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血配合耳穴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论文文献综述)
付琳[1](2020)在《化积消毒颗粒治疗小儿乳蛾食火脓毒证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化积消毒颗粒治疗小儿乳蛾食火脓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小儿急性扁桃体炎西医诊断标准和食火脓毒证乳蛾中医症候标准的6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化积消毒颗粒,对照组服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或头孢克肟咀嚼片,两组均以7天为一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将两组患儿症状、体征记录于临床观察表。观察结束后,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对两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总积分和主症积分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次症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化积消毒颗粒能明显改善小儿乳蛾食火脓毒证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药物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推行和应用。
何美香[2](2020)在《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耳穴压豆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因其适应症广、操作简易、无毒副作用等独特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治疗中。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在镇痛、退热、增进食欲等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但临床相关文献较少且大都年代较久远。本课题将耳穴压豆疗法与中药清热利咽方相结合治疗小儿急乳蛾,以期为耳穴压豆的运用提供临床试验依据,为本病的治疗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将符合急乳蛾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某省级中医院儿科门诊患儿6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设计并准备好病例数据采集表,并对其进行编号,受试患儿依此编号按1:1比例依次入组本次临床观察,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依照脱落标准共收集完整病历61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两组患儿年龄均在4~14岁之间。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清淡饮食,扁桃体化脓患儿予以局部刮脓,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清热利咽方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耳穴选穴为扁桃体、咽喉、耳尖、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七个穴位。双耳交替,3日换贴一次,刺激强度以患儿感胀痛、耳廓有热感或耳穴微微泛红为宜。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并随访2天,统计患儿治疗前后临床主症、次症评分以及咽痛、热退症状消退时间,并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观察组患儿共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中药清热利咽方对照组患儿共31例,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等级对比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32,P<0.05);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7.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咽痛及扁桃体充血、肿大三个主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34、0.038,均小于0.05);4.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发热这一主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150,P>0.05);5.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咳嗽及食欲不振、两个次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2、0.029,均小于0.05);6.观察组在缓解患儿恶风这一次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310,P>0.05);7.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2.47±1.42d,对照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3.96±2.03d,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1,P<0.05);8.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为3.38±1.64d,对照组患儿热退时间为4.95±1.48d,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0,P<0.05);9.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均未出现过敏、恶心、呕吐、气促等不良反应,安全性佳。[结论]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儿主症次症,缩短主症次症持续时间,操作简易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肖炳钰[3](2020)在《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肺脾气虚型儿童慢鼻渊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为探索单纯使用中药与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慢鼻渊的临床疗效。本课题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中药参苓白术散联合耳穴贴压与单纯中药参苓白术散为对照,观察两组干预方法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慢鼻渊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慢鼻渊的疗效优势,为临床运用该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为观察对象,选择6岁至14岁的儿童慢鼻渊患者,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型共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参苓白术散联合耳穴贴压)和对照组(单纯用参苓白术散),两组均为30例,观察时间为四周。将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试验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过程中两组各脱落2例。1.治疗28天后,试验组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3%。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临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结论:1.中药参苓白术散与参苓白术散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慢鼻渊均有效。2.参苓白术散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慢鼻渊的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中药参苓白术散。3.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与不良反应,说明中药参苓白术散联合耳穴贴压可以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慢鼻渊。
王家新[4](2020)在《芩花解毒汤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芩花解毒汤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型)的临床疗效,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试验共收集临床病例6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芩花解毒汤口服,对照组给予清咽利膈汤口服,5天1疗程,对两组患儿病情(包括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扁桃体化脓、发热等症状)进行临床观察,所得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结果:1.总疗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主症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主症(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扁桃体化脓)改善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次症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在次症改善情况上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对两组患儿退热时间进行比较,所得退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芩花解毒汤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型)疗效确切,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2.芩花解毒汤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型)在减轻咽痛、退热时间、改善扁桃体肿大及充血、消退扁桃体化脓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
方芳[5](2020)在《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符合纳入标准患儿130例,年龄在1岁至14岁之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试验组采用刮痧疗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用中药口服治疗,疗程均为7天,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变化及中医证侯积分变化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评价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130例,127例完成临床试验观察,其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脱落率为2.31%。两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中医证侯积分,试验组有效率为96.83%,对照组有效率为92.19%,两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为66.67%,对照组治愈率为42.1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两组退热时间,治疗2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71.43%,对照组退热率为53.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88.89%,对照组退热率为65.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95.24%,对照组退热率为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改善咽痛、咽部体征、大便、小便、舌象、脉象/指纹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改善咽部体征、大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改善咽痛情况、小便、舌象、脉象/指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刮痧疗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与单用中药相比,两种方法有效率相当,但刮痧辅助治疗后治愈率更高。2.在退热方面,刮痧疗法佐治能缩短“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发热时间,有更好的退热效果。3.刮痧疗法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对咽部体征、大便情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袁莉蓉[6](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涂敏[7](2019)在《少商穴不同放血量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使用不同粗细针具点刺少商穴,观察其不同的放血量下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初步探析放血量和疗效的关系,优选出少商穴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最佳刺激量,为放血镇痛最佳刺激量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将90例急性咽喉肿痛患者随机分为3号针头组、4.5号针头组、6号针头组,每组各30例。操作方法:瞩患者取坐位,选取双侧少商穴,针刺时,先将被施术者的拇指揉捏充血,常规碘伏消毒,左手固定被施术者拇指,右手持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迅速刺入0.1寸,立即出针,挤压放血直至出血停止,并计算滴数,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施术中嘱患者行吞咽动作。每日一次,共治疗三次。三组操作方法一致,针具分别使用3号、4.5号、6号针头。号数越大,针头越粗,放出的血量越多,其中,3号针头组的出血量不足2滴,4.5号针头组的出血量约57滴,6号针头组的出血量大于10滴。以上三组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现有疼痛强度量表(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为观察指标,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组的镇痛效果及其临床疗效差异,对不同放血量干预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为放血镇痛最佳刺激量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PPI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三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三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P<0.01),说明这三种针头点刺少商穴产生的不同放血量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均有镇痛效果。3.三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的比较,6号针头放血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3号针头放血组、4.5号针头放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提示6号针头放血组的镇痛效果优于3号针头放血组、4.5号针头放血组,4.5号针头放血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3号针头放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4.5号针头放血组的镇痛效果优于3号针头放血组。4.6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为90%;4.5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为80%;3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为40%,6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6号针头放血组的临床疗效优于4.5号针头放血组和3号针头放血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6号针头的放血量最多,刺激量最大,干预少商穴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镇痛效果最佳,为少商穴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最佳刺激量的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锋[8](2018)在《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临床病例分组对比评价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按随机、对照的统计原则把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患儿82例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因有脱落病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最终分别收集33例、35例。试验组给予乳蛾效灵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清咽利膈汤颗粒剂,疗程为5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及白细胞的复常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两组治愈率对比,经秩和检验分析,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均为100%,两组均取得较好的疗效(P<0.01);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症状积分比较:(1)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方药对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通过治疗后,对比主要症状方面的改善,行组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口渴、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发热、烦躁不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1),但试验组在患儿发热时间、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方面明显较对照组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但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安全性观察,依据安全性指标,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儿烂乳蛾的中医药治疗疗效显着。乳蛾效灵方的综合疗效优于清咽利膈汤,尤其在改善局部咽痛,扁桃体充血肿大等主要症状及咳嗽、口渴、大便,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疗效显着。
赵耀东,韩豆瑛,徐燕[9](2016)在《耳穴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查阅相关文献,从头痛、失眠、睑腺炎等15个方面就耳穴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同时指出只有克服基础和机制研究的不足、适应面窄、科学性差、可比性差等缺点和不足,耳穴放血疗法的研究才能枝繁叶茂。
孙年怡,钟兰[10](2010)在《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近10年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刺血疗法是一种治愈率高、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的常规治疗。
二、放血配合耳穴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血配合耳穴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论文提纲范文)
(1)化积消毒颗粒治疗小儿乳蛾食火脓毒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诊断标准 |
(一) 急性扁桃体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
(二) 食火脓毒证乳蛾的诊断标准 |
(三) 症状及体征量化评分标准 |
(四) 病情分级标准 |
二、病例选择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三)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 |
三、一般资料 |
(一) 病例资料 |
(二) 两组患儿性别分布(见表1) |
(三) 两组患儿年龄分布(见表2) |
(四) 两组患儿病情轻重分布(见表3、图1) |
(五) 治疗前两组血细胞分析结果对比,主要观察血细胞分析中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的计数及其百分比(见表4) |
(六) 两组患儿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对比(见表5) |
(七) 治疗前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对比(见表6) |
(八) 治疗前次要症状、体征积分对比(见表7) |
四、研究方法 |
(一) 观察方法 |
(二) 试验药物及用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数据分析 |
五、研究结果 |
(一) 治疗后两组患儿总疗效比较(见表8、图2) |
(二) 治疗组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9) |
(三) 对照组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10) |
(四) 两组患儿治疗后积分比较(见表11). |
(五)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细胞分析比较(见表12、表13) |
(六) 治疗后两组血细胞分析结果比较(见表14) |
(七)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乳蛾的认识、探索及研究 |
(一) 病名阐述 |
(二) 病因病机 |
二、西医学对急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
(一) 病因 |
(二) 病理 |
(三) 治疗 |
三、食火脓毒证乳蛾的立法依据 |
四、方药分析 |
(一) 组方述要 |
(二) 中药溯源 |
(三) 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综合疗效分析 |
六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中医对耳穴压豆的认识 |
2.1 耳穴压豆的作用机理 |
2.2 耳穴压豆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安全性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两组患儿治疗前性别比较 |
5.2 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比较 |
5.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主症情况比较 |
5.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次症情况比较 |
5.5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
6 讨论 |
6.1 方药的选择 |
6.2 耳穴的选择 |
7 疗效比较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9.1 不足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急乳蛾患儿入组病例登记表 |
附表2 急乳蛾入组病例数据收集表 |
简历 |
(3)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肺脾气虚型儿童慢鼻渊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耳穴疗法用于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症状体征量化观察评价表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芩花解毒汤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研究进展 |
1.1 历史沿革 |
1.2 小儿乳蛾的病因病机 |
1.3 小儿乳蛾的中医内治法 |
1.4 中医外治法 |
1.5 中成药治疗法 |
2 西医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及分类 |
2.2 治疗 |
3 结语 |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临床试验设计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 |
2 实验分组及原则 |
第二章 临床研究标准及方法 |
1 诊断标准 |
1.1 中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2 病例收集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及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案 |
3.2 西药常规治疗方法 |
3.3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
3.4 对症治疗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5 疗效判定 |
5.1 病症疗效判定标准 |
5.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5.3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患儿性别及年龄比较 |
1.2 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
1.3 治疗前两组病情总积分比较 |
1.4 治疗前两组间各主症积分比较 |
1.5 治疗前两组间次症积分比较 |
2 疗效比较 |
2.1 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2.2 治疗后两组病情总积分比较 |
2.3 治疗后组间主症总积分比较及各主症积分比较 |
2.4 治疗后次症积分比较 |
3 病例脱落情况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导师段晓征教授学术思想 |
2 常规治疗选药依据 |
3 对照组方药选药依据 |
4 治疗组立方依据 |
4.1 方药组成 |
4.2 方药分析 |
4.3 现代药理研究 |
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及发病情况分析 |
5.2 总疗效分析 |
5.3 主症治疗情况分析 |
5.4 次症治疗情况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3 刮痧疗法相关研究 |
4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临床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1.6 终止研究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样本估算 |
2.2 病例来源 |
2.3 治疗方案 |
2.4 随访 |
2.5 临床观察项目 |
2.6 评价标准 |
2.7 安全性判定 |
3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及统计学处理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数据统计学处理 |
4.3 基线情况分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安全性评定 |
分析与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肺经刮痧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依据 |
2.1 刮痧的理论基础 |
2.2 肺经刮痧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理论依据 |
3 加味银翘马勃散“辛凉透表、清热利咽” |
4 结果分析 |
4.1 基线分析 |
4.2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头病类 |
2 牙病类 |
3 耳病类 |
4 鼻病类 |
5 眼病类 |
6 咽喉病类 |
7 口病类 |
8 面病类 |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
11 不足 |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
1.1 李梴其人 |
1.2 李梴着作 |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
2.2 手阳明大肠经 |
2.3 足太阳膀胱经 |
2.4 足少阳胆经 |
2.5 手太阴肺经 |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
3.5 崇尚“易精简” |
3.6 重视针灸禁忌 |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
6 讨论 |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2 原始数据 |
个人简介 |
(7)少商穴不同放血量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现代医学对咽痛的治疗 |
2.中医学对咽痛的治疗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观察方法 |
2.1 选穴和定位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4.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4.2 现代医学对咽痛的认识 |
4.3 祖国医学对咽痛的认识 |
4.4 现代医学对放血疗法机制的认识 |
4.5 祖国医学对刺血疗法的认识 |
4.6 少商穴的选穴依据 |
4.7 放血量与疗效关系的讨论 |
4.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8)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及分析 |
4.讨论与分析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耳穴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头痛 |
2 失眠 |
3 睑腺炎 |
4 睑板腺炎 |
5 鼻炎 |
6 扁桃体炎 |
7 腮腺炎 |
8 痤疮 |
9 黄褐斑 |
1 0 牙痈 |
1 1 咽炎 |
1 2 高脂血症 |
1 3 踝关节扭伤 |
1 4 焦虑障碍 |
1 5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
(10)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耳穴为主刺血疗法 |
1.1 临床疗效观察 |
1.2 随机、对照研究 |
2 循经取穴刺血疗法 |
2.1 临床疗效观察 |
2.2 对照研究 |
3 局部取穴刺血疗法 |
3.1 临床疗效观察 |
3.2 对照研究 |
4 综合取穴刺血疗法 |
5 刺血疗法为主配合其他治法 |
5.2 刺血与中药结合 |
9 g, 桔梗9 g, 甘草5 g。并注意随症加减:伴高热者加柴胡 |
1 2 g。用法:1剂/d, 水煎服, 5天为1个疗程。并用点刺少 |
四、放血配合耳穴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积消毒颗粒治疗小儿乳蛾食火脓毒证疗效观察[D]. 付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美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肺脾气虚型儿童慢鼻渊的临床疗效观察[D]. 肖炳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芩花解毒汤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D]. 王家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D]. 方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少商穴不同放血量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涂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耳穴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赵耀东,韩豆瑛,徐燕.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 [10]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孙年怡,钟兰. 甘肃中医,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