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牙初期侧切牙交叉头影测量分析

恒牙初期侧切牙交叉头影测量分析

一、恒牙初期侧切牙反的头影测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学强[1](2021)在《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和宽度,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以期为制定矫治方案提供参考及指导。材料与方法:利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I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分为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从三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轴位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下颌平面以及下颌平面根方2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CR0、CR2;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mm的水平轴面上,平行于POL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外)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RLin2,4,6,8,10(RLout2,4,6,8,10),同时垂直于POL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止点处牙槽骨宽度(BW2,4,6,8,10)和牙根宽度(TW2,4,6,8,10);在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第二磨牙牙冠远中最凸点在下颌平面上的垂足与下颌升支前界之间的距离(Lc)。在SPSS 26.0软件包中,使用ANOVA test和Tukey post-hoc test分析同组在不同测量平面及相同测量平面不同组别磨牙后间隙长度(RLin、RLout)的差异;使用Paired samples t test进行各组各测量平面磨牙后间隙宽度(BW、TW)的分析;使用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对二维测量结果(Lc)与三维测量结果(CR)进行比较。结果:1.CR,RLin,RLout,BW,TW在各层面的测量值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CR均大于RLin(P<0.05);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RLin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3.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CR均大于RLout(P<0.05),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和垂直阻生组中各平面测量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RLout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4.各组各测量平面BW均大于TW,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23例牙根至少在一个测量平面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发生接触,占总样本数的26.74%,并且随着测量平面向根尖靠近,牙根与内层骨皮质接触的比例也随之增加。6.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Lc均大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和近中阻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Lc都要小于C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宽度大小均与性别无关。2.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考虑下颌磨牙后区舌侧骨皮质限制的影响。3.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第三磨牙正常萌出或者垂直阻生时,下颌磨牙后间隙长度较大。4.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不是磨牙远移的限制因素。5.在下颌磨牙后间隙分析中,CBCT比二维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林青[2](2021)在《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不同组牙扩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模拟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中后段不同组牙扩弓后受力情况分析,探究上颌中后段扩弓不同组牙移动设计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正畸临床透明矫治器进行牙列扩弓步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一名个别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通过Mimics20.0、Geomagic Studio 2013、Hypermesh 14.0等软件建立包含上颌牙齿、牙周膜、牙槽骨和透明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2018软件,以非线性接触法模拟佩戴透明矫治器进行不同组牙移动和不同移动量的上颌扩弓,分析上颌牙列初始位移趋势及位移量、牙周膜及牙槽窝的初始应力分布以及矫治器的初始变形趋势的生物力学过程。共10个模型,实验分成ABCD四组,实验分组编号分别为:A1(全牙列76移动0.2mm)B1(半牙列76移动0.1mm)B2(半牙列765移动0.1mm)B3(半牙列7654移动0.1mm)C1(半牙列76移动0.2mm)C2(半牙列765移动0.2mm)C3(半牙列7654移动0.2mm)D1(半牙列76移动0.3mm)D2(半牙列765移动0.3mm)D3(半牙列7654移动0.3mm)。结果:1.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软件可构建具有几何相似性好、高仿真的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该方法简便精确,为接下来的实验奠定基础。2.通过比较全牙列和半牙列模型的牙齿初始移动量及位移趋势,牙周膜及牙槽窝应力云图、矫治器的初始形变趋势,发现全牙列与半牙列总的位移趋势和应力接近一致。3.通过实验计算分析得:(1)相同移动量,不同组牙扩弓方式时:随着组牙的数量增多,中切牙、侧切牙唇倾位移量逐渐增大;组牙的近中端邻牙发生颊倾和压低,近中端前一颗牙齿都腭倾和伸长。(2)不同移动量,相同组牙扩弓方式时:牙齿初始最大位移量随着移动量增大而增大。(3)BCD三大组的牙周膜等效应力集中于颈部和根尖,牙槽骨等效应力集中于颈部和根分叉区,应力分布规律与牙移动规律基本一致,除了B1、C1和D1组。(4)整个透明矫治器均有向脱位趋势,中切牙和侧切牙向下向唇侧旋转脱位趋势,从尖牙到第二磨牙有向下向腭侧的旋转脱位趋势。结论:1.应用透明矫治器上颌扩弓受不同移动量及不同组牙移动设计的影响,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2.透明矫治器初始有向旋转脱位形变趋势,支抗牙也发生移动,提示在临床上应该注意加强固位和支抗设计。

阴哲炜[3](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林晗昱[4](2021)在《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实验探究功能性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和形态的影响。方法:将48只5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大鼠上颌切牙安装斜导装置使下颌向左发生功能性偏斜。分别于1周、2周、4周3个时间点将对应组别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麻醉后拍摄CBCT,拍摄的影像数据传入计算机工作站后转换保存为Dicom格式文件并应用EZ3D2009软件读取图像数据进行重建。分别截取每只大鼠的下颌骨的矢状向,髁突的矢状向和冠状截面,测量喙突高度、髁状突高度、下颌体前部高度、喙突长度、下颌骨长度、喙突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髁状突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髁突长度和宽度,并对比它们的变化。同时,在第4周时,也对大鼠进行99mTc-MDP SPECT/CT扫描,勾画双侧颞下颌关节区为立体感兴趣区,比较各组SUVmax值的大小。结果:4周时,实验组大鼠双侧髁突高度、喙突高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右侧髁突长轴和喙突长轴与下颌片面的夹角也较对照组显着减小。同时从2周开始,实验组大鼠左侧下颌骨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变短。当实验组大鼠左右侧下颌骨进行对比时,仅4周的左侧下颌骨长度较右侧明显减小,其与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髁突长度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而宽度从2周开始较对照组明显减小。髁突矢状截面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双侧髁突发生不对称改变,4周时,实验组左侧髁突较右侧短且宽。髁突冠状截面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髁突较对照组明显变得细长,且左右侧没有明显差异。99mTc-MDP SPECT/CT的结果显示尽管实验组双侧颞下颌关节SUVmax值没有统计学差异,但相较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功能性偏斜会造成双侧下颌骨及髁突出现不对称的形态学变化,这些变化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着。同时,功能性偏斜还将引起双侧髁突骨代谢增强,这一变化可能与骨改建及退行性改变有关。

范晓晗[5](2021)在《成人与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患者拔牙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安氏Ⅱ类1分类成人与青少年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的不同,探讨生长发育在正畸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高角患者28例,其中成人组13例、青少年组15例,矫治方案均为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采用强支抗回收前牙,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Vceph5.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值的变化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测量值变化的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与侧貌美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1、治疗后,成人组骨性测量项目无明显变化(P>0.05),而青少年组下颌体明显增长(P<0.001),矢状骨面型得到改善,后前面高比增加(P<0.001),垂直骨面型得到较大的改善。成人组和青少年组平面均向后下方旋转(P<0.001),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明显增加(P>0.05)。2、两组患者上下前牙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的直立回收(P<0.001),覆覆盖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成人组上前牙矫治后牙轴较直立,下前牙有唇向代偿。3、治疗后,两组患者软组织凸面型均有一定程度改善,鼻唇角、上唇倾角均明显增大,上下唇突度得到有效改善。青少年组软组织面凸角显着减少(P<0.001),颏唇沟倾角明显增大(P<0.001),侧貌突度显着降低,成人组侧貌改善程度不如青少年。4、青少年组中多项骨性测量项目的变化与侧貌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如:ANB、NA-PA、Pog-N Perpend、Go-Pog等,而成人组与侧貌变化有关的指标多为牙性测量项目,两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结论:1.青少年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进行矫治能够表达更多骨效应,最大程度地改善其Ⅱ类骨面型。2.成人组颌骨变化较少,主要依靠牙齿代偿来掩饰颌骨发育的不协调。3.高角患者合理的使用Ⅱ类颌间牵引不会导致下颌平面角及面高的改变。4.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患者在青少年时期矫治相较于成年期矫治,软硬组织侧貌有更明显的改善。

李新桂,叶金梅,崔颖秋,毛喆,王洪涛[6](2020)在《两种骨支抗牵引方法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两种骨支抗前牵引方法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上颌颧牙槽嵴处钛板配合面具前牵引;B组上、下颌钛板,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牵引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 A、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2.1个月和12.5个月。A、B组上颌骨均发生明显前移,分别前移3.12及3.83 mm;颌骨间关系变得协调,ANB角分别增加3.69°及3.14°、Wit’s值分别增加4.30及4.5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然而,A组下颌骨发生了后下旋转及下切牙的舌倾。B组下颌骨发生了少量逆旋及下切牙轻度的唇倾。结论上颌钛板面具牵引与上、下颌钛板颌间Ⅲ类牵引治疗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的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均非常有效,但上、下颌钛板Ⅲ类牵引对垂直向控制更好,更有利于对高角病例的控制,受病例数量限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

王笑辰[7](2020)在《上颌中切牙垂直埋伏阻生治疗时机和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究矫治时机对替牙期垂直位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牙根发育与牙周附着有无影响,研究替牙期正畸干预上颌埋伏中切牙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单侧垂直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9.3±0.6)岁。于治疗结束后一年随访17例病例,7例失访。根据患者牙龄将其分为早期治疗组(7期至8期:牙根形成1/3至2/3)和晚期治疗组(9期至10期:牙根接近形或已形成)。将患者三个时间点(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一年)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使用Dolphin imaging11.0软件测量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一年埋伏牙和对照牙牙根和牙周发育的相应指标,使用Mimics17.0软件测量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一年埋伏牙和对照牙的体积和表面积。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治疗后一年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间埋伏牙与对照牙牙根、牙周发育指标差值(对照牙测量值-埋伏牙测量值)的差异,探究在替牙期的不同时间段进行牙齿牵引治疗是否对牙根和牙周发育有影响;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组间(埋伏牙组和对照牙组)牙根发育指标差值(对照牙测量值-埋伏牙测量值)的比较以及两组之间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一年的牙体及牙周组织的比较,研究替牙期垂直位埋伏阻生中切牙的矫治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治疗后一年三个时间点的早晚期组间牙根、牙周各测量指标差值(对照牙测量值-埋伏牙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矫治时机对埋伏牙的牙根、牙周发育无明显影响。2.早晚期治疗组两组的牙根长度差值治疗后[分别为(1.51±1.52)和(2.54±0.95)mm]显着小于治疗前[分别为(3.45±1.34)和(3.27±0.80)mm](P<0.05),说明正畸牵引治疗有利于埋伏牙牙根的生长发育。3.早晚期治疗组埋伏牙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年的根长均显着小于对照牙(P<0.05),早晚期治疗组埋伏牙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年体积与对照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垂直位埋伏牙在正畸治疗后根长达不到正常水平,体积能到达正常水平。早晚期治疗组埋伏牙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一年临床牙冠的长度及牙槽骨的唇侧的丧失高度均比对照牙的相应指标大,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替牙期牵引埋伏牙后的牙周附着达不到正常水平。[结论]矫治时机对替牙期垂直位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牙根发育与牙周附着无影响,在替牙期埋伏牙接受治疗后,将加速埋伏牙的牙根发育,但在结束治疗时及一年的随访研究中,患牙的根长及牙周附着情况仍达不到正常水平。

朱青[8](2019)在《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与传统正畸先行治疗模式(Ortho-First Approach,OFA)对比,评估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Surgery-First Approach,SFA)治疗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短期及长期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五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30例,其中15例行SFA治疗,另15例行OFA治疗。手术模式为上颌Lefort I型截骨,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0),未行颏成形术。每位患者于矫治前(T0)、正颌术后一个月(T1)及矫治结束后(T2)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FH平面、MP平面、SV平面作为头影测量的基准平面。测量以下项目:气道项目:鼻咽间隙(Nph)、口咽间隙(Oph)、喉咽间隙(Hph),舌骨项目:SV-Hy、FH-Hy、Mn-Hy及从Pog到SV平面的垂直距离。分别测量SFA组及OFA组T0-T2时期以上测量项目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各组治疗前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改变。分别测量SFA组及OFA组T2-T1时期以上测量项目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各组术后至矫治结束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改变。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T0-T2时期、T2-T1时期SFA组与OFA组的上气道变化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SFA组:T0-T2时期,气道项目:Oph缩小1.52mm,P<0.05,表明治疗后口咽部气道间隙明显缩小,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Nph缩小0.32mm,Hph缩小0.88mm,P值均大于0.05,表明治疗后鼻咽及喉咽部气道的变化较小,无统计学意义。舌骨项目:SV-Pog缩小3.36mm,P<0.05,表明治疗后下颌骨水平向上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余测量值P>0.05,表明治疗前后舌骨位置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T2-T1时期,气道项目:Oph增加1.12mm,Hph增加1.76mm,Nph增加2.20mm P值均小于0.05,表明术后上气道间隙均有一定恢复,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舌骨项目:SV-Hy增加2.76mm,FH-Hy增加4.60mm,SV-Pog增加3.36mm,P值均小于0.05,表明舌骨术后位置在水平及垂直向上恢复较明显,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2、OFA 组:T0-T2时期,气道项目:Oph缩小1.33 mm,P<0.05,表明治疗后口咽部气道间隙明显缩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Nph缩小1.25mm,Hph缩小0.91mm,P值均大于0.05,表明治疗后鼻咽及喉咽部气道的变化较小,无统计学意义。舌骨项目:SV-pog缩小2.00mm,P<0.05,表明治疗后下颌骨水平向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T1时期,气道项目:Oph增加1.16mm,Hph增加2.00mm,Nph增加2.75mm,P值均小于0.05,表明术后上气道间隙均有一定恢复,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舌骨项目:SV-pog增加1.25mm,P<0.05,表明术后下颌骨在水平向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FH-Hy增加4.33mm,P<0.05,表明术后舌骨位置垂直向上恢复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3、SFA组与OFA组对比:T0-T2时期,两组上气道的变化量进行对比,两组Oph改变量的P值小于0.05,表明治疗后OFA与SFA组口咽气道间隙恢复量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余测量项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1时期,两组上气道的变化量进行对比,Nph、Oph、Hph、SV-Hy、FH-Hy、Mn-Hy、SV-Pog P值均大于0.05,表明术后两组上气道及舌骨位置恢复量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经SFA治疗后会导致上气道间隙的缩小及舌骨位置的变化,与OFA治疗相比,SFA治疗后口咽气道间隙恢复较慢;治疗结束后两组除口咽气道间隙外,其余测量项目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田忠辉[9](2019)在《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不同矫治阶段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检测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的相关数据,探索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评价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找到一名符合条件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获取CBCT影像资料后,将数据导入mimics15.0,根据骨组织与牙体组织灰度值的差异,重建出上颌骨及牙齿模型,运用Geomagic Studio10逆向工程软件对颌骨及牙齿模型进行优化处理。运用CATIA软件分别建立牙周膜、生理性支抗矫治器、弓丝及牵引钩模型,分别组建矫治初期阶段(模拟圆丝进入交叉颊面管副颊管后的工况)、排齐整平阶段(模拟摇椅弓丝进入颊面管主颊管后的工况)及滑动内收阶段生理性支抗有限元模型,进行单元格划分及参数设定后,建立坐标系(X轴代表水平向,Y轴代表矢状向,Z轴代表垂直向);分别计算矫治初期及排齐整平阶段弓丝的弹性力,对模型进行加载,导出牙齿的位移趋势及初始位移。在滑动内收阶段模型中,加载150g滑动内收力,导出第一磨牙不同角度下的各牙的位移情况。结果:建立了矫治初期、排齐整平阶段、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上颌骨及牙齿模型、牙周膜模型、托槽模型、弓丝及牵引钩模型。1.在矫治初期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X轴上显示牙冠向颊侧移动;Y轴显示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发生了顺时针旋转;Z轴显示牙齿近中略有伸长,远中略有压低。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Y轴上,尖牙也有向远中移动的趋势。2.在排齐整平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X轴上显示牙齿发生了颊侧倾斜移动;Y轴显示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牙齿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Z轴显示牙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压低。3.在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后倾之后,受到向前的拉力后,近中位移明显减小。结论:1.在矫治初期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弓丝的力量下,磨牙发生了牙冠向远中,牙根向近中的顺时针旋转的移动趋势,使其处于后倾状态,对支抗磨牙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还观察到尖牙也受力发生了向远中的位移趋势,可以加速前牙的快速排齐,并节省后牙支抗。2.在排齐整平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受到弓丝的作用,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对磨牙支抗具有保护作用。3.在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分别检测上颌磨牙在不同角度滑动内收力量下磨牙位移情况,备抗后的磨牙近中位移明显减少,磨牙支抗明显增强。

简志杉[10](2019)在《儿童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儿童口腔健康是保证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时期错合畸形的发生不仅会通过影响咀嚼功能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因为发音、面型等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所以儿童乳牙列期、替牙列期和恒牙列早期的错合畸形不能一味等到恒牙列期再治疗,应该根据错合畸形的类型及患者诉求,个性化制定早期矫治方案。儿童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是指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对可能导致错合畸形的病因进行早期预防;对早期牙列及咬合异常进行阻断,引导正常咬合建立;对正在发生的牙合畸形进行早期生长控制及干预。同时,早期矫治利用儿童在生长发育期生长旺盛这一特点,促进或抑制颌骨的生长,可改善牙槽、肌肉、骨骼的异常发育。即使严重骨性畸形难以调整至完美的颌骨关系,早期矫治也可减轻症状,有利于二期矫治的开展,对骨性错合畸形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儿童错合畸形的病因、早期矫治的时机、早期矫治的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诸多专家对儿童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研究,以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予以参考。

二、恒牙初期侧切牙反的头影测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牙初期侧切牙反的头影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数据采集
        2.3 三维图像重建
        2.4 测量项目
        2.4.1 测量标准点、线、面的定义
        2.4.2 测量指标
    3.数据采集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基础资料分析
    2.CBCT磨牙后间隙长度分析
        2.1 第二磨牙牙冠至升支前缘距离及牙根至内层骨皮质距离
        2.2 第二磨牙牙冠至升支前缘距离及牙根至外层骨皮质距离
    3.CBCT磨牙后间隙宽度及牙根宽度分析
    4.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与牙根接触情况
    5.头颅侧位片磨牙后间隙长度分析
讨论
    1.磨牙后间隙的定义
    2.磨牙后间隙的测量方法
    3.磨牙后间隙长度的影响因素
        3.1 年龄
        3.2 性别
        3.3 第三磨牙
    4.磨牙后间隙的宽度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磨牙后间隙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不同组牙扩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透明矫治器上颌扩弓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1.1 材料及方法
    1.2 结果
第二部分 上颌扩弓全牙列与半牙列模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上颌牙列X、Y、Z轴初始位移趋势及位移量
        2.2.2 牙周膜初始等效应力(Von Mises)分布及峰值
        2.2.3 牙槽窝初始等效应力(Von Mises)分布
        2.2.4 透明矫治器的初始形变趋势
    2.3 结论
第三部分 透明矫治器上颌中后段不同组牙扩弓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实验一 相同移动量,不同组牙扩弓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实验二 不同移动量,相同组牙扩弓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全文小结
    病例一成人下颌偏斜的隐形-正颌联合治疗
    病例二成人骨性II类的二次正畸治疗
    病例三成人个别牙反的隐形矫治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lear aligner影响牙移动效率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1.3 动物模型构建
    1.4 CBCT 扫描及图像处理
    1.5 SPECT/CT 显像及感兴趣区 SUVmax 的获取
    1.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2.1 下颌骨测量结果
    2.2 髁突矢状位截面测量结果
    2.3 髁突冠状位截面观察结果
    2.4 双侧颞下颌关节 SUVmax 值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构建
    3.2 CBCT 的选择及截图
    3.3 功能性偏斜造成下颌骨和髁突 CBCT 影像的改变
    3.4 SPECT/CT 的应用
    3.5 实验不足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
    病例一:骨性Ⅲ类单侧后牙反(牙合)伴偏斜病例的非拔牙矫治.
    病例二:斜颈伴面部偏斜患者的矫治
    病例三:替牙期单侧后牙反伴下颌偏斜儿童的矫治
    病例四:偏斜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矫治
    参考文献
综述 单侧后牙反(牙合)对口颌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成人与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患者拔牙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样本的纳入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测量方法
        2.2 测量项目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综述 安氏Ⅱ类1分类错 矫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颌中切牙垂直埋伏阻生治疗时机和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上颌中切牙垂直埋伏阻生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上颌中切牙垂直埋伏阻生矫治疗效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埋伏上颌中切牙的矫治时机及矫治力值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编着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病例汇报
致谢

(8)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样本分组
    4 治疗过程
    5 选取标志点及参考平面
    6 数据测量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SFA组与OFA组患者年龄比较
    2 SFA组与OFA组矫治时间比较
    3.SFA 组三个时期气道及舌骨位置测量值的比较
    4.OFA 组三个时期气道及周围组织测量值
    5.SFA组及OFA组上气道及舌骨变化量的比较
讨论
    1 手术先行治疗方法治疗骨性Ⅲ类患者的临床意义
    2 SFA治疗与OFA治疗骨性Ⅲ类患者矫治时间比较
    3 影响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因素
    4 SFA治疗对骨性Ⅲ类患者的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内容和方法
结果
    1 建立了不同矫治阶段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
    2 不同矫治阶段磨牙的三维位移趋势及位移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儿童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儿童错合畸形的病因
2.儿童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时机
    2.1 错合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2 个体生长发育的情况
3.早期矫治的方法
    3.1 早期预防
    3.2 早期阻断性矫治及咬合诱导
    3.3 早期生长控制及骨性错合畸形早期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1—拔除上颌双尖牙矫治安氏Ⅱ类错合畸形
    病例报告2—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合畸形伴偏合
    病例报告3—上颌斜面导板矫治青少年下颌后缩
    病例报告4—不规则拔牙矫治双颌前突伴牙周病
    病例报告5—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前牙开合
    病例报告6—非常规拔牙矫治牙列拥挤
    病例报告7—拔牙矫治青少年牙列拥挤伴前突
学术成绩
致谢

四、恒牙初期侧切牙反的头影测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D]. 郭学强. 青岛大学, 2021
  • [2]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不同组牙扩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林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D]. 林晗昱.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成人与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患者拔牙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的比较[D]. 范晓晗.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两种骨支抗牵引方法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J]. 李新桂,叶金梅,崔颖秋,毛喆,王洪涛.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04)
  • [7]上颌中切牙垂直埋伏阻生治疗时机和疗效的研究[D]. 王笑辰.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8]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变化的研究[D]. 朱青. 青岛大学, 2019(02)
  • [9]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D]. 田忠辉.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儿童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研究进展[D]. 简志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