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银镉电触头中镉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任雨萌[1](2021)在《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文中认为目的镍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镍进入人体,能抑制体内某些酶的活性而产生中毒作用,可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过敏性皮炎、肺癌、鼻咽癌和鼻窦癌等。镍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金、建筑等行业,易导致镍职业接触人员的身体损害。镍以粉尘,烟尘及羰基镍蒸气等形式经人体呼吸道摄入和吸收,由呼吸道进入的镍约90%经粪便排出,10%由尿液排出,因此尿镍浓度可以作为镍职业接触者的生物监测指标。我国暂未制定职业接触尿镍的生物接触限值,德国的生物参考值(Biologischer Referenzwert,BAR)为3.00μg/L。我国WS/T 44-1996《尿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规定了尿中镍的测定方法,其最低检测浓度为1.43μg/L,检出限较高,容易受到尿液的基体成分影响,不适用于测定低浓度的尿镍,且检测方法20余年没有更新。近年来,分散液-液微萃取具有萃取效率高、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等优势,成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样品预处理技术。镍倾向于水合而非与离子液体结合,因此,镍离子需首先与螯合剂形成不溶于水的螯合物,在分散剂的作用下,在水相中可均匀分散且不溶解,能快速完成对目标物质的萃取。本研究旨在建立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方法,实现对低浓度尿镍的测定。方法采用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方法,运用单因素轮换实验确定试验的螯合剂、分散剂和萃取剂的种类和用量、萃取时间、p H的选择等条件。(1)以甲醇为分散剂,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盐(APDC)为螯合剂,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Hmim][PF6])为萃取剂,萃取尿中镍。加入p H 9的缓冲溶液600μL,再加入560μL[Hmim][PF6]-APDC-无水甲醇混合体系溶液,用超纯水定容至10 m L后,转移至玻璃离心管中,以30℃水浴温度超声10 min后,4000 r/min离心3 min,弃去上清。由于离子液体及配合物沉淀在管底,加无水甲醇150μl以及50μl 30 g/L的维生素C基体改进剂涡旋3 min充分溶解后,取15μL直接进样,用GFAAS7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2)通过单因素轮换法对分散剂、螯合剂、萃取剂的种类及用量,萃取p H,水浴温度及超声时间,石墨管种类,石墨炉程序升温条件等试验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最佳测定条件。(3)对方法学性能指标,如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和样品稳定性等进行实验研究与探讨。(4)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志愿者尿样的测定,并使用浓度为500μg/L的镍溶液喂养SD大鼠,代谢笼收集大鼠尿液,观察大鼠尿液中镍的含量,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实用性。(5)对实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以判断影响结果的关键环节。结果(1)探索最佳条件,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调至最佳测定状态:波长232 nm,光谱宽度0.2 nm,灯电流12 m A,氘灯背景校正,进样量15μL,灰化温度800℃,原子化温度2500℃。(2)萃取条件:分散剂为无水甲醇,螯合剂为APDC,萃取剂为离子液体[Hmim][PF6],其用量分别为无水甲醇500μL,APDC 10 mg,离子液体60μL,p H=9,基体改进剂30g/L维生素C 50μl,30℃水浴温度超声10 min,复溶时间3 min。(3)尿镍浓度在0~10μg/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线性关系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66x+0.0214,r=0.996。经前处理后,按照连续测定20次工作曲线空白管吸光度值,以其吸光度值3倍标准差对应的浓度为检出限,得到检出限为0.43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2.53%~4.82%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5.60%~103.70%之间。(4)按照研制的方法测定50份大学生志愿者的尿镍浓度范围为0.50μg/L~6.34μg/L,试验大鼠尿镍浓度范围为3.49μg/L~17.51μg/L。结论(1)建立了以甲醇为分散剂,APDC为螯合剂,离子液体[Hmim][PF6]为萃取剂的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新方法,结果准确可靠,绿色环保、富集效率高、检出限低、灵敏度高。(2)建立的新方法检出限低,实现了对尿中低浓度镍的测定,该法可适用于职业接触镍人群及非职业人群尿中镍的测定。(3)研制方法的各项检测性能指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的标准要求。(4)通过对大鼠代谢尿样和大学生志愿者尿样镍的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实用价值。
郭雯颖[2](2019)在《稀酸/氧化剂浸出-蒸发结晶联合工艺回收废电触头中有价金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触头是电器开关、仪器仪表等的核心接触元件。近年来,随着电子器件制造业的生产规模逐步增大,产生的废弃电触头也在增多。废弃电触头中包含着大量的二次金属资源,妥善处置不仅有利于环境而且能够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废弃的电子废弃物中高效率、低风险与精细化地回收金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回收废电触头中的金属资源研究较少。本课题以废弃铜/银电触头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金属银和铜采用稀酸/氧化剂-蒸发结晶联合工艺进行高效精细化回收。本研究探索了不同预处理和浸出条件下回收银的效果,探究了蒸发结晶回收浸出液中铜的可行性,并通过不同的表征分析其作用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机械破碎和焙烧等步骤验证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对废弃电触头中银回收的影响。偏光显微镜、SEM、EDS和XRD分析结果表明,粒径<0.15 mm,铜和银的解离度可以达到100%。焙烧可以改变铜的物相组成,不同的焙烧条件对铜的物质结构有重要影响。低于500℃时,铜的氧化产物主要是Cu2O和CuO的混合物,高于500℃时除了铜的氧化产物外还有SnO2生成。银在整个焙烧过程中保持零价态不变。ICP-OES、AAS和XRD分析结果表明,提升焙烧温度和延长焙烧时间有利于铜转变为铜氧化物,从而降低了与稀硫酸的反应活化能,有利于铜的浸出;增加浸出时间和提高酸浸浓度有助于增加铜与H+的接触,使反应进行得更加充分。确定了回收银的优选条件:粒径<0.15mm的颗粒在500℃下焙烧4 h,H2SO4浓度为1 mol/L,4 h后浸出96.94%的铜,回收得到纯度为96.95 wt.%的银。此时,影响银纯度的主要杂质为SnO2。由此可见,破碎与焙烧是回收废弃电触头中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2)采用H2O2作为氧化剂促进稀硫酸浸出废弃电触头中的铜,通过控制不同条件研究对回收产物的影响。XRD、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小于或等于450℃时,提升焙烧温度和延长焙烧时间有利于铜转变为铜氧化物,且不会产生SnO2。ICP-OES和AAS分析结果表明,H2O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提高体系的氧化性,增加反应电位,促进Cu溶解为Cu2+,从而提高银的回收品位。随着浸出时间和硫酸浓度的增加,铜的浸出量逐渐增大。提高反应温度会加剧分子热运动和扩散速度,能使固液相充分接触从而加快反应速率。确定了回收银的优选条件:在400℃下焙烧3 h,反应温度为80℃,H2SO4浓度为1 mol/L,H2O2(30%)为10ml,4 h后浸出99.67%的铜,回收得到纯度为99.53 wt.%的银,回收率大于99.99%。由此可见,合适的焙烧条件和氧化剂能够更精细地回收废弃的电触头中的金属银。(3)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可回收浸出液中的铜,XRD分析结果显示回收产物为CuSO4·5H2O晶体。结果表明,蒸发温度越高,越快到达溶液饱和状态。蒸发82.5g水/100g后,溶液开始析出晶体。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降温速度和搅拌速率是影响产物尺寸的主要因素。降温速度过快或者搅拌速度过大,晶体细小分散;降温速度过慢或搅拌速度过慢,晶体容易团聚。确定最佳析出晶体条件为:浸出液在90℃下蒸发2.5 h后,在转速为200 r/min下降温2 h至室温,直接得到粒径均匀分散、品位高达99.47 wt.%的CuSO4·5H2O晶体。回收的晶体要求达到GB 437-2009(98.0 wt.%),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郭明丽[3](2018)在《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水质检验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而污水的排放量也进一步增大,随意的污水排放将严重影响到人们身体健康,因此需对水质检验予以足够重视。而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水质检验方法逐渐得到重视。在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水质检验中的应用要点。
罗晓霞,刘力荣,陈敏剑,幸荣勇[4](2017)在《重金属铬、镉、铅、汞的检测方法比对及其限量总结》文中指出塑料原料及制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性构成潜在威胁。介绍了有关镉、铬、铅、汞的检测标准,对标准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检测限等进行了比对,并给出了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为进一步的试验及相关指标的调整做好准备,满足国内的实际要求。
陈娟,刘洪泉[5](2016)在《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十五年来铟的分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方法以及ICP-MS等其他的一些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又主要从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测定方法、测定条件以及测定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述。
朱炳文,董善果,高琳科[6](2016)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样品中镉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加热消解样品,待冒高氯酸白烟除尽氟后,制备成1%HNO3-1%硫脲溶液,加入磷酸二氢铵、EDTA混合溶液作基体改进剂,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镉的含量。对仪器测试条件、干燥温度、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进行了优化,选用一系列具有浓度梯度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绘制工作曲线,有效地消除了基体效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取样量0.1000g定容至25m L情况下,方法检出限为0.011μg/g,经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测定准确度(RE,n=5)低于3.82%,精密度(RSD,n=5)小于10.2%,加标回收率为92.5%108%。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大批量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样品中镉含量的测定。
甘启达,廖思远,周裕,韦柳笛,蒙春燕,隆远[7](2015)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合金中的W含量》文中研究表明W元素的添加可以改善电触头材料的抗熔焊性。为准确测定合金触头中的W含量,本文提出了富氧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并研究了仪器工作条件,优化了实验步骤。该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赵朔[8](2014)在《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金属元素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主要原因不仅它们不能像有机物一样被微生物降解,而且易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毒性更大。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中的重金属正在改变人类和生物有机体的历史。环境污染的产生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因此与污染有关的疾病也明显增加。研究并建立一个正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发现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水体、岩石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对人类和其它生物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主要目的是研究并确定适用于土壤中砷、汞、镉、铬、铅的多种分析方法,包括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样品预处理方法,条件等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同时给出不同的方法组合的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等质量参数。经国家标准土壤样品验证,方法的精密度符合分析要求,结果令人满意。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测定。
肖钰杰[9](2014)在《富硒土壤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硒的影响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硒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我国有72%的县(市)不同程度缺硒。基于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富硒农产品,通过日常饮食增加硒摄入量,对于提高人体硒含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富硒土壤往往伴生重金属,重金属富集地区往往对其土壤及农作物产生危害,在食物链的传递下进而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硒具有强亲和力,可与重金属形成复合物,改变重金属的迁移性。为此,本文以海口富硒区为对象,并与澄迈非富硒区相比较,开展了富硒土壤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硒的影响效应研究。其主要成果如下:(1)采集22种农作物及其栖息土壤样品以及部分荒地土壤,采用水浴稀王水消解、高压密封消解、微波消解三种消解方法与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三种检测手段相结合,建立准确可靠的土壤与农作物中硒及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可满足实验要求;以国家标准参考物质验证,测定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相对误差均小于10%;样品测定RSD均小于5%,具有较高的精密度与准确度。(2)富硒区域内硒含量为0.1403~0.9500mg/kg,按照富硒土壤的标准(土壤硒含量≥0.4mmg/kg),该区域中富硒土壤占51.39%;澄迈区域内硒含量为0.1183~0.3700mg/kg。重金属测定结果表明,富硒土壤与非富硒土壤比较,铅、铬含量无显着差异,富硒土壤镉含量较高,土壤中三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都不均匀,受外源影响较大;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Ⅱ类土壤标准,研究区部分土壤已受镉、铬污染,其中富硒土壤镉污染较严重;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若以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标准,所有样品镉不超标,2.52%样品铅超标,若以无公害蔬菜污染物限量为标准,12.66%样品镉,6.33%样品铅超标。(3)同一农作物中铅含量普遍高于镉含量,且差别较大;不同类型农作物铅分布特征:粮油类(0.2059mg/kg)>叶菜类(0.0709mmg/kg)>豆类(0.0477mg/kg)>瓜果类(0.0179mg/kg),不同类型农作物镉分布特征:粮油类(0.0834mg/kg)>豆类(0.0284mg/kg)>叶菜类(0.0173mg/kg)>瓜果类(0.0112mmg/kg)。影响农作物富集重金属的主要因素是元素与农作物种类。(4)对富硒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硒呈现规律为根际土>非根际土>根>叶茎,铅呈现规律为非根际土>根际土>>根>叶茎,镉呈现规律为非根际土≈根际土>根≈叶茎;土壤硒对铅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具有拮抗效应,土壤硒对镉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具有协同作用。
林建梅[10](2013)在《共沉淀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金属元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当测定环境等样品中痕量金属元素时,常常要求达到ppb级的水平,而高灵敏度的仪器在进行实际工作时往往也不能达到要求,故需要用分离富集的手段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共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该方法具有富集倍数高,可同时分离和检测多种元素等优点,由于其与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仪器结合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本文首次将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Ni2+、PAR-Fe3+体系应用于共沉淀环境样品中的铁、锌、铜、铅,重点探讨了载体离子的选择、共沉淀剂加入量、载体离子加入量、pH值、陈化时间、样品体积、共存元素的干扰等因素对共沉淀分离富集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最佳共沉淀条件。实验结果表明,PAR-Ni2+对Fe3+、Zn2+、Cu2+均有很好的共沉淀效果。Fe3+浓度为0.4mg/L时,测定的精密度为1.8%(n=11),检出限为0.73μg/L(3σ)。并将此方法用于水样中铁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4.6%~105.8%之间。Zn2+浓度为0.1mg/L时,测定的精密度为2.2%(n=11),检出限为0.38μg/L (3σ)。用于水样和奶茶粉中锌的测定,回收率为97.0%~99.1%。Cu2+浓度为0.3mg/L时,测定精密度为2.6%(n=11),检出限为0.65μg/L(3σ).利用本法对标准钢样进行测定,结果满意。PAR-Fe3+则对Pb2+有很好的选择性。Pb2+浓度为0.3mg/L时,测定的精密度为1.6%(n=11),检出限为0.93μg/L(3σ)。用于水样及奶茶粉中痕量铅的分离富集和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4.2%-98.3%。PAR-Ni2+PAR-Fe3+共沉淀体系对重金属离子Fe3+、Zn2+、Cu2+、Pb2+有很好的分离富集效果,富集因子达30倍,基本消除了基体干扰,此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高,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痕量重金属离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银镉电触头中镉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银镉电触头中镉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1.3 溶液配制 |
1.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1.3 分析方法 |
1.3.1 实验条件 |
1.3.2 工作曲线绘制 |
1.3.3 尿样的采集与检测 |
1.3.4 实验条件优化 |
1.3.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试验条件优化 |
2.1.1 仪器条件优化 |
2.1.2 萃取条件优化 |
2.2 工作曲线 |
2.3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下限 |
2.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2.5 样品稳定性实验 |
2.6 干扰试验 |
2.7 两种方法比较 |
2.8 实际应用 |
3 讨论 |
3.1 试验条件的优化 |
3.2 方法学性能指标 |
3.3 实际应用 |
3.4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3.4.1 标准物质纯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2 称重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3 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4 拟合标准曲线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5 样品前处理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3.4.7 扩展不确定度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尿中镍的检测及前处理方法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稀酸/氧化剂浸出-蒸发结晶联合工艺回收废电触头中有价金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子废弃物的属性 |
1.2.1 资源属性 |
1.2.2 环境属性 |
1.3 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 |
1.3.1 机械物理法回收 |
1.3.2 热处理回收 |
1.3.3 微生物法回收 |
1.3.4 湿法回收 |
1.4 废弃电触头回收现状 |
1.4.1 废弃电触头的产生 |
1.4.2 废弃电触头的资源性与危害性 |
1.4.3 废弃电触头的回收方法 |
1.5 湿法回收铜银的相关研究进展 |
1.5.1 湿法回收银 |
1.5.2 湿法回收铜 |
1.6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1.7.1 课题来源 |
1.7.2 研究目的 |
1.7.3 研究内容 |
1.7.4 技术路线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稀酸浸出法回收废触头中银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药品 |
2.2.3 实验仪器设备 |
2.2.4 样品的制备 |
2.2.5 样品的浸出 |
2.2.6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金属解离的效果 |
2.3.2 焙烧条件对样品的影响 |
2.3.3 焙烧温度对浸出率及回收产物的影响 |
2.3.4 焙烧时间对回收产物的影响 |
2.3.5 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
2.3.6 硫酸浓度对回收产物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稀酸/氧化剂浸出法回收废触头中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药品 |
3.2.3 实验仪器设备 |
3.2.4 样品的制备 |
3.2.5 样品的浸出 |
3.2.6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焙烧条件对样品的影响 |
3.3.2 氧化剂对回收产物的影响 |
3.3.3 焙烧条件对回收产物的影响 |
3.3.4 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
3.3.5 硫酸浓度对回收产物的影响 |
3.3.6 反应温度对回收产物的影响 |
3.3.7 反应机制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发结晶法回收浸出液中铜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药品 |
4.2.3 实验仪器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2.5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初始蒸发温度及水分蒸发量对结晶产物的影响 |
4.3.2 降温速度对结晶产物的影响 |
4.3.3 搅拌速率对结晶产物的影响 |
4.3.4 回收的结晶产物的品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水质检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及特征 |
2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水质检验中的应用 (测定镉)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基体改进剂的配制。 |
2.4 试验条件。 |
2.5 检出限试验。 |
2.6 精密度试验。 |
2.7 准确度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样品消解条件。 |
3.2 仪器测定参数的优化。 |
3.3 线性范围、检出限、回收率、精密度、准确度。 |
(4)重金属铬、镉、铅、汞的检测方法比对及其限量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金属检测方法标准比对 |
1.1 镉金属的检测标准比对 |
1.2 铬金属的检测标准比对 |
1.3 汞金属的检测标准比对 |
1.4 铅金属的检测标准比对 |
1.5 小节 |
2 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总结 |
3 总结 |
(5)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滴定法 |
2 分光光度法 |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3.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3.2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4 电化学方法 |
4.1 极谱法 |
4.2 伏安法 |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ICP)应用法 |
6 其他方法 |
7 结语 |
(7)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合金中的W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试验 |
2.1仪器 |
2.2试剂 |
2.3工作曲线的绘制 |
3结果和讨论 |
3.1最佳工作条件选择 |
3.1.1溶样方法的选择 |
3.1.2氧气与乙炔流量的选择 |
3.1.3燃烧头高度的选择 |
3.1.4波长的选择 |
3.1.5灯电流的选择 |
3.1.6光谱通道的选择 |
3.2无机酸的影响 |
3.3线性范围 |
3.4精密度和检出限 |
3.5回收率试验 |
4结论 |
(8)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1 试样预处理方法 |
1.2.2 光度分析法 |
1.2.3 电化学法 |
1.2.4 色谱法 |
1.2.5 原子光谱法 |
1.2.6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1.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2.8 重金属形态分析 |
1.2.9 小结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汞量、砷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分析步骤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第三章 砷量、镉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分析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结论 |
第四章 铬量、镉量、铅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分析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第五章 铬量、铅量的测定-X 射线荧光光谱法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2 分析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富硒土壤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硒的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海口富硒地区简介 |
1.3 硒、铅、镉、铬与人体健康 |
1.3.1 硒 |
1.3.2 铅 |
1.3.3 镉 |
1.3.4 铬 |
1.4 元素硒与重金属的分析方法 |
1.4.1 样品消解方法 |
1.4.2 样品测定方法 |
1.4.3 微波消解—ICP-MS测定分析方法的应用 |
1.5 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
1.5.1 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步骤 |
1.5.2 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
1.6 硒对农作物富集重金属的影响效应研究进展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土壤及农作物中硒、铅、镉、铬含量的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仪器 |
2.3 样品采集 |
2.3.1 采样工具 |
2.3.2 采样方法 |
2.4 样品预处理 |
2.4.1 土壤样品pH测定、风干及粉碎 |
2.4.2 农作物样品鲜重测定、烘干及粉碎 |
2.5 建立样品分析方法 |
2.5.1 建立微波消解—ICP-MS测定土壤及农作物硒含量分析方法 |
2.5.2 建立水浴稀王水消解—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土壤硒含量分析方法 |
2.5.3 建立铅含量分析方法 |
2.5.4 建立镉含量分析方法 |
2.5.5 建立铬含量分析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硒及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规律 |
3.1 引言 |
3.2 硒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规律 |
3.2.1 土壤中硒含量分布特征 |
3.2.2 农作物中硒含量分布特征 |
3.2.3 硒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规律 |
3.3 土壤中铅、镉、铬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评价 |
3.3.1 土壤中铅、镉、铬含量分布特征 |
3.3.2 土壤中铅、镉、铬污染状况评价 |
3.4 农作物中铅、镉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评价 |
3.4.1 农作物及其对应土壤铅、镉含量分布特征 |
3.4.2 农作物中铅、镉污染状况评价 |
3.5 铅、镉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规律 |
3.6 小结 |
第四章 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硒的影响效应 |
4.1 引言 |
4.2 土壤硒对土壤中铅、镉、铬富集的影响 |
4.2.1 土壤中硒、铅、镉、铬含量分布特征 |
4.2.2 土壤硒对土壤中铅、镉、铬富集的影响 |
4.3 土壤硒对农作物富集铅、镉的影响 |
4.3.1 农作物及对应土壤中硒、铅、镉分布特征 |
4.3.2 土壤硒对农作物富集铅、镉的影响 |
4.4 富硒土壤中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硒的影响效应 |
4.4.1 富硒土壤中硒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迁移规律 |
4.4.2 富硒土壤中铅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迁移规律 |
4.4.3 富硒土壤中镉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迁移规律 |
4.4.4 富硒土壤中硒对重金属在农作物中迁移转化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1.1 主要结论 |
5.1.2 论文的创新点 |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5.2.1 论文的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和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共沉淀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金属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重金属分离富集技术方法研究发展 |
1.2.1 无机共沉淀剂的发展状况 |
1.2.2 有机共沉淀剂发展状况 |
1.2.3 无机共沉淀剂和有机共沉淀剂的作用 |
1.3 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展及应用 |
1.4 重金属的危害 |
1.5 课题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镍-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沉淀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仪器工作条件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载体离子的影响 |
2.3.2 共沉淀剂加入量的影响 |
2.3.3 载体离子的用量 |
2.3.4 pH的影响 |
2.3.5 沉淀时间的影响 |
2.3.6 样品体积的影响 |
2.3.7 共存元素的影响 |
2.3.8 灵敏度、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
2.3.8.1 灵敏度的测定 |
2.3.8.2 精密度的测定 |
2.3.8.3 检出限的测定 |
2.3.9 样品分析及加标回收实验 |
2.4 结论 |
第三章 镍(Ⅱ)-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沉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及奶茶粉中的痕量锌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仪器工作条件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载体离子的选择 |
3.3.2 共沉淀剂加入量的影响 |
3.3.3 Ni~(2+)加入量的影响 |
3.3.4 pH值的影响 |
3.3.5 沉淀时间的影响 |
3.3.6 样品体积的影响 |
3.3.7 共存元素的影响 |
3.3.8 灵敏度、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
3.3.8.1 灵敏度的测定 |
3.3.8.2 精密度的测定 |
3.3.8.3 检出限的测定 |
3.3.9 样品分析及加标回收实验 |
3.3.9.1 测定桃李湖水中Zn~(2+)的含量 |
3.3.9.2 测定奶茶粉中Zn~(2+)的含量 |
3.4 结论 |
第四章 镍(Ⅱ)-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沉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钢样中的铜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仪器工作条件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载体离子的选择 |
4.3.2 共沉淀剂加入量的影响 |
4.3.3 Ni~(2+)加入量的影响 |
4.3.4 pH值的影响 |
4.3.5 沉淀时间的影响 |
4.3.6 样品体积的影响 |
4.3.7 共存元素的影响 |
4.3.8 灵敏度、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
4.3.8.1 灵敏度的测定 |
4.3.8.2 精密度的测定 |
4.3.8.3 检出限的测定 |
4.3.9 样品分析及回收实验 |
4.4 结论 |
第五章 铁(Ⅲ)-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沉淀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及奶茶粉中的铅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和试剂 |
5.2.2 仪器工作条件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载体离子的选择 |
5.3.2 共沉淀剂加入量的影响 |
5.3.3 Fe~(3+)加入量的影响 |
5.3.4 pH值的影响 |
5.3.5 沉淀时间的影响 |
5.3.6 样品体积的影响 |
5.3.7 共存元素的影响 |
5.3.8 灵敏度、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
5.3.8.1 灵敏度的测定 |
5.3.8.2 精密度的测定 |
5.3.8.3 检出限的测定 |
5.3.9 样品分析及加标回收实验 |
5.3.9.1 测定桃李湖水中Pb~(2+)的含量 |
5.3.9.2 测定奶茶粉中Pb~(2+)的含量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银镉电触头中镉含量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D]. 任雨萌.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稀酸/氧化剂浸出-蒸发结晶联合工艺回收废电触头中有价金属研究[D]. 郭雯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3]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水质检验中的应用[J]. 郭明丽. 科学技术创新, 2018(21)
- [4]重金属铬、镉、铅、汞的检测方法比对及其限量总结[J]. 罗晓霞,刘力荣,陈敏剑,幸荣勇. 聚氯乙烯, 2017(11)
- [5]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J]. 陈娟,刘洪泉. 云南冶金, 2016(03)
- [6]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样品中镉的含量[J]. 朱炳文,董善果,高琳科. 安徽化工, 2016(03)
- [7]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合金中的W含量[J]. 甘启达,廖思远,周裕,韦柳笛,蒙春燕,隆远. 电工材料, 2015(02)
- [8]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D]. 赵朔. 吉林大学, 2014(03)
- [9]富硒土壤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硒的影响效应[D]. 肖钰杰. 海南大学, 2014(07)
- [10]共沉淀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金属元素的研究[D]. 林建梅. 内蒙古大学, 2013(01)
标签:检出限论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论文; 原子吸收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富硒土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