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核三原则”下的日本核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涛,黄千容[1](2021)在《论日本拥核图谋与无核政策的历史因素》文中认为作为迄今唯一遭受核打击的二战战败国,日本处在美国核保护伞和日美安全同盟之下,虽有一直存在的拥核政治图谋和核技术研究进程,却没有核武器被制造出来的事实,处在核技术威慑的长期状态中。美国严控日本制造核武器的国际高压态势以及日本国内民众反核运动的不断发展,共同保证了日本的核技术威慑原则的长期性和安全性,也是日本和平核能利用的理性之路。日本从核技术威慑层面走向无核状态,是一段任重道远的政治进程。日本不必、不能也不会拥有核武器,对无核世界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将会具有更加积极的政治影响。
江天骄[2](2020)在《美日核关系研究:基于《美日核能协定》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初期,由于日本国内的"核过敏"情绪,美国对日本的核保护存在结构性缺陷,加之后来中国核试验的冲击及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双重压力,使日本逐步确立了将拥核路线寄托于民用核能事业发展之中的"核避险"战略。为安抚日本同时牵制中国、威慑苏联,美国不惜冒着核扩散的风险在核燃料后处理问题上偏袒日本。1988年《美日核能协定》的通过使日本获得"核避险"战略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性保障。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风险的增加,以及美国的相对衰弱使日本的右倾保守化加剧,日本在军事和安保领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不断出现拥核言论。为缓解日本的焦虑同时威慑潜在竞争对手,美日延伸威慑机制不断得到强化。在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合作当中,《美日核能协定》的续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意味着在对冲日益高涨的地区安全不确定性和彻底摆脱"战后体制"的共同需求下,日本长期坚持的"核避险"战略得以延续。而美日这种特殊的核关系或将给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地区核态势带来更大的压力。
申垚[3](2019)在《战后日本核政策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战后日本的核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政策的制定、演变与未来走向等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试对国内外学者在日本核政策相关问题上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乔林生[4](2018)在《二战后日本核政策的形成、特点和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核国家"日本只是个虚像,当代日本实际上执行着一条追求"潜在核武装"的政策路线。日本表面上主张"和平利用""无核三原则"与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实际上更倚重美国的"核保护伞";进而,表面上主张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实际上从根本上并不相信美国的口头承诺,而是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核武器"制造"能力。在国内外环境的制约下,这种核武器潜在"制造"能力,正是隐藏在"和平利用核电"和"无核三原则"的表象下。
乔林生[5](2018)在《试析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与日本核政策》文中指出日本对核不扩散体制的认识与参与,经历了一个从消极认识到初步参与、再到寻求发挥所谓"主导作用"的自发倡议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无核三原则为代表的"无核"政策,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依核"政策与追求自身核武器制造潜力的"拥核"政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兼具多重性与矛盾性为特征的日本核政策。从战后70余年日本核政策来看,"无核"政策只是表面原则,"依核"政策亦是权宜之计,"潜在拥核"才是日本最终选择的核心政策。从该意义上说,日本不是"无核国",亦非"弃核国",而是一个"潜在拥核国"。就其核政策的影响因素而言,相较安全、规范、外交等因素,国内政治,特别是保守政权的认识和意图是内在性的主导因素。
张雷[6](2017)在《《日美核能合作协议》及其对日本核能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1943年5月,即美国“曼哈顿计划”开始一年后,日本就已开始核武研发。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占领当局一度禁止日本染指核能研发。冷战的爆发使得美国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日本核能研发的禁令,两国于1955年签订《日美核能合作协议》,在确保美国对日本核能研发利用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为日本核能发展提供援助。《日美核能合作协议》经过三次正式缔结和两次修订,迄今仍是指导美日核能合作的最高法律文件。美国通过协议确保日本处于美国推行的核不扩散体系之下,服务于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日本则通过双边协议,打破核能发展的国内外政治限制以及摆脱技术落后、物质不足的影响,不断提升本国的核能研发利用能力和发展自主性。考察不同时期《日美核能合作协议》签署的背景、解读协议的主要内容、分析协议对日本核能发展的影响,既可以呈现战后日美核能合作关系的全貌,借此透视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发展演变;也有助于以《日美核能合作协议》为个案,探讨国际双边核能合作内容和机制的发展演变。论文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考察1955年《日美核能合作协议》签署的背景,分析基于浓缩铀供给下的日美不平等关系,探讨其对日本核能发展的奠基作用。第二部分主要考察20世纪6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法国与中国核武器实验成功的背景下,美国为推进核不扩散体制的建立,对日本让步,确立“共同决定制”为核心的日美核能合作新机制,分析该机制对日本核能自主性提升的作用。第三部分以1988年《日美核能合作协议》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变化为研究重点,分析在日本核能产业发展、国际核电市场转移和美国核不扩散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一揽子同意制”的确立及其对日本核电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四部分探讨在9.11恐怖袭击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下,日美核能合作领域向核安保和核安全领域的扩展情况,预测2018年将迎来期满的《日美核能合作协议》的新走向和日本核能发展的未来。
尹晓亮,文阡箫[7](2016)在《从“潜在拥核”到“现实拥核”:日本核政策的两面性与暧昧性——基于日本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分析》文中提出挖掘和揭示日本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历史过程与演进逻辑,是客观把握、准确理解其真实核诉求的重要基础。尽管其"外在逻辑"中的"被选择"与"内在逻辑"中的"自选择"之间呈现出"二元对立"关系,但正是这种形式逻辑上的悖论,才真实演绎并客观铺陈了日本在核抉择过程中始终表现出的两面性与暧昧性。有条件的"被选择"与策略性的"自选择"相结合,为日本创造了在《核不扩散条约》框架内对核能"和平利用"与"军事利用"相互切换的操作空间,并以较低的风险谋求最大化收益。"反核"、"依核"和"拥核"在同一时空中的互构与切换,不仅共同造就了日本多元化核政策的实践逻辑,而且还深刻揭示了其核政策的矛盾性和虚伪性。日本实现"独立核武装"的"临界点"既非技术问题,亦非核燃料问题,更非资金问题,而只是"机会窗口"与"政治借口"。
程晓勇[8](2015)在《政治右倾化背景下日本核政策走向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冷战后,随着亚太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内有关核武装的讨论日益频繁和表面化。虽然当前日本的核政策仍然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基调,但是鉴于日本具有发展核武器的巨大潜力,以及近些年来日本政治加速右倾化背景下越来越公开化的发展核武器舆论,国际社会特别是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战争伤害的亚太国家有理由对日本核政策的走向感到担忧和进行持续的关注。一个国家的战略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日本的核政策同样如此。在分析影响国家核政策的各项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建构一个简明的日本核政策基本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日本的核政策并评估日本未来的核行为。
董晶莹[9](2015)在《日本安倍政府的核政策悖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后,为防止国内战争苗头再度兴起,日本在美国等国的参与指导下,于1947年制定了和平宪法。同时,作为世界上唯一受到核打击的国家,日本国内形成了“核禁忌”,对政府拥核构成制约。近70年的和平时期,原子能基本法、无核三原则和《核不扩散条约》构成了日本核战略的三大支柱。2012年12月16日,日本自民党在大选中胜出,党首安倍晋三出任内阁总理。安倍政府在安全政策中试图突破和平宪法对日本的制约,在核政策上囤积武器级核材料并鼓励核电技术出口。对内,安倍政府力求突破日本无核三原则的做法,遭到国内民众和政治家的反对。对外,安倍政府不顾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安全隐患,积极推动核电技术出口;政府呼吁防核扩散,却有多名右翼政客主张拥核,发展核武器。无核化与“拥核论”彼此对立冲突,使安倍政府核政策在国内外的悖论逐渐形成。此外,日本拥有足够生产核武器的武器级钚,有着竞争力强的核电工业,和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民用核计划之一。这些都给日本制造核武器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日本安倍政府的核政策动向值得人们关注。基于对日本核政策演变和安倍政府时期核悖论的理解,本文以日本的核能政策和核武器政策为出发点,分析了福岛核泄漏事故后的安倍政府核政策变化,突出强调了其政策在国内外引起的争议,探索了日本当前的核实力与未来的核动向,并初步提出了关于防范日本核政策的几点建议。
乔林生[10](2014)在《战后日本核政策再探讨》文中认为根据外交解密档案和有关当事人回忆,由于国民强烈的反核感情和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战后日本的核政策表面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倡导"无核三原则",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没有公开制造核武器。然而,在和平利用名义下进行的核电开发,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军事意图,与追求核武器"制造"能力的军事目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核电"与"核武"互为表里的复合型政策体系。在该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日本还先后两次与美国签署"核密约",允许美国"运进"核武器,寻求美国的核保护伞,并在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背后,通过发展核电,行独立保持"制造"核武器潜在能力之实。
二、“无核三原则”下的日本核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核三原则”下的日本核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论日本拥核图谋与无核政策的历史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向日本提供核保护伞和日本核“技术威慑”原则 |
二、美国严控日本制造核武器与日本国内反核运动 |
三、日本核技术研究进程与迄今无核武器事实 |
(2)美日核关系研究:基于《美日核能协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日本核问题的由来与美日核关系 |
二、 冷战时期的美日核关系:从“结构性缺陷”到“民用补偿军用” |
(一) 美国对日本提供核保护的结构性缺陷 |
(二) 日本以民用核技术发展掩护其军事目的 |
(三) 美日确立以“民用补偿军用”的特殊核关系 |
三、 冷战后美日核关系的波动 |
(一) 日本拥核的基础日趋厚实 |
(二) 美国以政治军事合作化解日本的核武冲动 |
(三)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日核关系 |
结 论 |
(3)战后日本核政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研究成果 |
(一)日本核政策的发展演变 |
(二)日本历届政府的核战略与核政策 |
(三)日本的核武化问题 |
二、中国的应对措施 |
三、日本的核外交问题 |
四、理论视角下的日本核政策 |
五、日本核政策的文化解读 |
六、国外文献综述 |
(一)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
(二)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5)试析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与日本核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不扩散体制与日本核政策的演变 |
(一) 消极认识阶段 (1952—1970年) |
(二) 初步参与阶段 (1970—1995年) |
(三) 自发倡议阶段 (1995年—) |
二、核不扩散体制下日本核政策的特征 |
(一) 多重性结构 |
(二) 矛盾性内容 |
三、核不扩散体制下日本核政策的影响因素 |
(一) 国际上美国的影响 |
(二) 国内舆论与在野党的压力 |
(三) 日本执政者的现实追求 |
四、结 语 |
(6)《日美核能合作协议》及其对日本核能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1955 年协议》与战后日本核能发展基础的奠定 |
(一)《1955 年协议》签署的背景 |
(二)《1955 年协议》的谈判与签署 |
(三)《1955 年协议》的内容及改定 |
(四)战后日本核能发展基础的确立 |
二、《1968 年协议》与日本核能发展自主性的提高 |
(一)《1968 年协议》签署的背景 |
(二)“共同决定制”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
(三)日本核能发展自主性的提高 |
三、《1988 年协议》与日本民间核能产业的大发展 |
(一)《1988 年协议》签署的背景 |
(二)“一揽子同意制”的确立与主要内容 |
(三)日本核电产业的大发展 |
四、“2018 年问题”与日本核能发展的未来 |
(一)核安保领域的日美合作 |
(二)核安全领域的日美合作 |
(三)日本核能发展的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从“潜在拥核”到“现实拥核”:日本核政策的两面性与暧昧性——基于日本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条件”的 “被选择”: 基于国际视角的分析 |
( 一)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与日本的 “被选择” |
( 二) 在NPT缔约中的 “选边站队”与外交交涉 |
二、“策略性”的 “自选择”: 基于国内视角的分析 |
( 一) 核选择中的多元化目标诉求 |
( 二) 核选择中的结构性障碍及其突破策略 |
( 三) “自选择”的工具理性 |
三、多元化的政策实践: 日本加入NPT后 |
( 一) “反核”与 “依核”共存 |
( 二) “宣传”与 “行动”背离 |
( 三) “反核”与 “拥核”兼具 |
四、结语 |
(8)政治右倾化背景下日本核政策走向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分析框架 |
1. 1国家为何发展核武器 |
1. 2关于国家核政策的分析框架 |
二、日本现行无核政策的影响因素解析 |
2. 1“二战”后日本安全环境的变迁 |
2. 2日美安保关系与美国对日本的“核保护” |
2. 3日本民众的恐核心理与厌核情绪 |
2. 4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对日本的约束 |
三、日本拥核政策的影响因素评估 |
3. 1政治右倾化鼓噪下的“安全威胁” |
3. 2日本的核能力 |
3. 3日本政府发展核武器的意愿 |
四、日本未来核政策走向预测 |
五、日本拥核对国际社会的挑战及中国的对策 |
六、结 语 |
(9)日本安倍政府的核政策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创新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日本核政策的演变 |
第一节 战后日本核政策的基石 |
一、 原子能基本法 |
二、 无核三原则 |
三、 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
第二节 日本无核三原则面临的挑战 |
一、 来自国内的挑战 |
二、 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 |
第二章 日本核政策的国内悖论 |
第一节 发展核能与安全的悖论 |
一、 切尔诺贝利事故与核安全 |
二、 福岛核事故与日本核安全 |
第二节 政客主张拥核与民众反对的悖论 |
一、 政客力主拥核 |
二、 民众游行抗议 |
第三章 日本核政策的国际悖论 |
第一节 出口核电与安全隐患 |
一、 日本政府推动核电技术出口 |
二、 振兴日本经济的需要 |
三、 安倍核电政策的矛盾 |
第二节 主张防扩散与核武诉求 |
一、 日本的防扩散政策 |
二、 日本的核武诉求 |
第四章 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前景 |
第一节 日本军事实力透析和潜在的核武实力 |
一、 日本军事实力透析 |
二、 日本潜在的核武实力 |
第二节 借发展核武恢复军事大国地位 |
第三节 日本发展核武的制约因素 |
一、 国内因素的制约 |
二、 国际环境与国际机制的制约 |
第四节 如何防范来自日本的核威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战后日本核政策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核政策的缘起:和平利用三原则与重新武装 |
二、日本核政策的摸索:核电开发与“核武装”论 |
三、日本核政策的形成:无核三原则与核武器制造潜力 |
结语 |
四、“无核三原则”下的日本核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日本拥核图谋与无核政策的历史因素[J]. 黄涛,黄千容. 日本研究, 2021(01)
- [2]美日核关系研究:基于《美日核能协定》的分析[J]. 江天骄. 国际政治研究, 2020(06)
- [3]战后日本核政策研究综述[J]. 申垚. 侨园, 2019(06)
- [4]二战后日本核政策的形成、特点和趋势[J]. 乔林生. 南开日本研究, 2018(00)
- [5]试析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与日本核政策[J]. 乔林生. 日本学刊, 2018(05)
- [6]《日美核能合作协议》及其对日本核能发展的影响研究[D]. 张雷.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7]从“潜在拥核”到“现实拥核”:日本核政策的两面性与暧昧性——基于日本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分析[J]. 尹晓亮,文阡箫.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6(02)
- [8]政治右倾化背景下日本核政策走向评估[J]. 程晓勇. 太平洋学报, 2015(07)
- [9]日本安倍政府的核政策悖论[D]. 董晶莹. 外交学院, 2015(11)
- [10]战后日本核政策再探讨[J]. 乔林生. 国际政治研究,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