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敏,蒋正飞,顾雨民[1](2020)在《以评价指标体系护航信息化生态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中,有三大推动力量: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工作开展和评估建模分析,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自从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安徽省高校积极展开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信息化改革。目前,安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业务支撑、业务应用和保障体系方面发展相对较好,但是重复建设和无效建设问题仍很难避免;在数据与资源建设方面发展较弱且不均衡,数据孤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智慧校园建设已经着手开展,但具体实施方案还处于摸索中,有待于明确的指导。通过分析安徽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制约安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云灿[2](2020)在《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技术、经济、环境等需求的提升,建筑行业迎来“新挑战”,面临“新常态”,谋求“新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拼装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在节约工期、控制成本、减少污染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EPC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能够满足装配式建筑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了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基于以上背景,大批建筑企业踊跃转型升级、拓展装配式业务并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寻找适应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出现了大量的装配式建筑EPC企业。然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准确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建设发展决策缺乏科学指导,是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进行研究,帮助企业找准信息化建设方向,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装配式建筑、EPC模式、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评价方面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装配式建筑EPC企业的特点、信息特点以及信息化需求特点,分析了其信息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参照国家、建筑行业较为成熟的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通过综合对比、专家论证等方法,构建了三个层面,包含四个方面18项具体指标的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比分析各类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结合物元分析理论、可拓数学理论,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指标赋权的多维可拓物元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为例,阐述了模型的实际运用流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运用迈实软件和EXCEL工具辅助数据处理及计算,得到了该企业信息化评价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评价结果,使企业能够认清当前信息化建设状况,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进而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间接助力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及信息化的发展。
李志河,潘霞,刘芷秀,伊洁[3](2019)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正促使教育信息化步入2.0时代,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愈来愈深入和教育日趋智能化,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衡量与评价,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存在着研究相对滞后、评价体系比较单薄等问题。为此,依据"十三五"规划中对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及其要求,基于成熟度模型理论和准备度理论,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工具,构建了宏观、通用、前瞻性较强,能较好适应教育信息化2.0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经过S大学的实证研究表明:评价指标具有良好的规范性、通用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希望通过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和良性发展。
楚晓丽,项婷婷[4](2018)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文中指出总结归纳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数据采集,提出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维度和基本框架,并对今后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周修考[5](2017)在《YG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而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发展水平备受重视。为了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和需求差异较大,各类型高校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有差异,应用型高校对信息化建设也有其独特诉求,如何评价和引导应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学术界关于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的基础上,从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结合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初拟了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的标准描述,之后运用德尔菲法组织专家对评价指标和标准描述进行多次的问卷和访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框架。再综合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应用型高校YG学院开展信息化评价研究,评价YG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与薄弱环节,对基础设施建设、教科研信息化、数据共享、服务信息化和信息化保障工作提出提升策略和建议,引导YG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朝务实方向发展,同时也对福建省应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五个方面的借鉴意见:合理定位,适度规划;夯实基础,深化应用;依托平台,创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地方;转变观念,重视保障。本研究第一次提出对应用型高校进行信息化评价,也是第一次提出增加从政府政策一致性、学校定位、学校战略、社会效益等非信息化建设内容角度评价应用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讨论和应用。
张晨婧仔,王瑛,汪晓东,焦建利,张英华[6](2015)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文中认为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相关研究是探索教育信息化系统运行规律的需要,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于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教与学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教育信息化评价的内涵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剖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价工作和研究中现存的问题。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政策与战略,揭示教育信息化评价在政策、研究、标准和技术四个维度上的国际发展趋势:政策上重视,以研究促进评价发展,统一评价标准,渗透新型评价技术。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价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评价工作的效益。
梁晓彤,徐践,高超[7](2014)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北京市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北京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现状,以科学性、客观性、引导性、动态性、可持续发展性为原则,建立了以6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市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总体框架,运用专家排序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建议采取建设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化人才,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的步骤建立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王宇[8](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近年来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出版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很多出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遇到了类似的瓶颈,如信息化发展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信息化的过程难以控制,效益低下;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出版企业信息化的价值观,分析出版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论证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产生了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命题。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是指出版企业(集团)、出版行业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围绕评价主体所预期的评价目标,设立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信息化过程及成果从各个方面进行度量,并对信息化的整体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目前我国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开展严重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准备都非常有限,因此本文根据不同类型出版企业的信息化实际,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图书出版企业(集团)的范畴,着重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成果和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当前制约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将这些因素引入到信息化评价的内容当中。(2)概括和总结国内外关于信息化评价理论、方法的研究成果,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评价、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概念的层层推导当中,总结出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标、原则、内容、特征等重要概念,从而建立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3)在对我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实际的深入分析和对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的综合研究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步骤,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实证论证。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明确,理论和技术路线清晰,一方面注重对信息化评价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为进一步拓展我国出版业信息化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以大量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为我国图书出版企业及其它类型出版企业构建和实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艾雨兵[9](2011)在《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家正大力地投入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在信息化基础建设、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浙江省经济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信息化发展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遇到的瓶颈和矛盾也比较突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评估环节或评价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促进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应用效果的提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研究首先对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对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对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进行研究,从中得到启示。接着介绍了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方法,为科学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了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的评价理论,初拟了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Delphi法对评价指标和指标的评价标准的描述,进行多次的专家问卷咨询和访谈,确定了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框架。接着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排序法等权重确定的方法,向专家问卷咨询,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最后构建了完整的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XX师范大学开展应用研究,以期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根据评价结果的分析,评价对象可以明确自身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针对自身薄弱环节,加强建设,提升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
丁婧[10](2011)在《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准的科学制定及合理使用是实践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开展标准理论研究则是标准制定及实施科学性的前提保证。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察,发现该领域内存在着大量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扮演着引领、指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标准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该类标准文件在规范相应建设实践的同时,自身的建设却并无规则可言,表现出朴素、随意乃至某种程度的混乱。这种现象导致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重建设轻应用,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本文提出功能标准这一概念,希望通过论证功能标准在规范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价值,引起业界对功能标准思路的关注,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从建设走向应用。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借鉴与信息化、评价、标准相关的理论,包括系统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信息化评价理论、标准化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完成关于功能标准的学理分析。本文从功能标准思想的产生开始讨论,在对其重要性及价值的论证过程中加深对功能标准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功能标准概念、特征等的深入理解。首先,通过对系统评价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中标准分类及职责标准的分析,结合教育信息化领域特点,提出功能标准是职责标准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的准确描述。然后,根据标准化理论和信息化评价理论分析教育信息化标准系统,指出在标准系统中条件标准、功能标准、绩效标准构成自下而上的层级关系,功能标准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再通过信息系统理论分析教育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动态需求,使得功能标准在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价值进一步得到确认。最后,在对功能标准的理解逐步深入后,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对功能标准的概念、特征、定位、作用、形式等进行论证。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一个针对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案,以更加清晰地说明本文思想的生成、发展及落实的过程。通过本文研究,功能标准的概念、特征、定位、作用、形式得到初步确定,功能标准的价值得到确认。
二、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以评价指标体系护航信息化生态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建设方向不明 |
组织协调不力 |
经费投入不足 |
技术力量不够 |
解决方案 |
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 |
基本原则 |
实现过程 |
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开展 |
评估建模与分析 |
粒度模型 |
差异模型 |
分类模型 |
(2)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研究 |
2.1 装配式建筑理论 |
2.2 EPC理论 |
2.3 企业信息化理论 |
2.4 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相关分析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建立 |
4.1 评价方法分析 |
4.2 AHP-可拓物元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企业概况 |
5.2 评价模型的应用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解析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 成熟度模型理论 |
2. 准备度理论 |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现状 |
(二)相关的文献综述 |
1. 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统计情况 |
2.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情况 |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1. 发展性原则 |
2. 系统性原则 |
3. 可实施原则 |
(二)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
1. 指标初选 |
2. 指标检测 |
3. 指标确定 |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之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一)构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AHP递阶层次结构 |
(二)构造各指标间的比较判断矩阵 |
(三)进行矩阵内部的一致性检验 |
(四)整体的一致性检验 |
五、基于S大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
(一)信效度检验 |
(二)S大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等级情况 |
(三)S大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 |
六、总结 |
(4)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国外研究情况 |
3 国内研究方法和进展 |
4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 |
5构建评价基本框架 |
6 展望 |
(5)YG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 |
1.4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发展的关系 |
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教育信息化内涵 |
2.2 高校教育信息化概念 |
2.3 评价理论与方法 |
2.4 研究方法与适用性讨论 |
第三章 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概况 |
3.1 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
3.2 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3.3 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
3.4 福建省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四章 YG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选择指标的依据 |
4.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3 YG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YG学院教育信息化评价 |
5.1 YG学院教育信息化评价结果 |
5.2 YG学院信息化建设提升策略与建议 |
5.3 对福建省应用型高校的借鉴与启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信息化评价指标问卷 |
附录B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
附录C 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 |
附录D YG学院专家打分表 |
个人简历 |
(6)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教育信息化评价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
(一)教育信息化评价的内涵 |
(二)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现状 |
1. 评价目的 |
2. 评价人员 |
3. 评价工具 |
4. 评价内容 |
5. 评价方法 |
6. 存在的问题 |
三、教育信息化评价的国内外政策与发展比较 |
(一)国际教育信息化评价政策与发展概览 |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政策与发展比较 |
1. 政策:重视程度和执行力有待提高,修订评估不到位 |
2. 研究:缺乏统一的评价研究机构和责任单位 |
3. 标准:统一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持续更新不足 |
4. 技术:加快融入信息技术,注重反馈数据 |
四、发展趋势与启示 |
(一)政策上高度重视,更新评价理念,明确评价目的,加强执行力度,完善持续评估 |
(二)落实评价责任和研究单位,成立评价专家委员会,设立评价研究项目 |
(三)顶层设计,研制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办学层次、构成要素的统一评价标准,配备评价指南和案例,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评价标准 |
(四)渗透新型评价技术,开发各类评价服务支持系统,分析年度诊断报告和教育大数据 |
(7)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北京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京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
二、北京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
1. 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
2. 坚持客观性的原则 |
3. 坚持引导性的原则 |
4. 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
5.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二) 北京市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三、北京市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
(一)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权重 |
(二) 采用专家排序法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 |
四、建立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一) 基础设施的建设 |
(二) 信息资源的开发 |
(三) 信息化人才的利用 |
(四) 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 |
五、结语 |
(8)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2 信息化评价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
0.2.1 信息化评价的宏观研究 |
0.2.2 信息化评价的微观研究 |
0.3 论文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
0.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0.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0.4 论文基本结构 |
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评价概述 |
1.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及背景分析 |
1.1.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
1.1.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发展背景分析 |
1.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
1.2.1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1.2.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
1.2.3 中外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差异分析 |
1.3 积极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1.3.1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1.3.2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
2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信息化与出版企业信息化 |
2.1.1 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
2.1.2 出版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
2.2 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概述 |
2.2.1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2.2.2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2.3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
2.3.1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概念与要素分析 |
2.3.2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原则 |
2.3.3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标 |
2.3.4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与特征 |
2.4 构建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分析 |
3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概念及构建原理 |
3.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
3.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
3.1.3 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 |
3.1.4 现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3.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3.2.1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基本框架设计 |
3.2.2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的分类及构成 |
3.2.3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的解释 |
3.2.4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数据采集表的设计 |
3.3.1 数据采集表设计的价值与要求 |
3.3.2 数据采集表的构成 |
3.3.3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数据采集表 |
4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
4.1 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要点与步骤 |
4.1.1 信息化评价实施要点 |
4.1.2 信息化评价实施步骤 |
4.2 中国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案例分析 |
4.2.1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下属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案例分析 |
4.2.1.1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信息发展历程及现状 |
4.2.1.2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图书出版信息化综合评价 |
4.2.2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下属图书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案例分析 |
4.2.2.1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信息发展历程及现状 |
4.2.2.2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图书出版信息化综合评价 |
4.2.3 案例小结 |
4.3 全面推动中国出版企业信息化评价工作的若干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后记 |
(9)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概念分析 |
1. 信息化的内涵 |
2. 教育信息化 |
3. 评价指标体系 |
4. 相关概念界定 |
(四)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思路 |
(七) 论文框架 |
二、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一) 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1. STaR教育信息化评估量表 |
2. 欧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项目 |
3. 泛加拿大教育评估指标项目(PCEIP) |
4. 日本ICT教育应用调查项目 |
(二) 国内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1. 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 |
2.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
3.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
(三) 国内研究启示 |
(四) 小结 |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
(一)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
(二) 评价指标筛选的方法 |
(三)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1. 层次分析法 |
2. 专家排序法 |
(四) 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
(五) 小结 |
四、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选 |
1. 一级指标及其含义 |
2. 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 |
(二) 专家的情况分析 |
1. 专家的组成 |
2. 专家职称统计情况 |
3. 专家职务统计情况 |
(三)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确定 |
1. 问卷结果反馈 |
2. 一级指标的咨询结果 |
3. 二级与三级指标的咨询结果 |
4.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四)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
1. 问卷结果反馈 |
2. 三级指标评价标准咨询结果分析 |
3. 高校教育信息化指标评价的等级标准 |
(五)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1. 问卷结果反馈 |
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3. 二级及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六)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
(七) 小结 |
五、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
(一) 应用研究的目的 |
(二) 应用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1. 应用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专家组情况 |
3. 应用研究的方法 |
(三) 应用研究的结果分析 |
1. 评分表格反馈 |
2. 评价结果分析 |
(四) 小结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 研究的结论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三) 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
1.1.2 研究迫切性的实践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教育信息化 |
1.3.2 评价 |
1.3.3 标准 |
1.3.4 系统 |
1.4 研究设想、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设想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 |
2.1.1 教育信息化整体标准研究 |
2.1.2 教育信息化要素标准研究 |
2.1.3 国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小结 |
2.2 国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 |
2.2.1 教育信息化整体标准研究 |
2.2.2 教育信息化要素标准研究 |
2.2.3 国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小结 |
第3章 功能标准的理论基础 |
3.1 系统评价理论 |
3.1.1 系统评价的分类 |
3.1.2 系统的结构分解 |
3.1.3 标准的分类 |
3.1.4 系统评价的过程 |
3.2 教育评价理论 |
3.2.1 教育评价的发展 |
3.2.2 教育评价的分类 |
3.2.3 教育评价的功能 |
3.2.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信息化评价理论 |
3.3.1 信息化评价理论 |
3.3.2 国内信息化评价研究 |
3.4 标准化理论 |
3.4.1 标准的分类 |
3.4.2 标准系统 |
3.4.3 综合标准化 |
3.5 信息系统理论 |
3.5.1 诺兰模型 |
3.5.2 技术框架理论 |
3.5.3 莫尔斯定律 |
第4章 功能标准思想的产生 |
4.1 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类别 |
4.1.1 多种标准共存的必然性 |
4.1.2 常见标准分类方式 |
4.1.3 教育信息化标准分类方式 |
4.1.4 条件标准、职责标准、绩效标准 |
4.2 功能标准的界定 |
4.2.1 功能标准:职责标准的准确描述 |
4.2.2 功能标准缺失的原因 |
第5章 标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标准的地位 |
5.1 标准系统结构的重要性 |
5.2 标准系统结构的类型 |
5.2.1 层级结构 |
5.2.2 切分结构 |
5.2.3 时间序列结构 |
5.3 教育信息化标准系统结构 |
5.4 功能标准在标准系统中的地位 |
5.4.1 多层级趋向的系统观思考 |
5.4.2 功能标准在层级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
第6章 功能标准的价值确认 |
6.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6.1.1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6.1.2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6.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标准的需求分析 |
6.2.1 发展阶段划分及对标准的需求 |
6.2.3 国内已有的教育信息化领域动态研究 |
6.3 集成期对教育信息化标准的需求 |
6.3.1 教育信息化集成期的核心标准——功能标准 |
6.3.2 信息系统集成期的核心标准——职责标准 |
第7章 功能标准论 |
7.1 功能标准的内涵 |
7.1.1 功能标准的评价对象 |
7.1.2 功能标准的评价内容 |
7.1.3 评价内容体现了对价值判断的重视 |
7.2 功能标准的特征 |
7.2.1 与教育职能的对应性 |
7.2.2 与数据积累的对应性 |
7.3 功能标准的定位 |
7.3.1 偏重形成性评价,兼具总结性评价 |
7.3.2 偏重导向性功能,兼具鉴定性功能 |
7.3.3 偏重发展性思路,兼具奖惩性思路 |
7.3.4 偏重自我评价,兼具外部评价 |
7.4 功能标准的作用 |
7.4.1 从建设向应用转变的促进 |
7.4.2 数据深层挖掘利用的促进 |
7.5 功能标准的形式 |
第8章 功能标准研制的实案举例 |
8.1 实案研究准备工作 |
8.1.1 圈定研究范围 |
8.1.2 组建研究小组 |
8.1.3 定位指标体系 |
8.1.4 选择研究方法 |
8.1.5 确定调研对象 |
8.2 研究推进过程 |
8.2.1 发散阶段 |
8.2.2 收敛阶段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功能标准形式的确定 |
8.3.2 指标体系实案初稿的完成 |
8.3.3 指标展开逻辑的思考 |
8.3.4 数据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 |
8.3.5 指标体系覆盖范围的思考 |
8.3.6 对教育职能流程的关注与否 |
8.4 结论与建议 |
8.4.1 功能标准存在价值得到验证 |
8.4.2 功能标准的特征得以确定 |
8.4.3 标准制定工作开展的建议 |
第9章 结论 |
9.1 成果 |
9.1.1 创造性工作 |
9.1.2 意义 |
9.2 问题与展望 |
9.2.1 理论研究 |
9.2.2 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评价指标体系护航信息化生态建设[J]. 任敏,蒋正飞,顾雨民. 中国教育网络, 2020(07)
- [2]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D]. 金云灿.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李志河,潘霞,刘芷秀,伊洁.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6)
- [4]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J]. 楚晓丽,项婷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19)
- [5]YG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D]. 周修考. 福州大学, 2017(05)
- [6]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J]. 张晨婧仔,王瑛,汪晓东,焦建利,张英华. 远程教育杂志, 2015(04)
- [7]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北京市高校为例[J]. 梁晓彤,徐践,高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4(04)
- [8]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评价研究[D]. 王宇. 武汉大学, 2011(04)
- [9]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艾雨兵.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10]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 丁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