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膜下滴灌(加压式)机械化技术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宇[1](2021)在《痕量灌溉对棉田时空供水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土地面积广阔,光热资源丰富,适宜棉花生长,被视为国家后备棉区。但该区降水少、风沙多,农田蒸散势强,水资源短缺与作物水分利用低效,是限制该区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探索区域有效的棉田供水方式,明晰棉田耗水与棉花生产的关系机制,是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拓展农作土地资源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支撑适用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棉花品种‘中棉所92’为试材,于2016-2018年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棉花试验示范基地,设置膜下滴灌、痕量灌溉两种灌溉方式的田间定位裂区试验。试验以膜下滴灌,灌水量360 mm处理为对照(CK),痕量灌溉设置T1、T2、T3、T4、T5(埋深30 cm,灌水量分别为 360、330、300、270和 240 mm)、T6、T7、T8、T9、T10(埋深40 cm,水量同上)、T11、T12、T13、T14、T15(埋深50 cm,水量同上)等共16个处理。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处理间土壤水分时空动态、棉田供水对耗水的影响、棉花根系生物量累积及生理响应、地上部形态、光合特性、叶片转录组谱表达,以及棉花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等,揭示痕量灌溉对棉田供水与棉花生长的影响机制,为以痕量灌溉为载体的棉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痕灌的土体供水呈“倒松果型”垂直分布,具有遏制土面蒸发与土体有效供水特征与膜下滴灌相比,痕量灌溉管网埋深下10-2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出现最大值。在棉花耗水量较少的蕾期,两年平均,各痕灌管网埋深处理0-1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只有膜下滴灌(CK)的25.86%~70.68%,各痕灌管网埋深处理2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为膜下滴灌(CK)的67.9%~104.15%。相对于膜下滴灌(CK),痕灌显着降低了表土层土壤含水率,有利于遏制土壤水地表直接蒸发;相应20-40 cm 土层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则有利于为作物根系直接供水。结果表明,管网埋设太深则会使根系吸水受限,导致土壤含水率出现升高趋势。2.棉花根系生物量呈“双S”曲线型增长,0-40 cm 土层具最大根表面积与根长密度在蒙西干旱区灌溉田,棉花蕾期根系生物量快速增长,根重增长值占全生育期的40.5%;花铃期根系生物量慢速增长,期间根重增长值占生育期的5.6%;吐絮期根系生物量又快速增长,增重占生育期的32.8%。棉田各处理根系表面积密度0-40 cm是40-80cm 土层的1.401~1.487倍,根长度密度是40-80 cm 土层的1.383~1.772倍。花铃期T1处理根长度密度与土层水分的空间吻合度为93.9%,较膜下滴灌(CK)高28.8个百分点;吐絮期T1处理根重较CK提高20.73%,根系表面积密度、根长度密度、根系体积密度分别较CK提高15.13%、40.36%、30.48%,根系活力提高43.59%。3.棉花生物量增速呈“钟”状、棉田供水速率呈“倒钹”状曲线,苗期供水需水吻合度差痕灌下棉田耗水量与灌水量和管网埋深呈二次项型显着相关,随灌水量的减少与管网埋深的增加耗水量降低。棉田耗水主要集中在花铃期和蕾期,其次为吐絮期和苗期。两年间,棉田生育期耗水量以T15处理最低,T1、T6、CK耗水量为高。定量估算I360背景下各处理的棉花地上部生物量增长速率与棉田供水速率的冠-水时序吻合度,2016年膜下滴灌(CK)生育期冠-水吻合度约为70.5%,相应T1为78.8%,T6为71.4%,T11为59.2%;T15为35.9%。2017年,生育期冠-水吻合度CK为73.1%,T1为61.6%,T6为70.2%,T11为61.9%,T15为39.9%。结果表明,苗期的棉田供水速率与植株地上部及根系生物量的增长速率时序相悖,降低了期间水分的利用效率。蕾期、花铃期为植株快速生长期,灌溉供水成为支持期间生育耗水的关键。4.灌水量减少与供水层加深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影响了转录组表达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呈降低趋势;痕灌埋深D30下各灌水量处理在棉花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相应D40、D50下各处理。不同处理的棉花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趋势;痕灌D30下各灌水量处理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相应D40、D50下各处理。Illumina转录组测序表明,与膜下滴灌(CK)相比,痕灌管网埋深处理的棉株鉴定出4555个非重叠差异表达基因(DEG)。通过四个处理成对比较共鉴定出4726个非重叠DEG。从D30(2008)和D50(4050)处理中识别出的DEG超过D40(107)处理,并且D30和D50处理棉花中DEGs的变化相对剧烈。这些DEG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和干旱的耐受性有关。因此,不同的灌溉方式通过调节转录组表达影响了棉花生育。5.棉花产量随有效供水量、耗水量增加呈近线性正相关增长,WUE也呈正相关增长棉花籽棉及皮棉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提高,在较高灌水量时随管网埋深的增加而降低。2016灌溉定额(x1)、管网埋深(x2)与棉花籽棉产量(y)关系为:y2016=-9421.17+78.44x1+47.97x2-0.254x1x2-0.094x12+0.583x22(R2=0.651)。痕量灌溉T1、T11处理的籽棉产量最高,分别为6601.5、6574.5 kg/hm2,高于膜下滴灌(CK)0.78%、0.37%。2017 年为:y2017=-12189.79+86.55x1+30.97x2-0.168x1x2-0.103x12+0.178x22(R2=0.938)。膜下滴灌(CK)籽棉产量最高,为5557.20 kg/hm2,痕灌T1为5247.15 kg/hm2,与膜下滴灌差异不显着。棉花籽棉产量随着有效供水量(R2=0.4983~0.9690)、耗水量(R2=0.5481~0.9729)的增加,呈近线性正相关增长;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棉花籽棉产量的增加也呈正相关增长(R2=0.5077~0.9295)。综上所述,痕量灌溉创造了土下“倒松果型”供水结构,提高了棉田供水与棉花需水的空序、时序吻合度;低含水率的表土覆盖有效遏制了土水蒸发,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痕量灌溉获得了与膜下滴灌近同的棉花产量与品质。研究表明,供水量是蒙西干旱区棉花高产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改进农田供水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果仍有潜力。
曹振玺[2](2021)在《灌水处理对膜下滴灌棉花根区土壤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水资源不足和土壤盐渍化成为限制南疆地区棉花的优质高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因子。如何通过制定科学的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和灌溉制度达到节水控盐、棉花优质高产的目的,已经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探明南疆膜下滴灌灌水技术参数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膜下滴灌棉花植株生长、籽棉产量及品质指标对根区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响应过程,分析了不同灌水技术参数及灌溉制度对盐碱棉田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规律的影响,在对控制试验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滴灌条件下,灌水后土壤湿润体呈“椭球体”,且湿润体的范围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滴头流量为2.8 L·h-1,灌水定额为22.5 mm时,土壤表层湿润区半径最小(30.8 cm);滴头流量为5.6 L·h-1,灌水定额为52.5 mm时,土壤表层湿润区半径最大(50.7 cm)。灌水定额相同时,小滴头流量有利于灌溉水垂向入渗;滴头流量相同的条件下,灌溉水入渗深度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22.5-52.5 mm),表层土壤脱盐效果越明显。滴头流量2.8 L·h-1、灌水定额52.5 mm处理有效提高了0-6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同时显着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2)与1膜2带6行相比,1膜3带6行的滴灌毛管布设模式更有利于灌溉水在膜内水平方向上的均匀分布,但垂向入渗深度变浅,根区0-4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显着降低;增加滴头流量和1膜3带6行的滴灌毛管布设模式的处理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着增加,但单铃重、单株成铃数显着降低,籽棉产量分别增加了362.10和219.30 kg·hm-2;水分利用效分别增加了6.7%和2.9%。(3)生育期增加灌水定额有利于棉花根区土壤含盐量的降低,生育期内灌溉定额为405 mm(蕾期和花铃期灌水周期分别为10 d和7 d,灌水定额均为45 mm)能为棉花正常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水盐环境。播后48 d左右棉花株高开始快速增加,在播后94 d达到最大值(75.0-89.0 cm)。单株棉花总叶面积随着灌水总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棉花地上部生物量随着灌水总量的增加(390-457.5 mm)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灌溉定额为405 mm的处理籽棉产量最高(6641.18kg·hm-2),但耗水量(447.77 mm)并非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45 kg·m-3);衣分值(40.74%)、上半部平均长度(31.27 mm)、整齐度指数(86.93%)、断裂比强度(27.37 c N?tex-1)和伸长率(6.77%)等棉纤维品质指标在所有处理中均为最优,有利于棉花的优质高产。综合考虑籽棉产量、棉纤维品质以及WUE,1膜2带6行栽培条件下,生育期内灌水量405mm的灌溉模式(足墒播种,苗期不灌水,蕾期和花铃期灌水周期分别为10 d和7 d,灌水定额均为45 mm)是当地较为适宜的棉田水分管理模式。
赵申晟[3](2020)在《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珍贵程度愈发凸显,自上世纪起,水资源就出现了短缺问题,世界人口地方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正因为水资源如此重要,所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我们必须重视起该问题。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缺乏程度严重,四个人的用水量才与世界水平的单人量持平,这个对比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中用水的供需矛盾加剧,而面对此问题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农业节水灌溉的现实和考虑因素,最终选择了泰安市岱岳区节水灌溉技术展作为研究样本,试找寻这其中所涵括的关键问题,对于目前现状更是作出一部分建议,让目前的技术更进一步,能够在农业发展方面得到应用。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在环境有待优化这些方面上,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岱岳区的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浅见。我们都知道,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改变用水习惯,采取合理的利用手段,将符合生产条件的低产田地转变成为高产。首先我们需要保护现有的农田基础,其次就是不断创新培育方法,在具备灌溉节水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该项措施,将旱地涝地的农作物生产工作稳步推进,把握关键时期,不断改善当地的土地情况。在没有可以实施灌溉条件的地区,就需要把农业节水大力推进,用最大的限度完成水资源充分利用的可能,以提高作物的生产水平。农业缺水还是存在缺口的,所以我们走向节水型社会是发展所趋,只有积极开发灌溉技术才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当下对于如何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问题,发展节水灌溉便是重要途径。把节水灌溉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便可使氮磷等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对生态的污染,还可以大大提高农肥的利用率。这便是节水灌溉技术以“低污染、低排放”的形式在现代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体现。所以为了建立起泰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要实行农业灌溉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政策。
王振华,陈学庚,郑旭荣,范文波,李文昊,宗睿[4](2020)在《关于我国大田滴灌未来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滴灌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精量灌溉技术之一。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研究项目"中国大田滴灌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梳理了滴灌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阐明了对我国大田滴灌的总体认识;结合新疆滴灌节水技术发展过程,从区域发展、自动化程度、系统能耗、管理标准规范、水肥利用效率及残膜污染等方面深刻剖析了我国大田滴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大田滴灌发展建议:制定分区分级分步骤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滴灌信息化和自动化关键技术及设备,因地制宜发展自压滴灌,滴灌技术应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滴灌系统水肥利用效率及推动实现膜下滴灌生态可持续等;形成了滴灌技术分区发展与工程建设、灌排管网一体化及自动化协同建设、规模化自压自动化滴灌系统科技攻关及工程建设、长期滴灌节水增效与生态可持续研究等适合我国大田滴灌发展战略。为促进滴灌技术可持续发展,支撑"节水优先"思想,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提供一定思路和支撑。
杨松梅[5](2020)在《随动式棉田残膜回收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自从在我国推广后,地膜覆盖面积增长迅猛。目前我国地膜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地膜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地膜植棉机械化、膜下滴灌和精量播种技术大幅提升了新疆棉花生产,目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居我国首位。然而,在地膜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农田残膜回收工作不彻底,土壤中的残膜连年积累,严重危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行当年地膜全回收,逐步回收陈年地膜是解决农田残膜问题的可行思路,但厚度过小的地膜在秋季回收作业时易碎,导致小块的残膜与土壤混合难以回收。目前我国现有的残膜回收机存在回收率偏低,使用可靠性差的难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在施行耐候膜新国标的基础上,将农机、农艺、农膜相结合,采取整膜回收、翻转清杂、自动卷膜的设计思路。因此本文以新疆棉花田间地膜为研究对象,开展棉田地膜回收关键技术及随动式残膜回收机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探究关键部件作业性能,对推动残膜回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装备支撑,对提高机械化残膜回收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试验关键因素及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研究。研究了残膜所处的田间地貌,获得了与残膜回收有关的棉花的种植密度、棉田土壤物理特性、地膜表面杂质的分布情况、棉田地表平整度和耐候残膜的力学特性等基础数据,为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进行了探讨,确定了随动式残膜回收机主体结构形式、工作原理和传动方案。(2)起膜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根据经验和实际起膜需求,设计了一种起膜装置及三种不同形状的起膜齿,确定了起膜装置中起膜齿的排列及配合尺寸。探究了起膜机理,建立了起膜装置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稳定作业状态下起膜机构的受力情况,确定了仿形连杆尺寸;经起膜齿入土深度稳定性测试结果可知,开沟稳定性超过了80%,仿形机构结构设计合理,达到行业标准要求。为选择出最优起膜齿,以起膜齿类型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以起膜率、作业阻力和土壤扰动和根茬起出率为考核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机具前进速度为4.5 km/h、起膜深度为40 mm的作业条件下,起膜齿类型显着影响起膜率、作业阻力和土壤扰动;起膜齿A具有最高的起膜率,其次是起膜齿B和C;起膜齿B的作业阻力最大,其次是起膜齿A和C;起膜齿B的土壤扰动最大,起膜齿A和C相近;三种起膜齿对根茬起出率指标的影响不显着。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综合考虑随动式残膜回收机的作业条件和技术要求,得到了三种起膜齿中起膜齿A为最佳选择。(3)捡拾与脱膜装置设计。通过对捡拾和脱膜作业原理的研究,设计了一种集成捡拾、脱膜和清杂的装置,具体包括对捡拾钉齿、捡拾链条、捡拾滚筒、脱膜辊等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设计,并对关键部件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捡拾钉齿、捡拾链条的排列等相关尺寸参数。建立捡拾钉齿运动模型,分析了捡拾钉齿的运动过程可知,其捡拾轨迹为摆线,同时通过分析残膜被顺利捡拾的条件,获得了捡拾速比的参数范围为11.3,为残膜回收机的田间试验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脱膜运动过程,得到了顺利脱膜的作业条件,结合耐候残膜的力学特性,理论上验证了脱膜结构设计的合理性。(4)卷膜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设计了一种可实现自动卸膜和复位的带式卷膜装置,主要包括卷膜装置机架、卷膜辊、卷膜芯轴、气弹簧、自动卸膜液压系统等主要部件的结构设计。对试验材料即残膜和卷膜带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行了测定;建立了卷膜带力学模型,并考虑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了卷膜装置的驱动形式为双辊驱动;对卷膜辊装置受力分析,确定了气弹簧的参数和型号;对卷膜过程中的残膜受力分析,结合残膜的力学特性可知,为确保卷膜过程中残膜不出现被拉断等现象,需要限制膜卷的最大直径为0.5 m。为获得最佳的结构和运动参数,进行了多因素田间试验研究,考察各因素对卷膜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卷膜装置最优参数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为5.38 km/h,卷膜速比为1.19,卷膜倾角为80°,此时膜卷平均密度为122.7 kg/m3,膜卷满足残膜资源化利用要求。(5)整机田间试验。综合利用前期随动式残膜回收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研制了适用于新疆棉田的随动式残膜回收机并完成了样机的试制。以捡拾速比、机具前进速度和起膜深度作为试验因素,以残膜捡拾率和缠膜率作为优化目标,对残膜回收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对回归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捡拾速比、机具前进速度和起膜深度分别为1.08、5.6 km/h和45 mm时,残膜捡拾率为91.7%,缠膜率为1.6%,满足残膜回收作业要求。
王建中[6](2019)在《甘肃省临夏县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膜下滴灌技术应运而生,甘肃省临夏县农业发展期间巧妙应用这一技术,能够实现增产增收目的。在技术介绍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技术应用现状及常见问题,最后重点探究技术应用及推广策略。希望技术研究者和实践者能够以此为借鉴,为甘肃省临夏县农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东旺[7](2019)在《水肥耦合对机采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棉花种植历史久远,为我们国家最大的产棉大省。随着现代机械化、种植集约化的推广,机采棉种植得到大面积推广。为进行不同水肥耦合对机采棉生长效应的研究。以机采棉为试验材料开展测坑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W1:2160m3/hm2、W2:2880 m3/hm2、W3:3600 m3/hm2)和3个施肥量(F1:150-60-30、F2:250-100-50、F3:350-140-70kg/hm2,N-P2O5-K2O比列为1:0.4:0.2)进行正交耦合试验,分析了不同水肥耦合对机采棉生长及产量的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在各施肥水平下,不同处理机采棉株高、茎粗和叶面积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长。同一灌溉水平下,随着施肥的增多,机采棉株高、茎粗、棉铃总数呈先上升后降低变化,适量施肥有助于棉花株高、株茎的增加,但超过一定水平时,施肥会对株高、株茎有抑制作用,在灌水(W1)下棉花生长受到水分胁迫,相同施肥水平下灌水对株高、株茎的影响为W3>W2>W1。从不同滴灌施肥处理来看,F2W3组合株高、株茎最大,W1F3处理最小。同株高和株茎相似,在相同施肥量下灌溉对叶面积指数的效应为W3>W2>W1;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多,叶面积指数先上升后降低;从不同水肥处理得出,W2F2、W2F3、W3F2叶面积指数分别为3.6、3.8、3.7,符合高产棉花的叶面积指数。(2)随着生长进程的推进,棉花干物质总量增长迅速并且在8月份到达峰值。机采棉地上部干物质总量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S”型变化;在同一灌水量下,机采棉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施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施肥量F2、F3下机采棉干物质量显着高于F1处理,棉花收获期根干物质量随施肥量的增多先上升后减低,在施肥水平F2下到达峰值,其中F2W2水肥处理棉花根干物质量相较其它最大为4.7g/株。棉花有效铃数、百铃质量在低灌水水平(W1)、中灌水水平(W2)下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高等灌溉水平(W3)下,棉花有效铃数随施肥量的增多先上升后减低,百铃质量在F2、F3施肥量下差异不显着;在F1施肥处理下,棉花百铃质量、有效铃数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F2、F3施肥处理下,机采棉有效铃数、百铃质量随灌溉量增加增长缓慢。(3)在中水、高水灌溉水平下,机采棉根冠比随施肥量的增长总体上呈现降低效应。在同一灌水水平下,PFP随施肥量的增加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肥料偏生产力随灌水的增多略有上升,当施肥F3时,灌水处理W2、W3PFP区别较小。在W1、W2灌水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在W3灌水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机采棉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二次抛物线关系,机采棉地上部干物质量与籽棉产量呈现一次线性关系。不同水氮处理对机采棉籽棉产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设计水平范围内灌水量的正效应和负效应都相对明显,而施氮量的正效应明显,负效应平缓,二因素对籽棉产量的作用顺序为:氮肥施入量>灌溉水量,水肥之间具有协同效应。各因素最佳组合为:当灌溉水量(W)为3120.5m3/hm2,氮肥施入量(N)为292.6kg/hm2时,此时籽棉产量为6082.5 kg/hm2。(4)在同一施肥水平下,土壤含水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深度0-40cm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下降,各水平处理土壤硝态氮大部分聚集在0-15cm之间;W1处理下,硝态氮聚集在土体表层向下运动较少;W2处理下,土壤中硝态氮利用率高使得土层中硝态氮含量降低;W3处理下,水分充足造成肥料向下运移明显,进而造成深层硝态氮含量的增加;W2F2处理土壤硝态氮分布深度40-80cm处,棉花根系主要分布在此范围利于棉花对养分的吸收。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8](2018)在《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以新疆阿瓦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一直是农业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灌溉水源的匮乏阻碍着干旱区域农业的增产和可持续发展。纵观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完善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提升农户采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性,有利于改善水土资源匮乏的局面。然而随着人口的增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用水供求矛盾日益凸显,而推行灌溉制度的革新、完善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推广节水灌溉农业项目,是发展节水型社会及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西部干旱区域地方政府大力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建设,同时考虑到农村灌溉管理制度不完善、农业节水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着力开展灌溉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农户参与村级灌溉管理事务并组织节水技术等相关培训。地方政府的这些配套政策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农户的膜下滴灌技术采用以及农业生产行为,并最终对农户技术效率和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农村基层灌溉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如何,是否提高了农户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积极性进而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新疆阿瓦提县为样本区域,利用2017年的农户调研数据。首先,构建参与式灌溉对农户采用两种类型膜下滴灌技术影响的PROBIT模型,研究农户参与村级灌溉管理规则制定、参与培训、监督管理等关键变量对农户采用政府滴灌技术与土滴灌技术的影响。其次,结合农业投入产出调研数据,采用基于投入视角的DEA模型,测算参与式灌溉管理背景下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最后针对研究分析结果为提升农户自愿参与村级灌溉管理日常、提高农业用水管理绩效以及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释了本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指出全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等。首先分析本文研究问题所暗含的政策及事实背景,指明在西部缺水区域灌溉水资源的匮乏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制度的改革以及节水技术的推广是提升水土资源利用率以及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参与式灌溉管理通过改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决策,并最终对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此外,本章还敷陈了研究目地、内容、方法,进而确定技术路线,最后交代了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部分。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参与式灌溉管理与农户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旨在总结和归纳以往学者在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参与式灌溉管理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纳的影响、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界定相关概念。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节首先对自主治理理论、农户技术采用理论、农业技术与水土资源经济效益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并解释其与本研究议题间的关联,进而形成全文的理论支撑。然后,根据上述理论支撑构建参与式灌溉管理与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和7个乡镇、17个行政村、774户农户的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研究样本村的基本情况、参与式灌溉管理情况、膜下滴灌技术使用情况等。发现研究区域农户所拥有的耕地面积较多,农地块数较多且分散程度严重,同时存在季节性水资源短缺情况,但农户参与村级灌溉管理事务的活跃度较强,而膜下滴灌技术的采用程度在不同的乡镇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性。第五章是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影响的实证分析,选用PROBIT模型检验了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采用政府滴灌和土滴灌决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规则制定、监督管水员工作正向显着提升农户采用政府滴灌的可能性,而对农户采用土滴灌的影响不显着。原因在于政府滴灌技术是有村集体统一管理而土滴灌技术属于农户自行运营管理模式。农户通过参与灌溉管理,一方面通过信息获取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节水灌溉公共政策与政府滴灌技术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互惠互监机制,有利于形成内部监督,提高政府滴灌的管理绩效以及水资源可获得性,进而提升农户的节水预期与采用政府滴灌的可能性。(2)参与本村节水灌溉技术培训或灌溉管理相关培训正向显着影响农户采用政府推广的滴灌和土滴灌技术。原因在于农户通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培训或灌溉管理相关培训,能够提升对膜下滴灌技术的认知程度与运营管理的熟练度,进而积极影响农户采用两种膜下滴灌技术的行为决策。第六章是结合农业投入产出调研数据,选用基于投入视角的DEA模型,测算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背景下农户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发现总体上农户的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分别为31.8%和59.7%。进一步的通过分样本比较分析,发现无论是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样本,还是未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样本中,参与灌溉管理的农户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值明显高于未参与灌溉管理农户。其中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农户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分别为33.5%和71.6%)明显高于未采用膜下滴灌技的农户(31.0%和54.3%)。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和政策启示部分,主要是总结、归纳并陈述本研究的结论,并通过对这些结论的梳理,结合本研究区域的实际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要完善基层灌溉管理制度,强化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的激励机制与信息流通机制。其次,要加强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资金与技术的扶持力度,加大节水技术培训力度,改善参与式灌溉管理的互惠互助机制。最后,需要增强农户节水意识,提升农业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保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苏荟[9](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谢芳[10](2011)在《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国家级重要文件的形式明确阐述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然而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地资源禀赋、地理特征、气候资源有所不同,各地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干旱区绿洲之上的,它的发展模式的选择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必须适合兵团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对现实背景的分析提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一论文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对现代化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并简要说明现代化理论新的发展趋势——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指引方向。对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而为清晰的阐述论文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特征的分析,研究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模式变迁。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结构层次和绿洲特殊的光热资源决定了兵团适宜发展大田作物生产、特色林果生产和设施农业生产,而在兵团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时期所采用技术的不同,兵团绿洲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的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一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模式选择。新时期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将面临来自水资源短缺、市场经济发展、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等各方面的挑战,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成为重要内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一种模式的选择已经不能满足团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当前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现状的研究,找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发现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主要发展方向。利用能值理论,把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进行综合分析,对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指标进行比较,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评价。对兵团典型调研地区农业模式的调研数据进行能值评估,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和常规灌溉条件下同一生产方式的指标的比较,从而论证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并且做到了与本国国情、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效结合。而国内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模式。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模式发展经验的借鉴,有助于指导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通过这些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借鉴,本研究提出了以天业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大田农业生产模式、林果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和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建设目标、主要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益进行了阐述。然后依据党中央对新时期兵团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兵团特殊体质的需要,对兵团农业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兵团农业发展的“软环境”兵团绿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兵团屯垦戍边特殊体质与新时期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实现兵团绿洲现代农业与干旱区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必将致力于建立在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之上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该研究的进行将为兵团绿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转型提供借鉴,为兵团绿洲未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指引方向,也会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做出有效参考。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在以往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下的模式的选择研究。虽然部分现代化评价指标也能表示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指标处理过程中仍存在过多的人为因素。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可以基本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客观评价。
二、棉花膜下滴灌(加压式)机械化技术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膜下滴灌(加压式)机械化技术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痕量灌溉对棉田时空供水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棉花生产现状 |
1.2.1 世界棉花生产现状 |
1.2.2 中国棉花生产现状 |
1.2.3 内蒙古棉花生产现状及未来展望 |
1.2.4 棉花主要生产技术 |
1.3 我国棉花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1 棉花生产成本增长过快、植棉面积减少 |
1.3.2 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
1.3.3 棉花产量和品质降低 |
1.3.4 病虫害发生严重 |
1.3.5 水资源浪费严重 |
1.4 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4.1 节水灌溉的概念 |
1.4.2 节水灌溉的理论 |
1.4.3 节水灌溉的发展历程 |
1.4.4 节水灌溉优缺点 |
1.5 节水灌溉对水效与作物的影响 |
1.5.1 节水灌溉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1.5.2 节水灌溉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
1.5.3 节水灌溉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5.4 节水灌溉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1.5.5 节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6 痕量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
1.6.1 痕量灌溉的原理 |
1.6.2 痕量灌溉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研究所依据的理论 |
1.9 研究内容 |
1.10 技术路线 |
1.1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
2.3 试验设计 |
2.4 田间管理与生育时期 |
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5.1 土壤样品采集与水分测定 |
2.5.2 棉花根系样品采集与测定 |
2.5.3 棉花地上部样品采集与测定 |
2.5.4 棉花光合生理及转录组测序样品采集与测定 |
2.5.5 棉花产质量样品采集与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痕量灌溉的棉田水分时空变化效应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痕量灌溉对棉田不同时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1.2 痕量灌溉对棉田不同时期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
3.1.3 痕量灌溉对棉田不同时期土壤耗水量的影响 |
3.1.4 土壤供水对棉田耗水量的影响 |
3.1.5 痕量灌溉对棉田耗水强度的影响 |
3.2 讨论 |
3.2.1 痕量灌溉下农田土壤水蒸发与地膜保水 |
3.2.2 痕量灌溉下农田土壤储水消耗与生产节水 |
3.2.3 痕量灌溉的水分分布与农田耗水 |
3.2.4 痕量灌溉对棉田土壤耗水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痕量灌溉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棉花根系生物量的累积与供水关系 |
4.1.2 痕量灌溉对棉花根系形态的影响 |
4.1.3 痕量灌溉对棉花根系活力的影响 |
4.1.4 痕量灌溉对棉花根系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棉花根系建成与供水的关系 |
4.2.2 棉花根系土层分布与灌水的关系 |
4.2.3 根系活性及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4.3 小结 |
第五章 痕量灌溉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痕量灌溉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
5.1.2 痕量灌溉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
5.1.3 痕量灌溉对棉花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 |
5.1.4 痕量灌溉对棉花根冠比的影响 |
5.1.5 痕量灌溉对棉花干物质累积与供水关系的影响 |
5.2 讨论 |
5.2.1 植株地上部生长与供水方式的关系 |
5.2.2 植株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与农田供水的时序关系 |
5.2.3 根冠比对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5.2.4 水-根-冠时空吻合对作物生长的意义 |
5.3 小结 |
第六章 痕量灌溉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及转录组表达的影响 |
6.1 结果与分析 |
6.1.1 痕量灌溉对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6.1.2 痕量灌溉对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6.1.3 痕量灌溉对棉花花铃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 |
6.1.4 痕量灌溉对棉花花铃期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6.1.5 痕灌管网埋深对棉花花铃期光合日变化特性的影响 |
6.1.6 痕灌管网埋深对棉花DEGs的鉴定和注释 |
6.2 讨论 |
6.2.1 灌溉方式对棉花光合性能的影响 |
6.2.2 灌溉方式对光合性能日变化的影响 |
6.2.3 痕灌埋深对棉花叶片转录组谱表达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七章 痕量灌溉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 |
7.1 结果与分析 |
7.1.1 痕量灌溉对棉花结铃性状的影响 |
7.1.2 痕量灌溉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7.1.3 籽棉产量与灌溉定额、管网埋深的关系 |
7.1.4 籽棉产量与有效供水量的关系 |
7.1.5 籽棉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 |
7.1.6 籽棉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7.1.7 痕量灌溉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
7.2 讨论 |
7.2.1 灌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7.2.2 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7.2.3 灌溉方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7.2.4 灌溉方式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7.3 小结 |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水-根-冠”吻合度 |
8.1.2 农田保水和高效用水技术体系 |
8.1.3 痕量灌溉与膜下滴灌的优劣 |
8.1.4 棉田痕量灌溉方式的高效利用 |
8.1.5 痕量灌溉的优化与新的应用 |
8.2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
在读期间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 |
(2)灌水处理对膜下滴灌棉花根区土壤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膜下滴灌棉花研究进展 |
1.2.2 滴头流量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
1.2.3 毛管布设方式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 |
1.2.4 膜下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溉制度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技术路线 |
2.3 棉花种植模式 |
2.4 试验设计 |
2.4.1 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试验 |
2.4.2 灌水技术参数对棉花根区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试验 |
2.4.3 不同灌水处理对棉田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试验 |
2.5 降雨量数据 |
2.6 数据分析处理 |
第三章 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
3.1 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湿润区范围的影响 |
3.2 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2.1 灌水定额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2.2 滴头流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3 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1 灌水定额对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2 滴头流量对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灌水技术参数对棉花根区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 |
4.1 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4.2 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
4.3 灌水技术参数对棉花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
4.4 灌水技术参数对棉田耗水量的影响 |
4.5 灌水技术参数对棉花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品质的影响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灌溉制度对棉田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 |
5.1 不同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5.2 不同灌溉制度对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
5.3 不同灌溉制度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5.3.1 不同灌溉制度对株高的影响 |
5.3.2 不同灌溉制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
5.3.3 不同灌溉制度对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
5.3.4 不同灌溉制度对棉田耗水量的影响 |
5.3.5 不同灌溉制度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6 不同灌溉制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农业推广概述与灌溉技术方法 |
2.1 农业推广理论 |
2.2 农业推广体系的概念 |
2.3 农业节水相关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3 水资源综合管理理论 |
2.3.4 制定农业节水规划的理论原则 |
2.4 节水灌溉推广模式的研究 |
2.4.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
2.4.2 科教单位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
2.4.3 企业主导的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
2.4.4 政府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
2.5 节水灌溉的技术特点 |
2.5.1 喷灌 |
2.5.2 微灌 |
2.5.3 渗灌 |
3 泰安市节水灌溉发展分析 |
3.1 水灌溉分析 |
3.1.1 应用微喷节能灌溉技术 |
3.1.2 节水与配水过程相结合 |
3.1.3 利用传统灌溉技术优势,提升新技术的节水效果 |
3.2 发展趋势 |
3.3 灌溉技术 |
3.3.1 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
3.3.2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
3.3.3 喷灌技术 |
3.4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
3.4.1 加强渠系改造和配套建设 |
3.4.2 农业灌溉中采用信息化管理 |
3.4.3 采用先进节水管理措施 |
3.4.4 先进节水管理工作的发展 |
3.4.5 当前农田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
3.5 泰安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策略 |
3.5.1 加强农业节水管理 |
3.5.2 狠抓工业节水 |
3.5.3 加强城镇生活用水管理 |
3.5.4 采取工程措施,加强拦蓄地表水 |
3.5.5 积极引用客水资源 |
4 实行节水灌溉后的效益分析 |
4.1 节水灌溉整体效益 |
4.1.1 节水效益分析 |
4.1.2 节约土地,土地效益增加明显 |
4.1.3 节省投资,提高节水效益 |
4.1.4 社会效益分析 |
4.2 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影响 |
4.2.1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效益的含义分析 |
4.2.2 节水灌溉在发展节水效益上的理论分析 |
4.3 分析计算节水效益方法 |
4.4 喷灌系统的节水效益分析 |
4.5 滴灌系统节水效益分析 |
4.6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效益 |
5 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 |
5.1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1 缺乏节水意识 |
5.1.2 人员经费不足 |
5.1.3 缺乏灌溉设施 |
5.1.4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
5.1.5 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
5.1.6 缺乏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制度 |
5.2 节水灌溉推广过程中的问题 |
5.2.1 缺乏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
5.2.2 农民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不足 |
5.2.3 水价价格激励机制不完善 |
5.2.4 调查取证农户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态度 |
6 促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办法 |
6.1 选择与应用节水灌溉设备 |
6.2 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
6.2.1 新建井灌区并且最大力度发展其节水增效灌溉模式 |
6.2.2 北方井渠结合节水灌溉模式 |
6.2.3 城郊工程技术模式 |
6.3 完善节水灌溉服务体系 |
6.3.1 加快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
6.3.2 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完善系统工程 |
6.3.3 重视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
6.4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管理和研究 |
6.5 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
6.5.1 明晰水权 |
6.5.2 构建水权市场 |
6.5.3 建立水权储蓄制度 |
6.5.4 实施农户参与式管理 |
6.5.5 加大补偿力度 |
6.6 应用及推广举措 |
6.6.1 进一步健全农业市场制度 |
6.6.2 进一步完善灌溉管理制度 |
6.6.3 加大对灌溉技术投入支持 |
6.6.4 节水灌溉技术技术阶段发展历程 |
6.7 加强推广人员培养 |
6.7.1 改善推广人员工作环境 |
6.7.2 加强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
6.7.3 加强推广机构建设 |
7 总结和展望 |
7.1 对策与建议 |
7.2 前景展望 |
7.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关于我国大田滴灌未来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滴灌的发展历史 |
2 对我国大田滴灌的总体认识 |
3 新疆滴灌节水发展历程 |
3.1 膜下滴灌技术的试验摸索阶段(1996年—1998年) |
3.2 滴灌技术的大力推广阶段(1999年—2007年) |
3.3 滴灌技术推广与节水增效并存发展阶段(2008年—2014年) |
3.4 滴灌技术规模趋稳、提质、增效、内涵发展阶段(2015年—2017年) |
4 我国大田滴灌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 |
4.1 国家大田滴灌区域发展不平衡,亟需国家顶层设计 |
4.2 滴灌工程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部分灌区农民投入缺乏积极性 |
4.3 滴灌工程关键设备、材料整体科技含量及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
4.4 滴灌系统能耗高,节能减排压力大 |
4.5 滴灌技术缺乏有效的管理标准规范,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
4.6 滴灌水肥利用效率不高,残膜污染严重 |
5 关于大田滴灌发展的思考 |
5.1 指导思想 |
5.2 发展目标 |
5.2.1 因地制宜,分区分级 |
5.2.2 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
5.2.3 规模适度,标准规范 |
5.2.4 节能降耗,提质增效 |
5.3 滴灌工程建设目标 |
5.3.1 “四化”的具体内涵 |
(1)水质处理自动化: |
(2)输水管道化: |
(3)滴灌均匀化: |
(4)管理信息化: |
5.3.2 五个显着特征的具体内涵 |
(1)集中连片: |
(2)设施完善: |
(3)技术先进: |
(4)管理规范: |
(5)效益显着: |
6 中国大田滴灌发展战略 |
6.1 大田滴灌技术分区发展与工程建设 |
6.2 大田滴灌灌排管网一体化及自动化协同建设 |
(1)统筹规划滴灌灌排管网一体化。 |
(2)推进大田滴灌灌排系统管网化、自动化研究。 |
(3)逐步实现大田滴灌灌排系统信息化和自动化。 |
6.3 规模化自压自动化滴灌系统科技攻关及工程建设 |
6.4 长期滴灌节水增效与生态可持续研究 |
(5)随动式棉田残膜回收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装备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影响残膜回收试验关键因素及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研究 |
2.1 影响残膜回收试验关键因素研究 |
2.1.1 研究作业区域的基本地貌 |
2.1.2 种植密度及自然概况 |
2.1.3 耐候地膜的力学特性研究 |
2.1.4 验证卷收残膜的可行性 |
2.2 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研究 |
2.2.1 秸秆还田-随动式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总体设计 |
2.2.2 随动式残膜回收机的工作原理 |
2.2.3 传动方案设计 |
2.2.4 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膜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
3.1 起膜装置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3.1.1 起膜装置整体结构 |
3.1.2 起膜装置工作原理 |
3.2 起膜齿研究 |
3.2.1 起膜齿结构设计 |
3.2.2 起膜齿受力分析 |
3.2.3 起膜齿排列 |
3.2.4 起膜齿与捡拾滚筒的配合 |
3.3 仿形装置研究 |
3.3.1 仿形装置结构设计 |
3.3.2 仿形机构受力分析 |
3.3.3 仿形连杆尺寸的确定 |
3.3.4 起膜齿入土深度稳定性测试 |
3.4 试验研究 |
3.4.1 试验方案 |
3.4.2 指标的测定 |
3.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捡拾与脱膜装置设计 |
4.1 捡拾与脱膜装置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4.1.1 总体结构 |
4.1.2 工作原理 |
4.2 残膜捡拾链条设计 |
4.2.1 捡拾链条结构设计 |
4.2.2 捡拾钉齿在链板上的排列 |
4.2.3 捡拾链板的布置 |
4.3 捡拾作业条件分析 |
4.3.1 捡拾钉齿运动分析 |
4.3.2 残膜受力分析 |
4.3.3 捡拾装置受力分析 |
4.4 捡拾滚筒 |
4.4.1 结构设计 |
4.4.2 工作过程与原理 |
4.5 脱膜装置 |
4.5.1 脱膜装置结构 |
4.5.2 工作原理 |
4.5.3 脱膜作业条件分析 |
4.6 清杂螺旋输送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膜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
5.1 卷膜装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
5.1.1 卷膜装置结构 |
5.1.2 卷膜装置传动系统与工作原理 |
5.2 关键部件设计 |
5.2.1 卷膜带设计 |
5.2.2 卷膜芯轴设计 |
5.2.3 气弹簧设计 |
5.2.4 自动卸膜液压系统 |
5.3 试验与结果分析 |
5.3.1 试验条件 |
5.3.2 试验因素与指标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整机田间试验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试验方案设计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6.3.2 各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
6.4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
6.4.1 参数优化 |
6.4.2 试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6)甘肃省临夏县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膜下滴灌技术基本介绍 |
1.1 内涵 |
1.2 特点 |
2 膜下滴灌技术应用现状及问题 |
2.1 应用现状 |
2.2 常见问题 |
3 膜下滴灌技术具体应用及推广策略 |
3.1 具体应用 |
3.1.1 应用于番茄种植 |
3.1.2 应用于棉花种植 |
3.1.3 应用于玉米种植 |
3.1.4 应用于马铃薯种植 |
3.2 推广策略 |
3.2.1 完善相关制度 |
3.2.2 结合多种农艺技术 |
3.2.3 推行优惠政策 |
3.2.4 强化农民认知意识 |
4 总结 |
(7)水肥耦合对机采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同灌水施肥条件下棉花水氮耦合关系研究 |
1.2.2 不同灌水施肥条件下水肥耦合关系研究 |
1.2.3 不同灌溉施肥条件下棉花灌溉制度效应研究 |
1.2.4 机采棉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滴灌施肥条件下覆膜宽度对棉花土壤水分及地温的影响研究 |
3.1 不同覆膜宽度下棉花各生育期内地温动态变化 |
3.2 棉花不同生育期土壤最高地温的变化 |
3.3 不同覆膜宽度棉花生育期各阶段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变化 |
3.4 棉花全生育期内不同土层温度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
3.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
4.1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1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株高的影响 |
4.1.2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茎粗的影响 |
4.1.3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4.2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产量的影响 |
4.2.1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蕾铃个数的影响 |
4.2.2 不同滴灌施肥量对机采棉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
4.2.3 不同滴灌施肥量对机采棉收获期根干物质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滴灌施肥量对机采棉根冠比的影响 |
4.2.5 不同滴灌施肥量对机采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4.2.6 机采棉籽棉产量与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关系 |
4.3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1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2 机采棉地上部干物质量累积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机采棉土壤水分、养分分布规律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1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棉花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5.2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棉花土壤硝态氮变化的影响 |
5.3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棉花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4 籽棉产量与施氮量、灌水量的效应关系 |
5.4.1 籽棉产量与水、氮单因素效应 |
5.4.2 水氮耦合模型建立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以新疆阿瓦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阅读与理论分析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
1.6.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概念界定 |
2.1.1 参与式灌溉管理 |
2.1.2 膜下滴灌技术 |
2.1.3 水资源利用效率 |
2.1.4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
2.2 文献综述 |
2.2.1 参与式灌溉管理 |
2.2.2 农户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3 参与式灌溉管理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纳的影响 |
2.2.4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2.3 简要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自主治理理论 |
3.1.2 农户技术采用理论 |
3.1.3 农业技术与水土资源经济效益理论 |
3.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
4.1. 调查区域概况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统计分析 |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 |
4.2.2 样本村基本情况 |
4.2.3 膜下滴灌技术使用情况 |
4.2.4 参与式灌溉管理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膜下滴灌技术采用的影响 |
5.1 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影响:理论解析 |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5.2.1 实证模型 |
5.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5.4 灌溉管理制度激励效应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参与式灌溉管理背景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方法介绍 |
6.1.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6.1.3 DEA模型的构建 |
6.2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
6.2.1 农业水资源综合效率分析 |
6.2.2 农业土地资源综合效率分析 |
6.3 参与式灌溉管理背景下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研究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9)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集体行动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
2.3.2 基本假设 |
2.3.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3.1 研究假设 |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
6.3.3 结论和启示 |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10)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化的发展推进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
1.1.2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
1.1.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研究方面 |
1.2.2 实践发展方面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现代农业的理论 |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实质及特征 |
2.1.2 绿洲农业 |
2.1.3 农业现代化理论 |
2.1.4 现代农业模式的演变 |
2.2 农业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2.1 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
2.2.2 能值分析理论 |
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
第三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
3.1 兵团绿洲的分布 |
3.1.1 新疆北部绿洲 |
3.1.2 新疆南部绿洲 |
3.1.3 新疆东部绿洲 |
3.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环境特征 |
3.2.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自然环境 |
3.2.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经济环境 |
3.2.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社会环境 |
3.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3.3.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 |
3.3.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运行系统与实践效果 |
4.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概况 |
4.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运行系统设计 |
4.2.1 大田农业生产模式 |
4.2.3 特色林果农业生产模式 |
4.2.4 设施农业生产模式 |
4.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
5.1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各种能值流及投能结构分析 |
5.1.1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图的绘制 |
5.1.2 数据来源与能值的计算 |
5.1.3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分析 |
5.1.4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分析 |
5.1.5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指标分析 |
5.1.6 基于能值分析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评价 |
5.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能值评估 |
5.2.1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概况 |
5.2.2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能值分析 |
5.3 以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前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
6.1 国外农业资源禀赋不同的农业现代模式比较与分析 |
6.1.1 资源优势型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例 |
6.1.2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模式——以荷兰为例 |
6.1.3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资源匮乏的现代农业模式——以以色列为例 |
6.1.4 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模式的启示 |
6.2 国内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经验 |
6.2.1 都市农业模式 |
6.2.2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
6.2.3 设施农业模式 |
6.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的启示 |
6.3.1 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
6.3.2 完善的农业保障机制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起决定性的作用 |
6.3.3 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高效、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
6.3.4 农业模式逐渐呈现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
6.3.5 市场化和国际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时尚潮流 |
6.3.6 由注重产值(量)的外延型发展向重视效益的内涵型方向发展 |
6.3.7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多种层次的科技培训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及政策建议 |
7.1 基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 |
7.1.1 大田农业生产模式 |
7.1.2 林果特色农业生产模式 |
7.1.3 设施农业生产模式 |
7.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的政策建议 |
7.2.1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实施地方特色的优惠政策 |
7.2.2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对专业技术进行政策补贴 |
7.2.3 培育良好投资环境,出台以高新技术的市场融资政策 |
7.2.4 拓宽筹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 |
7.2.5 引进和培养人才,培育新型团场职工 |
7.2.6 充分利用可更新环境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棉花膜下滴灌(加压式)机械化技术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痕量灌溉对棉田时空供水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D]. 陈立宇.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2]灌水处理对膜下滴灌棉花根区土壤水盐分布及WUE的影响[D]. 曹振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D]. 赵申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4]关于我国大田滴灌未来发展的思考[J]. 王振华,陈学庚,郑旭荣,范文波,李文昊,宗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04)
- [5]随动式棉田残膜回收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杨松梅. 吉林大学, 2020
- [6]甘肃省临夏县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与应用[J]. 王建中. 农业机械, 2019(10)
- [7]水肥耦合对机采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 王东旺.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以新疆阿瓦提县为例[D].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9]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10]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谢芳. 石河子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