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逻辑语义学对英语歧义句句法语义解读的局限谈认知语用的解释力(论文文献综述)
周雪[1](2015)在《基于命题逻辑角度对双重否定句的判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而对否定的正确理解和表达是沟通的关键。同一语义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法语言形式表示出来,所以我们探究的是语法层面上的双重否定。与句法相对应的语义单位是命题,命题逻辑也称命题演算,是对命题真值条件的研究。本文该作者以形式逻辑理论为指导,以数学推导为手段,对双重否定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将增强二语习得者对英语双重否定句的理解。
于秀金[2](2013)在《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时体研究 ——时体共性与ERS时体结构》文中认为时与体一直是当代语言学中的热门话题和研究难点,相比时的研究,学界对体的研究和争论更多,学者们对体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体的概念被用来解释不同语法层次的成分或结构所表达的时间特征或现实中的各种情形,动词(或动宾短语)层面的如动词体、词汇体以及情状体,句子层面的如语法体和视点体,前者是对动词或动宾短语的时间语义特征或内在情状的描写,后者则是句子层面不同语法手段所表达的现实情状的进程或状态。国外学者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体的理论系统、形式语义学以及ERS时间理论等几个方面对时或体进行了探讨,但大多数学者们所构建的体系统中的子类存在重叠现象,并未形成较严格的体对立,体系统缺乏逻辑性,即使是英语,时与体也未得到逻辑系统化。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是否有时与体范畴以及时与体系统的建立方面,学者们所建立的时体系统各不相同,同时也存在从英语和俄语中搬用时体概念的现象,汉语的时体系统以及时与体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明晰。总体来看,以往的一般时体研究以及采用ERS时体理论的研究仍不完善,学界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具有跨语言普适性的ERS逻辑模型。这些问题主要与时与体的定义差异、没有区分不同体类型的语言以及时体系统构建缺乏较严格的逻辑框架等原因有关。鉴于国内外对英汉时体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寻求语言形式与时体意义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时体统一研究观,将时与体定义为句子层面的语义范畴,采用功能和形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吸取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形式语义学以及生成语法中的有关理论或假设,以求描写和解释的全面性。本文在世界语言时体编码手段与时体类型、英汉俄时体系统与时体蕴涵共性、时体ERS逻辑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具体为以下几点:(1)时体的跨语言编码方式主要包括词缀、功能词、助动词、音调、非词缀语素以及逆被动态,尽管时体的跨语言编码呈多样性,但从编码方式与时体意义的关系来看,象似性原则尤其是顺序象似很大程度上起了促动作用。从世界语言的时类型角度看,英语和汉语均是非典型的二分时和三分时,但都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表达手段。如果从语法化程度看,英语的时是“过去/非过去”的对立,汉语的时是“将来/非将来”的对立。从世界语言的体类型角度看,英汉语的体均是基于时间视点的“现实体/非现实体”对立,斯拉夫语族的俄语、波兰语以及捷克语中的体是基于空间视点的“完整体/非完整体”对立,这两种体类型都属于高层次的上位体义对立,每种体义都包含各自的下位体义。(2)在时与体关系上,英语、汉语、缅甸语、曼尼普尔语以及图康伯西语遵循“将来时蕴涵非现实体”的逻辑关系,俄语、波兰语以及捷克语遵循“现在时蕴涵非完整体”的逻辑关系,这两条逻辑蕴涵关系中分别出现“将来时+现实体”和“现在时+完整体”不合法的“四缺一”格局。英汉语和俄语的体类型差异以及时体蕴涵关系可归因于不同的时间认知模式。英汉语属于自我移动模式或上行时间语言,俄语属于时间移动模式或下行时间语言,但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均选择静态参照物,英汉语以静态时轴上的点或段为参照,即时间视点体,俄语以静态现实世界(空间)中的点或段为参照,即空间视点体。(3)英语、汉语及俄语的时体系统均可用ERS关系加以刻画,这三种语言的基本ERS时体结构全部在ERS逻辑模型中。根据本文的描写,英汉语时体意义所实现的ERS关系均为33种,这是英汉语时体表达的一种语义共性。俄语的时体组配数量与时体ERS关系数量远远少于英汉语,原因在于,英汉语现实体/非现实体的对立与RE关系无关,RE关系只对下位体义起单一限制作用,而俄语完整体/非完整体以及各自下位体义均由RE关系决定,RE关系同时影响上位体义和下位体义,起双重限制作用,从而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ERS关系。研究表明,时体ERS模型具有较强的阐释力,英汉语中某些与时体有关的难题可以通过ERS模型得到较好的解释。(4)英语和汉语简单句中的时间状语在语义-句法上有共性也有差异。在语义共性方面,英汉时间状语与时均无直接关系,时间状语本质上是一个修饰参照时间R或事件时间E的修饰语;英汉时间状语所修饰的参照时间R与句子的时所触发的参照时间R发生冲突均会生成不合法语句。在语义差异方面,英语句首时间状语倾向于修饰R,句尾的则可修饰R或E,而汉语由于语序限制,句首时间状语可修饰R或E;英语时间状语修饰R或E会引发句子歧义,而在含有句首时间状语和时间助词“过”的汉语歧义句中,“过”约束还是引入一情状变量既是歧义原因,也是决定句首时间状语修饰R或E的必要条件。在句法表现上,英汉时间状语均可看作附加语,修饰R的时间状语嫁接在AspP上,修饰E的则嫁接在VP或vP上,汉语句首时间状语则经话题化驱动前移而成。“结构同构原则”并非是汉语中制约算子取域的绝对普适性原则,因为逆序辖域解读方式在汉语中有时也是允许的。英语非频率性时间状语(或汉语时量补语)是一种非选择性变量约束算子,时算子和否定算子属于简单命题变量约束算子,体算子则是选择性变量约束算子。当不同类型的算子在同一逻辑式中共现时,逻辑式有两个限制:时算子、句子体算子和动词体算子的辖域总会构成一个从宽域到窄域的等级;辖域等级上的相邻算子需遵守“语义兼容性原则”,相邻算子或其所约束的变量之间的语义兼容性是逻辑式和语句均合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具有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所构建的英汉时体系统填补了可见文献中英汉语时体系统没有同步统一解释的空白,时体蕴涵关系的发现既弥补了学界以往对时与体关联性研究不足的缺憾,也丰富了时体的类型学成果,对时体的进一步跨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另一方面,本文基于事件时间E和参照时间R均可为时点和时段的描写方法,建立了一个具有跨语言普适性的ERS时体逻辑模型,既丰富和完善了ERS理论,也为时体的个性和共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时体与ERS的语义关联探讨澄清了以往传统语法中有关时与体的疑惑和难题,可为英语教学、汉语教学、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理论指导。
曾祯[3](2013)在《认知域理论下的英语句子歧义消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类型,歧义句在语言研究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对歧义现象进行研究探讨,不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同时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歧义句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以往的歧义句研究基本上是集中在语言本身的结构内,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歧义句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是有局限的,并不能完全揭示语言运用的内在规律,不能对英语歧义句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以认知语法中的认知域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句子的歧义进行消解分析和认知定义,认为有些传统上的所谓歧义句其实并不具有歧义。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体验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对语义的影响,指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都是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背景去预测外部的事物。认知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指出语言的组合是与人的认知紧密相关的,要理解语句的意义,就要将其放到有关认知域中,认知域的建构是理解语义的重要背景。用认知域理论分析英语歧义句,不仅可以发现有些传统上的所谓歧义句其实并不具有歧义,只是由于人们对认知域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理解,而且把人的认知特点同语言的具体运用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人们对于不同认知域的选择导致句子产生不同理解的整个认知心理过程,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刻内涵,取得显着的分析结果。通过认知分析,本文认为英语歧义句是这样一种机制。首先,英语歧义句的分析要与认知域的选择相结合,用认知域的相关理论对英语句子进行实例分析,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其次,在认知域理论的框架下,有些传统上的所谓歧义句其实并不具有歧义,是由于人们对同一述义的不同认知域选择而造成的不同理解。再次,英语句子中,歧义的形成,理解与消歧的认知心理过程正是人类认知特点同语言具体运用相结合的过程。
田延明[4](2012)在《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把图式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相结合来构建语言多个维度中存在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以往的关于语法规则的研究要么停留在语法规则的表面,强调语言的形式化的操作,要么只是聚焦于交际者的心智空间,抽象地论证语言的心智加工过程,没有充分挖掘语言形式表征背后存在的认知理据。本文在图式理论和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探究语言各个维度存在的离散-连续认知表征现象,识解语言连续变化表征背后的认知理据,最后构建了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为多维度对语言进行认知识解提供了可操作的认知模式。应用图式理论研究语言的最大优势在于,图式可以为我们解读语言各个维度存在的离散和连续现象做出合理和有效的解读。图式是人类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反复的反应就会形成图式、图式是相互作用的认知结构。图式具有重复性、可激活性、层次性、网络性、动态更新性、具象到抽象的级阶性。图式具有预测、推理、选择、计划提取和组织记忆的功能。由此可见,图式是我们有效解读语言形式和意义关系的平台。范畴是概念单位;范畴表征的是一系列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类似的体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发展关涉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我们对于一些关于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将其归入不同的范畴,然后用语言来反映这一事实。范畴化就是指语言范畴得以建立的认知过程。范畴由成员组成,是灵活的,其边界是模糊的,有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具有典型性,故称其为原型。语言范畴是由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过渡的连续统。有证据表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使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范畴化。范畴是概念群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形成等级关系、整体部分关系、框架和认知域。隐喻和转喻是一种互补认知思维方式,通过隐喻和转喻使得语言范畴的延展成为可能。以上所述的图式和范畴化的理念成为了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本文的基本理论假设如下:·语言离散-连续图式模式是基于以下认知操作机制建立起来的:识解(观察框架、信息表征的精密阶、视角、交际信息的主-客体性级阶、事件情景阶段的心理扫描、静-动场景扫描、突显);语言编码者心智空间的建构、语言解码者的心智空间推定。·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模式是我们进行语言解码和编码的重要认知模式。离散和连续图式认知方式具有互补性,既要把握语言图式的相对离散性,又要认清图式成员特征发展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语言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机制在语言中有多维度的表征。这使得语言学习者能够以一种辩证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语言,探索语言的奥秘。探究语言系统的规律只靠语言自身是难以诠释清楚的。我们必须在现实世界和人的认知方式中来挖掘认知模式产生的根源。·语言的语法是基于用法的,因为语法为言者呈现某一场景提供了多样化的结构选择。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明确划分语言各维度范畴之间的界限,即把握语言图式的离散性,找到语言中的规化内容,又要以连续的观点探究边缘成员的特点以及非范畴化现象,为探究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理据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发现:·提出了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模式。这一认知模式对于我们学习和探究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弥补以往语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在语言的每个维度都构建了可供语言学习者选择的原型语言图式,也会构建边缘图式。并识解其存在的认知理据。·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意识。没有对这一认知模式的深刻认知,就是当前外语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用连续的观点来观察、研究语言,我们将无法解读语言各个维度存在的大量的异化的、非常规现象。更无法解读语言范畴连续性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语言各个维度范畴动态演变的连续统。这可以使语言学习者以语言离散-连续认知模式为参照点,理解和分析语言中的大量的规化和异化的现象,为语言的理解和输出找到合理的认知理据。让语言学习者把握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理据关系。从而克服语言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表现轻能力的弊端。·厘清语言范畴内部要素间以及语言各个维度间的关系。以表征事体的名词和表征事体关系的动词为中心,分别建立了名词的指称、数化和属性表征的连续统,同时又以表征事体关系的动词与表征事体的名词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事件、体、时态、情态和语气表征的连续统。名词语言范畴连续统和动词语言范畴连续统的互动,为语言实现情景表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提炼大量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自己系统性的反思。·通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发现学生解码和编码阶段出现的语言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动因;通过归纳总结自己的反思和对语言的认知规律思考。·借鉴认知心理学的会聚性证明法来观察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加工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用自我内省法探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心理机制是十分有效的。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员和广大外语教师来说,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的亲身体验和对学习过程的深刻体会,有助于重新认识英语学习的过程。通过对照他人的经验及有关理论,可以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识解是语言信息加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为交际者建构心理空间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我们一方面要明确概念范畴与语言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洞察语言范畴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以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模式解读语言,语言的语法表征了母语交际者全部的母语词汇范畴知识和语法结构知识。现实、认知和语言三要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任何一个要素的解读都离不开另外两个要素的支撑。
邵健[5](2012)在《现代汉语主动宾句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主动宾句向来是国内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对于主动宾句的认识也一直伴随着语法研究视野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和演变而逐渐深入。早期主要借鉴美国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从用层次分析法对主动宾句句法角色进行定性,到后来运用变换分析方法区分语言形式中蕴含的语义结构差别都是如此,它们为描写主动宾句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八十年代之后,语言研究从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一枝独秀到各种学派和思想的百花齐放,不仅突出了语义和句法层面的描写,并且注重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各个层面对语言事实的共同解释。同时,受格语法理论的影响,对动词和名词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日益活跃,使宾语内涵的界定和宾语类型划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为语法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主动宾句研究从描写转向解释,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代汉主动宾句的研究现状还不是非常令人满意,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研究方法上,重静态的语义描写而轻动态的认知解释;在研究内容上,重孤立的分类而轻整体的联系。此外,对于主动宾句的研究常常过多地注重动宾语义关系,对于主语的关注还略显薄弱。本文对现代汉语主动宾句进行尽可能细致的描写、分析和解释,力图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主动宾句描写的是外在世界中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具体表现和特征是什么?第二、事件是如何进入到语言层面被构建为主动宾句的?语言使用者是如何加工事件中的诸般要素,对其进行遴选、删除和修补的?第三、主动宾句对事件的表达是内部同质还是异质的?如果是后者,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原因将它们统一在同一个语言表现形式之下?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建立了用来解释现代汉语主动宾句生成和理解的认知框架;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加深了对现代汉语主动宾句常见小类的理解,并且通过它们的发展和衍生过程勾勒出现代汉语主动宾句家族的关系图谱。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本文首先对主动宾句所表达的外在世界内容进行了界定,认为主动宾句表征的是外在世界中力的事件,该事件包括“力的施加”和“力的作用效果”两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工力的事件所需的认知框架,即力的概念结构,它通过象似性原则和常规关系对力的事件进行摹拟,并由语言结构反映。通过对概念结构的分析和描写,提出力的概念结构分主副结构两部分,其中副结构主要包含“位置移动”和“性状变化”两部分概念内容,主副结构分别加工力事件中的“施加”和“作用效果”两部分内容。接下来,介绍Langacker(1987)提出的焦点调整(Focal Adjustments)和识解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为语言使用者选择适当的认知路径用以加工力的事件并生成主动宾句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不同主动宾句小类所映现的不同意象及其衍生。总之,力的概念结构和主观性为语言使用者加工力的现象、生成和理解主动宾句提供了认知框架,前者提供了语言表达所需的意义潜势,后者为意义潜势的最终确定提供了认知路径。接下来,本文以“施事+Vt+受事”为原型,以非原型句在主语、宾语和谓语动词三个维度对原型句的偏移为标准,对现代汉语主动宾句进行了分类。我们将主动宾句分为原型(Ⅰ类),亚原型(Ⅱ类)和非原型(Ⅲ类)三类,第三类又可以下分为IIIA-IIIE类五种。通过对句中语义角色组配关系的考察,得出了主动宾句存在的可能类型和构建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处所宾语句(包括“施事+Vt/Vi+处所”和“受事/结果/工具/材料+Vt+处所”);目的、原因、时间宾语句;结果宾语句、部分工具/材料宾语句和存现句。在处所宾语句章节,区分了不同小类的处所宾语及其生成过程。本文认为处所宾语具有空间性特征和事物性特征,前者包括位移性、容纳性和领属性三种次类特征,它们是处所成分的本质属性,而后者则是由主动宾句宾语的句法-语义特征所赋予的。通过空间性和事物性的调配和平衡构成了语义表现不同的处所宾语次范畴,由此构成了各种处所宾语的模糊性级阶。通过对次范畴处所宾语衍生发展过程的描写,确定了处所宾语句和原型主动宾句的衍生发展关系,以及处所宾语句内部次范畴的关系。本章还简单分析了原因宾语、目的宾语和时间宾语与处所宾语的隐喻衍生关系。本文将结果宾语句和工具/材料宾语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结果宾语句的生成构建过程。在前人将结果宾语分为三类的基础上,结合工具/材料宾语提出了一类新的结果宾语Rd类,这类结果宾语所表达的力的事件中的受动者为工具/材料角色。此外,本文还重新分析了主语由处所成分承担的结果宾语句(Rc)类,认为其内部是不同质的,可以分为三个次类,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意象。最后,从整体上考察了几类结果宾语句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及与原型主动宾句和处所宾语句之间的外部联系。在对存现句的研究中,认为存现句的重要特征是句首的处所成分,通过对其属性的研究和归类,提出了承(受)义和(容)纳义的概念,认为承纳义是存现句的基本构式义。承纳义的提出有助于确定存现句作为主动宾句家族中边缘性成员的地位。此外,本文还在整理孟琮等(1999)所建封闭语料库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了几类常见存现句的承纳义表达,并以此为依据对存现句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对以上几种常见主动宾句,本文既把它们看作是独立成员,对其进行个性研究,又把它们放在主动宾句范畴内,对其进行共性研究,充分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衍生关系,这样,既确定了它们作为主动宾句家族成员的地位,又确定了它们在主动宾句家族中相对所处的位置,从而勾勒出主动宾句家族的关系图谱。
张旭红[6](2012)在《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句法-语用界面上的一个特例问题——回指消解进行研究。“回指消解”(Anaphora Resolution)即为回指语(anaphor)确定先行语(antecedent)的过程。回指(anaphora)是最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回指消解的研究旨在揭示话语理解的一般规律问题。由于回指现象不仅存在于句子内部,还普遍存在于句子之间;不仅由句法因素控制,还可以由诸如语用、认知等非句法因素控制,因此,回指消解始终都是自然语言处理中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以Kamp(1981)为代表的话语表征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DRT)把话语解读过程看作是受话者建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动态过程。在技术上,DRT在模型-理论语义学(Model-Theoretic Semantics)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带有嵌入函数的语义模型,同时将话语表征结构(DiscourseRepresentation Structure,简称DRS)作为一个心智表达式引入到模型中来,克服了以往形式语义学的静态性、封闭性等弱点,从而把传统模型论单句语义的静态研究扩展到句子序列的动态语义研究,解决了经典逻辑关于名词短语的指称论与量化论之争。DRT通过一系列的DRS-构造规则(Construction Rules)和算法(Algorithm)动态地解释了指称性回指、变项约束性回指、E-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为抽象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元语言,使语言研究走出了用语言研究语言的窘境。然而,在对DRT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DRT能够解释的回指现象仅限于有显性先行语的表层话语回指,而对于那些交际中更常见的、涉及到复杂的语用推理的深层回指现象,DRT则无法给出有效的解释。同时,我们认为,与自然语言的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实际特征相比,DRT仅利用单一层面的DRS作为话语解读的语境,这种做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术上都过于简单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由某种语言形式触发所激活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与语言形式直接对应的单一心理表征,而且是一系列与该心理表征相关联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心理表征的集合。据此,本文提出,作为DRT灵魂主体的DRS不仅应该起到话语表征的作用,同时还应起到对世界的表征作用。目前,DRT不仅没有区分处理这两种独立的表征结构,而且也没有给予世界心理表征结构应有的地位。这是DRT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也是导致深层回指的DRT失效消解的根本原因。鉴于此,针对深层回指的DRT消解失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话语表征结构(DRS)和知识表征结构(Knowledge-Based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简称KRS)的二维话语表征的语义模型(Two-Dimensional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Model,简称2D-RS Model),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回指消解途径,以期在DRT理论的框架下解决更多的语言问题,进而使DRT在话语回指消解方面的应用更具普遍性。在理论方面,本文把以知识为基础的心理表征结构(即KRS)作为DRT的自然演绎系统引入到2D-RS语义模型中,并通过确定语用推理解决了深层话语回指的DRT消解失效问题。2D-RS语义模型系统不仅刻画了受话者对话语本身的心理表征结构(即DRS),同时对话语之外的关于世界的心理表征结构(即KRS)也进行了刻画。本文所提出的2D-RS模型扩大了DRT在回指消解方面的应用范围,是对现有话语表征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扩展和提升。本文的方法创新在于,首先,我们将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和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引入到DRT的自然演推系统,扩展了DRT的约束(Binding)概念。我们提出,在回指语无法直接受到其先行语的约束时,是溯因推理将两个话语所指的概念进行连通与匹配(matching),并将回指语所需的先行关系表达式f (x)→y “纳入”(Accommodation)到系统中来,以此完成回指消解。其次,在2D-RS的自然演推系统,我们通过把语义先设处理为回指消解的必要前提,完善了DRT的模型论语义解释。最后,借鉴Chomsky的约束原则(BindingPrinciples),我们对DRT原有的代词和反身代词的构造规则进行了技术修正,使其更具形式化方法的严谨性。本文采用了西方分析哲学方法中的日常语言的分析方法。在表述形式上,以Chomsky所倡导的“方法论的自然主义”为范本(即符号化的数学公式和自然科学的逻辑推导构成的形式化方法),以自然演绎法作为基本的推导方式,用验证假设的形式探究回指消解的内在本质。
李翠英[7](2011)在《搭配的动态观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搭配是语法、语义和语用信息的综合,在语言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和关系模式。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对搭配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从结构、语义、频率到认知,语言学界不断推出对搭配新的认识。但总的来说,以往的搭配研究,还主要是关注常规性搭配所呈现出的语言模式类别、搭配词项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关系分析,研究主要停留在词语层面或句子层面,表现为一种相对静态的研究。本研究认为,作为基本的语言单位,搭配的生命首先在于使用。使用中的搭配其本质是动态的,是语言的、认知的和社会的。因此,对于搭配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结构关系适应以及语境关系适应,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采用语用综观的视角来研究搭配,首要目的是希望跳出单纯的语言形式层面研究,采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搭配的整体面貌。语用综观理论将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该是对语言使用的研究,而不是对语言资源的研究。语言使用是不断的选择适应过程,意义的生成具有动态性。因此,研究语言就是研究社会文化生活,研究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但语用综观理论在语言结构关系适应等微观层面的分析稍显薄弱。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基本的语言观上同语用综观理论一致,它同样是基于语言使用,主张意义是动态的。认知语言学关于认知模式和概念整合的思想能提供给我们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论工具。这两种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对搭配的研究应该从静态的语言形式层面走向动态的语言使用层面,从单纯的语义和结构关系分析走向对搭配认知社会层面的分析。这一研究转向不但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语言教学的需要。本文整合语用综观理论的思想精髓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出搭配研究动态观的理论框架,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搭配在使用中所经历的语言结构关系适应和语境关系适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管哪种类型的搭配在语言结构关系适应过程中都会受到某一语言社团认知模式的影响。常规性搭配词项是属于同一认知模式的,创造性搭配是对常规认知模式的突破,其生成和理解都需要更多的语境支持。我们将搭配视为一种构式,它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同语境中实现为不同的搭配实例。构式在语境中的具体实现要受到物理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语篇语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搭配的使用反过来,也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感知,影响语言使用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不断丰富认知语境。在语篇构建中,不同类型的搭配可以通过其所携带的互文性信息来丰厚语篇意义,并通过与文中其他搭配在形式和意义上构成衔接和连贯将语篇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前的搭配研究多是短语或句子层面的习惯性搭配研究,没有更广阔语境的支撑,也没能兼顾到语言使用中搭配动态性和适应性的一面。本研究所采用的语用综观视角将搭配的生成和意义展现放在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去分析,为搭配研究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解释框架,使语言、文化与认知得以整合。此外,在阐述了搭配的动态观对词汇教学的启示之后,我们提出了动态搭配能力的概念,并将搭配的动态观用于教材中搭配信息处理的现状调查上,提出了大学英语教材中搭配信息处理的新设想。动态搭配能力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词汇学习的被动状态,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视作学习的起点。外语学习不简单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文化素养的提升、认知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想基于语言使用和学生的二语习得认知规律,将搭配的学习同认知发展和文化学习相结合。教材设计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搭配词表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练习注意凸显搭配,引导学生归纳抽象搭配构式、分析搭配同语境关系的动态适应,帮助学生认识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搭配的动态研究给我们开辟了搭配研究的新视野,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课题,在很多方面都有待我们去开发。
余璐,赵伟君[8](2011)在《顺应—关联交际模式与歧义现象》文中研究说明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规律进行跨学科研究,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明示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在吸取上述两理论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顺应—关联交际模式。此模式在强调语言认知关联功能的同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统一了顺应理论对话语描述性充分性和关联理论对话语解释充分性,动态解读了交际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赵旻燕[9](2010)在《元语言否定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语言否定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元语言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独立的学术地位,对它的讨论要么从属于否定研究,要么依附于语义-语用界面问题。本文希望针对元语言否定进行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致力于解决元语言否定的性质和元语言否定的解读两个问题。元语言否定的性质牵涉两个方面,一是否定算子的性质,二是否定辖域内容的性质。Horn认为元语言否定中的否定算子不是标准真值函数性质的,是否定的一种歧义,因此在英语以外的某些语言中会存在不同于一般否定形式的元语言否定特有的形式标记。笔者从跨语言的角度,在汉语、韩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中,对Horn等人所谓的“元语言否定形式标记”进行了考察,证明这些英语之外的语言中存在的所谓元语言否定的特有形式,不过是一般的语用标记。无论是元语言否定还是描述性否定都只有一个真值函数性质的否定算子,两者的区别在于否定辖域内容的性质:描述性否定辖域内容是对世界状态的描述,而元语言否定辖域内容是元表征成分或如Carston所说的回声性内容。Carston的回声观点尽管是元语言否定研究的一个突破,但是她对元语言否定的回声性并没有深入研究,因此需要修正和补充。笔者在Carston的基础上对回声来源、回声的语用及认知特征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元语言否定是一种双声语现象,回声来源就是隐在的他人话语,是回声存在的前提;通过回声话语,发话者意图使受话者注意言语表达延迟明示的除正常外延所指之外的内容,元语言否定所针对的也正是这一内容;回声是一种背景前景化机制,能够实现图形/背景关系的扭转,元语言否定是对原有背景内容的否定。元语言否定的解读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如何判断一句话语是元语言否定;(2)确定发话者所意谓的元语言否定的具体涵义;(3)元语言否定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元语言否定的解读,以元语言否定的辨识为起点,经过具体涵义的确定,最终达到某种交际效果。元语言否定的辨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因此笔者对影响元语言否定的语境进行分类,并对其影响元语言否定解读的力度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元语言否定辨识模式。元语言否定不具有概念意义而只有过程意义,元语言否定辨识出来以后,其具体意义,还必须通过和修正句或语境的对比来确定。这一处理过程笔者将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中进行刻画,并给出一个确定元语言否定具体含义的图式。元语言否定能够达到纠偏、幽默、强调、改变话语权力、团结“圈内人”等效果。
成军[10](2010)在《论词项的概念指向性》文中认为本文提出词项概念指向性以及词项概念指向性选择的假设,该假设建立在具有心灵主义的认知进化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关照语言与现实、心灵的复杂关系,旨在(一)从微观上解释词项(尤其是名词)不同表达功能——陈述与指称——实现的语义理据;(二)探求自然语言中的逻辑缺陷(如类指、同义反复)存在的语义理据及其特殊的认知功能价值。语言符号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因为其所具有的指向性——符号所具有的由符号自身向他物投射的属性。语言符号的这一属性集中体现为词项所具有的概念指向性。词项的概念指向性是指一个词项所具有的由词项自身向其所表征的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投射的属性。词项的指向性呈现二元结构形态——内涵指向性和外延指向性,此二者构成一个词项所反映的静态概念结构。在动态的使用中,词项的指向性遵循一定的选择原则:词项的指向性并不始终同时突显其二元性。受词项概念指向性选择算子的作用,有时选择的是内涵指向性有时却是外延指向性,一个指向性的突显往往以淡化另外一个指向性为代价。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而言,词项概念指向性选择算子的作用在于将词项所表征的概念由最初默认的脱离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心理表征转换为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显现个体性的心理表征,即让概念具体化。词项的内涵指向性与外延指向性反映了词项内在的概念结构,这为同一词项既可用作陈述又可用作指称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词项指向性的选择将陈述与指称这种潜在的可能实现为现实的表达功能。陈述与指称功能的区分,实际上反映了词项概念指向性及其选择对形态句法的约束与限制,其语法意义表现在词项概念指向性的选择对词语搭配的选择限制以及相关词语的分布特征的影响,指称类型的确定和指称义的实现所受到的约束限制尤其明显。排除语义因素,自然语言中的逻辑缺陷是不可能仅从形式上就能得到充分的解释。文章通过对类指句的考察发现,类指句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作为类指句主项的名词短语在词项的概念指向性上始终选择的是内涵指向性,这为类指句具有归类以及明确、生成、丰富概念以及传递与接受概念的功能提供了语义理据。对同义反复的考察亦发现,同义反复构式成立的条件是以具有相同形态的NP1与NP2在词项概念指向性选择上一致为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选择是内涵指向性,但却不能排除外延指向性的选择。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同义反复的特征在于其语义无信息性,其性质为信息冗余,其使用是为了抵消信息噪声对所传递消息的干扰。在通讯工程中,“噪声”指的是任何妨碍信号在系统中真实传递的干扰或瑕疵。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妨碍信息真实传递的干扰因素,其中就包括信息接收者(受话人)所持有的与信息发出者(发话人)所发出信息不一致的甚至相抵触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信息发出者而言是干扰信息真实传递的信息噪声。言语交际是信息协商的过程,发话人为了保证其信息真实有效地为受话人所接受,就需要采取对应策略以克服来自包括受话人所持信息的噪声干扰。同义反复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功能需求交际者所采取的一种“工具性策略”,其认知功能价值在于通过这种“工具性策略”获得信息冗余以消除信息噪声对所传递信息的干扰。语言形式与意义相匹配是语言组织最基本的一条原则。这在具有逻辑缺陷中的类指句以及同义反复构式中也能得到充分的验证,只不过表现有所差异。对于类指句而言,类指句因主项名词的内涵指向性选择而具有对该名词所表征的型概念(type concept)做出陈述的作用,因此,理解类指句绝不能够以相应的例概念(token concept)所表征的现实中的个体来代替这个型概念所表征的范畴属性。类指句的这种语言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型概念的内容是相匹配的,所谓逻辑缺陷不过是以例概念代替型概念造成的。如果对词项予以概念指向性的辨析,这一逻辑缺陷便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充分的消解。对于同义反复而言,形式与意义匹配的原则更多地表现为功能上的耦合——以这种语言形式提高话语的信息冗余性从而获得提高信息传递效度与信度的认知功能价值。词项的概念指向性假设是建立在对概念化所作出的具有心灵主义的认知进化论性质的解释基础之上的,充分关照了语言与现实、心灵的复杂关系。现实世界在语言世界中能够获得表征,首先是有现实世界在心理世界或概念世界中的心理表征基础,语言世界中的表征不过是对这种心理表征的重述。具体而言,通过认知体验,现实世界在心理世界或概念世界中获得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最直接的方式即是经过概念化过程而获得的各种概念,由概念所表征的现实世界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获得在语言世界的表征重述。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心智因素的对语言的认识。第二,现实世界之所以能够获得在心理世界的表征,是因为认识主体所具有的概念化认知能力。概念化一方面指一个认识对象在心理世界中形成概念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从质上对认识对象做出内涵性的规定,同时从量上对其作出外延性的规定,是外在世界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概念化是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天赋认知能力,是大脑的生理机能。它是人类以及大脑亿万年来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在感知世界、获得世界图景时与环境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认知方式,是亿万年建构、积累,并代代相传的遗传信息的一部分。词项的概念指向性假设正是建立在对概念化的这一认知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自然化的生物主义特征。
二、从逻辑语义学对英语歧义句句法语义解读的局限谈认知语用的解释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逻辑语义学对英语歧义句句法语义解读的局限谈认知语用的解释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命题逻辑角度对双重否定句的判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个否定词存在于同一简单命题中 |
二、两个否定词分别存在于复合命题的两个支命题中 |
1.假言命题 |
2.负命题 |
3.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
总结 |
(2)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时体研究 ——时体共性与ERS时体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0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2 时与体概念 |
1.2.1 时范畴 |
1.2.2 体范畴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时和体研究综述 |
2.0 引言 |
2.1 时体的功能-类型研究 |
2.1.1 国外研究 |
2.1.1.1 语用和认知视角 |
2.1.1.2 语言类型学视角 |
2.1.1.3 体的理论系统建构 |
2.1.2 国内研究 |
2.1.2.1 汉语时体范畴的四种主要观点 |
2.1.2.2 主要研究成果 |
2.2 时体的形式语义研究 |
2.3 ERS 时间理论研究 |
2.3.1 Comrie 的三分时理论 |
2.3.2 Declerck 的时结构描写理论 |
2.3.3 Hornstein 的推导时结构模型 |
2.3.3.1 推导时结构与限制条件 |
2.3.3.2 扩展的基本时结构与存在问题 |
2.3.3.3 CDTS 的局限性 |
2.3.4 Olsen 的时间相交模型 |
2.3.5 Klein 的话题时间理论 |
2.3.6 国内学者的 ERS 理论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时和体的跨语言编码与蕴涵共性 |
3.0 引言 |
3.1 时与体的跨语言编码 |
3.1.1 词缀、功能词、助动词以及音调 |
3.1.2 不同类型语言的词缀 |
3.1.3 非词缀语素和逆被动态 |
3.1.4 时体编码的复杂性 |
3.1.5 时体编码的倾向性和共性 |
3.2 英语的将来时和“be-结构”问题 |
3.2.1 将来时的争论 |
3.2.2 “be-结构”的现在时本质 |
3.3 汉语的时与体 |
3.3.1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3.3.2 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 |
3.3.3 时间助词和助动词 |
3.3.4 时体对立与时体系统 |
3.4 跨语言时体蕴涵共性 |
3.4.1 将来时蕴涵非现实体 |
3.4.2 现在时蕴涵非完整体 |
3.5 小结 |
第四章 英汉语的时类型与基本 ERS 时体结构 |
4.0 引言 |
4.1 英汉语的时类型 |
4.1.1 世界语言的时分类 |
4.1.2 客观/主观时间距离与时 |
4.1.2.1 远时和近时 |
4.1.2.2 过去时≠距离性 |
4.2 情状类型、体及动词分类 |
4.2.1 情状-体-动词三者的关系 |
4.2.2 二分情状与多分情状 |
4.2.2.1 二分情状与体意义 |
4.2.2.2 多分情状与动词分类 |
4.3 英汉语的基本 ERS 时体结构 |
4.3.1 相关概念与问题 |
4.3.2 现在时+现实体及其 ERS 关系 |
4.3.2.1 一般现在时的时体意义 |
4.3.2.2 现在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3.2.3 现在完成时的时体意义 |
4.3.2.4 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3.3 现在时+非现实体及其 ERS 关系 |
4.3.4 过去时+现实体及其 ERS 关系 |
4.3.4.1 一般过去时的时体意义 |
4.3.4.2 过去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3.4.3 过去完成时的时体意义 |
4.3.4.4 过去完成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3.5 过去时+非现实体及其 ERS 关系 |
4.3.5.1 过去将来时的时体意义 |
4.3.5.2 过去将来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3.5.3 过去将来完成时与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3.6 将来时+非现实体及其 ERS 关系 |
4.3.6.1 一般将来时和将来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3.6.2 将来完成时和将来完成进行时的时体意义 |
4.4 英汉语时体系统及其核心语法表征 |
4.5 小结 |
第五章 时和体的 ERS 逻辑模型及其普适性 |
5.0 引言 |
5.1 形式语义解释模型的局限性 |
5.1.1 语义解释模型 |
5.1.2 时态算子与 ERS 组配 |
5.2 时体的 ERS 逻辑模型构建 |
5.2.1 Reichenbach 时模型的局限性 |
5.2.2 时点与时段 |
5.2.3 ERS 逻辑组配 |
5.3 英汉语基本 ERS 时体结构在模型中的分布 |
5.4 英语时间状语的 ERS 关联 |
5.4.1 时间状语从句的 ERS 关联 |
5.4.2 简单句中时间状语的 ERS 关联 |
5.4.2.1 时间状语与 ER 的关联倾向 |
5.4.2.2 ERS 与时间状语的句法位置 |
5.5 汉语时间状语的 ER 隐性修饰功能 |
5.6 时间状语、时体算子与辖域等级 |
5.6.1 不同算子类型 |
5.6.2 算子辖域等级 |
5.7 俄语的基本 ERS 时体结构 |
5.7.1 过去时+完整体/非完整体及其 ERS 关系 |
5.7.2 现在时+非完整体及其 ERS 关系 |
5.7.3 将来时+完整体/非完整体及其 ERS 关系 |
5.8 俄语体系统与英汉俄体类型差异及理据 |
5.9 小结 |
第六章 ERS 的应用——个案分析 |
6.0 引言 |
6.1 汉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的隐性时体表征 |
6.1.1 问题的提出 |
6.1.2 “刚刚/刚”的参照时间和指称时间 |
6.1.3 “刚才”的参照时间和指称时间 |
6.1.4 “刚刚/刚才”与情状变量 |
6.2 组合-映射模型与汉语“V 了/过+数量名”结构 |
6.2.1 问题的提出 |
6.2.2 语法成分的时间特征 |
6.2.3 基于 ERS 的组合-映射模型构建 |
6.2.4 “V 了/过+数量名”的组合-映射解释 |
6.3 体强制与情状迁移 |
6.3.1 时间视点体与情状迁移 |
6.3.2 以往研究简述 |
6.3.3 体强制类型与情状迁移 |
6.3.3.1 成就情状的迁移 |
6.3.3.2 单活动情状的迁移 |
6.3.3.3 达成情状的迁移 |
6.3.3.4 活动情状的迁移 |
6.3.3.5 状态情状的迁移 |
6.3.4 空间视点体的形态强制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0 引言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
参考文献 |
(3)认知域理论下的英语句子歧义消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
1.1 Foreign Researches on English Ambiguity |
1.1.1 Researches on English Ambiguity in Last Century |
1.1.2 Researches on English Ambiguity in This Century |
1.2 Domestic Researches on English Ambiguity |
1.2.1 Traditional Researches on English Ambiguity |
1.2.2 Cognitive Researches on English Ambiguity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Cognitive Grammar by Langacker |
2.1.1 Cognitive Linguistics |
2.1.2 Cognitive Grammar |
2.2 Cognitive Domain Used in Analysis of Ambiguity |
2.2.1 Feasibility in Theory |
2.2.2 Feasibility in Practice |
Chapter 3 Cognitive Disambiguation Analysis of English Sentences |
3.1 Cognitive Disambiguation of Lexical Ambiguity |
3.1.1 Disambiguation Analysis of Adjective |
3.1.2 Disambiguation Analysis of Noun |
3.2 Cognitive Disambiguation of Structural Ambiguity |
3.2.1 Disambiguation Analysis of Phrase Structure |
3.2.2 Disambiguation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 |
Chapter 4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Cognitive Domains |
4.1 Cognitive Context |
4.1.1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Context |
4.1.2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Context to English Ambiguity |
4.2 Cognitive Focus |
4.2.1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Focus |
4.2.2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Focus to English Ambiguity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中英文长摘要 |
(4)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要假设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2.1 图式概念的发展历史 |
2.2 图式的特征 |
2.3 图式与语言解码之间的关系 |
2.4 图式与语言解码失误 |
2.5 图式的差异性 |
2.6 思维与语言图式表征 |
2.6.1 语言图式认知模式研究的哲学基础及方法论 |
2.6.2 范畴化与图式表征级阶性 |
2.6.3 非范畴化与非典型图式 |
2.6.4 思维与语言图式表征运行机制 |
2.6.5 词的分类标准 |
2.6.6 意义的提取方式 |
2.6.7 语义研究范式 |
2.6.8 语言结构中的突显关系 |
2.6.9 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 |
第3章 离散-连续图式在词汇维度表征中的认知研究 |
3.1 音义理据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 认知音位学的基本观点 |
3.3 元音音位与语义表征 |
3.4 辅音音位与语义表征 |
3.5 语言图式与词汇认知表征 |
3.5.1 词汇象征单位的语义解读参数 |
3.5.2 语言象征单位的自治性与依附性 |
3.5.3 语言象征单位的语义压制与整合 |
3.5.4 词、意义与概念表征关系 |
3.5.5 英语词类通转的认知动因 |
3.5.6 英语词汇语素序列图式认知模型构建 |
3.5.7 隐-转喻认知机制与词汇语义延展 |
第4章 离散-连续图式与名词范畴认知表征 |
4.1 事物范畴化与名词范畴图式表征 |
4.1.1 事物属性与名词表征 |
4.1.2 区分物体与物质的核心标准 |
4.1.3 物体与物质的语言表征认知识解 |
4.1.4 “物体-物质”互动认知连续统表征 |
4.2 事物宏观背景信息的指称表征认知研究 |
4.2.1 指称、指称物和指称表达的界定 |
4.2.2 指称的类型 |
4.3 事物量化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研究 |
4.3.1 量化的分类 |
4.3.2 集合量化 |
4.3.3 级阶量化 |
4.3.4 集合量词和级阶量词的序列关系 |
4.4 离散-连续图式与事物属性认知表征 |
4.4.1 限定语和修饰语的界定 |
4.4.2 限定和非限定修饰语 |
4.4.3 限定的类型 |
4.5 前置修饰语的离散-连续统序列表征 |
4.6 形容词和分词前后置及其语义表征 |
4.7 谓语形容词与属性分配 |
4.8 事体关系的限定:所属表达短语和介词短语表征 |
4.9 事体情景的限定:关系小句表征 |
第5章 离散-连续图式与动词情景表征认知研究 |
5.1 动词体范畴的事件情景类型表征 |
5.1.1 情景和基本体范畴类型 |
5.1.2 完成型事件和正在完成活动 |
5.1.3 有界和无界活动 |
5.1.4 实现性和集聚性活动 |
5.1.5 行为和重复性活动 |
5.1.6 状态的类型 |
5.1.7 英语动词时态符号表征认知识解 |
5.2 动词时范畴的认知研究 |
5.2.1 时间和时态 |
5.2.2 一般现在时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 |
5.2.3 一般过去时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 |
5.2.4 现在完成时:衔接过去与现在的时态 |
5.2.5 过去完成时:事件时间序列关系图式表征 |
5.2.6 将来情景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 |
5.3 情态认知表征研究 |
5.3.1 情态的界定 |
5.3.2 情态的表达方式 |
5.3.3 强制情态 |
5.3.4 赋予能力情态 |
5.3.5 英语情态动词的否定图式表达 |
第6章 离连-续散图式与句子认知表征 |
6.1 英语动词义值研究:构式意义 |
6.2 事件图式与参与角色 |
6.2.1 存在图式 |
6.2.2 发生图式 |
6.2.3 行为图式 |
6.2.4 体验图式 |
6.2.5 归属图式 |
6.2.6 运动图式 |
6.2.7 迁移图式 |
6.3 句子多维结构图式中的动词义价 |
6.3.1 零义价动词图式 |
6.3.2 单义价动词图式 |
6.3.3 双义价动词图式 |
6.3.4 三义价动词图式 |
6.3.5 动词义价整合图式研究与句法教学 |
6.4 动词核心句式衍生机制研究 |
6.4.1 核心句式的衍生的认知动因 |
6.4.2 原型句嬗变类型 |
6.4.3 独立与非独立句的互补呈现 |
6.4.4 焦点位移与句式转化 |
6.4.5 英语句式嬗变动因 |
6.4.6 英语句式嬗变的认知机制 |
小结 |
第7章 语言图式表征认知模式构建与外语教学 |
7.1 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与词汇教学 |
7.2 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与构式教学 |
7.3 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与时体教学 |
7.4 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与情态教学 |
7.5 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建构与识解 |
第8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内涵陈述及研究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8.3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
8.4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现代汉语主动宾句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1 引论 |
1.1 研究现状及不足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意义 |
1.4 本文框架 |
2 主动宾句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汉语语法界的主动宾句及相关问题研究 |
2.2.1 早期研究(五十年代以前) |
2.2.2 质疑(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 |
2.2.3 深入、全面、多元(八九十年代至今) |
2.2.3.1 动宾语义和宾语类型研究 |
2.2.3.2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类 |
2.2.3.3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研究 |
2.3 新方法的引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主动宾句研究 |
2.4 问题、启示和本研究的创新 |
2.4.1 问题和启示 |
2.4.2 本研究希望取得的突破 |
3 主动宾句的经验基础和概念化 |
3.1 引言 |
3.2 语言的经验基础 |
3.2.1 外在世界中力的现象 |
3.2.1.1 力的特征 |
3.2.1.2 力的类型 |
3.2.1.3 力的加工机制 |
3.2.2 力的概念结构 |
3.2.2.1 Jackendoff的概念结构 |
3.2.2.2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结构 |
3.2.2.3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3.2.2.4 我们提出的力的概念结构 |
3.2.2.5 力的概念结构的操作原则 |
3.2.3 语言、语义结构、概念结构和外在世界 |
3.2.3.1 概念结构的强制性限制 |
3.2.3.2 语义结构的选择性限制 |
3.3. 主动宾句生成的象似性原则 |
3.3.1 顺序象似性 |
3.3.2 常规关系和原型主动宾句的生成 |
3.4. 小结 |
4 主观性与非原型主动宾句 |
4.1 引言 |
4.2 主观性 |
4.2.1 两种主观性 |
4.2.2 焦点调整 |
4.2.2.1 视角 |
4.2.2.1.1 图底关系 |
4.2.2.1.2 观察点 |
4.2.3 识解 |
4.3. 主观性和主动宾句 |
4.3.1 原型主动宾句的意象及其衍生 |
4.3.1.1 基于整体-部分衍生的意象 |
4.3.1.2 空间-容纳类衍生意象 |
4.3.1.3 衍生的认知规律 |
4.3.2 移动效果类意象及其衍生 |
4.3.2.1 原型移动效果类意象 |
4.3.2.2 位置移动的不同阶段 |
4.3.3 性状变化类意象 |
4.3.4 复合类意象 |
4.4. 小结 |
5 汉语主动宾句的组配及规律 |
5.1 引言 |
5.2 及物性与汉语主动宾句 |
5.2.1 对及物性的传统认识 |
5.2.2 系统功能语法对及物性的看法 |
5.2.3 及物性的原型跨语言观 |
5.2.4 及物性对主动宾句分类的意义 |
5.3. 亚原型和非原型主动宾句的分类 |
5.3.1 以宾语语义角色为基础分类的不足 |
5.3.2 基于主动宾句整体的维度标准 |
5.3.2.1 ⅢA类主动宾句 |
5.3.2.2 Ⅱ类主动宾句 |
5.3.2.3 ⅢB类主动宾句 |
5.3.2.4 ⅢC类主动宾句 |
5.3.2.5 ⅢD类主动宾句 |
5.3.2.6 ⅢE类主动宾句 |
5.3.3 主动宾句的组配和规律 |
5.3.3.1 宾语位语义角色的组配规律 |
5.3.3.2 动宾关系建构 |
5.3.3.3 主宾语的组配 |
5.4. 小结 |
6 处所宾语的跨类研究 |
6.1 引言 |
6.2 处所宾语的分类 |
6.2.1 以往分类的不足 |
6.2.2 我们的归类 |
6.3 ⅢA类主动宾句中的处所宾语 |
6.3.1 以句子表达语义为标准的分类 |
6.3.1.1 La类 |
6.3.1.2 Lb类 |
6.3.1.3 Lc类 |
6.3.1.4 Ld类 |
6.3.1.5 Le类 |
6.3.2 处所宾语的属性特征及对分类的影响 |
6.3.2.1 处所宾语的属性特征 |
6.3.2.2 不同类别处所宾语的属性特征 |
6.3.3 ⅢA类主动宾句中处所宾语的生成方式和意象 |
6.4 ⅢB类主动宾句的处所宾语 |
6.4.1 分类和生成基础 |
6.4.2 生成方式及概念意义 |
6.4.3 对其他ⅢB类结构的隐喻投射 |
6.4.3.1 Lf类结构与因果关系 |
6.4.3.2 Lg类结构和时空对应 |
6.5 ⅢD类主动宾句的处所宾语 |
6.6 处所宾语的类型总结 |
6.6.1 处所宾语的语义特征 |
6.6.2 处所宾语的类别 |
6.6.3 Ⅴ-处所角色进入动宾结构的理由 |
6.7 小结 |
7 结果宾语与性状变化 |
7.1 引言 |
7.2 生成和分类 |
7.2.1 外在世界中的结果范畴 |
7.2.2 结果宾语句的认知动因 |
7.2.3 结果宾语句的生成 |
7.2.4 结果宾语句的分类 |
7.3. 结果宾语句的内部分类及外部联系 |
7.3.1 Rc类的下类划分及与Ra和Rb类的区别和联系 |
7.3.1.1 Rc类结果宾语句的下类划分 |
7.3.1.2 结果宾语句的内部联系和区别 |
7.3.2 Rc类结果宾语句与其他非原型宾语句的外部联系 |
7.4 结果宾语与工具/材料宾语 |
7.4.1 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区别 |
7.4.2 带不同宾语情况的统计 |
7.5 小结 |
8 主语维度偏移的汉语主动宾句 |
8.1 引言 |
8.2 ⅢD和ⅢE类主语维度偏移的汉语主动宾句 |
8.2.1 存现句与相应处所宾语句的变换关系和频率 |
8.2.2 ⅢD和ⅢE类存现句中处所主语差别 |
8.2.3 Ea类存现句的次分类和ⅢE类中的非存现句 |
8.2.4 ⅢE类中的存现句与原型主动宾句的区别 |
8.2.4.1 处所成分的句法定位 |
8.2.4.2 处所主语及ⅢD类、ⅢE类存现句构式义 |
8.2.4.2.1 容纳义 |
8.2.4.2.2 承受义 |
8.3 ⅢC类主动宾句中的存现句 |
8.3.1 变换关系 |
8.3.2 Ed类存现句对“承纳义”的体现 |
8.3.2.1 存在句(Ed1类)对承纳义的体现 |
8.3.2.2 隐现句(Ed2类)对承纳义的体现 |
8.3.2.3 领主属宾句(Ls类)对承纳义的体现 |
8.4 小结 |
9 总结 |
9.1 研究成果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局限和不足 |
9.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观点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回指及其研究述评 |
2.1 回指消解的复杂性 |
2.2 回指的研究范畴 |
2.3 回指的类型 |
2.4 回指消解的研究述评 |
2.4.1 形式句法立场 |
2.4.2 语用立场 |
2.4.3 动态意义立场 |
2.5 DRT 产生的背景 |
2.6 国外 DRT 回指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7 国内 DRT 回指研究现状 |
第3章 DRT 的模型论语义机制 |
3.1 DRL 及其定义 |
3.2 DRT 的句法 |
3.2.1 句法范畴的标记注释 |
3.2.2 短语结构规则 |
3.2.3 词项插入规则 |
3.2.4 句法生成树消解 |
3.3 DRT 的语义模型 |
3.3.1 DRS-结构 |
3.3.2 DRS-构造算法 |
3.3.3 DRS-构造规则 |
3.4 DRT 的模型论语义解释 |
第4章 回指的 DRT 形式方案及其质疑 |
4.1 DRT 形式方案的基本假设 |
4.2 回指的 DRT 形式方案 |
4.2.1 回指的可及性条件 |
4.2.2 指称性回指消解 |
4.2.3 变元约束回指消解 |
4.2.4 E-类代词回指消解 |
4.3 对 DRT“话语”观的质疑 |
4.3.1 DRT 对“话语”理解的片面性 |
4.3.2 DRT 对话语“深层连贯”的忽视 |
4.4 对 DRS“表征功能”的质疑 |
4.5 对 DRT 部分技术方法的质疑 |
4.5.1 DRT 对话语信息的处理问题 |
4.5.2 DRT 部分 DRS-构造规则的定义问题 |
第5章 2D-RS 对 DRT 的修正 |
5.1 KRS 与回指消解 |
5.1.1 先设与 Van der Sandt 的先设消解 |
5.1.2 对先设消解的质疑 |
5.1.3 “常规关系”与回指消解 |
5.1.4 溯因推理与话语显性表达空缺的补足 |
5.2 2D-RS 对标准 DRS 表征功能的重新定义 |
5.2.1 2D-RS 的“话语”观 |
5.2.2 2D-RS 下话语回指的工作定义 |
5.3 2D-RS 构造基础 |
5.3.1 2D-RS 的基本假设 |
5.3.2 2D-RS 定义 |
5.3.3 2D-RS 模型 |
5.4 2D-RS 回指形式方案 |
5.4.1 KRS-构造规则 |
5.4.1.1 KRS-结构 |
5.4.1.2 KRS-算法 |
5.4.2 纳入规则 |
5.4.2.1 纳入可及性规则 |
5.4.2.2 纳入的制约条件 |
5.4.3 约束规则 |
5.4.3.1 代词-构造规则 |
5.4.3.2 反身代词-构造规则 |
5.5 2D-RS 算法 |
5.6 2D-RS 模型论语义解释 |
第6章 余论 |
6.1 研究回顾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7)搭配的动态观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搭配在语言使用及教学中的地位 |
1.2 搭配研究动态观的概念 |
1.2.1 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
1.2.2 搭配的动态性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研究的需要 |
1.3.2 应用研究的需要 |
1.4 本研究的总体介绍 |
1.4.1 总体思路和目标 |
1.4.2 对象和方法 |
1.5 本文各章节内容 |
第二章 搭配研究综述 |
2.1 常规性搭配的相关研究 |
2.1.1 常规性搭配的不同界定 |
2.1.2 常规性搭配的不同分类 |
2.1.3 以往搭配研究评述 |
2.2 创造性搭配的相关研究 |
2.2.1 创造性搭配的不同界定 |
2.2.2 创造性搭配的语言学研究 |
2.2.3 创造性搭配的文学研究 |
2.3 创造性搭配与常规性搭配的关系 |
2.4 创造性搭配和语言变化 |
2.5 搭配的重新界定与分类 |
2.6 搭配研究的动态观 |
2.7 小结 |
第三章 搭配的动态观之理论框架 |
3.1 语用综观论的理论启示 |
3.1.1 语用综观的理论特色 |
3.1.2 语言选择的适应性概念 |
3.1.3 意义生成的动态性观念 |
3.2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
3.2.1 范畴化和认知模式 |
3.2.2 概念整合 |
3.3 本研究理论简介 |
3.3.1 宏观与微观 |
3.3.2 理论与实证 |
3.4 搭配的动态观同词汇语用学的关系 |
3.5 搭配的动态观同词块理论的关系 |
3.6 小结 |
第四章 搭配使用的动态分析 |
4.1 习惯性搭配使用的动态分析 |
4.1.1 习惯性搭配的特征 |
4.1.2 习惯性搭配的语言结构适应 |
4.1.3 习惯性搭配的语境关系适应 |
4.2 自由搭配使用的动态分析 |
4.2.1 自由搭配的特征 |
4.2.2 自由搭配的语言结构适应 |
4.2.3 自由搭配的语境关系适应 |
4.3 创造性搭配使用的动态分析 |
4.3.1 创造性搭配的特征 |
4.3.2 创造性搭配的语言结构适应 |
4.3.3 创造性搭配的语境关系适应 |
4.4 结语 |
第五章 搭配的动态观之应用研究 |
5.1 外语动态搭配能力与外语学习 |
5.1.1 中国大学生英语搭配能力现状分析 |
5.1.2 动态搭配能力概念的提出 |
5.1.3 搭配的动态观同二语习得对话论的契合 |
5.1.4 搭配的动态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5.2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对搭配信息的处理 |
5.2.1 样本的选择 |
5.2.2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所体现的搭配理念 |
5.2.3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搭配输入的量 |
5.2.4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搭配的输入方式 |
5.2.5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搭配信息的深度处理 |
5.3 大学英语教材搭配信息处理的新构想 |
5.3.1 大纲和教材编写中对搭配教学的宏观指导 |
5.3.2 大学英语教材词表的设计 |
5.3.3 大学英语教材练习的设计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总结 |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可拓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 |
附录Ⅱ. 本研究所使用教材与词典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 |
后记 |
(8)顺应—关联交际模式与歧义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顺应、关联理论与顺应—关联交际模式的提出 |
二、顺应—关联交际模式与歧义现象 |
(一) 顺应—关联交际模式解读交际 (认知) 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
(二) 顺应—关联交际模式解读情境语境制约缺失的歧义现象 |
(三) 顺应—关联交际模式解读文化语境中涉及的歧义现象 |
三、结语 |
(9)元语言否定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元语言否定研究现状和不足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方法和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语料来源 |
1.4 文章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元语言否定研究综述 |
2.1 国外元语言否定的研究 |
2.1.1 语义途径的研究 |
2.1.2 语用途径的研究 |
2.1.3 认知途径的研究 |
2.2 国内元语言否定的研究 |
2.3 问题和启示 |
2.4 其他相关研究 |
2.4.1 元语言否定名称由来及与元语言的关系 |
2.4.2 元语言否定的特征 |
2.4.3 元语言否定的分类 |
2.4.4 元语言否定的验证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元语言否定算子的性质 |
3.1 否定算子性质溯源 |
3.1.1 歧义论 |
3.1.2 单义论 |
3.1.3 Horn的元语言否定歧义说 |
3.1.4 Car ston的元语言否定真值函数说 |
3.2 跨语言论证 |
3.2.1 汉语元语言否定 |
3.2.2 韩语元语言否定 |
3.2.3 阿拉伯语元语言否定 |
3.2.4 希腊语元语言否定 |
3.2.5 跨语言共性的关联理论解释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元语言否定辖域内容的性质 |
4.1 元语言否定隐性回声性特征 |
4.2 再论元语言否定歧义说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元语言否定本质回声说的修正与扩展 |
5.1 回声来源的刻画 |
5.2 元语言否定的语用本质 |
5.2.1 回声论无法回答的问题 |
5.2.2 回声论的修补 |
5.2.3 问题的解决 |
5.3 元语言否定的认知本质 |
5.3.1 图形/背景扭转和元语言否定 |
5.3.2 图形/背景扭转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元语言否定的解读 |
6.1 元语言否定的辨识 |
6.1.1 非直义句的两种解读模式 |
6.1.2 元语言否定辨识模式 |
6.2 元语言否定具体涵义的确定 |
6.2.1 过程语义与元语言否定的认知图式 |
6.2.2 元语言否定处理过程 |
6.3 元语言否定的效果 |
6.3.1 勘误 |
6.3.2 幽默 |
6.3.3 强调 |
6.3.4 转变话语权 |
6.3.5 团结"圈内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1.1 元语言否定算子性质的主要发现 |
7.1.2 元语言否定算子辖域内容的主要发现 |
7.1.3 元语言否定解读模式的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本研究的不足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10)论词项的概念指向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语义研究的困难与尴尬 |
1.2 当代语言学面临的挑战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问题 |
1.3.1 词汇表达功能的差异 |
1.3.2 指称义差异 |
1.3.3 自然语言中的逻辑缺陷 |
1.3.3.1 逻辑矛盾 |
1.3.3.2 逻辑疏漏 |
1.3.4 研究问题 |
1.4 工作假设与研究目标 |
1.4.1 工作假设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5.1 归纳与演绎 |
1.5.2 溯因推理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意义理论的发展脉络 |
2.1 语言指向性与意义理论 |
2.2 实在论的意义观 |
2.2.1 指称论 |
2.2.2 行为论 |
2.3 反实在论的意义观 |
2.3.1 观念论——经验主义的意义观 |
2.3.2 意向论——心灵主义的意义观 |
2.4 小结 |
第三章 意义即概念化——意义发生学假说 |
3.1 引言 |
3.2 概念化的两个维度 |
3.3 作为大脑生理机能的概念化 |
3.4 意义发生学假设 |
3.5 小结 |
第四章 词项的概念指向性 |
4.1 定义 |
4.1.1 词项的概念指向性 |
4.1.2 词项的内涵指向性 |
4.1.3 词项的外延指向性 |
4.2 词项概念指向性的选择原则 |
4.3 选择算子 |
4.3.1 作为选择算子的"有" |
4.3.2 数量词 |
4.3.3 程度副词 |
4.3.4 指示语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词项指向性与名词短语的陈述与指称 |
5.1 名词短语表达功能实现的语义基础 |
5.2 类指 |
5.3 小结 |
第六章 词项指向性与同义反复在信息传递中的认知功能 |
6.1 引言 |
6.2 "同义反复"相关研究回顾 |
6.2.1 激进语用观 |
6.2.2 激进语义观 |
6.3 同义反复中NP对指向性的选择 |
6.4 言语交际中的信息传递 |
6.4.1 一般通讯系统模型 |
6.4.2 言语交际中信息传递的特征 |
6.4.2.1 信源与发送器、接收器与信宿的不可分性 |
6.4.2.2 信息传递的交互性 |
6.4.2.3 噪声的多样性与干扰的全方位性 |
6.4.3 信息冗余对信息传递的作用 |
6.5 "同义反复"的信息传递功能 |
6.5.1 "同义反复"的无信息性 |
6.5.2 "同义反复"的交际性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逻辑语义学对英语歧义句句法语义解读的局限谈认知语用的解释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命题逻辑角度对双重否定句的判定[J]. 周雪. 校园英语, 2015(24)
- [2]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时体研究 ——时体共性与ERS时体结构[D]. 于秀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3]认知域理论下的英语句子歧义消解研究[D]. 曾祯. 长沙理工大学, 2013(01)
- [4]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研究[D]. 田延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5]现代汉语主动宾句的认知研究[D]. 邵健. 浙江大学, 2012(05)
- [6]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 张旭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7]搭配的动态观及其应用研究[D]. 李翠英. 苏州大学, 2011(06)
- [8]顺应—关联交际模式与歧义现象[J]. 余璐,赵伟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 [9]元语言否定的认知语用研究[D]. 赵旻燕. 浙江大学, 2010(01)
- [10]论词项的概念指向性[D]. 成军. 西南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