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经支气管壁浸润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肺癌经支气管壁浸润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一、肺癌经支气管壁浸润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鑫[1](202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出现,使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得到了显着延长。但是肺癌基因突变情况错综复杂,并不是所有检测出具有靶向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可以服用靶向药物。本研究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灶组织中已知的驱动靶向基因EGFR、KRAS、NRAS、BRAF、PIK3CA、HER2基因突变和ALK、ROS1、RET、MET基因融合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多基因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对加快筛选有效治疗目标人群的意义。方法:纳入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75例,收集患者手术切除后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提取肿瘤组织中的DNA,采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中EGFR、KRAS、NRAS、BRAF、HER2、PIK3CA基因突变和ALK、ROS1、RET、MET基因融合状态;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KRAS、NRAS、BRAF、HER2、PIK3CA基因突变和ALK、ROS1、RET、MET基因融合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7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女性54.3%;年龄<62岁53.9%。肿瘤最大径:≤2cm 69.2%;是否侵及胸膜、小支气管壁、脉管和神经:侵及74.9%。淋巴结转移:未侵及71.7%。病理分型:腺癌825例(94.9%),鳞癌22例(2.5%),腺鳞癌14例(1.7%),其他类型8例(0.9%)。组织学分型:以腺泡为主型55.3%,贴壁型13.7%,微乳头型3.7%,乳头型13.2%,实性型10.3%和粘液腺癌2.8%。病理分期:I+II、III+IV期患者分别为80.7%和19.3%。(2)样本肿瘤组织中总驱动基因突变率为67.1%;EGFR突变率为58.6%,其中各突变位点分布为:21外显子L858R占EGFR突变的突变率为52.2%;19外占EGFR突变的突变率为35.4%;21外显子L861Q突变1.9%,18外显子G719X突变4.3%,20外显子插入突变为2.1%,20外显子S768I突变0.2%。余下为双位点突变共16例(3.1%);ALK突变率为6.1%;ROS1融合突变率为1.0%;KRAS突变率为6.1%;HER2突变率为1.6%;PIK3CA突变率为0.8%;MET突变率为1.6%;没有患者检测出BRAF、NRAS基因突变和RET基因融合。并检测出一例EGFR基因与PIK3CA共同突变的病例。(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体靶向基因突变率与性别、肿瘤最大径、病理分型和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与性别、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期、病理分型、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与性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LK基因融合率与年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基因融合率(ALK、ROS1、RET、MET)与年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EGFR双位点突变和其他基因突变(HER2、PIK3CA、MET、BRAF、NRAS)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KRAS、ALK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KRAS基因在男性患者中突变率较高(2)非小细胞肺癌靶向基因在女性、腺癌和腺鳞癌、组织学分型以腺泡型为主的浸润性腺癌、肿瘤最大径≤2cm的患者中突变率较高;在组织学分型以实性型为主和粘液腺癌的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中突变率较低。(3)EGFR基因在女性、腺癌和腺鳞癌、组织学分型以腺泡型为主的浸润性腺癌、肿瘤最大径≤2cm、病理分期较低和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中突变率较高;在组织学分型以实性型为主和粘液腺癌的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中突变率较低。第21外显子L858R是其最常见的突变形式。第18号外显子G719X突变合并20号外显子S768I突变是最常见的共突变模式。(4)ALK基因融合和融合基因(ALK、ROS1、RET、MET)在较年轻、淋巴结有转移、病理分期较高和组织学分型以粘液腺癌为主的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柴亚婷[2](2021)在《探究含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含瘤周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病理标签的联合模型对预测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动脉期CT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75例,未淋巴结转移患者121例,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28例,测试组58例,通过ITK—SNAP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Analysis—Kinetics软件外扩勾画好的VOI并提取三维影像组学特征,使用FeAture Explorer软件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建立仅包含瘤内影像组学标签、包含肿瘤周围3mm组织CT图的影像组学标签分别结合临床病理信息标签的联合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临床病理资料性别、吸烟史、肿瘤史、饮酒史、脉管浸润、神经浸润、胸壁浸润、病灶位置是T1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瘤内组、含瘤周组的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914、0.947,联合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及病理组织标签建立组合模型后,组合模型瘤内组及含瘤周组AUC值分别为0.938和0.967。结论:与仅瘤内影像组学模型相比,含3mm瘤周组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病理指标的联合模型提高了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能力。

包佳琪[3](2021)在《囊腔型肺癌的HRCT表现与临床病理研究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和工业发展,同时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被确诊,据统计目前肺癌已经成为了发病率据首位的恶性肿瘤。由于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临床上具有多种多样的检查手段,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便利条件,尤其是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临床及影像科医师对肺癌诊断的准确率,人们通过对大量肺癌影像学及病理学的解读与反思,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被人们所关注——囊腔型肺癌。由于这种类型的肺癌较为罕见,临床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肺癌,国内外文献均鲜有报道,故目前医学界对其并没有统一的命名,医生对这种类型肺癌的影像学、病理学均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对其漏诊率、误诊率均很高。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HRCT表现为含气腔隙性病灶并且经手术、穿刺取病理证实为肺癌,分析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和病理类型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种肺癌的HRCT影像特征的认识,及其形成的病理基础,进而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录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术前HRCT及病理证实的含囊腔肺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结果1.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含囊腔肺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56.3%),女38例(43.7%),以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的平均数为(61.95±4.17),其中以60岁为界,小于60岁33例(37.9%),大于等于60岁54例(62.1%),发病年龄以老年为主。肿瘤最大直径为2.10±1.0095(0.5-5.5cm)。其中右肺上叶22例(25.3%),右肺中叶1例(1.1%),右肺下叶18例(20.7%),左肺上叶31例(35.6%),左肺下叶15例(17.2%)。2.其中仅行穿刺活检而未手术6例(6.8%),有23例(26.4%)行胸腔镜肺叶部分切除术,有50例(57.5%)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还有8例(9.2%)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其中病理结果为:原位癌3例(3.4%),微浸润腺癌10例(11.5%),浸润性腺癌60例(69.0%),鳞癌7例(8.0%),其他类型癌7例(8.0%),其中,其他类型的癌包括粘液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恶性间皮瘤1例,低分化癌(不能确定腺癌还是鳞癌)1例,多形性癌(梭形细胞癌+鳞癌+腺癌)1例,大细胞癌1例。3.87例患者中病变大小0.5—5.5 cm,其中分叶征23例(26.4%),毛刺征31例(35.6%),胸膜凹陷征40例(46.0%),血管集束征33例(37.9%)。而对于此类肺癌而言,病灶或里或外必然存在囊腔。其中单个囊腔62例(71.3%),多个囊腔25例(28.7%),圆形/类圆形囊腔54例(62.1%),不规则形状囊腔33例(37.9),囊壁均匀增厚29例(33.3%),不均匀增厚58例(66.7%),囊壁光滑者61例(70.1%),粗糙者26例(29.9%),内部含有分隔24例(27.6%),含有壁结节10例(11.5%)。结论1.囊腔型肺癌是一类发病率较低的肺癌,通过对胸部进行HRCT的扫描后,在排除肺大泡、局限性肺气肿等在CT上表示含气病灶的良性疾病后,应该警惕该疾病。当含气腔隙病灶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结节时,更应该考虑到囊腔型肺癌的可能性。如果HRCT图像上能够看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毛刺征等周围型肺癌的特征,基本可初步认为是囊腔型肺癌的可能。2.大部分病理的分期为I、II期,极少数III期,偶见IV期,而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也可见鳞癌、粘液腺癌、以及癌前病变等。还有很多种的病理亚型,较多的是:腺泡型、贴壁生长型,较少的是:实体型、乳头型、微乳头型,当然,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一般多种亚型会同时存在。由此可见,早发现早治疗同样是囊腔型肺癌最主要的诊疗手段,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李希丽[4](2020)在《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癌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根据2018年全球权威杂志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最新统计数据,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为11.6%,死亡率高达18.4%,均位于第一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亦位居首位。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由于肺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远处转移,尤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为ⅢB或Ⅳ期时,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选择化疗、放射性治疗、靶向药物、肿瘤热消融、免疫等治疗,导致获益价值有限、生存期不长。因此,分析晚期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有重要意义。此外,晚期肺癌常阻塞气管及支气管管腔,引起病人反复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手段起效慢,效果欠佳,不能即刻解除气道梗阻。近年来,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对恶性中央气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显着,可迅速缓解相关症状,成为治疗恶性气道阻塞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作为肺癌多模式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抑制气道肿瘤生长的同时,也为晚期肺癌的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因此,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肺癌引起的气道梗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虽然创伤小,但由于手术风险大,支气管镜操作人员在介入技术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存在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反复治疗的次数,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亟需寻找快速有效的指标来预测支气管镜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从而提前制定干预计划,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无创且容易测量的生物指标,常被用来指导恶性肿瘤的预后。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其中之一,最初用来评估胃肠道肿瘤术后的营养免疫状态,后来被证明对很多恶性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等)均有着重要的预后价值。目前关于PNI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报道,大部分见于有手术适应症的NSCLC病人的研究。对于晚期NSCLC来说,已有研究表明,PNI在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预后中,有显着性意义。然而关于PNI在晚期NSCLC患者中预后机制的研究仍较少。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预后营养指数(PN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病人的手术风险,且与多种癌症(肝癌、胰腺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治疗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项关于PNI与癌症的综合荟萃分析中,作者观察到低PNI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缩短,术后并发症增多。近期有研究证明了 PNI与NSCLC术后气胸、肺部感染等风险显着相关,低PNI值的病人发病风险更高。然而,关于PNI与晚期NSCLC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晚期(ⅢB及Ⅳ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PNI,分析PNI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PNI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预后机制。第二部分分析71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氩等离子凝固(APC)、激光、冷冻、气道支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NI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预后营养指数,分析预后营养指数与病人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预后营养指数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确诊为IIIB期和IV期的NSCLC3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预后营养指数、肿瘤病理诊断、病理分期、肿瘤的治疗方式(化疗或EGFR-TKI药物治疗)。预后营养指数的计算方式:PNI=10 ×血清白蛋白值(g/d1)+0.005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对上述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生存曲线的等价性检验用log-rank统计量法,并进行了比例风险假定检验。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5例病人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26岁,平均58.53岁。男性213例,女性102例。110例有吸烟史。肺腺癌162例,肺鳞癌110例,其他类型肺癌43例。根据肺癌TNM分期,ⅢB期143例,Ⅳ期172例。315例病人中240例接受化疗,余75例接受EGFR-TKI治疗。2.本研究中PNI最大值为73.25,最小值为5.15。在此研究中,根据ROC曲线,我们将PNI的界值定为50。根据此值,315例病人被分为高PNI组(PNI>50;n=136;43.2%)与低 PNI 组(PNI≤50;n=179;56.8%)。其中高 PNI 组中位生存期17.95个月,低PNI组中位生存期14.4个月。相比高PNI组患者,低PNI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更短(HR=1.331,95%CI:1.05-1.688,P=0.018)。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高PNI组(74%)明显高于低PNI组(67%)。3.PNI及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PNI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及治疗方式有明显相关性。PNI值高的更见于化疗组(P=0.049),另外,相对于病理分期为Ⅳ期的肺癌病人,ⅢB期病人的PNI值更高(P<0.0001)。PNI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4.PNI及其他临床因素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组患者中,与生存时间相关的指标为肺癌的病理分期(P=0.017)、吸烟史(P=0.001)、病理类型(P<0.001)以及PNI(P=0.018)。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理分期(P=0.005)、吸烟史(P<0.001)以及PNI(P=0.001)成为晚期NSCL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N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低PNI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第二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NSCLC病人中应用广泛、有效率高,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本文将重点研究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冷冻、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及气道支架植入)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了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71例,胸部CT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央气道狭窄。每个病人在第一次住院期间,至少行两次支气管镜检查,并对病人进行6个月的随访,至少1-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估。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包括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程度评分、阻塞类型及PNI值,PNI值计算公式:PNI=10×血清白蛋白值(g/dl)+0.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分析PNI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统计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与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P值,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病人总数71例,男性44例(62%),女性27例(38%);肺腺癌29例(40.8%),肺鳞癌42例(59.2%)。根据气道阻塞位置,57.7%的病人阻塞部位为气管,15.5%为左主支气管阻塞,19.7%为右主支气管阻塞,7.1%为右中间支气管阻塞。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PNI≥44.5)为41例(57.7%),低PNI组(PNI<44.5)为30例(42.3%)。根据气道狭窄类型看,16(22.5%)例为外压型狭窄,30(42.3%)例为腔内狭窄,25(35.2%)例为混合型狭窄。其中KPS评分≥60分的为33(46.5%)人,KPS<60分的为38(53.5%)人。气道狭窄程度根据Myer-Cotton狭窄分级系统[4],分为四级:气道狭窄程度≤50%为Ⅰ级,Ⅱ级为狭窄程度51%-70%,Ⅲ级为71%-99%,Ⅳ级为狭窄程度100%。根据此分级,Ⅱ级为23(32.4%)例,Ⅲ级为43(60.6%)例,Ⅳ级为5(7%)例。2.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次数:所有病人共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256次。其中治疗次数最多为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为99次;其次为氩等离子体凝固术,为66次;第三为激光治疗,48次;气道支架为43次。若按肺癌病理类型分析,此研究显示,肺腺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14次、30次、25次、38次,肺鳞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29次、18次、41次、61次。3.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急性并发症:呼吸衰竭为2例(3%),大出血4例(6%),气胸1例(1.5%),死亡1例(1.5%)。1月内死亡2例(3%)。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急性并发症,其中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最常见,为19例(27%),支架断裂、移位各2例(3%),粘痰附着5例(7%),无气道穿孔发生。4.PN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人的PNI与年龄及性别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NI与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类型、阻塞程度及KPS评分无关(P>0.05)。5.PNI与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及粘痰附着。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我们发现,在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中,高PNI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PNI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粘痰附着发生率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5)。6.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管腔再狭窄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他因素中,仅有阻塞类型(P=0.024)与管腔再狭窄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KPS评分、阻塞程度与管腔再狭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NI对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晚期NSCLC后发生的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较低的PNI患者,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入免疫疗法并及时复查气管镜,从而降低介入治疗术后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创新性意义:1.本课题首次详细探讨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ⅢB/Ⅳ期)NSCLC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机制,为晚期NSCLC病人较早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本课题首次尝试性分析了 PNI对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的预测作用,为我们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晚期NSCLC的临床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杰[5](2020)在《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及免疫组库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的应用,早期肺癌包括早期肺腺癌的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肺腺癌患者得到了手术治疗的机会。通过手术切除,早期肺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67%,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少部分患者(约占15%)在术后1年内快速复发,其5年生存率仅为45.1%,远低于67%,这说明早期肺腺癌患者一旦快速复发则预后很差。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另一部分患者在术后3年内均未复发,其5年生存率则达到了惊人的94.5%。因此,我们推测早期肺腺癌可能是一种包含不同亚类的异质性极高的疾病;若将早期肺腺癌的两类患者预先区分开来,对快速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可进行及早干预以改善临床结局,对迟复发患者则可避免过度医疗,这可能是目前在辅助治疗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对患者最有利的选择。当前已有许多关于早期肺腺癌复发的预测因子及生物标志物研究,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DNA甲基化、基因panel、蛋白表达等,但价值有限且均未能应用于临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标志物不能用于区分快速复发患者。本研究旨在寻找能区分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预测因子,并从新的角度理解和探讨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机制。研究方法:1.早期肺腺癌复发及快速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对早期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 free survival,RFS)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患者RFS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早期肺腺癌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将早期肺腺癌1年内复发(RFS≤12个月)和3年内未复发(RFS>36个月)的患者分别定义为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从而得到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2.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研究:提取20例(8例快速复发,12例迟复发)早期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的RNA,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将基因芯片数据导入软件Transcriptome Analysis Console(TAC)3.0.0得到基因聚类热图。通过limma软件包分析得到两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DEGs进行GO(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得到差异显着的功能富集结果;对DEGs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得到其中的关键基因。增加患者例数后对得到的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IL-1β和PTGS2进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分析其蛋白表达水平对早期肺腺癌RFS的影响,同时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其蛋白表达水平在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中的差异。对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的标志包括CD3、CD4、CD8和CD20进行IHC染色,比较两组患者TILs浸润程度的差异。3.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免疫组库研究:提取39例(20例快速复发,19例迟复发)早期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的DNA,通过多重PCR扩增技术对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β链(TRβ)可变区的互补决定区3(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area 3,CDR3)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Hiseq3000平台进行超深度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热图展示每名患者对于各个V基因片段(variable gene segment)、J基因片段(joining gene segment)的使用频率,并分组进行比较以得出两组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IGHV、IGHJ、TRβV、TRβJ基因。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因重排组合以得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IGHV/J以及TRβV/J。计算BCR和TCR克隆的多样性指数Clonality和Evenness以评价两组患者克隆多样性的差异。将BCR和TCR的克隆频率分为5个等级(稀有、低、中、高、超高)并分组进行比较,探讨每个等级的克隆分布在两组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4.APE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对肺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将小鼠Lewis细胞接种于APE1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及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取肿瘤组织并分离免疫细胞后用CD8+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MDSC的相应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细胞。研究结果:1.早期肺腺癌复发及快速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肺腺癌患者复发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肿瘤直径>2cm和非贴壁为主型的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肺腺癌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Hazard Ratio,HR)分别为2.688(95%CI:1.211-5.920)和2.040(95%CI:1.006-4.135),P<0.0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前者的非贴壁为主型和低分化程度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后者,分别为95.5%vs 71.1%、54.5%vs 23.9%,P<0.05。2.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研究:基因聚类热图结果表明,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从基因层面上基本可以各归为一类。通过Limma分析得到416个DEGs,对这些DEGs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排行前10项的功能类别里,细胞成分中有2项(2/10)、分子功能中有2项(2/10)、生物学过程中有9项(9/10)涉及免疫功能。KEGG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统计学差异的8项通路中有6项涉及免疫或炎症。通过PPI网络分析从416个DEGs中鉴定出10个关键基因,包括与免疫或炎症密不可分的IL-1β和PTGS2。免疫组化及Kaplan-Meier分析表明IL-1β低表达患者组的中位RFS更低(21.5个月vs 55.0个月),P<0.05;卡方检验进一步表明IL-1β低表达患者人数在快速复发组中的比例更高(31.8%vs 8.1%,P<0.05)。PTGS2的结果与IL-1β类似,即PTGS2低表达患者的中位RFS更低(19.0个月vs 77.0个月,P<0.05),PTGS2低表达患者人数在快速复发组中占比更大(68.2%vs 10.8%,P<0.05)。IHC结果显示TILs低浸润的患者人数比例在快速复发组中更高,分别为CD3(81.8%vs 54.1%),CD4(86.4 vs 55.4%),CD8(90.9%vs 62.6%),CD20(95.5%vs71.6%),P<0.05。3.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免疫组库研究:⑴在V、J基因的使用频率方面:对于BCR而言,两组患者共存在4个差异基因(IGHV1-69D、IGHV3-NL1、IGHV4-59和IGHJ2)且均在快速复发患者中的使用频率更高;对于TCR则存在6个差异基因,其中TRβV6-9在快速复发组中使用频率更高,TRβV3-2、TRβV6-1、TRβV6-4、TRβJ1-4、TRβJ2-6在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⑵在V/J基因重排方面:对于BCR而言,两组患者有8个差异的重排组合,其中IGHV3-43/IGHJ6,IGHV3-NL1/IGHJ3,IGHV3-69-1/IGHJ5,IGHV1-18/IGHJ3在快速复发患者中的出现频率更高,而IGHV3-23D/IGHJ6,IGHV3-11/IGHJ6,IGHV3-23/IGHJ6,IGHV3-11/IGHJ2在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IGHV3-11/IGHJ2仅出现在迟复发组);对于TCR而言,两组患者有23个差异重排组合,其中TRBV14/TRBJ2-4,TRBV7-8/TRBJ1-4,TRBV3-1/TRBJ1-3,TRBV5-1/TRBJ2-4,TRBV13/TRBJ2-7,TRBV5-1/TRBJ1-4,TRBV4-1/TRBJ2-1,TRBV5-6/TRBJ1-1,TRBV4-3/TRBJ2-2,TRBV9/TRBJ2-1,TRBV6-1/TRBJ1-3,TRBV6-9/TRBJ2-7,TRBV3-2/TRBJ2-7在快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TRBV6-9/TRBJ2-7和TRBV3-2/TRBJ2-7仅出现在快速复发组),而TRBV28/TRBJ1-4,TRBV10-3/TRBJ2-3,TRBV7-9/TRBJ1-1,TRBV2/TRBJ2-2,TRBV6-6/TRBJ2-4,TRBV4-1/TRBJ2-2,TRBV12-5/TRBJ1-1,TRBV6-3/TRBJ2-5,TRBV10-2/TRBJ1-4,TRBV16/TRBJ1-1在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TRBV16/TRBJ1-1仅出现在迟复发组)。⑶BCR及TCR的克隆多样性指数Clonality和Evenness方面:对于BCR,两组患者的Clonality和Evenness无显着差别;对于TCR,快速复发患者TCR克隆的Clonality更高,Evenness更低,即其TCR克隆的多样性低于迟复发患者。⑷BCR和TCR的克隆频率的分布方面:两组患者的BCR和TCR的频率分布均无显着差异。4.APE1对肺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APE1 KO小鼠肿瘤浸润的功能性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均明显少于WT小鼠,而肿瘤浸润性的MDSC明显多于WT小鼠。研究结论:1.早期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肿瘤大小(>2cm)和组织学类型(非贴壁为主型)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对于区分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2.快速复发与迟复发的早期肺腺癌患者在免疫相关分子、免疫功能相关的富集通路、肿瘤淋巴细胞浸润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早期肺腺癌患者BCR及TCR特定的V或J基因使用频率、V/J基因重排组合对于区分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具有指示意义;TCR的克隆多样性降低可能是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重要原因。4.APE1能影响小鼠肺腺癌移植瘤的浸润性免疫细胞比例从而干预肿瘤免疫功能,这可能是APE1影响早期肺腺癌复发的重要原因。

陈夏浦[6](2020)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Pulmonary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LCNEC)的螺旋CT表现,并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汕头市中心医院(21例)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30例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及同期汕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对PLCNEC组和SCLC组临床及各项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及总结,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PLCNEC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频数较高的有:双肺上叶80%(24/30),体积较大(>4cm者70%,21/30),边界清楚(21/30,70%),浅分叶(26/30,86%),平扫、增强扫描密度不均匀(73%,22/30;100%,21/21),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90%,19/21),坏死常见(100%,21/21),且为多发或弥漫性坏死(80%,17/21),常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60%,18/30),且多合并坏死(77%,14/18),肿瘤内血管多表现为受压变细、模糊(85%,18/21)。PLCNEC表现频数较少的有:毛刺(13%,4/30),空洞(6%,2/30)、肺不张(26%,8/30)、空气支气管征(3%,1/30)少见。PLCNEC与SCLC的影像征象比较中,PLCNEC沿支气管血管束形态生长概率(20%),肺门大血管、心脏、纵隔受侵率(40%),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率(60%),肿大淋巴结融合率(11%)均分别低于SCLC(58%、67%、9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9,15.26,10.85,25.38,P<0.01)。结论:PLCNEC的MSCT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SCLC沿支气管长轴生长,肺门及纵隔侵犯,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率更高,有利于两者的区别。

江永芳[7](2020)在《探究cT1期NSCLC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基于cT1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CT(Computed Tomography)图像的放射组学特征、临床及病理特征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分析了2013年8月-2019年9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临床分期为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1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理资料包括肿瘤组织学类型、瘤周改变(脉管浸润、神经浸润、胸壁浸润、小支气管壁浸润、气管及血管切缘见癌)。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胸部CT扫描,收集其CT影像特征(大小、侧位、位置),分割原发病灶的ROI(region of interest),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降维筛选出其中更有诊断价值的特征组成放射组学标签。运用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分别构建单纯放射组学特征预测模型、放射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模型,运用循环评估验证法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UC(Area Under Curve,曲线下面积)及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两种预测模型的预测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临床变量中性别、肿瘤位置、组织学亚型、瘤周改变(脉管浸润、神经浸润、胸壁浸润)是cT1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每个ROI可提取出1289个放射组学特征,经拉索降维后可得到23个放射组学标签,单纯放射组学标签预测模型在测试组、训练组、验证组计算出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0.95±0.00、0.77±0.08,95%的置信区间为0.883-0.982、0.683-0.929;联合放射组学标签和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各组的AUC分别为0.864、0.94±0.01、0.91±0.05,95%的置信区间为0.892-0.981、0.763-0.964。结论:由放射组学特征、性别、肿瘤位置、组织学亚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胸壁浸润构建的术前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较单纯放射组学特征预测模型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对cT1期NSCLC患者的术前淋巴结进行准确分期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袁俊[8](2020)在《意外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显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意外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显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及远期生存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从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纳入标准:年龄大于等于18岁且小于等于80岁;胸段食管鳞癌;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R0切除。通过术前增强CT检查对入组患者进行临床N分期(cN)。将术前临床诊断为淋巴结转移阴性(cN0)而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pN+)的患者定义为意外性淋巴结转移患者;将术前临床诊断为淋巴结转移阳性(cN+)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阳性(pN+)的患者定义为临床显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意外性组和临床显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情况。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并进行比较分析,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确定淋巴结阳性的胸段食管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依据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407例术后病理确定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意外性淋巴结转移患者281例,临床显性淋巴结转移患者1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入路、pT分期、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辅助治疗上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但意外性组患者在pN分期及病理分期上均比临床显性组患者要低(P<0.05)。意外性组患者的总体复发转移率要低于临床显性组患者(53.4%VS 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生存分析中,意外性组患者的1年、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5%和46.0%,临床显性组患者的1年、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67.3%和29.7%,意外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要明显高于临床显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意外性组患者的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0%和62.8%,临床显性组患者的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82.5%和48.8%,意外性组患者的总生存率要明显高于临床显性组患者(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越高(P<0.001)、pN分期越高(P<0.001)和cN+分期(P=0.011)是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pT分期越高(P<0.001)、pN分期越高(P<0.001)、cN+分期(P=0.047)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而术后进行辅助治疗(P=0.019)则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保护预测因素。结论意外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在复发转移及远期生存的预后方面要优于临床显性淋巴结转移患者。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9](2019)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提出1概述原发性肺癌(primary lung cancer,PL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主要采用化疗和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张雪纯[10](2019)在《血清CRP水平与EGFR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血清CRP对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收治并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PTNB)或经支气管镜活检术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标本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共163例,所有患者组织标本进行EGFR基因检测并完成血清CRP检测。摘录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组织学分型及有无远处转移、治疗前血清CRP水平、EGFR突变情况等)并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将所获资料建立数据库。电话随访患者本人或其家属,询问患者的疾病生存状况。将统计的所有数据输入SPSS22.0分析软件,应用χ2检验分析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年龄、CRP值对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并绘制生存函数曲线,采用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分别分析各种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GFR基因突变率为41.1%(67/163),其中分型以19及21号外显子突变为主,分别占突变人数的49.25%(33/67)、37.31%(25/67)。(2)EGFR突变与患者血清CRP水平无相关性(χ2=2.183,P=0.204)。(3)EGFR突变率与患者的性别(χ2=10.420,P=0.002)、吸烟状况(χ2=4.805,P=0.042)、病理类型(χ2=7.918,P=0.008)有关,与患者的年龄(χ2=0.580,P=0.594)、有无远处转移(χ2=2.556,P=0.150)无关。(4)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20.07个月)比EGFR阴性患者(13.65个月)长,EGFR外显子19缺失患者中位生存期(40个月)长于21外显子突变患者(20.56个月),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性别对患者生存期有影响,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为男性患者死亡风险的0.487倍(RR的95%CI为0.391-0.851);血清CRP对患者生存期有影响,CRP高水平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低水平组的1.396倍(RR的95%CI为1.374-7.081)。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率与患者性别、是否吸烟、腺癌相关。(2)女性、血清CRP低水平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好有关。(3)血清CRP水平不足以评估EGFR基因突变。

二、肺癌经支气管壁浸润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癌经支气管壁浸润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EGFR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2 ALK融合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3 ROS1 融合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4 RET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5 HER2 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6 BRAF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7 MET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8 PIK3CA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9 KRAS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2.10 NRAS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病例收集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组织样本DNA提取方法
        3.4.2 突变扩增阻值系统荧光定量PCR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NSCLC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4.2 NSCLC患者靶向基因突变数据分布
    4.3 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数据分布
    4.4 NSCLC患者KRAS基因突变和其他靶向基因(HER2、PIK3CA、MET、BRAF、NRAS)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5 NSCLC患者ALK基因融合和融合基因(ALK、ROS1、RET、MET)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6 肺腺癌患者组织学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5.2 ALK基因融合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5.3 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5.4 其他基因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探究含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肺癌
        2.1.1 肺癌的概述
        2.1.2 术前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重要性
        2.1.3 术前诊断淋巴结方法
    2.2 影像组学
        2.2.1 影像组学的概述
        2.2.2 影像组学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
    2.3 瘤周微环境
        2.3.1 瘤周微环境概述
        2.3.2 关于瘤周浸润过渡区的研究
        2.3.3 瘤周影像组学的应用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CT扫描方案
        3.2.1 CT扫描使用机型及参数
        3.2.2 扫描范围
    3.3 图像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数据的转化步骤
        3.3.1 图像的下载与导入
        3.3.2 图像的分割勾画
        3.3.3 瘤内区域及含有瘤周的全部区域生成步骤
        3.3.4 特征的提取
    3.4 影像组学特征数据的处理分析
        3.4.1 影像组学特征数据的准备
        3.4.2 建立模型
    3.5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资料分析
    4.2 影像组学特征降维与模型建立
        4.2.1 特征性纹理参数筛选
        4.2.2 选择模型
    4.3 建立影像组学及临床病理联合模型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囊腔型肺癌的HRCT表现与临床病理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七)附图
(七)参考文献
综述 囊腔型肺癌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及不足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及不足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5)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及免疫组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早期肺腺癌复发及快速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免疫组库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肺癌预后的预测因子——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筛查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临床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
    4.2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学特征
    4.3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对照
    4.4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小细胞肺癌CT差异及原因
5.结论
6.鉴别诊断
    6.1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arcinoma)
    6.2 肺腺癌(adenocarcinoma of lung)
    6.3 肺肉瘤(Pulmonary sarcoma)
    6.4 肺肉瘤样癌(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
    6.5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pleural fibroma)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
综述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影像研究现状
    参考论文
致谢

(7)探究cT1期NSCLC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非侵袭性影像学检查
        2.1.1 CT
        2.1.2 PET/CT
        2.1.3 磁共振成像
    2.2 侵袭性技术
        2.2.1 纵隔镜检查术
        2.2.2 超声引导下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
    2.3 影像资料联合临床资料的预测模型
    2.4 影像组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
    3.3 图像采集及影像学特征收集
        3.3.1 CT扫描
        3.3.2 影像图像特征读取
    3.4 CT影像组学流程
        3.4.1 病灶感兴趣区(ROI)切割和勾画
        3.4.2 提取ROI影像组学特征
        3.4.3 筛选放射组学特征
        3.4.4 建立预测模型
    3.5 数据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临床病理信息分析
    4.2 CT影像特征
    4.3 放射组学特征筛选和提取
    4.4 放射组学特征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4.5 放射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意外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显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筛查和诊断
    2.1 肺癌的危险因素
        2.1.1 吸烟和被动吸烟
        2.1.2 室内污染
        2.1.3 室内氡暴露
        2.1.4室外空气污染
        2.1.5 职业因素
        2.1.6 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2.1.7 其他
    2.2 高危人群的筛查
    2.3 临床表现
        2.3.1 原发肿瘤本身局部生长引起的症状
        2.3.2 原发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结构引起的症状
        2.3.3 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2.3.4 肺癌的肺外表现
    2.4 体格检查
    2.5 辅助检查
        2.5.1 实验室检查
        2.5.1. 1 实验室一般检测
        2.5.1. 2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
        2.5.2 影像学检查
        2.5.2. 1 胸部X线片检查
        2.5.2. 2 胸部CT检查
        2.5.2. 3 MRI检查
        2.5.2. 4 PET-CT检查
        2.5.2.5超声检查
        2.5.2. 6 骨核素扫描
        2.5.3 内镜及其他检查
        2.5.3. 1 支气管镜检查和超声支气管穿刺活检术
        2.5.3. 2 纵隔镜检查
        2.5.3. 3 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
        2.5.4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2.6 病理组织学检查
        2.6.1 诊断标准
        2.6.2 诊断规范
        2.6.2. 1 标本处理要点
        2.6.2. 2 标本大体描述及取材要求
        2.6.2. 3 病理描述要点
        2.6.2. 4 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分子病理检测
        2.6.3 病理诊断报告
3 肺癌的病理分型和分期
    3.1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年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见表2。
        3.1.2 腺癌
        3.1.3 神经内分泌癌
        3.1.4 其他类型的肺癌
    3.2 肺癌的分期TNM分期
4 肺癌的治疗
    4.1 外科治疗
        4.1.1支气管和肺系统的外科解剖
        4.1.2肺癌手术适应证
        4.1.3 肺癌手术禁忌证
        4.1.4 肺癌的完全切除概念
        4.1.5 肺癌的淋巴结清扫
        4.1.6 肺癌外科手术概述
        4.1.7 肺癌外科并发症
        4.1.7. 1 呼吸系统并发症
        4.1.7. 2 肺断面漏气
        4.1.7. 3 支气管胸膜瘘
        4.1.8 肺癌外科治疗的进展
        4.1.8. 1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4.1.8. 2 早期周围型肺癌手术方式选择
    4.2 放射治疗肺癌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姑息放疗、辅助放疗和预防性放疗等。
        4.2.1 放疗的原则
        4.2.2 NSCLC放疗的适应证
        4.2.3 SCLC放疗的适应证
        4.2.4 预防性脑照射
        4.2.5 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放疗
        4.2.6 治疗效果
        4.2.7 防护
    4.3 药物治疗
        4.3.1 晚期NSCLC的药物治疗
        4.3.1. 1 一线药物治疗
        4.3.1. 2 二线药物治疗
        4.3.1. 3 三线药物治疗
        4.3.2 不能手术切除的NSCLC的药物治疗
        4.3.3 NSCLC的围术期药物治疗
        4.3.3. 1 术后辅助化疗
        4.3.3.2新辅助化疗
        4.3.4 SCLC的药物治疗
        4.3.4. 1 一线治疗方案
        4.3.4. 2 二线治疗方案
        4.3.5 肺癌化疗的原则
    4.4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4.5 NSCLC的分期治疗模式
        4.5.1 Ⅰ期NSCLC患者的综合治疗
        4.5.2 Ⅱ期NSCLC患者的综合治疗
        4.5.3 Ⅲ期NSCLC患者的综合治疗
        4.5.3. 1 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包括:
        4.5.3. 2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包括
        4.5.4 Ⅳ期NSCLC患者的综合治疗
        4.5.4. 1 孤立性脑、肾上腺及肺转移的Ⅳ期NSCLC患者的治疗
        4.5.4. 2 Ⅳ期NSCLC患者的全身治疗
    4.6 SCLC的分期治疗模式
        4.6.1 T1~2N0局限期SCLC
        4.6.2 超出T1~2N0的局限期SCLC
        4.6.3 广泛期SCLC ECOG PS 0~2及SCLC所致ECOG PS 3~4的患者应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4.7 姑息治疗
5 预后
6 随访

(10)血清CRP水平与EGFR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及主要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及流程
    2.4 数据统计分析
    2.5 随访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病例的一般情况
    3.2 EGFR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年龄、血清CRP与EGFR突变的ROC曲线分析
    3.4 19、21号外显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5 随访及生存分析
        3.5.1 Kaplan Meire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对生存的影响
        3.5.2 COX回归模型评价影响肺癌患者生存的变量
第四章 讨论
    4.1 EGFR基因突变
    4.2 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4.3 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患者性别、组织病理类型、吸烟与否及有无远处转移的关系
    4.4 EGFR突变与CRP的关系
    4.5 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
    4.6 本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不同类型标本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肺癌经支气管壁浸润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D]. 李宇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探究含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D]. 柴亚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囊腔型肺癌的HRCT表现与临床病理研究分析[D]. 包佳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D]. 李希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5]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及免疫组库研究[D]. 刘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6]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D]. 陈夏浦. 汕头大学, 2020(02)
  • [7]探究cT1期NSCLC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D]. 江永芳. 吉林大学, 2020(08)
  • [8]意外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显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分析[D]. 袁俊. 郑州大学, 2020(02)
  • [9]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9(03)
  • [10]血清CRP水平与EGFR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相关性分析[D]. 张雪纯.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