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教学语言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年[1](2021)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学语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媒介,是教学的基本技能。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教师教学语言多方面分析,深入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语言要求和作用。并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际出发,探寻在体育教学中艺术性地使用体育教学语言,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张玉强[2](2021)在《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体育作为“五育”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了身体保障,自“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发展。在小学体育阶段,体育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培养和发现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任务。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应根据小学体育阶段教学特征,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水平。本文以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学等相关书籍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运用德尔菲法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等级。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3个一级指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教学动作示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10个二级指标;情感目标的设计能力、评价教案执行情况的能力、反思教学设计和方法选用合适程度的能力等32个三级指标构成。(2)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在教学能力层次下一级指标中教学实施能力0.6912所占权重最高;教学设计能力所占权重为0.1760;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权重为0.1328。在教学设计能力层次下二级指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0.6082所占权重最高;在教学实施能力层次下二级指标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0.3532所占权重最高;在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层次下二级指标自我反思能力0.5800所占权重最高。(3)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得大连市该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值为“良好”。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一级指标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值0.3964处在“良好的”水平;教学实施能力评价值0.3748处在“良好”的水平;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评价值0.5000,处在“中等”的水平。
陈华[3](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健康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同样是社会关心的问题,而小学体育课程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对文化课程的重视,导致体育课出现边缘化现象。文章致力于分析如何通过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杨烨[4](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与学生建立沟通、进行交流、传递情感,都需要教学语言作为载体,通过专业、科学、有效的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充分接受教师预设好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好奇得到提升,让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反之,如果教学语言一味的重复、简单粗暴、没有章法,则会让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抵触心理,丧失学习热情。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往往容易被忽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处于“叛逆期”,更加迫切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运用更加有效得当的教学语言。因此,对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课堂观察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共六种方法对长春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现状及提升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观察体育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发现体育教学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得出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语言能力方面的可行性策略与方式方法。经过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对体育教学语言重视不足,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够全面系统,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和语言素养不够、缺乏积累和反思、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足。针对以上结论,本文从教育部门及高校、中职学校、中职体育教师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力求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刘雷[5](2020)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研究 ——基于江苏学校体育网优质课视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属于一个人自我表达,并令他人了解自己,感知自己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学语言属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内容加之有效的表达,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体育教学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应有效使用教学语言,注重频率、语气、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把控,并结合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设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主力于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本次研究工作开展,从江苏省学校体育网优质课程视频中选择25节优质课,课程的平均语言频率为132字/分钟,其中,语言频率最高的为《足球》,具体为205字/分钟,《羊角球》的语言频率是最低的,具体为101字/分钟,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的种类、各环节的特点、各环节的使用情况、语言的模式等。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小学体育教学语言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为目的性、简明性、规范性、时空性、适切性、评价性原则,语言使用频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适当即可,注重语气、语调的控制。第二,体育教学语言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讲解性、指令性、问答性、评价性、创意性五种语言。第三,小学体育教学语言根据教学环节去划分有三种,有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其中,导入语的模式最多,有六中模式,分别为开门见山、情境导入、游戏导入、动作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过渡语包括直入式过渡、问题式过渡、悬疑式过渡。结束语包括评价性、提问性、悬疑性三种。不同环节、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使用的语言各有不同,可以综合使用。在新时期,应注重语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教研,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合理选择语言使用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内容设计和方式选择,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素质的强化,使其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
黄刚[6](2020)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堂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更加重要,如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率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本研究从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研究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来帮助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口语的质量,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促进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目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分别选取2018年河北省评优课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教师以及2018年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获得者教师,教学口语为研究对象,对四组不同水平的教师,教学口语进行分类后,对每一类型的口语时长、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运用EXCEL2016、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显示:讲解型教学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在河北省一、二、三等奖以及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整体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与河北省一等奖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指令型教学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在河北省一、二、三等奖以及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整体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河北省一二等奖之间、河北省一三等奖之间、河北省二等奖与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之间、河北省三等奖与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激励型教学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在河北省一、二、三等奖以及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整体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河北省一、二、三等奖分别与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整体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型(P<0.05)。指导型教学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在河北省一、二、三等奖以及全国体育联盟一等奖整体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除河北省一二等奖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1)从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结构来看,一节课的教学口语是由多种口语类型共同组成的,从结构来看,讲解型口语占据教学口语较大部分。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同,另外六种教学口语分别占据的课堂口语时长比例也各有侧重,进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相同。(2)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的运用频率对课堂教学效果也具有较大影响。四种不同水平的体育课堂教学口语使用频率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从整体使用频率来看,这四类口语在体育课堂上运用的频率最多,分别是讲解型口语、指令型口语、激励型口语、指导型口语。(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内容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教师的口语逻辑性不足,教师的口令下达不规范、不清晰,所提问题的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教学口语的运用效率降低。
李媛博[7](2020)在《高中历史模拟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模拟课凭借不受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对象以及参与人数限制的优势,备受各级教育教研部门及学校的青睐,在教育领域的多种活动中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模拟课的研究寥寥可数,大众对于模拟课的认知也存在诸多误区。因此,首先探析模拟课特点,建立对模拟课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历史模拟课概念,旨在提升整体认识;其次,模拟课与说课、模拟课与真实课堂教学是最令人混淆的两大误区,着重分析两对组合之间的异同,帮助教师跳脱认知误区;再次,分析模拟课类型,按照模拟课开展的不同目的,可以将其区分为备课型模拟课、研究型模拟课和选拔型模拟课;按照其适用范围的差异可以将模拟课划分为课时模拟课、片段模拟课和单元模拟课,以此丰富模拟课系统研究。模拟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它与其他主要的教学活动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它在教学的时间、环境、组织形式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的地方,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通过研究模拟课教学特点,为开展模拟课教学提供合理、有效、科学的指导,实现健康积极的发展。明确模拟课具有促进授课者专业成长、检视授课者综合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培育授课者反思意识、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实践价值,以期纠正刻板偏见。另外,理性分析高中历史模拟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其归纳为过于理想化的教学预设、严重错位的教师角色、追求形式的模块训练、效率低下的资源配置、照本宣科的呆板氛围五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地解决路径,以期实现高中历史模拟课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考虑到初高中学情以及课标要求的不同,结合历史学科与模拟课的特点,构建高中历史模拟课评价体系,为评委教师提供方便,为授课者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提供借鉴。而且备课型模拟课进行时,存在无听课者参与的可能。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再次构建高中历史模拟课自我评价体系,方便授课者及时反思改进,并对授课者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基于以上研究,以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片段模拟课、课时模拟课为例,依托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案例设计。
郭锦欢[8](2020)在《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幼儿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对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进行归类,提取出5个公因子,并计算得出5个公因子的权重:其中教学能力素质的权重最大,其他依次是职业道德素质、学科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2)教学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幼儿体育游戏创编能力、幼儿团队合作培养能力、幼儿体适能训练能力、教学语言表达与提示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资源利用能力;职业道德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热爱与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具有正确的儿童观;(3)学科知识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幼儿卫生保健知识掌握水平、幼儿教师礼仪知识掌握水平、幼儿安全意识培养能力、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特点掌握水平、体育专项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创新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意识、幼儿探索精神培养能力、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科学研究能力;身心健康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拥有充沛的精力、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和谐人际关系。(4)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排名前十位的是:幼儿体育游戏创编能力、幼儿团队合作培养能力、拥有充沛的精力、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幼儿体适能训练能力、教学语言表达与提示能力、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意识、幼儿探索精神培养能力、热爱与尊重幼儿、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
徐荣光[9](2019)在《第七届全国体育优质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下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相对滞后、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缺乏来自一线课堂的实证数据支撑以及在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中有关教学技能培训的知识体系与方法手段较为陈旧等问题的思考。同时,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和课堂观察法体系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在其它学科领域的成功实践探索。认为针对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亟需引用课堂观察法,构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量表》。对参加全国优质课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总结与提炼,提供体育教师教育培训可供参考的建议,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深化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以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展示活动的优质课视频录像为分析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依托《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量表》,采用课堂观察技术,记录、分析参加全国体育优质课展示活动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炼优秀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进一步丰富了体育教学研究方法,提供了体育教学行为分析的测量工具。同时既为对于后期体育教学研究探索了新的范式,也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提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借鉴相关学科教学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特征,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可以从教学语言行为和教学动作行为两个视角分析、构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量表》,从具体观察点探究参加全国优质课展示活动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共性特征。2.参加全国体育优质课展示活动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行为在讲解的方式体现出专业术语讲解、口语化讲述和举例说明,语言特点呈现平铺直叙式、设疑提问式、指示命令式、鼓励激发式四种特点。教学语言行为时间控制合理,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开展的进度,准确把握讲解时机。语言行为类型丰富多彩,特点鲜明。善于合理高效地利用肢体语言、口哨辅助语言讲解,口令下达准确、短促、有力,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3.参加全国体育优质课展示活动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动作行为展示形式通过体育教师自身动作示范、学生配合展示和课件演示辅助紧密结合呈现。体育教师在自身示范过程中,动作位置选取恰当,动作时机把握准确。教态自然、示范标准、反馈准确、纠错有效。善于突出重点示范、正确与错误对比示范和慢速重复示范相结合示范呈现教学动作,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就如何促进年轻体育教师成长、完善自身课堂教学行为提出针对性建议。
李若楠[10](2018)在《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究 ——以第七届全国优质体育课小学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课堂的催化剂,能够加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研究对象是体育教学语言,体育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体育教学语言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及录像观察等方法对第七届全国优质体育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本文从语言频率、语言内容以及教学各环节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就语言频率而言,21节优质体育课的平均语言频率约为130字/分钟,其中语言频率最高的一节课是王冬香老师的《毛毛虫变形记—并脚跳短绳》,课堂中语言表达频率为200字/分钟,语言频率最低的是洪岩老师的《发展双人合作跳绳能力》,课堂上语言表达频率为90字/分钟。通过课堂观察本文将体育教学语言内容分了五类,分别为:讲解性语言、指令性语言、问答性语言、评价性语言及创意性语言,其中讲解性语言所占课堂比例最大,其次是评价性语言和问答性语言,指令性语言所占比例稍低于问答性语言,创意性语言所占比例最低。本文根据教学环节将体育教学语言分成导入语、过渡语与结束语,其中导入语形式可分为开门见山、情境导入、游戏导入、动作示范导入、直观导入。结束语包括评价语言、提问语言、悬疑语言。通过对第七届全国优质体育课小学组21位老师的教学视频观察,本文根据他们的教学语言特点提出了三条运用策略,一是勤用肢体语言;二是善用专业术语;三是精用评价语言。通过研究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体育教学语言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学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教学语言的概念及其形式 |
二、新课程下体育教师使用教学语言的要求及原则 |
(一)新课程的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 |
(二)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使用教学语言的原则 |
1.规范性原则。 |
2.科学性原则。 |
3.教育性原则。 |
4.针对性原则。 |
5.艺术性原则。 |
6.启发性原则。 |
三、艺术性体育教学语言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
(一)巧用运用导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
(二)积极使用应变语,真诚赞美,善意批评 |
(三)多方面使用总结语,提优补差 |
(四)加强积累,提倡使用体现新课程的艺术教学语言 |
(2)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4.1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
1.4.2 体育教学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述评 |
1.4.3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德尔菲法 |
2.2.3 层次分析法 |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过程与分析 |
3.1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指标选取原则 |
3.2 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拟建 |
3.3 基于德尔菲法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筛选 |
3.3.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3.3.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3.3 一轮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4 二轮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 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权重的确定 |
3.5.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5.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3.5.3 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数据处理及结果 |
3.5.4 综合权重分析 |
3.6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
3.6.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分析 |
3.6.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3.6.3 被评价教师的成绩计算 |
3.6.4 被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访谈提纲 |
附录B 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指标筛选问卷(首轮) |
附录C 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指标筛选问卷(第二轮) |
附录D 专家基本情况 |
附录E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
附录F 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一)开展小学体育课的目的 |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运用分析 |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现状 |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方法 |
(三)耐心重复的方式 |
(四)“你问我答”的方式 |
(五)情境教学方式 |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技巧 |
(一)语言具有引导性 |
(二)语言具有鼓励性 |
(三)语言具有趣味性 |
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
(一)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 |
(二)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
结语 |
(4)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教学语言概述 |
1.4.1.1 教学语言的内涵 |
1.4.1.2 教学语言的分类 |
1.4.2 体育教学语言概述 |
1.4.2.1 体育教学语言的定义 |
1.4.2.2 体育教学语言的分类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国外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体育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3 论文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课堂观察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访谈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情及教师情况分析 |
4.1.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情分析 |
4.1.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情况分析 |
4.2 中职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 |
4.2.1 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语言 |
4.2.2 了解学生思想,善用体育精神引导与启发 |
4.2.3 教学语言幽默生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
4.2.4 注重体育课堂的赏识教育,关注学生心理 |
4.2.5 运用普通话教学,熟练使用体育专业语言 |
4.2.6 加强肢体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
4.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
4.3.1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现状 |
4.3.1.1 普通话运用现状 |
4.3.1.2 专业术语运用现状 |
4.3.1.3 肢体语言运用现状 |
4.3.1.4 导入语运用现状 |
4.3.1.5 讲授语运用现状 |
4.3.1.6 评价语运用现状 |
4.3.1.7 语言暴力现象 |
4.3.1.8 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
4.3.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产生原因 |
4.3.2.1 中职学校对体育教学语言重视不足 |
4.3.2.2 教师培训工作不够全面系统 |
4.3.2.3 教师专业底蕴及语言能力不足 |
4.3.2.4 教师缺乏对教学语言的积累与反思 |
4.3.2.5 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差 |
4.4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语言水平的策略研究 |
4.4.1 对新上岗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语言培训 |
4.4.2 建立教学语言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
4.4.3 中等职业学校与教育部门双管齐下加强作为 |
4.4.4 体育教师主观上重视教学语言的学习积累 |
4.4.5 体育教师自身与时俱进塑造语言魅力 |
4.4.6 体育教师关注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语言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研究 ——基于江苏学校体育网优质课视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国家教育改革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
1.1.2 教学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体育教学语言的相关概念 |
3.1 教学语言 |
3.2 体育教学语言 |
3.3 体育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
4. 江苏学校体育网小学体育优质课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
4.1 使用语言的频率与语气 |
4.2 使用语言内容的类型 |
4.2.1 讲解性语言 |
4.2.2 指令性语言 |
4.2.3 问答性语言 |
4.2.4 评价性语言 |
4.2.5 创意性语言 |
4.3 不同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
4.3.1 导入语 |
4.3.2 过渡语 |
4.3.3 结束语 |
5. 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
5.1 有效使用肢体语言 |
5.2 注重语言情境设计 |
5.3 合理使用专业术语 |
5.4 巧妙使用激励语言 |
5.5 精准使用评价语言 |
5.6 合理融入创意性语言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研究综述 |
1.1 口语 |
1.1.1 口语概念的相关研究 |
1.1.2 口语特征研究 |
1.2 教学口语研究 |
1.2.1 教师语言与教师口语对比 |
1.2.2 教学语言与教学口语对比 |
1.2.3 教学口语的分类研究 |
1.2.4 教学口语特征研究 |
1.3 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研究 |
1.3.1 体育课堂教学口语 |
1.3.2 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研究现状 |
2 体育课堂教师教学口语运用原则及分类 |
2.1 体育课堂教学口语运用原则 |
2.2 体育课堂教学口语分类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视频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时长结果与分析 |
4.2 各类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2.1 讲解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2.2 指令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2.3 问答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2.4 激励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2.5 评价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2.6 指导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2.7 其它型口语平均时长占比差异性分析 |
4.3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使用频率结果与分析 |
4.3.1 讲解型口语使用频率差异性分析 |
4.3.2 指令型口语使用频率差异性分析 |
4.3.3 问答型口语使用频率差异性分析 |
4.3.4 激励型口语使用频率差异性分析 |
4.3.5 评价型口语使用频率差异性分析 |
4.3.6 指导型口语使用频率差异性分析 |
4.3.7 其它型口语使用频率差异性分析 |
4.4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内容出现的问题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历史模拟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模拟课的生成与实践 |
(二)模拟课的内涵与外延 |
(三)模拟课的类型与模式 |
(四)模拟课的认知及误区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案例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模拟课的界定与类型 |
一、认识模拟课 |
(一)什么是模拟课 |
(二)什么是历史模拟课 |
二、模拟课、说课与真实课堂教学 |
(一)模拟课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
(二)模拟课与说课的联系与区别 |
三、模拟课类型 |
(一)备课型模拟课 |
(二)教学研究型模拟课 |
(三)选拔评比型模拟课 |
四、模拟课的适用范围 |
(一)课时模拟课 |
(二)片段模拟课 |
(三)单元模拟课 |
第二章 模拟课的特点与价值 |
一、模拟课的特点 |
(一)教学对象灵活 |
(二)教学时间短少 |
(三)教学情景虚拟 |
(四)教学环境包容 |
(五)教学互动表演 |
(六)教学语言凝练 |
二、模拟课的价值 |
(一)促进授课者专业成长 |
(二)检视授课者综合素养 |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
(四)培育授课者反思意识 |
(五)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模拟课的评价体系 |
一、高中历史模拟课课堂评价体系的依据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针对性原则 |
二、高中历史模拟课课堂评价体系的设计 |
(一)高中历史模拟课课堂评价体系的设计 |
(二)高中历史模拟课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章 高中历史模拟课的问题及对策 |
一、问题的形式化、低效性 |
(一)过于理想的教学预设 |
(二)严重错位的教师角色 |
(三)追求形式的模块训练 |
(四)效率低下的资源配置 |
(五)照本宣科的呆板氛围 |
二、对策的多元化、可行性 |
(一)多样预设,彰显灵动 |
(二)始终牢记,学生主体 |
(三)突出个性,重视原创 |
(四)精心设计,提高效率 |
(五)精钻教材,修炼语言 |
第五章 高中历史模拟课教学案例 |
一、高中历史片段模拟课教学案例 |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二、高中历史课时模拟课教学案例 |
(一)《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 |
1.1.2 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
1.1.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需要 |
1.1.4 “全面二孩”政策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素质 |
2.1.2 需求 |
2.1.3 幼儿体育 |
2.1.4 幼儿体育教师 |
2.2 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 |
2.4 关于幼儿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 |
2.5 关于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系统分析法 |
3.3 技术路线 |
4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的选取 |
4.1.1 素质需求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
4.1.2 素质需求指标的初步选取 |
4.1.3 素质需求指标的最终确定 |
4.2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的因子分析 |
4.2.1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
4.2.2 公因子的提取 |
4.2.3 因子旋转和命名 |
4.3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的权重分析 |
4.3.1 公因子在目标层上的权重分析 |
4.3.2 二级指标在公因子上的权重分析 |
4.3.3 二级指标在目标层上的权重分析 |
4.4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描述性分析 |
4.4.1 教学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2 职业道德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3 学科知识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4 创新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5 身心健康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5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路径 |
4.5.1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依据 |
4.5.2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
4.5.3 规格要求是人才培养的保证 |
4.5.4 职业培训是人才培养的动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儿体育专业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2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预调查问卷 |
附录3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第一轮专家征询) |
附录4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第二轮专家征询) |
附录5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6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第七届全国体育优质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选题的依据 |
1.国家层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
2.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实状况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创新之处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理论基础 |
1.核心概念的界定 |
2.课堂观察法的发展 |
(二) 国外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三) 国内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1.教学行为价值研究 |
2.教学行为的涵义 |
3.教学行为类型研究 |
4.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
(四) 国内关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1.体育教学行为的定义 |
2.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
3.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四) 研究工具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学行为观测点的选取 |
1.专家组的确定 |
2.专家访谈与回馈 |
(二) 语言行为观察点分析 |
1.讲解的方式 |
2.句式的选用 |
3.时间的控制 |
4.时机的把握 |
5.肢体的配合 |
6.口哨的运用 |
(三) 动作行为观察点分析 |
1.动作的呈现 |
2.动作的位置 |
3.动作的时机 |
4.动作的规范性 |
(四) 教学行为在各教学环节的呈现 |
1.导入环节 |
2.准备活动环节 |
3.建立动作表象环节 |
4.练习组织环节 |
5.纠错指导环节 |
6.整理结束环节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建议 |
(三)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10)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究 ——以第七届全国优质体育课小学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体育教学语言的相关概念 |
(一)体育教学语言的定义 |
1.教学语言 |
2.体育教学语言 |
3.体育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
三、第七届全国优质体育课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
(一)使用语言的频率与语气 |
(二)使用语言内容的类型 |
1.讲解性语言 |
2.指令性语言 |
3.问答性语言 |
4.评价性语言 |
5.创意性语言 |
(三)不同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
1.导入语 |
2.过渡语 |
3.结束语 |
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
(一)勤用肢体语言 |
(二)善用专业术语 |
(三)精用评价语言 |
(四)巧用创意性语言 |
五、结论 |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体育教学语言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J]. 李红年. 品位·经典, 2021(11)
- [2]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D]. 张玉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研究[J]. 陈华. 体育视野, 2021(07)
- [4]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杨烨. 吉林体育学院, 2020(10)
- [5]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研究 ——基于江苏学校体育网优质课视频分析[D]. 刘雷.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6]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口语研究[D]. 黄刚.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中历史模拟课研究[D]. 李媛博. 河南大学, 2020(08)
- [8]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D]. 郭锦欢.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9]第七届全国体育优质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D]. 徐荣光.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究 ——以第七届全国优质体育课小学组为例[D]. 李若楠. 武汉体育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