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高产栽培技术

甘草高产栽培技术

一、甘草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万森,郭海荣[1](2021)在《腾格里沙漠甘草栽培丰产高产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甘草作为一种豆科甘草植物,具有较强的药物功效,当前我国甘草出口量较大,但该植物开采起来较为困难,现阶段野生甘草受到沙漠化等环境影响,数量减少,且人工甘草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发展人工种植,总结腾格里甘草栽培丰产技术,满足甘草市场需求至关重要。本研究具体阐述甘草栽培丰产技术,以供参考。

刘志格[2](2021)在《天师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Aesculus chinensis var.wilsonii)的干燥种子,是中药娑罗子的来源之一,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娑罗子的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其中七叶皂苷A为娑罗子药典规定检测指标。天师栗主产于湖北西部、河南西南部、湖南等地。近年来,随着娑罗子在医疗、化工、园林观赏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市场对其需求量日益增大,应用价值较高。由于其生产上存在挂果年限长(树龄需10年以上)、落花落果、种质混乱、栽培管理粗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速产、丰产、稳产、优质成为实现天师栗规范化种植的重要内容和亟需实现的生产目标。故本研究主要从嫁接促早果、保花保果、种质资源评价及核心种质库初步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天师栗规范化生产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1.天师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选择3个不同年限的低龄天师栗做砧木开展嫁接试验,结果表明6年生砧木嫁接存活率最高,且有16株植株成功结果,平均单株结8个果实,单株平均产量122 g,平均单果重16.2 g。对已挂果的天师栗喷施生长调节剂搭配叶面肥进行保花保果试验,结果表明萘乙酸(NAA)+胺鲜酯(DA-6)+叶面肥处理下坐果率和产量显着性增高,DA-6+叶面肥处理下单果重最大。2.天师栗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分析经测序及组装,天师栗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6,211 bp,包括一对反向重复区(26,438 bp),一个小的单拷贝区(18,124 bp)和一个大的单拷贝区(85,211 bp)。共筛选得到69个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以单核苷酸和双核苷酸为主。发现了38个正向和3个反向长重复序列。采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对无患子目的20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天师栗与云南七叶树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利用叶绿体DNA(cp DNA)的trn L-trn F、psb D-trn TGGU、atp I-atp H、psb A-trn H和rpl32-trn LUAG5个片段对114份天师栗进行检测,共得到20个单倍型,其物种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6,单倍型多样性为0.782。在3个居群中,分布在周家坝的天师栗遗传多样性最高,且拥有19个单倍型。而分布在普龄的19株天师栗属于1个单倍型(H1),其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分析发现天师栗居群内的遗传变异(64.19%)高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35.81%)。利用单倍型构建最大似然树和网络图的结果较一致,将20个单倍型分为两个分支,一类以H2为中心,共有13个单倍型;另一类以H13为中心,含有7个单倍型。3.天师栗初级核心种库构建运用13对SSR标记分析了天师栗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13个位点在114个个体中共得到94个等位基因。天师栗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3712,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5593,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6032,表明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天师栗种质资源品质评价发现3个居群的娑罗子药材中七叶皂苷A的含量均高于2020版中国药典。其中,周家坝娑罗子药材中的七叶皂苷A及七叶皂苷B的含量在3个居群中最高,而辽叶所产娑罗子中的七叶皂苷A及七叶皂苷B的平均含量最低。根据SSR标记和代谢数据,采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策略(the least distance stepwise sampling strategy,LDSS),取样比例为50%~10%,构建了天师栗5个初步核心种质,以遗传多样性参数Ne、I、H为主要标准,选择抽样比例20%,共23份种质为初级核心种质库。

陈志容[3](2018)在《明代以来(1368-2005)广东地区的橄榄种植及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表明橄榄是我国南方的特产水果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橄榄的利用在古籍中有所记载,同时因其独特风味也被古代文人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在现代,橄榄则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药物价值的果物。广东省是我国橄榄的主要产区之一,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橄榄的相关记载,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尝试对明代以来广东地区的橄榄种植及开发利用进行总结和探讨。笔者回顾早期学术界对广东橄榄的研究情况,发现当代学术界对于橄榄的研究不多,且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橄榄的生物特性进行分析,对橄榄栽培、利用的历史发展研究更为稀少。橄榄历史悠久,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及文化象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橄榄栽培及其开发利用的历史发展具有多方面意义。橄榄在古籍中出现过众多别名,在现代又常被民众与乌榄、油橄榄混淆,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对橄榄进行了名实考证。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属于橄榄科橄榄属的橄榄种(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乌榄是与橄榄同属的另一品种(Canarium pimela Leenh.),而油橄榄是属于木犀科木犀榄属的木樨榄(Olea europaea L.),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发现橄榄自明代以来在种植区域的分布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变化。明代时期分布较少,仅有13个地区记载产有橄榄,到了清代,橄榄的种植范围明显增多,几乎各县都有栽培,民国时期又有所减少。笔者认为气候温度的变化是影响橄榄分布的最主要原因。而从各地记载的橄榄品种来看,自明代以来广东地区橄榄的不同品种,其命名多与果实的某一特征相关,或者根据其外形命名,或者根据其产地命名。同时笔者从橄榄的生长习性、栽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果实贮藏等六个方面分析橄榄的栽培历史的变化,发现记载橄榄栽种管理的史料不多,但对于橄榄的特殊采摘方式则有较多记载。从古文献的整理来看,早期人们对橄榄的认识,就已经不限于可供鲜食的水果。笔者将其归纳为食用、药用、材用、香用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记述。

李昕升[4](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叶菊[5](2014)在《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于2011~2013年,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测定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坡缕石、氮磷钾配比肥、矿物复混肥、腐殖酸有机肥和矿物有机肥处理下,甘草的生长发育、叶片光合作用、叶片碳代谢生理、养分吸收累积、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作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优质、高产、高效甘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生长时期,甘草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各不相同。①年生长周期内,甘草株高随生长月份的增加而增加,7~9月快速增加,9~10月增加缓慢,10~11月增加甚微。甘草叶片数变化呈单峰曲线,7~9月快速增加,至9月达到最高值,10~11月又少量减少。甘草主根长和芦头径随月份的增加而缓慢增加。②年生长周期内,甘草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温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全年变化呈单峰曲线,约7~9月快速增加,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最高峰,9~11月又快速下降。胞间CO2浓度全年变化呈“V”型曲线,约7~9月胞间CO2浓度快速降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最低值,9~11月胞间CO2浓度快速上升。③年生长周期内,甘草叶片SPS活性全年变化呈单峰曲线,约7~10月逐月增加,9月下旬至10月初出现最高峰,10~11月快速下降。SS活性随生长月份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增加,而淀粉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减少。还原糖含量全年变化呈单峰线,约7~9月逐月增加,至9月上旬达到最高峰,9~11月逐月下降。④年生长周期内,甘草栽培田土壤氮、磷、钾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缓慢减少。甘草全株氮、磷、钾累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2.与对照相比,试验所用肥料对甘草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叶片碳代谢生理和养分的累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综合促进效应依次为:矿物复混肥、氮磷钾配比肥、矿物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和单施坡缕石。3.在单施坡缕石、腐殖酸有机肥、矿物有机肥、氮磷钾配比肥和矿物复混肥处理下,3年生甘草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0.09%、4.72%、9.57%、22.22%和27.75%,甘草苷含量较药典(2010版)标准分别增加了0.57%、0.70%、0.76%、0.68%和0.87%,甘草酸含量分别增加了0.24%、0.80%、0.89%、1.01%和1.16%。与对照相比,试验所用肥料对提高甘草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综合促进效应依次为:矿物复混肥、氮磷钾配比肥、矿物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和单施坡缕石。4.不同施肥处理下,在影响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众多因素中,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对产量和品质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因此,在甘草实际生产中,可加强对上述3方面的生理调控措施,从而达到生产高产优质甘草的目的。

祁小军[6](2014)在《红寺堡区甘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文中提出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属荒漠半荒漠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日均温差大,为沙生甘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文介绍了新时期开展甘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对于促进该地区甘草产业发展,走甘草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之路,确保现代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瑞芳[7](2008)在《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文中提出本文于2006~2007年在民勤县进行了甘草栽培方式、灌水、施肥、密度等方面的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及甘草的生长规律,旨在为甘草人工高效种植提出关键技术及理论依据,进而指导甘草的规模化生产。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覆膜对甘草株高和主根长的生长、芦径的增粗及分枝数的增多均有显着影响。覆膜栽培甘草的株高、分枝数、主根长和芦径较露地穴播的分别增高5.51%、7.1%、2.17%和10.21%,较露地条播(对照CK)依次增高10.30%、11.6%、9.48%和15.65%;2年生甘草各项生长指标的变化趋势与1年生的基本相似;覆膜栽培对甘草的生长发育产生促进作用的机理是覆膜栽培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地温和水分利用效率,增温幅达0.8℃~2.65℃;覆膜栽培甘草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鲜产量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和露地条播处理的;覆膜穴播甘草生长1年的较露地条播增产39.87%,生长2年的较露地条播增产22.92%。2.灌水量对甘草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灌水量处理的甘草农艺性状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灌水次数在6次以下,总灌水量在5400m3/hm2以内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甘草产量增加,超过该灌水量后,灌水量再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适宜灌水范围内,甘草的农艺性状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使得甘草各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进而促进其产量提高。试验条件下以灌水次数为56次,总灌水量为4500m3/hm2-5400m3/hm2时,无论是甘草的农艺性状还是干物质积累量或产量,均表现出最好。3.氮磷钾施肥量对甘草单位面积产量有显着的影响。随氮磷钾施用水平的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较低水平的氮磷钾施用量对甘草产量有促进作用,但施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产量并不明显增加;施肥对1年生甘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影响效果要比2年生的明显;干物质积累的规律为:随着生长月份的不同,氮磷钾施用水平对甘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也不同,总趋势是8月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地下部较慢,810月甘草总干物质积累明显加快,转为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减慢而地下部加快。通过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对甘草地上、地下生长、生物量和药材产量影响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最佳施肥量为:N67.5~101.79kg/hm2,P205172.5~260.13kg/hm2,K2O162~243kg/hm2。4.定植密度对甘草的生长动态有不同的影响。甘草株高、芦径、主根长和主茎分枝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增长趋势,株高和芦径以定植密度27万株/hm2的最佳。定植第2年甘草主根长在不同的定植密度下生长动态相似,但定植密度小的处理其主根较长,主茎分枝数较多;甘草各部分干物质积累的总体趋势为定植密度越小,干物质积累量越大。以密度24万株/hm2的处理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24.98g/株,以密度27万株/hm2的处理单株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50.12g/株。由此认为甘草栽培密度是其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就甘草根产量而论,27万株/hm2是适宜的定植密度。

孔祥虎,张世军[8](2007)在《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性影响,提出了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对策及建议,划定重点防治区域,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农业面污染源的防治,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的工程建设。

刘长利,崔俊茹,秦淑英,王文全[9](2001)在《甘草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近年有关文献 ,从选地整地、繁殖技术、田间管理与采收加工等方面 ,对甘草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且提出 :丰产栽培甘草必须过“两关” ,具备“四项关键技术”。

贺延功[10](2000)在《实用科技》文中认为 值得开发的红皮梨红茄梨果实呈细葫芦形,单果重230克,成熟后鲜红色,果面光滑具蜡质光泽;果肉乳白,质细具芳香,品质极佳;含可溶性固形物11~13%。7月成熟,适应性强,抗寒抗旱,丰产稳产,是少有的早熟品种。八月红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重233克,最大果重280克,果个均匀整齐;果面平滑,稍有棱起,果点小而密;底色淡黄,阳面红色。果肉乳白色,香浓质细。含可溶性固形物11.9~15.3%;品质上等,易早果丰产。巍山红果实大,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80克,果皮表面绿黄,阳面覆红晕。果肉黄白,肉质脆甜多汁;含可溶性固形物12%,品质中上等,11月上旬成熟,耐贮运,且贮后郁香;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是不可多得的极晚熟品种。红香酥果实中大,平均单果重180~240克;长卵圆或纺锤形;果面洁净,蜡质多,2/3果面鲜红色;果肉酥脆汁多,香甜味浓;可溶性固形物13~14%;果心小,耐贮运,品质佳。砚山红果实中大,卵圆形,平均单果重150克;果皮浅黄,果面2/3以上覆红晕,色泽美丽;肉质细密脆嫩,汁多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品质上乘,丰产性好,耐贮运。

二、甘草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草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腾格里沙漠甘草栽培丰产高产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草的生长习性
2 选地备地
    2.1 选地
    2.2 整地施肥
    2.3 备种
    2.4 对种子科学处理
3 播种技术
    3.1 晒种拌种
    3.2 确定播量
    3.3 确定播期
    3.4 保证机械性播种
    3.5 人工播种
4 田间管理
    4.1 喷除草剂
    4.2 保苗补种
    4.3 间苗
    4.4 中耕除草
    4.5 追肥处理
    4.6 防治病虫害
5 采收与加工

(2)天师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天师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 天师栗嫁接试验
        1.1 实验地点
        1.2 实验材料
        1.3 嫁接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不同年限砧木嫁接存活率及结果
        1.4.2 六年生砧木结果情况
    2 天师栗保花保果试验
        2.1 实验地点
        2.2 实验材料
        2.3 保花保果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坐果率的影响
        2.4.2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天师栗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1 材料和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天师栗叶绿体基因测序及分析方法
        2.1.1 改良CTAB法提取DNA
        2.1.2 DNA检测
        2.1.3 DNA测序
        2.1.4 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
        2.1.5 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2.1.6 重复序列分析
        2.1.7 无患子目聚类分析
        2.2 基于叶绿体非编码区的天师栗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方法
        2.2.1 改良CTAB法提取DNA
        2.2.2 DNA检测
        2.2.3 叶绿体非编码区筛选
        2.2.4 扩增和测序
        2.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天师栗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实验结果
        3.1.1 DNA提取质量
        3.1.2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分析
        3.1.3 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3.1.4 重复序列分析
        3.1.5 系统发育研究
        3.2 基于叶绿体非编码区的天师栗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
        3.2.1 DNA提取质量
        3.2.2 叶绿体非编码区筛选结果
        3.2.3 单倍型分布特点
        3.2.4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3.2.5 叶绿体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SSR标记与七叶皂苷含量的天师栗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1 材料和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天师栗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实验方法
        2.2.1 改良CTAB法提取DNA
        2.2.2 DNA检测
        2.2.3 SSR位点的检测和筛选
        2.2.4 SSR引物设计
        2.2.5 SSR引物筛选
        2.2.6 荧光SSR的扩增
        2.2.7 遗传多样性分析
        2.2 HPLC测定七叶皂苷含量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方法学考察
        2.3 天师栗的初级核心种质
        2.3.1 取样比例的确定
        2.3.2 取样方法的确定
        2.2.3 基于遗传数据和代谢数据构建初级核心种质
        2.3.4 初级核心种质的检测及评价
        2.3.5 核心种质的检验
    3 实验结果
        3.1 基于SSR标记的天师栗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全基因组中的SSR类型及频率
        3.1.2 SSR引物筛选和有效性验证
        3.1.3 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3.1.4 天师栗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1.5 天师栗种质资源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三个居群娑罗子七叶皂苷的含量
        3.3 天师栗核心种质构建
        3.3.1 初步核心种质的构建及评价
        3.3.2 核心种质的检验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明代以来(1368-2005)广东地区的橄榄种植及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方法及创新之处
2.橄榄名实考
    2.1 橄榄在古文献中的别名
    2.2 橄榄与余甘子
    2.3 橄榄与乌榄
    2.4 橄榄与油橄榄
3.明代以来广东地区橄榄品种与种植分布变化
    3.1 明代以前广东地区橄榄的栽培情况
    3.2 明代以来广东地区橄榄的种植区域
    3.3 明代以来广东地区的橄榄品种资源
4.明代以来广东地区的橄榄栽培技术
    4.1 生长习性
    4.2 栽种
    4.3 栽培管理
    4.4 病虫害防治
    4.5 果实采收
    4.6 果实贮藏
5.明代以来橄榄的加工利用
    5.1 食用
    5.2 药用
    5.3 材用
    5.4 香用
6.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表2《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省部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附录 B.表3《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广州府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附录 C.表4《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韶州府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附录 D.表5《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惠州府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附录 E.表6《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潮州府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附录 F.表7《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肇庆府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附录 G.表8《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高州府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附录 H.表9《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雷州府的橄榄记载汇总表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研究概述
        1.1.1 甘草的本草考证
        1.1.2 甘草的植物学分类
        1.1.3 甘草的生活习性及分布
        1.1.4 甘草的主要功效成分
        1.1.5 甘草的应用价值
    1.2 甘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1 我国甘草人工栽培概况
        1.2.2 甘草生长适宜的条件及栽培技术
        1.2.3 甘草人工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3 甘草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甘草营养特性研究
        1.3.2 甘草施肥状况调查
        1.3.3 数学模型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1.3.4 施肥对甘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植株氮磷钾运移的影响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品质的影响
        2.2.5 甘草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物理指标测定方法
        2.3.2 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2.3.3 生物学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2.5 实验设计
        2.5.1 试验地概况
        2.5.2 试验材料
        2.5.3 试验设计
第三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3.1 甘草形态指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3.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株高变化
        3.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分枝数变化
        3.1.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数变化
        3.1.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主根长变化
        3.1.5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芦头径变化
    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生长特性间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甘草叶片光合作用指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4.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
        4.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4.1.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气孔导度变化
        4.1.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胞间 CO2浓度变化
        4.1.5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温度变化
    4.2 甘草叶片光合色素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4.2.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叶绿素 a 含量变化
        4.2.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叶绿素 b 含量变化
        4.2.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4.3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相关性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碳代谢的影响
    5.1 甘草叶片碳代谢酶活性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5.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 SPS 活性变化
        5.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 SS 活性变化
    5.2 甘草叶片碳代谢产物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5.2.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还原糖含量变化
        5.2.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蔗糖含量变化
        5.2.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淀粉含量变化
    5.3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叶片碳代谢相关指标相关性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养分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6.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氮素运移的影响
        6.1.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氮素含量变化
        6.1.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氮素累积量变化
        6.1.3 不同施肥处理下氮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2 不同施肥处理对磷素运移的影响
        6.2.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磷素含量变化
        6.2.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磷素累积量变化
        6.2.3 不同施肥处理下磷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3 不同施肥处理对钾素运移的影响
        6.3.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钾素含量变化
        6.3.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钾素累积量变化
        6.3.3 不同施肥处理下钾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研究
    7.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物量的影响
        7.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7.1.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品质的影响
    7.2 甘草产量及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7.2.1 甘草产量形成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7.2.2 甘草品质形成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与讨论
        8.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8.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8.1.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碳代谢的影响
        8.1.4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养分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8.1.5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1.6 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生理基础
        8.1.7 讨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结语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红寺堡区甘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项目研究与示范推广背景
    1.2 项目研究与示范推广意义
2 甘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实施情况
3 直接或间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甘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的主要做法
    4.1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确保甘草产业基地建设顺利实施
    4.2 整合项目, 多元投入,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4.3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促使甘草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4.4 开展攻关, 搞好服务, 为甘草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4.5 企业带动, 协会参与, 建立甘草产供销服务体系
    4.6 典型示范, 全面推进, 加快甘草基地建设步伐
    4.7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动员全社会参与甘草基地建设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红寺堡区
    5.2 专业技术
    5.3 该产业一
    5.4 对产品深

(7)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对甘草种质资源的研究
    1.3 药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1.3.1 甘草酸的研究
        1.3.2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1.3.3 甘草多糖的研究
    1.4 甘草栽培技术的研究
        1.4.1 繁殖技术研究
        1.4.2 栽培与管理技术研究
    1.5 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6 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因子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思路
    2.6 试验地概况
第三章 甘草不同栽培方式生长动态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栽培方式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变化规律
        3.2.2 栽培方式对甘草干物质积累生长动态的影响
        3.2.3 栽培方式对甘草鲜产的影响
        3.2.4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5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灌水量对甘草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灌水量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4.2.2 灌水量对甘草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2.3 灌水量对甘草根鲜产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甘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量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5.2.2 施肥量对甘草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5.2.3 施肥量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定植密度下甘草生长规律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定植密度下甘草生长动态的变化规律
        6.2.2 不同定植密度下甘草干物质积累规律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现状
2 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
    2.1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2.2 直接威胁人体健康
    2.3 影响城镇供水
    2.4 对工业造成严重危害
    2.5 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2.6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污染的主要成因
    3.1 客观原因
    3.2 主观原因
4 防治对策探讨
    4.1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4.2 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4.3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4.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4.5 污水资源化

(9)甘草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整地
2 繁殖技术
    2.1 种子繁殖
        2.1.1 采种及种子处理
        2.1.2 适宜播种期
        2.1.3 科学种植
        1) 直播法:
        2) 育苗移栽法:
    2.2 根茎繁殖
    2.3 组织培养
3 丰产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
    3.2 间苗、定苗及留苗密度
    3.3 灌溉施肥
    3.4 病虫害防治
4 合理采收加工
    4.1 适宜采收根龄与采收期
    4.2 采收方法与加工分级

四、甘草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腾格里沙漠甘草栽培丰产高产技术探讨[J]. 王万森,郭海荣. 现代园艺, 2021(13)
  • [2]天师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刘志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明代以来(1368-2005)广东地区的橄榄种植及开发利用[D]. 陈志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5]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叶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6]红寺堡区甘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J]. 祁小军. 农业与技术, 2014(05)
  • [7]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D]. 王瑞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8]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J]. 孔祥虎,张世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15)
  • [9]甘草丰产栽培技术[J]. 刘长利,崔俊茹,秦淑英,王文全. 河北林果研究, 2001(04)
  • [10]实用科技[J]. 贺延功. 河北供销与科技, 2000(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