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省琼中县2000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善青[1](2019)在《海南疟疾70年——从肆虐走向消除》文中研究指明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曾是全国疟疾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疬之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海南的疟疾经历了调查研究、重点防治、大规模抗疟、试点防治等阶段,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疟疾流行区大幅减少,特别是建省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几代疾控人员的艰苦努力和几十年的科学防治,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海南疟疾流行面积大幅缩小,高度疟区、超高度疟区已不存在,疟疾流行只局限分布在岛中南部个别市县的偏僻山林区。为切实保障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海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开展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的疟疾从此走上消除阶段,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要求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病例诊断后24 h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抗疟疾治疗,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为100%。对所有报告的疟疾病例开展了3 d内病原学确认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病例分类,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进行甄别,并以此为线索,在7 d内对疫点进行传染源与传播媒介调查和疫点分类,并根据疫点分类,科学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另外加强了媒介的监测工作。全省疟疾从有较全面疫情报告的1955年82 447例,死亡47例,到2005年4 512例,死亡0,从此再无本地疟疾死亡病例,到2010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恶性疟目标,至2012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目标,海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呈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情况,除了2015年有几例来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外,海南省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的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例,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建国70年来,海南的疟疾从肆虐走向消除,这一伟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益于几代疟疾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吴艳[2](2016)在《海南省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海南省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典型抽样以及横断面调查以对调查对象进行确定,调查海南省农村地区(海南省琼中县)的疟痰防治知识知晓率,采取列表对年龄、性别不同地区的人群知晓串的差异进行比较,同时回归分析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2000人中对"预防疟疾的最好方法"、"主要的抗疟药物"、"疟疾传播途径"、"是否听说过疟疾"以及"疟疾发作时主要症状"的知晓率分别为36.0%、41.0%、50.0%、60.0%和16.0%。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和人群知晓率是影响因素。结论我国应该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农村地区疟痰防治知识的力度,同时最有效果的宣传教育方式是电视宣传,这也是宣传教育形式所有最受欢迎的一种,值得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进行参考。
曾晓露[3](2015)在《海南地区疟疾疫情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疟疾是由人体疟原虫引起并经蚊子传播的一种古老的自然地方性传染病,至今全球仍有97个国家和地区,32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风险。我国疟疾由来已久,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海南地区的疟疾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前两位,2004年报告病例占全国24.4%,为我国疟疾防控的重点区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疟疾防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海南地区的疟疾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不可忽视的是疟疾的发病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特点,疟疾疫情仍有回升和暴发的可能,监测防控工作仍不能松懈。海南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及军事地位。本研究组利用国家疫情监测信息、国家气象监测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卫星地图等,借助疫情监测、气象监测大数据以及分类细致的地理描述信息开展该地区疟疾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疫情模拟预测研究。以期验证这些综合技术分析的有效性,有利于将空间流行病学技术引入该地区疟疾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军队卫生流行病学侦查中。方法1.从海南省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1993-2012年海南地区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南地区疟疾三间分布特征,利用Arc GIS制图展示2004-2012年海南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2.从NASA的LAADS存储网站和SRTM数据集获取我国海南地区2004-2008年的遥感数据产品,利用HEG软件对数据进行拼接、转换与投影,再利用Arc GIS软件提取各市县15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比例、海拔高度、NDVI、LSTD和LSTN数据,并制作相应的专题地图;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相应气象数据,包括月降水量、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并对其进行描述分析。3.分别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itic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发病率与各环境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海拔高度对疟疾的影响,气象因素与NDVI、LSTD、LSTN等环境因素对疟疾的影响。4.利用2004-2008年各市县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比例和海拔高度对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验证,对各市县的发病强度进行判别。结果1.1993-2012年海南省疟疾的构成以间日疟为主,占60%,恶性疟占19%,未分型占21%;疟疾发病率出现过三次高峰,分别是1994年的110.40/10万,1998年的71.45/10万和2004年的112.9/10万。2004-2008年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集中在5-10月。由于“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在海南省的成功实施,2008年后发病率迅速降低,季节特征已不明显。2.2004-2008年海南地区疟疾发病男女比例为2.6:1,以30-59岁年龄组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5.04%。农民和民工为疟疾发病的主要职业人群,分别占到总病例报告的36%和35%。3.GIS从卫星地图提取2种(土地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类型)、15个亚类(林地、作物、城市等)地理特征的定量信息;气象数据包括降水量、气温、日照等8种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与疟疾发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密闭灌丛和海拔;与疟疾发病呈负相关的因素为水、常绿针叶林、木本热带草原、热带草原、草原、永久湿地、作物、城市和建成区;降水量、日照、气温、NDVI及其一月滞后值与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LSTD、LSTN及其一月滞后值呈负相关关系。4.利用GIS提取地理信息,针对2004-2008年间开展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疟疾发病呈现明显的西南部高发、东北部低发的地区分布规律。西南部地区(白沙、昌江、乐东、陵水、保亭、琼中、五指山、东方、万宁)具有林地覆盖为主的地理景观特点;东北部地区(海口、文昌、临高、澄迈、定安、儋州、屯昌、琼海)具有草原和作物覆盖为主的地理景观特点。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常绿阔叶林地带(平均海拔743m)是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而针叶林地带(平均海拔63m)、作物地带(平均海拔263m)是保护因素。5.多因素面板数据分析显示,海南地区疟疾发病增加与NDVI指数增高、LSTD降低、日照时间增长相关:NDVI指数每增高1个单位,IRR=5.15(95%CI:3.04-8.70);LSTD每增高1℃,IRR=0.87(95%CI:0.85-0.89);前一个月的LSTD每增高1℃,IRR=0.89(95%CI:0.87-0.91);日照时数每增加1个小时,IRR=1.05(95%CI:1.04-1.05);前一个月的日照时间每增长1小时,IRR=1.03(95%CI:1.03-1.04);P=0.00。6.对海南地区疟疾发病强度的logistic回归方程表达式:????海拔""作物"-0.06"1常绿阔叶林"-0.9"0常绿针叶林"+0.5"12.59-11.48=logit(p)进行验证,最终2004-2008年各市县发病强度判别结果的符合率为87.77%。结论1.海南地区疟疾防控工作效果明显,但有利于疟疾传播的环境条件依然存在,疟疾防控工作仍需继续加强。2.疟疾疫情的长期监测数据显示,海南地区疟疾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西南部高发、东北部低发)和周期性(夏秋季高发,冬春季低发),中青年男性农民和民工是感染疟疾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上述人群和分布特征采取相应措施。3.NDVI指数、日间地表温度和日照时数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变化规律可为监测疟疾疫情的变化提供线索。4.利用GIS的空间流行病学技术可快速、准确提取海南地理特征信息。其中植被类型、土地覆盖和利用类型与疫情发生强度有关联,可作为预测自然因素作用下疟疾疫情的重要依据。
王光泽,王善青,胡锡敏,朱其先,曾文,蔡红林,李雨春,蒙锋[4](2013)在《海南省疟疾联防20年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和评价海南省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通过收集1991~2010年海南省14个疟疾联防市县疟疾疫情报表、流动人口报表、血检登记表和疟疾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海南省14个联防市县20年共报告疟疾病人94 314例,死亡34例,年平均发病率92.4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3/10万,占全省疟疾发病病例的98.58%,占全省疟疾死亡病例的94.44%。疟疾发病从1991年的8 920例下降到2010年的74例,降幅为99.17%。海南省疟疾联防区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3 319 846人次,检出疟疾阳性62 369例,阳性率为1.89%。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643 468人次,检出疟疾阳性29 144例,阳性率为4.53%,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31.8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明显高于本地居民(χ2=16787.07,P<0.01)。结论海南省通过连续20年的疟疾联防,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龙璐[5](2013)在《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该省及类似地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尝试时间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疟疾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将全国1:100万电子地图加工处理为1:100万海南省市县边界图。提取海南省各县市的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与环境数据,人口、GDP、卫生、人民生活指标等数据,建立海南省市县综合信息数据库。应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软件包括Excel2003、SatScan9.0、SPSS13.0、Mapinfo7.0等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海南省疟疾发病最高峰为7、8月份,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低峰。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是疟疾疾病的高发区。人群分布,30-50岁男性为高发人群,农民、工人及民工占总报告人数的85.11%。2.运用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2005-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0年海南省可能存在7个疟疾聚集区域(P<0.05)。对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发现有3个聚集区域(P<0.05)。运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建立的ARIMA模型对海南省2010年1月份的疾病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为0.15/10万,95%的可信区间为[-1.04,1.33],实际检测发病率为0.17/10万,疟疾月发病率实际值落入了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相对误差为11.8%。将2010年1月份疟疾实际发病率纳入时间序列模型,重新拟合,并对2010年2-12月份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际疟疾发病率比理论疟疾发病率平均下降了85.75%。3.将15个温度指标和13个降水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其主成分,并以2010年市县疟疾发病率为因变量,男性人口、农业人口、少数名族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卫生机构总数、执业医师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温度主成分、降雨量主成分、湿度等为解释变量构建结局变量为连续型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降水量主成分2”、“湿度”这三个因素,疟疾发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男性人口”、“农业人口”、“人均GDP”、“医疗机构个数”、“执业医师个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6个因素。研究结论本课题重点探讨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还重点研究了海南省不同市县疟疾疫情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疟疾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域性,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疟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在防治措施、人口免疫状态及人口流动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可以用来预测疟疾的发病率变化。海南省2010年起开始实施的消除疟疾计划作用明显,时间序列模型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降水量和湿度将影响海南省疟疾在各市县的发病,而经济、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当地进一步在多方面对疟疾疫情进行防控。创新点本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多个领域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仅研究了有网络直报系统以来的数据,而且还研究了从1990年来的疟疾发病数据。在空间上,打破了县市的界限,对海南省全省疫情进行空间扫描,为疟疾疾病的预警提供新思路。将人口学、经济学及卫生学知识相融合,使得疟疾疫情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的立体,更加的贴合实际。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疟疾研究领域较为罕见。
王国逸[6](2012)在《琼中县2008~2010年疟疾感染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琼中县2008~2010年的疟疾发病情况,了解感染来源的变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琼中集2008~2010年所有的疟防资料,调查246例疟疾病例的感染情况。结果 2008~2010年共发现246例疟疾病人,村内感染从2008年的18.47%下至2010年的14.28%,结论上山感染所占比例由70.52%上升至71.18%,外出感染所占比例由5.98%上升至14.28%。上山感染高于村内感染,上山人群和外出人群是疟疾感染和发病的主要人群,加强上山人群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是琼中县疟疾防治重点。
王光泽,王善青,胡锡敏,曾文,蒙锋,李雨春,蔡红林,林世干,朱其先[7](2012)在《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实施20年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评价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对策和措施对控制疟疾的作用。方法通过收集1991~2010年海南省10个疟疾防治试点月报表、流动人口报表等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10个疟疾防治试点20年本地居民共血检375 963人次,平均年血检率为18.71%,其中主动病例侦查血检301 395人次,占80.17%,被动病例侦查血检74 568人次,占19.83%;检出阳性病人10 915例,阳性率为2.90%,其中恶性疟3 448例,占31.59%,间日疟7 444例,占68.20%,混合感染23例,占0.21%。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1年的28.39‰下降至2010年的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控制恶性疟流行,它为热带山林地区恶性疟控制提供了经验,为海南省的疟疾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林翠芬,朱其先,蔡红林,王善青[8](2009)在《海南省2004~2008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总结经验,指导和进一步加强全省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方法收集海南省2004~2008年各联防市县上报的疟疾管理报表及外来和本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全省共血检发热病人1 042 180例,阳性12 817例,阳性率1.23%,其中非流动人口898 167例,阳性9 636例,阳性率1.07%,流动人口144 013例,阳性3 181例,阳性率2.21%;不同职业流动人群中疟疾感染率依次为:种养业55.99%、筑路业13.52%、护林业13.20%、采矿业8.24%、其他业9.05%。结论海南省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之趋势,但其疟疾感染率高于全省非流动人口感染率(χ2=1 319,P<0.005),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尤其是进入高传播区市县上山开荒种养业人群的管理,是阻断疟疾传播与扩散,巩固海南几十年的抗疟成果,乃至全省消灭疟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陈刚[9](2006)在《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立题依据与目的19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籍涌向大、中城市谋生,流动人口已成为活跃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流动人口的人数逐年增多。流动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单身外出式的流动向家庭型、举家迁移的形式流动,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数量的增加给流入地带来了许多妇幼保健问题。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等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了“流动人口的妇女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0%以上,在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的目标。但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同户籍地人口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上述目标能否实现?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国务院政策制订与实施部门对此十分关注,2003年8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与卫生部共同委托开展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典型城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系统研究,了解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与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差距;寻求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实现“两纲要”目标的对策。二、材料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在北京、杭州、广州和上海等4城市进行典型调查,对4城市中符合要求的3532户流动人口家庭实施入户调查,并对其中的133名流动人口妇女进行个人访谈;并对涉及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43名管理专家和提供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的62名专家进行了焦点组访谈和意向调查。通过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问卷调查、入户调查、意向调查、焦点组访谈、流动人口访谈、文献评阅、二级资料提取等资料收集方法,收集调查城市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提供情况、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现状、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流动人口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意向、妇幼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与管理者对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等资料。运用目标差距模型、多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等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系统深入分析。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2.0和Exe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Excel等软件。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四城市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概况1、妇幼卫生保健基本指标(1)婴儿死亡率与孕产妇死亡率2002年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91‰、6.5‰、8.05‰、5.01‰,孕产妇死亡率则依次分别为18.4/10万、18.5/10万、11.46/10万、9.99/10万。4城市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2)婚前检查率2002年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分别为99.29%、97.72%、98.38%为98.69%。(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2002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杭州、北京、广州和上海依次90.09%、89.39%、83.66%和75.72%。(4)住院分娩率2002年广州、上海、杭州和北京户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依次为97.83%、98.90%、99.36%和99.90%。(5)妇女病的普查率广州、北京、上海和杭州分别为53.80%、70.61%、76.13%和78.44%。(6)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除广州为94.70%外,其他三市均超过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广州和上海分别为86.58%和88.59%,杭州和北京则分别为93.70%和97.84%。(7)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均很高,2002年广州、上海、北京和杭州依次为98.40%(含“乙肝”疫苗)、99.00%、99.40%和99.56%。2、4城市2002年妇幼卫生主要指标与“两纲”目标的比较4城市2002年末的数据显示:4城市婚前医学检查率、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等均已经达到“两纲要”2005年的目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2002年时广州和北京已经达标,杭州和上海离目标只有1‰不到的差距。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杭州已经达标,北京距离目标差5.61%,上海和广州差距超过10%。(二)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状况1、流动人口家庭基本状况(1)文化程度75.90%的流动妇女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配偶中68.03%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就业情况44.48%流动妇女有工作,其中21.77%签署了劳动合同;配偶中96.69%有工作,其中29.17%签署了劳动合同。(3)就医费用支付流动妇女与配偶就医费用“个人自费”的比例分别为95.78%和88.50%。(4)家庭收入家庭月均收入不足500元的占6.80%,500-1499元的占45.17%,1500-2499元的占27.75%,2500-3499元的占10.25%,3500元以上的占10.03%。2、妇女卫生保健状况(1)76.13%的流动妇女接受过婚前检查。(2)51.13%的孕产妇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93.29%的人接受过1次以上的产前检查,达到8次以上的为33.43%,达到5次以上的为57.06%;没接受产前检查者中52.7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40.51%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3)住院分娩比例为82.44%;在家分娩者中48.57%归因为“经济原因”35.95%归因为“没有必要”。(4)31.05%的产妇接受了产后访视。(5)21.64%的妇女参加了妇女病普查。3、儿童卫生保健状况(1)45.27%的儿童建立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卡/册;未建立者中71.59%的人归因为“不知道”、归因为“没有必要”和“经济原因”的比例分别21.57%和11.71%。(2)一年半以来47.12%的儿童没有做过儿童体检,做过儿童体检者中仅44.61%的符合按卫生部儿童“4-2-1”体检要求。(3)儿童中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册的比例为95.21%。(4)98.76%的儿童接受过疫苗接种,接种过乙肝、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白百破和麻疹的比例分别为89.12%、87.84%、84.20%、79.98%和69.45%;“四苗”和“五苗”覆盖率分别为67.60%和66.11%。4、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1)流动妇女两周患病/不适、就医情况9.96%报告近两周内有“患病/不适”,患者中到医院就诊的占52.84%,自我医疗的占27.84%,没有采取任何治疗的占19.32%。(2)流动儿童中28.21%报告近两周内有“患病/不适”,患者中到医院就诊的占75.94%,自我医疗的占20.59%,没有采取任何治疗的占3.46%。(三)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分娩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流动孕产妇孕产期保健手册/卡建立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孕产期保健手册/卡的建卡概率越大。(2)影响流动孕产妇产前检查的因素为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接受产前检查的概率越大。(3)影响流动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孕产妇的工作状态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配偶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概率越大,有工作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概率较没有工作孕产妇为大。(4)影响流动孕产妇产后访视的因素为孕产妇文化程度、孕产妇年龄与家庭收入。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孕产妇年龄越轻,孕产妇接受产后访视的概率越大。2、影响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1)影响儿童预防接种手册/卡建卡的因素为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手册/卡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手册/卡概率越大。(2)影响儿童“四苗”接种的因素为母亲的年龄与母亲的工作状态。母亲年龄越大,儿童“四苗”接种概率越大,母亲有工作的儿童“四苗”接种概率高于母亲无工作的儿童。(3)影响流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手册/卡建卡的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月收入。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手册/卡的建卡概率越大。(4)影响流动人口儿童体检的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高;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儿童体检频次符合要求的概率越大。(四)流动人口妇女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1、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了解情况98.50%的访谈对象知道“暂住证”,85.71%的人知道“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知道“健康证”和“流动人口就业证明”的则分别占17.29%和12.03%。对“流动人口综合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和“流动人口疾病管理”等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政策了解的人均不到10%。2、对妇幼保健服务利用、认同情况与支付意愿对六项妇幼保健服务的必要性认同度从87.88%到99.24%不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的依次为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和产前检查。妇幼保健服务支付意愿:婚前检查、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女病普查和儿保体检愿意支付的平均数费用分别为110元、527元、1430元、56元和30元;婚前检查、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女病普查和儿保体检愿意支付费用的中位数为:85元、500元、1000元、30元和20元。3、流动人口妇女不去医院分娩的主要原因93.23%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36.84%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24.06%的人认为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9.02%的人认为是“去医院麻烦”。4、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服务利用程度低的原因68.42%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45.11%的人认为是“经济原因”,43.61%的人认为“不知道/不了解”,16.54%的人认为是“没有时间”。(五)流动人口管理者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但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为达成流动人口管理目标,建议:1、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发挥公安、卫生、工商、劳动、计划生育、民政、房管、教育等部门的各自优势,职能互补,密切配合,综合治理,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2、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避免流动人口信息的重复或遗漏,应建立以公安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收集并掌握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3、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工作,把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配置卫生资源时将流动人口作为重要参数。4、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根据流动人口特点针对性地向流动人口提供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卫生保健、传染病防治等知识,提高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六)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与管理者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意向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但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同时也要认识到该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拥有充分真实的信息和与之匹配的智慧。1、构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部门都能认识到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互补优势如何实现?需要围绕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战略,来构建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发展性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流动人口的底数、状况要摸清,否则管理只能处于盲目和被动状态。2、改革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方式。流动人口也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什么不能将流动人口也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参数?如何进行配置?这可能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公共政策课题。3、提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是我国目前卫生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高涨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抑制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障碍。降低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是提高可及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根据流动人口的支付能力和保健服务需求为流动人口设计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包,使流动人口享受经济上可接受的、质量有保证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四、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流动妇女主要卫生保健利用指标均低于居住地户籍妇女流动人口婚前检查率、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卡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和妇女病普查率同户籍人口相比有较大差距,指标相差有20-70个百分点不等。2、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低,特别是系统免疫率偏低,成为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98.76%流动儿童接受了疫苗接种,但流动儿童“四苗”和“五苗”覆盖率分别为67.60%和66.11%,“四苗”覆盖率同4城市户籍儿童比较相差近33个百分点。由于流动儿童免疫接种覆盖率低,会导致易感人群和传染源的增加,已经成为流入地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3、非户籍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妇幼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非户籍孕产妇死亡人数超过户籍孕产妇死亡数,且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以直接产科原因为主,这些死亡大多是“可以避免的”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二)问题及障碍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问题和障碍主要有:1、国家政策缺位(1)对流动人口的概念缺乏全国统一的界定,导致各区域的管理对象不一致。(2)缺乏权威的流动人口基数资料,底数不清,失去了管理的支撑点。(3)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的根源之一。2、区域政策失调(1)政策重叠的问题导致了区域政策效力弱化。(2)管理流程缺乏系统的整合。3、卫生服务管理和提供方乏力4、流动人口需求层次的制约5、流动人口生育观念的滞后6、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不够(三)政策思路与建议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宏观、区域和微观的相互匹配,需要从社会而不仅仅是卫生系统的角度,需要从国家或一个区域而不是从一个服务机构或管理部门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影响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的主要障碍,形成的政策思路及建议:1、中央政府应尽快制订《流动人口管理法》,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3、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4、政府应当增加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投入5、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住院分娩率6、降低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7、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管理8、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9、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转变其传统的生育观和健康观10、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非法接生11、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
李才旭,陈文江,蔡红林[10](2005)在《海南省2000-2003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在我省2000-2003年患疟疾情况,为今后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各市县对外来和本地流动人口进行登记管理及血检的结果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3年,流动人口疟疾血检阳性病例分别为773例、845例、857例、1426例,阳性率分别为2.15%、2.49%、2.46%、4.17%。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贵州六省(区),主要分布在我省的琼中、保亭、白沙、乐东、东方、五指山、昌江、万宁八市县,感染疟疾例数占外来人口疟疾感染病例的90.00%。季节性分布明显。结论加强海南省疟区流动人口尤其是进入高、中疟区的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仍然是海南省疟疾防治的重点
二、海南省琼中县2000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琼中县2000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疟疾70年——从肆虐走向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1 解放初期开展疟疾调查与重点防治试点研究 |
1.1 指导思想和策略 |
1.2 组织机构,领导,专业队伍的建设 |
1.3 宣传教育工作 |
1.4 开展调查研究、培训技术骨干 |
1.5 开展重点防治试点研究 |
1.5.1 通过控制幼虫消灭微小按蚊的实验研究 |
1.5.2 用DDT室内滞留喷洒杀灭成蚊的实验研究 |
1.5.3 用六六六室内滞留喷洒杀灭成蚊的实验研究 |
1.5.4 防治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实验研究 |
1.5.5 只针对处理传染源的防治措施实验研究 |
2 开展全岛性大规模的抗疟运动 |
2.1防治策略 |
2.2 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 |
2.3 防治效果 |
3 调整和改进防治措施,加强抗氯喹恶性疟防治,探索抗疟新措施 |
3.1 防治策略 |
3.2 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 |
3.3 防治效果 |
4 综合防治试点,减少疟疾病灶区,巩固疟防成果 |
4.1 防治策略 |
4.2 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 |
4.2.1 巩固、扩大疟疾联防 |
4.2.2 办好试点,以点带面 |
4.2.3 坚持原来行之有效的抗疟措施,即抓好季节性突击灭疟 |
4.2.4 加强经常性的疟疾管理,做到疟疾防治工作内容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
4.2.5 开展科研合作提高防治水平 |
4.3 防治效果 |
5 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向消除疟疾的目标迈进 |
5.1全球基金海南疟疾项目基本情况 |
5.2 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效果和影响 |
6 启动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 |
6.1 加强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实施严格的1-3-7病例管理和疫点处置措施 |
6.1.1 加强镜检人员的培训,及时发现和诊断疟疾病人 |
6.1.2 对疟疾病人进行规范治疗 |
6.1.3 严格执行疟疾疫情报告制度 |
6.1.4及时开展对病例的核实 |
6.1.5 及时开展疫点的处置 |
6.1.6 对间日疟病人开展抗复发治疗 |
6.1.7 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
6.2 加强疟疾媒介防制 |
6.2.1 预防按蚊叮咬 |
6.2.2 开展滞留喷洒 |
6.2.3 加强宣传教育,提倡个人防护 |
6.3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
6.3.1 开发健教材料 |
6.3.2 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 |
6.3.3 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
6.3.4加强社区宣传教育 |
6.3.5 加强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 |
6.4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工作 |
6.4.1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
6.4.2 做好出境人员的个人预防 |
6.4.3 加强对入境人员的疟疾筛查工作 |
6.4.4 对境内流动人口提供疟疾防护 |
6.4.5 对上山人群做好疟疾防护工作 |
6.5 完善疟疾监测和检测网络 |
6.5.1 建立疟疾确认实验室网络 |
6.5.2 主动病例侦查 |
6.5.3 媒介监测 |
6.5.4无本地感染疟疾地区的监测 |
6.5.5 哨点监测 |
6.6防控效果 |
7 讨论 |
(2)海南省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认知情况 |
2.2 不同性别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 |
2.3 不同年龄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 |
3 讨论 |
3.1 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分析 |
3.2 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
3.3 疟疾防治知识需求分析及建议 |
(3)海南地区疟疾疫情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海南省疟疾疫情分布特征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海南地区疟疾疫情的影响作用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遥感技术在媒介生物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海南省疟疾联防20年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本地居民疟疾侦查 |
1.2.2流动人口疟疾侦查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 |
2.2 发热病人血检情况 |
2.3 本地居民疟疾病例感染情况 |
2.4不同地区流动人口血检情况 |
2.5 流动人口疟疾病人职业和季节分布情况 |
3 讨论 |
(5)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 |
5 资料来源与处理 |
6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海南省1990-201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2010年海南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2010年海南省市县水平疟疾疫情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国内外传染病监测体系 |
2 传染病预测与预警 |
3 传染病预测预警模型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
致谢 |
(6)琼中县2008~2010年疟疾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病例分类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分类情况 |
2.2 疟疾感染来源 |
2.3 疟疾病例职业情况 |
2.4 发热病人血检 |
3 讨论 |
(7)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实施20年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建立健全试点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
1.2 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病例感染来源调查和疫点处理 |
1.3 流动人口疟疾防治 |
1.4 针对不同疟区采用不同防治措施 |
1.5 资料来源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情况 |
2.2 本地居民疟疾病例感染情况调查 |
2.3 流动人口血检情况 |
3 讨论 |
(8)海南省2004~2008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全省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血检结果 |
2.2 流动人口各市县的疟疾感染情况 |
2.3 外省与本省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比较 |
2.4 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 |
2.5 流动人口疟疾感染逐月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
(9)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一) 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与政策保障 |
(二)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
(三) 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差距分析 |
(四)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障碍、根源与作用机制分析 |
(五) 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对策 |
四、材料与方法 |
(一) 样本选取方法 |
(二) 资料收集方法 |
(三) 调查问卷与调查内容 |
(四) 资料的质量保证 |
(五) 主要分析方法与统计工具 |
五、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四城市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概况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 问卷调查 |
(二) 二级资料提取 |
(三) 专家咨询 |
(四) 意向调查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基本概况 |
(二) 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现状 |
(三) 妇幼卫生保健的相关政策法规与保障机制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状况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 调研点与调研实施点的确定 |
(二) 调查对象的确定 |
(三) 调查内容 |
(四)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五) 调查表回收情况 |
(六) 数据处理与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一般情况 |
(二)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状况 |
(三) 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 |
三、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统计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分娩保健服务的因素分析 |
(二) 影响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流动人口妇女意向调查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结果分析 |
(一)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二) 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 |
(三) 对自己目前健康状况的评价 |
(四) 对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知晓情况 |
(五) 访谈对象本人患病或不适就医情况 |
(六) 访谈对象子女患病或不适就医情况 |
(七) 对妇幼保健服务利用、认同情况与支付意愿分析 |
(八) 流动人口孕产妇不愿去医院分娩的原因 |
(九) 儿童保健或计划免疫服务利用程度低的原因 |
(十) 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
三、小结 |
第五章 流动人口管理者意向调查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
(二) 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管理领域 |
(三) 针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 |
(四) 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与实施效果 |
(五)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与措施实施中的主要障碍 |
(六) 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七) 政府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职责 |
三、小结与建议 |
第六章 卫生保健提供者及管理者意向调查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
(二) 针对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开展的工作 |
(三) 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实施效果及主要障碍 |
(四)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 |
(五) 流动儿童健康检查与计划免疫的比例较户籍儿童低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 |
(六) 影响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接受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障碍 |
(七) 政府在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 |
三、小结与建议 |
第七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
一、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流动妇女主要卫生保健利用指标均低于居住地户籍妇女 |
(二)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低,特别是系统免疫率偏低,成为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
(三) 非户籍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妇幼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 |
(四) 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两周患病与就诊情况 |
二、问题及障碍 |
(一) 国家政策缺位 |
(二) 区域政策失调 |
(三) 卫生服务管理和提供方乏力 |
(四) 流动人口需求层次的制约 |
(五) 流动人口生育观念的滞后 |
(六) 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不够 |
三、政策思路与建议 |
(一) 中央政府应尽快制订《流动人口管理法》,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
(二) 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
(三) 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 |
(四) 政府应当增加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投入 |
(五) 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住院分娩率 |
(六) 降低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 |
(七) 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管理 |
(八) 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 |
(九)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转变其传统的生育观和健康观 |
(十) 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非法接生 |
(十一) 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10)海南省2000-2003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海南省琼中县2000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疟疾70年——从肆虐走向消除[J]. 王善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8)
- [2]海南省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吴艳.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6(06)
- [3]海南地区疟疾疫情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 曾晓露.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2)
- [4]海南省疟疾联防20年效果分析[J]. 王光泽,王善青,胡锡敏,朱其先,曾文,蔡红林,李雨春,蒙锋. 中国热带医学, 2013(11)
- [5]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龙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6]琼中县2008~2010年疟疾感染情况分析[J]. 王国逸. 中国热带医学, 2012(02)
- [7]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实施20年效果分析[J]. 王光泽,王善青,胡锡敏,曾文,蒙锋,李雨春,蔡红林,林世干,朱其先. 中国热带医学, 2012(02)
- [8]海南省2004~2008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分析[J]. 林翠芬,朱其先,蔡红林,王善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09(09)
- [9]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 陈刚. 复旦大学, 2006(02)
- [10]海南省2000-2003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分析[J]. 李才旭,陈文江,蔡红林. 海南医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