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整合利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林[1](2021)在《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里程不断增加,高速公路路网不断完善,选择乘车或驾车通行高速公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行方式。当前,“一路一公司”的企业化高速公路运营模式成为主流,但是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在运营方面经常暴露出服务不到位、道路拥堵、事故多发等问题,经调研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高速公路营运公司未对运营管理进行有效的优化造成的。在当前高速公路实施全面推广ETC、省际收费站撤销、全国联网收费等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运营管理,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高速公路营运公司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文围绕优化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这一选题开展论述。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A高速公路公司为例展开运营管理优化研究。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的高速公路具有桥梁和隧道占比高、多弯道、长下坡等山区高速公路典型特征,运营管理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运营管理理论、服务产品理论和SWOT理论为基础对高速公路公司的运营管理展开论述。首先,对A高速公路公司及其经营的路段进行了介绍,从收费管理、路产维护、运行稽查等主要业务板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的现状,并采用SWOT工具对A高速公路公司的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在对A高速公路公司领导和员工、高速执法机构人员、司乘人员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梳理了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存在收费经营策略过于单一、运营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运营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科技智能运维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最后,从经营多元化策略、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品牌化经营策略、智能化运营策略等几方面提出了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优化对策。本文针对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问题提出的优化对策不仅有助于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也对同类型的其他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在高速公路变革背景下优化调整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王曙珲[2](2021)在《新基建模式下智慧高速公路总体架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了智慧高速公路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目前智慧高速公路的功能需求,讨论了如何进行总体框架设以及智慧高速公路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应用效果,以期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总体框架设计水平。
郑元[3](2020)在《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5G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正逐步从传统阶段向“智能网联”阶段过渡,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因高速公路行驶环境相对封闭和稳定,以及具有较好的软硬件设备基础,能够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提供优先落地途径。作为新兴自动驾驶技术,网联自动驾驶车辆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中取得一定进展,如目前各大汽车企业采用自动化车辆控制系统为主的解决方案。上述方案本质是在一定程度上车辆即可实现自动驾驶,不需要或少部分需要道路基础设施协助(如交通控制中心)。但目前针对智能网联初级阶段环境下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研究较少,由于通信技术未能大规模进行部署,不能获取全部自动驾驶车辆状态信息,会增加交通决策复杂性,严重制约这一技术的应用。但在此智能网联阶段下,高速公路系统通过改造和升级能够具有大范围感知和通信以及决策优化的能力。在此发展趋势下,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自动驾驶车辆混合交通流问题的全新思路和实施途径。本文立足于智能网联初级阶段,以智能网联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混合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包括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CAV)、非网联自动驾驶车辆(Automated Vehicle,AV)和网联自动驾驶车队(CAV Platoon,CAVP)。介绍智能网联环境下基于自动驾驶的交通系统组成和应用流程,协同车辆和道路的运营优势,基于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算法,提出基于车路协同决策的自动驾驶车辆跟驰和换道控制方法。结合CAVP中车辆降级/升级特征,设计涵盖AV和CAVP驾驶模式切换的一体化CAVP分布式控制系统。分析通讯拓扑结构和控制模式特征,提出基于车路协同决策的CAVP分布式和集中式控制方法,为网联自动驾驶车队的实践应用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及成果包含如下几方面:第一,对智能网联环境下基于自动驾驶的交通系统组成及其应用架构进行研究,考虑智能网联环境下道路的升级作用,协同车辆和道路的运营优势,应用基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的解决方案。首先阐述智能网联环境下基于自动驾驶的交通系统中道路、车辆和通讯三大关键子系统,以及感知、决策和控制三大自动驾驶功能。参考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对车辆自动化驾驶的等级定义,本文提出基于道路的智能分级定义,包括无信息化/无智能化/无自动化(I0)至基于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全自动驾驶(I5)六个等级。分析车辆和道路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明确本文研究的智能网联初级阶段环境,阐述系统具体的应用流程。第二,提出基于车路协同决策的自动驾驶车辆跟驰控制方法。本文以交通流量作为优化目标,以车队稳定性为约束条件,从控制模式和信息模式方面进行应用,其中控制模式分为严格和宽松,信息模式分为车路通信和车路通信+可变信息板。并考虑多种自动驾驶车辆混合交通流场景开展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研究表明相比于严格控制模式,适当地松弛车队头尾稳定性条件,能够对多个CAV实现协同控制,从而提高交通流量和确保整体的头尾稳定性。通过增加信息模式可促进AV执行控制指令,从而通过增加控制车辆数目提供更加有效地任务分配方案,有利于改善交通效率。第三,提出基于车路协同决策的自动驾驶车辆换道控制方法。适用于通信技术应用受限的场景,通过道路感知周围车辆的运动状态和预测车辆的控制参数,从安全、效率和舒适角度构建协同换道控制方法,并与非协同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周围车辆运动状态存在感知误差情况下车辆轨迹的可达性集合,计算不同情况下车辆的总运行成本并进行自动驾驶决策的调整。结果表明,结合道路和车辆的运营优势,所提出的换道控制方法能够为车辆提供最优的自动驾驶决策,并有效提高换道成功率。第四,针对车辆汇入或通信中断导致车辆降级/升级等交通场景,提出涵盖AV和CAVP驾驶模式切换的一体化CAVP分布式控制系统,并应用稳定性理论对本文提出的CAVP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Plog’s控制系统相比,提出的控制系统采用较好的稳定性表现。通过交通仿真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CAVP系统能够有效改善交通效率、安全和扰动。考虑决策主体的差异,提出基于车路协同决策的CAVP分布式控制方法,分析两种控制方法对于道路交通运行的控制效果。为CAVP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支撑。第五,基于集中式通讯拓扑结构,提出基于车路协同决策的CAVP集中式控制方法。通过道路感知和预测周围车辆的运动状态和控制参数,拓展CAVP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和控制向量,构建适用于自动驾驶混合流的CAVP集中式控制方法。针对车道变窄或关闭场景对提出的控制方法展开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车辆决策的控制方法,基于车路协同决策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和减少总旅行时间,其中协作控制相比于非协作控制模式具有更好的控制表现。针对不同换道车辆组合案例分析可知,包括CAV的换道组合具有更好的交通运行效果。
李伟[4](2020)在《车对路边单元的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车联网作为未来无线网络的重要应用场景,已经成为了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无线信道测量和建模是网络设计的基础,也是信号能否被接收的重要参考标准,特别是当车载通信服务于交通安全相关应用时,信号的正确接收与否直接关乎到个人的生命安全。车载通信的无线链路主要分为两类:车对车通信(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V2V)和车对路边单元通信(Vehicle-to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V2I),其中车对车信道的传播特性已经被广泛研究。本文主要研究2.4 GHz频段下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传播特性与建模分析,包括路径损耗、大尺度衰落特性和小尺度衰落特性。本文考虑的是以行道树为主要障碍物的这类车载通信场景,其广泛存在于城市、郊区和乡村的交通道路,是部署路边单元时必不可少的一类重要场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路径损耗模型。车辆在移动过程中,无线信号可能会受到路边树木的遮挡,这取决于路边单元的部署高度与车辆离路边单元的距离,基于地理位置和几何特征等空间信息,本文将车对路边单元的无线链路分为了视距(Line of Sight,LOS)链路和被路边行道树遮挡的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 by foliage,NLOSf)链路两类。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链路特征,本文提出的基于几何信息的确定性路径损耗模型预测精度高,尤其是准确估计了NLOSf链路中由树冠引起的额外损耗,相比经典的双径模型,提升了高达15 d B的预测精度。路径损耗模型有助于优化路边单元的部署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投出,提升车联网系统的建设效益。2.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特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本场景中的车对路边单元信道进一步划分为三段式链路:低于树冠的视距路径(Line of Sight Beneath,LOS-B)、被树冠遮挡的非视距路径NLOSf和高于树冠的视距路径(Line of Sight Above,LOS-A),其覆盖了部署路边单元时的所有高度范围。针对这三种不同的链路类型,本文主要分析了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特性,包括路径损耗因子随天线高度变化的关系和阴影衰落分析(主要包括分布特性和自相关性),测试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准确描述无线信道的大尺度传播特性有利于成功预测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以及链路预算问题,通过研究阴影衰落的相关性和分布特性有利于合理设计系统阴影衰落余量以及完善大尺度传播信道仿真模型库。3.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首先分析了车辆移动带来的时间相关性以及多径效应引起的频率选择性;然后分析了V2I信道小尺度衰落的统计特性,主要包括衰落深度、电平交叉率、平均衰落时间和自相关特性等;接着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AIC)和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的判决方法得出莱斯分布是最适合描述这类V2I场景的小尺度分布函数;最后,基于矩估计的经典方法求得莱斯K因子,并建立了莱斯K因子的空域变化关系。V2I信道小尺度衰落特性的研究反映了接收功率的微观变化,有助于设计车联网系统的物理层编码和帧结构,对于未来实现与V2I通信相关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车对路边单元通信进行了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为车对路边单元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电磁波传播的预测工具,弥补了对该场景下信道建模的理论不足,是构建和完善车联网信道模型库的基础。
华实[5](2020)在《高速公路融合通信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加快高速公路语音交换系统的发展,在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中开展了融合通信应用。针对当前阶段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基于高速公路通信专网和SIP软交换技术的规划部署方案,并构建出全省统一的三级分布式架构。针对高速公路安全运营和集中运维要求,设计标准化建设方案和组网方式,并从系统可靠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评估,提高了相关管理单位的运营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颜姜慧[6](2020)在《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下智能汽车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对产业的重构需要系统化思维,信息化驱动的汽车智能化升级本质上是汽车工业“互联网+”,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突破口。中国已经在产业力量积蓄、社会价值驱动等方面做好了准备。本文以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系统学分析方法,首先,以系统论和自组织城市理论为基础,形成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然后,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智慧交通系统主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扎根分析,基于自组织系统中子系统与系统整体具有抽象一致性的特征,以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探讨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驱动力,分析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系统运行机制,据此构建从智慧交通系统演化视角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接着,采用专利分析、情景分析、技术路线图规划等方法挖掘影响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预测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情景、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促进智能汽车健康发展的系统化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搭建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架构,分析智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挖掘其演化驱动力及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有别于已有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自组织理论分析城市空间的复杂性,本文将城市系统与天然自组织系统人体系统进行类比,搭建智慧城市自组织架构。将各种智能设备定义为智慧细胞,以Cellular Atuomata(CA)模型的核心理念分析智慧细胞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体系的作用下(智慧细胞是模型中的“cell”,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体系是模型中的“rule”),在同一横向层面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实现从智慧细胞向智慧组织、智慧器官、智慧系统,并最终形成整个智慧城市系统的纵向演进机理。据此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智慧细胞、信息通信技术、制度体系是智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驱动力;核心智慧细胞是系统的序参量。据此,深入分析智慧交通系统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运行机制。(2)基于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分析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与智能汽车发展路径之间的关系,搭建从智慧交通系统演化视角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智能汽车在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中的发展态势,构建智慧交通系统序参量方程(u=g(ik,jn)k,n=1,2,3……),ik,jn是促进或阻尼序参量和整个系统演化的因素。以系统化研究方法,融合多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全方位挖掘这些影响因素探讨其对序参量方程取值的影响。(3)依系统化研究的思路,搭建了定性与定量方法融合的实证研究框架,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首先,在充分研究和分析权威资料后将智能汽车技术体系分为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和相关科技力量四个维度,细化各维度包含的核心技术,形成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情景分析问卷中技术维度驱动力的清单。进一步分析智能汽车的专利技术,发现其关键技术及其变化趋势。然后,以技术分析结论为参考,综合社会、经济、能源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形成影响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全方位驱动力清单,驱动力清单是序参量方程可能的自变量。通过专家访谈挖掘关键驱动力,结论是:技术和政策因素影响力最大,由八个不确定性强且影响力重大的驱动力形成了三个不确定性轴(A: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与偏好、B:研发投入和智能路网建设状况、C: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接着,在三个轴面衍生出的情景中选择出最乐观情景、最悲观情景和最可能情景。从选择结果看,三种情景下,专家对市场均持有乐观态度;除最悲观情景,专家对投入也持乐观态度;除最乐观情景,专家对制度建设均持悲观态度。最后,基于技术分析和情景分析结论,探讨重要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路网设施的投入是制约智能汽车发展的壁垒,且制度体系的建设应符合自组织演化规律。基于上述结论,分析并描绘出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包括:(1)智能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和共享化演化的整体进程;(2)智能路网投资模式的演变路径;(3)制度体系的建设路径。(4)基于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系统性的对策建议。首先,从促进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视角提出相应策略,具体是从智慧细胞、信息通信技术、制度体系三个驱动力入手,包括:改变治理理念,着眼智慧细胞数量、普及度和智能性的提升;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构建符合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的制度体系。再从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路网建设投入两个壁垒入手提出引导智能汽车健康发展的策略,包括:培育新型创新主体,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官、用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协同研发,加强智能汽车和智能路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要集中一切优势资源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壁垒;以“互联网+”的系统化思维重构智能汽车企业获利模式,参考高铁模式创新智能路网商业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投入力度。该论文有图37幅,表27个,参考文献155篇。
曹雷[7](2020)在《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空间表达,区域城镇体系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与热点研究之一。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科学技术、资金等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城镇体系中城镇的经济发展来实现,因此,区域内一个城镇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影响到城镇体系内其他城镇,导致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演变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重要内容和空间体现,因此,对于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与实践政策支撑,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城镇体系演变受到人口迁移、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快速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别于传统交通的新型运输方式,它已成长为区域城镇之间主要的联系方式。由于快速交通改变了传统交通方式影响下城镇体系内城镇之间的联通方式和作用强度,促进城镇人口规模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空间形态和城镇联系方向改变,带动区域城镇体系不断演变,因此,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演化之间形成以快速交通带动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函数”关系,通过快速交通发展调控和优化区域城镇体系演变方向和趋势,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快速交通对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突显,区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不断演变,反映出区域城镇体系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趋缓,经济增长动力缺乏、转型困难,经济发展下滑趋势明显。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然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局仍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仍旧发展缓慢。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迅速,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等快速交通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快速交通为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向城镇组群演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实践路径。本文以吉林省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快速交通的视角对城镇体系的演变进行研究,构建快速交通背景下城镇体系的演变机制、演变规律和演变效应的分析框架,剖析快速交通发展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影响特征及效应,提出区域城镇体系调控和优化的路径和引导政策,旨在丰富区域快速交通引导城镇体系协调优化发展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为吉林省调控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方向增添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吉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提供参考,也为国内其他区域城镇体系的调控与优化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研究内容包括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与辨析、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演变相关理论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快速交通影响下城镇体系演变理论框架构建。该部分涵盖第一章至第三章,其中,第一章对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章在界定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内涵基础上,分析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相关基础理论,对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第三章探讨快速交通发展和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机制、演变规律和演变效应,为后文研究快速交通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证部分,研究内容包括吉林省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发展时序分析,快速交通影响下的城镇体系演变过程分析、可达性分析,对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变做实证分析,以及快速交通发展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格局研究,快速交通调控和引导城镇体系演变的主要调控路径和优化引导政策。该部分涵盖第四章至第八章,其中,第四章分析吉林省快速交通发展历程和城镇体系演变历程,并重点分析吉林省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及变化特征。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城镇首位率、位序-规模法则计算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时序变化,对比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的时序变化,探讨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产生的效应;通过区位熵、纳尔逊城市职能指数计算城镇体系职能强度变化,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快速交通与城镇职能演变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快速交通发展对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变化与效应;通过改进后的城市空间引力模型计算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的空间作用强度,分析演变特征和影响效应。第六章研究快速交通影响下吉林省城镇体系变化趋势,归纳总结快速交通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发展的背景与目标、快速交通作用下的城镇体系总体格局,最后根据变化趋势提出吉林省城镇体系快速交通调控的主要路径。第七章为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并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快速交通超前发展政策、快速交通的城镇空间响应政策、城镇空间组织创新引导政策、快速交通与城镇空间的区域协调政策四个方面提出快速交通作用下吉林省城镇体系优化的引导政策。第八章是总结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指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了如下核心观点:第一,快速交通通过经济体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变化这一核心作用机制,进而引导城镇的经济要素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第二,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对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的吸引关系密切,而这种吸引力与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的空间分布直接相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形成的核心是城镇体系中不同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而这种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与区域快速交通发达所导致的运输成本的下降直接相关;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快速交通的布局方式而导致的城镇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直接相关。第三,区域快速交通调控和优化区域城镇体系,推动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由相连接城镇组成的城镇群和城镇轴带,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围绕快速交通影响区域城镇体系演变开展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上可能具有创新性,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快速交通的视角,以交通运输理论和城镇体系演变理论为指导,探讨和构建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机制、规律和效应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揭示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规律。第二、在研究内容上,论文对快速交通布局前后的吉林省城镇时空可达性分布规律、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首先,快速交通带动吉林省城镇体系时空可达性的改变,推动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其次,通过客货周转量换算、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加权赋值,构建吉林省各地级市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时间序列,提出使用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作为快速交通的评价指标。最后,以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为指标,分别研究快速交通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第三、在研究体系上,论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梳理并阐述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因素,之后构建基于演变机制、演变规律和演变效应的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演变的理论框架,并以快速交通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的影响为例,对吉林省快速交通布局以来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根据吉林省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发展背景和目标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快速交通引导城镇体系优化布局的政策建议。
李铭杰[8](2020)在《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路政部门是交通行政执法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肩负保护高速公路路产的完好,保障法人、组织和公民享有的涉路权益,依法查处任何违反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对高速公路涉路施工、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有监管的权力。对于S省高速公路路政部门来说,如何在职责范围内有效提升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行车水平,全面查处超限超载、违规涉路施工以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以提升S省高速公路路政日常作业的效率、加强其公共服务水平为主要目标,从加强高速公路路政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着手,以信息化建设规范组织工作流程,使内部信息传输提质加速;以信息化建设拓宽公共服务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可靠的服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的研究基础,本章对高速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课题研究意义,陈述了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本章主要讲述了S省高速路政部门在近10年中的信息化建设轨迹及目前的主要信息化工作成绩。第三部分是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原因,本章主要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工作问题和困境,凝练成四个主要问题,进而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原因解析。第四部分是S省高速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本章根据前文所述的各类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符合S省高速实际情况的好措施、好方法,提出用建设高速路政PC端和移动端电子政务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数据分析等作为对策。本论文借信息化建设为龙头,以期带动S省高速路政系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进行职能转变、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打造一支高效率、低成本、战斗力强的交通执法队伍。
刘永[9](2020)在《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国家各项规划的实施与政策推动,未来一个时期高速公路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速公路规模的扩大、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公众出行方式的改变,使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面临巨大挑战,重大交通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提升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需求更甚。同时,管理决策能力在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实践工作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管理指挥功能不强、协调联动效能不足、信息沟通共享不够、决策方法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为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研究如何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方法,强化提升应急管理决策能力,已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在分析既有研究工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设计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经验参考分析方法,进而从已有问题的管理实践经验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然后,针对当前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管理决策能力不足,从强化应急信息集成整合、利于管理决策的角度,建构基于云技术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考虑信息在应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分别从决策信息质量、信息更新性两个角度,构建应对复杂不确定突发事件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首先,针对典型省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对比分析“两家管”、“上分下合,属地管理”和“一家管”三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其次,从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分析讨论执法主体的合法性、执法行为的可监督性和可约束性、权责统一的整体性、运行管理模式高效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确定了影响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聚焦关键影响因素,设计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的能力提升策略分析的方法,利用RStudio平台编程从已有的高速公路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挖掘有价值的策略信息,据此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健全法制建设,保障依法应急;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强化集中管控与决策;推进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互通共享能力,以期为各级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或机构提供有效的经验决策参考。(2)建构云技术驱动下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结合前述应急管理决策平台信息化能力建设需求,首先系统分析阐述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提出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思路,重点分析路网运行管理中的应急管理功能需求和工作流程;然后,考虑运行管理中交通资源分散、资源共享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沟通强度不够等现实问题,设计基于云技术的应急管理决策系统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交通物联信息感知层、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三层结构,并分析各层的组织结构及应用功能。最后,提出对保障平台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系统架构方案,可有效实现交通运行状态感知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为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网运行日常管理效率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3)研究基于决策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平台为应急响应的方案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研判基础,考虑有限决策信息的最大化利用,提出一种不确定决策环境下基于前景理论和热力学方法的应急决策方法。首先,利用梯形直觉模糊数对不确定信息的强表征特质,有效实现决策专家对应急方案的初始偏好判断;基于前景理论,将决策专家的有限理性行为引入量化过程中,构造前景效用矩阵,实现初始决策属性信息向前景效用的转化。然后,考虑决策信息质量,提出基于热力学方法的信息质量量化方法,将前景效用矩阵转化为新的基于热力学方法的前景效用矩阵,实现最大化利用前景效用信息。最后,利用梯形直觉模糊Choquet积分算子和加权平均算子有效集结各备选方案的前景效用矩阵信息,并引入带有风险态度参数的得分函数,得到备选应急预案的最终排序决策,并对排序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进而确定最优应急决策方案。(4)研究基于决策信息更新的高速公路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考虑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的应用局限,结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多阶段性、动态不确定性、信息更新性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者心理参考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首先,以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形式刻画各个决策阶段的判断偏好信息,有效克服决策专家无法用精确数表达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的现实判断困难;其次,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事件演化阶段下专家属性的客观权重,进而采用IVTr IFWA算子集结各个决策阶段方案的价值,避免主观赋权的结果偏差;然后,结合事件态势动态演变过程和决策者的心理参考预期效应,提出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原理,继而构造新的满意度参数公式,提出基于满意度信息阶段更新的权重优化动态模型,获得各演化阶段的最优满意度及权重;最后,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态度的应急方案价值效用函数,得到各演化阶段下各方案的综合价值及排序,进而揭示决策结果受决策专家风险态度影响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完善当前形势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韩若峰[10](2020)在《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止2018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4.3万公路,跃居世界首位,随着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规模、深度的不断增加,各省区域已普遍形成了路网环路密集的交通格局,实现了便捷与高效的建设目标,但随之车辆行驶路径二义性等问题的产生,迫切需要解决。通过“取消省界收费站”这一举措,对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在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应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为此,本文主要对高速公路服务区、U形转弯设施的设计优化进行分析研究。新收费模式下,即取消省界收费站,为保证路径确认精确及收费不流失,在高速公路任何有歧义的地点科学合理地设置ETC门架系统,提高高速公路综合服务质量。论文首先对ETC门架系统的系统构成、设备功能、技术性能指标及设置原则进行详细分析论述。然后,论文分析了新收费模式下,在满足服务区功能的条件下,服务区内可实现车辆调头行驶,将原服务区对向两侧分别独立设置,可优化为对向单侧合并设置,即无需将双向车辆停车区域分隔开。对服务区设置位置、布局范围、规划规模及设计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新型服务区将在规划设计中,经综合分析,选定合理地点在服务区外侧占用或预留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后续开发。并且可将离城镇较近的服务区通过专用车道直接相连,有效促进服务区与各种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周边经济发展相融合,加快发展速度,提升服务质量。其次,论文研究了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U形转弯设施的设置位置、技术指标,并根据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调头需求,提出了高速公路U形转弯设施设置的合理间距。最后,结合论文研究成果,综合分析青海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及U形转弯设施应用状况,选择典型服务区进行设计优化和功能优化。并分析青海省特有的交通条件,筛选“特殊路段”,确定U形转弯设施设置点,提升路网行驶状况。
二、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整合利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整合利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解析、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
2.1 概念解析 |
2.1.1 高速公路的概念 |
2.1.2 高速公路运营公司的概念 |
2.1.3 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的概念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述评 |
2.3 基础理论 |
2.3.1 运营管理理论 |
2.3.2 服务产品理论 |
2.3.3 SWOT理论 |
第3章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现状 |
3.1 A高速公路公司简介 |
3.2 A高速公路公司经营路段情况 |
3.3 A高速公路公司主要业务板块运营管理现状 |
3.3.1 收费管理部现状 |
3.3.2 路产维护部现状 |
3.3.3 运行稽查板块现状 |
3.4 基于SWOT的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4.1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的优势(S)分析 |
3.4.2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的劣势(W)分析 |
3.4.3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的机会(O)分析 |
3.4.4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的威胁(T)分析 |
3.4.5 构造SWOT矩阵 |
第4章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问题分析 |
4.1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情况调查 |
4.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4.1.2 调查分析及结论 |
4.2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收费经营策略过于单一 |
4.2.2 运营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4.2.3 运营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
4.2.4 科技智能运维水平有待提高 |
第5章 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优化对策 |
5.1 经营多元化策略 |
5.1.1 重视主营业务收入 |
5.1.2 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相关产业 |
5.1.3 实施围绕主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
5.2 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5.2.1 提高运行服务水平 |
5.2.2 增强安全行车能力 |
5.2.3 提升道路维护水平 |
5.3 品牌化经营策略 |
5.3.1 加强运营品牌打造 |
5.3.2 注重运营品牌传播 |
5.4 智能化运营策略 |
5.4.1 提高科技智能化水平 |
5.4.2 重塑机电业务推进智慧运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 |
1.2.1 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车辆跟驰控制研究 |
1.2.2 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车辆换道控制研究 |
1.2.3 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网联自动驾驶车队控制研究 |
1.2.4 现有研究总结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系统组成和应用架构 |
2.1 基于自动驾驶的交通系统组成 |
2.1.1 关键子系统 |
2.1.2 主要自动驾驶功能 |
2.1.3 等级水平 |
2.2 基于车路协同的交通系统应用架构 |
2.2.1 环境设定与基本假设 |
2.2.2 应用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控制理论 |
3.1 车辆控制理论算法 |
3.1.1 反馈控制 |
3.1.2 最优控制 |
3.1.3 稳定性分析 |
3.2 最优控制求解算法 |
3.3 道路交通系统评价指标 |
3.3.1 交通效率 |
3.3.2 交通安全 |
3.3.3 交通扰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跟驰决策控制 |
4.1 研究动机与思路 |
4.2 基于车路协同的车辆跟驰控制方法 |
4.2.1 车辆控制系统状态 |
4.2.2 车队稳定性分析 |
4.2.3 协同优化控制 |
4.3 跟驰控制策略 |
4.3.1 功能应用 |
4.3.2 决策步骤 |
4.4 实验案例 |
4.5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换道决策控制 |
5.1 研究动机与思路 |
5.2 基于车路协同的车辆换道控制方法 |
5.2.1 车辆控制系统状态 |
5.2.2 车辆换道成本函数 |
5.2.3 车辆运动状态分析 |
5.3 换道控制策略 |
5.3.1 功能应用 |
5.3.2 决策步骤 |
5.4 实验案例 |
5.5 实验结果 |
5.5.1 不同控制方法的决策对比 |
5.5.2 不同车辆运动状态的决策对比 |
5.5.3 不同控制方法的换道成功率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网联自动驾驶车队分布式决策控制 |
6.1 研究动机与思路 |
6.2 一体化车队分布式控制系统 |
6.2.1 控制系统状态 |
6.2.2 驾驶模式切换 |
6.3 分布式控制策略 |
6.3.1 功能应用 |
6.3.2 决策步骤 |
6.4 实验案例 |
6.5 实验结果 |
6.5.1 不同控制系统的车队稳定性对比 |
6.5.2 不同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对比 |
6.5.3 不同决策主体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网联自动驾驶车队集中式决策控制 |
7.1 研究动机与思路 |
7.2 基于车路协同的车队集中式控制方法 |
7.2.1 车队控制系统状态 |
7.2.2 车队控制成本函数构建 |
7.2.3 协同控制的系统状态和成本函数 |
7.3 集中式控制策略 |
7.3.1 功能应用 |
7.3.2 决策步骤 |
7.4 实验案例 |
7.5 实验结果 |
7.5.1 不同控制模式的控制效果对比 |
7.5.2 不同决策主体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对比 |
7.5.3 不同换道车辆组合的控制效果对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4)车对路边单元的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车载无线信道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无线信道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测量 |
2.1 无线信号传播机理 |
2.2 无线信道模型 |
2.3 无线信道测量 |
2.4 本章小结 |
3 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路径损耗模型 |
3.1 引言 |
3.2 无线链路分类 |
3.3 LOS链路下的路径损耗模型 |
3.4 NLOSf链路下的路径损耗模型 |
3.5 性能分析与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大尺度衰落分析 |
4.1 引言 |
4.2 无线链路分类 |
4.3 大尺度衰落信道建模与验证 |
4.4 大尺度衰落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车对路边单元信道的小尺度衰落分析 |
5.1 引言 |
5.2 小尺度衰落的分类 |
5.3 小尺度衰落的统计特性 |
5.4 最优统计分布判决 |
5.5 信道建模与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1.1 植物穿透深度的存在性讨论 |
1.2 植物的穿透深度与天线高度之间的关系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5)高速公路融合通信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现状 |
1.1 系统运营存在的问题 |
1.2 系统维护存在的问题 |
1.2.1 基础方面 |
1.2.2 界面方面 |
2 融合通信系统的规划部署 |
2.1 省中心 |
2.2 分中心 |
2.3 收费站(含车道)/服务区/隧道 |
3 融合通信系统技术应用的效果 |
3.1 高可靠性 |
3.2 高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
3.3 可管理性 |
3.4 实现基于用户的管理 |
3.5 先进性和成熟性 |
3.6 经济与社会效益 |
4 结束语 |
(6)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下智能汽车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
2.2 自组织和自组织城市理论 |
2.3 系统论和关于城市系统的认识 |
2.4 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 |
2.5 预测理论与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与智能汽车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 |
3.1 智慧交通系统的元素 |
3.2 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
3.3 智能汽车演化状态及智慧交通系统序参量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汽车发展的技术驱动力分析 |
4.1 智能汽车技术体系 |
4.2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 |
4.3 本章小结 |
5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情景分析 |
5.1 确定决策焦点 |
5.2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5.3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
5.4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三种情景 |
5.5 本章小结 |
6 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分析 |
6.1 路线规划的组织执行 |
6.2 影响路径演化的关键因素 |
6.3 影响路径演化的壁垒 |
6.4 智能汽车演化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7 对策建议 |
7.1 基于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的建议 |
7.2 破除智能汽车发展壁垒的建议 |
8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逻辑框架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 |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二、实践对策的提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及其辨析 |
一、快速交通 |
二、城镇体系演变 |
三、研究的视角辨析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交通运输经济效应理论 |
二、城镇体系结构理论 |
三、交通与城镇体系关系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演变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快速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 |
二、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因素 |
三、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主要路径 |
第二节 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机制 |
一、快速交通推动城镇体系要素运输成本的变化机制 |
二、快速交通引导城镇体系经济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
三、快速交通与区域城镇规模收益递增的制衡机制 |
四、快速交通推动城市的自我强化机制 |
第三节 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规律 |
一、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规律的阶段划分 |
二、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规律的过程分析 |
第四节 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效应 |
一、快速交通促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 |
二、快速交通枢纽引导新型城镇经济区形成 |
三、快速交通引导区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优化 |
四、快速交通促进城镇空间体系变化 |
五、快速交通加快城镇群的形成与发展 |
六、快速交通推动区域城镇体系的经济增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快速交通的发展与城镇体系演变时序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一、自然地理区位 |
二、经济地理区位 |
第二节 吉林省快速交通发展演变 |
一、吉林省快速交通发展分析 |
二、吉林省快速交通演变特征分析 |
第三节 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
一、城镇化进程发展动力不足 |
二、城镇体系发育空间不均衡 |
三、城镇体系单极化特征显着 |
第四节 吉林省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演变过程分析 |
一、快速交通初步发展与城市规模增长阶段 |
二、快速交通扩张与城市极化发展阶段 |
三、快速交通发展与城镇“点轴化”发展阶段 |
四、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的网络化发展阶段 |
第五节 快速交通对吉林省城镇可达性的影响 |
一、可达性的测度 |
二、快速交通评价指标的确定 |
三、可达性的可视化表达及其空间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快速交通发展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演变分析 |
一、交通成为城镇人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
二、快速交通与城镇人口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
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演变的过程分析 |
四、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影响的测度 |
五、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等级体系效应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演变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变化的测度 |
三、快速交通与城市职能强度的关联度测算与分析 |
四、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职能体系效应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二、快速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引力的测度 |
三、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
四、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空间体系效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变化趋势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演变的主要问题 |
一、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作用程度较弱 |
二、快速交通推动城镇体系演变进程缓慢 |
三、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之间的空间不适应性 |
第二节 快速交通驱动城镇体系演变的背景与目标 |
一、快速交通规模增长与发展目标 |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
三、未来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目标 |
第三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总体格局分析 |
一、中部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发展 |
二、快速交通城镇发展轴带的培育 |
三、城镇经济区的构建和重组 |
第四节 城镇体系调控的主要路径 |
一、“长吉图”空间一体化整合发展 |
二、中部城市群空间整合与优化 |
三、“长吉”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升级 |
四、哈长-珲乌城镇轴带发展的拓展 |
五、城镇组团空间的集聚与扩散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引导对策 |
第一节 快速交通促进城镇体系优化典型案例分析 |
一、英国中部城市群的功能扩张 |
二、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的发展 |
三、美国芝加哥地区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 |
四、中国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扩容 |
五、中国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的综合发展 |
六、国内外发展案例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二节 加速快速交通超前发展布局 |
一、规划建设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 |
二、促进北部和南部高速公路建设 |
三、打通西部地区双嫩高速公路 |
四、规划东南部地区高速铁路 |
第三节 加强快速交通的城镇空间响应 |
一、实现省域快速交通与城镇空间的“互动” |
二、促进市域快速交通节点空间的城镇重点建设 |
三、强化快速交通与城镇轴带空间的生态建设 |
第四节 推动城镇空间组织创新引导 |
一、完善省域城镇空间统筹管理体制 |
二、统一编制的区域城镇空间发展规划 |
三、强调区域城镇空间整体建设与协调发展 |
第五节 促进快速交通与城镇空间的区域协调 |
一、构建与城镇群发展相协调的快速交通系统 |
二、构建与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的快速交通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8)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外研究现状 |
国内研究现状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相关理论分析 |
1.1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
1.2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1.3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1.3.1 信息生态学 |
1.3.2 整体治理理论 |
第二章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2.1 信息化建设架构初步成型 |
2.2 信息化建设应用大幅增加 |
2.3 信息化建设设施初具规模 |
第三章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1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1 信息化建设主导部门缺失 |
3.1.2 信息化手段利用不充分 |
3.1.3 基层实际需求满足度不够 |
3.1.4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落后 |
3.2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高速公路路政体制不完善 |
3.2.2 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
3.2.3 信息化建设需求不清晰 |
3.2.4 信息化技术应用不深入 |
第四章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4.1 以交通执法综合改革促行业规范化 |
4.2 信息化建设兼顾基层实际需求 |
4.3 大力发展移动电子政务 |
4.4 大力推动大数据应用和协同政务建设 |
4.5 加强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
1.4.1 主要贡献 |
1.4.2 研究局限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与研究评述 |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定义 |
2.1.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 |
2.1.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征 |
2.1.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 |
2.1.5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及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
2.2.1 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处理及应用 |
2.2.2 突发事件信息的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基础 |
2.3.1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 |
2.3.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 |
2.3.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特性 |
2.4 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 |
3.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3.1.1 样本收集与选择 |
3.1.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
3.1.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模式现状 |
3.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评析 |
3.2.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发展脉络分析 |
3.2.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
3.3.1 问题分析 |
3.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3.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3.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4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技术驱动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分析与建构 |
4.1 问题分析 |
4.2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构建分析 |
4.2.1 系统总体与建构思路 |
4.2.2 系统的基本需求分析 |
4.2.3 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
4.3 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体系架构逻辑分析 |
4.3.1 交通信息感知层 |
4.3.2 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 |
4.3.3 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 |
4.4 系统实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 |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分析 |
5.2 相关理论方法 |
5.2.1 梯形直觉模糊数 |
5.2.2 前景理论 |
5.2.3 热力学方法 |
5.3 基于Choquet积分的梯形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
5.4 基于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 |
5.4.1 问题描述 |
5.4.2 决策模型与方法 |
5.5 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
6.1 问题分析 |
6.2 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 |
6.3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 |
6.3.1 问题描述 |
6.3.2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原理 |
6.3.3 基于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
6.4 案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收费模式相关技术分析 |
2.1 取消省界收费站 |
2.1.1 “撤站”的背景 |
2.1.2 “撤站”包含的主要内容 |
2.1.3 “撤站”对高速公路今后发展的影响 |
2.2 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
2.2.1 发展现状 |
2.2.2 分类及属性 |
2.2.3 5.8G的发展前景 |
2.3 ETC门架系统 |
2.3.1 系统构成 |
2.3.2 主要功能 |
2.3.3 指标要求 |
2.3.4 布设原则 |
2.3.5 取消省界收费站技术路径 |
2.3.6 联网收费系统 |
2.3.7 ETC发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现状分析 |
3.1 高速公路服务区 |
3.1.1 服务区分类 |
3.1.2 服务区的功能与作用 |
3.1.3 国外服务区状况 |
3.1.4. 国内服务区状况 |
3.1.5 我国服务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6. 我国服务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
3.2 U形转弯设施 |
3.2.1. 概述 |
3.2.2. 应用状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沿线设施优化 |
4.1 服务区优化分析 |
4.1.1 优化理论基础 |
4.1.2 服务区设计优化 |
4.1.3 服务区规模优化 |
4.1.4 服务区功能及布局优化 |
4.1.5 服务区优化方案比选 |
4.2 服务区优化后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
4.2.1 背景及意义 |
4.2.2 资源优势及发展前景 |
4.2.3 模式探究 |
4.3 服务区优化后与客运物流业相结合 |
4.3.1 背景及意义 |
4.3.2 资源优势及发展前景 |
4.3.3 模式探究 |
4.4 服务区智慧化 |
4.5 U形转弯设施优化分析 |
4.5.1 优化方案 |
4.5.2 设置位置与技术指标 |
4.5.3 车辆在高速公路中可调头的最大行驶距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海省高速公路沿线设施优化实例 |
5.1 青海省高速公路发展与ETC门架系统建设现状 |
5.1.1 青海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
5.1.2 青海省取消省界收费站建设现状 |
5.2 青海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 |
5.2.1 服务区规划现状 |
5.2.2 服务区功能现状 |
5.3 青海省高速公路服务区优化 |
5.3.1 服务区优化 |
5.3.2 旅游类服务区优化 |
5.3.3 客运物流类服务区优化 |
5.4 青海省高速公路U形转弯设施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整合利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A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优化研究[D]. 王玉林.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新基建模式下智慧高速公路总体架构设计[J]. 王曙珲.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1(05)
- [3]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控制研究[D]. 郑元. 东南大学, 2020(02)
- [4]车对路边单元的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D]. 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高速公路融合通信技术应用研究[J]. 华实. 湖南交通科技, 2020(02)
- [6]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下智能汽车发展路径研究[D]. 颜姜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研究[D]. 曹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研究[D]. 李铭杰. 山西大学, 2020(01)
-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D]. 刘永.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优化设计研究[D]. 韩若峰.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