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及其利用

学习动机及其利用

一、学习动机及其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闰彩[1](2021)在《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L市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应该关注生活,生活化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尤其适用于语言类课程中。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能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语言,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小学英语教学强调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的英语教学往往脱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这与生活化的理念背道而驰。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生活化教学相关研究的搜集、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生活教育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阐述了在农村小学实施英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访谈及课堂观察对L市具有代表性的C小学英语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问卷主要调查对象为C小学3-6年级师生,对该校21名英语教师(包括兼任英语教师)及随机挑选的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问卷分别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运用情况、学生喜欢的英语授课方式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四个维度进行调查;教师问卷涉及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了解程度、教师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运用情况及学校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态度四个维度。受小学生心理成熟、研究主题等因素的影响,研究选取C小学10位英语教师(包括兼任英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教师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理解、教师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对实施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建议四个维度。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当前L市C小学在实施英语生活化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教学目标偏重应试,脱离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城市化,远离农村生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以及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时机不佳等,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发掘生活化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以及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

姚远[2](2021)在《异构迁移学习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且这些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等特点。如何对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知识迁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迁移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框架应运而生。其利用一个或多个辅助领域(即源领域)的大量有类标数据的知识,帮助相关却类标稀缺领域(即目标领域)的数据进行学习,进而建立出可靠的学习模型。目前大多数迁移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构场景中,即源领域和目标领域数据具有相同的特征表示。虽然同构迁移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同构迁移学习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在异构场景中,即源领域和目标领域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示。在实际应用中,异构场景也较为普遍。例如,源领域和目标领域数据分别是采用不同语言撰写的文章。因此,为了补足同构迁移学习的短板,本文以异构迁移学习为研究对象,围绕单源异构迁移学习和多源异构迁移学习两个层面逐步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总结如下:(1)针对单源异构迁移学习中领域内部判别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判别式联合分布自适配方法。该方法利用线性特征变换寻找一个最优的公共子空间,使得在此空间中可以同时提升领域内部的判别性以及领域之间的迁移性。在寻找到最优公共子空间以后,最近邻分类器被用于分类目标领域的无类标数据。在多组跨领域分类任务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源领域和目标领域内部的判别能力。(2)针对单源异构迁移学习中特征适配与分类交替执行时,最优化过程不太稳定的问题,提出判别式分布对齐框架。该框架在利用跨领域有类标数据学习一个自适配分类器的同时,不仅明确缩减了领域之间分布的差异,而且显示增强了领域内部的可分性。基于该框架,线性投影函数和两种不同的损失函数分别被载入其中,进而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法。在多组跨领域分类任务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的分类准确率显着超越了交替执行特征适配与分类的方法。(3)针对单源异构迁移学习中线性特征变换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柔性迁移网络。该网络利用非线性特征变换学习一个最优的公共子空间,在匹配领域之间判别面方向的同时,减小了领域之间分布的差异。为了尽可能消除负迁移的影响,该网络采用目标领域无类标数据的软类标信息对领域之间的条件分布进行对齐。此外,由于软类标的准确性会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因此该网络又引入一个自适应的系数去不断提升软类标的重要程度。在多组跨领域分类任务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的分类准确率显着超越了采用线性特征变换的方法。(4)针对多源异构迁移学习中多个源领域较难有效适配的问题,提出条件加权对抗网络。该网络利用非线性特征变换搜寻一个最优的公共子空间,通过对抗地学习特征变换器、领域鉴别器以及分类器来进行适配和分类。此外,为了深入刻画不同源领域的重要程度,该网络引入一个精妙的条件加权机制,其不仅根据每个源领域与目标领域之间条件分布的差异来为每个源领域分配相应的权重,而且减小了所有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条件分布的差异。在多组跨领域分类任务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可以较好地将多个异构源领域的知识迁移至目标领域。总体而言,本文紧扣异构迁移学习,分别提出判别式联合分布自适配方法、判别式分布对齐框架、柔性迁移网络以及条件加权对抗网络。在多组跨领域分类任务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望为异构迁移学习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党佳瑛[3](2021)在《ARCS动机模型下的初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佩瑶[4](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指出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赵睿童[5](2021)在《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课程资源是保证化学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2017版(2020修订)的高中化学课标明确指出不同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蒙古族拥有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然而目前这些课程资源却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如果它们被合理地应用到蒙古族地区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反映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区域特色,使蒙古族地区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活化、兴趣化和情境化,还可以促进化学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从而传承与发扬蒙古族文化。因此,对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成了现实之需。本研究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尝试开发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期达到上述效果。本研究在梳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并根据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流程,然后结合实际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案例;最后以两个无显着性差异的平行班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设计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等内容,重点综述国内外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从理论层面了解现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接着通过教师问卷和教师访谈从实践层面了解当前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和化学课程资源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以杜威-经验课程思想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对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该部分首先将蒙古族文化按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分析与分类;接着通过对不同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化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与教材进行衔接,整理出每种蒙古族文化对应的化学课程资源表;最后通过整合开发出的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化学课程资源,选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与金属材料》单元设计出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和常规教学设计。第四部分: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实践研究。该部分将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教学设计和常规教学设计应用到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教学班级展开教学实证。实证结束后,以单元试卷测试、学生问卷和师生访谈的形式对其成效进行检验。第五部分:针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路,同时也为落实基于蒙古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郑旭[6](2021)在《重庆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末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步伐逐步加速,城市的迅速发展和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风貌和景观的趋同性与城市近现代公园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淡化等问题愈见显着,同时景观遗产历史功能与现实功能的不统一,以及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不完善也成为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大难题。近年来,重庆作为新一线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改造和完善历史遗迹,开辟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重庆市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拥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和旅游胜地,同时重庆历史名园管理政策的实施也为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全新要求。为了缓解重庆城市发展和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突出矛盾,激发城市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的活力,延续景观遗产的生命力,本文以重庆渝中区鹅岭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IPA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梳理鹅岭公园时空变迁特征、分析景观遗产的价值特征、调查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总结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最后提出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改造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探讨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价值相关理论,包括对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价值构成的梳理以及价值评价方法和标准的构建,价值的构成有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生态价值共五类价值,价值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文献考证以及构建价值评价标准,其中评价标准将公园景观遗产的五类价值中,每一类价值建立3~5个子标准,为后文鹅岭公园景观遗产的价值判断提供理论依据。阐述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理论,包括保护与利用的内容和方法,为后文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改造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梳理重庆近现代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分析重庆近现代公园的特征,为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提供背景基础。对鹅岭公园景观遗产分别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和市场经济改革后时期进行时代变迁的特征的纵向分析,同时从景观轴线、功能分布、园路分布、植被分布、水体分布、建筑设施和其他共七个方面对公园整体空间变迁的特征进行横向分析,明确鹅岭公园整体空间结构变迁的特征。通过梳理鹅岭公园景观遗产资源,分类汇总得到历史性、人文性和自然性景观遗产,依据景观遗产价值评价标准,利用AHP法得到价值指标权重,并结合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的方式对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价值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公园景观遗产整体空间变迁特征和景观遗产价值的分析,以明确鹅岭公园景观遗产的价值特征。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式对鹅岭公园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IPA四象限分析法进行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分析,分别得到景观遗产价值与保护情况、价值与利用情况的四象限图,然后将两个四象限图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到不同价值、不同保护与利用情况的景观遗产的八种类型,均分布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的景观遗产以保护现状为主,不用进行过多干预,其他景观遗产中价值较高的景观遗产以重点改进为主,价值较低的景观遗产以次重点改进为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包括四点:第一是系统性;第二是原真性;第三是可持续性;第四是分类性。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改造策略分为规划层面(即公园景观遗产整体)和设计层面(即公园景观遗产个体),规划层面上的改造第一完善和恢复景观轴线;第二是建设和调整功能布局;第三是建设文化主题游线;第四是加强植物艺术观赏布局;第五是加强水体之间的联系;第六是完善灯光夜景系统;设计层面上的改造需要重点改进的景观遗产总体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完善和恢复,需要次重点改进的景观遗产总体应在以利用为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功能替换和景观的打造。

舒畅[7](2021)在《移动边缘计算中的任务卸载及部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的飞速发展,物联网终端用户对于计算和传输的需求也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趋势,此种发展趋势推动了新型计算范式——边缘计算的发展。在边缘计算中,边缘计算运营商将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边缘服务器部署于靠近终端用户的位置,用户将其计算密集型任务上传至边缘服务器,任务经过边缘服务器处理后,相关结果再返回至终端用户。通过这样的过程,任务的完成时间和终端用户的能耗都能得到显着降低。在此过程中,用户任务卸载、边缘网络资源分配和终端设备任务分配是影响边缘计算执行效率的三个关键因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用户任务卸载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用户何时将任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卸载至哪个边缘服务器中,以此降低用户服务的总时延。但是在现有关于任务卸载的工作中,往往没有考虑任务的拓扑结构以及子任务在服务器中的时序调度等影响的因素,从而导致现有任务卸载效率的降低;边缘网络资源分配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优化服务功能部署位置以及每个功能所分配资源的大小,以此提高边缘网络资源利用率。但是在现有边缘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工作中,大多没有考虑用户地理位置分布、无线信道时变性以及无线节点覆盖范围等影响的因素,从而造成边缘计算资源和传输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终端设备任务分配问题是D2D网络中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其旨在通过合理的任务分配策略,提高D2D边缘网络的整体服务效率。但是在现有D2D边缘网络中的任务分配研究工作中,往往没有考虑到任务所需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于任务分配策略的影响,从而造成导致D2D边缘网络整体处理能力的下降。为此,本文将针对现有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展开研究。1.用户任务卸载策略。现有任务卸载策略往往忽略了任务的拓扑结构,而将任务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卸载,此种策略将会错失任务内部细粒度的子任务卸载调度的可能,并且其不能充分挖掘边缘网络资源,从而降低了任务卸载的效率。为此,本文通过综合考虑1)任务的拓扑结构中子任务的相互依赖关系,2)边缘服务器的异构性,3)边缘网络中无线信道的干扰,提出了一种轻量且高效的多用户卸载策略,其可将子任务卸载至最合适的边缘服务器中以降低任务的总体完成时间。该工作已发表在JCR一区期刊IEEE Internet-of-Things Journal和CCF B类会议IEEE SECON 2019上。2.边缘网络资源分配策略。现有关于边缘资源分配策略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边缘用户的地理位置分布和无线传输信道时变性对资源分配的影响,从而不能实现高效的边缘资源利用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边缘网络资源分配策略,其有两个显着的特征:1)我们首先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降低了无线信道时变性对边缘网络中资源分配的影响。2)我们利用边缘网络多接入的特点,调整用户的接入策略,提高边缘网络资源利用率。以上两个工作已发表在JCR一区期刊IEEE Internet-of-Things Journal与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上。考虑到大规模物联网中的终端设备地理位置较为分散,且随着网络通信速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无线接入节点覆盖范围的降低,现有的移动计算框架不再适用。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移动边缘服务器提供高效资源共享的框架。该框架通过分离任务接收和任务回传过程,使得服务器任务处理和服务器移动并行化,以此提高了所有任务的执行效率和边缘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3.终端设备任务分配策略。在现有D2D边缘网络中的任务分配问题中,通常假设任务处理时间是已知或者可以准确估计的,但实际上任务的处理时间在任务处理完成前往往是未知的,更重要的是,同一任务在不同的场景中的处理时间也存在差异,此种差异将会导致卸载策略性能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在D2D边缘网络中考虑任务处理时间不确定性的任务概率卸载策略,其中我们首先通过分析影响任务处理时间的因素,使用概率模型表征了边缘网络中典型应用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随后我们将此概率模型应用至多用户卸载博弈中,提高了D2D网络中的任务完成率。并通过分析此博弈过程的结构特征,从理论上证明其收敛性和收敛速度。

任长秋[8](2020)在《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股份经济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农产品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为研究对象,基于引进农产品加工业FDI可能促进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进而提高本土企业绩效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随时间变化的样态是什么?溢出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旨在揭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框架,以便更好的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引资工作并加快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速度。1、本论文应用FDI技术溢出、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理论知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和大量统计资料,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和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对FDI理论进行回顾并调研FDI技术溢出的相关文献。本文首先界定FDI技术溢出的基本概念,并回顾它的重要理论基础。然后,围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制、FDI技术溢出经验证据、农业领域FDI研究,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领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展开文献调研,进而为本研究的视角选择、理论阐述、方法选择、创新点凝练等提供充足的文献支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现有文献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主要从静态视角提出,回答FDI技术溢出是否存在,而未涉及FDI技术溢出的时间问题。因此,本文一方面拓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理的时间维度,另一方面借鉴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多种理论视角,对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效应做出理论推导。本文进一步从机会、动机和能力的维度构建影响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整体框架模型,分别选择2个代表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论证它们对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速度快慢的作用机理。(2)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FDI投资情况,并初步探索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统计数据基础上,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FDI利用现状、发展趋势、特点等,并在宏观层面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FDI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3)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和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及清洗,以及数据匹配工作,并围绕本研究理论推导的验证,进行模型构建、样本选择、变量测量等工作。(4)实证结果部分。这部分采用规范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提出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溢出速度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2、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从理论上看,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会随着进入我国的时间长短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我国的时间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能获得的技术外溢也会降低,呈逐渐减弱的发展态势。(2)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因素可以纳入一个整体的“机会—动机—能力”分析框架中。机会、动机和学习能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首先要有获得学习FDI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才能快速学习农产品加工业FDI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但这种机会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本土企业的良好绩效和生产效率,需要本土企业积极主动的寻求和利用这种机遇,而这取决于本土企业的学习动机。最后,有了机会和学习动机,本土企业还需要学习能力去实施学习。当三者都具备时FDI技术溢出才可能发生,并且学习速度和FDI技术溢出才会加快。(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近20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产业发展在细分行业和区域上都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1999—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的TFP平均增长率为4.18%,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以及就业分别增加5.81%,5.93%和1.87%。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农产品加工细分行业和区域上也呈现不均衡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东部沿海省份。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的FDI和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关系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是推动行业TFP增长的原因,而TFP增长不一定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的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对TFP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在滞后5期之后,农产品加工业TFP的变化有约20%来自于其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方差分析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每增加1个单位,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的销售收入、出口和就业人数分别增加35.5%,10.5%和31.7%。(4)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的技术外溢成正比关系,但随着FDI进入时间增加,这种正向作用的边际收益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FDI比来自港澳台农产品加工业FDI的技术溢出速度快,农产品加工业FDI有节奏进入比无节奏进入的技术溢出速度快,但它不调节前向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的作用。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从农产品加工业FDI获得技术溢出速度快,要素市场扭曲负向调节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但是不调节前向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正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地理距离负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3、可能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FDI研究的一般情况来看,传统FDI研究大多采取静态、截面、瞬时视角去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考察FDI技术溢出的时间维度,即动态视角,并以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为行业背景。(2)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本文从时间维度视角重新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并采用多理论视角丰富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FDI影响因素作用框架,增强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行业及地域关联性,进而极大的拓展现有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内涵、广度和深度。最后,本文除讨论行业内溢出效应,同时还将考虑行业间的溢出时间效应问题,这也是现有研究较少涉猎的范畴。(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作为样本观测对象,克服了宏观层面、行业层面研究对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异质性特征,使得研究结论更贴近企业决策主体,进而可望获得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研究中引入多种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最后,对于农业企业绩效的测量,将同时采用企业总产值和创新绩效指标。这种做法既沿袭了FDI研究的传统,同时更体现了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企业创新现实需求,也确保了本研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徐国文[9](2020)在《新型网络环境下数据安全的核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群智感知(Crowdsensing)等新型网络环境的发展,这些新型架构已经成为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然而,新型网络环境下数据安全与隐私威胁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规模化。这对数据的安全采集、存储与使用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来说,在数据的安全采集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需要用户与服务器在线交互,无法满足在异常网络下支持用户离线的数据采集;在数据的安全存储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基于文本类型的数据存取,对于空间数据和DNA数据的安全检索方案较少,且存在效率低、访问控制弱以及查询功能单一等问题;在数据的安全使用阶段,尤其在基于大规模数据集的深度神经网络训练方面,现有的训练技术未考虑训练过程中计算结果的可验证性和用户数据质量的不一致性问题。针对上述挑战,本文研究新型网络环境(聚焦于云计算和群智感知)下数据在采集、存储和使用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数据采集阶段安全的真值发现技术:(1)提出一种在单云配置下安全且支持用户离线的真值发现方案EPTD。该方案可实现在单服务器环境下支持用户离线的真值发现。除此之外,我们设计了一种双重数据混淆机制,其可以保证在真值发现过程中用户原始数据和权重的隐私性。(2)提出一种安全高效且支持结果验证的真值发现方案V-PATD。该方案可以高效地验证服务器聚合结果的完整性。除此之外,所设计的可验证方案满足公开可验证性、支持多数据源性、支持非固定的外包函数以及易扩展性。另一方面,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本地差分隐私的数据扰动方案,其不仅可保证单个数据的隐私性,同时保留了混淆数据和原始数据在统计性质上的不变性。2.数据存储阶段的可搜索加密技术:(1)提出一种支持任意几何区域内细粒度访问控制的范围搜索方案EGRQ。与现有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以显着降低索引和陷门生成过程中的本地存储开销。除此之外,我们构造了基于多项式的访问控制策略,其可以实现密文环境下对搜索用户细粒度的访问控制,从而保证每个用户只能访问其被授权的数据。(2)提出一种高效且支持细粒度访问控制和布尔查询的DNA相似度查询方案EFSS。在EFSS中,我们首次设计出一种安全的近似算法,其可将密文环境下DNA序列之间的编辑距离计算问题转化为二者的集合对称差计算问题。这可以显着减少密文下需要匹配的元素数量。此外,我们构造了一种高效的基于多项式的访问控制策略,其可以实现密文环境下对搜索用户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布尔搜索方法来实现复杂的布尔查询,如对基因进行“AND”和“NO”的混合查询。3.数据使用阶段安全的深度学习技术:(1)提出一种安全且支持对服务器计算结果可验证的方案Verify Net。该方案可实现在用户可接受的计算开销下验证服务器返回结果的正确性。除此之外,我们提出了一种对本地梯度的双重混淆方案,其可以保证在分布式学习过程中用户本地梯度的机密性。除此之外,该方案支持部分用户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的异常退出,并保证在用户离线的情况下依旧可执行密文下的梯度聚合。(2)提出一种不规则用户下安全高效的深度学习训练方案PPFDL。该方案可实现对用户的梯度、可靠性以及聚合结果的隐私保护。此外,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策略去实现对每一个用户的权重(即可靠性)分配。对于权重低的用户,降低其生成的梯度在聚合运算中的比例,从而降低不规则用户对训练的负面影响。PPFDL同样支持部分用户在训练过程中的异常退出,并保证在一定量用户退出的前提下协议的顺利执行。对于上述的所有方案,我们都进行了充分的安全性分析,并证明了上述方案在已定义的威胁模型下的安全性。除此之外,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以及与现有方案的对比,论证了我们提出的方案在性能方面的优势。

葛小雨,黄谦,荀阳,刘天彧,李帅然[10](2020)在《利用体育类APP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以广泛使用体育类APP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发现并验证了影响利用体育类APP开展体育锻炼意愿的相关因素,并对不同运动习惯群体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当个体对利用体育类APP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越强烈的自发性动机时,其对于对使用体育类APP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主观规范影响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感越高,利用体育类APP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也会越强烈,且锻炼频率、锻炼组织形式和每次APP使用时长等运动习惯不同的群体间利用体育类APP开展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学习动机及其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动机及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L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2.国内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2.二语习得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4.案例分析法
一、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生活化教学
        2.英语生活化教学
        3.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
    (二)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2.有利于丰富教师英语教学资源
        3.有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4.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1.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三)问卷结果分析
        1.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2.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四)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2.教师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理解
        3.教师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情况
        4.教师对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5.对访谈内容的总结与反思
    (五)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1.课堂教学案例展示
        2.对课堂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反思
三、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偏重应试,脱离学生生活
        2.教学内容城市化,远离农村生活
        3.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4.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时机不佳
    (二)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
        2.教师方面
        3.学生方面
四、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改进策略
    (一)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1.充分研读《课标》要求
        2.关注学生实际需求
    (二)发掘生活化教学内容
        1.开发农村英语教学资源
        2.依据农村生活处理教材
        3.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集体教研
    (三)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1.营造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教学环境
        2.开展以口语交际为主的英语教学活动
    (四)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生活化
        2.评价方式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异构迁移学习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描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同构迁移学习
        1.3.2 异构迁移学习
    1.4 相关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工作及创新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判别式联合分布自适配的单源异构迁移学习方法
    2.1 引言
    2.2 判别式联合分布自适配方法
        2.2.1 模型构建
        2.2.2 模型最优化
        2.2.3 时间复杂度分析
        2.2.4 与现有方法的对比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实验数据
        2.3.2 实验设置与基线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消融研究分析
        2.3.5 特征可视化分析
        2.3.6 参数敏感性与收敛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判别式分布对齐的单源异构迁移学习方法
    3.1 引言
    3.2 判别式分布对齐框架
        3.2.1 框架构建
        3.2.2 框架实例化
        3.2.3 时间复杂度分析
        3.2.4 与现有方法的对比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实验数据
        3.3.2 实验设置与基线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消融研究分析
        3.3.5 特征可视化分析
        3.3.6 性能稳定性分析
        3.3.7 参数敏感性与收敛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柔性迁移网络的单源异构迁移学习方法
    4.1 引言
    4.2 柔性迁移网络
        4.2.1 分类损失
        4.2.2 柔性最大均值差异损失
        4.2.3 全局最优化目标
        4.2.4 与现有方法的对比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数据
        4.3.2 实验设置与基线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3.4 消融研究分析
        4.3.5 特征可视化分析
        4.3.6 参数敏感性与收敛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条件加权对抗网络的多源异构迁移学习方法
    5.1 引言
    5.2 条件加权对抗网络
        5.2.1 异构特征变换
        5.2.2 对抗分布对齐
        5.2.3 多源条件加权
        5.2.4 全局最优化目标
        5.2.5 与现有方法的对比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实验数据
        5.3.2 实验设置与基线方法
        5.3.3 实验结果
        5.3.4 消融研究分析
        5.3.5 特征可视化分析
        5.3.6 加权机制分析
        5.3.7 噪声检测
        5.3.8 多源分析
        5.3.9 参数敏感性与收敛性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文常用符号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教学案例
        3.教学模式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2.依据高中生特点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评价与反思
    (三)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5)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文献综述
3.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4.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思路
5.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
    5.3 调查实施
    5.4 问卷的回收与检验
    5.5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6 调查结果总结
6.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原则
    6.1 .针对性原则
    6.2 民族性原则
    6.3 情境性原则
    6.4 探究性原则
7.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
    7.1 蒙古族物质文化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7.2 蒙古族精神文化中的化学课程资源
    7.3 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与教材对照表
    7.4 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教学设计
8.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实证研究
    8.1 研究设计
    8.2 教学实证结果与数据分析
9.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重庆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近现代公园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近现代公园
        2.1.2 景观遗产
    2.2 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价值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遗产价值构成
        2.2.2 景观遗产价值评价
    2.3 近现代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理论研究
        2.3.1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容
        2.3.2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鹅岭公园景观遗产时空变迁与价值研究
    3.1 重庆近现代公园建设发展与特征
        3.1.1 重庆近现代公园建设与发展
        3.1.2 重庆近现代公园特征
    3.2 鹅岭公园概况与景观遗产资源
        3.2.1 地理位置
        3.2.2 历史沿革
        3.2.3 景观遗产资源
    3.3 鹅岭公园景观遗产时空变迁研究
        3.3.1 时代变迁
        3.3.2 空间变迁
        3.3.3 小结
    3.4 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价值研究
        3.4.1 问卷设计
        3.4.2 数据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4.1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统计
    4.2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4.2.1 景观遗产保护问题分析
        4.2.2 景观遗产利用问题分析
        4.2.3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综合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及改造策略
    5.1 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
        5.1.1 系统性
        5.1.2 原真性
        5.1.3 可持续性
        5.1.4 分类性
    5.2 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改造策略及设计实践
        5.2.1 规划层面
        5.2.2 设计层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移动边缘计算中的任务卸载及部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边缘计算
        1.1.2 边缘计算中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考虑任务依赖性的多用户卸载
        1.2.2 边缘服务器资源优化问题
        1.2.3 D2D网络中考虑任务处理时间不确定性的任务分配问题
    1.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 边缘计算中的任务切分策略和卸载策略
        2.1.1 边缘计算的任务卸载策略
        2.1.2 边缘计算的任务划分策略
    2.2 边缘网络中的资源分配策略
        2.2.1 虚拟网络功能部署问题
        2.2.2 多接入边缘网络中的资源分配问题
        2.2.3 大规模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部署问题
    2.3 D2D网络中的任务分配策略
第三章 边缘网络中考虑任务依赖性的多用户卸载
    3.1 机遇与挑战
    3.2 系统建模
        3.2.1 边缘网络中通信和计算建模
        3.2.2 子任务卸载策略建模
    3.3 子任务卸载策略
        3.3.1 EFO算法
        3.3.2 多用户异构服务器场景中的EFO算法
        3.3.3 分布式EFO算法
    3.4 性能评价
        3.4.1 实验设计
        3.4.2 分布式卸载算法DEFO的收敛性评价
        3.4.3 分布式DEFO算法比较
        3.4.4 任务DAG拓扑结构对卸载效率的影响
        3.4.5 子任务卸载策略扩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接入边缘网络中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资源分配策略
    4.1 机遇与挑战
    4.2 研究动机
    4.3 系统建模
        4.3.1 多接入网络模型
        4.3.2 资源部署问题建模
    4.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服务部署算法
        4.4.1 问题概述
        4.4.2 利用深度强化学习的必要性
        4.4.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服务部署算法
        4.4.4 递增服务部署策略
    4.5 研究动机
    4.6 性能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大规模物联网的移动资源共享框架
    5.1 机遇与挑战
    5.2 研究动机
        5.2.1 超高速无线连接的边缘计算及其特性
        5.2.2 MESF的核心思想
    5.3 系统模型和问题表述
        5.3.1 系统模型
        5.3.2 路径规划和任务处理调度
        5.3.3 问题建模
    5.4 算法设计
        5.4.1 PTS算法中的路径规划
        5.4.2 PTS算法中的任务调度
    5.5 性能评价
        5.5.1 实验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2D网络中考虑任务处理不确定性的任务卸载
    6.1 机遇与挑战
    6.2 研究动机
    6.3 基于实测数据的任务处理时间概率建模及任务完成率推导
        6.3.1 基于实测数据的任务处理时间概率模型
        6.3.2 任务完成率建模
    6.4 针对任务处理时间不确定性的任务卸载策略
        6.4.1 系统建模
        6.4.2 势博弈构造
        6.4.3 基于博弈论的分布式任务卸载策略
    6.5 性能评价
        6.5.1 实验设计
        6.5.2 Mature算法收敛性研究
        6.5.3 Mature算法性能评估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资料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FDI的内涵及理论解释
        2.1.1 FDI概念
        2.1.2 FDI动因的理论解释
    2.2 FDI技术溢出内涵及作用机理
        2.2.1 FDI技术溢出的内涵
        2.2.2 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
    2.3 FDI技术溢出的经验证据
        2.3.1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支持证据
        2.3.2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不支持证据
    2.4 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
    2.5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相关研究
        2.5.1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使用政策及直接效应研究
        2.5.2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6 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第3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时间效应概念
    3.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及辨析
        3.2.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
        3.2.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辨析
    3.3 FDI技术溢出“四点论”的时间效应拓展
        3.3.1 竞争效应的时间作用
        3.3.2 模仿—示范效应的时间作用
        3.3.3 人员流动效应的时间作用
        3.3.4 关联效应的时间作用
    3.4 基于多理论视角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形成机理
        3.4.1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
        3.4.2 基于技术追赶理论视角
        3.4.3 基于时间压缩不经济理论视角
        3.4.4 基于“干中学”理论视角
        3.4.5 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视角
    3.5 基于“机会—动机—能力”模型的FDI技术溢出时间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模型构建
        3.5.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框架
        3.5.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机会因素—FDI来源地及进入节奏的作用机理
        3.5.3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动机因素—企业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理
        3.5.4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能力因素—技术距离和地理距离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其FDI利用现状分析
    4.1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4.1.1 农产品加工业定义
        4.1.2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4.1.3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和区域发展情况
        4.1.4 农产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4.2 农产加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4.2.3 建立VAR模型
        4.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5 方差分解
    4.3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现状
        4.3.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历史考察
        4.3.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行业及区域分布
        4.3.3 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情况
    4.4 FDI对农业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4.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分析
        4.4.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数据匹配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匹配
    5.3 样本选择与变量测量
        5.3.1 样本选择
        5.3.2 变量测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实证结果
    6.1 描述性统计
    6.2 主效应检验
        6.2.1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的影响
        6.2.2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6.3 影响因素检验
        6.3.1 基于学习机会视角的检验
        6.3.2 基于学习动机视角的检验
        6.3.3 基于学习能力视角的检验
    6.4 内生性及稳健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模糊匹配主体功能的 Java 源程序及实现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9)新型网络环境下数据安全的核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1 数据采集阶段安全的真值发现技术
        1.2.2 数据存储阶段的可搜索加密技术
        1.2.3 数据使用阶段安全的深度学习技术
        1.2.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真值发现算法
    2.2 安全的KNN内积算法
    2.3 差分隐私技术
        2.3.1 集中式差分隐私技术
        2.3.2 本地差分隐私技术
    2.4 密码学相关知识介绍
        2.4.1 Shamir秘密分享协议
        2.4.2 Diffie-Hellman密钥协商
        2.4.3 认证加密
        2.4.4 保序加密
        2.4.5 数字签名
        2.4.6 双线性映射
        2.4.7 加法同态加密
        2.4.8 混淆电路协议
        2.4.9 算术电路
    2.5 深度学习相关知识介绍
        2.5.1 深度神经网络与梯度更新
        2.5.2 集中式与分布式神经网络训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阶段安全的真值发现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单云配置下安全且支持用户离线的真值发现方案
        3.2.1 问题描述
        3.2.2 方案描述
        3.2.3 安全性分析
        3.2.4 性能分析
    3.3 安全高效且支持可验证的真值发现方案
        3.3.1 问题描述
        3.3.2 方案描述
        3.3.3 安全性分析
        3.3.4 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存储阶段的可搜索加密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支持任意几何区域内细粒度访问控制的范围搜索方案
        4.2.1 问题描述
        4.2.2 方案描述
        4.2.3 安全性分析
        4.2.4 性能分析
    4.3 支持细粒度访问控制和布尔查询的DNA相似度查询方案
        4.3.1 问题描述
        4.3.2 方案描述
        4.3.3 安全性分析
        4.3.4 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使用阶段安全的深度学习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安全且支持结果可验证的分布式训练方案
        5.2.1 问题描述
        5.2.2 方案描述
        5.2.3 安全性分析
        5.2.4 性能分析
    5.3 不规则用户下安全高效的深度学习训练方案
        5.3.1 问题描述
        5.3.2 方案描述
        5.3.3 安全性分析
        5.3.4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利用体育类APP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体育类APP的相关研究
    1.2 计划行为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
    1.3 自我决定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
2 研究设计
    2.1 调研对象
    2.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方法
    2.3 问卷发放与信效度检验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利用体育类APP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分析
    3.2 利用体育类APP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利用体育类APP开展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2.3 利用体育类APP开展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4 研究结论

四、学习动机及其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L市C小学为例[D]. 王闰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异构迁移学习方法研究[D]. 姚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ARCS动机模型下的初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D]. 党佳瑛. 宁夏大学, 2021
  • [4]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 赵睿童. 西南大学, 2021(01)
  • [6]重庆鹅岭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郑旭. 西南大学, 2021(01)
  • [7]移动边缘计算中的任务卸载及部署策略研究[D]. 舒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任长秋. 西南大学, 2020(05)
  • [9]新型网络环境下数据安全的核心技术研究[D]. 徐国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10]利用体育类APP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影响研究[J]. 葛小雨,黄谦,荀阳,刘天彧,李帅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0(05)

标签:;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