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DA与GPS的测绘软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罗浩,唐铁,廖诺承[1](2016)在《基于GPS/TS/PDA地籍调查测绘一体化技术在村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评述了基于GPS/TS/PDA地籍调查测绘一体化技术工作流程及特点,以及该技术方法在村镇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并与常规测量技术进行了对比,为地籍调查测量新技术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
蒋建杰[2](2012)在《移动GIS在配电网现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今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配电网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配电网分析和管理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应用到配电网系统的管理中,可以使电网管理系统中的地图、图像和属性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电子地图上形象地反映配电网设备的运行情况,从而大大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降低线损,提高配电网的安全,提升对电力客户的服务水平。根据国内外的应用经验来看,电力地理信息系统是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必须使用的信息技术,利用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进行电网系统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完整地阐述了基于配电管理系统的配电网现场工程设计模块开发过程。按照现代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详细阐述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等各个方面的开发过程。本人作为湖州电力局配电现场工程设计系统建设与实施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本项目的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设计的主要思路、设计原则和系统总体架构,并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完成了系统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和功能性测试。该系统经过在湖州电力局近两年的使用,运行良好,满足配电设计院所对配电网现场工程设计的需求,同时在配电网资料核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配网管理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赵东[3](2010)在《网络数字测图系统数据采集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内业外业相分离的测图模式。本文提出的网络数字测图模式实现了外业坐标数据、属性数据实时采集和草图编辑以及数据无线传输的功能,将测量带入内外业一体化的测图模式,给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数字测图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端和服务器端组成。在数据采集端以PDA结合GPS和全站仪为硬件进行野外测图,并将电子草图数据通过PDA的GPRS通讯功能实时传回服务器端的空间数据库。在服务器端由ArcGIS Server将数据采集端上传的地图数据进行编辑并发布为地图服务,供用户使用。论文主要涉及到嵌入式模块开发、无线通讯、RTK技术、空间数据库的管理与访问等技术。论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测图模式和数据采集方法,接着对数据采集端进行功能设计并介绍相关技术,然后利用Visio软件设计了空间数据库,最后在以Windows Mobile 5.0为操作系统的Pocket PC型PDA模拟器上设计完成了网络数字测图数据采集端。数据采集端实现了以全站仪和RTK为采集器进行坐标数据采集,并实时传输至PDA,进行属性数据添加和草图编辑,最后将数据通过GPRS上传至网络数字测图服务器的功能。数据采集系统以自然地物进行测区划分,减少了地图接边数据,在测图现场实现地图的“现测现显”和属性数据录入,避免地形的漏测和测错,减少了属性数据遗漏,极大的提高了数字测图的效率。该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管线测量,地籍测量等领域。
施洪景,孙慧敏,姚连璧[4](2010)在《基于PDA和GPS实时坐标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满足GPS海上打桩定位的需要,开发了相应的PDA实时坐标转换软件。介绍了基于PDA和GPS的实时坐标转换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串口通信模块。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介绍了系统与GPS打桩定位系统的集成。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精度高、操作简单,提高了打桩定位的精度和效率。
贺永佳[5](2009)在《珠海斗门供电局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开发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电网变动频繁,对数据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配电管理和营销管理日益成为各电网公司创先的潮流。珠海斗门供电局(以下简称“斗门局)基于GIS的营配一体化系统开发应用工作正在推进当中,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该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是斗门局面临的艰巨问题。本论文为实现斗门局日常巡线工作数字化管理,提高配电设备地理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对配网地理信息掌上采集系统的开发应用问题展开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包括:1.总体方案:确定系统的总体构成方案,包括PDA、后台编辑软件和开发应用机制三方面,并对各方面提出初步思路和设计要求。2.PDA方面:通过市场调研,对带GPS的手持智能型PDA进行选型;提出PDA内嵌采集软件功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分析选择。3.后台编辑软件方面:提出后台软件图纸台帐编辑、自动成图和输出图纸台帐的设计思路和方案,通过对现状的统计和分析对方案进行了选择,得到最优方案。4.开发应用机制方面:明确了开发过程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开展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工作的要点,解决了培训资料编写和培训,以及采集系统融入配网地理信息变更流程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解决了斗门局配电设备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开发应用问题,实现了斗门局日常巡线工作数字化管理,提高了配电设备地理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支持了营配一体化系统数据采集工作的开展。
李敏[6](2008)在《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等级公路数量不断增多,公路勘测设计的任务也日益繁重。传统的道路测量内外业的分开,道路实地勘测与设计调整与路线调查的分开,大大降低了道路建设的工作效率,而且很多勘测设计数据得不到实时准确的实地对照修改,增加了设计的盲目性而且需要反复修改。PDA作为一种新兴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体积小,可靠性高,重量轻,耗电少,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操作系统可视化程度好,符合人们使用Windows的习惯,价格便宜,适合随身携带、供电时间长而且也能实现所测图形的实时显绘等优于笔记本电脑的优点,所以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将真正实现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因此,本文在对多个勘测设计单位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控制测量、碎步测量、平纵横的设计与调整、纵横断测量、3D测设和路线的各种调查等,研究和开发了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入、输出、管理分析等功能。系统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模块、设计模型模块、测设模块、路线调查模块等。能够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放线、实地调线、纵横断面测量、沿线的各种调查数据的采集等,几乎能够在实地一次性完成道路及线形构造物勘测设计工作的全部外业工作。可使用几乎各种测量手段进行测量、放线,且PDA与测量仪器采用蓝牙无线传输。实地定线和图上定线在实地紧密结合,可以尽量避免事后调线引起的断链。并且在算法和作业方式上有很大创新,不仅能很大程度满足勘测设计单位的需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为勘测设计成果及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实时化、可视化等奠定了基础。
于洋[7](2007)在《移动勘测办公系统的通讯接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以PDA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日益普及,将PDA应用于工程测量,实现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时、自动化,将是工程测量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而实现PDA与测量仪器的通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工作。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PDA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对几种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做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和应用领域。2.在分析全站仪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数据通信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了全站仪与PDA通信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了多种类型全站仪的数据结构与解析方法,并对全站仪与PDA的通信接口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同时介绍了PDA对全站仪进行在线控制和实时通信的技术和方法。3.阐述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理论和GPS数据通信的协议和标准-NMEA0183。深入研究和分析了GPS与PDA数据通信关键技术,包括接口设计、信号接收与处理、坐标转换等。对GPS与PDA的通信接口进行设计与实现,并对传统GPS编程和应用GPSID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基于PDA的移动勘测办公通信接口的研究对于提高测绘外业的工作效率、改进传统的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所介绍的技术方案和实现方法为测绘相关的PDA应用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孙德亮[8](2007)在《基于Arcpad的北京公路维护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公路管理水平己远远不能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将GIS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公路建设和管理中,是推进公路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推进公路管理维护的需要,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提高数据收集的工作效率和公路维护数据采集的精度。笔者基于Arcpad Application Builder7.0开发了北京公路维护数据采集系统。本文是从理论和技术角度利用北京公路维护数据采集系统,介绍了如何实现基于Arcpad的移动地理信系统在公路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开发公路数据采集系统来实现公路维护数据的快速收集,以便提高公路维护数据采集的效率与精度,提高数据的发布速度,从而提高公路维护和保养的效率。该系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充分应用移动计算技术提供开发经验。软件产品通过增添模块还能够初步应用于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系统,如车载导航、国土资源调查和公共信息服务等领域。本文在介绍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及移动地理信息基础、移动定位和GPS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对公路维护业务的分析,使用Vbscript和EVC++开发了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路况照相与公路维护数据的采集、修改、传输等一般公路数据采集功能。
史峰[9](2007)在《基于虚拟参考站技术和PDA平台的GPS移动定位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80年代初GPS系统投入运行以来,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GPS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广,从早期的军事、航海、测绘、地质等专业领域,逐渐向基于位置服务(LBS)、交通调度管理、土地资源调查、物流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展。但由于GPS定位受到卫星分布、信号遮挡、大气延迟、多径效应等各种复杂的因素的影响,其定位的精度及完整性并不能满足很多应用要求。对于GPS移动定位用户而言,虚拟参考站技术和卫星增强系统是应用价值较高的两种改善GPS定位精度和完整性的方式。虚拟参考站技术(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VRS)是在持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实时动态定位系统。VRS技术通过Internet实时的向其流动站用户播发根据其多基站网络计算得出GPS差分改正信息,这些差分信息是针对流动站当前位置的改正信息,这样就如同在流动站的附近虚拟出了一个新的基准站,流动站与基准站的距离大大缩短,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卫星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是一种基于卫星的GPS增强系统,SBAS通过增加额外卫星的方式为移动用户提供差分改正数据以及更多的可用的定位卫星。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结合VRS以及SBAS技术,探讨如何在PDA平台上为GPS移动定位用户提供可靠、稳定和较高精度的定位服务。论文首先回顾了GPS定位增强方式的发展,并结合移动定位的特点对各种增强方式进行了讨论和比较。接着对VRS和SBAS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以及移动定位的误差源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在Windows Mobile5.0平台的PDA上利用GPS中间件技术和蓝牙GPS(SiRFIII芯片)实现了基于SBAS的GPS移动定位软件。在研究RTCM数据格式、NTRIP通讯协议以及Windows Mobile5.0 Internet通讯基础上,利用Ashtech Z-Xtreme GPS接收机开发了RTK移动定位软件。最后分别使用两套系统在同济大学校内控制点进行了定位试验,对系统的定位精度及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康筱锋,吴琼,张建生[10](2007)在《基于PDA和GPS OEM板的GPS信息解码》文中认为研究并开发了一个基于PDA和GPS OEM板的GPS信息解码系统。在Windows CE平台上创建了一个串口通信类来实现PDA和GPS OEM板的串口通信,根据GPS数据的格式创建了相应的GPS数据类,查找数据块头字段和校验码校验来找出完整正确的GPS数据块,通过内存复制的形式进行解析。
二、基于PDA与GPS的测绘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DA与GPS的测绘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2)移动GIS在配电网现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全球定位系统 |
1.3.2 GIS系统 |
1.3.3 NET Framework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2 系统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 |
2.1 总体建设目标 |
2.2 业务需求分析 |
2.3 功能需求分析 |
2.4 总体设计思想 |
2.5 总体技术原则 |
2.6 总体技术方案 |
2.7 总体架构设计 |
2.8 工程设计中展示效果设计 |
2.9 桌面与移动GIS数据交互的设计 |
2.9.1 配电GIS系统中导出PDA设计文件 |
2.9.2 检查和修改GIS中的工程设计 |
3 系统硬件的设置与实现 |
3.1 总体系统结构 |
3.2 系统配置 |
3.2.1 PDA/GPS服务器 |
3.2.2 接口服务器 |
3.2.3 手持机配置 |
3.2.4 工作站 |
4 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实现 |
4.1 概述 |
4.2 开发环境建立 |
4.3 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 |
4.4 系统数据存储模型定义 |
4.5 基于GIS进行图形建模 |
4.6 图形数据结构定义 |
4.6.1 图形Style定义FeatureStyleDef |
4.6.2 GraphStyle图形风格基类 |
4.6.3 GeometryStyle几何图形Style,主要分为线和面 |
4.6.4 TextAlignment文本对齐方式枚举 |
4.6.5 TextLabelStyle文字标注Style |
4.6.7 SymbolReferenceStyle图符Style |
4.6.9 LayerStyle图层Style |
4.7 设计文件与移动设备的交互 |
4.8 系统主要功能 |
4.8.1 图形显示与控制 |
4.8.2 查询统计 |
4.8.3 线路建模 |
4.8.4 开关设备建模 |
4.8.5 线路工程辅助设计 |
4.9 系统测试 |
5 系统的应用 |
5.1 工程设计资料的交互 |
5.1.1 从GIS系统导出PDA文件 |
5.1.2 文件下载到PDA中并显示 |
5.1.3 从PDA导入到GIS系统 |
5.2 典型线路建模 |
5.2.1 电缆节点的新建 |
5.2.2 电缆线路的新建 |
5.2.3 电缆线路属性的编辑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网络数字测图系统数据采集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2 网络数字测图模式和方法 |
2.1 数字测图简介 |
2.1.1 数字测图的概念 |
2.1.2 数字测图的内容和数据采集方法 |
2.1.3 数字测图的特点 |
2.2 网络数字测图模式 |
2.2.1 数据采集端工作流程 |
2.2.2 网络数字测图模式优点 |
2.3 网络数字测图的方法和内容 |
2.3.1 GPS 测量方法 |
2.3.2 全站仪测量方法 |
2.3.3 网络数字测图的内容 |
3 数据采集端功能结构设计及相关技术 |
3.1 网络数字测图系统的结构 |
3.2 数据采集端功能设计 |
3.3 数据采集端相关技术 |
3.3.1 嵌入式操作系统与PDA 简介 |
3.3.2 串口通讯技术简介 |
3.3.3 坐标转换 |
3.3.4 无线通信与GPRS 技术 |
4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1 GEODATABASE 空间数据库 |
4.2 在VISIO 下设计空间数据库 |
4.3 利用ARCCATALOG 建立GEODATABASE |
4.4 数据库表结构 |
5 网络测图系统数据采集端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环境 |
5.1.1 服务器端 |
5.1.2 数据采集端 |
5.2 数据采集端系统功能与实现 |
5.2.1 工程管理 |
5.2.2 数据读取 |
5.2.3 属性数据采集 |
5.2.4 草图编辑 |
5.2.5 地图浏览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珠海斗门供电局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开发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 |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介 |
1.3.1 GIS 的概念和应用范围 |
1.3.2 GIS 的组成部分和常用软件 |
1.3.3 GPS 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1.4 国内外电力GIS 发展状况 |
1.4.1 国外电力GIS 的发展状况 |
1.4.2 国内电力GIS 的发展状况 |
1.4.3 斗门局配网GIS 的发展状况 |
1.5 系统功能目的、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1 系统功能目的 |
1.5.2 论文研究目标 |
1.5.3 本文的各章节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采取的技术路线 |
2.2 对关键问题的分解和研究思路 |
2.2.1 PDA 选型和功能设计问题分解和研究思路 |
2.2.2 后台软件功能设计问题分解和研究思路 |
2.2.3 开发和应用机制设计问题分解和研究思路 |
2.3 PDA 的选型和功能设计的要求 |
2.3.1 PDA 选型方面 |
2.3.2 PDA 软件模块方面 |
2.4 后台软件功能设计的要求 |
2.4.1 图纸和台帐编辑方面 |
2.4.2 自动成图技术方面 |
2.4.3 输出与应用方面 |
2.5 开发和应用机制设计的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DA 的选型和功能设计 |
3.1 PDA 的选型 |
3.1.1 PDA 的选型比较 |
3.1.2 PDA(E817pro)外观介绍 |
3.1.3 Windows CE.NET 系统基本操作 |
3.2 PDA 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筛选 |
3.2.1 设备类型分析 |
3.2.2 设备属性的分类和记录内容的筛选问题 |
3.2.3 拓扑关系记录方式 |
3.2.4 采集任务设定方案 |
3.2.5 同杆架设线路采集方式问题 |
3.2.6 杆塔编号非连续问题 |
3.2.7 持续更新问题 |
3.2.8 对特殊点的记录 |
3.3 功能方案在PDA 上的实现 |
3.3.1 采集任务的实现 |
3.3.2 采集方式的实现 |
3.3.3 变电站定位的实现 |
3.3.4 杆塔定位的实现 |
3.3.5 添加杆上设备的实现 |
3.3.6 添加支线操作的实现 |
3.3.7 添加特殊点的实现 |
3.3.8 对测量数据的初步质量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后台编辑功能的设计 |
4.1 图纸和台帐编辑功能研究 |
4.1.1 系统结构的确定 |
4.1.2 权限的设定和操作记录问题 |
4.1.3 任务制定下载模块 |
4.1.4 任务导入模块 |
4.1.5 设备图元定义要求 |
4.1.6 箱体内部结构编辑 |
4.1.7 数据应当分为生效数据和待审核数据 |
4.1.8 典型设备型号库的设计 |
4.1.9 台帐编辑方式 |
4.2 自动成图技术方面 |
4.2.1 杆塔和设备图元占用空间优化问题 |
4.2.2 同杆架设线路、开关的自动绘制问题 |
4.2.3 交叉跨越标注问题 |
4.2.4 图元和属性标注优化布局 |
4.2.5 拓扑自动建立问题 |
4.3 输出与应用方面 |
4.3.1 图纸导出类型 |
4.3.2 图纸导出格式 |
4.3.3 台帐统计界面设计 |
4.4 部分功能方案在系统后台软件上的实现 |
4.4.1 业务流程 |
4.4.2 系统设置流程 |
4.4.3 基础数据的设置 |
4.4.4 线路分配管理 |
4.4.5 用户权限的管理 |
4.4.6 操作日志管理 |
4.4.7 采集任务下载模块 |
4.4.8 任务导入模块 |
4.4.9 箱体内部结构的编辑 |
4.4.10 系统接线图的自动生成和维护 |
4.4.11 图纸的查询 |
4.4.12 设备台帐查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开发和应用机制的研究 |
5.1 开发过程的沟通协调机制 |
5.1.1 明确开发周期 |
5.1.2 明确沟通计划 |
5.1.3 明确沟通接口 |
5.1.4 简化沟通传递层次 |
5.1.5 明确沟通形式 |
5.2 开展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工作的要点 |
5.2.1 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 |
5.2.2 保证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 |
5.2.3 对人员分工需要明确 |
5.2.4 做好硬件和软件充分准备 |
5.3 培训资料编写和培训 |
5.4 采集系统融入配网地理信息变更流程 |
5.4.1 配网设备信息变更启动条件 |
5.4.2 配网设备信息采集工作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公路的发展 |
1.1.2 道路测设方法的历史进程及现状 |
1.2 基于PDA 的勘测设计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关键技术及算法 |
1.5 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 |
2.1.1 设计目标 |
2.1.2 性能要求 |
2.1.3 设计原则 |
2.2 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2.2.1 功能分布 |
2.2.2 数据管理方式与输入输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PDA 及其操作系统选择 |
3.1 PDA 及其操作系统选择 |
3.2 PDA 简介 |
3.3 PDA 操作系统 Windows CE |
3.3.1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 |
3.3.2 基于Windows CE 的应用程序开发与设计 |
3.3.3 Windows CE 环境下软件开发的注意问题 |
3.4 基于PDA 的系统开发工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杂曲线计算 |
4.1 线路平面坐标计算的方法 |
4.1.1 类型法 |
4.1.2 积木法 |
4.1.3 通用数学模型 |
4.2 对通用公式的展开 |
4.2.1 级数展开法 |
4.2.2 复化SINPSON 公式法 |
4.2.3 GAUSS-LEGENDRE 公式法 |
4.3 路线边桩坐标计算的通用算法 |
4.4 其它高次曲线组成的缓和曲线线路平面坐标计算的研究 |
4.4.1 其它一些类型的缓和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 |
4.4.2 任意点坐标计算的通用方法 |
4.4.3 复化 Simpson 公式求解缓和曲线的任意点坐标及精度分析 |
4.4.4 Gauss-Legendre 公式求解缓和曲线的任意点坐标及精度分析 |
4.4.5 级数法求解缓和曲线的任意点坐标和精度分析 |
4.4.6 几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 适合于任意曲线敷设的缓和曲线坐标反算里程方法 |
4.5.1 切线迭代法坐标反算里程的基本原理 |
4.5.2 非中桩上的点坐标反算里程 |
4.5.3 切线迭代法坐标反算里程中的多解和无解问题及其处理 |
4.5.4 切线迭代法精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量部分关键算法 |
5.1 自由设站 |
5.1.1 自由设站原理 |
5.1.2 自由设站严密平差 |
5.1.3 算例与讨论 |
5.2 任意点的加桩 |
5.2.1 判断加桩点位于哪两个路线主点之间 |
5.2.2 采用基于切线迭代法的缓和曲线加桩计算 |
5.3 RTK/全站仪线路横断面测量 |
5.3.1 横断面方程的确定 |
5.3.2 横断面数据采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其他关键功能的算法 |
6.1 数据通讯 |
6.1.1 异步通讯的基本构成 |
6.1.2 全站仪、PDA 的串口通信 |
6.2 数据管理 |
6.2.1 数据结构 |
6.2.2 数据库类定义及函数的作用 |
6.2.3 实现步骤 |
6.3 图形显示功能的实现 |
6.3.1 比例尺确定算法 |
6.3.2 坐标映射 |
6.3.3 矢量图居中显示算法 |
6.3.4 图形放大、缩小算法 |
6.3.5 图形平移 |
6.3.6 全图显示 |
6.4 平纵横设计的实现流程 |
6.5 横断面测量实现流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实现 |
7.1 项目管理模块 |
7.2 控制测量模块 |
7.2.1 全站仪测量 |
7.2.2 水准测量 |
7.3 设计模块 |
7.3.1 平面设计 |
7.3.2 纵面设计 |
7.3.3 横断面设计 |
7.4 测设模块 |
7.4.1 一般放样 |
7.4.2 纵横断面测量 |
7.5 路线调查模块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 |
8.2 主要研究成果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移动勘测办公系统的通讯接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PDA与嵌入式操作系统 |
2.1 PDA的概念及由来 |
2.2 PDA的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 |
2.3 嵌入式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 |
2.3.1 嵌入式系统 |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三章 PDA与全站仪的数据通信 |
3.1 全站仪简介 |
3.1.1 全站仪概述 |
3.1.2 全站仪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3.1.3 全站仪的使用和维护 |
3.2 全站仪在测量中的应用 |
3.3 全站仪与PDA的通信设计 |
3.3.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
3.3.2 全站仪的数据通信 |
3.3.3 PDA的通信原理 |
第四章 PDA与GPS接收机的数据通信 |
4.1 GPS技术与GPS接收机 |
4.1.1 GPS技术简介 |
4.1.2 GPS接收机的种类 |
4.2 GPS中的NMEA—0183协议 |
4.2.1 NMEA-0183格式数据串定义 |
4.2.2 NMEA-0183格式通信协议定义 |
4.3 GPS与PDA的数据通信 |
4.3.1 GPS与PDA的串行连接 |
4.3.2 GPS数据格式 |
4.3.3 GPS信号处理 |
4.3.4 GPS坐标变换 |
第五章 移动勘测办公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
5.1.1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配置 |
5.1.2 开发工具 |
5.2 全站仪与PDA的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 |
5.2.1 系统流程图设计 |
5.2.2 系统主要功能 |
5.2.3 系统实现的主要步骤 |
5.2.4 全站仪的在线控制 |
5.3 GPS与PDA通信接口的实现 |
5.3.1 GPS的传统编程 |
5.3.2 应用GPSID进行开发 |
5.3.3 系统主要界面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Arcpad的北京公路维护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公路数据收集系统的发展方向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2 移动定位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 |
2.3 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Embedded GIS) |
2.4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
第三章 基于 ARCPAD 公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
3.3 系统设计原则 |
3.4 系统设计的总体架构 |
3.5 系统功能设计 |
3.6 用户界面设计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实现 |
4.1 系统开发及相关应用软件平台 |
4.2 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
第五章 系统应用 |
5.1 系统所用数据 |
5.2 系统主界面介绍 |
5.3 系统功能介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创新之处 |
6.2 论文的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虚拟参考站技术和PDA平台的GPS移动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移动定位的现状 |
1.3 对GPS定位的改善 |
1.3.1 影响GPS定位质量的主要因素 |
1.3.2 改善GPS定位质量的主要方式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
第2章 虚拟参考站技术 |
2.1 虚拟参考站技术概述 |
2.2 虚拟参考站技术基本原理 |
2.2.1 VRS系统的定位原理以及组成结构 |
2.2.2 计算虚拟参考站双差综合误差的内插算法 |
2.2.3 虚拟参考站观测值的计算 |
2.2.4 差分改正信息的发送 |
2.3 虚拟参考站技术的应用实例 |
第3章 RTCM差分数据及其Internet传输 |
3.1 GPS差分数据概述 |
3.2 RTCM差分数据的格式及其解码 |
3.2.1 RTCM协议的发展概况 |
3.2.2 RTCM协议的分层结构 |
3.2.3 RTCM 2.3数据概述 |
3.2.4 RTCM 2.3数据解码 |
3.3 RTCM差分数据在Internet中的传输协议—NTRIP协议 |
3.3.1 NTRIP的组成结构 |
3.3.2 NTRIP资源列表 |
3.3.3 NTRIP客户接入 |
第4章 Windows Mobile 5.0嵌入式系统及GPS中间件技术 |
4.1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概述 |
4.2 Windows Mobile 5.0嵌入式系统 |
4.2.1 Windows Mobile 5.0新特性—GPS中间件技术 |
4.2.2 利用GPS中间件技术开发嵌入式GPS定位程序 |
4.3 SiRF StarⅢ GPS芯片及其通讯协议 |
4.3.1 SiRF StarⅢ GPS芯片的特点 |
4.3.2 SiRF StarⅢ GPS芯片的通讯协议 |
4.4 基于SBAS的移动定位系统的实现 |
4.4.1 总体设计与程序结构 |
4.4.2 主要模块的程序实现 |
第5章 高精度移动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概述 |
5.2 基于VRS高精度移动定位系统的设计 |
5.3 基于VRS高精度移动定位程序的实现 |
5.3.1 Ashtech Z-Xtreme GPS接收机串口通讯研究 |
5.3.2 NTRIP客户端的实现 |
5.3.3 通讯线程同步 |
5.3.4 定位结果的坐标转换 |
第6章 定位精度与可靠性分析 |
6.1 数据采集实验 |
6.2 定位精度分析 |
6.3 主要误差源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PDA和GPS OEM板的GPS信息解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基于PDA串口通信的GPS通信编程 |
2 创建GPS数据类 |
2.1 GPS原始数据格式 |
2.2 创建GPS数据类 |
3 GPS数据解析 |
3.1 数据块头字段 |
3.2 码校验 |
3.3 GPS数据 |
4 结论 |
四、基于PDA与GPS的测绘软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PS/TS/PDA地籍调查测绘一体化技术在村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 罗浩,唐铁,廖诺承. 国土资源导刊, 2016(03)
- [2]移动GIS在配电网现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蒋建杰. 浙江大学, 2012(08)
- [3]网络数字测图系统数据采集端的研究与设计[D]. 赵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4]基于PDA和GPS实时坐标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施洪景,孙慧敏,姚连璧. 港口科技, 2010(03)
- [5]珠海斗门供电局配网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开发应用的研究[D]. 贺永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6]基于PDA的道路工程勘测设计系统研究[D]. 李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7]移动勘测办公系统的通讯接口研究[D]. 于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8]基于Arcpad的北京公路维护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德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2)
- [9]基于虚拟参考站技术和PDA平台的GPS移动定位系统[D]. 史峰. 同济大学, 2007(03)
- [10]基于PDA和GPS OEM板的GPS信息解码[J]. 康筱锋,吴琼,张建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