5 S7#楼平面图设计 |
5.8.6 S8#楼平面图设计 |
5.9 校园宿舍网络测试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AM教育的意义 |
1.1.2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
1.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行动研究法 |
1.6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EM教育 |
2.1.2 STEAM教育 |
2.1.3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2.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多元智能理论 |
2.3.3 “做中学”理论 |
3 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契合性分析 |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分析 |
3.1.1 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 |
3.1.2 以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主要学习方式 |
3.1.3 强调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 |
3.1.4 倡导教学中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 |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
3.4 STEAM教育理念的特征分析 |
3.4.1 提倡基于项目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
3.4.2 强调学习过程中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
3.4.3 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4.4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
3.5 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点 |
4 案例学校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学生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4.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 教师的访谈 |
4.2.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4.2.2 访谈的实施 |
4.2.3 访谈结果分析 |
4.3 课堂观察 |
4.3.1 课堂观察设计 |
4.3.2 课堂观察的实施 |
4.3.3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4.4 案例学校当前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教学目标模糊——学习态度消极 |
4.4.2 教学内容偏离——知识学而不用 |
4.4.3 教学方式简单——课堂枯燥沉闷 |
4.4.4 教学评价单——学习动机欠缺 |
5 STEA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行动研究 |
5.1 行动研究方案 |
5.1.1 行动研究的对象 |
5.1.2 行动研究的内容 |
5.1.3 行动研究的流程 |
5.1.4 行动研究的效果评价工具 |
5.1.5 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初步策略 |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5.2.1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
5.2.2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
5.2.3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
5.2.4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3.1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
5.3.2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
5.3.3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
5.3.4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 |
5.4.1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
5.4.2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
5.4.3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
5.4.4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
5.5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总结 |
5.5.1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确定 |
5.5.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组织 |
5.5.3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实施 |
5.5.4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评价设计 |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行动研究前)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第一轮行动研究)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第一轮行动研究) |
附录五 学生访谈提纲(第二轮行动研究) |
附录六 教师访谈提纲(第二轮行动研究) |
附录七 学生访谈提纲(第三轮行动研究) |
附录八 教师访谈提纲(第三轮行动研究) |
附录九 指导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行动研究中) |
附录十 课堂活动评价表 |
附录十 一小组评价参考准则 |
附录十 二学习计划表 |
附录十 三小组成员分工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改革的驱动 |
1.1.2 学科的特质需求 |
1.1.3 实际教学的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体验式学习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体验式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验 |
2.1.2 体验式学习 |
2.1.3 教学策略 |
2.2 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
2.2.1 课堂情境化 |
2.2.2 主体亲历性 |
2.2.3 过程交互性 |
2.2.4 全面反思性 |
2.2.5 动态生成性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经验中心学习理论 |
2.3.3 体验学习理论 |
3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体验式学习的现状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 |
3.1.1 维度设计 |
3.1.2 问卷的编制 |
3.1.3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2.1 调查对象 |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结果分析 |
3.3.1 学习活动 |
3.3.2 内容呈现 |
3.3.3 学习评价 |
3.4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体验式学习的现状分析 |
3.4.1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体验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体验式学习中问题的归因分析 |
4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建构 |
4.1 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
4.1.1 创造友好学习空间,保证学习者身心参与 |
4.1.2 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发挥学习者主体地位 |
4.1.3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习者体验 |
4.2 教学准备策略 |
4.2.1 分析学科核心概念,确定体验学习内容 |
4.2.2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体验学习目标 |
4.3 教学指导策略 |
4.3.1 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 |
4.3.2 强调教师指导的全程性和过程性,突出学习者的体验性 |
4.3.3 教师要兼备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促进学习者的全部性 |
4.4 教学实施策略 |
4.4.1 创设体验环境,激发参与兴趣 |
4.4.2 引导亲身体验,形成问题表征 |
4.4.3 组织交流协作,内化学习认知 |
4.4.4 指导评价反馈,升华体验效果 |
4.5 教学评价策略 |
4.5.1 注重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习者全面体验 |
4.5.2 确定课堂评价形式,加深学习者体验程度 |
5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应用 |
5.1 实施概况介绍 |
5.1.1 实施对象 |
5.1.2 实施时间 |
5.2 教学准备阶段 |
5.2.1 案例内容的选取 |
5.2.2 学习目标的确定 |
5.3 教学实施阶段 |
5.3.1 教材分析 |
5.3.2 学生分析 |
5.3.3 教学目标 |
5.3.4 教学重难点 |
5.3.5 教学过程 |
5.4 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4.1 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 |
5.4.2 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5.4.3 问卷调查的结论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反思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背景 |
1.1.1 发展内需 |
1.1.2 教育信息化以及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
1.1.3 国内外翻转课堂应用成效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掌握学习理论 |
2.3 翻转课堂定义和特征 |
2.4 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教学中应具备能力概述 |
2.4.1 微课程开发 |
2.4.2 学习任务单及教学活动设计 |
2.4.3 课堂学习活动组织 |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数据统计 |
3.2 调查分析 |
3.3 调查总结 |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4.1 学习者分析 |
4.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 |
4.3 学习活动设计 |
4.4 课程资源准备 |
4.5 教学策略建构 |
4.6 教学设计案例 |
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评价 |
5.1 课前学习 |
5.2 课堂活动 |
5.3 教学评价与反思 |
5.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应用评价 |
5.4.1 教学效果呈现 |
5.4.2 学生对翻转课堂看法 |
5.4.3 应用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8)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校园网升级改造的相关技术 |
2.1 局域网技术 |
2.2 虚拟局域网技术 |
2.3 智慧校园 |
2.4 无线网络技术 |
2.5 网络安全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网升级改造的需求分析 |
3.1 济南职业学院概况 |
3.2 校园网络现状分析 |
3.3 服务器升级需求分析 |
3.4 网络安全升级需求分析 |
3.5 无线网络升级需求分析 |
3.6 学生就业一体化平台需求分析 |
3.7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络改造的部署方案与实现 |
4.1 网络部署总体方案 |
4.2 服务器升级模块部署 |
4.3 网络安全升级模块部署 |
4.4 无线网络升级模块部署 |
4.5 学生就业一体化平台设计部署 |
4.6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部署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络系统测试 |
5.1 测试参数 |
5.2 校园网络整体测试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互动课堂的屏幕直播系统延迟优化与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研究目标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原理和技术 |
2.1 视频编码原理 |
2.2 H.264帧内预测 |
2.2.1 4x4亮度预测模式 |
2.2.2 16x16亮度预测模式 |
2.2.3 8x8色度预测模式 |
2.2.4 帧内预测模式选择过程 |
2.3 x264与x265 |
2.4 FFmpeg |
2.5 RTMP流媒体协议 |
2.6 OCR识别引擎-Tesseract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屏幕直播系统延迟卡顿优化 |
3.1 网络自适应推流优化 |
3.1.1 网络质量评价 |
3.1.2 网络自适应推流优化策略 |
3.2 首帧延迟优化 |
3.2.1 首帧延迟 |
3.2.2 关键帧缓存算法 |
3.2.3 实验测试条件 |
3.2.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3 编码延迟优化 |
3.3.1 x264算法分析 |
3.3.2 x264帧内预测分析 |
3.3.3 改进的帧内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流程 |
3.3.4 改进的算法实验对比 |
3.3.5 改进的算法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屏幕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推流端设计与实现 |
4.3.1 推流端架构 |
4.3.2 推流端接口设计 |
4.3.3 直播与互动功能实现 |
4.4 基于Nginx的流媒体服务器搭建 |
4.4.1 Nginx-RTMP简介 |
4.4.2 Nginx-RTMP直播配置 |
4.4.3 Nginx-RTMP点播配置 |
4.4.4 直播鉴权 |
4.4.5 直播人数统计 |
4.5 播放器功能实现 |
4.5.1 PLDroidPlayer SDK |
4.5.2 播放器开发流程 |
4.5.3 播放器播放流程 |
4.6 直播延迟检测功能实现 |
4.6.1 直播延迟检测原理 |
4.6.2 时间水印设计 |
4.6.3 播放器处理流程 |
4.6.4 OCR识别流程 |
4.6.5 延迟记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推流端性能测试 |
5.2 屏幕直播系统延迟测试 |
5.3 屏幕直播系统运行效果图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某职业技术学院WLAN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线局域网概述 |
1.2 移动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组织结构 |
第2章 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需求分析 |
2.1 现状分析 |
2.2 需求分析 |
2.2.1 需求收集 |
2.2.2 工勘信息 |
2.2.3 校园场景需求分析 |
2.2.4 无线应用需求分析 |
2.3 建设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职业技术学院无线局域网总体设计 |
3.1 网络规划流程 |
3.2 网络系统设计 |
3.2.1 网络设计总体原则 |
3.2.2 AP布放设计 |
3.2.3 供电方式 |
3.2.4 组网拓扑设计 |
3.3 无线方案产品 |
3.4 射频规划 |
3.4.1 ISM频段介绍 |
3.4.2 IEEE802.11x介绍 |
3.4.3 频点和信道分配 |
3.5 容量规划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校园网的覆盖设计与实现 |
4.1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方案规划设计 |
4.1.1 覆盖规划理论和依据 |
4.1.2 宿舍覆盖规划 |
4.1.3 教学楼覆盖规划 |
4.1.4 实验楼、图书馆覆盖规划 |
4.1.5 校园室外场景覆盖规划 |
4.1.6 参数优化调整设置 |
4.2 校园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 |
4.2.1 基于IEEE802.11标准的安全服务描述 |
4.2.2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的选择 |
4.2.3 IP地址设计方案 |
4.2.4 无线接入点关联优化算法 |
4.2.5 移动终端的接入实现 |
4.3 无线校园网漫游部署 |
4.4 综合智能网络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与平台的搭建 |
5.2 信号测试情况 |
5.2.1 宿舍信号测试 |
5.2.2 教学楼内信号测试 |
5.2.3 实验楼内信号测试 |
5.2.4 图书馆信号测试 |
5.2.5 室外场地信号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课题总结 |
2.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编写的书籍) |
四、学校教学局域网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无线网络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 刘燕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2]即时网络教学软件与学习状态监测研究[D]. 高泠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D]. 包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D]. 苟娜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尹晓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 陈宗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李超. 青岛大学, 2019(02)
- [9]基于互动课堂的屏幕直播系统延迟优化与设计实现[D]. 任衡.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10]某职业技术学院WLAN的设计与实现[D]. 王玉罡. 湖南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