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0年道县乙脑流行趋势

1990-2000年道县乙脑流行趋势

一、1990~2000年道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冯静静[1](2021)在《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郑州常年因气候、洪涝灾害、群众生活环境差、医疗设备不足、封建迷信思想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种疫病频发。特别是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伤寒、疟疾、乙脑等急性乙类传染病的肆虐,造成大量的人口患疫和死亡,严重阻碍了郑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面对疫病丛生的局面,郑州市党和政府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防疫事业中,明确防治疫病的政策法规,健全疫病防治卫生机构,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防治疫病宣传,实行疫情调查制度和报告制度以及强化隔离治疗、预防接种、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防治疫病流行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蔓延。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郑州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时期卫生防疫运动中来,促使了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郑州市在疫病防治过程中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不仅成功地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改善了郑州城市环境卫生面貌,而且提高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的建设需要民众共同参与,为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在郑州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本文以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为视角,着重论述了政府和民众防治疫病流行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各种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疫、改善环境、提高群众卫生防疫观念等宝贵经验,建立起一套卫生防疫体系。为当下党和政府理性而有组织地运用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进行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蕾洁[2](2020)在《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状态及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甘肃省乙脑病例的分布特征及变迁趋势,识别高危人群、高发季节和热点地区;分别针对儿童和成人发病情况作预测预警分析,以期为甘肃省乙脑疫情的靶向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挖掘2005-2017年甘肃省乙脑确诊病例数据,采用病例构成和动态数列描述人群、时间分布特征,采用率和统计地图展示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高危人群、高发季节和热点地区,深入剖析乙脑发病状态的长期变迁规律;通过理论流行病学研究,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构建SARIMA和SARIMA-SVR组合模型,定量预测儿童和成人乙脑月发病率;应用MPM建立定性预警模型,计算预警阈值,再结合定量预测值,分别探讨甘肃省儿童和成人乙脑的流行趋势及强度。结果:1.2005-2017年甘肃省确诊乙脑653例,死亡56例,年均发病率为0.1917/10万,死亡率为0.0164/10万,病死率为8.58%。2005-2014年发病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与全国基本一致,平均发展速度为116.98%,平均增长速度为16.98%;2014年发病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之后涨幅显着,2017年达全国平均发病率的16.34倍,2014-2017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96.53%,平均增长速度为96.53%。2.病例分布男性少于女性,性别比为0.99: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比67.08%。高发人群由<15岁儿童逐渐转为≥40岁成人,尤以40-64岁人群为主;<15岁儿童病例构成由2005年的60.00%下降至2017年的3.90%;≥40岁成人病例构成由2005年的20.00%上升到2017年的70.90%。3.发病季节高峰始终在7-9月,病例数占比97.70%;8月发病最多,病例数占比76.72%。流行季节的每周报告病例数中成人均多于儿童,其中40-64岁病例占比最高。4.2005-2016年病例集中在东南部地区,2017年发病地区扩大,不断向中部蔓延;2017年除位于最北部的酒泉、嘉峪关和金昌外,全省各地区均有病例报告。各地区报告病例均以≥15岁成人为主,年龄构成占首位的为40-64岁人群;位于中部的武威、张掖和嘉峪关所有病例均为≥15岁成人;<15岁儿童病例仅分布在东南部地区。5.分别以SARIMA和SARIMA-SVR组合模型预测全人群、<15岁儿童和≥15岁成人月发病率。SARIMA模型和SARIMA-SVR组合模型预测全人群发病率的RMSE、MAE、MSE值分别为25.88%和25.87%、14.49%和14.48%、6.70%和6.69%;预测<15岁儿童发病率的RMSE、MAE、MSE值分别为3.95%和3.69%、1.80%和2.00%、0.15%和0.14%;预测≥15岁成人发病率的RMSE、MAE、MSE值分别为30.52%和30.27%、15.84%和15.66%、9.21%和9.16%。可知针对不同目标人群,SARIMA-SVR组合模型预测结果均优于SARIMA模型。6.SARIMA-SVR组合模型定量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甘肃省乙脑发病率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全人群和≥15岁成人上升趋势显着。成人发病率远高于儿童,季节高峰与往年吻合,仍集中在7-9月,8月达峰值。7.MPM定性预警结果显示,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约1.3个流行年)期间,2018年10月各年龄组人群发病率均在P80以下,此外2018年9月、2019年6-7月和9-10月儿童发病率也在P80以下;2019年2-3月和8月各年龄组人群发病率均在x+2s之上,其中2019年8月全人群和成人发病率甚至高于历史同期最大值的高峰。结论:1.2005-2014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率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2015年之后发病率涨幅显着;高危人群逐渐由<15岁儿童转为≥40岁成人。2.儿童和成人发病季节高峰均集中在7-9月,在高发月份周报告病例数中,15岁以上成人病例占比始终高于15岁以下儿童,尤以40-64岁组人群为甚。3.发病热点集中在东南部,2017年发病地区扩大,向中部蔓延;各地区病例均以≥15岁成人为主,<15岁儿童病例仅分布在东南部。4.SARIMA-SVR组合模型对甘肃省乙脑发病率预测效果优于SARIMA模型。预测结果提示2019年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人发病率远高于儿童,季节高峰仍集中在7-9月,8月达峰值。此外,MPM预警结果提示应高度警惕8月成人乙脑高发。

王欣[3](2020)在《猪源GⅠ JEV弱毒株SD-F120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亚洲地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播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和扩增宿主。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JE在猪群中的流行相当普遍,感染后虽不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但会导致公猪睾丸炎和妊娠母猪流产,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采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病毒分离等实验室技术对上海市奉贤区某猪场疑似感染JE的病猪样品进行检测,从流产胎儿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JEV,命名SD12株,并对其全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构建遗传进化树,鉴定为GⅠ JEV。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鼠感染模型,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测定病毒滴度及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分子进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鉴于目前我国GⅠ/Ⅲ JEV共同流行的趋势,为快速、高效检测临床和实验样本中的JEV载量及其基因型,本研究通过对WHV、DENV、ZIKV和GⅠ/Ⅲ JEV毒株序列比对分析,设计特异的探针,建立了区分GⅠ/Ⅲ JEV的Taq Man RT-q PCR方法。经验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性,为后续试验研究建立基础。迄今为止没有针对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抗病毒疗法,疫苗免疫仍是唯一重要且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用于免疫种猪群的JE疫苗是基于SA14-14-2株研发的HW1鼠脑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的SA14-14-2减毒活疫苗,均属于GⅢ乙脑疫苗。SA14-14-2株为20世纪50年代的分离株SA14株的致弱毒株,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与新流行毒株差异明显,且由于不同毒株的毒力差异较大,亟需评估其对新流行毒株的中和能力。本研究通过SA14-14-2弱毒疫苗株免疫小鼠后,分别感染致死剂量的GⅢ JEV NJ28株和GⅠ JEV SD12株,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小鼠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中和抗体水平等评价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免疫两周后经NJ28感染的小鼠生存率为100%,但经SD12株感染的小鼠生存率为90%,相应的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普遍偏较低。基于GⅠ JEV SD12株经BHK-21细胞传代,病毒空斑纯化和动物实验筛选一株弱毒株命名SD-F120株,本研究通过小鼠免疫模型,依据临床症状及小鼠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组织病毒载量评估其对小鼠的安全性,通过检测其对NJ28株和SD12株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SD-F120对小鼠是安全的,免疫两周后能够完全保护被NJ28株和SD12株感染的小鼠,空白对照组和免疫组小鼠生存率均100%,感染对照组小鼠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及死亡,生存率为0%,表明SD-F120对GⅠ/Ⅲ JEV强毒株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开展猪的免疫保护试验建立了前期数据。通过开展小公猪体内免疫实验,依据临床症状、病毒血症、组织病变及排毒情况等评估其安全性。通过攻毒保护实验,检测猪血清样本的抗体及中和抗体水平,评估SD-F120弱毒株对感染SD12株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感染对照组出现睾丸红肿、神经兴奋等症状,而经SD-F120免疫接种的猪没有出现JE相关临床症状,且产生的病毒血症低,无排毒现象。5.0 Lg PFU的SD-F120单剂次免疫后7天中和抗体可超过保护水平(1:10)达到1:20,14天最高可达到1:113,对照组中和抗体水平小于1:10。表明SD-F120弱毒株对小公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廖志武,王善青[4](2020)在《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显着提升,尤其在热带传染病防控领域成绩卓着。早在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就消除了丝虫病,截至2017年,全国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50%达到消除标准,30%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到2019年年底曾经肆虐一时的疟疾已连续三年无本地原发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指标要求,等待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麻风病和黑热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效保障了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工业污染、人口增长、自然疫源地的商业开发、抗生素和杀虫剂大量使用等诸多因素,同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地不断推进、旅游业和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也给热带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成依依[5](2019)在《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调查与中国云南相邻的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媒介分布及组成、登革病毒自然带毒率、登革热血清型及其当地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水平,为边境地区制定有效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与云南相邻的缅甸东掸邦第四特区小勐拉镇和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南邓特县,各选取1个调查点并采用GPS收集调查点经纬度及海拔数据;对调查点居民采集健康人群静脉血(3-5ml),离心分离血清,标记登记编号置-20℃冰箱,采用ELISA法进行登革病毒IgG抗体检测;在两调查点的诊所或卫生院,采集疑似登革热病人静脉血(3-5ml),离心分离出血清、编号登记储存于-70℃低温冰箱,在实验室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和采用RT-PCR检测鉴定病毒;在缅甸小勐拉调查点居民区采用电动捕蚊器法白天采集成蚊,在缅甸南邓调查点畜圈和人房采用诱蚊灯法通宵捕蚊,对上述捕获的成蚊进行鉴定、计数、记录、分类并按不同蚊虫种类分别冻存于液氮罐中保存;对现场捕获的蚊虫采用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和RT-PCR法进行病毒检测与鉴定。[结果]共采集健康人血清443份(其中缅甸小勐拉镇180份、缅甸南邓县263份),DENV IgG阳性49份(阳性率为11.06%),其中包括28份来自缅甸南邓(血清DENV IgG阳性率10.65%,28/263),其余21份为缅甸佤邦小勐拉(血清DENV IgG阳性率11.67%,21/180);经比较发现,两调查点健康人群DENV IgG抗体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从23份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样本中获得1株有细胞病变分离物,经鉴定为登革病毒1型。共捕获6属22种1516只成蚊,构成比在前10位的蚊虫种类依次是中华按蚊 40.17%(609/1516)、三带喙库蚊 10.82%(164/1516)、骚扰阿蚊 9.83%(149/1516)、埃及伊蚊 7.65%(116/1516)、白纹伊蚊 7.32%(111/1516)、致倦库蚊 7.32%(111/1516)、多斑按蚊 4.68%(71/1516)、微小按蚊 3.89%(59/1516)、伪威氏按蚊2.11%(32/1516)和威氏按蚊1.72%(26/1516),其余12种蚊虫的构成比均小于1.00%。其中,白天电动捕蚊器捕捉法共采集4属6种622只成蚊,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当地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18.65%(116/622)和 17.85%(11 1/622);其次分别为骚扰阿蚊占 16.56%(103/622)、中华按蚊16.24%(101/622);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15.27%(95/622),其次是致倦库蚊15.43%(96/622)。夜晚诱蚊灯捕蚊法共采集到4属20种894只,其中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为当地优势蚊种占捕获蚊虫总数56.76%(508/894),其次分别是多斑按蚊7.94%(71/894)、三带喙库蚊 7.72%(69/894)、微小按蚊 6.60%(59/894)、骚扰阿蚊 5.15%(46/894)。从上述1516只蚊虫样本中共获得5株有细胞病变分离物,经鉴定为3株版纳病毒,2株未知病毒,未分离出登革病毒。[结 论]缅甸边境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血清抗体水平较高,登革热流行程度高;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缅甸边境地区分布广,登革热流行风险较高;登革病毒1型可能是该地区的主要登革病毒流行血清型,上述调查结果建议缅甸相关部门应加强登革热媒介及其病例监测,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

张斐斐[6](2017)在《四川省2005-2012年暴雨洪涝及气象因素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短期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洪涝是指长时间持续降雨导致地面产生积水及径流或引起江河泛滥、淹没城乡及田地,并进一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一种自然灾害。20世纪以来,世界上特大洪水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也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发生范围的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暴雨洪涝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和财产日益增多并趋于集中化,这导致暴雨洪涝对社会财产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暴雨洪涝发生后,所引起的水源、空气湿度和温度等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对人群免疫系统的影响,往往会造成人类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以及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人类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虫媒传染病一般指通过蚊子、苍蝇、蠓、虱子、跳蚤、蜱、螨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的疾病,大多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发病数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数中占5%~10%,但病死数占了传染病总病死数的30%~40%。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E),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的虫媒传染病。该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乙脑每年至少会导致45,000临床病例,病死率达20~30%。目前国内外虽已有部分研究发现了降雨、空气湿度以及气温与乙脑的发病密切相关,但是暴雨洪涝作为和降雨息息相关的一个自然灾害,鲜有研究分析其对乙脑发病的影响。此外,以往的研究数据均是以月或周为尺度,不利于对潜伏期较短的传染病做出及时的控制措施。因此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采用逐日数据对2005-2012年暴雨洪涝致乙脑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并对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对乙脑发病影响作相关验证,以期预防和减少暴雨洪涝及气象因素导致的健康影响。研究目的(1)分析四川省乙脑发病聚集区;(2)定量分析暴雨洪涝和乙脑之间的关系及滞后效应;(3)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和乙脑之间的关系及滞后效应。研究方法采用ArcGIS绘制四川省2005-2012年乙脑累计报告发病数分布图,发现该省乙脑患者聚集区。选择聚集区内发病例数最多的两个市作为研究地点。乙脑个案数据来自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气象数据及暴雨洪涝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及中国气象灾害年鉴。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定量分析暴雨洪涝及气象因素和乙脑之间的关系及滞后效应,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与95%可信区间(CI)以及滞后效应。敏感性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以某市暴雨洪涝致乙脑发病风险为例,采用GAM对上述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所做出的结果进行验证,在调整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以及乙脑日发病数季节趋势、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后,计算暴雨洪涝致乙脑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与95%CI以及滞后效应。研究结果四川省2005-2012年乙脑病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大部分地区没有乙脑病例报告,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2005-2012年5月至10月,南充市累计报告乙脑病例661例,中位年龄为3.6岁。泸州市在此期间累计报告乙脑病例493例,中位年龄为4.1岁。两市主要发病人群均是0-4岁儿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南充市暴雨洪涝发生后23-25天会增加乙脑的发病风险,最大效应发生在洪涝后24天(OR=2.19,95%CI:1.34-3.58)。相应的,泸州市暴雨洪涝发生后22-24天时增加乙脑的发病风险,最大效应发生在洪涝后23 天(OR=1.84,95%CI:1.16-2.92)。气象因素对乙脑发病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南充市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均可增加该病的风险,最大效应值分别出现在滞后24天(OR=1.24,95%CI:1.15-1.34)和滞后 25 天(OR=1.05,95%CI:1.03-1.08)。类似的,泸州市气象因素对乙脑发病影响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均可增加该病的风险,最大效应值分别出现在滞后16天(OR=1.26,95%CI:1.15-1.39)和滞后15 天(OR= 1.07,95%CI:1.04-1.09)。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南充市暴雨洪涝在滞后19-21天,以及滞后23-25天时增加乙脑的发病风险。滞后21天以后,最大效应发生在21天(RR=1.50,95%CI:1.08-2.09)和 23 天(RR=1.50,95%CI:1.07-2.09)。研究结论(1)四川省乙脑发病聚集区为东部。(2)暴雨洪涝可以增加乙脑的发病风险。(3)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亦是乙脑发病的危险因素。

耿雪芹[7](2016)在《三峡库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三峡库区乙脑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2、探讨库区乙脑发生与气象、媒介生物及社会因素的关系,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三峡库区乙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三峡库区2004~2014年20个区县的乙脑发病数据及基础地图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对三峡库区县及库首、库中、库尾三个不同地理区域区县、不同时间段(2004~2008年、2009~2010年)乙脑发病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乙脑发病率地区分布用ArcGIS10.2软件进行地图制图;收集三峡库区2004~2014年9个监测点的气象、媒介生物和社会因素、疫苗接种率数据,与乙脑发病率数据做Spearman相关分析;同时将媒介生物因素数据与气象因素数据做Spearman相关分析。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2004~2014年期间,三峡库区20个县区共报告乙脑病例1573例,乙脑死亡病例52例。年均发病率为0.76/10万,年均病死率为3.31%,其发病率是全国(0.26/10万)的2.92倍,病死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4%)。乙脑发病呈地域性分布,库首地区发病率最低,库尾地区次之,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均为库中地区,丰都县乙脑发病情况一直处于高位。三峡库区处于高流行区组的区县数从顶峰时期的14个降低至消失。乙脑病例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年报告病例数的95.68%。库区15岁以下的乙脑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8.86%,不同地理区域乙脑发病年龄组别差异明显。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是学生、托幼儿童、农民等;2、三峡库区9个监测点平均气温最高在7月份;累积降雨量最高在6月份;日照时数最高在8月份。蚊媒监测不同生境蚊种构成略有不同,畜圈蚊密度明显高于人房;3、三峡库区9个监测点乙脑发病率与气象、媒介生物和社会因素、疫苗接种率;媒介生物因素与气象因素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表。结论:2004~2014年来三峡库区20个区县乙脑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均为库中地区;乙脑发病与气象、媒介生物和社会因素均有不同程度上的相关性,乙脑发病率与疫苗接种率有显着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对库区各区县卫生决策部门针对当地乙脑发病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强弱关系,合理的对乙脑防控做出布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全伟[8](2016)在《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评价免疫规划实施对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根据疫苗出现时间及国家免疫规划发展历程,将1950-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疫苗前阶段、计划免疫前阶段、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和乙脑(以下简称“六种传染病”)这六种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传染病为代表,.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六种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幅度,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2.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运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6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4.数学模型使用考虑人群异质性的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SIR模型估算麻疹真实发病率,比较不同阶段麻疹发病率的差异。结果1.通过汇总描述疾病报告发病率可见,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出现及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发病死亡较疫苗前均下降明显,计划免疫前阶段较疫苗前阶段脊灰的发病率下降40.6%,麻疹下降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麻疹(94.7%),幅度最小的是乙脑(44.8%),其余4种传染病为87.5%~96.9%;免疫规划阶段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疫苗出现前阶段降幅均>98%,其中脊灰和白喉在该阶段无病例报告。2.通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前与疫苗前阶段相比较,脊灰(p<0.01)、流脑(p<0.01)、乙脑(p<0.01)和麻疹(p=0.02)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这4种疾病在疫苗上市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与计划免疫阶段比较,白喉(p<0.01)和百日咳(p<0.01)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显着性差异,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脊灰(p=0.27)和麻疹(p=0.41)的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前、计划免疫前和计划免疫这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聚集类型,但以高发病率聚集为主;六种传染病在4个阶段的高发病率聚集区覆盖的省份个数为21、18、13和6个,免疫规划阶段高发病率聚集区规模及涉及的省份个数较其他阶段均明显减少,表明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各省发病率水平差异缩小,经空间统计学检验,已无高发病率聚集区。4.运用麻疹传播动力学(SIR)模型模拟我国1950~2014年的麻疹发生情况,模型估计<5岁组的传染率参数分别为al=1.74,b1=3.28,c1=-1.12,≥5岁组.的参数分别为a2=1.67,b2=5.64,c2=-1.01。报告数据与估算数据在不同阶段相差分别为81.3%、68.0%、66.4%和56.2%。与疫苗出现前阶段麻疹发病率相比,计划免疫前阶段下降了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94.7%,免疫规划阶段下降了99.4%。结论六种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水平较疫苗出现前均有明显下降,至免疫规划阶段,发病率下降幅度均超过98%,死亡率下降均超过99%。疫苗的出现和实施计划免疫均加快了六种病发病率的下降速度在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各省报告发病水平差异缩小、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已少有高发病率聚集区。与基于被动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相比,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估算麻疹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降幅更大。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全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加速了其下降速率,计划免疫措施对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显着。扩大免疫规划措施将疾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削弱了疾病流行周期,防止了大规模暴发,是维持传染病低发和消灭疾病必不可少的环节。

吴亚玲[9](2016)在《上海地区规模化猪场蚊媒及其携带病毒的调查》文中认为蚊媒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长角亚目。蚊科分为3个亚科,即巨蚊亚科(Toxorhynchitinae)、按蚊亚科(Anophelinae)和库蚊亚科(Culicinae),其种类繁多,迄今全世界已知种类达40个属,200多种。蚊媒病毒是由吸血蚊媒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主要是通过蚊媒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病毒首先在蚊媒的体内利用蚊媒自身的成分不断繁殖,然后蚊媒病毒再被蚊媒传给脊椎动物,最终引起人畜共患病,引起了很严重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蚊媒病毒病大多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流行季节从自然界捕获的媒介蚊媒分离蚊媒病毒,是了解当地蚊媒病毒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海市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人群和物资可携带各种蚊媒及其病原至上海市。尽管每年只有少量输入性蚊媒病病例报告,但在当前的环境下仍有可能形成蚊媒传染病发生的潜在风险。为有效预防控制蚊媒病的传播和流行,帮助疾病控制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本研究于2014年对上海地区大型规模化猪场进行蚊媒与蚊媒病毒调查,分析了上海地区蚊种构成、分布及蚊媒病毒的携带情况,为上海当地的蚊媒及蚊媒病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试验一.上海地区蚊媒调查2014年6月、7月、8月集中在上海市闵行区,奉贤区,浦东区,嘉定区共11家大型规模化养猪场,采用紫外捕蚊灯进行捕获,前一晚的六点在猪场3 m高处悬挂捕蚊灯并打开开关至第二天的早晨六点收集样本。将蚊媒样本存放入随身携带的小冰箱内,立即送回实验室。送回实验室后根据实验需要可以先拿出一部分进行品种分选,后续实验用的先保存于实验室的液氮罐中。结果:此次试验共采集到3属7种30 396只蚊媒标本,其中三代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共采集了 28 856只,占捕获总数的95%;二代喙库蚊(Culex bitaeniohynchus)采集了 688只,占捕获总数的2.26%,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i)捕获的数量是789只,占总数的2.6%;其它4种不常见蚊媒(骚扰阿蚊、微小按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共63只,占捕获总数的0.18%。试验二.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将已经按照蚊媒品种分类的蚊媒样本进行充分的研磨,后经3日龄小鼠脑内扩增和细胞上(BHK-21和C6/36)增值。参考Genbank中常见的蚊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甲病毒、黄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版纳病毒的基因序列,应用primer5.0软件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并通过RT-PCR扩增条带,回收产物,连接载体后送测序;同时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一步进行鉴定。结果:本次试验共分离到16株蚊媒病毒,其中8株是乙型脑炎病毒(2株来自猪源,其余6只来自蚊源),8株版纳病毒(均来自蚊源)。试验三.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的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参考GenBank中已发表的JEV核苷酸序列,采用Primer 5.0软件设计了两对JEV特异性引物,使用QIAamp Virus RNA Mini Kit(Qiagen)试剂盒提取病毒RNA,对提取的RNA样品进行反转录以获得cDNA链,对反转录获得的cDNA样品进行扩增。测序结果经BLAST后,再利用DNAStar软件包及MEGA 4.0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JEV进化树的构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及分析。用JEV分离株脑内接种3日龄小鼠,梯度稀释病毒后,依次加入培养有BHK-21细胞单层的96孔板,设置阴性对照孔,逐日记录病变孔数,通过Reed-Muench两氏法计算TCID50。结果表明:分离的8株JEV病毒都有较强的致病性,选用Chen等建立的JEV基因分型方法进行进化树构建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分离到的8株JEV毒株,其中有4株为GⅠ(蚊源的有3株,猪源的1株),有4株为GⅢ(蚊源的3株,猪源的1株)。8株分离株与经典毒株SA14-14-2的E基因核苷酸差异性为88%-98.2%,氨基酸差异性是86.5%-97.9%。JEV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差异是88.0%-100%,氨基酸差异是86.3%-100%。试验四.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的版纳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在Genbank上下载版纳病毒序列,采用Primer 5.0软件设计了针对BAV第12片段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回收,并连接T载体后送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后,再利用DNAStar软件包及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BAV进化树的构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及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首次分离到版纳病毒,版纳病毒的8个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都很高,可达99.5%~100%。与云南版纳株和北京版纳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4.2-98.7%和98.3%-98.5%;与内蒙和印度尼西亚地区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8.5%-98.8%和89.7%-90.7%;与匈牙利的版纳分离毒株亲缘性最远是44.5%-44.6%之间。此次分离的版纳病毒处于A2 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上,与北京和云南及内蒙分离株关系较近,即与A2亚型关系较近,与中国其它地区的分离株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于德宪,刘金华[10](2015)在《广西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现状》文中提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虫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多数省份均有流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我国乙脑流行的高发地区,全区各市均有病例发生。该文查阅了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流行趋势、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疫苗、病原学等几个方面对广西乙脑的流行现状进行了阐述,回顾了广西乙脑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研究前景。

二、1990~2000年道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2000年道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史料与方法
        1.研究史料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1.研究特色
        2.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区域界定
        3.急性乙类传染病概念界定
一、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概况
    (一)疫病的流行
    (二)疫情流行月份与季节特征
    (三)疫病流行造成的社会危害
        1.人口疫死
        2.社会秩序受到影响
        3.各行各业受到冲击
        4.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二、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一)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的影响
        2.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
        1.环境卫生条件差
        2.医疗设备不足
        3.封建迷信思想
三、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一)政府的防疫措施
        1.完善疫病防治的政策法规
        2.建立卫生防疫组织
        3.开展卫生防疫宣传
        4.预防接种
        5.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政府的治疫措施
        1.调查疫源地
        2.全面普查,澄清疫情
        3.交通检疫与隔离
        4.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群众防治疫病的措施
        1.群众积极参与
        2.驱邪避疫与土法防治
四、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的成效与经验
    (一)疫病防治的成效
        1.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增加了卫生医疗机构
        2.改善了市区卫生面貌,提高了群众卫生防疫观念
        3.降低了疫病的病发率和死亡率
        4.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防治疫病获得的经验
        1.坚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
        2.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防治疫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少数人对防治疫病缺乏足够的重视
        2.少数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状态及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现状
    1.2 传染病时间序列预测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季节性时间序列模型思想与关键技术
        2.3.2 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思想与关键技术
        2.3.3 SARIMA—SVR组合模型应用思想
        2.3.4 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思想与关键技术
    2.4 统计分析软件
    2.5 质量控制
        2.5.1 项目实施阶段
        2.5.2 数据分析阶段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甘肃省乙脑发病状况及变迁规律
        3.1.1 总体发病情况
        3.1.2 人群分布状况及变迁趋势
        3.1.3 季节分布状况及变迁趋势
        3.1.4 地区分布状况及变迁趋势
    3.2 SARIMA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2.1 全人群发病率的SARIMA模型构建及应用
        3.2.2 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的SARIMA模型构建及应用
        3.2.3 15岁以上成人发病率的SARIMA模型构建及应用
    3.3 SARIMA-SVR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1 全人群发病率的SARIMA-SVR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2 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的SARIMA-SVR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3 15岁以上成人发病率的SARIMA-SVR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4 两种模型预测效果比较及应用
    3.5 MPM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第四章 讨论
    4.1 甘肃省乙脑总体发病趋势
    4.2 甘肃省乙脑病例分布变迁状况
        4.2.1 病例高发人群由儿童转为成人
        4.2.2 病例分布具有季节性
        4.2.3 病例流行地区分布不均衡
    4.3 SARIMA模型和SARIMA-SVR组合模型在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4.4 MPM模型在乙脑发病预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猪源GⅠ JEV弱毒株SD-F120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乙型脑炎病毒概述
        1.2 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功能概述
        1.3 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及其转变研究概述
        1.4 乙型脑炎病毒疫苗研究与使用概述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GⅠ JEV分离、鉴定与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RT-PCR鉴定
        2.2 病毒分离
        2.3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试验
        2.4 LD_(50)和TCID_(50)
        2.5 序列分析
        2.6 遗传进化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GⅠ/Ⅲ JEV TaqMan RT-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TaqMan RT-qPCR标准曲线
        2.2 TaqMan RT-qPCR特异性检验
        2.3 TaqMan RT-qPCR的灵敏度和重复性
        2.4 临床样本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GⅠ SD12 在 C57BL/6 小鼠体内感染模型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临床症状
        2.2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生存曲线
        2.3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脑组织病理切片
        2.4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组织病毒检测
    3 讨论
第五章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GⅠ JEV SD12 株在小鼠体内感染剂量筛选
        2.2 GⅢ JEV NJ28 株在小鼠体内感染剂量筛选
        2.3 GⅢ JEV SA14-14-2 株在小鼠体内交叉保护
        2.4 GⅠ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交叉保护
        2.5 GⅠ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安全性
        2.6 GⅠ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
    3 讨论
第六章 JEV SD-F120 株在猪体内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GⅠ JEV SD-F120 株在猪体内安全性
        2.2 GⅠ JEV SD-F120 株在猪体内免疫原性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疟疾
2 血吸虫病
3 结核病
4 登革热
5 黑热病
6 麻风病
7 病毒性肝炎
8 艾滋病
9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0 小结

(5)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点与调查时间
    2 样本的采集
    3 主要试剂、材料及其设备
    4 检测方法
结果
    1 登革病毒IgG抗体水平
    2 疑似登革热病例标本病毒分离与鉴定
    3 蚊虫种类组成
    4 蚊虫样本蚊媒病毒分离与鉴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四川省2005-2012年暴雨洪涝及气象因素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短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暴雨洪涝数据
    1.2 疾病数据
    1.3 气象数据
    1.4 人口学数据、地理信息数据
2 研究地点选择
3 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3.2 回归分析
    3.3 敏感性分析 研究结果
1 描述性分析
    1.1 暴雨洪涝发生情况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描述性分析
    1.3 气象因素描述性分析
2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1 暴雨洪涝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定量关系
    2.2 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定量关系
3 敏感性分析 讨论 结论 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7)三峡库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国内外对乙脑发病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三峡库区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三峡库区乙脑发病与气象、媒介生物及社会相关因素分析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简史
    2.六种传染病控制阶段划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统计方法
    2.3 软件使用
    2.4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疫情概述
    3.2 脊灰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3 白喉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4 百日咳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5 流脑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3.6 乙脑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7 麻疹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8 基于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模型估算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3.9 总结
讨论
创新与局限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综述 断点回归分析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9)上海地区规模化猪场蚊媒及其携带病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蚊媒及其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
    1 蚊媒的分类及危害
    2 蚊媒携带病毒的流行和危害
第二章 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1 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
    2 乙型脑炎的基因组结构
    3 乙型脑炎病毒的预防与控制
第三章 版纳病毒的研究进展
    1 版纳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
    2 版纳病毒的蚊媒媒介
    3 版纳病毒地理因素分析
    4 版纳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上海地区蚊媒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蚊媒采集的数量及品种统计
    
2.2 采集的蚊媒种类在各区域所占的比例
    3 讨论
    
3.1 蚊媒采集的数量及品种统计
    
3.2 采集的蚊媒种类在各区域所占的比例
第五章 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病毒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集样品的背景
    
2.2 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病毒的分离
    
2.3 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病毒的鉴定
    
2.4 上海地区分离毒株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3.1 采集样品的背景
    
3.2 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病毒的分离
    
3.3 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病毒的鉴定
    
3.4 上海地区分离毒株阳性率比较
第六章 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的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分离的8株JEV毒株的进化树分析
    
2.2 分离的8株JEV分离株与SA14-14-2 E基因同源性分析
    
2.3 分离的8株JEV分离株碱基替代情况
    
2.4 新分离病毒株的病毒滴度分析
    3 讨论
    
3.1 分离的8株JEV毒株的进化树分析
    
3.2 分离的8株JEV分离株与SA14-14-2 E基因同源性分析
    
3.3 分离的8株JEV分离株碱基替代情况
    
3.4 新分离病毒株的病毒滴度分析
第七章 上海地区蚊媒携带的版纳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版纳病毒分离株的进化树分析
    3 讨论
    
3.1 版纳病毒分离株的进化树分析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广西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流行趋势
2流行特征
3传染源
4传播途径
5疫苗
6病原学
7结语

四、1990~2000年道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D]. 冯静静. 渤海大学, 2021(02)
  • [2]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状态及预测预警研究[D]. 张蕾洁. 兰州大学, 2020(01)
  • [3]猪源GⅠ JEV弱毒株SD-F120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D]. 王欣. 长江大学, 2020(02)
  • [4]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J]. 廖志武,王善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20(03)
  • [5]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调查[D]. 成依依.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四川省2005-2012年暴雨洪涝及气象因素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短期效应研究[D]. 张斐斐. 山东大学, 2017(09)
  • [7]三峡库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耿雪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8]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D]. 宋全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9]上海地区规模化猪场蚊媒及其携带病毒的调查[D]. 吴亚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10]广西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现状[J]. 于德宪,刘金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