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一、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论文文献综述)

郑亚北[1](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迟发性颅内血肿高危因素的认识。通过对DTICH的早期预测,以保证患者手术干预后的存活率,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预防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已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病例。随后根据病例术后是否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为标准对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病例组(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35)、对照组(未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79)。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数据采集,对DTIC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改变、术前病灶分型,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114例患者中,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为35例,其发生率为30.7%。2.通过对参与课题的114例患者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术前病灶分类、合并颅骨骨折、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中线偏移程度、术前瞳孔改变情况、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类型、手术时间、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值、随机血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无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专业上认为对结局有影响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OR=1.060,95%CI(1.010,1.112)]、合并对侧颅骨骨折[OR=25.297,95%CI(4.629,138.229)]和术前Rotterdam CT评分[OR=6.733,95%CI(1.360,33.342)]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OR=0.959,95%CI(0.922,0.999)]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因素。4.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例组:恢复良好1例(2.9%)、中度残疾3例(8.6%)、重度残疾11例(31.4%)、植物生存16例(45.7%)、死亡4例(11.4%);对照组:恢复良好13例(16.5%)、中度残疾18例(22.8%)、重度残疾31例(39.2%)、植物生存10例(12.7%)、死亡7例(8.9%)。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对照组的预后情况显着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0.05)。结论:1.患者年龄、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及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性因素。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术后致死、致残率。4.患者存在高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较高、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受伤距离手术时间短等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王洪生,张晶,刘少朋,孙印臣,程月飞,孟文博,赵佩林[2](2018)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167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救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PHI 167例的临床资料。167例患者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59例,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108例。手术治疗94例,非手术治疗73例。手术治疗的94例中,行单纯颅内血肿清除术65例,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29例。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预后,恢复良好114例,中残32例,重残13例,死亡8例。结论:早期、准确诊断颅脑外伤后PHI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绝不能仅依赖首次CT检查结果即制定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应进行专科监测和动态CT观察,根据患者血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郑亚北,李春晖[3](2018)在《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预后较差。在临床上,及早确诊此病患者的病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本文对临床上诊治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宋雅婷[4](2017)在《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61例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质量,将恢复良好/中度残疾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将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者纳入预后不良组,计算患者预后不良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61例患者中,47例预后不良(29.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减速伤、有合并伤、有并发症、多发性血肿、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发病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13分、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后GCS≥13分及迟发性颅内血肿出血量>60 ml是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受伤性质及血肿类型均可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预后,明确患者病情程度并注重并发症的处理,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曹征,兰军[5](2017)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治疗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颅脑受伤后首次影像学检查(CT)无血肿,经再次检查后重新出现的血肿[1]。外伤性迟发性颅脑血肿可分为脑外膜、硬膜下、脑内及脑室内血肿,其中以脑内血肿最为多见,外伤性迟发性颅脑血肿具有病死率高、病残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CT检查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手术,减少

徐睿[6](2016)在《CT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CT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采用CT诊断及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经过CT检查表明,3例患者硬膜下血肿,3例患者硬膜外血肿,6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患者颅内骨折,14例患者脑挫裂伤。3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中有21例患者受伤后24 h以内发生颅内血肿。其中有11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31.4%),而有24例患者选择手术治疗(68.6%)。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取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24例手术治疗恢复良好患者中,6例患者中度残疾,1例患者重度残疾,2例患者死亡。结论 CT检查可早期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以便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李世清,董宏斌[7](2015)在《法医学对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鉴定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法医学对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鉴定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局2005年1月2015年12月处理的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52例法医学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5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CT检查结果、损伤及伤残程度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在中老年人当中较为常见,在受伤对冲部位多出现血肿,伤后48 h内大部分会发展成为脑内血肿。结论对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研究对法医学鉴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尹华锦[8](2015)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5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迟发血肿组(62例)和无血肿复发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TICH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血肿复发组比较,迟发血肿组患者年龄[(46.72±6.45)岁比(52.18±7.13)岁]明显较大,血肿量[(51.21±11.25)ml比(56.89±12.37)ml]、空腹血糖[(8.13±1.55)mmol/L比(10.62±1.73)m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27±6.19)s比(27.35±7.45)s]、凝血酶时间[TT,(17.53±5.14)s比(21.26±7.31)s]均明显增加,基底池受压(24.2%比46.8%)、脑挫伤(42.4%比69.4%)、去除骨瓣(45.5%比67.7%)、Babinski征阳性(39.4%比61.3%)等比例均明显增大,GCS评分[(9.46±3.29)分比(7.63±3.07)分]、收缩压[(146.57±18.23)mmHg比(132.18±17.18)mmHg]、手术时机[(12.74±4.39)h比(5.47±2.16)h]等均明显减少,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功能(APTT、TT)、颅骨骨折和手术时机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OR=4.0765.430,P<0.05或<0.01),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748和0.661。结论:凝血功能、颅骨骨折及手术时机是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迟发性颅脑血肿的危险因素,有较大预测价值。

王卫广,凌永爱[9](2013)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记录27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二分类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2例患者术后迟发血肿。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到持续昏迷、Babinski征阳性、颅骨骨折等12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血浆凝血酶时间(P=0.027,OR=1.154)、Babinski征阳性(P=0.000,OR=4.107)、颅骨骨折(P=0.000,OR=4.980)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P=0.016,OR=0.91)为保护因素。结论对入院时Babinski征阳性、血浆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合并颅骨骨折且早期急诊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早期需警惕迟发血肿的发生。

向言召[10](2013)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hematoma,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加强对本病的警惕性,重视其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动态CT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提高本病的疗效和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5例(病例组),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15例(对照组)。从性别、年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与DTICH发生的关系,对观测指标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OR=3.678,P=0.001)、脑挫裂伤(OR=2.374,P=0.019)、颅骨骨折(OR=1.760,P=0.024)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OR=1.848,P=0.017)4个因素为DTICH的高危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0例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和颅脑损伤后未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DTICH的发生与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首次CT时间、PT、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因此,具有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易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鉴于颅脑损伤发生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努力改进颅脑创伤急救体系及监测体系,加强规范化治疗和基础研究,为我们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如更加规范GCS评分标准,进一步改进影像学和功能检查技术,改进相关监测设备,神经干细胞移植,加强物理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减轻颅脑损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组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回顾性研究,因此存在潜在的偏差和变异,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仅为25例,样本量偏小,对于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相关的发生机制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资料、进行定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从而进一步调查与评估DT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论文提纲范文)

(1)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分组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资料收集
        2.3.1 一般临床资料
        2.3.2 临床观察指标
        2.3.3 影像学表现
        2.3.4 实验室检查指标
    2.4 治疗手段
        2.4.1 术前准备
        2.4.2 手术方式
        2.4.3 术后处理
        2.4.4 术后随访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术前GCS评分比较
    3.3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比较
    3.4 术前瞳孔改变、中线偏移及病灶分类情况比较
    3.5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3.6 DTI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6.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6.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 病例组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3.8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4.3 凝血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4 颅骨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4.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的发生机制
    4.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对预后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16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临床表现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方法
    1.5 结果
2 讨论

(3)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定义
2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
3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导致此病的高危因素
    3.1 导致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危因素
    3.2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4 诊断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方法
    4.1 进行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分析
    4.2 进行CT检查
    4.3 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4.4 进行近红外检测
    4.5 进行MRI检查
5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案
    5.1 进行保守治疗
    5.2 手术治疗
6 小结

(4)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
    2.2 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3影响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5)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首次CT与复查CT结果比较:
    2.2 患者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时间:
    3.2 外伤性迟发性颅脑血肿的发病机制:
    3.3 迟发性颅内压血肿CT检查时机:

(7)法医学对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研究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2.3DTICH危险因素预测价值的ROC曲线
3讨论

(9)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10)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郑亚北. 河北大学, 2020(08)
  • [2]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167例分析[J]. 王洪生,张晶,刘少朋,孙印臣,程月飞,孟文博,赵佩林. 人民军医, 2018(07)
  • [3]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J]. 郑亚北,李春晖. 当代医药论丛, 2018(10)
  • [4]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宋雅婷.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9)
  • [5]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治疗临床分析[J]. 曹征,兰军. 实用医技杂志, 2017(02)
  • [6]CT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J]. 徐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27)
  • [7]法医学对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鉴定分析[J]. 李世清,董宏斌.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36)
  • [8]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J]. 尹华锦.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5(02)
  • [9]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王卫广,凌永爱. 浙江创伤外科, 2013(06)
  • [10]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D]. 向言召. 延安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