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斐[1](2012)在《论徐訏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訏在中国文坛上成名较早、创作丰硕,却因为政治、历史等因素,一直游离于文学史、评论界甚至读者的视野之外。值得庆幸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徐訏,其创作的文学价值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在这之中尤数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最高,也是研究者主要的关注点。徐訏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故事讲述的委婉温馨、美丽动听,本文主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徐訏小说的可读性为切入点和关键词,集中论述其小说叙事在故事层面、技巧层面与语言层面呈现的一些突出特点,并试图阐释造成这种叙事效果的原因,以期能为徐訏小说的深入研究作一点贡献。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叙事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三章,具体阐释如下:第一章,徐訏小说故事分析。该章主要以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中对“故事”的理论阐述为结构框架,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来研究徐訏小说故事内容叙述的特点。在情节方面,小说既采用单线与双线结合的方式组织情节,又表现出淡化情节的倾向,“痴心女子负心汉”与“人鬼情未了”这两类范畴概括出徐訏小说的典型情节特征,而古代“才子佳人”叙述方式与侦探小说模式的融合,更将情节演绎得曲折迷离。在人物方面,作家注重对人物的肖像刻画,重视“以形传神”,而女性人物的塑造特点尤显现出作家对文学审美特性的独特追求。在环境方面,跳跃的空间与回叙的时间,呈现出一种流浪感与怀旧感,同时,作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背景描写则相对隐蔽,逼真的环境描写也为小说增添了几分真实感。第二章,徐訏小说技巧分析。徐訏小说报纸连载的发表方式与古代的章回小说创作有相似之处,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徐訏在创作中也有选择地继承了一些具有章回小说特色的模式,该章主要从叙述者干预与“徐訏”、开头模式、结尾模式及悬念、误会与巧合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以章回体小说作参照,分析文本对传统叙述技巧的继承与超越,总结其小说传统性与先锋性的两面。第三章,徐訏小说语言分析。本章主要从清新秀丽的语言之美、日常化与哲理化的言说、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三方面来论述徐訏小说的语言特点,而其语言的色彩感、哲理化、直接引语的频繁使用与作家本人的个性气质、文学修养是有密切关系的。结语部分主要论述了作家为何会创作这样的小说及价值得失。从作家角度看,古典小说的阅读体验、大众化的文艺观、卖稿为生的谋生方式与商业化的出版策略,让作家在创作时自然地转向通俗性的一面。读者阅读心理的有效利用与知识分子写作立场的坚守,使徐訏小说呈现出故事性、通俗性与哲理性的特点,作家努力在雅俗之间寻求一个创作的平衡点,这成为他小说可读性的形成原因,也是其小说的价值所在。
程理想[2](2012)在《超越与永恒—徐訏小说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许多的批评家只注意到徐訏小说的娱乐性和通俗性,在对徐訏小说通俗性的过分解读中而忽略了其小说创作的深层动机和潜在追求。其实,徐訏的小说创作集中了他对生命存在的不断探索,体现了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在个人生命体验的生活基础上,徐訏汲取了古今中外的艺术和思想资源,最终形成了永恒性和超越性的小说创作追求,即徐訏的小说不着意于表现时代主题和社会矛盾,也不刻意反映阶级意识和政治诉求,而是努力表现理想的生命存在、人性、宗教归宿等超时代、超社会的人生主题。这些主题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可能会遇到的人生中永恒性的问题,因而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拉开了与时代和社会的距离,表现出对时代的超越,对社会的超越,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其文本无论在主题表达和艺术表现上都体现出这种追求。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从文学思想、主题表现、艺术呈现诸方面来论述徐訏小说的超越性和永恒性。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徐訏小说超越性和永恒性文学思想的生成过程。徐訏缺失性的童年体验形成了他内倾型的个性气质,而北京大学的求学生涯和在上海时期的编辑实践不仅是徐訏文学生涯的开端也使徐訏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在法国的留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却使徐訏的文学思想发生了巨大转折。他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开始接受西方以柏格森为主要代表的非理性哲学思想。回国之后,徐訏潜心于文学创作,最终形成了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文学思想。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阐释徐訏是怎样在小说中来表现其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文学思想的。徐訏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飞腾自己的想象,建构合乎我们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在弗洛伊德意识压抑理论的影响下徐訏对永恒人性的展示和剖析;徐訏大半生是在漂泊中度过的,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徐訏对灵魂归宿等人生终极存在问题的思索也不断深入,并通过宗教主题表现出来。徐訏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索都呈现在其小说世界里。第三章论述徐訏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艺术技巧来表现自己的小说世界的。徐訏善于运用叙事嵌套来讲述悬念丛生、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在故事的结构上徐訏常采用回溯式结构,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徐訏常常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并进行创造型转化,比如他在自己的小说文本里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技巧来结构全篇,展现人物的意识流程。
徐琼琼[3](2010)在《论徐訏小说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文中提出徐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曾经红极一时,却又被迅速湮没的作家。他的作品《风萧萧》在1943年风靡大后方,以致那年被命名为“徐訏年”。近年来的徐訏小说研究几乎是全面开花,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己呈现初步繁荣局面。与80年代徐訏小说研究重点在文本解读、评点式介绍不同,90年代以来徐訏小说研究热点主要从徐訏小说创作意蕴的开掘和小说流派归属两方面深入展开。徐訏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他登上文坛的成名作《鬼恋》开始,徐訏开始了他在文坛的个性化之旅,他用浪漫的幻想表现在动荡的时期下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爱、美、自由的追求。他无意于抒写时代的阵痛,关注着心灵的隐秘世界,体会着恋爱带来的爱与恨的人性冲突。他在晚年开始了对生命存在的终极思索,在鬼神的世界里徜徉,希冀找到存在的真相,徐訏是一个有浓厚宗教情感的作家,早年的他对宗教是质疑的,而生命的最后他终于把自己交给了天主。他的作品是他追寻着生命的真义的努力,记录了一个自由主义者追寻生命理想的轨迹,他的作品也因此获得了超越于时代之上的文化品格。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由浅至深展现了徐訏小说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探寻。第一章是对徐訏在想象世界里追寻理想生命的阐释,这理想包括美、爱、自由。第二章试图论述徐訏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帕格森的哲学的影响下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在这种探索中作家希冀找到理解人性的方法。第三章阐释了徐訏对存在意义的追思与探问,他晚年的小说集中表现了对存在的哲思,这种哲思却带着悲观、宿命的味道,最后他在宗教的怀抱里结束了对存在的执着追问。
华敏[4](2008)在《自恋、转移与升华 ——徐訏小说的心理学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现代文坛,徐訏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从上海沦陷区的光彩夺目到随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尘封,这位一度被大陆文学史“遗忘”的作家显得如此神秘。本文以徐舒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分析为突破口,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试图揭示支配徐訏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动机,使其以更清晰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所谓的“深层心理动机”,本文以为,就是萦绕徐舒一生的“自恋情结”。论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探讨徐訏的自恋、转移与升华。第一部分从弗洛伊德学说、自恋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因缘和他的文学观来讨论其创作心理。徐訏主动运用弗氏理论,将现实中被压抑的本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改装、升华,在作品中极力展现自我;第二部分从作家笔下主人公时常出现的几种职业来阐述徐訏是如何运用文学创作来弥补他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第三部分从叙事技巧——以自我为中心来讨论徐訏自恋情结的集中体现,为表现自恋他不断地塑造理想化的主人公;第四部分从徐訏的人生来理解他的自恋、转移与升华。徐訏虽漂泊孤独一生,却始终用一束自恋的光芒来照亮他前行的路,他对自我生存的感受、情感追求、生命的价值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姚璐璐[5](2008)在《哈代与徐志摩:倔强的疑问》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其小说创作的延续,哈代诗作代表了世纪之交英国诗歌的主流,其"倔强的疑问"悲观哲学,显示了20世纪的现代意识。中国现代着名诗人徐志摩景仰哈代,深爱哈代的诗,认为哈代的一生就是不倦的"倔强的疑问"。他的诗作受哈代的影响颇深。而徐志摩从积极方面去体验哈代的悲观论、宿命论,终获超越。他的诗穿透"倔强的疑问",坚守单纯信仰的生命哲学,永不言弃,构成了新创造,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向现代主义蜕变的特点。
姚俊[6](2006)在《白云与灰尘在东方飞扬 ——《风萧萧》风靡现象的文本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文本研究的角度,探究徐訏《风萧萧》一书的风靡现象的多维原因,通过流行文本的解剖,让流行的真相出现于研究者的面前。文章介绍已有的徐訏研究动态,阐明《风萧萧》风靡现象文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首先论述《风萧萧》对“荆轲刺秦”史传原型故事进行创造性的借鉴、更新、突破;针对文章中的三个女主角——白苹、梅瀛子、海伦进行分析,透过“银黄白”三色对应爱情、斗争、哲学三个故事元素的剖析,找到引爆阅读热潮的第二原因;透过对文本世界中叙事体制、叙事角度、叙述视野的探寻,从第一人称的主体叙述体制、双向叙述视野的交错补充、类真实世界的构建与延伸等方面论证了基于独特叙述体制而带来的持久魅力。三个原因以文本展示为舞台,共同构成《风萧萧》风靡的内在原因,使得《风萧萧》本身已然具有流行、风靡的可能。
赖新芳[7](2006)在《徐訏小说中的奇情及其叙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徐訏的“奇情”小说为研究范围,涉及花城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徐訏奇情小说集》中的十八个中短篇,以及《彼岸》《江湖行》《时与光》等三部长篇小说。这一类小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徐訏的作品风格,在内容上,普遍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浪漫传奇色彩,在流派归属上既承继了言情小说曲折、委婉、生动的故事性传统,又吸收了浪漫主义小说的表现形式。综观徐訏一生的创作,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爱情婚恋为题材,加上迷离恍惚的场景和异域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形成委婉神秘、亦真亦幻的浪漫传奇色调。 徐訏正是以审美个体主义的原则,以个人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在灵魂和心理的层面上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往往从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困境出发,洞察人类的深秘所在,由此进而了解作为人的整个社会.作家的使命呈现出对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的关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价值的形而上学意义。他这种个人的生命体验常常被融解于艺术性的思维和语言中。驾轻就熟的技巧,奇伟的想象,浓郁的异域风情,独特的文学视角,充满个性的风格,这就是徐訏建构的独一无二的小说艺术世界。这些小说以爱情为载体,在一个个奇特的男女恋情故事中融进作者对人生、社会、宗教的哲学思索,呈现出诗化与哲理交融的特征。浪漫主义的诗性追求,现代主义的哲理意念与传奇志异的审美旨趣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诗意的审美空间。本文将从作品内容、叙事特色、哲学意蕴三个层面讨论徐訏作品独特的个人风貌及其跨时代意义。
赵智[8](2003)在《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徐的小说的悲观主义主要通过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言情模式、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流浪和死亡主题来体现 ,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表现手法 ,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因而显得相当成熟 ,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论徐訏小说的叙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徐訏小说故事分析 |
第一节 徐訏小说中的情节 |
第二节 徐訏小说中的人物 |
第三节 徐訏小说中的环境 |
第二章 徐訏小说技巧分析 |
第一节 叙述者干预与“徐訏” |
第二节 开篇模式的多样化 |
第三节 结尾模式的创新 |
第四节 悬念、误会与巧合 |
第三章 徐訏小说语言分析 |
第一节 清新秀丽的语言之美 |
第二节 日常化与哲理化的言说 |
第三节 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徐訏小说创作一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超越与永恒—徐訏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超越性和永恒性的创作追求 |
第一节 缺失性童年体验 |
第二节 北大与自由 |
第三节 超越与永恒文学思想的缘起与生成 |
第四节 文学思想的多元综合 |
第二章 文学主题 |
第一节 理想的生命形态 |
第二节 永恒的人性 |
(一)人性的失乐园 |
(二)人性变态的精神分析 |
(三)人性的伊甸园 |
第三节 灵魂的皈依 |
(一)魂归基督 |
(二)遁入空门 |
第三章 “文艺的本质在表达” |
第一节 叙事嵌套 |
第二节 回溯式结构 |
第三节 意识流的创造性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论徐訏小说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想象世界中的生命理想 |
第一节 美的生命追寻 |
第二节 爱的生命追寻 |
第三节 自由的生命追寻 |
第二章 直逼人性的心理探微 |
第一节 精神分析下的病态生命 |
第二节 崇理抑欲追求神性之爱 |
第三节 用直觉感知生命 |
第三章 生命存在的终极思考 |
第一节 对存在的哲理冥思 |
第二节 对鬼域世界的生命探问 |
第三节 寂寞灵魂的宗教皈依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自恋、转移与升华 ——徐訏小说的心理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徐訏的创作心理阐释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理论与徐訏 |
第二节 自恋情结与文学创作 |
1、自恋情结与文学评价 |
2、自恋情结与主体意识 |
第三节 徐訏的小说观与文学观 |
1、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
2、浪漫主义的运用 |
3、现代主义的传承 |
4、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
第二章 梦想的实现:承载自恋情结的诺亚方舟 |
第一节 深思睿智的哲学家 |
第二节 情思细腻的心理学家 |
第三节 难以名状的教授情怀 |
第四节 孤芳自赏的作家 |
第三章 以自我为中心—自恋情结的实现 |
第一节 叙事中心 |
1、直接参与者“我” |
2、旁观者“我” |
第二节 情爱中心 |
1、理想的情爱对象 |
2、超俗的爱情追求 |
第三节 道德中心 |
第四章 自恋情结与作者人生 |
第一节 孤傲的气质 |
第二节 都市过客情怀 |
第三节 最后的归宿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白云与灰尘在东方飞扬 ——《风萧萧》风靡现象的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序言 |
第一章 从"风萧萧"到《风萧萧》 |
一 "风萧萧"的原型借鉴 |
二 史传故事的现代化演绎 |
三 多元内涵的渗透整合 |
四 双重形式的传播扩张 |
第二章 银、红、白:丰富的人物故事元素 |
一 白苹:糅合了爱情的银灰色 |
二 梅瀛子:谍战主线的鲜红色 |
三 海伦:追求哲学的纯白色 |
第三章 讲述"我"的故事:独特的叙述体制 |
一 第一人称"我"的独特生命展示 |
二 双向叙述视野的交错补充 |
三 梦境:内向叙事角度的强化 |
四 类真实世界的阅读动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徐訏小说中的奇情及其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异人奇事的另类言情 |
一. 奇情 |
二. 奇景 |
三. 奇人 |
第二章 叙事策略 |
一. 时序与速度 |
二. 人称 |
第三章 穿透爱情图景的哲学追问 |
一.《彼岸》——抵达宇宙和谐的宽容与理解 |
二.《江湖行》——苦难生命的壮阔与澄明 |
三.《时与光》——普照荒诞人生的神性之光 |
结语 |
注释 |
参考书目 |
参考论文 |
(8)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徐訏小说的叙事艺术[D]. 刘云斐.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2]超越与永恒—徐訏小说论[D]. 程理想. 河南大学, 2012(09)
- [3]论徐訏小说对生命意义的追寻[D]. 徐琼琼. 南昌大学, 2010(02)
- [4]自恋、转移与升华 ——徐訏小说的心理学解读[D]. 华敏. 南昌大学, 2008(05)
- [5]哈代与徐志摩:倔强的疑问[J]. 姚璐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3)
- [6]白云与灰尘在东方飞扬 ——《风萧萧》风靡现象的文本研究[D]. 姚俊.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7]徐訏小说中的奇情及其叙述[D]. 赖新芳. 暨南大学, 2006(06)
- [8]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J]. 赵智. 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