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区高氟地下水分类特征及形成机制

贵州地区高氟地下水分类特征及形成机制

一、贵州高氟地下水的分类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正山[1](2021)在《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贵州位于上扬子地块西南缘,受西部特提斯域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及挤出构造远程效应影响,发育挽近期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形成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蕴藏着大量的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尤以东北部最为丰富。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开展热矿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及其医学地质学研究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基础水化学方面,以及对一些知名温泉(如石阡温泉群、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进行过一些水文地质学及成因研究,综合采用多维水文地球化学技术手段对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医学地质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作为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大省的贵州尚缺乏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更未开展过与人群健康关联度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贵州东北部地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样42组进行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分析。选择代表性地热井、地层剖面采集热储层岩石样77组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质背景,采用H-O、13C、14C、87Sr/86Sr、34S同位素、稀土元素、相关性分析、XRD+SEM、矿物饱和指数法、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医学地质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与健康的关联开展研究,提出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形成机理及其理疗价值。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受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的控制,温泉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第一储集单元、第二储集单元及变质岩储集单元内。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清虚洞组至奥陶系红花园组白云岩,夹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矿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其次是方解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菱锶矿、盐岩及少量粘土矿物。变质岩热储层为清白口系清水江组变质砂岩、变质沉凝灰岩及板岩,矿物成分以含钾钠铝硅酸盐矿物(长石、云母、蒙脱石等)及石英为主,其次为萤石、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2)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温为36.00~70.00℃,平均46.56℃。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SO4·HCO3-Ca·Mg、HCO3·SO4-Ca·Mg为主,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HCO3-Na为主。基于理疗热矿水(温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地质地球化学理论及层次聚类分析将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分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锶泉、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氡泉、硫酸钠泉、硫酸钠钙泉、硫酸钙泉、硫酸钙镁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偏硼酸和锂组分;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重碳酸钠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氡、锂和偏硼酸组分。(3)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D值为-69.83‰~-44.89‰,δ18O值为-10.49‰~-6.82‰,表明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为564.87~1522.29m。氘过量参数d值和δ18O右漂移揭示了热矿水与围岩矿物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反应。14C、氚、H-O同位素揭示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均为1952年前的次现代水补给,热矿水年龄为1536~28410a,补给区温度为6.58~11.33℃,为晚更新世气候较为寒冷的大气降水补给。采用平衡矿物法及SiO2温标估算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温度为59.53~105.25℃,计算热储埋深为2246~4278m,热矿水循环深度为918~2428m。(4)矿物饱和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碳酸盐岩热储层中白云石、方解石、石膏及萤石的溶解使得大量的Ca2+、Mg2+、SO42-及HCO3-离子向水中迁移和分配;天青石、萤石、菱锶矿及含SiO2矿物的溶解使得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富含Sr2+、H2SiO3、F-微量组分;受四川成盐盆地及热储层中粘土矿物或类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具有异常高的Na+、Cl-、TDS组分,并富含HBO2和Li+微量组分。在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中,铝硅酸盐矿物钠长石、石英及萤石的溶解形成了富含Na+、HCO3-、H2SiO3、F-化学组分的热矿水。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在深循环过程中,在强还原条件下,微生物脱硫作用将水中的硫酸盐分解为H2S气体,从而形成富含H2S热矿水。(5)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碳酸盐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LREE/HREE高于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分异特征可能受到了不同酸碱条件的影响。而理疗热矿水(温泉)中HCO3-含量也是影响碳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稀土元素分异差别的原因之一。Ce负异常和正Eu异常研究表明氧化还原性并不是造成其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受原岩或沉积物的影响。(6)13C、87Sr/86Sr、34S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携带有生物成因和有机物来源CO2的热水作用于碳酸盐岩和铝硅酸盐岩分别控制了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87Sr/86Sr、34S分馏特征及其与Ca2+、SO42-、SI-Gypsum等相关性表明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中有大量的石膏和天青石溶解。随着水岩反应程度提高,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13C、δ34S值逐渐富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越来越低,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逐渐升高,揭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铝硅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7)PHREEQC反向模拟揭示并验证了区内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受碳酸盐岩白云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钠盐溶解和部分微弱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岩反应受铝硅酸盐岩中长石、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萤石溶解反应的控制。(8)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是由寒冷气候大气降水沿基岩裸露区或构造裂隙带渗入补给,在重力驱动下沿地温梯度不断加热增温进行对流循环。在热水径流路径上经人工开掘或天然出露为温泉。在热矿水对流循环过程中,热矿水与其碳酸盐岩热储层和变质岩热储层岩石矿物分别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形成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9)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结果显示,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骨关节疾病有关联;过去一年泡温泉行为与皮肤症状、骨关节症状有关联;过去两周泡温泉行为与睡眠、食欲、精力充沛状况有关联。同时,不同类型的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存在差异,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高血压存在统计关联;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存在统计关联。不同类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关联的差异,可能与其所富含的元素和化学组分的差异密切相关,提示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构造条件和含水围岩的矿物成分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这也为温泉理疗价值进一步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从区域地质背景角度出发,综合利用了多种水文地球化学技术,阐明了地质背景和水文地球化学反应是控制区内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的主要原因。基于化学元素的理疗热矿水(温泉)分型泡浴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今后温泉理疗价值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杰[2](2021)在《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内陆干旱地区出现各种不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价及管理工作备受关注。本文在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水化学检测数据,综合运用基于熵权的水质指数法(WQI)、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地统计、遥感、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水质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揭示水质演化机制,为实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地表水pH范围为7.40~8.33,均值为7.92,整体呈弱碱性。河水、渠水和水库水的溶解性总固体(TDS)均值呈现依次递增的趋势,其中河水的TDS均值为429.24 mg·L-1,高于世界河流的平均值(115 mg·L-1)。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Na和SO4·HCO3·Cl-Ca·Na·Mg型,渠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l-Ca·Na型,水库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Ca型。叶尔羌河沿程河水TDS呈连续增加趋势,提孜那甫河沿程河水TDS呈连续波动变化,而主要离子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2)1980~2018年地下水pH整体呈中性或弱碱性。TDS和TH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其潜水和浅层承压水的主要离子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南低北高的趋势,pH则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1980~2018年NO2-和NH4+检出率均较低,浓度均值较低,而NO3-检出率均较高,浓度均值较高。据2014年和2018年研究区地下水中F-、I-、As和重金属的检测数据,F-、Fe和Mn浓度检出率高;2014年As的检出率较高;2018年Ni的检出率较低,其余指标检出率均较低。(3)地下水水质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980、2010、2014和2018年地下水水质超标率分别为75.00%、88.46%、95.83%和91.51%,其中SO42-、TH、TDS、Cl-、Na+指标超标比例较大。基于熵权的水质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80年地下水WQI均值为140.02,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8.33%、41.67%、29.17%、12.50%和8.33%。2010年WQI均值为153.81,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3.85%、46.15%、26.92%、11.54%和11.54%。2014年WQI平均为234.20,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12.50%、25.00%、22.22%、8.33%和31.95%。2018年WQI均值为173.63,水质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分别为7.55%、34.91%、22.64%、19.81%和15.09%。(4)基于地统计来分析WQI的空间相关性,以决定系数和最小残差平方和判断最佳拟合模型及精度。2014年潜水和浅层承压水WQI均采用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最好,2018年潜水和浅层承压水WQI分别采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2014年潜水和浅层承压水以及2018年浅层承压水的WQI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2018年潜水WQI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2014和2018年潜水WQI均呈现南低北高的趋势,2014和2018年浅层承压水WQI总体均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5)1980~2018年地下水的WQI均值呈现“增→增→减”的变化趋势,单一结构潜水的WQI均值整体呈现“增→减→减”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承压水区潜水的WQI均值呈现“减→增→减”的变化趋势,浅层承压水的WQI均值呈现“增→减→减”的变化趋势。(6)对地下水水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表明地下水水化学主要受岩石溶滤,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离子主要受蒸发盐岩的溶解和硅酸盐矿物风化水解。岩盐、石膏和硬石膏等蒸发岩矿物的溶解是地下水水化学离子浓度的主要来源。除了矿物溶解外,阳离子交换作用也较为显着,人类活动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7)1980~2018年地下水水化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F1)、水化学环境(F2)和人类活动因子(F3)3个主要因子控制。F1的贡献率最大,有减弱的趋势;F2和F3的贡献率虽较小,但总体呈现增加趋势。(8)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与地下水水质关系较大。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水域面积大幅减少时,地下水WQI升高,水质恶化;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小,而水域面积大幅增加时,WQI降低,水质恶化趋势减缓。

王红太[3](2021)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新疆粮棉种植生产基地之一。地下水是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主要的可利用水资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其产生了不利影响,水质需进行必要的监测及综合评价。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及同位素特征蕴含了地下水水质信息,因此,对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及同位素特征展开研究,了解研究区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以期对开采利用研究区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水样采集,采用图解法、统计分析法与环境同位素等技术方法,探究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法、舒卡列夫分类法、Schoeller图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潜水受外界影响大于承压水,易发生离子反应;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SO4·Cl型水和SO4·HCO3型水分布面积明显增加,地下水盐化和硬化明显。运用Map GIS及Surfer绘制地下水TDS、Cl-、SO42-和咸化区分布图,结果表明:潜水中Cl-含量由南至北逐渐升高,承压水中Cl-含量均表现出西低东高的特征。潜水中SO42-含量由南至北呈升高的趋势,浅层承压水中SO42-含量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深层承压水中SO42-含量呈高低值相间特征。潜水TDS自南向北升高,浅层承压水TDS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深层承压水TDS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下水咸化面积除浅层承压水,其他含水层地下水咸化面积均处于增加过程。运用同位素技术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年龄、硫酸盐的来源。研究区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潜水、承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3H同位素特征表明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浅层承压水地下水年龄小于60年;深层承压水主要受早期降水的补给。34S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地下水SO42-主要来源于陆相沉积蒸发岩溶滤。87Sr/86Sr比值特征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为石灰岩和白云岩风化溶解。(2)地下水质量及灌溉适宜性评价利用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可用于饮用的地下水(Ⅰ~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4.1%、46.2%、37.6%,Ⅳ~Ⅴ类地下水在各含水层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9%、53.8%、62.4%,研究区潜水水质整体优于浅层承压水与深层承压水水质。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的灌溉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2.7%的潜水、24.7%的浅层承压水和26.2%的深层承压水属于Ⅰ级水,适宜用做灌溉水源。(3)地下水水质形成机理运用Gibbs图、离子比例图、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地下水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控制本区地下水水质形成的机理为降水与地表水影响、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物溶解作用及人类活动。

艾力哈木·艾克拉木[4](2021)在《伊犁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并影响生态环境、维持区域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由于地表水资源的缺乏,地下水往往是主要的供水来源。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以城市为中心地下水污染面积不断增大、被污染地下水深度不断加深、污染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西北干旱地区也已受到地下水劣化的影响,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在系统收集伊犁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等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演化分析,并探讨地下水水质成因。结合研究区2011年和2018年地下水水样测试数据,应用MAPGIS 6.7软件及SURFER 11软件绘制研究区地下采样点分布图,并分析地下水化学组分及矿物来源;运用Piper三线图和SPSS 19.0软件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年份地下水水化学特征;采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研究不同年份、不同剖面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运用PHREEQC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分析不同模拟路径下地下水组分迁移规律;应用MATLAB软件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并对研究区2011年和2018年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水质演化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伊犁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总体呈弱碱性,地下水总硬度偏高;地下水各组分含量整体变异性不大,其中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溶滤作用影响,蒸发-浓缩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有一定的贡献,部分区域地下水存在一定阳离子交换作用。地下水中的Na+、Cl-和SO42-离子的主要来源是含水层中岩盐、石膏等蒸发岩矿物溶解;地下水中的Ca2+和Mg2+离子来自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矿物溶解。(2)2011年地下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包括HCO3-Ca·Mg、HCO3·SO4-Ca·Mg、HCO3·SO4-Ca·Na和HCO3·SO4-Ca·Na·Mg;2018年地下水化学类型包括HCO3-Ca·Mg、SO4·HCO3-Ca、HCO3-Ca、HCO3·SO4-Ca、HCO3·SO4-Ca·Mg和HCO3·SO4-Ca·Mg·Na。与2011年相比,2018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有明显变化,主要的水化学类型增多,类型更为复杂。在水文地球反向模拟中选择硬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和岩盐等作为“可能矿物相”,2011年和2018年路径1中硬石膏、方解石和岩盐持续沉淀,而白云石和石膏发生溶解;路径2与路径1大致相同,唯有2011年岩盐沉淀,而2018年岩盐发生溶解;路径3中白云石和石膏持续溶解,而方解石和岩盐沉淀,其中2011年硬石膏发生溶解,2018年硬石膏沉淀;路径4中,沿地下水流方向白云石和岩盐发生溶解,方解石沉淀,其中2011年地下水硬石膏发生沉淀,石膏溶解,而2018年地下水中硬石膏发生溶解,石膏进行沉淀。(3)研究区2011年和2018年地下水质量整体为Ⅰ~Ⅲ类水,普遍较好。2011年和2018年研究区东部巩留县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大,均主要为Ⅰ~Ⅲ类水。与2011相比,2018年地下水部分水样点水质有改善,其中研究区西北部霍城县和霍尔果斯市境内地下水全面改善,2011年霍城县和霍尔果斯市地下水主要为Ⅳ类水,2018年地下水水样点水质主要为Ⅰ~Ⅲ类水;研究区西南部察布查尔县地下水水质有部分劣化,2011年地下水水质主要为Ⅰ类水,仅有个别水样点水质为Ⅴ类水,2018年水样点主要为Ⅰ~Ⅲ类水,部分水样点为Ⅳ类水;研究区中部伊宁市和伊宁县境内部分地下水水质劣化,2011年地下水质量均为Ⅰ~Ⅲ类水,2018年地下水主要为Ⅰ~Ⅲ类水,部分水样点水质为Ⅳ和Ⅴ类水。(4)影响2011年和2018年地下水质量的化学组分中,总硬度、TDS、Na+、Cl-和SO42-等,在岩石溶滤作用和强烈蒸发浓缩作用下浓度逐渐增加,岩石溶滤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也是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地下水中NH4+和NO3-,主要来自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并在弱碱性地下水环境中浓度逐渐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是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地下水中F-,来自含水层中含氟矿物,并且研究区弱碱性地下水环境有助于F-的富集,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对地下水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与2011年相比,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等人类活动因素对2018年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加剧。

何令令[5](2020)在《不同地质背景区氟的分布特征与人体氟暴露水平研究》文中认为氟是一种对人体具有双阈值效应的卤族气体元素,摄入适量的氟有助于保护牙齿、防止骨骼疾病,氟摄入过量会引起氟斑牙与氟骨症,地方性氟中毒已成为突出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氟地球化学异常是被认为是导致人体氟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西南燃煤型氟暴露地区对人体氟暴露的“源”及其暴露途径尚存在争议,尤其是燃煤和饮水氟含量较低区域产生的地方性氟中毒现象的原因和机理尚不明确,低背景区氟健康的高风险已成为医学地质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论文选取贵州省燃煤型氟中毒流行病区—黔西县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煤系地层区(A村)、碳酸盐岩裸露区(B村)和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C村)不同地质背景区水(35件)、土(79件)、煤(71件)、食物(173件)、人体头发(329件)和指甲(287件)等样品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地质环境背景不同差异制约着各区域环境介质(饮水、土壤、煤、和食物)氟含量分布特征。煤系地层、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水氟均值分别为0.12mg/L和0.08mg/L、0.19mg/L;煤系地层区表层土壤总氟(Ft)与水溶氟(Fw)分别为564.84~911.04 mg/kg、0.9~4.62 mg/kg,碳酸盐岩裸露区的Ft与Fw分别为798.82~829.13 mg/kg、1.08~0.22 mg/kg,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Ft与Fw分别为1608.12~2113.42 mg/kg、4.89~9.92mg/kg。煤系地层区与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粘土中总氟均值为920.32 mg/kg、1621.22 mg/kg、2720.90 mg/kg,达到了污染水平。各区域煤氟含量远低于土壤,煤系地层区、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煤氟平均值均值分别为207.13 mg/kg、245.28 mg/kg、131.74 mg/kg。此外,煤系地层区、碳酸盐岩裸露区、第四纪红色黏土埋藏型丘陵区的煤烘辣椒氟含量较高,均值分别为371.60 mg/kg、177.32 mg/kg、67.36 mg/kg。所以,高氟含量的环境介质是燃煤型地氟病区氟迁移转化的氟源。(2)不同地质背景区饮水氟、表层土壤总氟(Ft)及水溶氟(Fw)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煤系地层区与红色黏土丘陵区煤中总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煤系地层区与碳酸盐岩裸露区、红色黏土丘陵区粘土总氟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碳酸盐岩裸露区与煤系地层区、红色黏土丘陵区的白菜氟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煤系地层区与红色黏土丘陵区晒干辣椒氟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区域煤烘辣椒氟含量具有显着区域差异性(P<0.05)。(3)三个区域氟暴露水平较高,头发和指甲氟均值已远高出对照区,其中头发中氟含量显着高于指甲(P<0.05)。结合各区域背景差异发现,各区域,头发、指甲氟含量的分布随之具有区域差异。对调查对象按年龄分组后,部分年龄组间的发氟暴露水平具有差异;而指甲氟暴露水平均具有年龄差异,而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均无性别差异。三个区域人体氟暴露水平分布与居民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分布规律各不相同,但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对氟暴露程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由人体氟暴露水平可鉴别其氟暴露程度的分布特征。(4)煤烘辣椒经口摄入时,其氟含量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率大于1,对人体每日氟暴露量的影响十分严重;煤、粘土、煤+粘土等物质高温燃烧后,释放的氟由呼吸途径作用于人体,该类物质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率远大1,其中煤+粘土影响率最高,直接影响人体氟暴露水平。所以,三个氟病区煤烘辣椒、煤+粘土是燃煤型氟中毒发生的重要氟“源”。建议病区居民采用晒干辣椒替代煤烘或食用煤烘辣椒前洗净的方式,选择烟囱外置的燃煤炉灶以降低氟化物被人体有效吸收后蓄积,可有效的预防、控制燃煤型氟中毒流行及程度加深。(5)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区域饮水氟含量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无人体健康风险;表层土壤健康风险在各区域分布不同,红色黏土丘陵区分布于整个区域,煤系地层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区域;碳酸盐岩裸露区、红色黏土丘陵区的粘土THQ最高(>1),在各区域对人体会产生健康威胁;煤系地层区和碳酸盐岩裸露区烟熏辣椒对人体存在健康风险,同时煤系地层区部分煤烘玉米也存在健康风险。

杨晓飞,范二川[6](2020)在《贵州苗匡热矿水地热区水化学特征及热储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贵州苗匡热矿水地热区大地构造位于江南复合造山黔南坳陷铜仁复式褶皱变形带,区域构造为红石古断裂带与苗匡断裂交汇锐角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前南华系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热矿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含高氟、锶、锂、偏硅酸;弱碱性水;呈带状中低温热储;区域大地热流供给热量;地下热矿水补给为构造破碎带深远程补给;区域性红石活动断裂带具有导热导水储水性,热矿水被温差、压力差等驱动循环运移至断裂破碎带富集,苗匡次级断裂带在该热储起到连通传导作用;热矿水井口温度45℃,出水量560 m3/d。研究结果可对该区热矿水勘查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欧浩[7](2019)在《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地热水中普遍存在氟含量超标的问题,高氟地热水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为查明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和氟的富集规律,本研究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氢氧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模拟手段,结合研究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内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研究地热水中氟的影响因素,地热水中氟的存在形式以及氟的富集过程。本研究为合理、有效地开发信宜廉江地区地热水资源提供科学背景和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地热水氟含量较高,最高达19.78mg/L,在空间分布上显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高氟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高温和偏碱性的水环境有利于氟的富集,Ca2+、Mg2+含量过高对氟有抑制作用,高氟地热水表现出富钠、贫钙镁、弱碱性的特点;水质分析结果发现,区内地热水富含氟和偏硅酸,表明地热水具有医疗用途,高氟含量又限制了地热水饮用方面用途;氢氧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地热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同时还受到当地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高氟地热水的循环路径较长;研究区内地热水中氟的存在形式有F-、CaF2、NaF、MgF2,主要以F-形式存在;水岩作用和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地热水中氟的主要来源,含钙矿物的溶解沉淀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地热水氟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

侯珺[8](2018)在《石河子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与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石河子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地区之一。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水源,是当地人民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用水的关键构成要素。近年来,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超采和污染,导致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制约。所以,揭示当地地下水水质现状,探究区域地下水组分形成机理,分析归纳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对保障当地供水安全以及预防地方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对其他干旱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可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石河子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调查整理当地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Q型聚类分析法、离子比值法、水化学图解法、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区域地下水演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并解析影响该区域用水安全的砷、氟、碘的来源、分布特征,研究其形成机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其演化:2014年至2017年间,HCO3·SO4-Ca·Mg型、HCO3·SO4-Na·Ca型、HCO3·SO4-Ca型是构成潜水的稳定水化学类型;HCC3-Na·Ca型,HCO3·SO4-Na·Ca型,HCO3·SO4-Ca型是构成承压水的稳定水化学类型。(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演化:常量组分含量在平面上均呈现以石河子市为中心,向研究区四周递减的趋势,在垂向上由潜水至浅层承压水再至深层承压水,呈现总体降低趋势;总硬度(TH)和TDS总体上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区递减,在垂向上由潜水至浅层承压水再至深层承压水呈现明显降低趋势。(3)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形成与演化的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地下水水质形成和演化与矿物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自然过程有关,同时受人为因素影响;沿玛纳斯河冲积扇扇轴方向潜水水流动力作用总体增强,而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水流动力作用逐渐减弱;地下水中常量组分主要来源于岩盐、含钠矿物(如钠长石、芒硝)、碳酸盐(白云石、方解石)和硫酸盐(石膏)等矿物发生的溶解反应;研究区域地下水形成与演化,不仅受风化水解作用的影响,同时伴随阳离子交换、氧化还原等过程。(4)微量无机组分As:地下水As主要来自含水层中的含砷矿物,以及含砷农药使用;由南至北、由潜水至承压水,As含量呈递增趋势:区内高As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HCO3·Cl-Na型;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该区地下水中As富集;As含量与氧化还原敏感组分NO3-、NH4+、SO42-、HCO3-、Fe氧化物等密切相关:根据热力学反应焓值不同,上述氧化还原敏感组分主导As的还原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NO3·的还原主导阶段、Fe氧化物的还原主导阶段、SO42-的还原主导阶段),这三个阶段在空间分布上与As含量的分区吻合;在pH和Eh共同控制下As赋存形态中HAsO42-含量占绝对优势。(5)微量无机组分F-:地下水中F-主要来自萤石的风化溶解以及区中工业“三废”排放;F-含量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富含F-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是HCO3·Cl-Na型、Cl·SO4-Na型、HCO3-Na型;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地下水中F-富集;区内未出现高矿化度、高硬度、高碱度伴随高氟的规律;萤石、方解石等矿物的溶解与沉淀、蒸发与浓缩、阳离子交换作用对F-均产生了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中F-可能的存在形式主要为F-、MgF+、CaF+、NaF、HF。(6)微量无机组分I-:沉积物中生物富集、降水与灌溉水的淋滤作用促使碘进入地下水;自南向北其含量逐渐升高;高I-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Na型、HCO3-Na型、HCO3·Cl-Na型;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其富集;Na+、Cl-含量增高,使得更多的I-进入地下水中。(7)微量无机组分赋存共性:区内地下水中As、F-、I-含量均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增,与研究区水文地质环境和地下水循环速率等方面在南北向上存在显着差异有关;As、F-、I-三者同时超标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是HCO3·Cl-Na型、HCo3-Na型、Cl·SO4-Na型;弱碱性、碱性的还原环境是它们形成及富集的共同条件;As、F-、I-含量同时超标比单一组分或两种组分同时超标的情况更易发生,深层承压水比浅层承压水更易使它们共同富集;TDS对As、F-、I-三者同时富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曾妍妍[9](2018)在《新疆喀什地区西部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什地区西部位于新疆喀什噶尔河三角洲内,所属流域为喀什噶尔河流域。以研究区中部的库木塔格背斜为分界线,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分为北部克孜勒苏河地下水系统和南部盖孜河地下水系统。受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研究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地下水是该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而该区地下水水质超标严重,这将对当地用水需求造成严重影响。研究劣质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地下水劣化的主要因素,可以为该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水质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于地质、气候等条件相似地区劣质地下水的研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以新疆喀什地区西部劣质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法、同位素分析法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划分劣质地下水类型,讨论影响地下水劣化的主要因素,阐明地下水水化学形成及演化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北部克孜勒苏河地下水系统潜水水化学类型以SO4型水为主,承压水水化学类型以SO4、SO4·Cl型水为主;南部盖孜河地下水系统潜水水化学类型以SO4·Cl、Cl·SO4型水为主,承压水水化学类型以SO4·Cl型水为主。1985年至2014年研究区各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面积变幅较大,SO4型水的面积整体呈降低趋势,Cl型水、HCO3型水的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2)研究区地下水质量极差,地下水中TDS、TH、Na+、Cl-、SO42-、F-、As、Fe和Mn的点位超标率较高,是导致地下水劣化的主要指标。(3)在聚类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下水流动系统,将研究区劣质地下水分为10类。北部克孜勒苏河地下水系统中潜水的劣质地下水类型由西向东由AⅠ类(高TDS、高TH、高F-、高Fe、高Mn)过渡到BⅠ类(高TDS、高TH),浅层承压水的劣质地下水类型以CⅠ类(高TDS、高TH、高F-、高As、高Fe、高Mn)为主,深层承压水的劣质地下水类型以EⅠ类(高TDS、高TH、高F-、高Fe、高Mn)为主;南部盖孜河地下水系统中潜水的劣质地下水类型均为AⅡ类(高TDS、高As、高Fe、高Mn),浅层承压水的劣质地下水类型以CⅡ类(高TDS、高TH、高F-、高Fe、高Mn)为主,深层承压水的劣质地下水类型均为EⅡ类(高TDS、高TH、高Fe、高Mn)。(4)研究区劣质地下水主要受到原生地质环境、气候、水文地质、地表水水质、地下水化学环境(p H值)及人类活动(地下水开采和生活、工业、农业污染)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浅层地下水劣化的主要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是影响北部克孜勒苏河地下水系统深层承压水劣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地下水劣化受生活和工业污染源的影响较大,而只在局部区域受到农业污染源的影响。(5)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与演化过程主要受到溶滤、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脱硫酸和混合等作用的影响。石膏、岩盐和萤石矿物发生溶解,为地下水中的SO42-、Na+、Cl-和F-提供重要来源;石膏、长石类、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矿物的溶解,为地下水中的Ca2+和Mg2+提供主要来源。Gibbs图解法表明北部克孜勒苏河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主要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双重作用的影响;南部盖孜河地下水系统潜水和承压水的补给水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个别浅层承压水采样点还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北部克孜勒苏河地下水系统中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强于南部盖孜河地下水系统的;同时,阳离子交换作用随着含水层深度的逐渐增加而增强。南部盖孜河地下水系统局部地段发生脱硫酸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混合作用,不同含水层之间也存在着混合作用。(6)地表水和地下水δD和δ18O值均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的下方,表明降水补给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蒸发;垂向上,潜水、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δD、δ18O值相近,表明不同含水层之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7)研究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中,典型剖面上各模拟路径均经历了矿物溶解沉淀作用及阳离子交换作用,其中矿物溶解沉淀作用略大于阳离子交换作用。

王冬[10](2016)在《陕西澄城县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表明,在天然的水域中氟化物可能起于萤石或磷灰石的溶解,或从含有氟化物云母和角闪石中溶解,最终被释放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通过饮水摄氟是地方性氟病最主要的致病途径,关中盆地是典型的饮水型氟病区。因此,本文提出“陕西澄城县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研究,通过查清高氟水的分布范围,分析高氟水的成因,对改善当地群众的饮水条件,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查清了澄城县水文地质条件,利用238组水质全分析、41组氢氧稳定同位素、19组年龄同位素、35组土壤易溶盐资料对澄城县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形成与演化进行了分析,圈定出高氟水的分布范围;利用饱和指数、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分析了高氟水成因;分别选取石炭-三叠系含水岩组中D20-F13-H13-J12路径、第四系含水岩组中T28-T18、T18-T9路径进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裂隙地下水在韦庄镇一带,地下水类型为HCO3-SO4类水,TDS>1g/L,其余地区均为HCO3类水,TDS一般<1g/L;石炭-三叠系碎屑岩裂隙地下水在澄城县以北地区以HCO3类水为主,县城以南地区为HCO3·SO4型水,阳离子从北向南,沿地下水流向,变化类型为Ca·Mg→Na·Ca→Mg·Ca·Na→Na·Mg→Na·Ca·Mg型水,TDS一般<1g/L;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水以HCO3·SO4·Cl型为主,且呈片状大面积分布,以阳离子划分地下水类型,区内主要为Ca·Na·Mg型水,TDS一般<1g/L。2.澄城县地下水中氟含量大多数超过1.0mg/L,平均值为1.15mg/L,最大值为4.78mg/L,超标率约为52%。除北部的低中山以及山前洪积裙地区氟化物不超标外,其余地区地下水中氟化物均为超标区域,并且沿着地下水流方向,浓度由北向南递增,特别是东南部地区醍醐乡寺前镇一带,氟超标地区面积较大,浓度为饮水安全上限的25倍。石炭-三叠系碎屑岩地下水氟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在二级黄土塬地区,即北至西社乡王庄镇罗家洼镇一线,南至城关镇一带,最高值为2.69 mg/L。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水氟含量相对较低,一般11.2mg/L。3.地下水中F-与K+、Na+、HCO3-、NO3-、TDS、COD、As呈正相关,与Ca2+、Mg2+、SiO2负相关。其中F-与Na+、HCO3-、Ca2+显着相关(r=0.681、0.642、-0.659,显着水平为0.05);大多数地下水(超过78%的样本)中HCO3-/Ca2+、Na+/Ca2+比值大于1,说明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蒸发浓缩作用强烈,方解石在碱性环境下的沉淀,造成Ca2+含量较低;方解石和白云石在地下水中为过饱和状态,萤石、石膏、岩盐以及CO2为溶解状态;方解石和萤石趋近于饱和状态,与地下水达到相对比较平衡的状态。这些特征均说明萤石的溶解是主要氟源。4.F-与As显着相关(r=0.473,显着性水平为0.05),表明它们有共同来源。然而,由于砷的含量(平均3μg/L)的浓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质量标准0.01mg/L(2011),因此氟来源于火山岩中的比例较低。5.F-与NO3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农业肥料的使用也是氟化物的一个来源。通常,磷肥主要由氟磷灰石(Ca5F(PO4)3)或羟磷灰石(Ca5(PO4)3OH)等矿物质肥料提供磷酸的组成部分。磷酸盐岩石含有约4%氟,且处理后的肥料仍含大多数的氟。6.通过对两个含水岩组中的典型路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两个含水岩组的水化学场都受到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从北向南发生明显的矿物溶解且程度增高的状况,并且两个含水层之间混合作用较为明显,水岩相互作用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在径流的过程中,水岩作用导致的矿物溶解是促进地下水中F-浓度增高的主要因素。

二、贵州高氟地下水的分类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高氟地下水的分类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1.2.2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1.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1.2.4 理疗热矿水(温泉)医学地质学
        1.2.5 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及气象
        2.1.3 水文
        2.1.4 地形地貌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岩相古地理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3 地热地质条件
        2.3.1 热储单元结构特征
        2.3.2 地热异常构造
        2.3.3 地温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测试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1 矿物岩石特征
        3.2.2 主量元素特征
        3.2.3 微量元素特征
        3.2.4 稀土元素特征
    3.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3.1 常量组份特征
        3.3.2 微量组分特征
        3.3.3 稀土元素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4.1 地质成因类型
        4.1.1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质类型
        4.1.2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热系统类型
        4.1.3 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类型
    4.2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4.2.1 基于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类
        4.2.2 基于统计学分类
    4.3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1.1 样品采集
        5.1.2 样品测试
    5.2 热流体起源及深循环特征
        5.2.1 热矿水起源
        5.2.2 热矿水滞留时间
        5.2.3 热储温度及温标理论
        5.2.4 水岩平衡状态判断
        5.2.5 热储温度估算
        5.2.6 热储埋深及循环深度
    5.3 主要水化学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3.1 常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3.2 微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4 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指示意义
        5.4.1 REEs分异特征指示意义
        5.4.2 Ce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4.3 Eu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5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
        5.5.1 碳同位素
        5.5.2 锶同位素
        5.5.3 硫同位素
    5.6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6.1 模拟的必要性和软件选择
        5.6.2 反应路径的确定
        5.6.3 可能的矿物相化学反应
        5.6.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研究
    6.1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条件
        6.1.1 热储层和盖层
        6.1.2 构造
        6.1.3 水源
        6.1.4 热源
        6.1.5 物质来源
    6.2 理疗热矿水(温泉)成因模式
        6.2.1 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6.2.2 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1 流行病学调查
        7.1.1 调查方法
        7.1.2 调查结果
    7.2 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2.1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2.2 理疗热矿水(温泉)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环境地球化学机理探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其它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2 地下水主要组分特征
    4.3 地下水“三氮”特征
    4.4 地下水氟、碘、砷
    4.5 地下水重金属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
    5.1 地下水质量评价
    5.2 地下水水质空间演化特征
    5.3 地下水水质时间演化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水质形成机理分析
    6.1 2018年地下水水质成因
    6.2 1980~2018年地下水水化学因子分析
    6.3 198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及水文地质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样品数据来源和分析测试
    3.1 数据来源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数据处理方法
第4章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水化学参数特征
    4.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4.3 地下水Cl~-、SO_4~(2-)含量与TDS分布特征
    4.4 地下水咸化特征分析
    4.5 咸化井与非咸化井地下水同位素差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质量与灌溉适宜性评价
    5.1 地下水质量评价
    5.2 地下水灌溉适宜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水质形成机理
    6.1 降水与地表水的影响
    6.2 蒸发浓缩作用
    6.3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4 矿物沉淀溶解作用
    6.5 人类活动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伊犁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和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条件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地下水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
    3.1 数据来源
    3.2 地下水水样采集
    3.3 测试项目及方法
第4章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组分来源分析
    4.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4.2 地下水主要离子的形成机制
    4.3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来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分析
    5.1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与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
    5.2 典型剖面地下水水化学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5.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6.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及步骤
    6.2 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和结果
    6.3 不同年份地下水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不同地质背景区氟的分布特征与人体氟暴露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氟理化性质
        1.3.2 氟暴露对健康的影响
        1.3.3 国外地方性氟中毒
        1.3.4 国内地方性氟中毒
        1.3.5 存在问题
        1.3.6 人体暴露指标选择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6.1 病区实地考察
        1.6.2 实验方法
        1.6.3 健康风险评估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与环境要素中氟含量差异性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差异
    2.2 各区域环境要素的氟含量及差异性
        2.2.1 饮水pH值、氟含量水平差异与分布特征
        2.2.2 表层土壤F含量、pH分布差异与健康风险
        (1)主要利用类型土壤F含量与pH
        (2)表层土壤健康风险分布
        2.2.3 煤及粘土中的氟含量、pH分布差异与健康风险
        (1)煤及粘土中的氟含量、pH
        (2)煤及粘土总氟的健康风险
        2.2.4 食物中氟含量与健康风险
        (1)各区域食物中氟含量分布差异
        (2)燃煤烘烤辣椒和玉米的健康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区域人体暴露指标中氟分布特征
    3.1 A村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特征
        3.1.1 A村居民不同年龄段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1.2 A村不同性别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2 B村的头发和指甲中氟的分布特征
    3.3 C村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特征
        3.3.1 C村居民不同年龄段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3.2 C村不同性别居民头发和指甲中氟含量
    3.4 总体样本氟暴露水平分布特征
        3.4.1 不同年龄段氟暴露水平差异
        3.4.2 不同性别及区域与氟含量的关系
    3.5 氟暴露程度与暴露条件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区域环境氟含量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1 环境物质对人体氟暴露水平的影响率
    4.2 各区域大米/白菜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3 各区域辣椒、玉米氟含量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3.1 晒干辣椒
        4.3.2 煤烘辣椒
        4.3.3 煤烘、晒干玉米
    4.4 各区域饮水氟含量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5 各区域表层土壤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6 各区域煤、粘土氟对人体头发、指甲氟暴露水平的影响
        4.6.1 煤的影响
        4.6.2 粘土的影响
        4.6.3 煤+粘土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6)贵州苗匡热矿水地热区水化学特征及热储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钻井地质特征
3 水化学特征
    3.1 采样与测试
    3.2 水化学特征
4 热储条件分析
    4.1 热储温度
    4.2 热源分析
    4.3 热储条件
5 结论

(7)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质条件
    2.3 深大断裂与地热水
    2.4 水文地质条件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3.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的选择
    3.2 样品的采集与保持
    3.3 样品的测试
4 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
    4.1 研究区水样的水化学特征
    4.2 地热水氟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4.3 地热水水质分析
    4.4 补给特征分析
    4.5 小结
5 高氟地热水富集规律
    5.1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2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3 氟富集规律的概念模型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石河子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与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第2章 研究区地理与水文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
    3.1 采样点布设
    3.2 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
    3.3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控制
第4章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4.1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统计特征
    4.2 地下水化学类型及其演化
    4.3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演化
    4.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聚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形成与演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1 地下水形成与演化因素的初步判断
    5.2 地下水形成与演化的水动力条件
    5.3 地下水中离子组分的来源
    5.4 常量组分形成与演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5 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剖面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1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原理
    6.2 典型剖面和水流路径的选择
    6.3 模拟路径水质分析
    6.4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6.5 水溶组分平衡分布计算
    6.6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结果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及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新疆喀什地区西部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第3章 水样采集与分析测试
    3.1 数据来源
    3.2 采样点布设
    3.3 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
    3.4 测试指标及方法
第4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
    4.1 现状地下水化学特征
    4.2 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
    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4.4 地下水质量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劣质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5.1 劣质地下水类型划分
    5.2 劣质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水质劣化影响因素分析
    6.1 原生地质环境
    6.2 气候条件
    6.3 水文地质条件
    6.4 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6.5 地下水化学环境
    6.6 人类活动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劣质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与演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7.1 第四系含水层的矿物组成
    7.2 劣质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作用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典型剖面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8.1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简介
    8.2 典型剖面的选取
    8.3 水流路径上地下水化学组分变化分析
    8.4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8.5 电荷平衡计算
    8.6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陕西澄城县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下水中的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样品采集与测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3.2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1.1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3.1.2 地下水化学的形成与演化
    3.2 高氟水中氟化物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3.2.1 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分布特征
        3.2.2 地下水中氟化物成因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贵州高氟地下水的分类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 陈正山. 贵州大学, 2021(11)
  • [2]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 张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21(02)
  • [3]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 王红太.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伊犁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 艾力哈木·艾克拉木.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不同地质背景区氟的分布特征与人体氟暴露水平研究[D]. 何令令. 贵州大学, 2020
  • [6]贵州苗匡热矿水地热区水化学特征及热储条件分析[J]. 杨晓飞,范二川. 地质与勘探, 2020(01)
  • [7]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D]. 欧浩. 暨南大学, 2019(05)
  • [8]石河子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与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研究[D]. 侯珺.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9]新疆喀什地区西部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D]. 曾妍妍.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10]陕西澄城县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D]. 王冬.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