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并两肺转移1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琳[1](2019)在《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国内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国内期刊发表的明确诊断的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诊断途径、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结果1603例患者中,男性1070例,女性533例,比例约为2:1;年龄范围15~84岁,平均年龄(47±9)岁。有明确或可疑鸽、鸟类、土壤等接触史的有150例(9.4%)。无基础疾病1061例(66.2%),有基础疾病542例(33.8%)。496例(30.9%)无任何临床症状,1107例(69.1%)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n=879,79.4%),咳痰(n=589,53.2%),发热(n=368,33.2%),胸、背痛(n=324,29.3%),痰中带血、咯血(n=211,19.1%),胸闷、气喘(n=151,13.6%),乏力、盗汗(n=89,8.0%),呼吸困难(n=9,0.8%),体重减轻(n=24,2.2%),咽部不适(n=2,0.2%)。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n=1134,70.7%),单发或多发斑片浸润影(n=190,11.9%),结节、斑片混合病灶(n=143,9.0%),实变病灶(n=98,6.1%),结节或肿块、斑片、实变、空洞同时存在的混合病灶(n=23,1.4%),单纯空洞性病变(n=12,0.7%),弥漫粟粒样结节病灶(n=3,0.2%)。1602例(99.9%)患者HIV阴性;195例(12.2%)患者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95.4%。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703例(43.9%),经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明确诊断666例(41.5%),经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196例(12.2%),经内科胸腔镜肺活检明确诊断31例(2.0%),经组织培养明确诊断5例(0.3%),尸检确诊2例(0.1%);行PAS染色701例(44.0%),阳性率98.4%;行GMS染色443例(27.8%),阳性率96.2%;单纯药物治疗(n=971,60.7%),单纯手术治疗(n=239,14.9%),手术联合药物治疗(n=391,24.4%);1326例(82.7%)痊愈或显效,39例(2.5%)无效。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好发于气候潮湿温暖的东部沿海地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中青年多见;多数患者无鸽或其他禽鸟类、霉变环境等接触史。我国原发性肺隐球菌病通常见于HIV阴性患者,绝大多数无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无特异性;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中叶;病灶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病程长,极易误诊;经皮肺穿刺及手术活检病理是目前最主要的确诊方法;LAT可作为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提高诊断率。治疗方式首选药物治疗,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建议术后抗真菌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陈其瑞,刘艳,司丽芳,胡滨,李彤,李辉[2](2018)在《173例术前CT疑诊为恶性肿瘤的肺良性病变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术前CT表现疑似肺癌的肺良性病变的CT特征及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2 239例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部手术并术后病理证实为肺良性病变。其中,术前增强CT存在误诊考虑恶性可能性大的患者为173例(男101例、女72例,平均年龄56.0岁),归属于20种不同疾病,这20种疾病共包括907例肺良性病变(误诊和非误诊)。对173例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907例肺良性病变术前增强CT容易误诊为恶性病变的病种依次为:肺平滑肌瘤(100.0%)、肺放线菌病(75.0%)、肺隐球菌病(71.4%)、硬化性血管瘤(50.0%)和机化性肺炎(44.2%)。173例术前胸部CT误诊为恶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7.3%)、咳嗽(56.6%)、黄痰(8.7%)、咯血(28.9%)、胸痛(16.2%)、白细胞计数升高(18.5%)及癌胚抗原升高(4.6%)。173例胸部CT考虑恶性可能性大的肺部良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疾病依次为:肺结核(29.5%)、机化性肺炎(28.9%)、肺错构瘤(6.4%)和肺脓肿(6.4%)。173例患者CT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影,70.5%的病灶≤3 cm,病灶有类似肺癌表现,如边缘毛刺(49.1%)、分叶(33.5%)、胸膜凹陷(27.2%)及明显强化(39.3%),同时部分患者具有肿瘤不常见征象,如钙化(12.7%)、中心液化(18.5%)、卫星灶(9.8%)、肺多发结节(42.2%)。24.3%患者存在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征象是诊断肺疾病的重要依据,但部分肺良性病变其CT表现有类似肺癌的特征,有时需要动态观察并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在影像变化中识别疾病本质。
李登维,何晓鹏,黄新文,韩福刚[3](2014)在《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MSCT特征及其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肉芽肿性多发血管炎的MSCT表现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7例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其中4例有完整的随访记录),总结7例患者(39个病灶)的影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39个病灶中,12个呈结节状改变,9个呈肿块状改变,14个呈空洞样改变,4个呈实变样改变;结节、肿块或空洞边缘均呈"毛刺"样改变,病灶周围呈"晕环"状改变者18个,病灶近心侧见"营养血管影"者31个,结节、肿块或实变病灶内增强扫描见"血管强化征"者15个。结论肺内多发性结节、肿块、空洞或实变病灶,若病灶边缘呈"毛刺"样改变,周围见"晕环"状改变,近心侧见"供养血管征"或病灶内见"强化血管影",则高度提示肺肉芽肿性多发血管炎的可能性。
李静超[4](2013)在《如何提高胸部CT阅片能力 ——一个面向呼吸科临床硕士的胸部CT阅片训练及考核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胸部CT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影像科医师的专科局限性,使其作出的影像学诊断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要求呼吸科医师必须具备独立、良好的胸部CT阅片能力,既要结合CT影像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又要制定出合理的诊疗方案。正确阅读胸部CT影片是呼吸科临床专业硕士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技能,而现今的胸部CT影像学专着内容广‘泛、繁杂,无法达到快速、有效地提高阅片水平的目的。目的:建立一个而向呼吸科临床专业硕士的胸部CT阅片训练及考核系统,从而提供给他们已种快速、有效地提高胸部CT阅片水平的方法。方法:1.收集2012年6月~2013年3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CT影片及病史资料两部分。2.将所获资料,利用微软开发的visual studio程序建立“胸部CT阅片训练及考核系统”。3.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科呼吸科硕士研究生及进修医生,随机分为训练组、对照组,训练组利用“脚部CT阅片训练及考核系统”;对照组利用图谱训练阅片的方式,检验所建系统的训练方式是否有效,检验方式足利用自建系统的电子试卷进行考核。结果:1.共收集完整CT影片457份,病史资料277例,逐层筛选后最终入选系统病例150例,涉及呼吸系统疾病22种。2.建成的“胸部CT阅片训练及考核系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基础篇:以Power point形式:包括12个正常CT横断面,27个常见异常CT征象。(2)病例训练篇:以电子试卷形式:收入病例50例,包括肺癌7例、肺炎10例、肺结核5例、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7例、胸膜疾病7例、肺血管疾病3例、气管支气管疾病5例、少见病6例。每个病例均设为单选题,以可能的诊断为选项;提供答案,并从“起病方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CT表现、诊治结果”五个方面解释疾病的诊断思路。(3)测试篇:涉及病例100例,将病例的CT影片及病史资料改写成100道考题,每个考题包括8道对所给影片常征象的判断题和1道最适诊断的单选题。根据所涉及疾病及题目难度平均分设考题得A、B两卷。3.分组训练阅片结果:(1)系统训练组第一次考核打分60.7±12.3;图谱训练组第一次考核打分62.5±11.3;P>0.05,两组无差异显着性。(2)系统训练组训练后的第二次考核打分82.2±7.6;第二次考核打分71.5±10.6;P<0.05,两组有差异显着性。(3)两组训练后成绩均与训练前后差异显着性,P<0.05。(4)系统训练组共用时间3.6±0.5小时;图谱训练组共用时间4.5±0.7小时P<0.05。结论:1.CT是目前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2.正确阅读胸部CT影片是呼吸科临床专业硕士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技能,而现有的学习方法无法达道快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片水平目的。3.我们建立的“胸部CT阅片训练系统”可实现呼吸科临床专业硕士快速、有效地提高胸部CT阅片能力的目的。4.“起病方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CT表现、诊治结果”五方结合指导胸部CT阅片,可以提高阅片准确率,是值得推广的阅片方法
文智能[5](2012)在《原发性肺曲菌病9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肺曲菌病,在临床上比继发性肺曲菌病要少见得多,起病较隐匿,易被临床医师忽视。本文就原发性肺曲菌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9例原发性肺曲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病理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9例患者既往体健均无基础疾病史,免疫功能正常,无长期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使用史。9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①女性5例,男性4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2±10)岁。②职业:农民7例(7/9)其中4例有较明确霉变、陈旧物品接触史,工人2例(2/9)。③临床特征:咯血8例(8/9),小量咯血3例,1-10mL/次不等,大咯血5例,最多可达200mL/次。咳嗽、咳痰8例(8/9),发热1例(1/9)最高体温达40℃,盗汗2例(2/9)。1例病变部位(左上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余体格检查无特殊。④影像学:空洞7例,空洞内结节肿块影7例,“新月征”6例,小结节影1例,肿块影2例。病变部位:病变部位以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为主,病变可涉及多肺段多肺叶。增强后病灶均无强化。⑤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正常。9例痰涂片找真菌、痰真菌培养(-)。9例肺功能检查正常,6例支气管镜示病灶处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9例患者中1例行血清真菌毒素葡聚糖总含量960.5pg/ml(参考值0-10)。⑥治疗:6例患者长期误诊为肺结核,最长达10余年,长期反复服用抗结核治疗,3例误诊肺癌,入院后6例行外科病灶切除术,其中两例术后联合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3例单独行抗真菌治疗。⑦转归:5例术后治愈,其中1例术后因病灶未完全切除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治愈;1例术后联合抗真菌治疗好转;3例单一经抗真菌治疗后病情缓解,无死亡病例。结论:1原发性肺曲菌病患者有重要的霉变陈旧物品吸入/接触史。2原发性肺曲菌病起病多隐匿,慢性过程,进展相对缓慢。3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咯血、咳嗽,发热等全身症状少见。4影像学上以空洞、“新月征”、孤立肿块影为常见,发病部位以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为多见。5纤支镜下管腔多受累,肺功能正常,气道反应性不高。6病灶组织病理学找到曲菌丝即可确诊,手术和TBLB是最常用且有效的取得标本的方法。7常误诊肺结核、肺癌。8手术/抗真菌治疗疗效较好。
顾瑾,唐神结,孙华[6](2010)在《影像学呈炎症表现的右上肺腺癌1例》文中指出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3岁,籍贯浙江,主因"咳嗽、咳痰伴右侧胸痛5月余"就诊。患者2007年12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伴右侧胸部牵拉样疼痛、盗汗、体温达38.8℃,至当地中医医院行胸片及胸部CT检查(图1)示右肺上叶前段炎症,给予抗炎治疗(具体不详),体温恢复正常,但咳嗽,咳痰仍存。1个月后复查病灶吸收不理想(图2),遂转院就诊,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李晓霞[7](2007)在《隐原性机化性肺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高对隐原性机化性肺炎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的认识。资料和方法:对1例经开胸肺活检确诊为隐原性机化性肺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1979年至今收录发表的19例病例报道进行病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隐原性机化性肺炎是一种少见病,2002年ATS/ERS将其归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以细支气管以下的气道内炎症渗出物机化后形成的肉芽组织为病理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结缔组织病,药物,放射线,误吸,移植排异和毒性气体吸入等多种因素有关。亚急性起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有时可于双肺闻及吸气末爆裂音,无杵状指(趾)。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并弥散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尤其是HRCT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经皮穿刺、支气管镜取活检、胸腔镜技术和开胸肺活检所取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有机化性肺炎的典型表现可以确诊。皮质激素可迅速改善症状使影像学上阴影消失且无后遗症,但减量或停药时易复发,但是复发并不影响患者的发病率和远期死亡率。结论:临床表现尤其是影像学特征对COP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经皮肺活检或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检查,对临床诊断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有较高的价值,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必要时仍需行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
丁昌懋[8](2006)在《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前列,且发现时多已是进展期,癌细胞浸润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手术预后主要原因。因此探究胃癌浸润转移的外在表现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一直是影像、病理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螺旋CT(Spiral CT,SCT)扫描可准确反映胃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胃癌实用和可靠的检查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的一员,近来研究表明VEGF-C具有促进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很多恶性肿瘤细胞都高度表达VEGF-C。它通过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发挥生物学效应,引起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淋巴管的生成。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它们的高表达对肿瘤的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特别是淋巴道转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胃癌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胃癌的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而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又决定其病理形态改变。本研究将胃癌螺旋CT征象与病理、VEGF-C mRNA和VEGFR-3 mRNA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相对照,旨在探讨和进一步理解胃癌螺旋CT表现的分子病理学基础,在mRNA水平了解他们在胃癌进展过程中与临床病理表现和螺旋CT征象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胃癌浸润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材料与方法:对58例胃癌病人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注射速率3.0ml/s,分别于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5s,
张维敏[9](2002)在《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并两肺转移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易祥华,张容轩,高文,张敏,马前立,汪浩[10](2001)在《临床酷似肺癌的肺隐球菌病12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 (PC)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术前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PC的病理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PC多见于中年男性 ,首发症状常为咳嗽、痰血和发热 ,5例有慢性病史。X线胸片示病灶位于左肺 5例 ,右肺 7例 ;病灶直径≤ 3cm 2例 ,3— 5cm 3例 ,5— 7cm 5例 ,>7cm 2例 ;10例为单个块影或球形阴影 ,2例分别为多个类圆形结节影和斑片状影。胸部CT扫描 7例为密度不均的团块或结节影 ,4例考虑为肺癌 ,1例为感染灶 ,2例不能确定性质 ;ECT67Ga肺显像 5例 ,均为高度异常浓聚灶 ,提示肺癌 ;临床初诊和术前诊断多误诊为肺癌或肺肿瘤 ,无 1例初诊为PC。后经手术病理证实 10例 ,痰菌明确 2例。病理学检查 8例有隐球菌肉芽肿形成 ,2例分别为含菌的纤维结缔组织病灶和胶样病灶 ;肉眼标本质硬灰白无包膜。结论 PC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肉眼标本与肺癌不易区别 ,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寻求非开胸肺活检的诊断方法应该受到重视
二、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并两肺转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并两肺转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隐球菌病的诊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MSCT特征及其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MSCT检查 |
1.3 图像评价 |
2 结果 |
2.1 MSCT表现 |
2.2 随访观察 |
3 讨论 |
3.1 肺GPA的病理与临床 |
3.2 肺GPA的MSCT表现 |
3.3 肺GPA的鉴别诊断 |
(4)如何提高胸部CT阅片能力 ——一个面向呼吸科临床硕士的胸部CT阅片训练及考核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 |
1.2.方法 |
1.3.检验训练系统 |
2.结果 |
2.1.入选病例 |
2.2.训练系统 |
2.3.训练系统的检验 |
3.讨论 |
3.1.胸部CT阅片方法 |
3.2.以临床指导阅片 |
3.3.检验结果分析 |
4.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原发性肺曲菌病9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和临床资料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隐原性机化性肺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病例报告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间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综述部分 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络转移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附录 |
(9)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并两肺转移1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 |
讨论 |
(10)临床酷似肺癌的肺隐球菌病12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2 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见表2。 |
2.3 病理学检查 |
2.4 预后及随访 |
3 讨论 |
四、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并两肺转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D]. 朱琳. 苏州大学, 2019(06)
- [2]173例术前CT疑诊为恶性肿瘤的肺良性病变特征分析[J]. 陈其瑞,刘艳,司丽芳,胡滨,李彤,李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11)
- [3]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MSCT特征及其动态分析[J]. 李登维,何晓鹏,黄新文,韩福刚.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12)
- [4]如何提高胸部CT阅片能力 ——一个面向呼吸科临床硕士的胸部CT阅片训练及考核系统[D]. 李静超. 山东大学, 2013(09)
- [5]原发性肺曲菌病9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D]. 文智能.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6]影像学呈炎症表现的右上肺腺癌1例[J]. 顾瑾,唐神结,孙华.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0(12)
- [7]隐原性机化性肺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李晓霞. 山东大学, 2007(03)
- [8]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间关系的研究[D]. 丁昌懋. 郑州大学, 2006(11)
- [9]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并两肺转移1例[J]. 张维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S1)
- [10]临床酷似肺癌的肺隐球菌病12例临床病理分析[J]. 易祥华,张容轩,高文,张敏,马前立,汪浩.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