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螺钉治疗各种关节内骨折84例

吸收螺钉治疗各种关节内骨折84例

一、吸收螺钉治疗多种关节内骨折84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朝期[1](2021)在《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门、急诊收治的新鲜跟骨骨折病例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使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治疗,同时结合中医手法整复及中药内服外用辩证论治,试验组在术中对撬拨后跟骨后关节面下的骨缺损区域使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进行植骨治疗,对照组则对骨缺损不予特殊处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患足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L)、跟骨高度(H)、跟骨宽度(W)、患足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足功能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测得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L)、跟骨高度(H)、跟骨宽度(W)在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试验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患足开始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Maryland评分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后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关节面再塌陷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的再丢失,提高患者足功能评分,且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术后远期患足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芦重尧[2](2021)在《一种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的探讨一种用于髌骨横行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相关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取无病变防腐膝关节标本6具,将其随机分为2组(n=3),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摆锯横行截断标本髌骨,制造髌骨横行骨折模型,对照组采取传统AO张力带技术固定,实验组采取新型内固定方式固定,分别将两组所有标本置于自制的实验夹具上,并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模拟膝关节0°至90°的运动轨迹,测定100次循环后所有标本的骨折位移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经过100次的循环模拟试验后测量,实验组所有标本的骨折端位移的平均数约为1.94,标准差约为0.12;对照组所有标本的骨折端位移的平均数为1.99,标准差约为0.08,两组之间进行统计学比较(P0.61)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实验,此种对于髌骨横行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强度与传统AO张力带技术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前者能够满足对于坚强固定的要求。

韩峰[3](2020)在《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效果分析及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探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3维结构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随机从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供的31具人体标本中取出15具膝关节髌骨标本,随机数字分为A、B两组。将髌骨制成简单横断骨折模型,分别对模型行AO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A组6例)及倒品字3枚空心钉固定术(B组9例)。将内固定可靠的骨折模型固定于生物力学机后分别在伸直位及膝关节屈曲90度位置对股四头肌进行牵拉,模拟膝关节屈伸运动,采用1/5Hz频率加载150±125N正弦力,分别记录髌骨骨折分离2mm及内固定失败时的循环次数及最后完成10000次循环试验停止,并将数据汇总分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1000循环时,A组(N=6)骨折分离间隙为0.77±0.59mm,B组(N=9)骨折分离间隙为0.31±0.69mm,B组仍远小于A组(P=0.012,P<0.05),经过10000循环后A组均已失效,通过率0%,而B组固定方式仍然8例固定有效,骨折间分离间隙为0.69±0.42mm,通过率89%,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质(P=0.000,P<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三维固定髌骨横行骨折与传统AO张力带克氏针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在抗疲劳性实验及多次循环后骨折端稳定性方面明显好于张力带组。第二部分3枚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3维结构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在我院收住的,排除相关并发症的46例需行手术治疗的髌骨横形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患者年龄平均为43.5岁(19-67岁),其中男性3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23例采用AO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B组23例采用改良经皮3枚空心螺钉固定法,术后对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且在术后1个月对两组的VSA评分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Bostman髌骨损伤疗效评分标准对46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实验所取得的数据统计学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A组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B组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1个月的VSA评分比较A组为0.78±0.23,B组为1.27±0.34,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的Bostman评分比较,B组的Bostman评分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枚空心加压螺钉三维固定髌骨横行骨折与传统AO张力带克氏针进行比较,在术后疼痛及术后功能方面,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的效果都明显好于张力带组。第三部分髌骨骨折后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11(KLF11)对髌股关节炎及骨关节炎(OA)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用人软骨细胞,通过过度表达KLF11和使用OA诱导因子IL-1β,通过Western blot分析、RT-PCR、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细胞活力测定、细胞内ROS测定、SOD活力测定等方法研究KLF11对髌骨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ERS的影响。用p38 MAPK信号通路激动剂P79350研究KLF11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髌骨关节软骨组织和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表达KLF11,随着IL-1β浓度的增加,Ⅱ型胶原和KLF11的表达逐渐减少。随着IL-1β刺激时间的延长,Ⅱ型胶原和KLF11的表达也逐渐减少,随着IL-1β的刺激,KLF11的表达降低,而KLF11的过度表达可减轻IL-1β对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KLF11的过度表达显着降低了 CHOP、ATF-6和GRP-78的表达,提示KLF11可以抑制软骨细胞内质网反应,而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减轻KLF11对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ERS的抑制作用。结论:KLF11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ERS。此外,KLF11还降低了 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而p38MAPK激动剂P79350则减弱了 KLF11的作用。这表明KLF11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陆轲[4](2020)在《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材料和方法:通过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比分析我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1例单侧胫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髌上入路组38例和髌下入路组43例。比较两组的术中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冲洗量、骨折对位对线情况、术后一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前痛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髌上入路组术中透视时间为81.74±14.49 s,髌下入路组术中透视时间为122.00±24.32 s,髌上入路组术中透视时间比髌下入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髌上入路组术中所用生理盐水平均冲洗量为976.32 ml,比髌下入路组平均冲洗量581.40 ml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摄片结果显示髌上入路组平均冠状面移位为0.61 mm,与髌下入路组平均冠状面移位1.37 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平均冠状面成角为2.13°,明显小于髌下入路组平均冠状面成角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矢状面骨折对位对线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出现对位不良(成角大于5°)、对线不良(侧方移位大于10 mm)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年平均Lysholm膝关节评分显示髌上入路组得分为86.66,优于髌下入路组(80.09,P<0.05)。术后一年髌上入路组VAS平均得分为0.34,优于髌下入路组VAS评分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髌上入路组有6例(15.79%),髌下入路组有16例(37.21%)患者出现膝前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髌下入路相比,应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可以有效缩短术中透视时间,纠正冠状面成角和移位畸形,降低术后膝前痛,术后功能更佳。第二部分国人髌股关节解剖形态测量在胫骨骨折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中的意义目的:获取中国人髌股关节各项解剖参数指标,并比较其年龄、性别及人种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出更符合中国人解剖特征的个性化的保护套筒,以期增加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技术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对212例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体检中心检查的双下肢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膝关节MRI图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其中男性101例(47.6%),女性111例(52.4%),年龄41.42±13.91岁,年龄范围:18岁73岁。左膝106例,右膝106例。测量参数指标为髌骨面角、滑车沟角、滑车沟宽度和滑车沟深度。结果:髌骨面角为135.40±6.20°,滑车沟角为142.37±5.33°,滑车沟宽度为33.37±2.73mm,滑车沟深度为4.29±0.63 mm。以上参数各年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滑车沟角外,髌骨面角、滑车沟宽度、滑车沟深度女性均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髌骨面角与滑车沟角呈正线性相关(P<0.01,r(相关系数)=0.445(95%的可信区间(CI):0.3150.553));滑车沟角与滑车沟深度呈负线性相关(P<0.01,r=-0.431(95%CI:-0.539-0.311));滑车沟宽度与滑车沟深度呈正线性相关(P<0.01,r=0.474(95%CI:0.3610.573));其余指标之间不呈线性相关(P>0.05)。与西方相关研究相比,中国人的滑车沟深度比西方人种的滑车沟深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部分研究获取了国人髌股关节相关解剖参数,各参数没有年龄段差异。女性的髌骨面角、滑车沟深度和宽度显着小于男性,国人滑车沟深度显着小于西方人种。预示着中国人,尤其是体形较小的女性在接受胫骨骨折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时,手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未来需要设计更符合国人髌股关节解剖形态的专用工具来增加该技术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第三部分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的胫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与常规髌上入路比较研究目的:探究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CASS)系统的胫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通过一项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CASS系统髌上入路技术和常规髌上入路技术。自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33例胫骨干骨折患者接受了CASS系统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3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接受了常规髌上入路髓内钉手术。所有患者完成了至少一年的随访。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38.42岁(22岁69岁)。采用术中关节镜和术后磁共振评估两组患者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和碎屑残留情况。还比较两组的手术开始至胫骨开口时间、冲洗时间、术后X线骨折对位对线情况、术后一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前痛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关节镜评估显示CASS组软骨损伤率为3%,常规髌上入路组软骨损伤率为26.5%,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对危险度(RR)为0.114(95%可信区间(CI):0.0150.854),相对危险降低率(RRR)为0.886。术后一周MRI评估显示CASS组软骨损伤率为6.1%,常规髌上入路组为29.4%,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RR=0.206(95%CI:0.0490.870),RRR=0.794。术后一年MRI评估显示CASS组软骨损伤率为0%,常规髌上入路组为17.6%。比较两组术后一年MRI的软骨损伤率,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关节镜和术后一周MRI均显示CASS组术后碎屑残留率为3%,常规髌上入路组为14.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MRI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未发现碎屑残留或关节腔内游离体。CASS组的从手术开始到胫骨开口时间为5.9±1.5 min,比常规髌上入路组(9.8±2.0 min)短(P<0.001)。CASS组术中冲洗时间为6.9±0.8 min,比常规髌上入路组(16.7±0.9 min)短(P<0.001)。Lysholm膝关节评分总分CASS组为87.00±5.80,常规髌上入路组为84.97±6.8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中爬楼梯项CASS组为8.91,常规髌上入路组为7.41,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X线骨折对位对线情况、VAS评分、膝前痛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具有定位简单、插入后稳定、关节软骨损伤小、术中冲洗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佳等优势。这种新颖的实用型改进可能会为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尤其是对一些髌股关节较小的患者,带来一些有益的结果。

吴海洋[5](2020)在《第二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髋臼双柱骨折是复杂髋臼骨折中较为常见但处理较为棘手的类型之一。笔者临床实践发现无论是高位或低位髋臼双柱骨折均可累及到一种重要的解剖结构即方形区。方形区位于髋臼内表面,位置深在,骨质菲薄,周围大量神经血管毗邻,术中复位非常困难。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尝试采用一系列新型固定策略对该区骨折进行固定,但多数固定方法难以对方形区骨折块进行直接固定,即使直接固定也存在很高的螺钉误入关节腔风险。自2005年以来,笔者科室创新性提出采用非解剖型“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专利号:ZL201320106378.0)治疗髋臼骨折。在既往上百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随访中,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优良率可达到81.1%。第一代DAPSQ是采用重建钛板进行术中临时塑形,钛板塑形过程中各分区比例、扭转角度的设置依赖于术者经验,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且这种术中临时塑形操作也可能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在第一代DAPSQ重建钛板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技术优化。与第一代DAPSQ相比,第二代DAPSQ为标准化钛板,在钛板长度和分区比例设置更为合理化和标准化。这种第二代DAPSQ(专利号:ZL201621494131.0)已从2016年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入临床使用。但目前需进一步明确:两代DAPSQ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最佳置入数目或排钉分布是怎样的?固定髋臼骨折后的稳定性如何?患者术后翻身、站位、坐位或旋转位活动时是否安全?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代DAPSQ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效果,并将分别从有限元模拟和尸体模型模拟两个研究方向,评估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方形区排钉分布特点和生物力学稳定性,以期为该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多生物力学依据。第一章第二代与第一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下,第二代标准化DAPSQ与第一代传统DAPSQ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固定方式分为两组:第二代DAPSQ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3~59岁[(49.3±8.8)岁],第一代DAPSQ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2~64岁[(50.4±9.1)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所有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48个月[(24.3±8.4)个月]。第二代DAPSQ组手术时间[(227.5±49.6)min]和术中出血量[(1026.7±572.5)ml]均显着少于第一代 DAPSQ 组[(284.1±61.3)min]和[(1540.0±714.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代DAPSQ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第一代DAPSQ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螺钉进入关节腔、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短中期疗效,两者在患者手术复位质量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相似。而应用第二代DAPSQ能够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是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一种优化选择。第二章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排钉分布特点,并比较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置钉数量与髋臼双柱骨折固定力学差异的有限元分析:选取1例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骨盆CT图像,利用Mimics 19.0软件、Geomagic studio 12.0 软件、Unigraphics NX 9.0 软件和 ANSYS17.0 软件建立正常骨盆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参考Letournel-Judet和AO髋臼骨折分型建立左侧高位双柱骨折模型,采用第二代DAPSQ固定。分别构建DAPSQ钛板联合单方形区螺钉(OS组)、双方形区螺钉(DS组)、三方形区螺钉(TS组)和四方形区螺钉(FS组)固定模型。设定相应的载荷及边界条件(垂直载荷:600N,扭矩:8 N·m),分别模拟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比较各组内固定方法下方形区骨折线平均位移和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2.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比较: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建立左侧高位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采用DAPSQ钛板+三方形区螺钉下4种排钉方式(TS1组、TS组、TS2组和TS3组)、DAPSQ钛板+四方形区螺钉(FS组)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FT组)进行固定。模拟上身重量60 Kg下,分析六种内固定方式在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时方形区骨折位移和内固定承受应力情况。结果1.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4种工况下,方形区骨折线路径上各节点平均位移均表现为OS组>DS 组>TS组>FS组,组间比较均显示,FS组位移均明显低于OS组和DS组(P<0.05),TS组和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下FS组第二代DAPSQ应力主要集中在靠近坐骨大切迹的钛板螺钉结合处。4枚方形区螺钉中,以近端第1枚方形区螺钉承担应力最大,最大应力值为150.83mPa,远小于钛质材料屈服强度。方形区螺钉在跨骨折线处也出现了应力集中,内侧面主要承受压力,外侧面主要承受张力,方形区螺钉有向骨盆内折弯的趋势。2.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4种工况下,方形区骨折线平均位移和最大位移均表现为FT组>TS1组>TS组>TS2组>TS3组>FS组,两两比较时FT组与其余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时,FT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均明显低于第二代DAPSQ各亚组,而坐位时FT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均明显高于第二代DAPSQ各亚组。各组内固定模型在站位后继续向健侧旋转均表现为应力减小趋势,继续向患侧旋转均表现为应力增加趋势。结论1.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靠近坐骨大切迹的钛板螺钉结合处,最大应力值均远小于钛质材料的屈服强度,患者早期行坐位、站位及旋转动作时并不影响内固定稳定性。方形区应至少置入3枚螺钉进行固定,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靠近坐骨大切迹的方形区螺钉应常规置入,以增强对后柱骨折块的有效固定。2.初步力学测试结果认为,模拟人体坐位、站位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显示出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尤其在恢复坐骶弓力学传导更具优势。同时,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后抗旋转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但患者应注意尽量减少向患侧转身动作。第三章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目的采用尸体模型生物力学检测方法,比较非解剖型第二代DAPSQ和解剖型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在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术后力学差异。方法选取6具成人防腐保湿处理的尸体制成全骨盆标本,模型上端保留至腰4椎体上缘,下端保留至双侧股骨干上1/3。分别于左半骨盆前柱、后柱和方形区粘贴应变片和应变花。加载和测量仪器选择德国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国产RNJ-500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国产XL2118A静态电阻应变仪、日本三丰多功能数显千分表和国产游标卡尺(武汉理工大学力学实验中心提供)等。先测量完整骨盆(A组)站位、坐位轴向压缩试验及平卧位扭转试验生物力学数据,然后制作左侧高位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随机前后行第二代DAPSQ(B组)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C组)固定和测试。记录三组在200N~800N垂直下对应的骨盆整体轴向位移、骨折线位移和前后柱应变片对应的应变值,并记录扭转实验中2°、4°、6°和8°扭转角时对应的扭矩值和方形区应变花对应的应变值。结果1.一般情况:髋臼双柱骨折在经过B和C组固定后,髋臼前后柱骨折块均得到良好固定,经X线和CT三维重建均证实为解剖复位。整个测试过程中,两组所有标本均未出现钛板或螺钉松动、拔出或断裂现象,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2mm,均未达到内固定失效标准。2.坐位轴向压缩试验:随着垂直载荷从200N增加至800N,三组骨盆轴向压缩位移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总体位移表现为A组<B组<C组,C组骨盆轴向位移均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和B组差异不显着(P>0.05)。600N生理载荷下,B组骨盆轴向刚度为A组的8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骨盆轴向刚度仅为A组的61.5%,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生理载荷下,后柱测量点应变值表现为C组>A组>B组,C组应变值明显大于A和B组(P<0.05),A和B组差异不大(P>0.05),前柱测量点应变值表现为C组>A组>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测试过程中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在1mm以内,B组6例标本轴向刚度均为稳定,而C组1例标本出现轴向不稳定。3.站位轴向压缩试验:随着垂直载荷从200N增加至800N,三组骨盆轴向压缩位移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总体位移表现为A组<B组<C组。其中C组在各级载荷下骨盆轴向位移均明显大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各级载荷下骨盆整体位移明显大于A组(P<0.05)。600N生理载荷下,B组轴向刚度为A组的75.3%,而C组轴向刚度仅为A组的54.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测试过程中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在1mm以内,C组骨盆出现股骨头中心脱位2例,向上脱位1例。4.平卧位扭转实验:随着骨盆标本扭转角从2°增加至4°,三组扭矩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整体骨盆扭转刚度比较表现为A组>B组>C组,其中B组骨盆整体扭转刚度为A组的95.3%,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骨盆整体扭转刚度仅为A组的65.1%,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方形区测量点应变值均随扭转载荷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趋势,其中最大拉应变均大于压应变,三组最大拉应变和压应变绝对值均表现为C组>A组>B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方形区最大拉应变方向位于-39.10°,基本与方形区螺钉置钉方向一致。结论1.坐位下,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生理载荷下轴向刚度更强,与完整骨盆轴向刚度无明显差异。第二代DAPSQ固定组髋臼前后柱应力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应力变化情况,故患者术后早期取坐位是安全的。2.站位下,第二代DAPSQ固定生理载荷下骨盆轴向刚度虽小于完整骨盆,但仍明显强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且第二代DAPSQ固定后未出现髋关节不稳或内固定失败情况,故第二代DAPSQ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取站位稳定性优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但早期应谨慎选择站位锻炼。3.旋转位下,第二代DAPSQ固定组整体骨盆扭转刚度与完整骨盆相当,明显优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第二代DAPSQ固定后方形区后柱骨折块主要受拉应力变化,最大拉应变方向与方形区螺钉固定方向一致,患者内固定术后向患侧翻身并不影响内固定稳定性。

代飞[6](2020)在《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孤立大结节骨折中合并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08月至2019年08月诊治的急性孤立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24例(均为单侧肩关节),男性53例,女性71例,年龄范围:22岁至90岁,平均年龄为51.73岁。所有患者均完善肩胛骨正位平片、冈上肌出口位(Y位)平片以及肩关节核磁共振。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肩大结节骨折分型、骨折块移位、肩峰形态分型、临界肩角(CSA)、肩袖肌腱质量、肩袖损伤情况。根据是否合并肩袖损伤以及肩袖损伤是否超过50%分组进行筛选,对年龄、性别、惯用手、受伤原因、吸烟饮酒史、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是否有脱位史、CSA、大结节骨折分型、移位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124例孤立大结节骨折患者中,84例伴发有肩袖损伤,发生率为67.7%;在合并的肩袖损伤中,肩袖损伤深度<50%共51例,占60.7%(51/84),肩袖全层损伤4例,占4.7%(4/84)。与损伤机制相关的损伤能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走路摔伤(61.3%,平均年龄54.4岁),其次为高处摔伤(12.9%,平均年龄55.0岁)、骑车摔伤(13.7%,平均年龄49.9岁)、运动摔伤(6.5%,平均年龄34.1岁)和车祸伤(5.6%;平均年龄39.8岁)。年龄、脱位史、大结节分型、大结节粉碎、肩袖质量、大结节在MRI上的移位等为合并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脱位(OR=0.281,95%CI:0.084~0.938)、大结节骨折分型(OR=4.096,95%CI:1.094~15.33)以及肩袖质量(OR=6.69,95%CI:1.343~33.315)是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在肩袖损伤深度是否超过50%的分组中,年龄、脱位史、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大结节分型、大结节粉碎、肩袖质量、大结节在X片和MRI上的移位等为肩袖损伤深度超过50%的危险因素(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结节骨折分型(OR=15.683,95%CI:1.851~132.879)以及肩袖质量(OR=6.188,95%CI:1.28~29.91)是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深度超过50%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孤立大结节骨折容易同时引起肩袖损伤,其损伤能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肱骨大结节骨折合并肩袖损伤与高龄、脱位、骨折分型、大结节粉碎、肩袖质量较差等因素有关。肩袖质量差、大结节劈裂型骨折是孤立大结节骨折合并深度>50%的肩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霍文平[7](2019)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术后影响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目的在为最大程度的恢复踝关节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01月-2018年01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15区住院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符合本次研究标准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通过随访,采集患者的年龄大小、性别、是否糖尿病及吸烟、创伤暴力情况、体重指数、骨折分型、骨折复位情况、术中是否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是否早期功能锻炼等资料,参考AOFAS评分标准,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研究并记录评分,对所采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处理,研究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恢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124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给予1.0-1.5年的随访,经过单因素分析,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AOFAS功能评分的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相关因素有:骨折分型、骨折复位情况、术中是否固定下胫腓联合、创伤暴力情况、吸烟及糖尿病。再对上述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证实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为:骨折分型、骨折复位情况。结论:要将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提高,需对踝关节骨折准确的分型,充分评估损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可能解剖复位恢复关节的一致性。

房岩[8](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总结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提高对踝关节骨折的重视和认识,完善关节复位的方法,尤其是关节镜在关节软骨面的复位技术,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改善患者疗效。方法:选择由延边大学关节外科完成的关节镜辅助治疗踝部骨折病例5例,分别编号为A、B、C、D、E。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47±16.55岁。5例病例中运动伤3例,车祸伤2例,涉及左踝关节4例,右踝关节1例。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进行踝关节腔内部探查、处理以及镜下监视复位。均于术后12个月内进行随访检查:使用VAS评分在手术后第1、3和5天进行疼痛感觉评分;使用AFOAS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的第2周和第3、6、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方法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判。使用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于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对踝关节的韧带情况进行评价;使用Good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韧带进行评判。对上述评分的数据及指标详细记录,并根据相关标准和分级做出分析和讨论。结果:1.本组病例术后第1、3、5天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末次评分均<2分;AFOA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3种踝关节功能评分的末次结果均为优,末次随访时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结果为优。2.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末次评分≥25分,为优;末次随访时Good踝关节韧带评价结果为优。3.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新发现病损结果:病例A,发现距腓前韧带有松弛的表现。处理,使用电频离子刀予以韧带紧缩处理;病例B,发现距腓前韧带充血损伤,且内踝软骨面可见I度损伤。处理,予以韧带修复、紧缩,对软骨面进行离子修复;病例C,探查到内侧三角韧带部分撕裂损伤和距骨软骨面出现因挫伤而破裂的小碎片。处理,予以修复韧带和摘除游离碎软骨片,以防远期脱落形成游离体;病例D,滑膜充血、韧带挫伤较重,软骨破坏广泛。处理,予以关节腔清理、关节修复;病例E,内侧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处理,在予以修复三角韧带和重建下胫腓关节后,镜下再次确认了三角韧带的张力和下胫腓的间隙大小。结论: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可直视下予以关节面内侧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内侧软骨面的连续性、平整性以及其自然生理弧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应用关节镜的微创、放大作用,更全面地检查关节内其它部位的损伤情况,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并能为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向先祥[9](2019)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步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目的:评价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MOWHTO手术的84位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评价。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股胫角(Femoral Tibial Angle,FTA)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AKS)、Insall-Salvati 指数、平台后倾角(Tibial Posterior Slope),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评价术后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对84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骨性愈合时间为13.5±2.9周;随访期间84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螺钉断裂、骨不愈合等并发症。VAS术前5.34±1.24分,术后12个月为0.83±0.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KS术前68.9±5.8,术后12个月8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A术前为187.2±2.5°,术后12个月为171.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TA术前80.4±3.5°与术后12个月88.3±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Insall-Salvati指数、平台后倾角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WHTO并TomoFix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保留了膝关节周围骨质,并且短期内能达到骨性愈合,通过改善下肢力线,同时利用关节镜治疗了关节内疾病,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通过临床观察及随访,其疗效满意,MOWHTO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的有效手段。第二部分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步态分析目的:分析膝关节内侧OA伴内翻畸形患者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后步态运动学参数,评价MOWHTO术后膝关节运动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MOWHTO手术的64位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患者作为试验组,10位健康成年人膝关节作为对照组,将试验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步态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的步态运动学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屈曲角、内外翻角、内外旋角的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一个步态周期内,正常膝关节站立相中期屈曲2.5±1.3°、内外翻3.1±1.6°、内外旋6.3±2.4°,MOWHTO站立相屈曲1.5±2.1°(术前)及2.4±1.3°(术后12个月)、内外翻7.1±2.6°(术前)及3.1±1.7°(术后12个月)、内外旋13.1±1.2°(术前)及7.1±2.0°(术后12个月),正常膝关节摆动相屈曲61.3±3.2°,内外翻5.1±3.9°,内外旋3.2±2.0;MOWHTO摆动相屈曲49.1±2.2°(术前)及60.1±3.1°(术后12个月)、内外翻6.9±2.4°(术前)及5.1±1.6°(术后12个月)、内外旋8.1±0.3°(术前)及3.2±1.5°(术后12个月),与AKS评分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57、-0.905、-0.929。MOWHTO术后12个月的步态运动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态分析是评价MOWHTO手术效果的一种客观有效手段,能反映膝关节步态运动学的变化规律,步态分析与AKS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能进一步了解MOWHTO术后的恢复情况,并指导功能锻炼,我们认为步态分析用于MOWHTO术后短期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苏柯[10](2019)在《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髋臼骨折的类型复杂多变,出现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因此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始终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影响患者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些简单的且无移位的髋臼骨折允许保守治疗,但大多高能量损伤造成的髋关节不稳定和头臼不匹配则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或内固定联合关节置换。术前对骨折复位的方向和顺序要详细计划,术中对于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放置部位也有很多要求,首先固定骨折的内固定装置要坚强可靠,使碎裂的骨块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其次螺钉长度及方向应避免误入髋臼关节;另外在显露骨折时还应减少剥离周围软组织,尽量多地保留骨块血运。在髋臼骨折的各种分型中,累及后壁和后柱的骨折较为多见,常用的内固定装置有重建接骨板、锁定接骨板和拉力螺钉,在术中使用时,要根据骨折部位的形态对接骨板预弯,无论通过接骨板螺孔还是单独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均应避免在髋臼危险区进行操作。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都有很高要求。由于术中视野有限,对显露部位的解剖形态和髋臼特点要有整体性认识,复位完成后放置在后柱的接骨板需要预弯成髋臼后柱匹配的形态,如果经验不足将会耽误手术时间。而且常用的重建接骨板预弯后可能出现覆盖面积不足、稳定性差等情况,而附加使用拉力螺钉或接骨板虽然稳定性获得提高,但要在术中增加显露范围,出血和神经损伤率相应增高。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使用与髋臼后柱解剖形态匹配的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W-shaped acetabular angular plate,WAAP)固定髋臼后柱骨折,从生物力学角度与常用的四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比较。然后分析髋臼后柱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特点,进而建立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模型并比较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最后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疗效。第一部分四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目的:比较使用单一重建接骨板、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双重建板、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20例防腐成年男性骨盆标本,截取范围自第4腰椎至股骨近端1/3处,保留骨膜、髋关节囊和骶髂关节、髋关节周围韧带。使用摆锯和骨刀制作髋臼后柱骨折模型,骨折线起自坐骨大切迹经四边体中心止于坐骨支。所有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将固定后的标本放置于BOSE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垂直加载压力负荷1400N,测量各组的固定刚度及髋臼周围不同位点的应力变化。结果: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双重建板和W型接骨板固定后柱骨折的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均与单一重建板和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固定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变化测试表明W型接骨板固定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最接近正常,其中髋臼顶区应力变化最小。结论:应用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既能起到坚强固定的作用,又能使髋臼周围的应力变化更接近正常。第二部分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目的:比较不同压力下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对髋臼周围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12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半侧骨盆标本,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选择髋臼周围10个位点和股骨颈上下2个位点安装电阻应变片,分别在后柱骨折距离为1mm,2mm,3mm,4mm时使用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生物力学机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400N,记录600N,1000N,1400N时各个位点的应力数据。结果:各个位点的应力数值随压力变化而改变,完整髋臼与不同骨折髋臼在各个位点的应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当压力作用为600N时,位点1、3、4、5、6、8、12骨折组与完整组无统计学差异,当压力逐渐增大为1000N和1400N时,骨折组与完整组在髋臼负重顶区1、2、5、6位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骨折线距离增大应力变化增大。结论:髋臼骨折后压力与张力发生变化,接骨板固定能部分恢复力学特性但依赖于骨折的复位程度,解剖复位才能接近正常髋臼周围的应力分布,大于1mm的骨折移位在超过1000N压力时将使髋臼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第三部分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特点及稳定性比较目的:比较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2例成年男性防腐标本,保留范围自第4腰椎至股骨近端1/3、髋关节囊、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周围韧带完整。在髋臼后柱模型基础上建立后柱伴后壁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3组,使用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双重建板、W型安全角度板进行固定。记录当压力负荷为1400N时,三种不同固定组刚度以及髋臼周围应力变化情况。结果: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双重建板组和W型接骨板组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单一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组;应力测试结果显示W型安全角度板固定后,髋臼顶、后方和内侧应力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结论:应用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既能满足坚强固定的要求,又能使髋臼周围的应力变化接近生理状态。第四部分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进行髋臼骨折后方固定的患者38例,其中后壁骨折12例,后柱骨折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9例,T型骨折4例。对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复位质量进行统计,术后1年对骨折愈合情况及异位骨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单一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联合入路,根据Matta标准:优26例(68.4%),良9例(23.7%),差3例(7.9%),优良率92.1%。随访12个月时根据Brooker标准:0级29例(76.3%),1级5例(13.2%),2级3例(7.9%),3级1例(2.6%)。Merle d’Aubinge标准:优21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结论: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可单独或联合用于髋臼后部骨折的固定,能够避免螺钉误入关节、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早期活动。

二、吸收螺钉治疗多种关节内骨折8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收螺钉治疗多种关节内骨折84例(论文提纲范文)

(1)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1.2.2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1.3 病例分类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案
        2.3.1 试验组手术方案
        2.3.2 对照手术方案
        2.4 术后处理
    3 统计学处理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比较结果
        4.2 两组患者影像学观察指标对照分析结果
        4.3 两组患者手术预后及足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4.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5 讨论
        5.1 跟骨的解剖与损伤机制特点
        5.2 中医对跟骨骨折的认识及其治疗发展概况
        5.3 撬拨复位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5.4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与植骨相关的争议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Maryland足功能评分表
    附录二 患者随访信息登记表
综述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一种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髌骨骨折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效果分析及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枚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髌骨骨折后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的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髌骨骨折治疗的认识及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人髌股关节解剖形态测量在胫骨骨折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中的意义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的胫骨髓内钉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与常规髌上入路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获得专利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参加国际会议情况
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致谢

(5)第二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第二代与第一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一般资料
        1.2.2 治疗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2.4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
        1.2.5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2.1 第一节 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置钉数量与髋臼双柱骨折固定力学差异的有限元分析
        2.1.1 引言
        2.1.2 材料和方法
        2.1.3 结果
    2.2 第二节 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比较
        2.2.1 引言
        2.2.2 材料和方法
        2.2.3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章 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完整骨盆模型的制备与包埋固定
        3.2.3 应变片、应变花的粘贴和应变值分析
        3.2.4 骨折高位双柱骨折模型制备及固定
        3.2.5 力学测试方法和步骤
        3.2.6 观察指标和评估标准
        3.2.7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模拟坐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位移和刚度比较
        3.3.3 坐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髋臼测量点应变值变化
        3.3.4 模拟站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位移和刚度比较
        3.3.5 模拟平卧位扭转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扭矩和扭转刚度比较
        3.3.6 扭转载荷下三组髋臼方形区测量点最大拉应变和压应变值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6)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参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纳入及排除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一般资料
    3.影像学测量指标
        3.1 大结节骨折分型
        3.2 肩峰形态分型
        3.3 临界肩角(CSA)的测量
        3.4 肩袖肌腱质量评估
        3.5 肩袖损伤程度评估
    4.结局指标
    5.大结节骨折的治疗
    6.统计软件及方法
结果
    1.一般结果
    2.统计结果
        2.1 是否合并肩袖损伤的单因素分析
        2.2 是否合并肩袖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2.3 肩袖损伤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2.4 肩袖损伤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中医对肱骨大结节及肩袖损伤的认识
    2.肱骨大结节的解剖
    3.肱骨大结节骨折分型
        3.1 AO分型
        3.2 Neer分型
        3.3 HGLS分型
        3.4 Mutch分型
    4.肩袖损伤
    5.肩袖损伤病因学
        5.1 年龄
        5.2 撞击学说
        5.3 惯用手
        5.4 糖尿病
        5.5 肩峰形态
    6.肩袖分型
        6.1 肩袖部分损伤
        6.2 肩袖全层损伤
    7.其他合并损伤
        7.1 肩关节脱位
        7.2 盂肱韧带-盂唇复合体损伤
        7.3 肱二头肌长头腱
        7.4 肩盂骨折
    8.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综述 孤立大结节骨折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6: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分型标准
        2.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病房准备
        2.2.2 术前手术室准备
        2.2.3 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术
        2.2.4 术后处理
    2.3 术后随访
    2.4 观察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5例病例术中关节镜下诊疗情况
    3.2 踝关节功能评分
        3.2.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VAS评分
        3.2.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AFOAS评分
        3.2.3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Barid-Jackson评分
        3.2.4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Iowa评分
        3.2.5 5例病例术后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
    3.3 踝关节韧带评分
        3.3.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Povacz评分
        3.3.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Good评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9)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步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步态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步态获取及分析方法
    结果
        一、患者基本信息
        二、膝关节运动学
        三、步态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综述一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胫骨高位截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VAS疼痛评分标准
    附表二 AKS评分
    附表三 WOMAC骨性关节炎评分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国际国内会议及学习班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着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四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特点及稳定性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模型和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髋臼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吸收螺钉治疗多种关节内骨折8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胡朝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一种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D]. 芦重尧.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效果分析及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机制的研究[D]. 韩峰. 苏州大学, 2020(06)
  • [4]应用中国型飞机样套筒系统经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D]. 陆轲. 苏州大学, 2020(06)
  • [5]第二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D]. 吴海洋.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D]. 代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D]. 霍文平. 苏州大学, 2019(02)
  • [8]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D]. 房岩. 延边大学, 2019(01)
  • [9]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步态分析[D]. 向先祥.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苏柯.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