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农学院学报1997-2001年引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强,何春辉,崔明珠,王乐成,罗睿[1](2021)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术影响力测评》文中认为在我国农业科技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了展示我国农业高校的发展状况,根据2014—2018年文献计量学指标,采用综合评判方法,对我国农业高校学术影响力进行定量考察。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3所院校学术影响力最为突出,与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组成第一集团。分析表明,院校层次、办学规模是影响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刘爱兰[2](2012)在《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研究是农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主要任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人员、项目、资金、设备、成果评价、成果推广和应用等各个方面。规范高效的科研管理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和设备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发挥科研成果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科研管理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构建了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大型科研设备管理、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6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20个二级指标。其次,构建了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模糊层次分析(FAHP)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把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的层次分析法引入模糊领域,解决了层次分析法受限于主观模糊决策的问题。本研究拓展了FAHP法中计算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权重的方法,同时对检验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一致性进行了改进,并给出了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的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模型。再次,利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得出了它们在6个一级指标下的评价结果和总的评价结果,并就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利用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及Delphi和Excel应用程序的接口编程等初步构建了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演示效果。并展望了科研管理的发展方向,相信科研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会给农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带来动力源。
张璐[3](2012)在《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指出休闲观光农业是上世纪八十年末期才在我国兴起的新型交叉产业,从深圳首届“荔枝节”开始算起,至今仅有不到3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对三农问题的的日趋关注,以及进入21世纪,政府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上议事日程,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持续升温。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许多相关问题具有较大争议,学科整合任务艰巨。在项目操作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回过头总结与反思,将实践反之于理论,摸清现状、找准盲点、明确不足,最后找出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方法对1986年到2010年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休闲观光农业类的4313篇论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从文章数量、年代分布、着者信息、期刊来源、基金概况等多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计量法作了有益的补充。通过分析观光农业这一专题领域文献的发生、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国内观光农业研究现状与进程,总结了其科研群体基本动态,了解了研究的特色、重点与薄弱所在,关注了热点领域并探讨了相关发展趋势。为从事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教学科研的社会工作者快速了解国内观光农业研究现状与动态提供参考,并为有关政府决策部门、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有关信息导向。研究表明:休闲观光农业论文数量呈现随时间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十年间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但是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时期。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涉及面广,与诸多学科拥有一定交集,休闲观光农业在经济领域的研究最为热门,而人文、信息方面研究最为薄弱。休闲观光农业研究领域的作者群颇具规模,高校作者为其领军人物,但欠缺长期稳定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同时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论文期刊来源主要以农业类为主,基础科学类期期刊略次。论文基金支撑明显不足,来源以省级为主。
周鹏举[4](2010)在《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总体向好、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和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期刊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机,但市场化、全球化也给农业科技期刊界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意义就在于全面评估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具备的优势、劣势,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举措,并为营造期刊之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氛围、明确不同类型期刊各自的定位和为促进期刊业体制改革、市场经营模式及办刊理念转变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撑。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基础数据主要为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2006-2008版3年的数据;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调查问卷获得,然后转化为定量数据,并利用归一法对全部定量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现状分析主要通过专家咨询、召开专家会议及文献调研的方式获取基本素材。首先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标比超法对我国631种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基本基于学科分类的期刊大类间竞争力比较、各大类内部期刊竞争力比较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的竞争力比较。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优势是数量较多、种类较全、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的编辑队伍以及有政府或主办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劣势则是落后的运行体制、运作水平、管理机制和办刊思路,人才储备不足,期刊缺少特色,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机会则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为科技期刊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战略给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的机会;威胁则是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国内外科技期刊的竞争,较为浮躁的学术风气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交流渠道的增加对传统期刊出版业带来的挑战。结合定标比超法分析与SWOT分析方法的结果,提出了品牌化战略、人本化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市场化战略。
张雅乐[5](2010)在《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分析 ——基于改进的h指数》文中研究表明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定义为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那么他的h指数为h。本文利用普通定性分析与用h指数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分析。选取山西省2000年到2005之间的科技攻关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定性分析方法与用h指数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进行比较,通过对做项目的人、发文情况、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项目立项提出建议。分析论证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改进的h指数应用到科研项目分析中,以获得真实、可靠、可信、可用的评价结果。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目的,提出了创新点及本文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h指数的起源、发展与实践研究等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部分为数据搜集及研究方法,简述了本文实证部分数据的获得过程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为本文的实证部分,用普通定性分析方法、h指数分析、改进的h指数三种方法相结合,对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三种方法作出比较,通过实证分析探索h指数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发现h指数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缺陷,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h指数存在的这些缺陷进行了改进,从结果来看可以体现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为h指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杨小平[6](2008)在《2003-2006年《疾病监测》载文与引文分析》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疾病监测》杂志2003-2006年发表论文的载文量、基金论文数、作者分布情况、引文数、普赖斯指数、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06年,《疾病监测》杂志共发表论文1082篇(其中基金论文50篇),作者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92.1%的文章集中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英文引文构成分别为76.34%和23.66%,引文类型以期刊和图书为主,引文数与普赖斯指数逐年上升,影响因子由2003年的0.159上升为2006年的0.621,总被引频次也由2003年的332上升为2006年的633。近年来,杂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基金论文数偏低,作者机构和地区分布不均衡。提出:明确定位,加强组稿,拓展稿源,吸纳更多优秀基金论文;充分发挥编委、审稿专家及编辑的作用,提高办刊质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读者,不断提高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内外学术影响力。
王丹[7](2007)在《2000—2006年《图书情报工作》引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2000年至2006年出版的《图书情报工作》进行引文分析,从引文量、篇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年代和被引期刊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从引文角度客观评价该刊的论文质量、学术水平和地位,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为期刊的编辑出版提供参考。
林晗[8](2006)在《《福建林学院学报》近10年论文外文引文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引文分析法,对《福建林学院学报》近10 a文章的外文引文数量、文献类型、语种分布、时间分布、主要被引用外刊、学科分布等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7.26%的论文采用了外文参考文献,篇均外文引文量为3.80篇,引用的主要是英语和日语语种的外文期刊和图书的引文.
张静芳,杨毅[9](2002)在《天津农学院学报1997-2001年引文分析》文中提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以1997-2001年 天津农学院学报 刊载的304篇论文的1550篇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语种、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篇引文量5.1条,引文中以期刊最多,占64.19%,其次为图书,占28.26%,特种文献仅占7.55%;语种以汉语最多,英语其次,分别占80.97%和17.94%;引文中664篇是近5a内发表的,普赖斯指数的均值为42.84%,引用半衰期为6a。
二、天津农学院学报1997-2001年引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农学院学报1997-2001年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术影响力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指标设置及研究方法 |
1.1 指标设置 |
1.2 研究方法 |
1.2.1 确定论域M |
1.2.2 建立评判矩阵R |
1.2.3 配置指标权重A |
1.2.4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2 数据来源与统计 |
2.1 数据来源 |
2.2 统计方法 |
2.3 统计结果 |
2.4 模糊综合评判 |
3 分析与评述 |
3.1 排名结果比较 |
3.2 排名因素分析 |
4 结论 |
(2)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校科研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研究现状 |
1.2.3 科研管理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研究 |
2.1 农业院校科研工作的地位和意义 |
2.2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的基本原则 |
2.3 农业院校科研项目管理 |
2.4 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管理 |
2.5 农业院校科技推广管理 |
2.6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
2.7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的程序 |
2.8 本章小结 |
3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3.2 综合评价指标选取 |
3.3 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涵说明 |
3.4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FAHP模型构建 |
4.1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
4.2 层次分析法 |
4.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4.3.1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建立 |
4.3.2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权重公式 |
4.3.3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4.3.4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改进 |
4.3.5 模糊层次分析法一般步骤 |
4.4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的FAHP模型构建 |
4.4.1 层次单排序模型 |
4.4.2 层次总排序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5.1 数据采集 |
5.2 数据处理 |
5.3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层次单排序评价 |
5.3.1 科研人员管理评价 |
5.3.2 科研项目管理评价 |
5.3.3 科研经费管理评价 |
5.3.4 科研成果管理评价 |
5.3.5 大型科研设备管理评价 |
5.3.6 档案信息化管理评价 |
5.4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综合评价 |
5.5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 |
6.1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方法概述 |
6.1.1 利用Matlab生成COM组件 |
6.1.2 利用Matlab编译的COM组件的安装 |
6.1.3 在Delphi使用COM组件 |
6.1.4 Delphi与Excel应用程序接口编程 |
6.2 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系统框架设计 |
6.2.1 系统总体框架 |
6.2.2 系统功能分析 |
6.3 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系统运行效果演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统计基准 |
1.2.4 技术路线 |
1.2.5 研究步骤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计量学概述 |
2.1.1 文献计量学研究背景 |
2.1.2 文献计量在其他学科中引入情况 |
2.2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概述 |
2.2.1 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背景 |
2.2.2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分类与特点 |
2.2.3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意义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论文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定量统计与分析 |
3.1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数量与年代分布 |
3.1.1 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 |
3.1.2 行业发展时期划分 |
3.1.3 数量增长曲线分析与趋势预测 |
3.2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作者的定量统计分布 |
3.2.1 作者合着统计 |
3.2.2 第一作者统计——洛特卡定律的应用 |
3.2.3 高产作者统计 |
3.2.4 活跃作者群统计 |
3.2.5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
3.3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期刊来源统计 |
3.3.1 期刊数量与年代分布统计 |
3.3.2 布拉德福定律的应用与统计 |
3.3.3 核心期刊学科门类与统计 |
3.4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基金项目类型及分布 |
3.5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学科分布统计 |
3.6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关键词统计 |
3.6.1 关键词数量年代变化情况统计 |
3.6.2 关键词集中领域与热点统计 |
3.7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研究论文主题与内容统计 |
3.7.1 规划设计层面的研究进展 |
3.7.2 经营管理层面的研究进展 |
3.7.3 发展前景层面的研究进展 |
3.7.4 各省会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
3.8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论文内容分析的地区比较 |
4.1 各省(市区)地方政府的近年主要政策支持情况对比 |
4.1.1 东北地区(黑、吉、辽) |
4.1.2 华北地区(京、津、冀、晋、蒙) |
4.1.3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
4.1.4 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鲁、闽) |
4.1.5 华南地区(粤、桂、琼) |
4.1.6 华中地区(鄂、湘、豫、赣) |
4.1.7 西南地区(渝、川、滇、黔、藏) |
4.2 休闲观光农业论文内容研究——各省(市区)园区类型、模式、布局 |
4.2.1 东北地区(黑、吉、辽) |
4.2.2 华北地区(京、津、冀、晋、蒙) |
4.2.3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
4.2.4 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鲁、闽) |
4.2.5 华南地区(粤、桂、琼) |
4.2.6 华中地区(鄂、湘、豫、赣) |
4.2.7 西南地区(渝、川、滇、黔、藏) |
4.3 休闲观光农业论文内容研究——各省(市区)发展的优势、劣势、问题及对策 |
4.3.1 东北地区(黑、吉、辽) |
4.3.2 华北地区(京、津、冀、晋、蒙) |
4.3.3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
4.3.4 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鲁、闽) |
4.3.5 华南地区(粤、桂、琼) |
4.3.6 华中地区(鄂、湘、豫、赣) |
4.3.7 西南地区(渝、川、滇、黔、藏) |
4.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主要结果与讨论 |
5.1 主要结果 |
5.2 讨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学术界背景 |
1.1.3 入世带来的冲击 |
1.1.3.1 市场的冲击 |
1.1.3.2 资金的冲击 |
1.1.3.3 经营管理模式的冲击 |
1.1.3.4 人才的冲击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切入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 |
1.6.1 农业科技期刊 |
1.6.2 竞争力 |
1.6.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 |
1.6.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
1.6.5 SWOT 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竞争力研究概况 |
2.1 1987-2010 年国内关于竞争力研究的文献量比较(数据来源CNKI) |
2.2 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概况及实践 |
2.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研究概况 |
2.3.1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发展 |
2.3.2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实施步骤 |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研究概况 |
2.4.1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发展 |
2.4.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2.4.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2.5 SWOT 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
第三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框架结构 |
3.1 定标比超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2 竞争力指标分析及计算方法 |
3.2.1 定量指标部分及各指标计算方法 |
3.2.2 定性指标部分及计算方法 |
3.3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农业技术 |
第四章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比较 |
4.1 评价样本与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
4.1.1 评价样本 |
4.1.2 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
4.2 各大类期刊学术竞争力评价横向比较研究 |
4.3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
4.4 中国农业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SWOT 分析 |
5.1 优势分析(S) |
5.2 劣势分析(W) |
5.3 机遇分析(O) |
5.4 威胁分析(T) |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发展战略 |
6.1 品牌化战略 |
6.2 人本化战略 |
6.3 集团化战略 |
6.4 市场化战略 |
第七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5)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分析 ——基于改进的h指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创新点 |
2. h 指数研究综述 |
2.1 h 指数的概述及应用方法 |
2.1.1 h 指数简述 |
2.2 h 指数研究现状 |
2.2.1 h 指数的提出 |
2.2.2 h 指数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3 h 指数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3 h 指数的优势及不足 |
2.3.1 优点 |
2.3.2 缺点 |
2.3.3 h 指数应用的局限性 |
2.4 改进的 h 指数 |
2.4.1 最高被引论文和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分析 |
2.4.2 潜在高被引论文分析 |
2.4.3 计算 m 指数 |
3. 数据搜集及研究方法 |
3.1 数据的收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查阅法 |
3.2.2 比较分析法 |
3.2.3 文献统计分析法 |
4.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实证分析 |
4.1.利用普通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
4.1.1 做项目的人 |
4.1.2 关键词(主题)分析 |
4.1.3 项目---合作项目 |
4.1.4 发文分析 |
4.1.5 合作机构分析 |
4.2.利用 h 指数对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分析 |
4.3.利用改进的 h 指数分析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
4.3.1 最高被引论文和高被引论文被引次分析 |
4.3.2 潜在高被引论文分析 |
4.3.3 计算m 指数 |
4.4.三种分析结论的比较 |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2 研究前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2003-2006年《疾病监测》载文与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载文情况分析 |
2.2 作者分析 |
2.4 被引证指标分析 |
3 讨论 |
(7)2000—2006年《图书情报工作》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文量分布 |
2 篇引文量分布 |
3 引文类型分布 |
4 引文年代分布 |
5 引文时差与累积引文频率 |
6 普赖斯指数 |
7 引文期刊分布 |
8 结语 |
(8)《福建林学院学报》近10年论文外文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对象与方法 |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
2.1 引文量的统计分析 |
2.2 外文引文出版与利用的时间分布 |
2.3 外文引文的语种 |
2.4 外文引文的类型 |
2.5 主要被引用外文期刊的分布 |
2.6 主要引用外文期刊的学科分布 |
3 结论与建议 |
(9)天津农学院学报1997-2001年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样本和方法 |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
2.1 引文数量 |
2.2 引文类型 |
2.3 引文语种 |
2.4 期刊引文年代的统计与分析 |
2.5 引文时差与累积引文频率 |
2.6 普赖斯指数 |
3 结果分析与建议 |
四、天津农学院学报1997-2001年引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术影响力测评[J]. 许强,何春辉,崔明珠,王乐成,罗睿. 图书馆学刊, 2021(03)
- [2]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研究[D]. 刘爱兰.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3]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D]. 张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4]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D]. 周鹏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1)
- [5]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分析 ——基于改进的h指数[D]. 张雅乐.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4)
- [6]2003-2006年《疾病监测》载文与引文分析[J]. 杨小平. 疾病监测, 2008(04)
- [7]2000—2006年《图书情报工作》引文分析[J]. 王丹. 情报科学, 2007(11)
- [8]《福建林学院学报》近10年论文外文引文分析[J]. 林晗.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02)
- [9]天津农学院学报1997-2001年引文分析[J]. 张静芳,杨毅.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