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铜复合板的焊接工艺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祥[1](2021)在《SA-516 Gr.70+N04400复合板焊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SA-516 Gr.70+N04400复合板焊接工艺,分析了SA-516 Gr.70碳钢与N04400镍铜合金异种材料的焊接特性,选择ERNi-1作为过渡层焊材,耐蚀层采用ERNiCu-7焊材,通过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焊接的SA-516 Gr.70+N04400复合板,解决了过渡层焊接热裂纹、渗透裂纹问题;控制焊接线能量及焊道搭接量的工艺措施,保证了复合板化学成分满足要求;过渡层焊接采取封边焊接方案,能够避免复层剥边边缘未熔合产生。该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保证了SA-516 Gr.70+N04400复合板的焊接质量。
廖宝毅[2](2019)在《极地凝析油船加热盘管全位置自动TIG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极地凝析油船是开采极地资源的重要装备,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加热盘管是极地凝析油船的重要设备,其建造需要应用全位置自动TIG焊接技术,而目前国内全位置焊接技术与装备仍不成熟,所以开发先进的管道全位置自动TIG焊接技术与装备有重要的意义。极地凝析油船加热盘管的材质为BFe10-1-1铜镍合金,它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较好的力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本文进行铜镍合金管全位置自动TIG焊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加热盘管进行仰焊和立焊时,熔池受到重力作用,难于控制焊缝成形,因此在不同的焊接位置需设置不同的焊接参数,并且需要针对加热盘管搭接焊接的特点进一步优化焊接机头,从而可以弥补重力对熔池的影响,实现加热盘管全位置自动焊接。本文搭建了加热盘管全位置自动TIG焊接系统,优化了焊接机头的结构,实现了焊枪角度调节、视觉监视和送丝姿态调节的功能,能满足管道全位置自动TIG搭接焊的需求。本文还研究了熔池在不同焊接位置的受力情况,给出了熔池的受力平衡的条件。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在平焊时焊接参数对搭接焊缝成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峰值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脉冲占空比、脉冲频率和焊接位置对焊缝成形影响较大;基值电流对焊缝成形影响较小。本文以峰值电流、焊接速度、脉冲占空比和焊接位置为输入参数,搭接焊缝的熔宽、熔深和厚度为响应,设计了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管道全位置自动TIG焊搭接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焊缝成形的响应曲面数学模型,分析了单因素和双因素交互作用对焊缝成形的影响,并设定了焊缝成形尺寸的优化标准,优化了特殊焊接位置下的焊接参数和焊缝成形尺寸。本文研究了脉冲频率对搭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频率对搭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有显着影响。本文进行了填充焊丝和未填充焊丝TIG对接焊,分别对这两种对接接头各区域的组织形貌、晶粒大小分布、晶粒取向和晶界取向差分布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两种对接接头各区域均为单一α相,母材和热影响区组织为等轴晶,焊缝金属区组织为树枝晶。2)两种对接接头各区域晶粒组织大小关系均为:母材<热影响区<焊缝金属区。3)母材的晶粒取向为<111>,热影响区晶粒取向为<111>和<001>,未填充焊丝的焊缝金属区的晶粒取向为<001>,有明显的择优取向,而填充焊丝的焊缝金属区晶粒取向消失。4)焊接过程中焊缝金属区的Σ3 CSL晶界不断减少,大角度晶界不断向小角度晶界转变。
骆浩东[3](2017)在《BFe30-1-1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文中认为BFe30-1-1合金属于复杂白铜,是添加了少量铁及锰元素的铜镍合金,铁及锰元素的添加使合金晶粒细化、加工性能显着改善,不仅能够防腐蚀开裂,而且拥有超常的抗流动海水冲刷能力以及耐海水腐蚀能力。BFe30-1-1铁白铜作为理想的制造海洋设备的材料,在海洋工业、舰艇制造、石化、能源及国防工业等领域,特别在某些关键的海洋防腐蚀部件上被大量使用,且其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用量也在逐年递增。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性能更优的材料来满足更严苛的使用环境需求,因此选择最适宜的热加工工艺参数,来获得准确的组织结构并提高合金性能的意义重大。本文基于BFe30-1-1合金在750~1000℃温度范围,0.01~10s-1应变速率范围内,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进行单道次热压缩模拟试验,研究了该合金的热变形行为。通过分析BFe30-1-1合金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变形量与其流变应力之间的关系,得到合金热变形过程的本构关系、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并构建合金不同应变量下的热加工图,再结合热变形试样显微组织结构即得到合金最佳的热加工范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 ) BFe30-1-1合金等温热压缩变形时,合金流变应力曲线出现陡增和平缓两个阶段,即表现出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的相互作用特征。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有明显影响,合金表现出正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随应变速率的升高流变应力也升高;同时应变速率不变的情况下,随变形温度升高,流变应力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 )在修正的双曲正弦模型基础上,求得了热压缩试验过程中BFe3 0-1-1合金的结构因子A与热变形激活能Q的值分别为4.5 86×109与177.03KJ/mol ,并最终得到该合金的本构方程。(3 ) BFe30-1-1合金热在加工过程中动态再结晶出现时的临界应变条件为,lnεc=0.02618lnZ - 2.57665 ,该临界应变值与 Zener-Hollomon 参数成正比,临界应变εc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及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4 )基于动态材料模型(DMM)构建了 BFe30-1-1合金不同应变下的热加工图,比较热加工图可知:BFe30-1-1合金失稳区受应变影响大,随应变增大,流变失稳温度范围增大,应变增大到0.8时高应变速率区域基本全部为流变失稳区,在此过程中合金流变失稳区与加工安全区的范围可能发生转变;但功率耗散系数对应变不敏感,不同应变下功率耗散系数的分布状态相似且数值改变也较小。(5 )结合试样的金相组织,研究不同应变下热加工图叠加而成的BFe30-1-1合金的整体热加工图,能够发现,合金热变形过程中安全区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形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再结晶,而失稳区的变形机制则为局部的流变。整体热加工图表征出合金的热加工安全通道,其最佳热加工范围是温度在910~950℃之间,应变速率在0.01~0.1s-1范围之内。
吴伟[4](2016)在《复杂铝白铜合金的热变形组织演变及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铝白铜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等,已被广泛应用在海洋、石油、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以Cu-17Ni-1.0Fe白铜合金为研究基础,基于热变形加工,采用金相、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Cr、Si及Al元素对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与一种铸造耐磨铝白铜合金ZBAl16-3-1.5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如下:(1)研究了Cr、Si和Al元素在合金中的存在形式。Cr在铸态和退火态合金中为粗大棒状的富Cr相,热挤压后呈细小的棒状;Si在铸态合金中为圆片状或棒状的富Si相,退火后,富Si相溶解,在晶界析出细小的丝状和颗粒状富Si相,热挤压后,除了在晶界析出颗粒状的富Si相,在晶内还析出纳米级片状的β-Ni3Si和δ-Ni2Si相;Al在晶内主要以球状γ-Ni3Al相的形式从基体中析出,在晶界以细丝状、片层状和颗粒状的γ-Ni3Al和β-NiAl混合相的形式析出。(2)Si和Cr都能提高合金在热挤压过程中的再结晶程度,但Si的促进作用比Cr强。这是因为含Si合金在热挤压过程中析出的β-Ni3S和δ-Ni2Si相比富Cr相多,从而使合金获得了更高的再结晶驱动力。添加Si比添加Cr对合金的强化效果大,同样是因为在合金中添加Si比添加Cr形成的第二相更多且更弥散,对合金的第二相强化效果更强。(3)研究了挤压温度对Cu-17Ni-1.5Al-1.0Fe-0.5Cr-0.5S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当挤压比为17.4时,在挤压温度为925℃-975℃时发生不完全再结晶,挤压温度为1000℃-1050℃时获得完全再结晶组织,挤压温度为1075℃-1100℃时再结晶晶粒长大。在1000℃-1050℃挤压温度区间进行热挤压,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4)研究了挤压比对Cu-17Ni-1.5Al-1.0Fe-0.5Cr-0.5S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当挤温度为1025℃时,在挤压比为6.2-9.8时发生不完全再结晶,挤压比为12.8-17.4时发生完全再结晶,挤压比在25以上时又重新发生不完全再结晶。在12.8-17.4挤压比区间进行热挤压,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5)对比分析了挤压温度为1025℃和挤压比为17.4的Cu-17Ni-1.5Al-1.0Fe-0.5Cr-0.5Si合金与ZBAl16-3-1.5的摩擦学性能。干摩擦条件下,低载荷时合金的耐磨性比ZBAl16-3-1.5差,高载荷时两种合金的耐磨性能相当;油摩擦条件下,任何载荷时合金的耐磨性都要比ZBAl16-3-1.5差。
翁远辉[5](2014)在《微量合金元素对Cu-17Ni-3Al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铝白铜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高强耐磨铜合金,已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工业中,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都是一些低镍和低铝含量的变形铝白铜。本文以一种具有优异耐磨性能的Cu-17Ni-3Al合金(简称X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力学性能测试、摩擦磨损性能测试、金相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衍射电镜等手段,研究微量合金元素对Cu-17Ni-3Al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研究了X合金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X合金组织为典型的树枝晶组织,其晶界和枝晶间分布着片状、颗粒状的Ni3Al相,基体中也存在颗粒状Ni3Al相。研究了单独添加Fe、Cr、Si、Mn元素对X合金二次枝晶间距和第二相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Fe、Cr、Si、Mn等合金元素都能够不同程度的细化X合金的二次枝晶间距。单独添加Fe或Mn元素,并没有改变X合金中第二相的形貌和类型,其合金中的第二相分别为Ni3(AlFe)相和Ni3(AlMn)相。添加Cr元素,合金的晶界和晶间形成了片状、棒状、块状等形貌的Cr相,并抑制X合金晶界和枝晶间的Ni3Al相的形成;添加Si元素,将产生骨骼状的富Si相,并分布在晶界和枝晶间的Ni3Al相的表面。另外,单独添加Fe、Cr、Si、Mn元素并不改变合金基体中颗粒状第二相的类型。研究了同时添加两个合金元素对X合金中第二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添加Fe、Mn元素可以改变X合金中的第二相的形貌和成分,生成棒条状的Ni3(AlFeMn);同时添加Fe、Cr元素抑制X合金中晶界与枝晶间的Ni3Al相形成,并生成了棒状和块状的富Fe的Cr相以及片状或麻花状的低Fe的Cr相。而同时添加Fe、Si元素,合金中的第二相与只添加Si元素的合金中的第二相相似,但第二相的数量比单独加Si的合金中的第二相数量要少。研究了同时添加三个合金元素对X合金中的第二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添加Fe、Cr、Mn元素或同时添加Fe、Cr、Si元素,其合金中的第二相都和同时添加Fe、Cr元素的合金中的第二相相似,都是形成了棒状富Fe的Cr相以及片状或麻花状的低Fe的Cr相。此外,同时添加Fe、Cr、Si元素的合金中还生成了棒条状的富Si相。而在X合金中同时添加Fe、Si、Mn元素,合金中存在富含Ni、Si、Al、Mn元素的复杂第二相。研究了依次添加Fe、Cr、Si、Mn微量合金元素对X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合金在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后,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布氏硬度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X-Fe-Cr-Si-Mn合金的力学性能最好,X-Fe-Cr-Si合金的力学性能次之,X合金的力学性能最差,这主要因为微量合金元素在X合金中产生了细晶强化、固溶强化以及第二相强化。但是,在X合金中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将导致X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明显减弱,尤其是在X合金中同时添加Fe、Cr、Si、Mn元素后,合金塑性最差。研究了依次添加Fe、Cr、Si、Mn微量合金元素对X合金在干摩擦条件下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合金在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后,其平均摩擦系数、磨损体积、磨痕深度、磨损表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X合金、X-Fe合金、X-Fe-Cr合金、X-Fe-Cr-Si合金、X-Fe-Cr-Si-Mn合金的耐磨性能依次增强。干摩擦条件下,X合金以及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后的合金在磨损过程中都存在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两种磨损行为。
谭伟[6](2013)在《热挤压变形高强耐磨Cu-17Ni-3Al-X合金的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强耐磨铜合金是一类重要的铜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工业中。目前,改善这类铜合金性能的方法除进行成分优化设计外,选择合适的成形工艺也是重要的途径。热挤压变形工艺能够显着细化合金晶粒、提高合金性能。故本文以一种高强耐磨Cu-17Ni-3Al-X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挤压工艺对合金进行变形处理,采用拉伸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测试、金相和SEM观察,分析了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结果如下:研究了挤压温度、挤压比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1100℃对合金进行热挤压变形,可以获得表面质量良好的棒材;热挤压变形后,合金晶粒尺寸显着细化。随着热挤压温度的提高,未发生再结晶的条带区域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再结晶晶粒逐渐增多长大;1075℃时,进行了充分而完全地再结晶,微观组织由均匀细小的再结晶晶粒构成。当挤压比从6.25增加到25时,合金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研究了挤压温度、挤压比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挤压变形后,由于晶粒细化的作用,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挤压温度从1000℃升高到1100℃时,合金的布氏硬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在1050℃降到最小值后紧接着在1075℃达到峰值;合金的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则在1075℃达到峰值。当挤压比从6.25增加到25时,合金的布氏硬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都逐渐增大。研究了热挤压变形合金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及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干摩擦还是在油润滑的条件下,热挤压变形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均明显优于铸态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干摩擦条件下,合金的表面形貌可分为三部分:以粘着磨损为主的磨痕中心区、因塑性变形导致沿磨痕边界分布的凸起区、以磨粒磨损为主的界于中心区和凸起区之间的滑移区;不同挤压状态下的变形合金的摩擦系数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减小,磨损体积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当热挤压温度从1000℃升高到1100℃时,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均在挤压温度为1000℃时具有最小值;当挤压比从6.25增加到25时,摩擦系数、磨损体积都逐渐降低。油润滑条件下,合金的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不同挤压状态下的变形合金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当热挤压温度从1025℃升高到1075℃时,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在挤压温度为1025℃时具有最小值;挤压比在油润滑条件下对合金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的影响与干摩擦条件下的情况相同。
郑文举[7](2012)在《核电站BOP厂房的地下防水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好各方的防水问题始终是施工中的重要难点。福清核电站防水施工中也存在着如何完全解决建筑物的防水施工问题,施工单位通过利用材料的混合使用的方法有效地弥补了防水过程中的不足,对建筑物的地下防水施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福清核电站建设中BOP厂房的地下防水施工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及处理解决方法。
辛保亮[8](2011)在《高强耐磨Cu-17Ni-3Al-X合金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u-17Ni-3Al-X合金是一种新型高强耐磨铜合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高温下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目前该合金现已成功应用于一些需要高温耐磨的场合。为了进一步拓展Cu-17Ni-3Al-X合金的应用范围,比如将其应用于海洋等腐蚀性环境中,需要深入研究这种合金的腐蚀行为。本文以离心铸造的Cu-17Ni-3Al-X合金为对象,对比了该合金在不同组织状态下的耐腐蚀性能差异,重点研究了具有细等轴晶组织特征的合金在不同腐蚀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并将其与三种铝青铜合金(KK1、QAl10-4-4和KK3)的腐蚀行为进行对比,主要结论如下:(1)离心铸造Cu-17Ni-3Al-X合金铸锭的宏观组织由细等轴晶区、粗等轴晶区和柱状晶区组成。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铸锭中不存在宏观偏析,但是存在晶内偏析。(2)通过电化学试验和实验室浸渍试验,对比研究了Cu-17Ni-3Al-X合金铸锭中三种不同组织的耐腐蚀性能。总体来说,合金的细等轴晶区、粗等轴晶区和柱状晶区在腐蚀形态上都主要表现为均匀的全面腐蚀;在中性和酸性NaCl溶液中,粗大柱状晶的耐腐蚀性能最好,粗等轴晶次之,细等轴晶相对较差。三种组织耐腐蚀性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晶粒大小不同造成的,晶粒越细小,晶界数量越多,合金越容易发生电化学反应;在强碱性NaCl溶液中,三种组织耐腐蚀性能的差异减小。(3)采用实验室浸渍试验、中性盐雾试验和电化学试验,重点研究了具有细等轴晶组织特征的Cu-17Ni-3Al-X合金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Cu-17Ni-3Al-X合金在NaCl介质中表面能生成致密的Cu2O膜,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Cu2O膜外层被氧化成Cu2(OH)3Cl。由于Cu2O膜对腐蚀反应的阻碍作用,Cu-17Ni-3Al-X合金的平均腐蚀速率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通过静态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试验,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别研究了pH值和Cl-浓度变化对合金耐腐蚀性能和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溶液中,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合金腐蚀速率逐渐降低,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当溶液pH值为强酸性(pH=3)时,合金表面不易形成致密的保护膜。当溶液pH值为6,8,10时,合金表面产生富镍、铝的Cu2(OH)3Cl和Cu2O腐蚀产物膜。在强碱性(pH=12)溶液中,合金容易形成致密的Cu2O膜。合金在不同pH值溶液中腐蚀速率的差异主要是合金表面生成的腐蚀产物膜致密的程度不同以及合金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阴极反应的不同引起的。此外,在酸性溶液中,合金在第二相的附近出现了晶间腐蚀。随着溶液中Cl-浓度的升高,合金的腐蚀速率增大。Cl-浓度对合金耐蚀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Cl-对合金表面生成的Cu2O膜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导致Cu2O膜对合金的保护作用降低。(5)对比研究了Cu-17Ni-3Al-X合金与三种铝青铜合金(KK1、QAl10-4-4和KK3)在弱碱性NaCl溶液和中性盐雾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Cu-17Ni-3Al-X合金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QAl10-4-4和KK3次之,KK1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最差。这是因为Cu-17Ni-3Al-X合金在腐蚀过程中生成的Cu2O膜能保持致密完整,而三种铝青铜合金表面形成的Cu2O膜都在腐蚀过程中发生破裂,导致合金表面发生不均匀的全面腐蚀或点蚀。四种铜合金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均发生相的选择性腐蚀,Cu-17Ni-3Al-X合金腐蚀后沿枝晶边界分布的第二相仅是轻微的凸出试样表面,而整个晶粒表面是平整的,而其他三种铝青铜腐蚀后试样表面高低不平。
刘世程,陈汝淑,刘德义[9](2007)在《白铜/钢双金属管的瞬间液相扩散连接》文中提出用扫描电镜组织观察、能谱微区成分分析、显微硬度、剪切试验、反复弯曲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以H62黄铜为中间层的B10白铜/20钢双金属管的瞬间液相扩散连接。结果表明,在9501 000℃扩散退火0.52 h,白铜与低碳钢可以获得良好的冶金结合;黄铜与白铜间成分连续过渡,形成跨越界面的晶粒组织;在钢/黄铜界面,温度较低、时间较短时,形成珠光体富集带;高温长时间扩散,Cu,Ni,Zn向Fe中扩散形成硬度较高的组织,使界面塑性下降。
陈明奎,陈伟,赵祖康[10](2001)在《白铜复合板的焊接工艺试验》文中研究说明
二、白铜复合板的焊接工艺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铜复合板的焊接工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SA-516 Gr.70+N04400复合板焊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材料化学成分 |
2 焊接性分析 |
2.1 热裂纹 |
2.2 热影响区渗透裂纹 |
2.3 焊接未熔合 |
2.4 弧坑裂纹 |
3 焊接材料选择 |
4 堆焊工艺评定试验 |
4.1 评定试板堆焊 |
4.2 理化试验 |
5 SA-516 Gr.70+N04400复合板焊接 |
5.1 坡口设计 |
5.2 N04400复层焊接 |
5.3 产品焊接 |
5.4 焊接试板化学成分检测 |
6 结束语 |
(2)极地凝析油船加热盘管全位置自动TIG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BFe10-1-1 铜镍合金管的性能及焊接性 |
1.2.1 BFe10-1-1 铜镍合金性能 |
1.2.2 BFe10-1-1 铜镍合金的焊接性 |
1.3 管道全位置焊接技术与设备研究现状 |
1.3.1 管道全位置焊接方法 |
1.3.2 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设备 |
1.3.3 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参数和焊缝成形优化 |
1.4 本课题来源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管道全位置自动TIG焊接设备及试验方法 |
2.1 管道全位置自动TIG焊接试验设备 |
2.1.1 焊接电源 |
2.1.2 焊接机头 |
2.2 管道全位置自动TIG焊接机头优化 |
2.2.1 焊枪角度调节机构 |
2.2.2 视觉监视机构 |
2.2.3 送丝姿态调节机构 |
2.3 BFe10-1-1 铜镍合金管全位置自动TIG焊接工艺 |
2.3.1 焊接材料 |
2.3.2 焊接试验方法及工艺参数 |
2.4 BFe10-1-1 铜镍合金管全位置焊接接头性能测试 |
2.4.1 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 |
2.4.2 焊接接头的水压测试 |
2.4.3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
2.4.4 焊接接头形貌及组织观察 |
2.4.5 焊接接头断口形貌观察 |
2.4.6 电子探针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焊时焊接参数对BFe10-1-1 铜镍合金管搭接焊缝成形的影响 |
3.1 管道全位置自动TIG焊焊缝成形机理分析 |
3.2 平焊时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1 峰值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2 基值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3 电弧电压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4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5 脉冲频率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6 脉冲占空比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7 焊接位置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Fe10-1-1 铜镍合金管全位置自动TIG搭接焊缝成形预测及优化 |
4.1 响应曲面法 |
4.2 建立焊缝成形响应模型 |
4.2.1 试验参数矩阵的建立 |
4.2.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4.2.3 模型的验证 |
4.3 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
4.3.1 0-180°焊接区间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
4.3.2 180 °-360°焊接区间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
4.4 焊接参数以及焊缝成形尺寸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Fe10-1-1 铜镍合金管全位置自动TIG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
5.1 脉冲频率对搭接接头组织的影响 |
5.2 脉冲频率对搭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
5.2.1 显微硬度 |
5.2.2 拉伸性能 |
5.2.3 拉伸断口形貌 |
5.3 对接接头组织研究 |
5.3.1 对接接头各区域微观组织观察 |
5.3.2 对接接头各区域组织晶粒大小研究 |
5.3.3 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各区域织构的演变 |
5.3.4 对接接头各区域组织晶界取向差分布 |
5.4 对接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
5.4.1 显微硬度 |
5.4.2 拉伸性能 |
5.4.3 拉伸断口形貌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BFe30-1-1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白铜合金简介及分类 |
1.2.1 白铜分类及表示方法 |
1.2.2 铁白铜性能及牌号 |
1.3 白铜合金的特性 |
1.3.1 耐腐蚀的特性 |
1.3.2 焊接特性 |
1.4 金属热变形行为研究概述 |
1.4.1 金属材料热变形行为常见研究方法 |
1.4.1.1 拉伸实验 |
1.4.1.2 扭转实验 |
1.4.1.3 单向压缩实验 |
1.4.2 热变形行为的影响因素 |
1.4.3 热变形组织演变机制 |
1.4.3.1 热变形过程中的硬化机制 |
1.4.3.2 热变形过程中的软化机制 |
1.5 热加工图理论的发展及特点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压缩试样的制备 |
2.3 高温压缩试验方案 |
2.4 金相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BFe30-1-1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 |
3.1 BFe30-1-1合金的真应力应变曲线 |
3.2 BFe30-1-1合金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的关系 |
3.3 BFe30-1-1合金流变应力与变形温度的关系 |
3.4 BFe30-1-1合金本构方程的建立及分析 |
3.4.1 BFe30-1-1合金本构方程模型选取 |
3.4.2 BFe30-1-1合金本构方程参数求解 |
3.5 BFe30-1-1合金热变形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 |
3.6 小结 |
第4章 BFe30-1-1合金的热加工图 |
4.1 热加工图的理论模型 |
4.1.1 动力学模型 |
4.2 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的热加工图 |
4.2.1 动态模型原理 |
4.2.2 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的失稳图理论 |
4.3 BFe30-1-1合金的热加工图构造 |
4.3.1 BFe30-1-1合金功率耗散图的建立 |
4.3.2 BFe30-1-1合金失稳图的构建 |
4.4 BFe30-1-1合金热加工图分析 |
4.4.1 BFe30-1-1合金在不同应变下的加工图 |
4.4.2 BFe30-1-1合金的安全加工通道 |
4.5 BFe30-1-1合金加工图个区域微观组织 |
4.5.1 BFe30-1-1合金加工图中流变失稳区的组织特征 |
4.5.2 BFe30-1-1合金加工图中加工安全区的组织特征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复杂铝白铜合金的热变形组织演变及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合金元素在铝白铜合金中的作用 |
1.2.1 Al |
1.2.2 Fe |
1.2.3 Cr |
1.2.4 Si |
1.2.5 其它合金元素 |
1.3 铝白铜合金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塑性加工 |
1.3.2 摩擦学性能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合金的制备 |
2.1.1 模具及设备 |
2.1.2 工艺过程及参数 |
2.2 挤压试验 |
2.2.1 模具及设备 |
2.2.2 工艺过程及参数 |
2.3 性能测试 |
2.3.1 力学性能测试 |
2.3.2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2.4 微观组织观察 |
2.4.1 金相组织观察 |
2.4.2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组织观察 |
第三章 Cr和Si对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成分设计 |
3.2 Cr和Si对 1.5Al含量铝白铜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铸态组织 |
3.2.2 退火态组织 |
3.2.3 挤压态组织 |
3.2.4 挤压后的力学性能 |
3.3 Cr和Si对 2.5Al含量铝白铜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铸态组织 |
3.3.2 退火态组织 |
3.3.3 挤压态组织 |
3.3.4 挤压后的力学性能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Al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机理 |
3.4.2 Cr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机理 |
3.4.3 Si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挤压工艺参数对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挤压温度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不同挤压温度下合金的微观组织 |
4.1.2 不同挤压温度下合金的力学性能 |
4.1.3 分析与讨论 |
4.2 挤压比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不同挤压比下合金的微观组织 |
4.2.2 不同挤压比下合金的力学性能 |
4.2.3 分析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金摩擦学性能研究 |
5.1 干摩擦条件下挤压工艺参数对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1.1 挤压温度对合金磨损量和摩擦系数的影响 |
5.1.2 挤压比对合金磨损量和摩擦系数的影响 |
5.1.3 磨损形貌与机理分析 |
5.2 干摩擦条件下合金与ZBAl1631.5 室温摩擦学性能对比 |
5.2.1 磨损量与摩擦磨损系数 |
5.2.2 磨损形貌 |
5.2.3 磨损机理分析 |
5.3 油摩擦条件下合金与ZBAl1631.5 室温摩擦学性能对比 |
5.3.1 磨损量和摩擦磨损系数 |
5.3.2 磨损形貌 |
5.3.3 磨损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微量合金元素对Cu-17Ni-3Al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铝白铜中主要组元的性质 |
1.2.1 铝白铜中的 Cu 元素 |
1.2.2 铝白铜中的 Ni 元素 |
1.2.3 铝白铜中的 Al 元素 |
1.3 微量合金元素在铝白铜中的作用 |
1.3.1 Fe 元素在铝白铜中的作用 |
1.3.2 Mn 元素在铝白铜中的作用 |
1.3.3 Si 元素在铝白铜中的作用 |
1.3.4 Ti 元素在铝白铜中的作用 |
1.3.5 Cr 元素在铝白铜中的作用 |
1.4 国内外铝白铜合金的发展概括 |
1.4.1 变形铝白铜的发展概况 |
1.4.2 铸造铝白铜的发展概况 |
1.5 课题来源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1 材料制备 |
2.1.2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2.2 添加单一合金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2.1 X 合金组织的特点 |
2.2.2 Fe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2.3 Mn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2.4 Cr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2.5 Si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2.6 单一合金元素对 X 合金基体第二相的影响 |
2.3 添加两个合金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3.1 Fe 和 Mn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3.2 Fe 和 Cr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3.3 Fe 和 Si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4 添加三个合金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4.1 Fe、Cr、Mn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4.2 Fe、Cr、Si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4.3 Fe、Si、Mn 元素对 X 合金组织的影响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3.1.1 材料制备 |
3.1.3 性能测试方法 |
3.1.4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3.2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3.1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摩擦系数的影响 |
3.3.2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磨损体积和磨痕深度的影响 |
3.3.3 微量合金元素对 X 合金磨损形貌的影响 |
3.4 分析讨论 |
3.4.1 合金强化机制分析 |
3.4.2 合金摩擦磨损机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热挤压变形高强耐磨Cu-17Ni-3Al-X合金的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铜镍合金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1 力学性能 |
1.2.2 耐磨性能 |
1.2.3 腐蚀性能 |
1.3 铜镍合金塑性变形的研究进展 |
1.3.1 热塑性变形 |
1.3.2 热挤压变形 |
1.4 Cu-Ni-Al 系合金塑性变形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来源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挤压试验 |
2.2.1 试样制备 |
2.2.2 挤压模具及其设备 |
2.2.3 热挤压工艺参数 |
2.2.4 热挤压工艺 |
2.3 微观组织分析 |
2.4 力学性能测试 |
2.5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挤压工艺对 Cu-17Ni-3Al-X 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铸态合金的微观组织 |
3.2 挤压温度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挤压温度对合金宏观形貌的影响 |
3.2.2 挤压温度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3.2.3 挤压温度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挤压比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挤压比对合金宏观形貌的影响 |
3.3.2 挤压比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3.3.3 挤压比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分析讨论 |
3.4.1 挤压温度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
3.4.2 挤压比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挤压工艺对 Cu-17Ni-3Al-X 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4.1 干摩擦条件下挤压温度对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4.1.1 挤压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1.2 挤压温度对磨损体积的影响 |
4.1.3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1.4 载荷对摩擦体积的影响 |
4.2 油润滑条件下挤压温度对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4.2.1 挤压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2.2 挤压温度对磨损体积的影响 |
4.2.3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2.4 载荷对磨损体积的影响 |
4.3 干摩擦条件下挤压比对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4.3.1 挤压比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3.2 挤压比对磨损体积的影响 |
4.3.3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3.4 载荷对磨损体积的影响 |
4.4 油润滑条件下挤压比对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4.4.1 挤压比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4.2 挤压比对磨损体积的影响 |
4.4.3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4.4.4 载荷对磨损体积的影响 |
4.5 磨损表面形貌与机理分析 |
4.5.1 干摩擦条件下的磨损形貌 |
4.5.2 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形貌 |
4.5.3 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核电站BOP厂房的地下防水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防水材料的选择 |
2 基层处理 |
3 防水层的施工处理 |
3.1 底涂 |
3.2 卷材的合理铺贴 |
3.3 对平面与立面进行防水交接处理 |
3.4 阴阳角卷材的具体处理 |
3.5 防水层的检查修补 |
4 防水保护层施工 |
(8)高强耐磨Cu-17Ni-3Al-X合金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耐蚀铜镍合金研究进展 |
1.3 铜镍合金腐蚀研究国内外概况 |
1.3.1 铜镍合金常见腐蚀类型的研究 |
1.3.2 铜镍合金腐蚀机理的研究 |
1.3.3 铜镍合金耐腐蚀性能因素的研究 |
1.4 Cu-Ni-Al 系铜镍合金腐蚀性能研究概况 |
1.5 课题来源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铸锭组织观察和成分测试 |
2.3 浸泡腐蚀 |
2.3.1 浸泡试样 |
2.3.2 试验装置 |
2.3.3 试验方法 |
2.3.4 腐蚀试样微观形貌观察 |
2.3.5 腐蚀速率计算 |
2.4 电化学测试 |
2.4.1 样品制备 |
2.4.2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
2.5 中性盐雾加速试验 |
2.5.1 样品制备 |
2.5.2 试验装置及参数设定 |
2.5.3 试验周期 |
2.5.4 腐蚀样品微观形貌的观察 |
2.6 扫描电镜观察 |
2.7 XRD 分析 |
2.8 XPS 分析 |
第三章 Cu-17Ni-3Al-X 合金铸件的组织特征及其对腐蚀性能的影响 |
3.1 铸锭的组织与成分 |
3.1.1 铸锭宏观组织 |
3.1.2 合金微观组织 |
3.1.3 合金成分偏析 |
3.2 不同组织特征的合金耐腐蚀性能 |
3.2.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3.2.2 不同组织特征合金的腐蚀速率 |
3.2.3 不同组织特征合金的腐蚀形貌 |
3.2.4 组织特征对合金耐腐蚀性能影响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u-17Ni-3Al-X 合金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
4.1 腐蚀时间对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
4.1.1 宏观腐蚀形貌 |
4.1.2 微观腐蚀形貌 |
4.1.3 腐蚀产物成分 |
4.1.4 腐蚀速率 |
4.2 溶液pH 值对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
4.2.1 腐蚀形貌 |
4.2.2 腐蚀产物 |
4.2.3 腐蚀速率 |
4.2.4 极化曲线 |
4.2.5 不同pH 值溶液中的合金腐蚀行为分析 |
4.3 溶液Cl-浓度对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
4.3.1 腐蚀形貌 |
4.3.2 极化曲线 |
4.4 Cu-17Ni-3Al-X 合金在中性盐雾中腐蚀行为 |
4.4.1 腐蚀速率 |
4.4.2 腐蚀形貌 |
4.4.3 腐蚀产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u-17Ni-3Al-X 合金与三种铝青铜腐蚀行为的对比研究 |
5.1 合金的显微组织 |
5.2 电化学测试 |
5.2.1 开路电位测试 |
5.2.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5.2.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5.3 盐水浸泡试验 |
5.3.1 腐蚀速率 |
5.3.2 腐蚀形貌 |
5.4 中性盐雾加速试验 |
5.4.1 腐蚀形貌 |
5.4.2 腐蚀产物 |
5.5 四种铜合金腐蚀行为分析 |
5.5.1 腐蚀产物膜 |
5.5.2 腐蚀原电池 |
5.5.3 表面耐蚀相的富集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白铜/钢双金属管的瞬间液相扩散连接(论文提纲范文)
0 序 言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抗剪强度与弯曲次数 |
2.2 结合区的组织和成分与显微硬度 |
2.3 原子扩散与组织转变分析 |
4 结 论 |
四、白铜复合板的焊接工艺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SA-516 Gr.70+N04400复合板焊接工艺研究[J]. 刘玉祥. 焊管, 2021(12)
- [2]极地凝析油船加热盘管全位置自动TIG焊技术研究[D]. 廖宝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BFe30-1-1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D]. 骆浩东.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3)
- [4]复杂铝白铜合金的热变形组织演变及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 吴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微量合金元素对Cu-17Ni-3Al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翁远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热挤压变形高强耐磨Cu-17Ni-3Al-X合金的组织性能研究[D]. 谭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7]核电站BOP厂房的地下防水施工技术研究[J]. 郑文举. 科技资讯, 2012(02)
- [8]高强耐磨Cu-17Ni-3Al-X合金腐蚀行为研究[D]. 辛保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白铜/钢双金属管的瞬间液相扩散连接[J]. 刘世程,陈汝淑,刘德义. 焊接学报, 2007(01)
- [10]白铜复合板的焊接工艺试验[J]. 陈明奎,陈伟,赵祖康. 焊接技术,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