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mpound graft with acellular exoge-nous dennis and autogenous thin skin reducing formation of scar(论文文献综述)
张友来[1](2019)在《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覆盖整个机体体表,重量约占身体总质量的16%。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与附件构成,主要作用有保护机体抵抗外界有害物质入侵、体温调节等。作为与周围环境密切接触的器官,皮肤在日常中容易遭受到烧(烫)伤。大面积深度烧伤皮肤丧失其原有组织结构与功能,皮肤中具备修复潜能的干细胞与组织遭受到严重破坏,使其自身潜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也随之减弱或丧失。目前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仍存在不少困扰,如可供移植自体皮肤来源不足、异种或异体皮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与传染疾病的风险、不能永久替代、价格昂贵与创面愈合后瘢痕挛缩影响外观与功能等。临床证实烧伤后采用磨痂、削痂术等方法去除烧伤坏死层与保留烧伤变性真皮有利于促进烧伤创面愈合,而且创面愈合后质量更接近正常皮肤,其中的愈合机制错综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述清楚。在深Ⅱ°或混合度烧伤中,部分真皮层并未完全坏死,只是其中细胞发生部分或一过性功能障碍,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但当在局部微环境得到改善后,上述现象会好转或消失,受损真皮可以逆转恢复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说明烧伤后的变性真皮层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恢复为正常真皮结构形态和功能的潜能。为减少感染来源,目前临床中早期削切痂往往会将变性真皮与完全坏死组织一并给予削除,如此不仅会造成可能逆转的变性真皮浪费,而且创面愈合后也常常导致瘢痕增生明显,造成烧伤患者外观与功能障碍。前期研究证实经离体脱细胞等技术处理后的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生物性能尚可、初步移植效果满意,认为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烧伤真皮替代材料。随着研究深入发现仍有许多未知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弄清。真皮取材时机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处理烧伤变性真皮基质以优化其生物性能、提高移植效果与弄清经处理后的不同时期取材制备的变性真皮基质中细胞因子等仍有待研究。基于前期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研究为基础,本实验拟将早期削切痂废弃的烧伤变性真皮回收,应用0.25%胰蛋白酶、0.5%Triton-100联合脱细胞处理,再给予激光微孔技术处理,制备成激光微孔脱细胞烧伤变性真皮基质(Laser micropore denatured acellular dermal matrix,LPDADM),对 LPDADM 进行生物性能检测、在体埋植、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研究,并应用蛋白芯片技术对LPDADM蛋白因子进行检测,从而对其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取材时机与移植后修复机制进行评估、探讨。本研究是系列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研究的完善与深化,研究结果将为下一步变性真皮基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组织工程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LPDADM的制备与性能检测SPF级昆明雄性小鼠采用恒温水浴烫伤法进行深Ⅱ°烧伤动物建模。于致伤后设定时间点处死实验小鼠,取下烧伤部位皮肤,修剪去除完全坏死表皮与组织,切取部分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保留符合深Ⅱ°烧伤样本。经0.25%胰蛋白酶、0.5%Triton X-100联合处理15min后,用PBS滴定直至液体完全清亮。随机将上述处理的真皮基质分为两组,其中任一组[标记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DADM,Denatured acellular dermal matrix,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实验组采用特定紫外激光模板打孔技术,在脱细胞变性真皮基质上打孔,孔间隙设计为1.0mm,孔径大小为135 μ m,制备成LPDADM。对比观察DADM与LPDADM的颜色、质地、弹韧性与延展性等性状。切取组织行HE染色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纤维排列等,并进行相应生物性能检测。2.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取材制备的LPDADM蛋白因子表达差异于实验动物烧伤后未感染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与确诊烧伤创面感染时取材。制备成LPDADM后分别进行蛋白因子检测,研究其中不同时期取材制备成的LPDADM中蛋白因子表达差异。3.LPDADM在体皮下埋植实验研究采用皮下埋植方法观察两组处理后的真皮基质在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和免疫排斥反应等。在小鼠背部两侧分别取2个皮下囊,一侧囊内植入实验组LPDADM,另一侧囊内植入对照组DADM,互相不接触。观察指标:(1)埋植后第1、2、3、4周观察两组真皮基质外观、质地、弹性、纤维包裹以及表面毛细血管生长情况;(2)埋植后第1、2、3、4周光镜下对比观察两组变性真皮基质的细胞浸润、胶原排列与毛细血管植入等情况。4.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效果研究本部分研究由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两部分组成。动物实验部分:将小鼠分为两组,麻醉后在其背部裁剪出一块1 ×2cm2大小皮片,将同种异体LPDADM、DADM分别移植于两组动物皮肤缺损区域,然后将裁剪出的皮片刮除大部分真皮层修薄后覆盖缝合于真皮替代材料上并打包加压加扎,分别在术后10天、14天与21天给予观察创面大体情况、组织学检查、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与对比观察创面愈合率。试验部分:将入选的我科住院治疗的深度烧伤需移植自体皮修复的成年患者,随机分别应用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H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单纯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烧伤深度创面。术后定期观察创面大体情况、组织学检查、对比创面愈合率与主要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研究LPDADM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结果1.大体标本与镜下观察肉眼见新鲜制备的DADM呈瓷白色,质地柔软,具有一定弹性、韧性,再经激光微孔处理后制备成的LPDADM呈现整齐密集的小孔,孔周未见炭化,瓷白色,质地柔软,具有一定弹韧性。光学显微镜下显示DADM中未见上皮结构和细胞残存,真皮胶原玻璃样变性;LPDADM中未见上皮结构和细胞残存,真皮胶原见玻璃样变性,局部见轻微胶原纤维断裂现象。2.生物力学性能伤后24h时所取材制备的LPDADM的弹性模量(MPa)、最大负载力(N)与拉伸长度(cm)分别为 71.60±2.30、118.00±3.54、2.48±0.23;48h 组三指标结果分别为:70.20±2.85、107.30±6.15、2.52±0.18;72h组三指标结果分别为:71.80±2.40、123.55±4.75、2.33±0.31;创面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 LPDADM 的弹性模量(MPa)、最大负载力(N)与拉伸长度(cm)分别为:67.40±3.53、101.00±3.22、2.10±0.27,上述4组三指标各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未激光微孔化处理的DADM[弹性模量(MPa)35.80±2.17、最大负载力(N)67.40±3.51、拉伸长度(cm)2.66±0.05]变化明显,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时间点取材制备的LPDADM蛋白因子表达差异3.1 LPDADM蛋白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的时间点(24h、48h、72h与创面确定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LPDADM的蛋白因子表达有差异;随着时间后移,取材所制备的LPDADM中大部分蛋白因子表达呈显逐步上升趋势,如IL-15、CCL-8、GM-CSF与MMP-3因子等;3.2与24、48与72小时未感染组比较,在感染创面中取材制备的LPDADM除MMP-24/MT5-of MMP、VE-cadherin、TCK-1、IL6 与 VEGF 表达降低外,其余蛋白因子均表达增强。4.LPDADM在体研究结果在动物体内埋植示肉眼见两组变性真皮基质埋植后均未见收缩、卷曲,亦无明显渗出、红肿等现象发生。LPDADM组2周时可见埋植变性真皮基质表面上一层分布着微细血管网的纤维薄膜。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LPDADM组在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植入等方面有差异,实验组血管植入和纤维融合程度更明显,二组仍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现象。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动物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10天LPDADM组皮片呈肉红色,皮片基本成活,对照组局部呈散在黑色干性状,局部颜色偏深。术后14天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ADM组瘢痕增生较明显。HE染色显示LPDADM血管化更明显,炎症反应轻微,DADM组炎症细胞多,血管化程度较低;电镜结果显示DADM组新生组织难以长入,迁入的成纤维细胞极少,以炎症细胞为主,LPDADM组中有及少量的炎症细胞的迁入,而且迁入的成纤维细胞电镜下呈现核大呈不规则形态,粗面内质网布满细胞液中。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HADM组比较,相同时间下LPDADM组愈合创面稍大;LPDADM组中柔软性(1.18±0.34)分、厚度(1.24±0.47)分与创面愈合时间(28.05±5.23)天均与其相应指标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同种脱细胞真皮替代材料移植后血常规、生化指标、细胞免疫与细胞因子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经激光微孔技术处理后的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弹性模量、最大负载力增加,拉伸长度缩短,具有较好的生物性能;2.蛋白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取材制备的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中蛋白因子表达有差异。早期、创面未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比创面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中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蛋白因子表达高,可能更适宜于移植应用;3.经激光微孔技术处理后的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皮下埋植后发现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免疫排斥反应低,比单纯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更有利于细胞浸润、炎症消退、毛细血管植入;4.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且生物安全性可。
刘洋[2](2016)在《皮肤深度创面应用生长因子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皮肤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是烧伤临床医师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常规治疗为采用局部或全身抗感染、敷料覆盖待创面自然愈合。近年来由于对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的深入研究和许多临床试验均证实其在创面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GF广泛应用于烧伤、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等创面的治疗,但其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使用不规范、长期使用其安全性存疑、联合应用疗效是否能加强、是否促进瘢痕生长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开展了深Ⅱ度烧伤创面应用GF的临床观察。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与皮肤深度创面的修复方法为采用全厚皮或皮瓣移植,但存在供区较大的缺损及愈合不良等不足,且愈合后供区出现瘢痕增生。因此为弥补上述不足许多人工真皮(artificial dermis)已经研制出来并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当人工真皮移植于创面后,其修复创面的效果可达到类似全厚皮移植,但存在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时间较长的缺点。同时由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对创面的组织修复有显着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开展了应用人工真皮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瘢痕切除创面和深度皮肤创面进行修复的临床观察。目的:1.比较常规治疗、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应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 FGF)应用及联合应用EGF和aFGF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探讨单用和联合应用GF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2.观察人工真皮联合bFGF在临床上应用于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1.按照纳入标准选择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2013年09月2016年01月所收治的60例患者60个深Ⅱ度烧伤创面。患者入院时按照随机分为四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EGF治疗组)、C组(aFGF治疗组)、D组(EGF和aFGF联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入组创面给予清除异物及明显受污染的腐皮,碘伏消毒液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异物及碘伏消毒液。按照不同的分组,分别给予说明书上所用用量包扎,换药频率为1次/2d。创面观察以28d为截止点。观察对象在截止时间不能完全愈合者,则停止观察,只记录伤后第28d创面愈合率。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分析:(1)患者入组时一般指标及相关检验结果;(2)创面愈合情况,包括创面愈合速率、伤后10d、12d、14d、16d、18d各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d);(3)瘢痕增生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进行评价);(4)安全性分析等。对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h检验2.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2010年10月2015年4月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创面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创面类型包括瘢痕切除创面、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创面、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创面,共102个创面。根据是否联合bfgf,分为人工真皮组(60个创面)和人工真皮+bfgf组(42个创面)。人工真皮组Ⅰ期手术行瘢痕切除或深度创面彻底清创,移植人工真皮,待人工真皮血管化完成时行Ⅱ期手术移植自体刃厚皮片修复创面。人工真皮+bfgf组的人工真皮预先用bfgf浸泡30min后再移植,其余手术方法同人工真皮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面积、人工真皮血管化情况、皮片存活情况及随访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1.深Ⅱ度烧伤创面应用gf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者入组时一般指标及相关检验结果(除外呼吸、心率、肌酐、总胆红素)无组间差异,具有可比性(p值均大于0.05)。(2)对四组患者创面愈合率(%)统计,各组创面伤后1周内创面愈合率极低,伤后23周愈合率明显增快;b组和c组愈合率均快于a组,d组明显快于a、b、c三组,b组和c组交替上升变化,未见明显差别。a、b、c、d组伤后2周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3.8±7.0)、(47.9±15.8)、(45.3±13.7)、(60.9±11.0)%;b组和c组伤后2周愈合率均高于a组(t值分别为-3.158、-2.878,p值分别为0.004、0.008),d组明显高于a、b、c三组(t值分别为-8.081、-2.617、-3.389,p值分别为0.000、0.014、0.002),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值为0.468,p值为0.644)。a、b、c、d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25.2±1.7)、(20.5±2.3)、(20.7±3.7)、(17.9±1.7)d;b组和c组创面完全愈合天数均短于a组(t值分别为6.222、4.112,p值分别为0.000、0.000),d组明显短于a、b、c三组(t值分别为11.535、3.488、2.778,p值分别为0.000、0.002、0.010),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值为-0.286,p值为0.777)。(3)所有患者伤后4周及出院时创面行温哥华瘢痕评分,各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4.024、2.668;p值分别为0.259、0.446)。(4)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及出院时未出现明显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长期随访创面未见破溃、水疱形成、癌变等并发症发生。2.人工真皮联合生长因子在皮肤瘢痕和深度创面的临床观察与应用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瘢痕创面、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创面、小面积的肌腱或骨外露创面手术面积相近(t值为-1.853-0.200,P值均大于0.05)。人工真皮+b FGF组瘢痕创面、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创面、小面积的肌腱或骨外露创面完全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5.6±2.9)、(14.7±2.7)、(20.3±4.4)d,较人工真皮组相对应创面的时间分别为(18.3±4.7)、(18.7±4.2)、(27.7±8.8)d平均分别缩短约2.7、4.0、7.3d(t值为-2.779-2.383,P值均小于0.05)。(2)2组患者89次移植皮片存活率优,12次存活率良,1次存活率差。人工真皮+b FGF组3种创面类型中,相同类型创面皮片存活率优所占比例均高于人工真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3)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48个月,植皮区皮片均存活良好,植皮区和供皮区均无明显瘢痕生长。结论:1.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EGF和a FGF的使用均能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且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同时相较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观察期间不会导致明显的瘢痕增生及安全性良好。2.人工真皮联合bFGF能有效地缩短人工真皮在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的血管化时间,为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修复提供一种促进人工真皮血管化的新方法。
田良[3](2014)在《人工真皮修复儿童严重创伤创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工真皮(PELNAC)作为儿童严重创伤创面真皮覆盖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创面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人工真皮(PELNAC)复合自体刃厚皮片或薄中厚皮片移植覆盖儿童严重创伤创面(实验组)与创面VSD负压引流、肉芽培养、自体刃厚皮片或薄中厚皮片移植于同等状况创面(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评价指标包括:人工真皮的存活率,创面完全覆盖所需的手术次数、植皮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随访创面移植区域的色泽、质地、皮下丰满度、瘢痕增生情况、关节功能影响等。结果:实验组共22例,对照组19例。人工真皮(PELNAC)移植后10-14天存活率达90%以上。实验组2例进行第二次刃厚皮片移植,对照组8例进行第二次刃厚皮片移植,两组(X2=4.42,υ=1×1)P<0.05。实验组植皮手术后创面完全愈合的平均时间为13.86±3.09d,对照组(同前)时间为19.10±4.62d,两组比较(t=-4.32,υ=39)P<0.05。创面完全愈合后>10个月随访:实验组创面移植区域与对照组色泽(Rn实=0.080±1.06,不包括0.5在内)、质地(Rn实=0.081±0.11,不包括0.5在内)分别进行Ridit分析,P<0.05;实验组创面移植区域较对照组真皮部分皮下丰满度良好、瘢痕增生明显较轻;实验组关节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5例,对照组关节功能影响10例,两组进行卡方检验,(X2=3.93,υ=1×1)P<0.05。结论:人工真皮抗感染力强、存活率高。将人工真皮应用于儿童严重创伤创面可以缩短创面植皮后愈合时间,能明显提高愈合后创面的质量、减少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张炜[4](2012)在《促红素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真皮支架移植区血管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骨髓中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的动员效果,以及其促进脱细胞猪皮移植区血管新生的作用。通过优选动员方法和时机,为临床移植组织工程皮肤(tissue engineering skin, TES)及其它人工支架快速血管化提供新思路和简便易行、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方法。方法:第一阶段:采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山西威奇达光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生产批号:20110425-1),参照文献介绍的剂量(EPO剂量1000IU/Kg*d-1与3000IU/Kg*d-1)与方法(连续腹腔注射7天)进行小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动员。选用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避免雌激素的干扰)108只,随机分为A组(低剂量EPO动员组)、B组(高剂量EPO动员组)、C组(NS空白对照组),各组均为36只。各组在动员后1d、3d、5d、7d、10d、14d六个时间点随机取6只小鼠,心脏采血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Flk-1、CD133双标细胞的阳性率,结果以秩均值表示,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阶段:采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山西威奇达光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生产批号:20110425-1),以1000IU/Kg*d-1连续腹腔注射7天动员小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第7天于小鼠背部皮下包埋脱细胞猪皮。选用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避免雌激素的干扰)48只,随机分为A组(EPO动员组)、B组(NS空白对照组),各组均为24只。各组在移植后3d、7d、14d三个时间点随机取6只小鼠,心脏采血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Flk-1、CD133双标细胞的阳性率,结果以秩均值表示,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在移植后3d、7d、14d、21d四个时间点观察脱细胞猪皮移植区病理形态学组织变化及免疫组化观察CD34标记的血管新生情况,计数微血管计数(MVD)结果以x±s表示,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第一阶段:C组(NS对照组)在6个时间点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无显着差异(P>0.05)。A组(低剂量EPO动员组)与B组(高剂量EPO动员组)于动员后1d,3d,5d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且于7d达到高峰。自动员后3d起,各时间点三组组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有显着差异(P<0.05);B组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较A组和C组增加明显(P<0.05);A组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较C组增加明显(P<0.05)。PO动员外周血中EPCs的效果成剂量依赖性。第二阶段:B组(NS对照组)在3个时间点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无显着差异(P>0.05)。A组(EPO动员组)于动员后3d,7d,14d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且于第七天达到高峰。各时(?)点A组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较B组增加明显(P<0.05)。A组的动员EPCs促进脱细胞猪皮移植区血管新生的效果明显强于B组。结论:EPO连续7天腹腔注射能增加外周血EPCs的数量在动员后第7天时达到高峰,动员效果有效,效果成剂量依赖性。EPO连续7天腹腔注射促进脱细胞猪皮移植区血管新生。
荣祥明[5](2009)在《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修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大多是由血糖过高、肢端缺血、神经病变、免疫性异常及感染等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有自体、异体或异种皮移植,其不仅造成供皮区新的创伤,有时还存在着供皮来源限制等问题,异体皮、异种皮移植仍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有传播疾病的危险,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组织工程皮肤的发展为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组织工程真皮在皮肤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增强创面愈合后的皮肤弹性、柔韧性及机械耐磨性,减少瘢痕增生,控制挛缩。目前己研制了多种组织工程真皮产品,包括天然脱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和人工合成无细胞真皮,部分产品经美国FDA批准已用于临床,如1995年美国Lifecell公司生产的产品Alloderm在临床已广泛应用,成为较理想的真皮替代物。但有报道表明,天然脱细胞真皮在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问题,并且存在潜在传染病的危险,而且来源有限。人工合成无细胞真皮在构成上缺少天然脱细胞真皮的弹性纤维、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并且牛I型胶原可能刺激受体的免疫应答,导致移植成活率降低。基于上述情况,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开发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替代物,它较天然脱细胞真皮的最大优势就是细胞外基质结构与天然结构接近,而组织相容性较天然脱细胞真皮好。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探讨利用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替代物修复慢性皮肤溃疡效果,找到临床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新的更好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临床试验要求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24例(30个创面),把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15个创面)和对照组(15个创面),试验组应用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覆盖创面,对照组应用常规凡士林纱布覆盖,所有患者采用常规包扎并固定。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8.0测量各组创面面积。记录溃疡完全愈合时间、不同时间溃疡面积愈合率,观察治疗过程中创面变化如局部炎症反应、排斥反应,评价溃疡愈合后的创面愈合质量,同时监测基本体征、三大常规及重要脏器如心、肝、肾功能变化。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及不同时间溃疡面积愈合率进行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溃疡完全愈合时间(28.13±4.42d)明显短于对照组(41.07±6.31d)( P<0.05),术后2、4、6周溃疡面积愈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炎性反应及明显排斥反应,愈合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能修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可促进创面早期修复、缩短病程并降低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蒋南红[6](2007)在《含药辐照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含药辐照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了解其多项生物性状并观察移植效果。为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或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提供一种良好的方法。方法:用1mol/L高渗盐水、0.25%胰蛋白酶和0.5%曲拉通(TritonX-100)溶液联合脱细胞法制备脱细胞异种真皮后,在1200mg/L三氯生溶液中消毒浸泡,行60CO照射处理制备出含药脱细胞异种真皮,并对其进行微生物检测和组织学观察。将家兔30只,体重2-2.5㎏,雌雄不拘,适应性饲养一周,单笼喂养,随机分为自体刃厚皮移植组(A组)、脱细胞异种真皮和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组(B组)和含药辐照脱细胞异种真皮+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组(C组),每组10只,其中A组为对照组。对各组进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和细胞因子IL-2、IL-10含量的测定。移植后于2、4、6、8、12周对各组评价创面愈合情况及作组织学观察。结果: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中的表皮已经完全除去,胶原纤维粗细均匀,排列规则,无明显的变性,真皮中无细胞及细胞碎片存在。含药辐照脱细胞异种真皮体外抑菌作用明显强于单纯脱细胞异种真皮(P<0.05);A组OD值为0.1783±0.0325,B组OD值为0.1801±0.0540,C组OD值为0.1732±0.0326,三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IL-10和IL-2含量表达无显着差异,B组与A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 P>0.05),C组和A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A组创面收缩较严重,而B、C组创面收缩程度轻,外观平整,质地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有序,表面-真皮连接结构重建部明显,基底细胞桥粒、半桥粒结构及基底膜重建明显。结论:含药辐照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中细胞成份去除完全,胶原纤维三维结构保持完整,含药辐照脱细胞异种真皮组只具有很弱的免疫原性,不引起显着的排斥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局部抗菌作用,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真皮替代物。
梁黎明[7](2007)在《激光微孔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波长激光器用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orcine acellular dermis matrix,PADM)打孔的可行性,确定打孔用的最佳激光器及其作用参数;制备不同规格激光微孔PADM并确定其最佳规格,以提高创面修复质量;探讨激光微孔PADM接种成纤维细胞构建活性真皮基质的可行性。方法:1.采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的方法制备PADM,选择三倍频Nd∶YAG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及CO2激光器,分别采用复制法及轮廓迂回法,对干燥及湿润的PADM进行打孔,观察各组真皮基质微孔形成情况,计算真皮基质皱缩率和热损伤率;在三倍频Nd∶YAG激光器输出功率、频率等参数固定的前提下,调整激光束扫描速度,测量微孔孔径并计算热损伤率。2.根据孔间距不同,制备4种不同规格的激光微孔PADM。将144只SD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6组,每组24只:微孔组Ⅰ、Ⅱ、Ⅲ和Ⅳ分别移植孔间距为0.8mm、1.0mm、1.2mm和1.5mm的激光微孔PADM+自体刃厚皮;网状组移植网状PADM+自体刃厚皮;对照组采用单纯自体刃厚皮移植。术后2、4、6周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行组织学观察。临床上采用激光微孔PADM、网状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9例。3.将人成纤维细胞种植于干燥组及湿润组激光微孔PADM表面,培养后第2、4、6、8、10、12天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TGF-β1和bFGF的含量。结果:1.复制法打孔的真皮基质内微孔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致,轮廓迂回法的微孔均为规则圆形,大小较一致。打孔后干燥组真皮基质皱缩不明显;湿润组真皮基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皱缩,复制法打孔时,光纤激光器组真皮基质的皱缩率明显高于CO2激光器组(P<0.05),轮廓迂回法打孔时,三倍频Nd∶YAG激光器组真皮基质的皱缩率明显高于光纤激光器组和CO2激光器组(P<0.05)。复制法打孔时,光纤激光器对湿润组真皮基质的热损伤率明显高于CO2激光器(P<0.05),而对干燥组真皮基质的热损伤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廓迂回法打孔时,三倍频Nd∶YAG激光器对湿润组真皮基质的热损伤率最高,光纤激光器次之,CO2激光器最低;而三倍频Nd∶YAG激光器对干燥组真皮基质的热损伤率最低,光纤激光器次之,CO2激光器最高。三倍频Nd∶YAG激光器扫描速度小于或等于80mm/s,热损伤率较低,微孔孔径变化不明显;随着扫描速度的加快,热损伤率增大,孔径随之增大;当扫描速度加快至500mm/s,孔径开始缩小,当扫描速度为600mm/s,激光束不能穿透真皮基质形成微孔。2.术后2、4周微孔组Ⅰ、Ⅱ移植物成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网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微孔组Ⅰ、Ⅱ移植物成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网状组(P<0.05)。微孔组Ⅰ、Ⅱ术后4、6周创面收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6周明显低于网状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各复合皮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完整。临床上9名患者中,8例激光微孔PADM移植区成活良好。3.干燥组培养液中TGF-β1和bFGF的含量在各时间点均高于湿润组(P<0.05)。结论:1.采用三倍频Nd∶YAG激光器对干燥的PADM进行轮廓迂回法打孔,不仅效率高、热损伤小,而且微孔形状规则、大小均匀一致,孔径调节方便;80mm/s为最适宜的扫描速度。2.孔间距为0.8mm或1.0mm的激光微孔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其中孔间距为1.0mm者是最佳规格的激光微孔PADM。3.激光微孔PADM接种成纤维细胞可构建活性真皮基质,PADM冷冻干燥后更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粘附与生长。
蒋南红,余於荣[8](2007)在《无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姚明[9](2006)在《异种生物衍生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研制、开发新的异种生物衍生材料—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heep acelluar dermal matrix,SADM),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参照已相对成熟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方法,利用异种(羊)皮肤组织,经过多步骤的脱细胞处理,获得纯天然的生物衍生支架材料。通过组织学研究,分析脱细胞后的生物衍生材料的组织成分;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支架材料的超微结构特点;通过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分析异种生物衍生支架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组织相容性,观察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材料的血管化过程,探讨其成为皮肤组织工程新的真皮支架材料的可能性;进行异种(羊)真皮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的实验研究。方法(1)应用高渗盐—化学洗涤剂及酶消化的方法,并与0.2%戊二醛交联,对异种(羊)皮肤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制备纯天然的生物衍生支架材料。(2)比较不同浓度TritonX-100对异种(羊)皮肤组织进行脱细胞作用的影响。(3)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制备的以异种生物衍生支架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成分进行分析。(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异种(羊)脱细胞基质支架材料的超微结构特点。(5)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羊皮肤I型和III型胶原含量,旨在探讨羊皮断层处理前后羊皮胶原的变化。(6)分别将高渗盐—化学洗涤剂及酶消化处理并经0.2%戊二醛交联及未交联的SADM植入SD大鼠体内,通过体内埋植试验观察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材料对组织的影响,判断该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探讨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成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能性。(7)建立SD大鼠创面模型,进行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的实验研究。结果(1)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heep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 SADM)支架材料的成分分析:①组织形态学观察: 1 % TritonX-100脱细胞后,光镜下见细胞轮廓存在,细胞外观形态无明显变化。但细胞核有的固缩,有的碎裂,不规则,细胞核排列无序,呈现拥挤状态;而3 % Triton X-100脱细胞后的支架材料,细胞成分完全消失,光镜下见不到细胞核形态,粉红色的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可见细胞脱除后遗留的空隙。②透射电镜观察: 1 % Triton X -100脱细胞后,透射电镜下见细胞膜破损,细胞器破坏、破碎,染色质凝集,形成多个散在的碎块,有的细胞核浓缩,并可见到半月状的凋亡小体。3 % TritonX-100脱细胞后,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只见残留的细胞轮廓,周边可见不同方向走行的胶原纤维断面。③断层处理前后羊皮肤I型和III型胶原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断层处理前后羊皮组织中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含量均有较明显变化。(2)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试验:按照生物学评价试验的要求,通过SD大鼠体内埋植试验完成,经观察,大鼠反应正常,试验部位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现中毒反应和死亡。SADM未交联组:植人术后1周,手术创口愈合良好,光镜下可见一些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入所植入的异种(羊)脱细胞真皮支架中。在植人的SADM支架材料周围有成纤维细胞包绕,但未形成纤维囊包裹,植人物易取出;镜下可见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植人后2周时,植人物周围可见一薄层包裹着半透明的纤维膜,与创面基底紧密相连,镜下可见巨噬细胞开始增多,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也可见到,宿主创面周围组织细胞长入植入的异种(羊)真皮支架内,纤维膜与周边组织分界尚清楚。植人后3周时镜下可见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一些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及非炎性细胞明显的出现在SADM支架中。4周时,中性粒细胞开始减少,淋巴细胞无明显增多,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继续长入支架中,8周时,植入的异种(羊)真皮支架逐渐被SD大鼠结缔组织所替代,纤维膜不再继续增厚,膜密度增大,有变薄趋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偶可见到吞噬细胞,植入物体积明显变小,有吸收倾向,14周~32周时植人物消失。SADM交联组:界限始终清楚,4周时植入物周围可有少量新生血管网,逐渐变薄变软,此后,更多的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长入支架内,较非交联组缓慢;至36周时,受植SD大鼠皮下仍可触及交联型SADM。(3)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作为创面敷料的观察:以SADM为覆盖物的创面愈合效果略差于异体皮覆盖创面的效果,但明显优于凡士林油纱组覆盖创面的效果。结论(1)虽然应用高渗盐-化学洗涤剂及酶消化法制备的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具有较完好的基底膜及胶原结构,其质地柔软、弹性及伸展性好、不易断裂等特点。但本实验研究也发现,羊皮与猪皮及人皮在组织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羊皮的表皮与真皮结合紧密,羊皮的表皮去除以及真皮内汗腺、毛囊细胞的脱除是较困难的,故在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时,延长化学洗涤剂的作用时间和增加化学洗涤剂的浓度是十分必要的,并在制备流程中辅用刮除法可提高去除表皮的效果。另外,实验发现,即使TritorlX-100浓度达到4%时,羊皮真皮层内的汗腺、毛囊细胞只能达到基本脱尽的效果。(2)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中的主要成分为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断层处理前后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成分有部分变化(。3)戊二醛交联的SADM比非交联的SADM降解慢,但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反应。(4)皮下埋植实验及组织学观察,异种(羊)皮脱细胞基质能明显延缓创面的收缩,能较快速血管化,有望成为真皮替代物; SADM具有良好的保湿性,是较好的生物敷料,但在临床应用之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王敏[10](2005)在《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观察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的移植效果,为临床上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或严重创伤后皮肤毁损提供一种良好的方法。方法用0.25%胰蛋白酶和0.5%曲拉通(TritonX-100)溶液联合脱细胞法制备脱细胞异种真皮,后用0.2%硝酸银溶液浸泡制备出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以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的Ag+含量,并对其进行微生物检测和组织学观察。选择健康成年家兔27 只,体重2-2.5kg,雌雄不拘,适应性饲养一周,单笼喂养。随机分为A、B、C 组,A 组(对照组):单纯自体刃厚皮移植组(9 只);B 组:单纯脱细胞异种真皮+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组(9 只);C 组: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组(9 只)。术前一天,用10%Na2S 溶液兔背脱毛。手术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于兔脊柱两侧划线各设计2 个2cm×2cm 大小的创面,共4 个创面。用滚轴式取皮刀沿设计线取刃厚皮(厚约0.2-0.25mm)待用,再用手术刀自深筋膜层切去整块皮肤,造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术中彻底止血后,按分组分别处理。移植术后2 周,首次打开创面,以此时的观察记录为准,如创面粉红色、稚嫩,则视为皮片移植成活。设:表皮和真皮成活率95%以上者视为全部成活,40%~95%为部分成活,40%以下者视为未成活,所有数据作RiDit 分析。同时对各组进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术后2、4、6 周评价创面愈合情况,并取组织活检作组织学观察。结果①脱细胞异种真皮的镜下观察可见基质中的表皮已经完全除去,胶原纤维粗细均匀,排列规则,无明显的
二、Compound graft with acellular exoge-nous dennis and autogenous thin skin reducing formation of sca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pound graft with acellular exoge-nous dennis and autogenous thin skin reducing formation of scar(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LPDADM制备、性能检测与埋植效果观察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宄内容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第二部分 激光微孔烧伤脱细胞变性真皮基质的蛋白因子表达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的实验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内容与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第四部分 LPDADM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检测指标及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一:英文论文(论着,已发表) |
附二:外文论文(综述) |
(2)皮肤深度创面应用生长因子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深Ⅱ度烧伤创面应用生长因子的临床观察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人工真皮联合生长因子在皮肤瘢痕和深度创面的临床应用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生长因子应用于皮肤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3)人工真皮修复儿童严重创伤创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引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设计 |
1.2 时间和地点 |
1.3 对象 |
1.3.1 实验组一般情况 |
1.3.2 对照组一般情况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基线资料比较 |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
2.3.1 实验组随访情况 |
2.3.2 对照组随访情况 |
2.4 典型病例 |
2.5 不良事件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促红素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真皮支架移植区血管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字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5)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修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一 |
文献回顾二 |
正文 |
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修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及方法 |
2.1 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 |
2.2 临床资料 |
2.3 术前准备 |
2.4 创面处理及手术方法 |
2.5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创面观察 |
3.2 两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及不同时间愈合率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随访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含药辐照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致谢 |
七、参考文献 |
八、附图 |
九、综述 |
(7)激光微孔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激光微孔PADM的研制 |
实验一 不同波长激光器在PADM打孔中的比较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主要试剂 |
2 主要仪器 |
3 PADM的制备与分组 |
4 激光打孔 |
5 PADM激光打孔后的处理 |
6 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大体观察 |
2 真皮基质皱缩率 |
3 真皮基质热损伤率 |
讨论 |
实验二 三倍频Nd:YAG激光器不同扫描速度对PADM微孔孔径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PADM的制备及干燥 |
3 激光器参数设定及打孔模式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大体观察 |
2 真皮基质微孔孔径 |
3 真皮基质热损伤率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实验照片 |
第二部分 激光微孔PADM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的研究 |
一 激光微孔PADM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的动物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 |
2 主要仪器 |
3 激光微孔PADM的制备 |
4 动物模型及分组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激光微孔PADM的物理及组织学特点 |
2 创面大体观察 |
3 组织学观察 |
二 激光微孔PADM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的临床初步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移植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2:实验照片 |
第三部分 激光微孔PADM构建活性真皮基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 |
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3 成纤维细胞库的分离与培养 |
4 激光微孔PADM的制备及分组 |
5 活性真皮基质的构建 |
6 培养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成纤维细胞生长和增殖观察 |
2 培养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其他 |
致谢 |
(8)无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 |
1) 平衡盐溶液法[2]: |
2) Dispase-Tritonx-100法[3-5]: |
3) 高渗盐-SDS法[6-7]: |
4) 酶消化法[8]: |
5) 其它: |
2 无细胞真皮基质的应用 |
3 无细胞真皮基质的前景 |
(9)异种生物衍生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一 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及相片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异种(羊)脱细胞真皮皮下埋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及相片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创面敷料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及相片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10)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前言 |
四、材料与方法 |
五、结果 |
六、讨论 |
七、结论 |
八、参考文献 |
九、致谢 |
十、附图 |
十一、综述 |
四、Compound graft with acellular exoge-nous dennis and autogenous thin skin reducing formation of scar(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研究[D]. 张友来. 山东大学, 2019(02)
- [2]皮肤深度创面应用生长因子的临床观察[D]. 刘洋.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5)
- [3]人工真皮修复儿童严重创伤创面[D]. 田良.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4]促红素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真皮支架移植区血管化的实验研究[D]. 张炜.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5]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修复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D]. 荣祥明.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6]含药辐照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实验研究[D]. 蒋南红. 南昌大学, 2007(03)
- [7]激光微孔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与应用[D]. 梁黎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
- [8]无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进展[J]. 蒋南红,余於荣. 实用临床医学, 2007(04)
- [9]异种生物衍生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初步研究[D]. 姚明. 宁夏医学院, 2006(05)
- [10]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的实验研究[D]. 王敏. 江西医学院,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