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颌面颈软组织外伤清创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96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曲禄瑶[1](2018)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是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其死亡率较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及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病例与方法:本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住院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等)、CT表现(受累间隙名称及受累间隙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空腹血糖等)、以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将资料分为两组,对两组间连续性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取p<0.1的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第二部分为前瞻性设计: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贫血等)、感染来源、就诊前病程、CT表现(是否积气、受累间隙名称及受累间隙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空腹血糖)、细菌学培养、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及治疗结果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将资料分为两组,两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取p<0.1的变量进入logistic逐步后退回归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中,共纳入296例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3.62±15.40岁,其中男性220例,女性76例,男女比例为2.9:1。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111例,未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患者185例。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病源,占75.2%(221例),糖尿病为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最常见的合并症,占27.7%。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最常累及的间隙为下颌下间隙,230例(77.7%),其次为翼下颌间隙间隙149例(50.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p=0.001)、年龄(p=0.003)、感染来源(p=0.004)、间隙个数(p<0.001)、腮腺间隙(p<0.001)、下颌下间隙(p<0.001)、颏下间隙(p<0.001)、翼下颌间隙(p<0.001)、咽旁间隙(p<0.001)、咽后间隙(p<0.001)、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后,咽旁间隙(p=0.008)、感染来源(p=0.037)、间隙个数(p<0.001)有统计学意义。前瞻性分析中,共收治201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患者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性142例,女性59例,男女比例为2.44: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98±17.12岁,初中学历的患者人数最多,为62例,有90例患者有吸烟的习惯,最常见的合并症为糖尿病及高血压,均为49例(24.3%),其次为贫血36例(17.6%)。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齿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贫血(p=0.005)、发病部位(p<0.001)、呼吸困难症状(p<0.001)、翼下颌间隙(p=0.005)、咽旁间隙(p<0.001)、咽后间隙(p=0.005)、受累的间隙个数(p<0.001)、积气(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降钙素原(p=0.003)、C反应蛋白(p<0.001)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后退回归分析后,C反应蛋白(P=0.002)、咽旁间隙(p=0.047)、积气(p=0.039)、发病部位(p=0.018)、呼吸困难症状(p=0.008)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严重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发生率为6.97%。当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累及咽旁间隙,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难症状,增强CT检查发现咽旁间隙受累、且积气,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较高,则较易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代铁荣,任建蓉[2](2003)在《颌面颈软组织外伤清创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96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文生[3](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罗登科,潘振宇,程可可,喻爱喜[4](2014)在《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断指再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断指再植损伤性质不同,组织损伤各异,单纯的组织或者血管、神经损伤用传统的邻指、腹部皮瓣等可以覆盖创面,容易修复,但时间长,需2次手术,外形患者不满意。目的:探讨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在断指再植中的修复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3-42岁;皮肤缺损范围2.0 cm×1.5 cm至4.0 cm×2.2 cm;血管缺损1-3 cm,平均1.5 cm;皮瓣切取范围在2.2 cm×1.7 cm至4.5 cm×2.5 cm。结果与结论:随访6-18个月,全部断指均成活。10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过换药后逐渐愈合,皮瓣外形好,色泽质地与正常手指基本相似。患指末梢两点分辨觉为4-10 mm。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提示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能同时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和血管缺损,对于合并有节段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断指,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案。
蔡立雄[5](2014)在《骨延长临床应用与淫羊藿苷促进牵拉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临床研究——骨延长的临床应用:探索骨延长技术对感染性骨不连与缺损性骨不连临床治疗价值,分析其治疗效果并总结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动物造模实验——家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动物造模的构建:通过摸索构建家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动物造模,为后期实验研究提供基础。动物实验——淫羊藿苷促进家兔股骨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观察淫羊藿苷对家兔股骨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骨延长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1月至2014年3月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骨不连患者,使用骨延长技术修复骨缺损治疗,利用影像学资料定性分析,观察牵拉成骨新骨生长速度、骨缺损愈合时间及总结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按照Paley分类记录出现的并发症,探索骨延长技术临床使用价值。动物造模实验——家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动物造模的构建:将42只雌雄不限新西兰清洁级家兔,通过单侧股骨骨干截骨,人为造成长约12mmm骨缺损,安装改良设计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待静息期5天后,以lmm/d的速度牵引,每天2次,连续牵引12天。每天记录造模后动物精神状态、食欲,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及检查外固定架的稳定性,将牵拉前、牵拉结束后家兔行单侧股骨X线检测,确认造模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动物实验——淫羊藿苷促进家兔股骨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将造模成功后的32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牵拉结束后(矿化期)的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牵拉区局部注射淫羊藿苷和rhBMP-2,注射剂量为100μg/kg,直至取材完成。通过比较两组标本大体观、X线影像检查、micro-CT骨扫描检测、生物力学检测、HE染色、扫描电镜检查等指标,分析淫羊藿苷和rhBMP-2对牵拉成骨矿化期新骨形成速率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骨延长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骨延长技术治疗骨不连致骨缺损33例临床病例中,31例基本达到理想修复缺损目的,其中1例因轴线偏离行小切口截骨复位后,定期随访中;1例因术前骨肉瘤已发生肺部转移,在术后7个月死亡而失访。所有病例中3例出现重度骨质疏松症,10例出现轻至中度骨质疏松症,患侧踝、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6例出现针道感染,经加强换药及护理后针眼感染痊愈。动物造模实验——家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动物造模的构建:42只家兔全部进行手术造模,其中1只术前腹泻死亡;1只因损伤坐骨神经而致下肢瘫痪;1只因术后食欲明显下降后逐渐消瘦死亡;3只因术中截骨时骨质破碎而失败;2只因术后克氏针固定不稳妥、克氏针滑脱造模失败;1只因股骨干轴向成角而剔除;1只因术后活动支架卡压饲养笼致固定失败。其余均能满足实验要求,造模成功者共32只。动物实验——淫羊藿苷促进家兔股骨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实验组在标本大体观、X线、HE染色与扫描电镜检查上,见矿化期第14天、28天成骨速率与质量优于对照组;micro-CT骨扫描通过比较分析两组矿化期第28天时骨体积(BV)、骨矿密度(BMD)、矿化组织密度(TMD)、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骨痂总体积(TV)、BV/TV和结构模型指数(SMI),经统计比较分析,除BV、TV和BV/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显示,实验组皆优于对照组(P<0.05);micro-CT骨扫描图通过MIMICS软件重建后显示,实验组成骨速率与质量优于对照组;通过比较最大扭矩、最大挠度、最大载荷、扭转刚度、弹性应力、最大应力、失效角度、失效能量等生物力学性能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显示,除扭转刚度、失效角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显示,实验组生物力学性能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研究——骨延长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骨延长技术治疗感染性、缺损性骨不连临床疗效确切,但治疗周期长,尤其是矿化期越长,并发症越多。动物造模实验——家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动物造模的构建:通过安装改良设计的外固定支架,不断改进手术造模过程,所造家兔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稳定性好,成功率高,具有可重复性,值得在动物实验中推广。动物实验——淫羊藿苷促进家兔股骨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淫羊藿苷能促进牵拉成骨矿化期新骨生成的速率和提高新骨生成的质量。
彭国光,杨磊,丁旭宣,谭玉莲[6](2012)在《颌面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手术和创伤后并发症之一,主要成因与血管内壁受损、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机体纤溶状态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颌面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颌面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DVT患者,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口腔颌面外科医护人员对DVT的认识和重视,有利于预防和降低DVT的发生。
周建国[7](2007)在《老年人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和控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我国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创伤和骨折的发生迅猛增加,而口腔颌面部暴露于人体表面,极易受到损伤,加上老年人的骨质较疏松的特点,老年人的颌面部骨折近年来呈高发状态,其造成的颜面畸形、功能障碍及伴随的社会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和生活质量。老年人颌面部骨折的手术治疗除了要恢复其咀嚼功能外,恢复其面部外形和表情功能,以避免伴随发生的社会心理障碍也是一主要目的。但由于老年人全身多系统疾病的存在,重要器官的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脏器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减退,机体免疫力低下,这些都增加了老年人颌面部骨折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发生颌面部骨折的老年病例进行术前全身情况的综合评估,评估其进行手术治疗的风险因素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控制和降低老年颌面部骨折手术治疗的风险,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疗效。【方法】对我科在1998.3~2006.3间收治住院的42例老年人颌面部骨折病例,对入院时其全身合并伤及并存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再根据其伤前的生活行动能力,既往病史和各项检查结果,对患者心、肺、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价,将手术风险分为低、中、高、极高风险四个等级,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对低风险患者可进行各种的颌面部骨折手术,尽可能恢复其功能和面部外形;对于中等以上风险患者一般在急诊时以抢救生命、止血和处理软组织伤为主,对合并伤和全身系统性疾病进行处理,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缓解后,可进行各种颌面部骨折的常规手术;对高风险患者先请内科、麻醉科和其他相关科室会诊,将全身疾病控制后再行颌面部骨折处理,同时选择相对简单的手术和麻醉方法;对极高风险患者,除颌面骨折危及生命外,治疗时选用简单的骨折复位固定或保守治疗。术后半年复查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本组病例并存心脏病14例(33.3%),高血压12例(28.6%),糖尿病7例(16.7%),呼吸系统疾病6例(14.3%),低蛋白血症2例(4.8%),低钾血症1例(2.4%),肾炎1例(2.4%),其中有11例(26.2%)并存有二种或二种以上全身性系统疾病。2.经术前评估,手术风险为低风险的有7例(16.7%),中等风险有13例(30.9%),高风险有18例(42.8%),4例(9.5%)为极高风险。3.本组42例病例中有26例(61.9%)接受了骨折开放复位加钛板内固定术,9例(21.4%)行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术,还有7例(16.7%)病例未接受骨折手术治疗。4.该组病例的愈后评价结果满意率为88.1%(37/42),不满意为11.9%(5/42);而切复内固定的26例病例的疗效满意率达100%。共有5例病人出现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占手术病人的为14.3%(6/35),其中4例(80.0%)患者在术前就伴有全身系统性病患。【结论】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退化、免疫力低下,同时较多都存在全身系统性疾病等原因,对老年人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较一般成人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但采用本研究提供的术前手术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治疗后,大多患者能耐受各种颌面部骨折手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以伤者伤前的生活活动能力结合全身体检结果及既往的病史行老年人颌面部骨折术前手术风险评估的方法是简便、有效的。
赵延峰[8](2007)在《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在颅颌面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去除下颌骨外板矫治面下部的宽大或不对称以及做为自体植骨骨源的方法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有关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的关键与热点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动物实验:8-12月龄成年小香猪8头,分别截取自角区至颏孔后0.5cm的一侧下颌骨外板及部分颅顶部外板,将下颌骨外板与颅骨外板修整成相同大小(约25×10×2mm3),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后将两骨块贴附植于鼻拱部两侧,随机挑选2只动物,于术后12周处死,取下颌骨外板及颅骨外板贴附植骨区、供区各1.5×0.5cm2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HE染色、扫描电镜、VEGF免疫组化)检查,另6只动物术后24周处死,用印模材料于移植骨部位取模并翻制骨块模型后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自颏孔后每隔1cm垂直于下颌骨下缘截开下颌骨体部,取4个平面以下颌神经管为中心,测量下颌骨外板厚度进行自身双侧对照;截取下颌骨去外板侧及正常对照侧各3.5×1.5cm2大小下颌骨角区部位全层骨板,行生物力学分析;取两种移植骨贴附植骨区、供区各1.5×0.5cm2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HE染色、扫描电镜、VEGF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发现①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后在骨吸收及组织学的超微结构变化均与颅骨外板无显着差异,论证了下颌骨外板是颅面部贴附植骨良好的自体骨源;②下颌骨外板去除后24周组织学达到完全再生修复,角区生物力学强度与对照侧无显着差异,体部再生外板骨质变薄,角区可见增生骨结节,在成年动物去除下颌骨外板后仍发现有偏颌现象发生。临床应用研究:去除下颌骨外板(及)颅面部植骨患者52例。对去除下颌骨外板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下颌骨厚度与骨质再生情况及不同部位贴附移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应用CT数据配准分割技术进行直观的观察与测量分析,结果①下颌骨外板去除后半年局部可见明显凹陷,以外斜线部位最为明显,术后即刻比术前平均凹陷5.85±1.41mm,术后即刻比术后半年平均凹陷2.30±1.01mm,术后半年比术前平均凹陷3.64±1.67mm;术后半年下颌骨整体体积缩小量平均1.7±0.5%,去外板区域局部体积缩小量平均55±9%。②下颌骨外板去除术后半年骨质再生情况,与术后即刻相比,该区域有84.6±7.3%属新生骨,差值彩虹图显示增生的部位主要是在角区。③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于下颌部位术后半年体积缩小平均20.8±7.2%,差值分析显示吸收的主要部位为靠近下颌骨下缘及下颌骨后缘;植于上颌前部体积缩小平均11.2±2.3%,两部位移植骨体积吸收率有显着差异(P=0.03<0.05)。本文结论:去除下颌骨外板后局部新骨再生,组织学结构可达到完全修复,形态学上局部凹陷,下颌骨厚度变薄,但对生物力学强度的影响不大,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后总体吸收率与颅骨外板无显着差异,移植骨愈合改建过程与颅骨外板相似,但植于不同部位的吸收率不同,结论支持下颌骨外板做为美容整形及颅面部植骨的自体骨源的临床应用,对吸收率的量化可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但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后不同部位的吸收率结果的不完全一致尚需进一步改进实验条件并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杨明达[9](1984)在《下颌骨骨折》文中研究说明 下颌骨骨折是较常见的疾患之一,本文综合13篇文稿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各单位作者及题目列于文末,文稿排列顺序以引证文字的先后次序排。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约4.5倍。
高燕红,李新华,金凤竹,李平[10](2005)在《多种常见战伤野战救护、侧重观察提示》文中认为
二、颌面颈软组织外伤清创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96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颌面颈软组织外伤清创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9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
1.1.1 颌面部间隙的解剖特征 |
1.1.2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来源 |
1.1.3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 |
1.1.4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 |
1.1.5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CT影像表现 |
1.1.6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
1.1.7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并发症 |
1.2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 |
1.2.1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发生的解剖结构基础 |
1.2.2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感染来源 |
1.2.3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 |
1.2.4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诊断 |
1.2.5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CT影像表现 |
1.2.6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 |
1.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2 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2.1 前言 |
2.2 病例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性别及年龄 |
2.3.2 发病来源 |
2.3.3 合并症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 |
2.3.4 CT影像学表现 |
2.3.5 实验室检查 |
2.3.6 危险因素分析 |
2.3.7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治疗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3.1 前言 |
3.2 病例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DNM发生率 |
3.3.2 性别及年龄 |
3.3.3 文化程度及吸烟 |
3.3.4 就诊前病程及合并症 |
3.3.5 原发感染灶及部位 |
3.3.6 临床表现 |
3.3.7 CT影像学表现 |
3.3.8 实验室检查 |
3.3.9 危险因素分析 |
3.3.10 治疗及治疗结果 |
3.4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 发表论文 |
8 获得奖励 |
(2)颌面颈软组织外伤清创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9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并发症、后遗症的表现 |
1.3 受伤部位与并发症、后遗症关系见表1。 |
1.4 外伤类型与并发症、后遗症的关系 |
2 讨 论 |
2.1 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原因 |
2.1.1 与受伤部位的关系 |
2.1.2 与外伤性质的关系 |
2.1.3 与清创技术的关系 |
2.2 并发症及后遗症的预防 |
(4)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断指再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2结果Results |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临床疗效 |
2.3典型病例 |
2.4不良事件 |
3讨论Discussion |
3.1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断指的治疗现状 |
3.2 Flow-through皮瓣微循环流通的作用及分型 |
3.3 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治疗节段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型断指的优缺点 |
(5)骨延长临床应用与淫羊藿苷促进牵拉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Ilizarov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1.1 Ilizarov技术起源与概念 |
1.1.2 Ilizarov基本技术介绍 |
1.1.3 Ilizarov技术原理 |
1.1.4 牵拉成骨的成骨方式 |
1.1.5 Ilizarov技术的分期、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1.1.6 Ilizarov技术临床应用范畴 |
1.1.7 Ilizarov技术临床应用中优点 |
1.1.8 Ilizarov技术临床应用不足处 |
1.1.9 Ilizarov技术常见并发症的克服方法 |
1.2 影响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1 全身治疗 |
1.2.2 局部治疗 |
第二章 运用Ilizarov技术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回顾性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观察指标 |
2.1.5 治疗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临床病例资料分析 |
2.2.2 典型病例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淫羊藿苷促进家兔股骨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标本大体观察结果 |
3.2.2 X线影像检查结果 |
3.2.3 micro-CT骨扫描检测结果 |
3.2.4 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
3.2.5 HE染色观察结果 |
3.2.6 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
3.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颌面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DVT的流行病学特点 |
3.2 DVT的病因 |
3.3 DVT的诊断 |
3.4 DVT的治疗 |
(7)老年人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论文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四、综述 |
五、致谢 |
六、附录 |
(8)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在颅颌面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去除下颌骨外板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及颅面部贴附骨移植的研究进展 |
一、去除下颌骨外板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
二、颅面部贴附骨移植的研究进展 |
三、总结 |
第二部分 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及前言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三部分 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一. 适应症 |
二. 术前检查 |
三. 手术方法 |
四. 临床资料 |
五. 结果 |
六. 典型病例 |
七.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多种常见战伤野战救护、侧重观察提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头、颈部战伤 |
1.1 颅脑伤 |
1.2 颌面、颈部伤 |
2 躯干部战伤 |
2.1 胸部伤 |
2.2 腹部伤 |
3 其他战伤 |
3.1 烧伤 |
3.2 休克、心肺复苏 |
3.3 四肢伤 |
3.3.1 单纯四肢软组织、骨、关节损伤, 重者应加压包扎、止血。 |
3.3.2 检查夹板或石膏托固定及包扎松紧是否合适, 肢端血循环是否良好。 |
3.4 化学武器伤 |
四、颌面颈软组织外伤清创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96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D]. 曲禄瑶.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2]颌面颈软组织外伤清创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96例分析[J]. 代铁荣,任建蓉. 贵州医药, 2003(01)
- [3]《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4]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断指再植[J]. 罗登科,潘振宇,程可可,喻爱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6)
- [5]骨延长临床应用与淫羊藿苷促进牵拉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D]. 蔡立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颌面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彭国光,杨磊,丁旭宣,谭玉莲.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03)
- [7]老年人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和控制[D]. 周建国. 浙江大学, 2007(09)
- [8]去除下颌骨外板及贴附植骨在颅颌面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赵延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9]下颌骨骨折[J]. 杨明达. 口腔医学, 1984(01)
- [10]多种常见战伤野战救护、侧重观察提示[J]. 高燕红,李新华,金凤竹,李平.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