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杆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撑杆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21)在《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撑竿跳高作为当前奥运会的重点项目之一,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撑竿跳高的训练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常规训练工作的开展,心理暗示也能够改善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升其实际比赛过程中的竞技状态。本文对撑竿跳高运动中心理暗示的作用加以分析,并对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运动训练中应用的要点加以总结,并对现阶段撑竿跳高训练的现状加以研究,提出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王勇[2](2021)在《撑竿跳运动员助跑速度训练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撑竿跳高是一种技术难度系数较高的田径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指标等各方面要求较高。随着我国撑竿跳高项目逐渐走向国际,如何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显得至关重要,且深刻影响着撑竿跳高运动事业的发展。助跑速度作为影响撑竿跳成绩的关键因素,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助跑速度训练则很有必要。鉴于此,本文通过阐述撑竿跳运动员助跑技术,分析撑竿跳运动员助跑速度现状,并就助跑速度训练提出几点建议,为撑竿跳运动事业取得优异成绩贡献微薄之力。

郭宝军[3](2019)在《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新动向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撑竿跳高作为一项十分需要运动技巧和运动员自身力量的田径运动,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在体育赛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界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之中。通过对撑竿跳高运动的技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入手,深入探究撑竿跳高运动训练的最新动向。本文从撑竿跳高的发展史入手,分析各个阶段撑竿跳高运动训练中的优势部分,并对各阶段突出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撑竿跳高运动项目的训练动向作出新的指导,希望为广大撑竿跳高运动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合理的建议。

刘威[4](2018)在《对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成绩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撑竿跳高助跑速度利用率能够反映出运动员对自身持竿跑绝对速度的利用水平,当速度利用率处于一定范围时,运动员能够取得较好成绩,超过或低于此水平,都不利于运动员的发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此领域几乎无人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运动生物力学影像分析法、实地测试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以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不同水平不同性别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范围,为教练员进行助跑速度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论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倒四步助跑重心速度比较中,我国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都为国际健将级最快,健将级次之,一级最慢,且与国外优秀选手有一定的差距。男子国际健将级与其他两个级别运动员的助跑重心速度差距非常明显,但健将级和一级运动员助跑重心速度相差不大;三个级别女子运动员的助跑重心速度相差都比较明显,但两两相比之下,国际健将级与健将级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要小于健将级与一级运动员之间的差距。2.我国男女撑竿跳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在倒四步步长变化上均反映出稳定并逐步降低的趋势;健将级和一级运动员倒四步步长未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规律,且在整体上波动较大。我国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后四步频率均为国际健将级最快,健将级次之,一级最慢,但与2015年田径世锦赛前十二名的男女运动员相比,相差较为明显。3.我国男女撑竿跳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持竿跑绝对速度均显着高于健将级和一级运动员,健将级和一级运动员的持竿跑绝对速度均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4.我国男子撑竿跳高国际健将级、健将级和一级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范围分别处于91.8%--93.8%、86.3%--91.1%、83.6%--88.8%;三个级别女子运动员分别处于86.2%--89.0%、83.0%--88.2%、81.8%--84.4%。不同的运动员在越过同一高度时,助跑速度利用率处于相应区间。

林崇青[5](2018)在《对撑竿跳高运动员少儿期选材特征和专项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访问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归纳法,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当今世界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特征、运动素质与成绩的关系。根据我国儿童少年的身体生长特点,提出了包括年龄、身体形态与素质、心理、基本技术等指标,提出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少儿期选材模式及相关训练方法。教练员应充分运用速度、灵敏、柔韧等优先发展的素质结合专项技术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徐耀良[6](2017)在《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安排探析》文中提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特点进行分析,阐述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重在稳定专项技能、调控专项体能与心理意识;教练员应合理控制训练强度,技术训练时注重运动员的技术节奏、完成动作时完整性和连贯性。撑竿跳高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赛前训练一般3周左右;参加常规比赛或连续参加系列性比赛,赛前训练通常安排1周,以便根据运动员的比赛状况及时调整训练安排。

刘军[7](2016)在《体校训练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撑竿跳高运动项目对于运动员心理要求特点分析、在体校训练中对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思路探究两方面,对撑竿跳高训练过程中心理暗示的作用、操作程序,以及运用心理暗示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在撑竿跳高训练的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心理暗示,能及时地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杨雁盛[8](2015)在《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撑竿跳高需要运动员借助撑竿完成跳跃,是一个要求运动员体能与技能协调发展的快速力量性运动项目,不仅反映了体能类项目的特征,而且反映出了技能类项目的本质属性,并对运动员的运动智能、临场应变及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选手在身体条件和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方面并不逊于世界高水平选手,但在专项成绩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田径项目管理中心正式将男子撑竿跳高确定为中国田径队里约奥运周期备战的重点项目之一。认清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项目的优势与不足,在比赛中扬长避短,在选材和训练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提高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项目的专项竞技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和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这一课题提供科学的依据。杨雁盛于2013年2月8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国际田联室内田径赛男子撑竿跳高比赛中跳出5.80米,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全国男子撑竿跳高室内纪录,代表着中国男子撑竿跳高专项竞技能力的较高水平。法国选手雷诺·拉维莱涅曾夺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2014年2月15日在乌克兰顿涅茨克举办的撑竿跳高全明星赛上以6.16米的成绩打破了由布勃卡保持了20年零51周的室内男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体现了现役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世界先进水平。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方面对杨雁盛与法国选手雷诺·拉维莱涅在国际大赛中所展现出来的专项竞技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在专项竞技能力上的差异及其成因,可以为中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撑竿跳高项目的专项竞技能力是集纳了体能、技能、智能与心理要素的有机整体,直接决定着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差距。2、撑竿的使用是撑竿跳高有别于其他项目的标志,撑竿跳高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撑竿的特性,使人体的运动方式与撑竿的运动过程相协调,从而提高人-竿系统的运动效果。3、在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专项竞技能力各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

单蕊蕊[9](2014)在《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可持续性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基本含义,就是强调要将当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定当代发展战略的前提。也就是说,要有远见性和前瞻性,而不能以牺牲下一代发展为代价,求得一时的满足。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是迈向21世纪的新发展观,其内涵是很广阔和丰富的。对于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他们不仅仅进行技术训练,还应当重视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要加以区别,防止短期行为的出现,为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重新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以西安体育学院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陕西省各高校田径界的专家进行访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针对现实存在的客观情况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动力因素,探求一条适合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发展的途径和对策。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运动队伍规模偏小。2、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场地、器材设施方面发展不错,基本能够满足运动员训练的需要。3、运动员对与撑竿跳高技术相关的体操技能掌握情况不好,就人才而言,后继无人,有足够训练经验和能力的教练员少。4、加紧选材,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人才面临“断层”,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解决选材问题。针对以上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1、完善教练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和优化选材体系,从而提高选材与训练的科学化水平。2、坚持走“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道路。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运动会,提高运动员参赛的次数,以竞赛为杠杆全面推动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普及和发展。3、教练员在训练中应加强与撑竿跳高专项技术密切相关的体操技能的训练。4、针对撑竿跳高项目特点,加强科学选材工作,大力培养后备人才。5、加强与运动员的沟通,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运动员的兴趣。

屈朝辉[10](2012)在《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至过杆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撑竿跳高是田径项目中唯一使用器械进行跳跃的项目,也是田径运动技术中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发展迅速,由于我国经济、科学、撑竿材质、动作技术等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使得我国与世界男子撑竿跳高的成绩存在较大差距。现在我国男子撑竿跳高室外纪录是5.75m,这与当今世界纪录6.14m相比,竟相差39cm。资料显示我国与世界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参数指标相似,甚至某些身体素质指标的水平还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的差距主要在于撑竿跳高的技术动作。本文采样于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的比赛录像,从运动学角度来探讨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特征,为我国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方法:本文以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决赛的前六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他们代表了我国目前男子撑竿跳高的最高水平。采用日产SONY-120X摄像机对研究对象的动作技术进行拍摄,利用国产爱捷录像解析系统对并每个运动员最好成绩的录像进行解析,解析采用的人体模型是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得到所要研究的指标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结果:(1)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平均腾起角为22.10;平均水平速度是7.69m/s;平均垂直速度是3.25m/s。运动成绩与起跳离地瞬间的腾起角间存在负相关性r=-0.862;与起跳离地瞬间水平速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851;与起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存在负相关关系r=-0.873。(2)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瞬间的竿弦角在320-350之间,平均值为33.9°,而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瞬间的竿弦角为30°-33°,仅刘飞亮的竿弦角32.3°在此范围内,运动成绩与竿弦角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3)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背水平时,平均左膝角为107.30,平均右膝角为102.8°。冠军刘飞亮的左、右膝角153.6°、149.9°均高于其他五名运动员。运动员的成绩与背水平时的左、右膝角都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r左=0.944,r右,=0.943。(4)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前六名运动员的重心高度与横杆高度之差分别为0.29m、0.21m、0.23m、0.32m、0.34m、0.37m。运动成绩与过杆时身体重心高度间存存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926,与重心高度、横杆高度之差存在负相关关系r=-0.831。结论:(1)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的腾起角、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撑竿跳高的成绩。我国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要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腾起角,避免运动员垂直速度过大而造成水平速度的损失。运动员应获得适宜的腾起水平速度和腾起垂直速度以提高运动成绩。(2)我国运动员起跳瞬间的竿弦角偏大,应该在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中适当提高助跑速度、握杆高度,来改变起跳瞬间竿弦角偏大的缺点,但运动成绩与插穴瞬间的竿弦角间不存在相关性,竿弦角是否对运动成绩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3)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背水平时,左、右膝角的大小与他们的运动成绩紧密相关。左、右膝角在一定的范围内越大,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就越好。(4)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过杆时的重心高度与横杆高度之片均在0.21m以上,都有潜力挑战更高的高度。

二、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应用的作用分析
二、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应用的要点总结
三、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应用的发展现状
四、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第一,以“肯定”给予运动员积极的心理引导。
    第二,以“成功”给予运动员赞扬的心理鼓励。
    第三,以“转移”给予运动员必要的心理改变。
五、结语

(2)撑竿跳运动员助跑速度训练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撑竿跳运动员助跑技术分析
    1.1、倒2步的步长分析
    1.2、后10-5m助跑速度分析
    1.3、后4步助跑频率分析
2、撑竿跳运动员助跑速度现状分析
3、撑竿跳运动员助跑速度训练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撑竿跳助跑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
    3.2、采取技术动作频率的训练手段
    3.3、运用绝对速度的训练办法
    3.4、构建专项速度训练模式
    3.5、科学安排助跑速度训练周期
    3.6、注重运动员助跑心理训练
4、总结

(3)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新动向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历程
    1.1、撑竿跳高运动技术不断发展
    1.2、撑竿跳高运动与体操运动的关系
2、撑竿跳高运动动作分析
3、影响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
    3.1、影响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速度力量
    3.2、影响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二———运动员技术指标
    3.3、影响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4、未来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的动向研究
    4.1、通过身体训练提升参赛成绩
    4.2、通过技术训练提升参赛成绩
    4.3、通过心理训练提升参赛成绩
    4.4、通过体操经验提升参赛成绩
5、结束语

(4)对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成绩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田径项目助跑速度的研究
        1.2.1.1 关于投掷项目助跑速度的研究
        1.2.1.2 关于跳跃项目助跑速度的研究
        1.2.2 关于田径项目助跑速度利用率的研究
        1.2.3 关于撑竿跳高项目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运动生物力学影像分析法
        2.2.2.1 影像拍摄时间和地点
        2.2.2.2 拍摄仪器
        2.2.2.3 拍摄流程
        2.2.2.4 影像解析
        2.2.3 实地测试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比较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助跑速度利用率的释义
    3.2 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助跑阶段相关运动学指标分析
        3.2.1 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助跑阶段重心水平速度分析
        3.2.1.1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重心水平速度分析
        3.2.1.2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重心水平速度分析
        3.2.1.3 不同水平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重心水平速度分析
        3.2.2 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步长分析
        3.2.2.1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步长分析
        3.2.2.2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步长分析
        3.2.2.3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倒四步步长对比分析
        3.2.3 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步频分析
        3.2.3.1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步频分析
        3.2.3.2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四步步频分析
        3.2.3.3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倒四步步频对比分析
    3.3 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跑绝对速度的对比分析
        3.3.1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跑绝对速度分析
        3.3.2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跑绝对速度分析
    3.4 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成绩关系的分析
        3.4.1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成绩关系的分析
        3.4.2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成绩关系的分析
        3.4.3 我国优秀男女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3.5 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区间分析
        3.5.1 不同运动等级下男女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区间分析
        3.5.2 不同试跳高度下男女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区间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对撑竿跳高运动员少儿期选材特征和专项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撑竿跳高少年儿童运动员选材的基本特点
    2.1 年龄特点
    2.2 身体形态特点
    2.3 身体素质特点
    2.4 心理素质特点
3 少儿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
4 结语

(6)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安排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特点
2 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主要任务
    2.1 发展专项体能
    2.2 改进专项技能
    2.3 调控心理状态
3 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安排特点
4 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主要内容
    4.1 专项技能训练
    4.2 专项体能训练
    4.3 心理意识训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8)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撑竿跳高专项竞技能力相关理论
    2.1 竞技能力理论
        2.1.1 一般竞技能力理论
        2.1.2 专项竞技能力理论
    2.2 撑竿跳高项目专项竞技能力特征
    2.3 男子撑竿跳高项目专项竞技能力特征
        2.3.1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体能特征
        2.3.2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技术特征
        2.3.3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战术特征
        2.3.4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心理特征
        2.3.5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智能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之比较
    3.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体能特征之比较
        3.1.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身体形态之比较
        3.1.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身体素质之比较
    3.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技术特征之比较
        3.2.1 地面动作阶段
        3.2.2 空中动作阶段
    3.3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战术特征之比较
        3.3.1 事预则立
        3.3.2 随机应变
        3.3.3 以我为主
    3.4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心理特征之比较
        3.4.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动机意志自信之比较
        3.4.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注意、决断和临场应变之比较
    3.5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智能特征之比较
        3.5.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对撑竿跳高竞技知识的掌握之比较
        3.5.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对撑竿跳高竞技知识的运用之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提升专项竞技能力的路径
    4.1 杨雁盛专项竞技能力有待改进的方向
    4.2 提升杨雁盛专项竞技能力的思路
    4.3 中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所须具备的专项竞技能力指标
    4.4 提升我国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路径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9)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可持续性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对比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西安体育学院撑竿跳高运动队伍的历史现状
        3.1.1 西安体育学院撑竿跳高运动成绩
        3.1.2 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队伍规模小
    3.2 教练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3.2.1 教练员的来源状况
        3.2.2 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情况
    3.3 运动员的现状分析
        3.3.1 运动员的生源地情况
        3.3.2 运动员的父母亲的支持程度
        3.3.3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状况
        3.3.4 运动员的参赛状况
    3.4 西安体育学院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技术现状分析
        3.4.1 握竿高度的分析
        3.4.2 腾越高度的分析
        3.4.3 西安体育学院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实际达到水平的分析
        3.4.4 体操技能训练对女子撑竿跳高专项技术训练的影响程度
        3.4.5 西安体育学院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技术现状分析
        3.4.6 运动技术训练水平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3.5 西安体育学院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
        3.5.1 后备力量状况堪忧
        3.5.2 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3.5.3 后备人才的训练模式
        3.5.4 后备人才的选拔与输送
        3.5.4.1 运动员的选拔
        3.5.4.1.1 选材的依据
        3.5.4.1.2 选材环节存在的问题
        3.5.4.2 运动员的输送
        3.5.5 影响后备力量发展的因素
        3.5.5.1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项目开展地区少,参训人员不足,导致选材困难
        3.5.5.2 场地、器材设施的影响
        3.5.5.3 运动员心理因素
        3.5.5.4 高知识高科技对人才需求的竞争
        3.5.5.5 竞赛项目的设立
        3.5.5.6 独生子女对后备力量发展的影响
        3.5.5.7 领导重视程度
        3.5.5.8 奖励机制的影响
    3.6 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6.1 加强科学选材工作,提高选材的科学性
        3.6.2 培养教练员队伍,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3.6.3 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扩充后备力量
        3.6.4 在陕西省开展多种形式的女子撑竿跳高比赛,加大宣传力度
        3.6.5 重视体操技能的训练
        3.6.6 完善奖励机制,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
        3.6.7 培养运动员对撑竿跳高的兴趣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0)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至过杆技术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概况
        2.1.1 撑竿材质对撑竿跳高世界纪录的影响
        2.1.2 我国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概况
        2.1.3 中外男子撑竿跳高运动的差异
    2.2 撑竿跳高动作技术简介
        2.2.1 持竿助跑
        2.2.2 插竿与起跳
        2.2.3 引体与转体
        2.2.4 推竿与过杆
    2.3 撑竿跳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撑竿跳高的国内研究现状
        2.3.2 撑竿跳高的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影片拍摄法
        3.2.3 图像解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分析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至过杆技术的时相划分
    4.2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2.1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腾起角的分析
        4.2.2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插竿瞬间竿弦角的分析
    4.3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背水平时左、右膝角与摆动半径的分析
    4.4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过杆时躯干角与速度的分析
        4.4.1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竽跳高运动员过杆时躯干角的分析
        4.4.2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过杆时重心高度与横杆高度距离的分析
        4.4.3 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过杆时重心速度的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暗示在撑竿跳高训练中的应用分析[J]. 于洋. 体育风尚, 2021(02)
  • [2]撑竿跳运动员助跑速度训练策略[J]. 王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03)
  • [3]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新动向的探究[J]. 郭宝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23)
  • [4]对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成绩关系的研究[D]. 刘威.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5]对撑竿跳高运动员少儿期选材特征和专项训练研究[J]. 林崇青. 科技资讯, 2018(01)
  • [6]撑竿跳高运动员竞赛期训练安排探析[J]. 徐耀良.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7(03)
  • [7]体校训练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J]. 刘军. 成才之路, 2016(27)
  • [8]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D]. 杨雁盛. 山东体育学院, 2015(04)
  • [9]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撑竿跳高可持续性发展及对策研究[D]. 单蕊蕊. 西安体育学院, 2014(03)
  • [10]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至过杆技术运动学分析[D]. 屈朝辉. 山西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