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探讨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探讨

一、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建[1](2020)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PCR)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PCR的发生提供对策,提高手术术后效果。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 415例患者(5 743只眼)资料,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完成。将术中发生晶状体PCR的120眼(105例患者)纳入后囊膜破裂组,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未发生PCR的480眼(45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本因素(性别、年龄)、全身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吸烟史、饮酒史)、眼科基本因素(眼别、术前视力、术前眼压、眼轴长度)、眼科危险因素(青光眼病史、高度近视病史、角膜病史、葡萄膜炎病史、玻璃体手术史)和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进行比较,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果后囊膜破裂组患眼术前标准化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力>1.0[89.2%(107/120)vs 58.1%(279/480)]、玻璃体手术史[20.8%(25/120)vs 4.8%(23/48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为短眼轴(AL<22mm)、中眼轴(22mm≤AL≤26mm)、长眼轴(AL>26mm)。后囊膜破裂组患者短眼轴54眼(45.0%)、中眼轴31眼(25.8%)、长眼轴35眼(29.2%);对照组患者短眼轴46眼(9.6%)、中眼轴376眼(78.3%)、长眼轴58眼(12.1%)。两组眼轴长度分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差异(P<0.001),后囊膜破裂组在短眼轴(AL<22mm)时,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根据Emery核分级标准,将后囊膜破裂组中111眼(97例患者)、对照组中459眼(431例患者)分别进行了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后囊膜破裂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9眼(8.1%)、Ⅱ级核11眼(9.9%)、Ⅲ级核10眼(9.0%)、Ⅳ级核46眼(41.4%)和Ⅴ级核35眼(31.5%),对照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88眼(19.2%)、Ⅱ级核82眼(17.9%)、Ⅲ级核109眼(23.7%)、Ⅳ级核97眼(21.1%)和Ⅴ级核83眼(18.1%),两组核硬度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核分级越高,尤其是在大于Ⅲ级核时(Ⅳ级核和Ⅴ级核),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后囊膜破裂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2.11±0.98,术后恢复到1.07±0.44,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1.37±0.90,术后恢复到0.72±0.37,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术前和术后的log MAR视力均差于对照组(术前:P<0.001;术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2、手术医生应通过评估PCR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健康宣教,完善手术计划,最大程度降低PCR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视功能。

林开春[2](2020)在《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介绍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并应用于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比较,为硬核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方法选取核硬度达Ⅳ、Ⅴ级患者共56例,6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9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7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比较A、B两组手术后第1天,1周和1月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BCDVA);手术后第1天、1周、1月、3月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 astigmatism,SIA)大小;手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其丢失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 果]两组术前视力(UDVA、BCD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1月的视力(UDVA、BCD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的视力(UDVA、BCDVA),两组术后视力(UDVA、BCDVA)均较术前视力有提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段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B组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B组均较A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间,A组中出现2眼(6.67%)后囊破裂,B组中未出现后囊破裂;术后第一天A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7眼(23%),B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3眼(10%),角膜最终均恢复透明;A组出现虹膜损伤2眼(6.67%),B组出现虹膜损伤5眼(16.67%);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83min,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65min。[结 论]1.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应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使其可达到与超乳相接近的术后效果。2.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拥有更短手术时间、在保护角膜内皮、晶状体后囊等方面更具优势,以及较低的手术费用、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使其在处理硬核性白内障和大批量集中的防盲手术更具优越性。

路承喆,于莎莎[3](2019)在《后极性白内障的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后极性白内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其晶状体后囊膜可能存在粘连甚或先天性缺陷,因而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晶状体核落入玻璃体腔发生率远高于普通白内障。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报导关于后极性白内障的不同术前检查协助判断后囊膜状况,指导术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检查设备已经能够在术前评估患者的后囊膜状态;较低的超乳仪参数;避免水分离、转核和后囊膜抛光等将更进一步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现对后极性白内障术前检查和手术技巧的最新进展进行重点介绍,以期减少后极性白内障术中破囊出现,尽量避免掉核的发生。

郑晚秋[4](2019)在《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应用前房维持器辅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验证有效而安全的ACM灌注压力。方法 将42只猪眼随机分为7组,每组6眼,制造后囊破裂模型后,均在ACM维持前房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房维持器灌注瓶高度(Bottle Height,BH)设置为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记录每个ACM灌注瓶高度6只猪眼中出现角膜内皮皱褶、角膜水肿、前房波动、虹膜颤动的例数。结果 不同BH间角膜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01)。其中组间角膜情况比较,与BH50cm组比较,40cm组角膜更容易出现皱褶(X2=8.571,P=0.015)。BH50cm、60cm、70cm、80cm、90cm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X2=3.214,P>0.05)。BH100cm较90cm组角膜水肿比例更高(X2=8.571,P=0.015)。BH40cm较60cm、70cm、80cm、90cm、100cm组更多出现前房波动和虹膜震颤(X2=8.571,P=0.015)。结论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前房维持器下保持适当的前房灌注压力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目的 研究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患者22例(22眼),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处理晶体残留皮质。统计患者术后1d、7d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角膜水肿轻、前房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应用前房维持器可稳定前房,减轻玻璃体扰动,以免后囊破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晶体残留皮质清除。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目的 研究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前房维持器辅助处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ACM辅助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第1d、术后第7d的视力、角膜情况、前房炎症、眼压情况,记录术中、术后3m有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果 一共纳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12例(18眼)。术后第1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显着高于术前(t=0.533,P=0.003);术后第1d,角膜水肿1级4眼(22.22%),2级3眼(16.67%);房水闪辉0级12眼(66.67%),1+级2眼(11.11%),2+级2眼(11.11%),3+级1眼(5.56%),4+级1眼(5.56%),前房细胞0级13(72.22%),0.5+级2(11.11%),1+级1眼(5.56%),2+级1眼(5.56%),3+级1眼(5.56%)。术后1d出现高眼压3眼(16.67%)。术后第7d所有患者角膜无水肿、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压正常,术中、术后随访3月所有患者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房维持器辅助下施行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祛除术,手术操作步骤简易,术中前房稳定、IOP波动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张晓华,张淑华,王家玲,陈海燕[5](2018)在《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植入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为后囊膜破裂一期患者,且已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对所有患者采用前端玻璃体剪除术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46例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手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对比中,可以得出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最好。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0.5的患者有45例。术后1个月,视力恢复>0.5的患者有40例。术后1周,视力恢复>0.5的患者有2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好于术后1周和1个月,P<0.05。在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中,有3例出现角膜水肿,占6.52%。有5例出现眼部炎症,占10.86%。经过治疗后均已痊愈,对于试验结果无影响。结论: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采用前端玻璃体剪除术,并选择合理的植入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高朋芬,连丽芬,张则福[6](2018)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眼科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资料582例(794只眼),应用并发症筛选方法将30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随机方法抽取122例无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两组间病例相关资料的比较,相关高危因素的调查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白内障原因、眼别、术前眼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晶状体核分级Ⅳ级及以上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关危险因素比较,观察组发生后囊膜破裂可能与术前矫正视力<0.1、冠心病、玻璃体手术史、青光眼、葡萄膜炎、烟酒史等因素相关。将年龄、晶状体核分级等相关危险因素代入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认为年龄、冠心病、晶状体核分级、术前矫正视力<0.1、玻璃体手术史与后囊膜破裂呈相关性(P<0.05)。30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者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对照组术后1 d、术后7 d视力要优于观察组(P<0.05),可见后囊膜破裂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患者年龄、冠心病、晶状体核分级、术前矫正视力<0.1、玻璃体手术史与后囊膜破裂呈相关性,后囊膜破裂会对术后视力恢复造成影响,应该提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重视,通过对风险的早期干预与术中谨慎处理,最大程度降低后囊膜破裂发生率。

尚郡主,王瑞栋,冯江虹[7](2018)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我国,白内障仍为致盲的主要原因[1]。尽管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经广泛开展,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IOL)因费用低、术后视力好、且不依赖特殊设备,而被基层医院所采用[2,3]。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龚元元[8](2017)在《205例“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术后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享受政府“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资助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适宜有效、方便可及、费用低廉、可持续的贫困白内障手术效率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术前视力、白内障类型、核硬度、相关全身疾病、眼部其他疾病、视力差(年)、术中并发症、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3d视力、费用等信息的白内障临床效果调查表,随机抽取2012年4月至2012年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受“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资助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贫困组205例205眼、非贫困组226例226眼进行术后效果、成本/效果的比较分析。所收集数据经过复核无误后,采用多重回归模型进行术后视力影响因素分析。手术医师、护理标准无区别,所有信息采集及信息录入由同一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人员完成。结果:1.贫困组和非贫困组术前术后视力比较:⑴贫困组与非贫困组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贫困组术前视力平均值低于非贫困组;⑵贫困组与非贫困组术后3d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组较术前视力提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贫困组较贫困组视力提高更为明显,手术效果好;⑶贫困组与非贫困组术前视力与术后3d视力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⑷贫困组术后脱盲率为94.1%,脱残率为76.6%;非贫困组术后脱盲率为98.7%,脱残率为89.4%,达到国家扶贫白内障手术相关标准要求。2.贫困组与非贫困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⑴贫困组术中并发症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丢失、晶状体核沉入玻璃体1例及悬韧带断裂1例,非贫困组未见术中并发症发生,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⑵贫困组术后38例有角膜水肿、2例有高眼压表现,非贫困组术后角膜水肿9例、黄斑水肿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贫困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贫困组。3.贫困组与非贫困组术后视力影响因素分析:⑴贫困组术后3d视力影响因素有视力差(年)、白内障分类、核硬度及眼部其他疾病(P<0.05),而年龄、性别对术后视力无明显影响(P>0.05);⑵非贫困组术后3d视力主要影响因素有白内障分类及眼部其他疾病(P<0.05),年龄、性别及核硬度对术后视力无明显影响;⑶综合组术后3d视力影响因素主要有白内障分类、核硬度及眼部其他疾病(P<0.05),年龄、性别对术后视力无明显影响。4.贫困组与非贫困组多重回归模型对术后视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⑴眼部其他疾病、核硬度是贫困组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Y=3.817-0.384X1+0.159 X2;⑵眼部其他疾病是非贫困组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Y=2.793+0.15 X。5.贫困组手术成本及成本/效果分析:⑴贫困组患者总费用为(2098.707±353.478)元,非贫困组(5077.190±1753.44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⑵贫困组治愈的成本/效果为3284.362元,低于非贫困组治愈成本/效果6154.170元;⑶贫困组白内障患者手术脱盲的成本/效果为2220.854元,低于非贫困组白内障患者手术成本/效果5144.063元;⑷贫困组白内障患者手术脱残的成本/效果为2739.826元,低于非贫困白内障患者脱残手术成本/效果5679.183元。结论:1.白内障分类、眼部其他疾病、核硬度是贫困组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2.贫困组手术费用低于非贫困组,且贫困组手术成本/效果较非贫困组低。3.贫困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效果确切。脱盲率为94.1%,脱残率为76.6%,达到国家相关对贫困患者复明手术的相关要求,“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是费用低廉、效果确切的白内障扶贫复明策略之一。

杨钊,黎海平[9](2017)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的100例(10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裸眼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1和0.8±0.2。将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其中,有2例(2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例(1只眼)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有8例(8只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青光眼3例(3只眼)及玻璃体积血2例(2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较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蒋霞,郑卫国[10](2016)在《两种手法劈核方法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两种手法劈核方法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3例184眼Ⅳ级及以上核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随机采用手法勾刀劈核法(92眼)或双刀劈核法(92眼),观察比较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观察比较患者术后1d,1wk,1mo的视力、角膜水肿、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勾刀劈核法(10眼)与双刀劈核法(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视力比较勾刀劈核法(92眼,0.380±0.105)与双刀劈核法(92眼,0.420±0.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视力比较勾刀劈核法(84眼,0.480±0.123)与双刀劈核法(86眼,0.520±0.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视力比较勾刀劈核法(60眼,0.610±0.083)与双刀劈核法(52眼,0.643±0.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d,1wk,1mo的角膜水肿、角膜散光情况勾刀劈核法与双刀劈核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勾刀劈核法与双刀劈核法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均能有效治疗Ⅳ级及以上核的白内障,两组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后囊膜破裂的情况,导致视力恢复有快慢之别,术后角膜水肿及散光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

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目的
二、引言
三、资料和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硬核性白内障中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后极性白内障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检查的研究进展
    1.1 视功能检查
    1.2 裂隙灯检查
    1.3 Pentacam检查
    1.4 前节OCT检查
    1.5 超声波检查
2 治疗进展
    2.1 手术时机
    2.2 手术方式
3 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操作
    3.1 手术切口
    3.2 连续环形撕囊
    3.3 水分离和水分层
    3.4 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参数设定
    3.5 晶状体核的处理
    3.6 表层核及皮质的处理
4 总结

(4)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作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无囊膜支撑的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6)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1.
        2. 术中后囊膜破裂及处理, 观察组30例后囊膜破裂时期及处理如下:
    三、观察指标
        1. 基本资料:
        2. 危险因素: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二、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晶状体核分级比较
    三、两组术中后囊膜破裂高危因素分析
    四、后囊膜破裂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五、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讨论

(7)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205例“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术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资料分析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术后视力比较
    2.3 术中、术后并发症分析
    2.4 术后视力相关因素分析
    2.5 术后视力多因素分析
    2.6 成本/效果分析
3 讨论
    3.1 脱盲率、脱残率与相关研究持平
    3.2 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同类研究
    3.3 术后视力影响因素多样化
    3.4 较低的成本/效果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具体体现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两种手法劈核方法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 方法
        1.2.1手术方法
        1.2.2观察项目
2 结果
    2.1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
    2.2术后裸眼视力情况
    2.3术后角膜水肿情况
    2.4术后角膜散光情况
    2.5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
3 讨论

四、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春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林开春.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后极性白内障的诊疗进展[J]. 路承喆,于莎莎. 继续医学教育, 2019(06)
  • [4]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D]. 郑晚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效果分析[J]. 张晓华,张淑华,王家玲,陈海燕. 中医临床研究, 2018(12)
  • [6]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J]. 高朋芬,连丽芬,张则福. 临床眼科杂志, 2018(02)
  • [7]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J]. 尚郡主,王瑞栋,冯江虹.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02)
  • [8]205例“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术后效果分析[D]. 龚元元.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9]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J]. 杨钊,黎海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0]两种手法劈核方法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J]. 蒋霞,郑卫国.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