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农业”一章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文丹[1](2021)在《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相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而言的,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实施方式,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突破应试教育的坚冰,改变地理教学纸上谈兵的落后局面,把课堂上和书本中的地理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因此,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是提升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在高中阶段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高中一线地理教师及哈尔滨市某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发现目前小课题研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基于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建设性原则设计出四个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第五部分对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进行梳理,开展了“从地理的视角看疫情”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并进行教学反思。最后,针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优化策略。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弥补传统地理教学缺乏实践应用的短板,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提供案例与开发思路。
董奕君[2](2021)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从全球经验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国、美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已较为成熟,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增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为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美国高中还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独立研究的机会,英国高中通过设置拓展项目证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获取、选择、使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成果的能力等。在亚洲的新加坡,将21世纪素养融入国家课程,在地理、历史、科学等科目的学科教学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中小学设置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专题作业,让学生体验从不同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获得协同合作、沟通交流以及独立学习等技能,为终身学习和应对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在美国、英国、新加坡,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序开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教育部门还为研究性学习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方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利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材料评估学生的表现,并按照一定方式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纳入毕业和升学考试中。此外,学校还积极同校外团体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机会。我国虽然已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但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育阶段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要求,尚未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未能有效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将研究性学习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制定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建立研究性学习实施标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的表现;加强多方力量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指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高月[4](2020)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10)》,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推进研学旅行。此后一系列与研学旅行有关的文件相继出台,我国的研学旅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地位,指出研学旅行是一门必修课程,这标志着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地理学科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研学旅行将学生带入真实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通过考察、观赏、体验、探究、调查访问等形式,提高地理信息收集能力,地理工具使用能力,掌握地理调查和方案设计的方法,加深情感体验。地理学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最优学科,研学旅行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若要通过研学旅行培养地理实践力,最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对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指导整个研学团队和学生开展教学和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手册是关键。本论文在生活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梳理过程中发现,由于研学旅行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缺少宏观层面规范性文件指导,加之对研学课程设计理论研究不足,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对研学旅行政策性文件的解读,结合课程设计理论和研学旅行这一活动类课程的特有属性,在明确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性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法,从研学主题、线路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地理研学课程的组成要素进行细化分析,通过分析,厘清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以泰勒课程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优秀的课程设计经验和笔者的研学经历,设计出以黑龙江省独特的大粮仓、大冰雪资源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手册,分别为“追寻总书记足迹,踏查建三江米都和“解码冰雪星球—人文冰城冬日印象”。以期为后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规范研学课程实施。
高筱卉[5](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阮咏文[6](2019)在《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文中认为从影像技术诞生之日起,这种既保留真实又方便快捷的记录信息的方式就深受大众欢迎。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影像实验室的成功实践而提出的,希望能够将影像史学方法引入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切实提高学生基本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表达能力,达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探讨,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包括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等;可行性包括影像史学实验室的成功实践、影像资源的特点、当代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为了验证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性,笔者在实习期间进行了实践与反思。案例实施阶段分为选题阶段、搜集资料阶段、访谈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通过案例实施可以看到影像史学方法引入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意义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知识内化和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总结了一些经验:第一,选题需考虑可行性;第二,搜集资料需考虑有用性;第三,组织活动要进行合理计划;第四,影像研究需主次分明;第五,影像制作需要技术指导;第六,教师的指导需张弛有度。同时,为了使同类活动能够开展得更加顺利,笔者从案例实施的经验中总结出此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实施导引,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参考。
金铃[7](2019)在《“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与交流。在中西文化交融时,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些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集中体现。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开发并且运用到历史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也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在此背景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有着丰富课程资源和推动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本文通过提出具体的运用策略和相应的教学案例,来论述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课程资源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拓展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二是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三是结合地域特色,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校本课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展开实施路径的论述。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教学的运用进行反思,提出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原则、方式以及相关建议。
康馨[8](2019)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石河子高级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在呼吁教育事业培育具有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而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性课程,可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因研究性学习的操作难度较大,教学时间有限,而逐渐丧失优势。笔者将在石河子高级中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力求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力保优化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操作程序和评价方式,以此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文章通过文献法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了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原则。其次,笔者从“准备阶段—开始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四方面,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案。并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了如何在四种教学内容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其中,在“知识发现型”内容中例举了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问题讨论型”内容中例举了辩证教学法;在“实验探究型”内容中例举了创新实验教学;在“社会实践型”内容中例举了生态文明教育。接着,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编制了调查问卷,调查了石河子地区的生物教师、石河子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然后,访谈了石河子高级中学的生物教师,以及分析了高一年级学生的生物成绩。最后,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分析了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弊端;第二,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方式需要改进;第三,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爱好;第四,教师的教学操作技能有待提升;第五,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力度较弱,评价方式易忽略研究过程;第六,教师间的学科交流匮乏;第七,学生的选题意识薄弱;第八,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给予的资料。笔者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第一,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制度;第二,重视家长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加强家长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第三,提倡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实施走班制教学;第四,灵活应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五,教师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改善评价方式;第六,各学校、各学科的教师要保持密切交流;第七,学生要懂得利用学习资源库;第八,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笔者希望,研究性学习能够在生物教学中发挥优势,使生物教学内容得到合理地延伸和拓展。希望本文对石河子高级中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有所裨益。
黄玉婷[9](2019)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的逐步深化改革,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从地理教育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考察内容,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倡加强地理实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大多需要学生在社会和野外等真实环境下,通过调查和考察等方式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锻炼,并以对某一课题的调查和考察为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有一定的优越性。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成都市部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现状以及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情况,据此构建了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实施策略与应用模式,根据实施策略与应用模式,以真实开展的社会调查类“学校周围道路拥堵情况调查”研究性学习与野外考察类“黄龙溪古镇野外综合考察”研究性学习为例,对实施的案例进行效果评价与教学反思。通过评价可知,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为培育地理实践力素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与途径。
魏罕聿[10](2019)在《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为顺应21世纪的发展趋势,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应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时代发展推动下,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应运而生,其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STSE理念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基于STSE理念开展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为此,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福州外国语学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与策略,主要包括: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实施研究,渗透STSE理念;课堂交流,总结提升;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最后,在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的指导下开展了“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验证了上述培养步骤与策略的可行性。
二、“中国的农业”一章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农业”一章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研究性学习 |
(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性学习 |
(二)小课题 |
(三)小课题研究性学习 |
(四)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三、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一)可行性分析 |
(二)必要性分析 |
第三章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内容 |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
(三)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四章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 |
一、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原则 |
(一)开放性原则 |
(二)综合性原则 |
(三)建设性原则 |
二、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展示 |
(一)方案一:“xx市某中学校园周边交通拥堵调查研究” |
(二)方案二:“xx市城区气温比郊区高的原因探究” |
(三)方案三:“我们身边的水——水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
(四)方案四:“关于xx市共享汽车市场发展的调查” |
第五章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
一、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
(一)准备阶段 |
(二)选题阶段 |
(三)分组及收集资料阶段 |
(四)提交开题报告阶段 |
(五)实施研究阶段 |
(六)展示评价阶段 |
二、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的背景分析 |
(一)选题背景 |
(二)学情分析 |
三、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案例 |
(一)确立研究课题,积极发挥学科特性 |
(二)分组及收集资料,贴合课题多方查阅 |
(三)完成开题报告,条理清晰直击问题 |
(四)实施研究,团队合作有条不紊 |
(五)提交结题报告,教师指导规范填写 |
(六)展示交流成果,基于已知有所创新 |
(七)总结分析,强调重点多元评价 |
四、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反思 |
五、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优化策略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校方面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2 “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问卷调查(教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
二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一 18 世纪至19 世纪——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萌发 |
二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形成 |
三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70 年代——研究性学习理论被应用于学科教学..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的实践与发展 |
一 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
二 21 世纪初至今——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21 世纪技能 |
第三章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
第二节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形式 |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 |
一 研究问题的选择 |
二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 |
四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
五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
一 评价主体 |
二 评价内容 |
三 评价标准 |
四 评价结果的应用 |
五 评价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 |
第五节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 |
第五章 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相似性及差异 |
第二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与优势 |
一 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并重,将核心素养融入研究性学习 |
二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形式: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跨学科课程 |
三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注重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
四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 |
五 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和监督: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监督评价过程 |
六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校外团体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合作 |
第三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对我国的启示 |
一 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
二 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
三 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
四 建立研究性学习实施标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 |
五 制定详细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
六 联合多方力量,开发研究性学习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发展 |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 |
(三)研学旅行课程规范化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学旅行 |
(二)地理研学旅行 |
(三)课程设计 |
(四)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一)生活教育理论 |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三)拉尔夫?泰勒的课程理论 |
第三章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原则与流程 |
一、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性质 |
(一)地理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二)地理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课程 |
二、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原则 |
(一)教育性 |
(二)科学性 |
(三)生本性 |
(四)乡土性 |
(五)安全性 |
三、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流程 |
第四章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组成要素分析 |
一、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
(一)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确定原则 |
(二)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分类 |
二、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 |
(一)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原则 |
(二)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流程 |
三、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
(一)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制定依据 |
(二)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层次结构 |
四、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
(一)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
(二)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分类 |
五、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 |
(一)行前课程 |
(二)行中课程 |
(三)行后课程 |
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评价 |
(一)评价方法 |
(二)评价对象 |
第五章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手册 |
一、研学课程手册的设计原则 |
(一)设计内容全面 |
(二)设计形式新颖 |
(三)设计方便实用 |
二、研学课程手册的主体内容 |
(一)课程主题 |
(二)线路规划 |
(三)课程目标 |
(四)课程内容 |
(五)课程实施 |
(六)课程评价 |
(七)学习成果 |
(八)其他内容 |
三、研学旅行手册案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学旅行课程手册案例 |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和主题 |
1.2 现状和不足 |
1.3 范围和角度 |
1.4 设想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果和意义 |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术语 |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3 SC教学设计模式 |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
3.2 通用模式 |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
3.6 总结 |
4 SC大学教学方法 |
4.1 问题与方法 |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
4.4 合作学习方法 |
4.5 通识学习方法 |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
4.7 积极讲座法 |
5 简要总结 |
5.1 背景与目标 |
5.2 理论与方法 |
5.3 基本内容 |
5.4 主要创新 |
5.5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
(6)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意义 |
研究现状 |
一、影像史学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观察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影像史学的概念 |
一、影像史学的概念 |
二、影像史学方法的含义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第二章 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
一、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 |
二、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 |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四、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
第二节 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
一、影像史学实验室的成功实践 |
二、影像资源的特点 |
三、当代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
第三章 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 |
第一节 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 |
第二节 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 |
一、认识蒙太奇 |
二、学习影像史学方法 |
第三节 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
一、选题阶段 |
二、搜集资料阶段 |
三、访谈阶段 |
四、总结成果阶段 |
第四节 案例反思 |
一、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二、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 |
三、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导引 |
结论 |
附录:《关于“改革开放40年福州市民消费方式的变化”调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四节 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
第一节 “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 |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
第二节 “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
第二章 “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非遗”资源的途径 |
一、查阅地方文化典籍 |
二、开展社会调查 |
三、从杂志和网络上搜集“非遗”素材 |
第二节 “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实施路径 |
一、拓展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遗”资源 |
二、挖掘和利用“非遗”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
三、结合地域特色,开发“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 |
第三章 对“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
第一节 “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和方式 |
一、在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
二、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 |
第二节 推动“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设想 |
一、获取“非遗”保护和研究机构的支持 |
二、建立“非遗”的教学资源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石河子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章 教学实践研究 |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类型 |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
三、研究性学习在“知识发现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
四、研究性学习在“问题探讨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
五、研究性学习在“实验探究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
六、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
第五章 调查结果分析 |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学生问卷调查 |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教师问卷调查 |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家长问卷调查 |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第六章 问题和策略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改善策略 |
第七章 不足和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性学习 |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 |
三、地理实践力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立德树人理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四、人本主义理论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性分析 |
一、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思维方式 |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探究意识 |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一、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现实需要 |
二、学校提供的良好条件 |
三、地理教师积极支持的态度 |
第三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课时紧张,开展时间有限 |
二、安全问题以及经费问题 |
三、对直接提升成绩的效果不明显 |
四、缺乏多元化的评价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施策略与应用模式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实施策略 |
一、利用地理教学资源,提出适于研究的课题 |
二、获得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加强研究性学习可行性 |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做好前期理论准备 |
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提升指导能力 |
五、完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应用模式 |
一、利用地理资源,提出可研究课题 |
二、学生自主选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
三、教师指导培训,促进研究顺利开展 |
四、研究方案设计,突出地理实践力 |
五、方案实施过程,践行地理实践力 |
六、研究成果展示,展现地理实践力 |
七、采用多元评价,检测地理实践力 |
第五章 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实施与评价 |
第一节 社会调查类:以“学校周围道路拥堵情况调查研究”为例 |
第二节 野外考察类:以“黄龙溪古镇野外综合考察研究”为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STSE理念现状分析 |
二、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
三、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一、STSE教育理念 |
二、研究性学习 |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发现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一、可行性分析 |
二、必要性分析 |
第二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
四、调查问卷内容 |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
第三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 |
第一节 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
一、结合STSE理念,设计丰富多样的选题类型 |
二、结合选题原则,进行课题筛选 |
第二节 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 |
一、收集课题资料,了解研究课题 |
二、以生为本,组建互助小组 |
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撰写开题报告 |
第三节 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
一、借助实验探究,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
二、开展科技活动,促进技术能力发展 |
三、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意识 |
第四节 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
二、开展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 |
第五节 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二、构建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
第四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 |
第一节 案例背景分析 |
一、选题背景分析 |
二、课标要求分析 |
三、学生学情分析 |
第二节 案例活动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标 |
第三节 案例活动实施 |
一、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
二、结合课题,进行研究准备 |
三、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
四、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
五、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
第四节 教学反思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3 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国的农业”一章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文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 董奕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D]. 高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影像史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 阮咏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金铃.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石河子高级中学为例[D]. 康馨. 石河子大学, 2019(12)
- [9]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黄玉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D]. 魏罕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