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SARS疫情应对与健康管理调查分析

社区SARS疫情应对与健康管理调查分析

一、社区SARS疫情应对及健康管理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宏婷[1](2021)在《基于回顾性队列设计的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造成的健康影响可以通过对人群健康结局改变的测量进行定量评价,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部分进行阐述。直接影响是由于病毒直接作用于宿主导致或诱发的发病、重症和死亡增加;间接影响则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引起的如医疗挤兑、医疗资源耗竭、交通管制、社交疏离等间接带来的影响。SARS-CoV-2感染人群不仅会受病毒感染所致的直接作用影响,还会受疫情暴发所致的间接作用影响,因此通过比较SARS-CoV-2感染人群疫情暴发前后健康结局的变化可以获得暴露对人群健康的总影响:未感染SARS-CoV-2人群仅会受到疫情暴发所致的间接作用影响,因此,可通过比较未感染SARS-CoV-2人群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健康结局的变化获得疫情暴发所致的健康影响(间接影响)。假定感染人群和未感染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受到的健康影响相同,则可以获得SARS-CoV-2感染所致的直接健康影响。目的定量测量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与未暴露人群(对照人群)中门急诊就诊、住院、死亡等健康结局的影响,为今后新冠疫情应对医疗资源的准备,比较新冠与其他疾病造成健康负担的差异,从而为今后新冠防控措施制定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将宜昌市(Y市)人群按2020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期间家庭中是否有确诊SARS-CoV-2感染者分为2组:暴露组家庭(有确诊SARS-CoV-2感染者)和对照组家庭(无感染者),对照组家庭按照家庭规模与暴露家庭相同和年龄结构与暴露家庭相似的原则,按1:2比例在同一社区无病例家庭中随机选取。建立和确定研究队列后,回顾性收集两组人群的健康结局资料,包括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Y市健康大数据平台中记录的门急诊就诊和住院信息,以及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Y市开展的死因监测资料。计算两组队列人群不同年度不同时期(近期、中长期和1年期)全因、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相关门急诊就诊率、住院率和死亡率,计算两组人群同期不同健康结局发生率的差值(IRD)。并进一步使用Poisson回归的广义估计方程估计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和住院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使用COX回归方程估计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的直接影响。研究用EXCEL 2019整理数据,并使用R 3.6.2分析数据。结果1.本研究共对3969名调查对象进行纵向调查(暴露组1323人,对照组2646人),男性1915人(48.25%),中位年龄为48岁(IQR:31~63)。暴露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性占48.07%vs48.34%,P=0.893)和年龄(中位年龄:48vs 47,P=0.379)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暴露组中有基础疾病人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35.45%vs 27.63%,P<0.001)。2.2017年~2020年全年调查对象全因门急诊就诊和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率分别为 2128.83 vs 167.35、2556.20 vs211.88、3182.19vs286.4、3330.06 vs 349.46次/千人年;暴露组与对照组门急诊就诊发生率的差值、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率的差值分别为544.70vs39.97、671.88vs87.13、719.63vs54.47、2804.24vs683.30次/千人年。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全因门急诊就诊发生水平与疫情发生前无明显差异(增加0.15倍,95%CI:-0.02~0.35),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全因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增加0.48倍(95%CI:0.35~0.63),疫情暴发间接导致全因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减少0.33倍(95%CI:0.28~0.37)。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水平仍高于COVID-19疫情发生前(增加0.80倍,95%CI:0.06~2.16),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增加1.44倍(95%CI:0.77~2.70),COVID-19 疫情暴发间接导致 ARI 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减少 0.64 倍(95%CI:0.54~0.71)。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近期全因门急诊就诊的直接影响(0.85倍(95%CI:0.61~1.16)vs 0.36倍(95%CI:0.23~0.51))和间接影响(0.54倍(95%CI:0.48~0.59)vs 0.26 倍(95%CI:0.20~0.31))较中长期影响大,对人群近期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的直接影响(2.21倍(95%CI:0.98~4.94)vs0.43倍(95%CI:-0.26~1.80))和间接影响(0.73 倍(95%CI:0.61~0.81)vs 0.60 倍(95%CI:0.46~0.70))较中长期影响大。3.2017年~2020年调查对象全年全因住院和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分别为 157.14 vs 13.01、207.05 vs 15.48、233.16 vs 18.93、1341.90 vs 160.75 次/千人年;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的差值和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的差值分别为-1.05 vs 1.19、46.36 vs 4.24、36.62 vs-9.06 和 625.47 vs 458.42 次/千人年。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高于COVID-19疫情发生前全因住院发生水平(增加1.39倍,95%CI:0.57~2.71),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增加1.91倍(95%CI:1.17~3.12),COVID-19疫情暴发也间接导致人群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减少0.52倍(95%CI:0.41~0.60)。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全年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水平高于COVID-19疫情发生前(增加20.54倍,95%CI:5.84~65.86),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全年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增加21.20倍(95%CI:6.65~66.26),COVID-19 疫情暴发间接导致人群全年 ARI 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减少 0.66 倍(95%CI:0.40~0.81)。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近期全因住院的直接影响(6.75倍(95%CI:3.01~15.37)vs 0.29 倍(95%CI:0.05~0.73))和间接影响(0.78 倍(95%CI:0.67~0.85)vs 0.40倍(95%CI:0.26~0.52))较中长期影响大,对人群近期ARI相关疾病住院的直接影响(58.86倍(95%CI:7.57~466.84)vs 1.59倍(95%CI:0.26~8.00))和间接影响(0.78倍(95%CI:0.38~0.92)vs 0.61 倍(95%CI:0.22~0.80))较中长期影响大。4.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家庭SARS-CoV-2暴露组全因死亡率为3.40%(95%CI:2.42~4.37),其中ARI相关疾病的死亡率为2.57%(95%CI:1.71~3.16)。对照组中全因死亡率为0.64%(95%CI:0.34~0.95),其中ARI相关疾病的死亡率为0.08%(95%CI:0~0.18)。家庭SARS-CoV-2暴露的人群在2020年前3个月的死亡风险较未暴露者增加11.97倍(95%CI:4.07~32.14)。而在4~12月,暴露组较对照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无显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加0.63倍,95%CI:-0.3~2.78)。结论家庭SARS-CoV-2暴露导致人群门急诊就诊、住院和死亡受到显着影响。家庭SARS-CoV-2暴露对暴露人群近期的全因和ARI相关疾病的门急诊就诊和住院的总影响较为明显,中长期总影响较小。对人群全因和ARI相关疾病的直接影响是使暴露人群发生相关门急诊、住院、死亡增加,且对ARI相关疾病的直接影响远大于全因疾病,近期直接影响大于中长期。对人群全因和ARI相关疾病的间接影响是使人群发生相关门急诊就诊和住院较减少,近期间接影响大于中长期。COVID-19暴发给人群带来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应大力提倡通过预防接种建立疫苗诱导的人群免疫屏障。

熊则鑫[2](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邱家焕[3](2021)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文中提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性课题。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为指导,既与党的几代领导人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和思想一脉相承,更是总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成为新时代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科学指导。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有着严密的结构逻辑和价值逻辑,明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相对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具有更为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咨政功能。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有效地指引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卓绝进程,又大大深化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和实践。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和总体战略部署为指引,主要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战法,分析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并反思了不足之处,进而梳理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新进展——政治引领、价值指引及路径拓展:坚强有力执政党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中流砥柱,举国体制办大事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显着优势,确保人民主体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根本所在,坚持科学思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方式,善于引导舆论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环节,弘扬抗疫精神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价值指引,以及建构社区风险治理共同体,织密公共安全风险防护网,健全重大风险和应急管理体系。

吴露依[4](2021)在《疫情背景下某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疫情背景下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的管理现状,主要内容包括慢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控制率等,从而探讨疫情背景下慢病患者管理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总结出疫情背景下慢病患者的管理经验。方法收集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的居民电子信息档案,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为保证数据录入真实有效,对数据进行双录入,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已在社区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此进行计算慢病患者患病率、控制率,再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通过电脑数字法,从2020年1月-2021年1月慢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进行抑郁自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纸质版问卷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从而总结出疫情背景下慢病健康管理的现状影响因素。结果1.在研究区间内(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共纳入31742人,其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多集中于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其中高血压患者有1654人,所占比为86.5%;糖尿病患者572人,所占比为86.8%;2.在研究区间内(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共纳入34201人,其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多集中于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其中高血压患者有1662人,所占比为83.1%;糖尿病患者有612人,所占比为84.8%;3.在研究区间内,从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合肥市四里河社区的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从6.02%下降到了5.84%,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从2.14%下降到了2.11%;4.在研究时间区间内,从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合肥市四里河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从52.93%下降到了44.62%,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从37.53%下降到了30.89%;5.通过SAS抑郁自量表、SDS焦虑自量表和纸质版问卷的调查,归纳总结出疫情背景下慢病管理现状的影响因素包括:就医途径(家庭医生微信咨询34.8%、网络咨询27.3%、医院就诊12.9%)、心理因素和自我管理因素(体检以及咨询的受限、药物治疗中断、用药剂量无法同步化调整、户外运动的缺少、感染风险的增加、作息及饮食的改变、其他等)。结论1.疫情背景下对慢性疾病的管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慢病患者的疫情后控制率下降;2.疫情背景下就医途径虽多样化但存在监测指标局限性、缺少体格检查、患者自我监测规范性欠缺等特点,是影响慢病患者的管理因素。3.疫情对绝大部分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是影响慢病患者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4.疫情背景下因医疗资源的受限,自我管理是影响慢病患者的管理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体检以及咨询的受限、药物治疗中断、用药剂量无法同步化调整等方面。

程显扬[5](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6](2020)在《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文中指出新冠疫情危及全球人类的健康安全。本课题从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角度,在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经验的同时,提出进一步完善包括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技术、治理过程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尽快形成"常态防控有效、危机应急有力"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以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为重点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为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与安全环境。

陈永建[7](2020)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至今,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03年SARS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及传播,其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也给我国传染病控制及预防体系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内又爆发如禽流感、新型甲型H1N1流感、黄热病等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传染病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开始在全国蔓延,感染人数已高达8万余人,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慌;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印证了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存在不足;而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但其自身面临着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经营困难、医疗学科不均衡、患者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经过疫情大考,也反映出了我国现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缺失部分内容,对医院建设指导不力。因此,当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提高传染病专科医院疫情应对能力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选取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研评估,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角度发现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层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研究的范畴、目的、意义、创新点、局限性进行阐释;第二章首先对传染病进行概述,然后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进行介绍,再然后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分级系统;第三章是对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内容涵盖前期策划层面、总体规划层面、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层面,并对其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第四章,在第三章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问题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内容包括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方面。

潘伟刚,马辛[8](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后的心理健康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为国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导致公众严重的心理问题,其造成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对患者造成长远的影响。COVID-19患者康复后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是我们亟待进行的工作。结合国内外既往重大疫情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经验,我们针对COVID-19患者康复后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提出了COVID-19患者康复后的心理学评估工具,阐述了开展分级、有针对性、三级网络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管理理念,并对COVID-19患者康复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行了展望。

储晓天[9](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血尿酸影响因素探究及聚类分析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尿酸血症(HUA)是嘌呤代谢异常所致疾病,通常认为HUA在绝经前女性中并不常见。近年来,女性HUA患病率逐渐升高,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从痛风专病门诊经验中得出,除遗传因素外,绝经前女性HUA患者还常合并代谢紊乱。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及临床评估,相当一部分患者合并月经紊乱或疑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提示以上因素可能与其发生HUA相关。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往往同时存在性激素异常和代谢紊乱两大组征的疾病,但目前学界对PCOS患者的血尿酸(sUA)关注和相关研究均较少。我们认为,对PCOS患者尿酸和代谢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女性HUA特点,加强对女性HUA危险因素的认识,同时了解sUA在PCOS代谢紊乱评估中的作用,并进行更好的综合管理。目的:比较PCOS患者与健康体检对照sUA水平和高尿酸比例的差异,初步探讨PCOS患者sUA影响因素及sUA与性激素、其他代谢组分的关系。识别不同临床表现的PCOS患者,对其初步分类。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首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门诊、确诊PCOS且临床资料完备的患者共计102例,分析临床特点,分别与年龄匹配和BMI匹配的健康体检青年女性进行对比。通过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sUA水平和出现高尿酸的影响因素。对PCOS患者进行聚类分析初探,比较各类临床特点。结果:(1)本研究中PCOS患者平均年龄27.48岁(15-39岁),平均BMI为24.28kg/m2,sUA 均值为 322.71 μmol/L,高尿酸比例 28.4%,sUA、甘油三酯(TG)水平和高尿酸、TG异常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年龄或BMI匹配的健康体检女性(p<0.05)。(2)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提示BMI、总胆固醇(TC)、TG、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睾酮(T)水平变化趋势随尿酸四分位升高而升高(p<0.05),而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p<0.05)变化趋势与尿酸四分位变化方向相反。(3)多重线性回归提示sUA水平与BMI、FINS呈正性线性关系(模型p<0.001,调整后的 R2=0.394),二元 logistic 回归提示 BMI≥24kg/m2(OR=9.08,95%CI:1.67-49.31,p=0.011)、FINS 异常(OR=11.14,95%CI:2.80-44.35,p=0.001)可能是高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4)通过系统聚类将PCOS患者聚成4类,从第1类到第4类代谢问题呈加重趋势,在代谢问题较轻的两类中无人出现高尿酸问题,代谢问题最重的组中所有患者均出现高尿酸。结论:PCOS患者可能为女性HUA高危人群,在诊疗过程中需注意询问病史或筛查。PCOS患者中BMI和FINS可能为影响sUA的关键因素,提示胰岛素抵抗可能在PCOS患者发生高尿酸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PCOS患者sUA异常与其他代谢紊乱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需加强对PCOS女性血尿酸的关注和对PCOS患者代谢紊乱的综合管理。背景: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首先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患者以发热、咳嗽、喘憋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为遏制疫情进一步蔓延,1月23日,武汉封城,各级医疗机构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疫情排查、防控和肺炎救治工作。作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在本次COVID-19疫情防控过程中承担了包括疫情排查、科普宣教、疾病诊疗和管理等在内的多重职能和工作,为居民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全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也是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至今的一个缩影,但是少有研究关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全科医生职业选择带来的影响,另外从全科医生主观角度进行描述的研究也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全科医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关注全科医生在疫情中的主观感受,以期加深对我国全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并对全科医生工作大环境的改善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在2020年3月14日至3月24日期间,研究者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目前正在接受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12名全科学员进行了电话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COVID-19疫情对受访者继续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影响以及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对全科的认识和态度的改变等。访谈过程录音并转录为文字稿,通过Nvivo 11软件进行编码,并以扎根理论和主题分析法为基础,最终归纳出疫情期间影响全科医师职业选择的因素。结果:(1)疫情对不同受访者继续从事全科医疗事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面不同,12人中有8人表示疫情后仍愿继续从事全科工作,其中有3人明确表示疫情后对选择全科更加坚定;2人对是否继续当全科医生感到犹豫;1人考虑转行政工作;1人因个人兴趣而非疫情影响考虑去上级医院从事专科医生工作。(2)产生的编码可归纳出4个主题代表疫情期间影响全科医师职业选择的因素,分别为疫情爆发、疫情中全科的定位和工作、我国全科现状、个人因素,每个主题分别由4个分主题构成。结论:(1)疫情对全科医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疫情后大多数受访者仍选择继续当全科医生,犹豫或考虑转行者多在疫情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关想法,疫情可能加重了此类负面情绪。(2)受访者在疫情中对全科医生的职责和工作定位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并表达了对我国全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工作大环境得到改善的期望。

梁胜翔[10](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二、社区SARS疫情应对及健康管理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SARS疫情应对及健康管理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回顾性队列设计的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研究现场
        1.2 网格人口库
        1.3 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4 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概述
        2.2 调查对象选择
        2.3 样本量估计
        2.4 暴露组和对照组匹配条件
        2.5 结局的判断标准
        2.6 调查步骤
    3. 数据分析
        3.1 基本特征描述
        3.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及住院造成的影响分析
        3.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造成的影响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审查
结果
    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造成的影响分析
        2.1 2017年~2020年调查对象门急诊就诊情况
        2.1.1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因门急诊就诊情况
        2.1.2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情况
        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的影响
        2.2.1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全因门急诊就诊的影响
        2.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ARI相关疾病的门急诊就诊的影响
    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住院造成的影响分析
        3.1 2017年~2020年调查对象住院情况
        3.1.1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因住院情况
        3.1.2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ARI相关疾病住院情况
        3.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住院的影响
        3.2.1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全因住院的影响
        3.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ARI相关疾病住院的影响
    4.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造成的影响分析
        4.1 调查对象死亡情况
        4.1.1 2020年1月~12月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因死亡情况
        4.1.2 2020年1月~12月暴露组和对照组ARI相关疾病死亡情况
        4.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
        4.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ARI相关疾病死亡的影响
讨论
    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2. 研究主要结果讨论
        2.1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造成的影响
        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住院造成的影响
        2.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造成的影响
    3. 研究创新性
    4.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方向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风险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风险的基本类型
        2.1.3 风险的二重性质
    2.2 重大风险
        2.2.1 重大风险的概念
        2.2.2 重大风险的特征
        2.2.3 重大风险与世纪疫情
第3章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风险的理论
    3.2 执政以来党领导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和认识
        3.2.1 执政以来党领导应对风险挑战的进程概述
        3.2.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应对疾疫风险
        3.2.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应对非典疫情
    3.3 新时代党领导应对风险挑战实践和理论的深化
        3.3.1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总体战略部署
        3.3.2 应对突发公共安全风险和重大疫情
第4章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分析: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4.1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
        4.1.1 全力以赴国内疫情防控
        4.1.2 通力合作国际疫情防控
    4.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长足探索
        4.2.1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战法
        4.2.1.1 彰显制度优势的疫情防控指挥
        4.2.1.2 共筑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长城
        4.2.1.3 形成科学系统的疫情医疗救治
        4.2.1.4 强化产学研融合抗疫科技支撑
        4.2.2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有序恢复秩序
        4.2.2.1 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
        4.2.2.2 积极释放国内市场有效需求
        4.2.2.3 加大宏观政策调整执行力度
        4.2.2.4 筑牢抗疫保供的民生保障线
    4.3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之处
        4.3.1 社区安全防线不够牢固
        4.3.2 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
        4.3.3 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第5章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拓展
    5.1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引领和价值指引
        5.1.1 坚强有力执政党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中流砥柱
        5.1.2 举国体制办大事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显着优势
        5.1.3 确保人民主体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根本所在
        5.1.4 坚持科学思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方式
        5.1.5 善于引导舆论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环节
        5.1.6 弘扬抗疫精神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价值指引
    5.2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实践探索和路径拓展
        5.2.1 建构社区风险治理共同体
        5.2.2 织密公共安全风险防护网
        5.2.3 健全重大风险和应急管理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疫情背景下某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疫情背景下社区慢病患者的健康现状
        3.1.1 慢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3.1.2 慢病患者的疫情前后控制情况
    3.2 社区抽样调查下慢病患者的管理影响因素
        3.2.1 抽样调查慢病患者的结果分析
        3.2.2 抽样调查慢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归纳
4.讨论
    4.1 疫情背景下慢病患者管理的现状分析
        4.1.1 慢病患者的一般特征分析
        4.1.2 疫情背景下慢病的患病率分析
        4.1.3 疫情背景下慢病的控制率分析
    4.2 慢病患者管理的现状影响因素归纳
        4.2.1 就医途径
        4.2.2 心理因素
        4.2.3 自我管理
    4.3 疫情背景下慢病患者的管理现状存在的原因分析
    4.4 疫情背景下慢病患者的管理的改进对策
5.结论与不足
    5.1 基本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慢病健康管理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健康
        3.1.2 健康服务业
    3.2 相关理论
        3.2.1 健康需求理论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2 理论模型构建
        3.3.3 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结果分析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5.2.1 经济发展水平
        5.2.2 政策规划
        5.2.3 人口年龄结构
        5.2.4 城镇化水平
        5.2.5 科技创新
        5.2.6 疾病谱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6.2.1 美国
        6.2.2 德国
        6.2.3 加拿大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公共卫生治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全面凸显
    (一)公共卫生体系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应急管理的核心构成
    (三)改革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大任务
    (四)强化社会参与是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路径
    (五)智慧社区建设是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任务
    (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二、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为重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一)坚持人民健康至上,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总方针
    (二)以提升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为重点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三)以体制创新为重点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四)以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责为重点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五)打造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常备军”
    (六)以织牢网底为重点夯实公共卫生治理基础
    (七)以大社区为载体形成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治理新格局
    (八)以促进社会参与为导向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透明度
    (九)以大数据为依托提高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十)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治理的法治保障
三、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一体化治理新格局
    (一)把公共卫生治理一体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以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治理一体化
    (三)以服务贸易一体化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治理一体化进程

(7)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背景
        1.1.2 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1.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1.1.4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行规范指导难点分析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畴、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型与局限性
        1.5.1 研究创新性
        1.5.2 研究局限性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研究
    2.1 传染病基本概述
        2.1.1 传染病定义
        2.1.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相应设计要求
    2.2 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概述
    2.3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概述
    2.4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2.4.1 系统论引入
        2.4.2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传染病专科医院调研
        3.1.1 调研内容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对象
    3.2 前期策划
        3.2.1 学科定位不完整
        3.2.2 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3.3 总体规划
        3.3.1 洁污分区界面不清
        3.3.2 就诊流线冗长交叉
        3.3.3 缺乏科学规划
        3.3.4 应急用地预留不足
    3.4 功能布局层面
        3.4.1 功能配置缺失
        3.4.2 空间配比不足
        3.4.3 室内环境营造不到位
    3.5 专项设计层面
        3.5.1 室外疗愈环境营造不到位
        3.5.2 无障碍设计不达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指导
    4.1 前期策划层面
        4.1.1 完善学科设置
        4.1.2 提高规模与需求匹配度
        4.1.3 平战结合运营模式
    4.2 院区总体规划设计
        4.2.1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4.2.2 洁污分区明确合理
        4.2.3 流线设计安全便捷
        4.2.4 充分预留发展用地
    4.3 门诊功能空间设计
        4.3.1 诊疗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4.3.2 门诊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4.3.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4.4 住院功能空间设计
        4.4.1 住院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4.4.2 住院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4.4.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4.5 医技功能空间设计
        4.5.1 医技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4.5.2 诊疗空间布局
        4.5.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4.6 专项设计层面
        4.6.1 营造疗愈环境
        4.6.2 提高空间辨识度
        4.6.3 无障碍设计
        4.6.4 智慧化医院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血尿酸影响因素探究及聚类分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血尿酸影响因素探究及聚类分析初探 #5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背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科医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雌激素与高尿酸血症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社区SARS疫情应对及健康管理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回顾性队列设计的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D]. 赵宏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D]. 邱家焕.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02)
  • [4]疫情背景下某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D]. 吴露依.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6]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任务[J].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 新经济, 2020(11)
  • [7]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 陈永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后的心理健康管理[J]. 潘伟刚,马辛.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0(03)
  • [9]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血尿酸影响因素探究及聚类分析初探[D]. 储晓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