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明[1](2020)在《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诉求,还是我国青少年力求综合发展的现实客观背景下,都需要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正是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中有关的学科理论,以系统论知识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为实证研究素材,从目标设置情况、训练参赛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场馆设施情况、保障条件情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比较中美两国在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旨在能够更为有效的在分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优化我国现阶段校园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为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以41所各类学校校园篮球负责人、2507名在校学生、377名校园篮球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分管校园篮球项目的校领导、5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30名学校篮球教师、10名美国校园篮球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7名国内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设置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因素,大多数学校未将国家层级目标纳入到校园篮球发展目标体系之中,目标设置更多集中在了学校层级目标设置层面,同时也缺乏省市地区性层级目标的设置。但是中国将思政教育放到了校园篮球之中,立德树人始终渗透在篮球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这是中国校园篮球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美国层面来看,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商业价值目标、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篮球模式的三个主要目标。(2)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校园篮球组织管理部门,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教”、“体”融合机制贯彻力度不够。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是典型的会员制管理机构,其主要是由四年制高等学校和学院式教育机构作为其下属会员,以联合会的形式来进行组织运作,同时NCAA在职能划分和员工的培养方面十分成功,职能划分的清晰。(3)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校园篮球尚未得到校方足够的保障性支持,尤其是在财务保障、就业保障以及考试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具体的资金数额来看,学校为校园篮球拨付的资金大约在每年10万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校园篮球的发展需要,但是经费使用程序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服务上,除去一些数额较小的必要科研设施意外,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人员配置和技术服务上保障力度不够;在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应急类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是恢复类器材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从美国层面来看,体育教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参与政策保障了美国青少年课上课下的篮球参与;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力度较小,学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基本的经费保障。(4)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教学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运动技能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型地位,教学对学生篮球参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战术学习和规则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练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从美国层面来看,中小学全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教育目标,在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学考核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在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下,倘若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业并取得相应学分,可申请延期,在教学管理方面,遵循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齐驱并驾的平等原则,鉴于此普遍实施学分制,运动员并不存在特殊照顾。(5)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训练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为理想,但是在科研水平和受教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对篮球训练的认可度更高。在训练内容方面,体能训练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训练较多,但是柔韧和灵敏训练相对较少。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对爆发力训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训练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办法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组织完善、管理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的相关事宜。运动队是运动训练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天不得超过4小时,而且必须保证每周有2天的空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6)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场馆设施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校园篮球所配备的篮球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和课余篮球训练需要,但是从教学训练优化方面来看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康复理疗、数据分析和运动员个人放松方面的功能性场馆有待于改善;在训练设施方面,训练监控分析设施、康复理疗器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场馆设施管理上,主要是由后勤部门管理,这对于校园篮球场馆的使用来看在便捷度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高校大型篮球场馆的融资、规划和运营的一体化水平较高,大型篮球场馆和赛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赛事是大型篮球场馆运营的主要内容。(7)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竞赛体系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将参赛目标完全局限在了获得理想成绩上,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校园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发生了异化;大多数球队在校园篮球参赛目标上都设置了成绩要求,同时参赛成绩是运动员个人奖惩机制的主要标准。从CUBA赛事来看,大多数教练员对赛事的满意度不高,赛事运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赛事根据学校篮球队的比赛成绩、项目设置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不同学校划分在三个不同的赛事联盟之中,NCAA每年11月开始比赛,全国64强球队分别以自动晋级和获邀晋级的方式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之中,各个比赛联盟的冠军能够直接晋级下一轮赛事。参加NCAA赛事的运动员必须遵守大学生竞技体育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1)美国校园篮球目标设置对中国的启示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3)美国校园篮球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4)美国校园篮球教学对中国的启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5)美国校园篮球训练对中国的启示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建特色训练方案;优化校园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训练结构,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6)美国校园篮球场馆设施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7)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龙玉冰[2](2020)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形体训练》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选择适宜的形体训练课程是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旅游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形体训练课程日益突出的重要地位不仅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推动了形体训练课程建设的研究发展。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通过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形体训练课程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我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我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形体训练课程的目标重新审视与定位,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目标,从“五育”的角度论述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内容、方法与评价进行了重新构建,构建出了一套以形体为主线,与舞蹈、礼仪、职业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建构主义基本理念下重新构建出来的形体训练课程体系框架明晰、整体协调,包含了系统、完整的课程内容,创新、独特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使之成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途经,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形体训练教学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
任剑豪[3](2020)在《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中学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12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是一个专门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出台的指导性文件。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储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人的成长与成才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篮球项目的普及、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就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运动的开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总结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开展以来存在的不足与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为我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帮助。研究结论如下:1.焦作市作为“篮球城市”,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篮球人才,焦作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是焦作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生力量。2.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队发展情况较好,教练员多为体育院校出身,师资队伍较为年轻化,学历与职称多以本科与中级职称为主,曾作为运动员时生涯年限多在10年左右,比赛经验丰富。运动员队伍有较为完善的梯队建设,运动员训练年限大部分集中的两年左右,训练目标明确,家长多为支持态度。3.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学校训练课的开展与竞赛组织都落实到位,训练课强度安排平均每周3次,每次时间2小时。训练计划制定上多以短周期计划为主,训练课程内容重心在篮球基本技术与身体素质训练。学校球队生源广泛,以附近小学为主。篮球比赛成绩优异,但多数队员缺少上场比赛机会,大赛经验不足。4.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学校后备人才保障建设较为健全,办学模式新颖,培养体系完善,学校领导对篮球人才培养制度重视程度比较高。学校共有室外篮球场10块、室内篮球场1块,硬件设施基本满足教师日常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组织需求。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专项拨款,其次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金支持,基本上满足培养需求。5.焦作市道清中学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效最好,校园篮球文化基础深厚,在篮球课程开展方面,学校积极普及和推广篮球运动,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致力于发展校园篮球以及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焦作市乃至全国各地篮球专业队与体育院系输送大量优秀篮球人才。6.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学校后备人才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核心制约因素是篮球训练与学习成绩无法很好地兼顾,学训矛盾依然突出。学生平时训练多,学习时间少,升学压力增大,进而导致家长不支持孩子从事篮球训练,这是后备人才流失的一个关键性问题。7.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学校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地方主管部门应颁布相关政策,大力促进体教融合,提高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在焦作市整体的地位;学校应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地方政策,提高自身影响力,促进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教练员应切实做好本职工作,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篮球队整体水平。针对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学校后备人才培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应加大和改善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估,提升相关部门与领导的重视程度;重视教练员教学能力的培养,适当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增加教练员外出交流与学习的次数;各传校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篮球训练计划和大纲,让训练更加科学化、具体化、规范化;处理好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体教结合,学习成绩与技能水平共同提高,利用两种模式的优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强对学校的宣传,拓展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学校的建设来寻找新的资金支持与财政支持。
张冉冉[4](2019)在《G军校学员军事体能训练课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运用视频分析法与实地观察法对北京市G军校学员32节军事体能训练课的相关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维度切入,对32节军事体能训练课进行观察分析,旨在探寻军事体能训练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理论建议,优化军事体能训练课,为G军校军事体能训练课的调整提供理论参考,并最终提高军事体能训练课的效果。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G军校学员军事体能训练课以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和考核指标为中心,紧密围绕大纲考核指标进行,以考核达标为最终目的。但过于强调考核合格率,不能很好的兼顾考核合格率和学员自主训练的学习。2.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描述;训练计划的安排清晰且有条理,但内容表述较为笼统。3.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个别训练手段的选择相对缺乏合理性。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手段安排不均衡,灵敏素质训练频率过高;训练负荷的调控手段明确,但相对较为单一。4.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较与教学内容、体能训练阶段划分的安排相关,相对较为固定。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固定搭配,有利于学员的学习与适应,但灵活性不足。6.军事体能训练课的教学评价类型较多,但评价内容较为单一,考核指标固定。
张彦伟[5](2018)在《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目前新疆开展拳击项目的3所体育运动学校和12所重点业余体校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调研对象,并以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拳击队为个案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技战术和体能训练两大部分,还调查了基层拳击教练员和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以及乌鲁木齐市运动学校拳击队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新疆青少年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中的优势和缺点,给予一些有效建议。最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区基层拳击教练员在性别方面是非常不均衡的,大部分是男性教练员,只有少数队伍有女性拳击教练员;教练员年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有着丰富的指导和实践经验,但是理论知识和学历层次水平较低。因此必须完善基层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体制,加大基层教练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练员的理论知识,最终提升基层教练员业务水平能力;在培训的同时要让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发挥他们的能力来带动我区的年轻教练员。(2)拳击项目在我区开展广泛,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人数众多,但是各地州发展不均衡。因此要利用体制优势推动基层拳击运动均衡发展,全疆各地州业余体校的训练体系得到自治区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开展青少年拳击培训班和训练营,吸引更多青少年来参与拳击运动,培养他们对拳击的兴趣爱好,以此来不断增加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人数。(3)我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次数和时间能够得到充足的保证,在训练中主要以基本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训练的内容和手段方法基本符合要求。(4)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中缺乏科学的监控和恢复手段,通常都是根据教练员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来控制训练的负荷。科学化的训练必须使用科学的仪器来测量数据和指标,控制训练负荷,使教练员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恢复。因此各地州的体校要加大科技投入,购买先进的训练设施、恢复仪器,加强医疗监督,使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5)缺乏科学合理有特色的青训大纲,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不能只凭借教练员的经验来安排训练,也不能按照成年运动员的训练大纲来进行,要有统一的训练大纲作为指导。因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训练体系,制定符合我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大纲,统一基层教练员的训练理念。
孔琳[6](2017)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拓展训练课和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贴合的比较紧密,课程内容、开设形式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点相符,但是拓展训练课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是否可行,还需要进行多方面调查研究才能得到最后的结论。希望在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后,为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为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提供详细的对策。丰富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完善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希望借助拓展训练课提高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湖南省各个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的可行性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南省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以技能和体能类项目为主,体育课程体系中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2.从完善体育课程构成,贴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培养高规格人才四个方面来看在湖南省开设拓展训练课非常有必要。3.客观条件方面:湖南省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教师数量和教学能力、场地器材、经费方面来看开设地面项目是可行的。由于缺少场地、经费、教师,湖南省高职院校目前不能开设低空、高空项目的教学内容。4.主观条件方面: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对于拓展训练课处于初步了解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拓展训练课的宣传。在调查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中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支持程度非常高,这非常有助于拓展训练的课程的开设。5.为了使拓展训练课在湖南省全面开展,各学校要增加校领导重视程度;增设场地建设经费;加强师资培养;广泛宣传拓展训练课的内容提高师生对拓展训练课的认知程度。
张振伟[7](2014)在《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大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以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任课教师和部分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并收集了七所高校的教学大纲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科研方法,对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七所高校的教学大纲及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没有编写基础性的高校拓展训练课教学大纲,一部分院校也没有适时自主编制教学大纲;高校拓展训练课教学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2)笔者所调研的七所高校都购买或者教师自制了部分拓展训练课的专用器材;拓展训练课的专用场地和中高空组合训练架等专门设施并不是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条件。(3)各高校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凝聚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力求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转变,成为社会优秀人才。(4)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将拓展训练项目分为不同的类型,将拓展训练项目进行分类,可以更加便于选择、编排组合符合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都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但是各高校没有根据地区和地形地貌等的特点选择安排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全面。(5)各高校教学进度与学时安排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长期、系统的教学安排应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以不断的引导学生达到新一轮的高峰体验,实现教学目标。(6)拓展训练课考核方式一般为理论结合实践,但是拓展训练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体验式教育,仅仅从理论、实践、学习态度、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很难做出客观、全面的成绩评定。
蒋丽华[8](2014)在《职业心理融入大学生心理训练课的实践探索》文中提出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和一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并就职业心理融入大学生心理训练课进行实践探索:把通用技能和职业价值观、职业心态等内容有机结合,并通过注重心理训练内容内在逻辑关系和突出职业情境体验活动的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性质定位进行再思考。
蒋丽华[9](2014)在《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文中指出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中存在着课程目的认识模糊、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对体验式教学方法较难适应、学习效果评价有待完善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应通过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目的、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加强体验式教学方的法研究与实践、加强学习评价的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对策加以解决。
蒋丽华[10](2013)在《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改革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效果,从创新视角进行教学实践改革。针对"训练什么""如何训练""如何评估训练效果",提出由显性训练内容和隐性训练内容构成的,融合职业性、学业性为一体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内容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自评、互评、点评相结合的训练效果评估办法。
二、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
1.1.3 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 |
1.1.4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成效显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
1.2.4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
1.3.1 青少年 |
1.3.2 校园篮球 |
1.3.3 发展模式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2.1 以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所有组成环节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
2.2.2 宏观背景与微观环节思路下的综合对比 |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
2.2.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个案研究法 |
2.4.3 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实地观察法 |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5.1 研究假设 |
2.5.2 创新之处 |
3 研究理论基础 |
3.1 系统科学理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中美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 中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启蒙期(1895-1949) |
4.1.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发展期(1949-1995) |
4.1.3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改革创新期(1996-至今) |
4.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历史的解读 |
4.2.1 发展导向规模扩大为主 |
4.2.2 现阶段对发展速度的体现 |
4.2.3 符合初级阶段的发展导向 |
4.2.4 校园篮球发展是国家改革思想的缩影 |
4.3 美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5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对比分析 |
5.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1.1 国家层面目标 |
5.1.2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
5.1.3 学生层级目标设定 |
5.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2.1 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 |
5.2.2 商业价值目标 |
5.2.3 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 |
5.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
5.3.1 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
5.3.2 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 |
5.3.3 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6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组织管理对比分析 |
6.1 中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
6.1.1 组织结构现状 |
6.1.2 制度构建现状 |
6.2 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以NCAA为例 |
6.2.1 组织机构情况 |
6.2.2 运行机制情况 |
6.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6.3.1 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 |
6.3.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
6.3.3 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 |
6.3.4 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 |
7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7.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1.1 政策保障情况 |
7.1.2 资金保障情况 |
7.1.3 科研保障情况 |
7.1.4 安全保障情况 |
7.1.5 医疗保障情况 |
7.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2.1 政策保障情况 |
7.2.2 经费保障情况 |
7.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
7.3.1 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
7.3.2 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7.3.3 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8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
8.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1.1 教学目标分析 |
8.1.2 教学组织形式 |
8.1.3 教学内容 |
8.1.4 教学方法 |
8.1.5 教学考核评价 |
8.1.6 教师情况 |
8.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2.1 中小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2.2 大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在教学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8.3.1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 |
8.3.2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 |
8.3.3 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 |
8.3.4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8.3.5 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
9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
9.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 |
9.1.1 训练动机情况 |
9.1.2 训练内容情况 |
9.1.3 训练方法情况 |
9.1.4 训练课频率与时长 |
9.1.5 训练激励机制 |
9.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以犹他大学为例 |
9.2.1 训练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
9.2.2 训练时间 |
9.2.3 训练课实地观察情况 |
9.2.4 训练特点 |
9.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
9.3.1 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
9.3.2 以校园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
9.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
9.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
10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
10.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
10.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
10.1.4 场馆管理主体 |
10.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以高校篮球场馆为例 |
10.2.1 美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历史 |
10.2.2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位置规划 |
10.2.3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功能规划 |
10.2.4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资金来源 |
10.3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
10.3.1 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 |
10.3.2 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
10.3.3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
11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竞赛体系对比分析—以CUBA和 NCAA为例 |
11.1 中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CUBA为例 |
11.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
11.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
11.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
11.1.4 CUBA赛事满意度 |
11.2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NCAA为例 |
11.3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11.3.1 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 |
11.3.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 |
11.3.3 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
12 研究结论与建议 |
12.1 研究结论 |
1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篮球教师/教练员问卷) |
附录Ⅱ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Ⅲ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校园篮球负责人问卷)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国家的高度重视 |
1.1.2 日渐凸显的问题 |
1.1.3 个人的教学思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动态及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2 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
2.1.1 我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1.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2.2 形体训练课程的目标 |
2.2.1 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审视与定位 |
2.2.2 从“五育”的角度论述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
2.3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
2.3.1 建构主义的概述 |
2.3.2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
2.3.3 建构主义理论对构建形体训练课程的启示 |
3 课程内容的构建 |
3.1 建构主义视角下课程内容选择和构建的基本思路 |
3.1.1 内容构建的基本理念 |
3.1.2 内容的整合 |
3.2 课程内容的构架 |
3.2.1 内容的选择 |
3.2.2 内容的构建 |
3.3 课程内容构建前后对比 |
4 方法与评价的构建 |
4.1 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结合运用 |
4.1.1 常用的教法 |
4.1.2 以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为主体结合常用教法 |
4.1.3 学生的学法 |
4.1.4 教师教学法与学生学习法的有机结合 |
4.2 形体训练课程的评价 |
4.2.1 评价的内容 |
4.2.2 评价的方法 |
4.2.3 评价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形体训练课程授课计划 |
致谢 |
(3)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中学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与现状研究 |
1.3.2 关于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
1.3.3 关于篮球后备人才的研究现状 |
1.4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焦作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基本状况分析 |
3.1.1 焦作市竞技篮球发展历程 |
3.1.2 焦作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
3.1.3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取得成绩情况 |
3.2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队的概况分析 |
3.2.1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的情况分析 |
3.2.2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的情况分析 |
3.3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训练与竞赛建设概况分析 |
3.3.1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训练课建设情况 |
3.3.2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队竞赛情况 |
3.4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保障建设概况分析 |
3.4.1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基础设施情况 |
3.4.2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制度情况 |
3.4.3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训练活动经费保障情况 |
3.5 焦作市道清中学个案分析 |
3.5.1 焦作市道清中学发展历程概况 |
3.5.2 焦作市道清中学篮球后备人才主要生源 |
3.5.3 焦作市道清中学特色篮球文化建设情况 |
3.6 制约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 |
3.6.1 学生学业与篮球训练之间的矛盾 |
3.6.2 学校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需要改革 |
3.6.3 训练经费来源单一,投入力度不够,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 |
3.6.4 传校教练员的师资力量有待增强,补贴待遇有待提升 |
3.6.5 学校篮球队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少,运动等级偏低 |
3.7 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
3.7.1 深化“体教融合”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3.7.2 学校要重视竞技篮球地位,完善管理制度与培养体系 |
3.7.3 多元化发展训练经费来源渠道,扩充训练资金 |
3.7.4 教练员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
3.7.5 地方主管部门增加比赛交流机会,并完善奖励制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G军校学员军事体能训练课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军事体能的相关研究 |
1.3.2 训练课特征的相关研究 |
1.3.3 课堂特征的分析相关研究 |
1.4 指标的操作性定义 |
1.4.1 对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定义 |
1.4.2 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操作性定义 |
1.4.3 对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定义 |
1.4.4 对教学方法的操作性定义 |
1.4.5 对教学评价的操作性定义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体能及军事体能概念的界定 |
1.5.2 军事体能训练课概念的界定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现场观察法 |
2.2.4 视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军事体能训练课分析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3.1.1 指标初选 |
3.1.2 指标修改 |
3.1.3 指标确定 |
3.2 军事体能训练课特征的分析 |
3.2.1 教学目标的特征分析 |
3.2.2 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 |
3.2.3 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分析 |
3.2.4 教学方法的特征分析 |
3.2.5 教学评价的特征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5)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研究综述 |
2.1 关于拳击项目的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关于基础训练的研究现状 |
2.3 拳击项目训练的研究现状 |
2.4 拳击基础训练的研究现状 |
2.5 新疆拳击的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个案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调查分析 |
4.1.1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性别、年龄、学历情况调查分析 |
4.1.2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教练年限及职称情况调查分析 |
4.1.3 新疆青少年拳击教练员任教途径情况 |
4.2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调查分析 |
4.2.1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年龄与性别的调查分析 |
4.2.2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区域分布调查分析 |
4.2.3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调查分析 |
4.2.4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损伤类型和原因调查分析 |
4.2.5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对教练执教能力和场地器材满意度调查 |
4.3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现状与分析 |
4.3.1 基础训练训练时间安排的调查与分析 |
4.3.2 基础训练阶段技术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
4.3.3 基础训练阶段体能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
4.3.4 准备活动和训练恢复的调查分析 |
4.4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的个案研究 |
4.4.1 基础训练阶段基本训练周的调查分析 |
4.4.2 基础训练阶段赛前训练周调查分析 |
4.5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4.5.1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的优势 |
4.5.2 新疆青少年基础训练存在的问题 |
4.6 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的发展对策 |
4.6.1 建立和完善训练体系和训练大纲 |
4.6.2 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
4.6.3 加强基础训练阶段的理论研究 |
4.6.4 利用体制优势推动基层拳击运动均衡发展 |
4.6.5 加大科学化训练的投入 |
5.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课程含义的相关研究 |
1.2.2 拓展训练课含义及特点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开设拓展训练课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外开设拓展训练课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归纳总结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3.1.1 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分析 |
3.1.2 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形式分析 |
3.2 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完善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构成的需要 |
3.2.2 推进湖南省高职院校开放式素质教育的需要 |
3.2.3 培养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
3.2.4 培养高规格人才的需要 |
3.3 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客观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
3.3.1 湖南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开设现状分析 |
3.3.2 拓展训练课和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相融性分析 |
3.3.3 湖南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教学内容可实施性分析 |
3.3.4 湖南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考核评价方式可行性分析 |
3.3.5 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
3.3.6 湖南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专业教师数量 |
3.3.7 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拓展训练课教学胜任程度分析 |
3.3.8 湖南省高职院校场地器材设施可行性分析 |
3.3.9 湖南省高职院校学校经费投入可行性分析 |
3.4 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的主观条件可行性分析 |
3.4.1 湖南省高职院校校领导对拓展训练课的认知情况可行性分析 |
3.4.2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的认知情况可行性分析 |
3.4.3 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对拓展训练课的认知情况可行性分析 |
3.5 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的对策分析 |
3.5.1 加强领导重视,增加拓展训练课经费投入,形成部门联动 |
3.5.2 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师资情况,制定可行规划 |
3.5.3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
3.5.4 积极加强拓展训练课宣传,提高师生认知程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筒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大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大纲概念的界定 |
2.1.2 拓展训练概念的界定 |
2.2 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
2.3 国内外拓展训练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拓展训练研究现状 |
2.3.2 国内拓展训练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地考察法 |
3.2.6 对比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开展情况分析 |
4.1.1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师资与场地设施情况 |
4.1.2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开展效果分析 |
4.2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教学大纲分析 |
4.2.1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教学性质与目标分析 |
4.2.2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教学内容分析 |
4.2.3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教学进度与学时安排及相关因素分析 |
4.2.4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分析 |
4.2.5 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课教学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目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职业心理融入大学生心理训练课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职业心理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实践 |
( 一) 可融合内容的选择 |
( 二) 职业心理融入心理训练课的设计与实施 |
( 三) 实践效果评价 |
( 四) 实践引发的思考 |
(9)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表现 |
1.部分教育者对课程目的的认识具有模糊性 |
2.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突出 |
3.对体验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 |
4.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 |
5.教师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解决对策 |
1.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目的 |
2.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 |
3.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
4.加强学习评价的改革创新 |
5.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
(10)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
(一)训练什么 |
(二)如何训练 |
(三)训练效果的评估 |
四、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海明. 山西大学, 2020(03)
-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构建研究[D]. 龙玉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焦作市省级篮球传统项目中学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任剑豪.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4]G军校学员军事体能训练课特征的研究[D]. 张冉冉. 天津体育学院, 2019(07)
- [5]新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D]. 张彦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6]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可行性研究[D]. 孔琳.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7)
- [7]我国部分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大纲研究[D]. 张振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8]职业心理融入大学生心理训练课的实践探索[J]. 蒋丽华. 高等农业教育, 2014(03)
- [9]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 蒋丽华. 教育探索, 2014(01)
- [10]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改革实践[J]. 蒋丽华. 高等农业教育,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