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胺递质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单胺递质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一、单胺类递质对神经细胞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琦[1](2021)在《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文中指出“五藏应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五藏应时”的“肝应春”理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功能具有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关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其与松果腺-褪黑素(Melatonin,MT)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相关性。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松果腺-MT在四季调节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功能在四季的季节性改变相关。但是,目前关于松果腺-MT在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拟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理论与神经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科学内涵。从“五藏应时”的角度丰富中医肝藏象与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并为精神情志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1目的结合“五藏应时”理论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四季时间节律对松果腺-MT-海马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R)及Gs/Gi-海马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梳理以及理论探讨法,搜集、归纳整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松果腺-MT、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探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科学内涵。2.2实验研究2.2.1实验设计基于二分二至的时间节点,以5周龄的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血清MT、海马 MTR、Gs 蛋白、Gi 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cAMP、PKA、CREB为检测指标,研究四季生理组、伪手术组、手术组大鼠松果腺-海马细胞信号转导的表达水平。通过分别比较同一组四季间及同一季节组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四季时间节律及松果腺-MT对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2.2.2实验动物分别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前42日各购入34只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136只大鼠。大鼠的周龄及体重为5周龄、150-170g。各季节,经7日的适应性饲养后,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组(9只)、伪手术组(12只)、手术组(13只)。每组实验大鼠的数量基于前期实验研究大鼠手术操作的生存率约为75%。伪手术组、手术组的所有手术操作控制于5日内完成。三组大鼠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进行饲养。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晚进行大鼠取材工作。饲养环境:所有大鼠室内饲养;自然光照时长为春季10±1h,夏季14.5±0.5h,秋季13±1h,冬季9±0.5h;相对湿度为40%-50%。2.2.3指标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MT以及海马MTR、AC、cAMP、PKA、CREB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Gs、Gi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CREB mRNA 的表达。2.2.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展现。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即被认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结果3.1生理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水平: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血清MT:P<0.01;海马MTR:P<0.05)。3.2生理组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水平:Gs/Gi在四季存在冬>秋>夏>春的四季节律性(P<0.01);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P<0.01)。3.3摘除松果腺对血清MT、海马MTR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节律转为冬>秋>春/夏春(P<0.01);手术组四季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3.4摘除松果腺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Gs/Gi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夏>春(P<0.01);手术组AC、cAMP、PKA、CREB、CREB mRNA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春/夏(P<0.01);春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Gs/Gi、AC、CREB mRNA:P<0.01;cAMP、PKA、CREB:P<0.05);夏季手术组 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cAMP、PKA、CREB、CREB mRNA:P<0.01;AC:P<0.05);秋季手术组 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AC、cAMP、PKA、CREB、CREB mRNA:P<0.01;Gs/Gi:P<0.05);冬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4结论4.1理论研究提出研究假说“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对海马MTR的直接调节作用相关,其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可能与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具有相关性。4.2实验研究4.2.1血清MT、海马MTR以及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4.2.2松果腺-MT可能是四季节律调节海马功能的中介之一。4.2.3松果腺-MT对海马功能具有直接调控作用,其调控机制与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且具有季节选择性、程度差异性、调控复杂性的调控特点。4.2.4“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具有科学内涵,其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海马MTR以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任非非[2](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王冬梅[3](2021)在《米诺环素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诱导斑马鱼抑郁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快感不足、社交退缩、饮食失调等症状,影响全世界数亿患者的身心健康。现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免疫炎症假说认为持续慢性应激能够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过度释放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并占据其受体,导致免疫调节异常及随后的外周炎症。在中枢,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诱导神经炎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减弱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以促进细胞凋亡,同时激活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ioxygenase,IDO),使得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从而导致抑郁症状。米诺环素是公认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它不仅可以减少大脑中的炎症反应,还具有一定的外周免疫抑制作用,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潜在药物。但是,目前关于米诺环素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细胞和分子通路调控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利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在成年斑马鱼中建立抑郁模型,阐明米诺环素改善CUS诱导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新型水箱测试(NTT),明暗箱测试(LDB)和聚群试验(SLT)观察斑马鱼抑郁行为改变,采用ELISA和HPLC测定外周皮质醇(Cortisol)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探究构建斑马鱼抑郁模型的应激时长。2.基于前述结果,对斑马鱼进行5周慢性应激,设置空白对照组(CON)、给药对照组(MC)、慢性应激组(CUS)和慢性应激叠加给药组(MS)。于建模最后一周,每日20 min对MC,MS进行(1 mg/L)米诺环素水溶液浸泡给药,其余组浸泡于养殖水。通过NTT、LDB、SLT和镜像诱导攻击(MIA)测试观察斑马鱼行为变化,采用病理组织切片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结构形态学表型变化,研究米诺环素对CUS诱导的行为缺陷及脑损伤的作用。3.通过ELISA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Cortisol和胆固醇(TC),外周炎性因子以及色氨酸2,3-双加氧酶(TDO)和IDO的含量,利用qRT-PCR、免疫组化、TUNEL、HPLC等检测NF-κB信号通路、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神经营养因子、中枢炎症、脑内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神经递质含量变化,进一步探究米诺环素改善斑马鱼抑郁表型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结果:1.应激第3周起斑马鱼探索行为明显减少,趋暗性增加,出现社交回避等行为缺陷,并伴有皮质醇含量异常升高。完成5周应激后斑马鱼抑郁症状加剧,发现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减少。5-HT和DA 的代谢率(5-HIAA/5-HT 和 DOPAC/DA)升高。2.经5周CUS的斑马鱼体质指数(BMI)明显降低,表现出显着的抑郁行为。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显示,CUS组斑马鱼中脑区域结构明显破坏,炎性细胞浸润,尼氏体数量显着减少,排列松散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神经元明显损伤。米诺环素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斑马鱼行为缺陷以及脑结构损伤。且电镜也证实,米诺环素可使暴露于CUS的斑马鱼脑神经区域(端脑和中脑)中的神经细胞、血脑屏障和突触超微结构正常化。3.CUS过度激活斑马鱼下丘脑-垂体-肾间(HPI)轴,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调控失衡,负反馈调节障碍,使CRH、ACTH、Cortisol以及TC含量异常升高,继而升高外周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IFN-γ)并降低抗炎因子(IL-4和IL-10),导致外周炎症。米诺环素的治疗可以抑制HPI轴的过度激活,减弱外周炎症反应。4.应激还可以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及小胶质细胞,增加斑马鱼脑中具有神经毒性的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上调MHC-2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IFN-γ),而下调具有保护作用的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CUS可促进BDNF的表达并过度激活其受体p75,但不改变TrkB,同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以及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VEGF的表达,导致神经营养因子功能减弱,从而增加TUNEL检测中的凋亡细胞。米诺环素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减弱中枢炎症反应以改善神经营养作用,并通过抑制Caspase9和促进Bcl-2的表达来减少脑内神经元凋亡。5.此外,米诺环素通过降低TDO和IDO含量以及减少大脑中SERT的表达并上调5-HT1A恢复了 5-HT的含量,以减轻CUS引起的单胺缺乏。结论:CUS可诱导斑马鱼抑郁行为,而米诺环素可改善由CUS引起的斑马鱼行为缺陷及脑损伤,恢复其认知和运动能力。其作用机制依赖于NF-κB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HPI轴介导外周炎症反应以及通过IDO,TDO,SERT和5-HTIA介导神经递质传递。同时明确了神经胶质细胞在慢性应激中的作用,暗示小胶质细胞途径是治疗抑郁症潜在的药物靶标,以加深对情感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为抗抑郁药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周云丰[4](2020)在《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睡眠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虽然已有大量的抗抑郁药物上市,然而,目前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较低。另外,较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成为当今的迫切需求。远志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技术为抑郁症发病机理和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y,OBX)诱导的大鼠是较早应用于抑郁症研究的动物模型,然而OBX大鼠体内的代谢物改变并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初步证明远志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然而,对远志抗抑郁活性的评价并不全面,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首次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OBX模型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特征的变化,并揭示OBX大鼠脑内调节能量的信号通路及自噬的改变;同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慢性束缚(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模型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Sprague-Dawley大鼠麻醉后,采用吸除嗅球的方式建立OBX大鼠模型。术后恢复2周,灌胃给予大鼠氟西汀(10 mg/kg),14天后收集大鼠24 h尿液,并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空场检测、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强迫游泳检测(forced swimming test,FST)、高情绪行为评价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动物,收集大鼠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海马组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大鼠PFC中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同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收集的大鼠尿液和海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PFC中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OBX大鼠表现出显着的高活性和高情绪反应,在FST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在水迷宫检测中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但不能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缺失。OBX大鼠PFC中色氨酸、5-羟吲哚乙酸和多巴胺水平升高,而犬尿氨酸和5-羟色胺水平显着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PFC中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变化。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OBX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轮廓与假手术组相比发生明显的分离。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在大鼠尿液和海马中分别鉴定到26个和16个差异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差异代谢物的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嘌呤代谢和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等通路的紊乱,氟西汀能部分逆转这些代谢物的异常。另外,OBX大鼠海马和PFC中感受能量状态的AMPK-mTOR信号通路异常,自噬受到抑制,氟西汀可恢复AMPK-mTOR通路的正常功能,提高自噬水平。2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CRS模型,通过多种行为学检测评价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14天,可显着减少ICR小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28天能明显缓解OBX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减少OBX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开臂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路程,降低OBX大鼠的高情绪评分和空场运动活性,缩短OBX大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 g/kg)灌胃给药28天能提高CRS大鼠的糖水偏爱指数,缩短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中的摄食潜伏期和在FST中的不动时间,增加CRS大鼠的空场运动路程,但对CRS大鼠的体重降低和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焦虑样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RT-qPCR技术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可提高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减少p62的水平,从而促进自噬的发生。远志提取物能使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紊乱的AMPK-mTOR信号通路恢复正常,抑制Akt、mTOR和ULK1的过度磷酸化,并提高p-AMPK的水平。OBX和CRS导致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活化NLRP3炎性小体,提高炎症相关因子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 mRNA的相对水平;远志提取物可抑制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减少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降低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此外,远志提取物还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提高GFAP、NeuN和PSD 95的蛋白表达水平。综上,代谢组学研究表明OBX导致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通路的紊乱,鉴定的生物标志物可有助于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参考;远志提取物能够通过纠正AMPK-mTOR信号的异常、提高自噬水平、抑制过度的神经炎症反应和提高神经可塑性,逆转行为绝望模型、OBX模型和CRS模型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发挥显着的抗抑郁作用。

许腾[5](2020)在《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及其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柴归颗粒是本课题组通过前期对逍遥散进行物质基础研究,筛选抗抑郁组分,分析化学成分并结合临床观察,对原方逍遥散进行化裁并优化提取工艺而得,目前已获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018L03149)。在前期的临床前研究中,预防性给药的治疗方式(即边造模边给药)为目前公认的给药方式,然而,临床上对抑郁症的治疗多为先确诊后药物治疗,因此,虽然柴归颗粒目前已获临床试验批件,但为探究临床上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CUMS抑郁模型治疗性给药方式(即先造模后给药,给药同时继续造模)进一步评价柴归颗粒抗抑郁药效,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前期预防性给药的基础上,探讨柴归颗粒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作用时发现,其能够显着改善CUMS应激引起的大鼠T含量降低,且柴归颗粒为妇科经方逍遥散化裁而来,大量研究证明逍遥散能够显着改善性腺切除所致的抑郁样行为,猜测柴归颗粒对抑郁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海马内T和E2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能从多种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海马内性激素不仅能够调控抑制5-HT和NE再摄取、平衡脑内兴奋和抑制系统,还能通过激活不同联级信号,如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然而脑内T和E2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1)外周性激素可通过血循环进入;(2)脑内织自身产生性激素。结合上述分析,柴归颗粒能否通过脑内T和E2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且是如何调控脑内T和E2水平,通过何种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立足以上基础,通过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大鼠进行治疗性给药,从柴归颗粒调控性激素及其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阐释柴归颗粒的抗抑郁作用机理,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采用CUMS治疗性给药方式,结合柴归颗粒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HPA轴相关激素水平、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以明确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2、通过对抑郁大鼠外周和脑内睾酮(T)、雌二醇(E2)和脑内细胞色素P450芳香酶(CYP19A1)水平的变化,探讨柴归颗粒对外周和脑内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3、采用分子生物学(Real Time 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CUMS抑郁大鼠脑内T和E2受体,以及合成E2的限速酶CYP19A1的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结合对E2影响的下游ERKs信号通路进行基因和蛋白水平测定,全面阐释柴归颗粒对CYP19A1-E2-ERKs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内容与方法:1、依据前期剂量筛选实验结果设置柴归颗粒3个剂量组,采用CUMS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性给药,观察柴归颗粒对抑郁样大鼠的行为学指标的影响,测定HPA轴相关指标(CRH、ACTH、CORT),单胺类神经递质(Trp、5-HT、5-HIAA、Tyr、DA、NE、Glu、GABA),明确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外周血清和脑内T和E2水平,测定脑内CYP19A1水平,分析柴归颗粒对外周和脑内激素水平的影响。3、采用Real Time q PCR技术测定大鼠脑内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α、ERβ)、CYP19A1、ERK1和ERK2的m 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大鼠脑内AR、ERα、ERβ、CYP19A1、ERK1/2的蛋白水平,从分子水平探讨柴归颗粒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1、行为学指标结果:(1)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能够较好的改善抑郁大鼠体重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在第6周时(即给药第3周),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缓解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P<0.01);(2)在糖水偏爱指标结果显示,在第7周(即给药第4周)时,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加糖水偏爱率(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较好的改善CUMS引起的大鼠快感缺失;(3)在旷场指标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抑郁大鼠的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降低中央各停留时间(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改善CUMS应激引起的大鼠活动能力减弱和对新事物探索能力的降低;(4)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结果显示,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有效缓解抑郁大鼠绝望行为。2、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结果:(1)在5-HT代谢途径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抑郁大鼠血清和脑内Trp、5-HIAA水平(P<0.05,P<0.01),升高抑郁大鼠脑内5-HT水平(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控5-HT代谢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2)在NE代谢通路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抑郁大鼠血清和脑内Tyr、DA、NE水平(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控NE代谢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3)在Glu代谢通路中,Glu和GABA为中枢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氨基酸和抑制氨基酸,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抑郁大鼠血清和脑内GABA水平(P<0.05),降低Glu水平和GABA/Glu比值(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平衡兴奋和抑制系统发挥抗抑郁作用。3、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CUMS抑郁大鼠CRH、ACTH和CORT水平(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较好的改善应激引起的HPA轴功能亢进。4、外周和脑内T、E2和脑内CYP19A1水平测定结果:(1)在外周血清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T和E2水平(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调节外周血清中性激素水平;(2)在海马组织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T和E2水平(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也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脑内性激素水平;(3)在海马组织中,柴归颗粒能够显着增加抑郁大鼠CYP19A1水平(P<0.05,P<0.01),且结合对外周和海马内T、E2水平数量级的分析,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节外周血T和脑内CYP19A1水平,进而调节脑内E2水平,从而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5、Real Time q PCR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抑郁大鼠AR、ERα和ERβ的m RNA水平(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对性激素受体的m RNA水平有一定的影响;(2)在对CYP19A1进行基因水平的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能够不同程度的上调抑郁大鼠的CYP19A1的m RNA含量(P<0.05);(3)在对ERK1和ERK2的m RNA水平进行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上调ERK1和2的m RNA水平(P<0.05,P<0.01);对性激素受体、CYP19A1和ERK1/2m RNA水平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控E2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影响下游ERK1和ERK2基因的表达。6、Western blot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抑郁大鼠ERβ蛋白的含量(P<0.05,P<0.01),对ERα有回调趋势但未见显着性差异,说明柴归颗粒对雌激素激素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影响;(2)在对CYP19A1进行蛋白水平的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能够不同程度的上调抑郁大鼠的CYP19A1的蛋白含量(P<0.01);(3)在对ERK1/2和p-ERK1/2的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激活ERK1/2信号通路(P<0.05,P<0.01);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E2与ERβ结合进而激活下游ERK1/2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对抑郁大鼠快感缺失和体重增长缓慢有较好改善作用、对活动能力和新事物探索能力显着增强、对“绝望行为”明显缓解,表现出良好的抗抑郁效果;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外周血中T和脑内CYP19A1水平、进而调节脑内E2水平、影响ERβ基因和蛋白水平、促进E2与ERβ特异性结合,最终而激活下游ERK1/2信号通路有关。

文江山[6](2020)在《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抑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显着而持久的精神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WHO统计报告显示从2005-2015的十年间抑郁症发病率增加了 18.4%,2018年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人,抑郁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失眠是抑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抑郁和失眠共病率高,共病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目前临床上以单胺能为代表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不良反应相对较高,临床上患者依从性差,治疗后易出现残留症状、复发率相对较高,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进一步明确抑郁和失眠共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开发单胺能以外的药物应用于抑郁和失眠共病显得极为重要。抑郁和失眠的疾病发生的显着关联可能具有独特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作出了大量的假设和研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抑郁和失眠的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IL-6、IL-2、TNF水平升高,同时研究表明失眠患者IL-6和TNF水平同样也会升高,荷兰学者研究显示抑郁的严重程度与炎性细胞因子IL-6水平成正相关,同时抑郁患者的失眠症状与炎性标记物相关。大量研究证明抗氧化剂可改善抑郁症状。艾地苯醌作为ETC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地苯醌能够促进ATP生成、改善细胞代谢,同时艾地苯醌能够有效地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神经递质代谢的作用。研究目的:1.回顾国内外近几年开展的关于抑郁与失眠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分析艾地苯醌治疗抑郁伴失眠的药理机制。2.将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病人,观察其对于抑郁症状、失眠症状的改善情况,为抑郁失眠共病的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6名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3人和观察组103人,经系统全面的临床诊断评估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艾地苯醌(30mg/次,每日3次)治疗,两组患者均于用药前、用药3个月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HAMA、HAMD、PSQI得分,两组的组内样本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可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HAMA、HAMD、PSQI评分,两组的组间样本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观察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症状。结论:回顾文献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造成HPA轴紊乱糖皮质激素异常分泌、导致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等方式在抑郁和失眠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艾地苯醌作为抗氧化剂与抗抑郁药物联用治疗抑郁伴失眠患者与只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对照实验,证明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用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失眠症状。

赵俊[7](2020)在《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和意义抑郁症(depression)被归类为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自杀率、自残率和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由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用于治疗抑郁症,但约有50%的患者没有明显疗效。大量研究显示,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电针干预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和在抑郁模型动物实验研究中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探讨氟西汀、电针的抗抑郁疗效及可能相同的作用机制,旨在筛选替代疗法以达到优化治疗抑郁症的目的。2研究方法选用基线一致的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组)、模型组(M组)、氟西汀组(F组)和电针组(E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参考既往文献,稍作修改制备CUMS抑郁模型,除C组大鼠群养,自由摄食、饮水,不接受任何刺激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独笼孤养,M组、F组和E组大鼠每日随机接受一种应激刺激方式(即28天内分别以7种不同的应激方式刺激大鼠),且同一种刺激不连续采用,刺激顺序抽签产生:包括禁水或禁食24h;昼夜颠倒24h;笼位倾斜24h;潮湿环境24h;束缚3h;夹尾3min;4℃冷水游泳5min,持续4周。M组大鼠每日10 am随机接受不可预见性的慢性应激造模刺激后,不接受治疗。F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用氟西汀药液(生理盐水1mg/mL稀释)按照2mg/kg灌胃给药。E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进行电针干预百会(GV20)、印堂(GV 29)穴,选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深度约为5mm-10mm,小幅度轻提插捻转后,针柄连接韩氏电针仪,电流强度1mA,连续波,频率为2Hz,刺激强度维持在大鼠头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宜,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4周(28)天。3研究结果3.1糖水偏好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比较,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能使大鼠出现逆转效应,其糖水偏好率均值较模型大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2旷场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P<0.01)。与M组比较,F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出现逆转,呈上升趋势。而E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较M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3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尼氏小体数量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来看,CUMS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可明显导致M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神经元形态破坏,尼氏体浅染,部分尼氏小体模糊不清。提示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导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逆转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各组大鼠海马和血清中miRNA-16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M组大鼠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升高(P<0.01);M组大鼠血清中miRNA-16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miRNA-16高表达有逆转趋势,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低于M组(P<0.01);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低于F组(P<0.01);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RT-PCR和WB结果显示,M组海马区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SERT mmRNA、SERT蛋白高表达有逆转趋势,且E组海马中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低于M组(P<0.05;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M组大鼠海马CA1区中SERT阳性细胞数显着升高(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CA1区SERT阳性细胞高表达有逆转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提示,M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显着下调(P<0.05);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显着逆转了 CUMS应激导致海马5-HT减少,F组和E组海马中5-HT含量高于M组(P<0.05;P<0.05),接近正常大鼠水平;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W应激刺激负荷后,CUMS应激可诱发模型大鼠部分抑郁核心症状。大鼠应激过程接受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效应,可一定程度上逆转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2)长期CUMS刺激可导致模型大鼠海马内神经元损害。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作用,逆转神经元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表观遗传学的提出,可能综合了环境因素和病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慢性应激可诱导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升高,而对血清miRNA-16表达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确定与抑郁症相关miRNA异常表达的脑区,对抑郁症的防治可能有其特殊意义,但具体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4)电针、氟西汀均可能是通过调控miRNA-16抑制相应SERT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抑制5-HT的再摄取,从而上调海马5-HT含量使其接近正常大鼠水平。由于不同抑郁模型研究差异,其特异性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王红梅[8](2020)在《针刺对抑郁大鼠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患,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死亡率的特点,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药物治疗是抗抑郁治疗的主流疗法,尽管临床存在近几十种抗抑郁药物,但仍存在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无效,且多数抑郁药物临床应用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众多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明显改善轻中度抑郁患者的症状,尤其在改善患者情绪、改善睡眠、缓解躯体疼痛等方面,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针灸抗抑郁治疗效果显着,但是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近年来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已发现炎性小体中,NLRP3炎性小体是研究较为明确的一种。NLRP3炎性小体由NLRP3受体蛋白、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三部分复合而成。NLRP3作为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当识别到进入细胞内环境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细胞或组织损伤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时,ASC作为接头蛋白募集pro-Caspase-1,产生具有酶活性的Caspase-1,形成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进而引起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活化,引发炎症反应,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我们前期研究表明,慢性应激可以上调大鼠海马促炎性细胞因子,针刺可以通过逆转促炎性因子表达,来缓解抑郁症的炎症反应。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制备抑郁模型,探讨针刺对海马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阐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目的]本实验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对大鼠海马内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雄性SPF级SD大鼠32只,体重(200±20)g,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每组8只。2.模型制备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大鼠连续每天随机给予以下7种刺激的一种:禁食24h、禁水24h、通宵照明12h、频闪2h、束缚2h、夹尾2min、冷水游泳(水温4℃)5min。每一种应激方法7d内只使用1次。造模持续6周。3.治疗方法:针刺方法:选用百会穴和印堂穴,每天于慢性应激造模前1h进行针刺,留针1Omin。留针时大鼠保持自由体态。6周造模期间每天1次,每连续针刺6d休息1d。给药方法:氟西汀组在每日造模应激前1h氟西汀灌胃给药(10mg/kg),持续6周。4.行为学观察:(1)糖水实验:在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用糖水偏好百分率反映大鼠快感缺失行为。(2)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将大鼠放入自制的旷场箱内,记录5分钟各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反映大鼠的探索活动。5.指标检测:(1)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IL-1β和IL-18的含量。6.统计方法: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一使用LSD法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标准。[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糖水偏好实验:造模开始前,各组大鼠基线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均显着升高(P<0.05,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均显着降低(P<0.05,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均显着升高(P<0.05,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穿越格数显着升高(P<0.05),站立次数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0.05)。2.针刺对大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的影响:(1)海马NLRP3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NLRP3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2)海马ASC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ASC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ASC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ASC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海马Caspase-1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spase-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Caspase-1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Caspase-1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针刺对大鼠海马IL-1β、IL-18含量的影响:(1)海马IL-1β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IL-1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IL-1β蛋白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IL-1β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海马IL-18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IL-18蛋白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IL-18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旷场实验活动性明显下降,出现抑郁样行为;针刺和氟西汀均可提高糖水偏好百分率和旷场实验活动性,显示了抗抑郁效应。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并可以被针刺和氟西汀治疗逆转,提示针刺和氟西汀可以抑制海马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缓解炎症反应。3.本研究提示,针刺治疗抑郁症,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下调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的表达,缓解海马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抑郁症状。这将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张小姣[9](2020)在《MTB-180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MTB-1806(5-bromo-2-(5-fluoro-1-hydroxyamyl)benzoate calcium,5-溴-2-(5-氟-1-羟戊基)苯甲酸钙)是在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NBP)的化学结构基础上经过结构修饰遴选出来的新型化合物,NBP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证明MTB-1806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与抑制P38 MAPK的表达,增加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的水平有关;通过构建大鼠卒中后抑郁(PSD)模型,进一步证明MTB-1806能够改善PSD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乙酰胆碱(ACh)的水平,进而改善大鼠的认知障碍和精神状态;并通过过氧化氢(H2O2)诱导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损伤模型证明了 MTB-1806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第Ⅰ部分MTB-180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研究MTB-1806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一:将10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NBP 4.67 mg/kg 组,MTB-1806 组(1.25,1.58,2.58,3.68,5.25,7.95,10.70 mg/kg)。MTB-1806 7.95 mg/kg 和 NBP 4.67 mg/kg 为等摩尔剂量。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术前0.5h灌胃给予MTB-1806和NBP,MTB-1806和NBP分别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解,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0.5%CMC-Na。再灌24h后将大鼠断头取脑,进行组织处理和其它测定。实验二: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NBP 4.67 mg/kg 组,SB-203580 5mg/kg 组,MTB-1806 组(1.58,5.25,7.95 mg/kg)。MTB-1806 7.95 mg/kg 和 NBP4.67 mg/kg 为等摩尔剂量。术前 0.5h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MTB-1806,NBP和SB-203580。MTB-1806组和NBP组用0.5%CMC-Na溶解。SB-203580组用1%DMSO溶解。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通过灌胃给予等体积的0.5%CMC-Na。MCAO后26h将所有大鼠断头,透射电子显微电镜下观察自噬小体,HE染色观察坏死神经元的比例,免疫组化法检测P38 MAPK,Beclin-1 和 LC3 的表达,WB 定量 Beclin-1 和 LC3 蛋白。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出现神经行为缺失,例如对侧肩旋转和前肢内收,无力,行走绕圈等行为障碍。模型组的神经行为评分为3.30±0.48(P<0.01)。与模型组相比,MTB-1806(5.25,7.95,10.70 mg/kg)组剂量依赖性地改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2.00±0.67,1.50±0.53和1.30±0.48(P<0.05,P<0.01)。等摩尔剂量的 MTB-1806 7.95 mg/kg 组(1.50±0.53)效果优于 NBP 组(2.60±0.52)(P<0.01)。ED 50=7.71 mg/kg。2.梗死体积的变化:与模型组相比,MTB-1806(1.58,2.58,3.68,5.25,7.95,10.70 mg/kg)组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降低了脑梗死体积,抑制率分别为:9.05%,25.77%,34.00%,46.59%,59.15%,78.14%,77.81%(P<0.05,P<0.01)。等摩尔剂量的MTB-1806 7.95 mg/kg组[(10.60±1.30)%]效果优于NBP组[(37.50±1.6)%](P<0.01)。结果表明,MTB-1806 7.95 mg/kg 组和 MTB-180610.70 mg/k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MTB-1806 7.95 mg/kg为最大有效量。ED50=3.85 mg/kg。3.脑肿胀体积变化:与模型组相比,MTB-1806(1.58,2.58,3.68,5.25,7.95,10.70mg/kg)以剂量依赖性显着降低脑肿胀体积(P<0.05,P<0.01),等摩尔剂量的 MTB-1806 7.95mg/kg组[(2.84±0.87)%]效果优于NBP 组[(15.29±2.12)%](P<0.01)。ED50=3.63 mg/kg。4.HE染色的形态变化:假手术组的皮层,海马和纹状体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致密,整齐,无水肿,核居中,核仁清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半暗带处可见明显的形态学变化:神经元细胞丢失,细胞核皱缩和神经元暗染(P<0.01)等。与模型组相比,MTB-1806(5.25,7.95 mg/kg)可显着减少皮质神经元坏死[(42.5±7.8)%,(13.7±4.6)%](P<0.05,P<0.01);海马神经元坏死[(26±5.1)%,(10.2±8.5)%](P<0.01)和纹状体神经元坏死[(26.4±4.9)%,(11.3±3.8)%](P<0.05,P<0.01)。且等摩尔剂量 MTB-1806 7.95 mg/kg 组效果优于 NBP 组(P<0.05)。结果表明,MTB-1806 7.95 mg/kg 组和 SB-203580 5 mg/kg 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自噬小体数量变化:在假手术组的海马和皮层中,能够观察到少量自噬体,MCAO模型再灌注24小时之后,观察到自噬体数量有所增加,MTB-1806,NBP和SB-203580治疗后,电镜下单位面积中自噬体数量比模型组进一步增多,并且等摩尔剂量的 MTB-1806 组多于 NBP 组,MTB-1806 10.70 mg/kg 组与 SB-203580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自噬相关因子变化: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显示,与模型组相比,MTB-1806(1.58,5.25,7.95 mg/kg),SB-203580(5 mg/kg)和 NBP(4.67 mg/kg)显着降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中P38 MAPK的表达(P<0.05,P<0.01),分别增加皮层,海马和纹状体中Beclin-1和LC3的表达(P<0.05,P<0.01),而等摩尔剂量 MTB-1806 7.95 mg/kg 组效果优于 NBP 组(P<0.05,P<0.01),但是 MTB-18067.95 mg/kg组和SB-203580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MTB-1806能够抑制P38 MAPK的表达并增加Beclin-1和LC3的表达。7.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与模型组相比,MTB-1806(5.25,7.95 mg/kg)组,SB-203580 5 mg/kg组,显着增加LC3蛋白表达水平(P<0.05),且等摩尔剂量MTB-1806 7.95mg/kg 组效果优于 NBP 组,MTB-1806(5.25,7.95 mg/kg)组和SB-203580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MTB-1806(7.95 mg/kg)组显着增加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P<0.01),等摩尔剂量MTB-1806组效果优于NBP 组。结论:MTB-1806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显着改善MCAO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梗死体积,脑肿胀体积和神经元细胞丢失,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38 MAPK的表达和增加自噬水平有关。第Ⅱ部分 MTB-1806改善MCAO诱导的抑郁症大鼠的行为变化和单胺类递质水平目的:探讨MTB-1806对卒中后抑郁大鼠(PSD)的行为变化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1.模型建立 MCAO模型+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CUMS)+孤养,建立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模型CUMS:按willner和Katz方法略改进,①倾斜鼠笼过夜,②同时禁食禁水过夜,③仅仅禁水过夜,④灯光照射过夜,⑤潮湿环境过夜,⑥异物放置(木片/塑料片),⑦异物刺激(新鲜空气除臭剂),⑧行为限制2 h。共8种刺激每天随机采取一种,持续21天。孤养:各组动物单笼饲养。2.分组和给药: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抑郁组,抑郁组+NBP 组,抑郁组+MTB-1806 组,PSD 组,PSD+NBP 组,PSD+MTB-1806组,每组6只。其中MTB-1806 7.95 mg/kg和NBP 4.67 mg/kg为等摩尔剂量。造模3周后,给药组给药3周,取脑检测各项指标。3.观察指标:应激前和每周进行体重,蔗糖消耗比例,水平和垂直得分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含量变化。结果:1.MTB-1806改善MCAO诱发抑郁大鼠的行为变化:在CUMS之前,不同组大鼠的体重和蔗糖消耗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CUMS术后3周,MCAO组和PSD组的体重和蔗糖消耗率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但与假手术组相比,抑郁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MTB-1806(7.95 mg/kg)后,抑郁组和PSD组动物的体重和蔗糖消耗率显着增加(P<0.05,P<0.01)。MTB-18067.95 mg/kg组和NBP 4.67 mg/k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UMS之前,不同组大鼠水平和垂直运动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CUMS术后3周,MCAO组,PSD组和抑郁组水平和垂直运动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P<0.01)。给予MTB-1806(7.95 mg/kg)后抑郁组和PSD组水平和垂直得分明显增加(P<0.05,P<0.01)。等摩尔剂量MTB-1806 7.95 mg/kg组和NBP 4.67 mg/k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MTB-1806升高MCAO诱发的抑郁症大鼠的单胺类水平2.1 DA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8.9±1.8 ng/mg,P<0.01),抑郁症组(11.2±1.4 ng/mg,P<0.05)和 PSD 组(7.6±1.1 ng/mg,P<0.01)的DA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9.1±2.7ng/mg)。与抑郁症组相比,给予等摩尔剂量的MTB-1806或者NBP,大鼠脑内的D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SD组相比,给予MTB-1806 7.95 mg/kg和NBP 4.67 mg/kg治疗后,大鼠脑内DA 水平显着增加,分别为:13.4±1.7 ng/mg,12.5± 1.2 ng/mg(P<0.05,P<0.01),但是MTB-1806 7.95 mg/kg组与NBP 4.67 mg/k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2 NA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28.7±3.2 ng/mg),NA水平在MCAO组(17.6±2.7 ng/mg,P<0.01),抑郁组(19.0±3.4 ng/mg,P<0.05)和 PSD 组(15.4±1.5 ng/mg,P<0.01)明显降低。与抑郁组相比,给予等摩尔剂量MTB-1806或者NBP,大鼠脑内N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PSD组相比,给与MTB-18067.95 mg/kg 和 NBP 4.67 mg/kg 治疗后均显着增加 NA 水平(22.6±3.3 ng/mg,20.2±4.5 ng/mg,P<0.05,P<0.01),但是,MTB-1806 7.95 mg/kg 组与 NBP 4.67 mg/k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3 ACh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9.9±1.4 ng/mg,P<0.01),抑郁组(12.3±1.2 ng/mg,P<0.05)和PSD组(9.4±1.6 ng/mg,P<0.01)的ACh水平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0.7±2.1 ng/mg)。与抑郁组相比,等摩尔剂量的MTB-1806或者NBP大鼠脑内的AC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PSD组相比,给与MTB-1806 7.95 mg/kg和NBP 4.67 mg/kg治疗后,大鼠脑内ACh水平显着升高(15.6±1.8 ng/mg,13.2±1.3 ng/mg,P<0.05,P<0.01),但是 MTB-18067.95 mg/kg组与NBP 4.67 mg/k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4 5-HT含量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38.6±5.7 ng/mg,P<0.01),抑郁组(42.9±6.6 ng/mg,P<0.01)和 PSD 组(34.4±7.5 ng/mg,P<0.01)的 5-HT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63.8±6.9 ng/mg)。与抑郁组相比,给予MTB-1806 7.95 mg/kg和NBP 4.67 mg/kg治疗后,提高了大鼠脑内5-HT的水平(54.6±4.4 ng/mg,52.1±4.8 ng/mg,P<0.05)。与 PSD 组相比,给予 MTB-1806 7.95 mg/kg 和 NBP 4.67 mg/kg 治疗显着提高了大鼠脑内 5-HT 水平(52.6±6.3 ng/mg,49.2±5.1 ng/mg,P<0.01),但是MTB-1806 7.95 mg/kg组与NBP 4.67 mg/k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B-1806能增加PSD大鼠的体重、蔗糖水消耗比例、水平和垂直得分,其作用机制与增加PSD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关。第Ⅲ部分MTB-1806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目的:探究MTB-1806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H2O2损伤模型的建立:用700 μmol/LH2O2的低糖培养基诱导PC12细胞损伤24h,然后换正常培养基培养24h。分组随机分为6组:Sham组,Model组,NBP 30 μmol/L组,MTB-1806(1,10,30 μmol/L)组。MTB-1806组和NBP组均先加药预处理24小时,再进行H2O2损伤处理。观察指标:观察MTB-1806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结果:1.MTB-1806量效关系曲线的确定与Sham组相比,Model组PC12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53.0%;P<0.01);与Model组相比,经MTB-1806(1,5,10,20,30,40 μmol/L)预处理的PC12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分别为(55.1%,62.9%,72.1%,79.2%,85.1%,82.0%,P<0.05,P<0.01);MTB-1806 40 μmol/L预处理的PC12细胞与MTB-1806 30μmol/L预处理的PC12细胞相比存活率略有下降,故MTB-1806 30 μmol/L为MTB-1806的最高有效浓度。综上所述,实验选择终浓度MTB-1806 30 μmol/L作为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探讨。2.DA含量的变化与Sham组(36.31±4.57 pg/ml)相比,Model组DA的含量明显降低(10.65±4.96 pg/ml;P<0.01);与Model组相比,MTB-1806(10,30 μmol/L)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DA含量,分别为(18.3313.13 pg/ml,20.81±5.06 pg/ml,P<0.05)。等摩尔浓度的MTB-1806组和NB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NA含量的变化与Sham组(18.09±1.97 pg/ml相比,Model组NA的含量明显降低(10.32±2.13 pg/ml;P<0.01);与Model组相比,MTB-1806(10,30 μmol/L)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NA含量,分别为(12.26±1.43 pg/ml,15.67±1.56pg/ml,P<0.05)。等摩尔剂量的MTB-1806组和NB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ACh含量的变化与Sham组(24.38±3.75pg/ml)相比,Model组ACh的含量明显降低(10.52±1.97pg/ml;P<0.01);与Model组相比,MTB-1806(10,30μmol/L)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ACh量,分别为(15.68±4.12pg/ml,21.71±3.35 pg/ml,P<0.01)。等摩尔浓度的MTB-1806组和NB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5-HT含量的变化与Sham组(176.10±23.65 pg/ml)相比,Model组5-HT的含量明显降低(103.27±20.11 pg/ml;P<0.01);与Model组相比,MTB-1806(10,30 μmol/L)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5-HT含量,分别为(153.71±19.47 pg/ml,169.92±25.56 pg/ml,P<0.05)。等摩尔浓度的MTB-1806组和NB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B-1806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能够增加DA,NA,ACh,和5-HT的含量。

郑若韵[10](2020)在《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三因司天方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的集中体现。运气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受到天地气化的影响,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应充分考虑运气学特点。陈无择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制五运六气计十六方,后世应用于临床,多有奇效,成为历代医家以运气指导临床用药的代表。但目前关于运气方的研究多为临床验案的报导,缺乏系统的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精神疾患抑郁症为切入点,以陈无择的三因司天方为基础,比较不同年份运气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挖掘运气理论对于临床诊疗的重要价值,为运气方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陈氏运气方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运气理论和抑郁症治疗现状为实验设计提供合理依据。第二部分通过梳理《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相关论述,阐述运气变化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及根据药物性味理论确立的治疗法则,探讨其对后世创制运气相关方剂的指导作用,重点介绍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临床价值较高,用药遵经守旨。第三部分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以2018年即戊戌年司天方静顺汤、2019年即己亥年司天方敷和汤为干预方药,以多种行为学实验评价不同年份运气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同时与临床常规抗抑郁西药和常用经典方剂柴芩温胆汤进行药效对比;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HPLC-ECD)测定大鼠脑组织、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探究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一:戊戌年司天方静顺汤实验结果1.1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1.1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升高(P<0.01)。1.1.2旷场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各组大鼠在旷场中3min内穿格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静顺汤组、柴芩温胆汤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1.1.4悬尾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静顺汤组、柴芩温胆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1.2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1.2.1前额叶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皮质NE、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D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的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各组大鼠前额皮质E、HVA、DOPA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E、5-H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5-HIAA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大鼠海马NE、DA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NE、5-HT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各组大鼠海马E、HVA、DOPA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DA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DOPAC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各组大鼠下丘脑NE、5-HT及代谢产物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5-HIA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大鼠血清5-HT、5-HIA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大鼠血清DA、5-HIAA含量显着升高(P<0.05)。2实验二:己亥年司天方敷和汤实验结果2.1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1.1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均极显着升高(P<0.01)。2.1.2旷场实验实验结束时(42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格次数极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穿格次数均值明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值有增加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悬尾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静顺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2.2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2.2.1前额叶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静顺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氟西汀组、静顺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敷和汤组均值高于其余各给药组。2.2.2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5-HIA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敷和汤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均值高于其余各给药组。2.2.3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下丘脑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柴芩温胆汤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下丘脑E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2.2.4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HV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柴芩温胆汤组大鼠血清HVA、5-HIA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静顺汤组大鼠血清5-HIAA含量显着升高(P<0.0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静顺汤在2018年即太阳寒水司天之戊戌年,改善CUMS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较柴芩温胆汤组更明显,静顺汤相对于理气化痰之柴芩温胆汤更切中病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提高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的DA、5-HT水平、海马的NE、5-HT水平及血清的5-HT水平有关。(2)敷和汤在2019年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己亥年改善CUMS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较其余各组更为明显,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提高前额叶皮质、海马及血清的5-HT水平、下丘脑的DA水平有关。(3)静顺汤和敷和汤均在当年运气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疗效略优于常规抗抑郁西药和中药,结合运气用药的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优于常用经典方剂,提示了五运六气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根据运气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有其现实意义。

二、单胺类递质对神经细胞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胺类递质对神经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肝应春”理论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1 “肝主疏泄,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2 “肝藏血,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3 “肝主疏泄、藏血,应时而变”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4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松果腺-MT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情志与疾病的认识
        2 松果腺-MT参与情志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3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Gs、Gi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AC-cAMP-PKA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CREB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理论内涵
        1.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现状及不足
        1.2 从“五藏应时”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理论内涵
        1.3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
    2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四季调控海马的相关性
        2.1 海马调节情志功能与中医“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密切相关
        2.2 松果腺-MT对海马的直接调控作用
        2.3 松果腺-MT-海马与情志的季节性变化相关
    3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3.1 “松果腺-MT-海马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G蛋白信号通路相关
        3.2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与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松果腺-MT对海马MTR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MT浓度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血清MT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对血清MT表达的影响
        4.3 四季节律对海马MTR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松果腺-MT-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3.3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AMP表达的影响
        3.4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PKA表达的影响
        3.5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表达的影响
        3.6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松果腺-MT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cAMP-PKA-CREB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4.6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特点
        4.7 松果腺-MT多途径调控海马功能
        4.8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季节性调控Gs/Gi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1.1 理论研究方面
        1.2 实验研究结论
    2 特色与创新点
        2.1 理论创新
        2.2 思路创新
        2.3 方法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3)米诺环素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诱导斑马鱼抑郁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抑郁症研究进展
        1.1.1 抑郁症研究现状
        1.1.2 抑郁症治疗现状
        1.1.3 抑郁症发病机制
    1.2 米诺环素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1.3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与抑郁模型
        1.3.1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简介
        1.3.2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对HPA轴的影响
        1.3.3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对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
        1.3.4 应用斑马鱼研究抑郁症的可行性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3章 探索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建立斑马鱼抑郁模型时间窗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品系选择及模型建立
        3.3.2 行为学测试
        3.3.3 称重及样本获取
        3.3.4 酶联免疫吸附剂(ELISA)测定皮质醇含量
        3.3.5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脑中神经递质
        3.3.6 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斑马鱼体重变化与分析
        3.4.2 行为学分析
        3.4.3 皮质醇含量分析
        3.4.4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分析
    3.5 讨论
第4章 米诺环素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诱导抑郁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分组及建模给药
        4.3.2 行为学测试
        4.3.3 体质指数(BMI)计算及样本获取
        4.3.4 脑组织HE染色
        4.3.5 脑组织尼氏染色
        4.3.6 脑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4.3.7 酶联免疫吸附剂(ELISA)检测
        4.3.8 生化检测
        4.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4.3.10 脑组织免疫组化
        4.3.11 脑组织TUNEL检测
        4.3.1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脑中神经递质
        4.3.13 数据统计
    4.4 实验结果
        4.4.1 斑马鱼BMI的变化与分析
        4.4.2 米诺环素对CUS诱导的行为缺陷的作用
        4.4.3 米诺环素对CUS诱导的脑损伤的作用
        4.4.4 米诺环素对HPI轴功能的影响
        4.4.5 米诺环素对外周炎症的影响
        4.4.6 米诺环素对脑中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7 米诺环素对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炎症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4.4.8 米诺环素对脑内凋亡细胞的影响
        4.4.9 米诺环素对中枢神经递质合成及代谢的影响
    4.5 讨论
        4.5.1 米诺环素改善CUS诱导的行为缺陷及脑损伤
        4.5.2 米诺环素经HPI轴调控外周炎症
        4.5.3 米诺环素经NF-κB信号通路介导小胶质细胞调控中枢炎症
        4.5.4 米诺环素经IDO,TDO,SERT及5-HT1A调控神经递质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代谢组学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在基于动物模型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 代谢组学在临床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
        3 代谢组学在抗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节 自噬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1 自噬与抑郁症
        2 自噬与抗抑郁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 远志对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2 远志的抗抑郁作用
        3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其他药理作用
        4 远志活性部位和单体的体外神经保护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
    第一节 嗅球切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嗅球切除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空场活性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3 OBX对大鼠在FST和HET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4 OBX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嗅球切除对大鼠前额叶皮层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取材
        2.2 样品分析与LC-MS检测
        2.3 蛋白提取和定量
        2.4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PFC TRP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血清TRP和PFC中TRP代谢酶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嗅球切除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尿液收集和海马取材
        2.2 尿液的肌酐测定
        2.3 尿液和海马样品的制备
        2.4 UPLC-Q-TOF-MS分析方法
        2.5 方法学考察
        2.6 数据预处理和多元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尿液的肌酐校正与相关性分析
        3.2 UPLC-Q-TOF-MS方法学考察结果
        3.3 大鼠尿液和海马的代谢轮廓分析结果
        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3.5 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氨基酸代谢
        4.2 能量代谢
        4.3 肠道菌群代谢
        4.4 嘌呤代谢
        4.5 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
        5 小结
    第四节 嗅球切除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AMPK-mTOR通路和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海马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远志提取物的制备
        2.2 远志提取物中3,6'-二芥子酰基蔗糖的含量测定
        2.3 分组及给药
        2.4 小鼠强迫游泳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的HPLC分析
        3.2 远志提取物对小鼠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嗅球切除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OBX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高情绪行为、空场活性及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远志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2.2 糖水偏爱检测
        2.3 新奇抑制摄食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体重和糖水偏爱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EPM中行为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OFT和FST中行为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透射电镜检测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自噬体生成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炎症和可塑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2.5 RT-qPCR实验流程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炎症相关因子mRNA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炎症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7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8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中NeuN和PSD 95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5)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及其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和研究内容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睾酮和雌二醇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1.1 睾酮和雌二醇的来源
        2.1.2 睾酮和雌二醇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2.1.3 总结与展望
    2.2 CYP19A1 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2.2.1 CYP19A1 结构与功能
        2.2.2 CYP19A1 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2.3 基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信号通路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3.1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结构与功能特点
        2.3.2 ERKs信号通路
        2.3.3 ERKs信号通路参与抑郁症的发生
第三章 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抗抑郁药效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器材
        3.2.2 实验动物
        3.2.3 药品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分组及CUMS模型复制
        3.3.2 行为学检测指标
        3.3.3 神经递质测定
        3.3.4 HPA轴相关激素水平测定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造模及给药引起的行为学指标的变化
        3.4.2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神经递质浓度的影响
        3.4.3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血清中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与分析
        3.5.1 行为学指标
        3.5.2 单胺类神经递质
        3.5.3 HPA轴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归颗粒调节CUMS大鼠外周及脑内T、E2和CYP19A1 水平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4.3.2 外周及海马中睾酮、雌二醇含量测定
        4.3.3 海马中CYP19A1 含量测定
        4.3.4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血清中睾酮、雌二醇水平
        4.4.2 海马中睾酮、雌二醇水平
        4.4.3 海马中CYP19A1 水平
    4.5 分析与讨论
        4.5.1 柴归颗粒对抑郁大鼠外周和脑内T水平的调控作用
        4.5.2 柴归颗粒对抑郁大鼠外周和脑内E2 水平的调控作用
        4.5.3 海马E2 调控下游ERKs信号通路经典抗抑郁途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CYP19A1-ER-ERK1/2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海马中AR、CYP19A1、ERβ、ERα、ERK1及ERK2 mRNA表达量
        5.3.2 海马中AR、CYP19A1、ERβ、ERα、ERK1/2及p-ERK1/2 蛋白表达量
        5.3.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海马中CYP19A1-ER-ERK1/2 通路mRNA水平的变化
        5.4.2 海马中CYP19A1-ER-ERK1/2 通路蛋白水平的变化
    5.5 分析与讨论
        5.5.1 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
        5.5.2 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表达
        5.5.3 ERKs通路的激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附件

(7)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现状
        1.1 抑郁症的诊断
        1.2 抑郁症的患病率
        1.3 抑郁症的经济负担
        1.4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单胺类递质失衡假说
        2.2 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2.3 神经元和神经可塑性假说
        2.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假说
        2.5 免疫及细胞因子假说
        2.6 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假说
        2.7 肠脑轴失调假说
        2.8 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
        3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心理治疗
        3.3 物理治疗
        3.4 补充替代疗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miRNA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1 miRNA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
        2 miRNA在抑郁症中的发生发展
        3 miRNA潜在靶标与抗抑郁药物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糖水偏好试验结果
        2.2 旷场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3.2 干预方法及穴位的选择依据
        3.3 糖水偏好试验的选择依据
        3.4 旷场试验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2.2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尼氏染色的影响
        3 讨论
        3.1 海马区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血清miRNA-16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血清miRNA-16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miRNA-16的选择依据
        3.2 氟西汀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SERT mRNA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海马SERT蛋白表达情况
        2.3 各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
        3 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SERT的选择依据
        4.2 5-HT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8)针刺对抑郁大鼠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研究进展
        1 抑郁症概述
        2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
        3 抑郁症的病变脑区研究
        4 针灸对抑郁症的认识
        5 小结
    综述二 NLRP3炎性小体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NLRP3炎性小体的组成
        2 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
        3 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细胞因子与抑郁症
        4 针刺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大鼠海马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针刺对大鼠海马ASC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针刺对大鼠海马Caspase-1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针刺对大鼠海马IL-1β含量的影响
        2.6 针刺对大鼠海马IL-18含量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选择依据
    2 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依据
    3 阳性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4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NLRP3炎性小体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6 针刺对慢性应激大鼠海马IL-1β、IL-18的影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MTB-180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第Ⅰ部分 MTB-1806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MTB-180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2 MTB-180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2.3 MTB-180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肿胀的影响
        2.4 组织形态学
        2.5 MTB-1806对自噬体的影响
        2.6 MTB-1806对P38 MAPK LC3和Beclin-1表达量的影响
        2.7 MTB-1806对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Ⅱ部分 MTB-1806改善MCAO诱导的抑郁大鼠的行为变化和单胺类递质水平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MTB-1806改善了MCAO诱发的抑郁大鼠的行为变化
        2.2 MTB-1806对MCAO诱发的抑郁大鼠的单胺类水平的影响
        2.2.1 MTB-1806对MCAO诱发的抑郁大鼠DA含量的影响
        2.2.2 MTB-1806对MCAO诱发的抑郁大鼠NA含量的影响
        2.2.3 MTB-1806对MCAO诱发的抑郁大鼠ACh含量的影响
        2.2.4 MTB-1806对MCAO诱发的抑郁大鼠5-HT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Ⅲ部分 MTB-1806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MTB-1806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2 MTB-1806对神经递质DA,NA,ACh和5-HT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卒中后抑郁(PSD)的病因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三因司天方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研究
    综述一 运气方临床应用概述
        1 基于辨证开展的运气方应用
        2 基于症状的施治与应用
        3 基于疾病种类的施治与应用
        4 目前运气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及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
        1 由一种神经递质耗竭到多种递质间相互影响
        2 中医药通过提高单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运气变化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及相应治则
        1.1 主运、主气的有余、不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1.2 岁运的太过、不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1.3 五运的胜复、郁发之气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1.4 六气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2 基于运气理论的方药实践
        2.1 运气方发展简史
        2.2 陈无择“三因司天方”简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与干预
        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状况观测
        3.2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3.3 旷场实验结果
        3.4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3.5 悬尾实验结果
        3.6 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神经递质NE、DA、5-HT及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选方依据
        4.2 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及评价
        4.3 一般状况观测
        4.4 行为学实验结果
        4.5 药物作用机制探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与干预
        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状况观测
        3.2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3.3 旷场实验结果
        3.4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3.5 悬尾实验结果
        3.6 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神经递质NE、DA、5-HT及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选方依据
        4.2 一般状况观测
        4.3 行为学实验结果
        4.4 药物作用机制探究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单胺类递质对神经细胞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D]. 韩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米诺环素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诱导斑马鱼抑郁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冬梅. 西南大学, 2021(01)
  • [4]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云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及其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作用机制研究[D]. 许腾. 山西大学, 2020
  • [6]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D]. 文江山. 山东大学, 2020(02)
  • [7]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D]. 赵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针刺对抑郁大鼠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D]. 王红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MTB-180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张小姣.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三因司天方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D]. 郑若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