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特网中的文学天空——网络原创文学的回顾及展望(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红[1](2019)在《论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文学发源于网络社交活动,并以网上的社交化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之一。网络社交活动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语言风格、题材内容及艺术手法,同时,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也大都以网络社交的方式完成。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既有利于其形成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
度冉[2](2018)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对社会现有的结构、体制、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而网络文学产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数字化基因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数据库。数据库中优秀IP的使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同样为这个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大数据应用基础。但是,在网络文学产业发展过程中,版权侵权的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精品IP的不断涌现,版权侵权行为出现在影视改编、游戏改编等多个领域,如何利用数据进行网络文学版权保护成为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利用数据进行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优势所在,同时深入探讨了现阶段网络文学产业在版权保护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在探寻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版权保护路径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大数据在网络文学版权保护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阅文集团、阿里文学等小说网站积累了大量用户和热门小说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可以从多个角度找到并显示出版权容易产生的问题,为抑制盗版出现提供经验,版权威胁的超前预判也渐渐成为可能,通过数据预判,将盗版扼杀在萌芽里即将成为现实。对于已发生的网络侵权行为,利用数据追溯技术,我们不仅可以查到具体被侵权的书目、用户点击量等信息,还可以根据点击率粗略估算出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固定数据证据,形成全面详细的检测报告,开展一站式维权。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催生了网络文学版权新问题,突出表现为文学生产、文学传播两个方面的侵权问题及维权面临的新困难。在文学生产阶段,利用“写作神器”等软件提取数据、进行写作,似乎已经成为部分作家的“常态”。由于抄袭书目繁多、范围极广,很难被人发现。同时,由于国内目前对同人作品可以借鉴的程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无限流等大量借用热门作品数据的写作方式能否被判定为侵权还存在较大争议。而在文学传播阶段,大数据预测作用被盗版网站窃取,非法复制、盗版链接以及海外自发翻译侵权的针对性更强。为了抢夺受众点击率,赢得市场,针对热门作品的侵权,早已扩展到了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盗版产业。由于译者翻译文章主要是靠读者打赏或者众筹获得收入,因而在未取得原创作者授权的情况下,私自翻译热门作品并免费上传网文译文的现象层出不穷;部分译者甚至为了抢夺受众点击率,出现恶性竞争、彼此侵权的情况。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维权阶段,版权所有者也面临着新的困难。侵权作品扩散迅速,且由于现有的技术设备很难存储并处理所有的数据信息,电子证据又容易被销毁,导致侵权主体认定模糊,原创作者维权困难、诉讼效果差。对于大数据技术应用引发的一系列网络文学版权保护新问题,应该从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制度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性措施。具体而言,可以由政府牵头搭建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版权信息共享;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以便更好的过滤侵权信息和追踪维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养大数据版权保护人才;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文章在结语部分给出了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可能。
王颖[3](2016)在《新兴网络三字格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这一新生语言媒介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网络新词呈现急速增加的趋势。其中,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不但在数量上占很大比例,并且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语义特点和表达效果成为网络词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的语言研究提供了颇具意义的研究对象。本文综合运用语义分析、话语功能分析、生成机制分析、社会语言学调查等方法,以对语料的统计整理数据及较为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为依据,典型性分析和总体考察相结合,对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本文分为五部分,即对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从概念界定与来源、结构与造词造语方法、语义类别、可接受度、话语功能五个探究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与阐述。首先,本文在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对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界定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确定研究对象为2008年至2014年七年间出现的,主要使用于网络交际平台(或产生初期主要使用于网络交际平台)的三字格词语,并将这些词语分为来源于社会新兴现象或时事热点及来源于特殊表达效果两类。第二,本文在结合对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结构的分析,分别从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角度,探究了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造词方式及特点;并运用模因论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其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三,本文从语义的角度,将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分为指人类、事件类、行为类、性状类四种类别,每一类别中又根据语义或结构特点做进一步的分类,并分别对其语义特点做出分析和阐释。第四,本文通过进行开展可接受度问卷调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及阐释,从结构、语义、语用等多方面的特点对词语可接受度进行合理化解释,以期为网络词语的规范化及对其未来存亡消长的预测提供一点参考;同时,结合可接受度调查结果,运用空符号理论对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潜显转换现象做出分析。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最后,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从认知功能和调侃功能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同时针对新兴网络三字格中的詈骂语的独特话语功能进行了单独分析。
吴佑昕[4](2013)在《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Web2.0概念兴起于2005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Web2.0技术应用如博客、社交网络、播客视频、微博客(Twitter)、标签(tag)、书签(Bookmark)和开放程序接口等为搭建这一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简称创意经济或译成“创造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依靠个人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不断创造,同时通过运用和开发知识产权,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创产业是具有无限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的创新性是其本质特征。而创意阶层是与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具有创造力的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共同价值的一个社会阶层。这一部分人群和WEB2.0网民的人群重合度非常之高。创意产业是以技术或人的创造性为中心的产业,在有关创意产业的研究中,很显然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创意与文化,在跟产业相关时,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WEB2.0和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基因。在WEB2.0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了大量新兴产业类型,其共性和个性在本文中将重点研究。基于web2.0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最活跃,也是贡献度增幅最快的构成部分,通过探寻以Web2.0为背景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溢价规律,找出在现代网络化生存情境下的创意传播规律。进而找出文化产业能够成长成为我国支柱型产业的实现办法。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除了因高新技术诞生的新产业,创意产业中的大多数产业是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设计创新而焕发出的新活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产业的共性得到政府和企业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格外关注,认可,进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赋予其定义和内涵。因高科技而诞生的新兴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是其新的衍生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在web2.0背景下的开始有了新内涵。
夏兴通[5](2003)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 ——网络文学及其文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带来了人类传播的又一次革命,它创造了崭新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和冲击着我们旧有的文学观念,一场文学革命正在进行中。 本文就是以媒介传播革命与文学变革之间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研究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在导论中,从举出关于“网络文学是不是新的文学类型和具有新的文体特征”问题的三种不同争论意见入手,简要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意义。在第1部分,分析了“文学类型”和“文体”的不同含义,并分别提出“网络文学”和“网络体文学”这两个概念,认为“网络文学”是以媒体载体为标准划分的文学新类型,而“网络体文学”是立足于文体而划分的文学新类型,突出了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在第2部分,回顾了国际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的新特征。接着,从文学活动的具体环节以及作品形态两个角度,分析在新兴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文学发生的变化,从而肯定了“网络文学”是体现了新的媒介特征的文学新类型。在第3部分,着重分析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首先,辨析了“文体”概念,提出“文体是文学的话语结构”的结构主义文体观,并认为文体作为话语结构具有系统性、独立性、层次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等特征。接着,以结构主义文体观为参照,从守范与超越两个方面分析网络时代的文体变革:就网络文学文体的守范方面,当前大多数“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在文体上继承了传统文学文体的特点;就网络文学文体的超越方面,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层面和文本结构及多媒体交叉等方面超越了传统文学文体,具有新的“网络文体”的特征,这就在文体学上支持了关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的观点。 在最后的结语中,得出结论:“网络文学”是具有新的网络媒介和网络文体特征的文学新类型。并且指出,由于网络时代的文学变革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新的文体审美规范还没有得到确立,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走出相互模仿和沿袭传统文学创作思维的现状,真正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创作出具有全新文体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
吴过[6](2000)在《因特网中的文学空间》文中研究表明 谁来保护网络写手? 但是一枚铜币有正反两面,看到明媚阳光的同时,也须看到夜晚的阴影。有一个问题:在如今还呈混乱状的网络中,谁来保护网络写手?经常有网络写手碰上沮丧的事,譬如有传统媒体登载了网络写手的文章,作为写手,不知道也罢,问题是万一知道了,而且向那家报社杂志社去封电子信件,往往也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碰上这样的事,网络写手只能苦笑。打官司,为区区几十块钱犯得着吗?再说网络写手也不是王蒙那样的名人,人家几篇文章被网站收录了,一声说打官司,好多律师和记者都来捧场,说官司非打不可,保证一
吴过[7](2000)在《因特网中的文学天空——网络原创文学的回顾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明 1987年9月20日,一位名叫钱天白的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从那时起,互联网在中国走过了12年的历程,但是网络真正在中国大规模兴起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而随之而产生的网络文学,时间则要更短些。最初只是网友们在聊天室聊天、在BBS站
二、因特网中的文学天空——网络原创文学的回顾及展望(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中的文学天空——网络原创文学的回顾及展望(一)(论文提纲范文)
(1)论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文学发源于网络社交 |
二、网络社交是网络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
三、网络社交影响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与写作风格 |
四、网络文学在线批评活动的社交化特征 |
五、小结:网络文学“社交化”趋势的利与弊 |
(2)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理论基础 |
1.网络文学 |
2.网络文学版权 |
3.大数据 |
4.大数据对网络文学的影响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之处 |
1.研究视角新 |
2.观点新 |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优势 |
(一) 版权数据优势突出 |
(二) 版权威胁超前预判 |
(三) 全面的一站式维权 |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新问题 |
(一) 文学生产:内容抄袭与非法改编 |
1.内容抄袭范围扩大 |
2.同人作品侵权突出 |
(二) 文学传播:大数据预测作用被盗版网站窃取 |
1.传播方式:非法复制和盗版链接泛滥 |
2.传播范围:海外自发翻译侵权 |
(三) 维权面临新困难 |
1.侵权作品扩散迅速 |
2.侵权主体认定模糊 |
3.原创作者维权困难 |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建议 |
(一) 搭建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版权信息共享 |
(二) 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系统追踪维权 |
(三) 增大教育投入,培养大数据版权人才 |
(四)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新兴网络三字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新兴网络三字格研究的意义 |
(一) 新兴网络词语呈现急速增加趋势 |
(二) 新兴网络词语具有独特的理据性 |
(三) 三音节词语逆袭,成为新兴网络词语主体之一 |
(四) 研究新兴网络三字格有助于推动现代汉语规范化研究 |
二、新兴网络三字格研究的内容及现状 |
(一) 对网络词语的研究 |
(二) 对现代汉语三字格词语的研究 |
(三) 新兴网络三字格研究的语料 |
(四) 新兴网络三字格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新兴网络三字格的界定及来源 |
一、新兴网络三字格的界定 |
二、新兴网络三字格的来源 |
(一) 源自社会新兴现象或时事热点的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二) 源自特殊表达效果的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第二章 新兴网络三字格的结构及造词造语分析 |
一、语音造词造语分析 |
(一) 新兴网络三字格三音化的韵律机制 |
(二) 新兴网络三字格中的谐音造词现象 |
(三) 新兴网络三字格中的音译造词现象 |
二、语义造词造语分析 |
(一) 语义说明与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二) 语义引申与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三) 语义仿拟与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三、语法造词造语分析 |
(一) 复合与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二) 派生与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四、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生成 |
(一)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生成的模因分析 |
(二)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生成的认知分析 |
第三章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一、指人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一) 形容词性语素并列式指人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二) “限定语素+表人类词缀”指人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三) “姓氏+单音节语素重叠”指人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二、事件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一) 社会热点事件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二) 网络新鲜现象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三、行为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一) 网络行为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二) 社会行为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四、性状类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语义分析 |
第四章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可接受度研究 |
一、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可接受度调查 |
(一)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可接受度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
(二)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可接受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潜显转换 |
(一) 空符号理论与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 |
(二)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互动与转化 |
第五章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话语功能分析 |
一、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认知功能 |
(一)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指称功能 |
(二)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类化功能 |
(三)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区别功能 |
二、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调侃功能 |
(一)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自嘲功能分析 |
(二) 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的讽刺功能分析 |
三、新兴网络三字格詈骂语及其话语功能分析 |
(一) 新兴网络三字格詈骂语的语义类型 |
(二) 新兴网络三字格詈骂语的话语功能分析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及文献综述 |
第一章 :Web2.0概述 |
1.1 、互联网发展历史、现状、趋势 |
1.2 、Web2.0起源与定义、特征与文化 |
1.3 、Web2.0的理论 |
1.4 、Web2.0的典型应用与技术 |
1.5 、Web2.0发展现状和趋势 |
注释 |
第二章 :网络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
2.1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
2.2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区分 |
2.3 、网络2.0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 |
2.3.1 传者受者双向传播,催生传媒新业态 |
2.3.1.1 搜索技术让新闻等信息可以成为可供检索的史料 |
2.3.1.2 链接技术让受众可以将每一条新闻解读成深度报道 |
2.3.2 非规范性催生文化创意产业之互联网创新应用 |
2.3.2.1 关系成为互联网创新应用的重要需求 |
2.3.2.2 新广告是互联网创新应用重要的盈利来源 |
2.3.3 虚拟化带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
2.3.3.1 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提升 |
2.3.3.2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借助网络特性腾飞 |
注释 |
第三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数字化大众传播 |
3.1 、电子书 |
3.1.1 、电子书概况 |
3.1.1.1 电子书的概念 |
3.1.1.2 电子书的发展 |
3.1.1.3 电子书的优势 |
3.1.2 、电子书的产业链 |
3.1.3 、电子书产业发展趋势 |
3.1.3.1 未来电子书宣告“内容为王” |
3.1.3.2 差异化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 |
3.1.3.3 科技发展与法律完善推动电子书产业积极发展 |
3.1.4 、电子书产业的对策分析 |
3.1.4.1 虚拟和实体结合 |
3.1.4.2 异业联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3.1.4.3 从电子书产业链源头入手——作者 |
3.1.4.4 电子书3.0时代 |
3.2 、电子报 |
3.2.1 、电子报概况 |
3.2.1.1 电子报 |
3.2.1.2 电子报的特点 |
3.2.2 、电子报的产业现状 |
3.2.2.1 各国各地区的电子报战略 |
3.2.2.2 我国电子报的战略性意义 |
3.2.3 、电子报与web 2.0 |
3.2.3.1 电子报依托Web2.0兴起大发展 |
3.2.3.2 Web2.0下的我国电子报优势 |
3.2.4 、电子报的机遇与对策 |
3.3 、多媒体广电(网络视频) |
3.3.1 、多媒体广电(网络视频)综述 |
3.3.2 、传统广电与web2.0 |
3.3.2.1 广电行业过渡到web2.0的发展背景 |
3.3.2.2 目前广电媒介的过渡现状 |
3.3.2.3 现阶段的特点 |
3.3.3 、与新兴网络视频产业交锋 |
3.3.4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风生水起 |
3.3.4.1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概况 |
3.3.4.2 网络视频原生市场的分析 |
3.3.4.3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格局与未来 |
3.3.5 、在线视频产业与传统广电网络电视的竞合 |
注释 |
第四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互联网创新应用 |
4.1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新闻门户 |
4.1.1 新闻门户的定义 |
4.1.2 新闻门户的发展历程 |
4.1.3 新闻门户的功能 |
4.1.4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组成部分——新闻门户的未来 |
4.2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网络游戏 |
4.2.1 中国网游概况 |
4.2.1.1 网络游戏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4.2.1.2 我国网游现状 |
4.2.1.3 行业面临主要问题 |
4.2.2 网络游戏玩家 |
4.2.2.1 网游玩家的心理特点 |
4.2.2.2 网游玩家心理动机 |
4.2.2.3 网游玩家分类 |
4.2.2.4 构成及特点 |
4.2.3 网络游戏平台 |
4.2.4 中国网游品牌竞争力分析 |
4.2.5 网游收费模式分析 |
4.2.6 Web 2.0对中国网游的影响 |
4.2.6.1 WEB2.0时代的网络特征 |
4.2.6.2 第二生命——网游2.0时代的主要特征 |
4.2.7 中国网游的新兴发展趋势 |
4.2.7.1 网络游戏与新媒体营销 |
4.2.7.2 “四流合一”的网游新媒体营销 |
4.3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微博 |
4.3.1 微博客(MicroBlog) |
4.3.2 微博客的发展历程 |
4.3.3 微博客的功能 |
4.3.4 web2.0背景下微博客的发展趋势 |
4.3.5 微博与网络文化创意产业 |
4.3.5.1 使用人群 |
4.3.5.2 微博运营商提供的应用类型 |
4.3.6 微博盈利模式 |
4.3.7 微博产业化趋势研究 |
4.4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即时通讯工具(IM) |
4.4.1 即时通讯发展综述 |
4.4.2 即时通讯的定义 |
4.4.3 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
4.4.4 即时通讯的功能 |
4.4.5 即时通讯的未来发展趋势 |
4.4.6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即时通讯应用与发展 |
4.5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社会化网络(SNS) |
4.5.1 SNS网站的定义 |
4.5.2 SNS网站的发展历程 |
4.5.3 SNS网站的功能 |
4.5.4 SNS网站的未来发展趋势 |
4.5.5 SNS网站与文化创意产业 |
注释 |
第五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
5.1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传统零售业升级 |
5.1.1 传统零售业(渠道商)概述 |
5.1.1.1 我国传统零售业现状 |
5.1.1.2 我国传统零售业优劣势分析 |
5.1.2 电子商务概述 |
5.1.2.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5.1.2.2 电子商务的分类 |
5.1.2.3 电子商务的特点 |
5.1.2.4 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 |
5.1.3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现状 |
5.1.3.1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
5.1.3.2 跨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现阶段应用 |
5.1.4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现阶段应用的SWOT分析 |
5.1.4.1 我国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优势 |
5.1.4.2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足和问题 |
5.1.4.3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机会和挑战 |
5.1.5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形式分类 |
5.1.5.1 由实体店延伸至网络销售 |
5.1.5.2 尝试“网上下单/线下取货”的新型销售与物流配送(OTO) |
5.1.6 WEB2.0助推传统零售业升级 |
5.1.6.1 物联网技术 |
5.1.6.2 SOLOMO |
5.2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艺术品市场 |
5.2.1 艺术品的界定 |
5.2.2 艺术品经营市场的高端和低端分化日趋显着 |
5.2.3 经营的艺术品范围拓宽,经营手段多样化 |
5.2.4 艺术品在电子商务上的发展情况 |
5.2.5 艺术品网上交易的困境 |
5.2.5.1 艺术品网络交易主要模式 |
5.2.5.2 高价艺术品网络营销 |
5.2.5.3 中低价艺术品网络营销中将大有作为 |
5.2.5.4 艺术品交易的web 2.0趋势 |
5.3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设计服务业 |
5.3.1 设计服务业的时代背景 |
5.3.2 设计服务业概述 |
5.3.3 设计服务业的SWOT分析 |
5.3.4 设计服务业在中国的发展 |
5.3.5 基于web2.0的设计服务业升级(以威客和众包为例) |
5.3.5.1 总述 |
5.3.5.2 威客(众包)对移动互联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影响 |
5.3.5.3 任务发布者 |
5.3.5.4 任务接受者 |
5.3.5.5 “威客(众包)”引领下的移动互联设计的趋势 |
5.3.6 基于web2.0的设计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
5.3.6.1 地域及性别不平衡 |
5.3.6.2 信任机制 |
5.3.6.3 高水平设计人才缺乏 |
5.3.6.4 整个行业体系、规范不健全 |
5.3.7 推进传统设计服务业升级的对策措施 |
5.3.7.1 设计服务业从业主体在转变 |
5.3.7.2 充分利用设计服务业外包 |
5.3.7.3 设计服务企业间的互利共赢 |
5.3.7.4 设计服务企业的转变 |
5.4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
5.4.1 大数据与非遗活化 |
5.4.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
5.4.1.2 互联网大规模数据(“大数据”)的三个特征 |
5.4.1.3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非遗”的活跃度分析 |
5.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
5.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创新 |
5.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在服务 |
注释 |
第六章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Web2.0创意思维能力 |
6.1 、创意思维能力概述 |
6.1.1 、思维能力是一种哲学性的通用能力 |
6.1.2 、思维能力的任务是发掘事物的本质 |
6.1.3 、世界观是视觉创意思维能力的基础 |
6.2 、网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思维力之间的关系 |
6.2.1 、探寻视觉“背后的背后” |
6.2.2 、“联系性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助于网络文化产业创新 |
6.2.3 、web2.0与文化创新思维力的关系 |
结论:建立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新体系与新机制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片目录) |
后记 |
(5)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 ——网络文学及其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1 “网络文学”与“网络体文学” |
2 网络传播中的网络文学 |
2.1 传播革命的新阶段--因特网成为“第四媒体” |
2.2 网络传播催生网络文学 |
3 网络体文学:文体的守范与超越 |
3.1 文体:文学的话语结构 |
3.2 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结构的特点 |
3.3 网络文体:守范与超越 |
3.3.1 守范: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文体的继承 |
3.3.2 超越:网络文体的新特征 |
4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因特网中的文学天空——网络原创文学的回顾及展望(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J]. 王江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D]. 度冉. 河南大学, 2018(01)
- [3]新兴网络三字格研究[D]. 王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4]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 吴佑昕. 复旦大学, 2013(02)
- [5]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 ——网络文学及其文体研究[D]. 夏兴通.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3)
- [6]因特网中的文学空间[J]. 吴过. Internet信息世界, 2000(02)
- [7]因特网中的文学天空——网络原创文学的回顾及展望(一)[J]. 吴过. Internet信息世界,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