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新药拓扑替康的药理与临床(一)

抗癌新药拓扑替康的药理与临床(一)

一、新抗癌药拓扑特肯(Topotecan)的药理与临床(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楠[1](2013)在《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肿瘤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受性的同时,对其他多种结构不同、作用靶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耐受性的现象。肿瘤的多药耐药是导致癌症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 DAC),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临床报告显示它对血液性恶性癌变及实体瘤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适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近年来,随着去甲基化药物在多种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其与肿瘤化疗药物联用时可以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使其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研究了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对多药耐药肿瘤治疗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DAC对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耐药株——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R、口腔表皮癌多药耐药细胞KBV/200、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DR和人急性早幼粒多药耐药细胞株HL60/ADR的生长抑制率;用FACS法检测DAC对上述细胞周期分布变化及细胞内药物蓄积;采用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DAC对耐药细胞株MCF-7/ADR及KBV/200均呈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M期,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且结果显示,DAC对多药耐药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强于其对应敏感细胞。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E和p21wafl/cipl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上调。DAC作用后,细胞内药物蓄积增加。结论:本课题首次在肿瘤多药耐药细胞中证实了DAC的生长抑制作用。DAC可以通过诱导G2/M期阻滞,从而抑制肿瘤多药耐药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21wafl/cip1,cyclin A,cyclin E的表达有关。DAC使细胞内的药物蓄积增多,为肿瘤化疗的联合用药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背景与目的:肿瘤耐药性的产生是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随着miRNA研究的深入,miRN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的研究已经验证了miR-27a在乳腺癌、胰腺癌、胃癌及子宫内膜癌中与肿瘤耐药性产生的相关性。本课题研究了miR-27a在慢性髓原性白血病细胞中对耐药性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寻找其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从而发现miR-27a在亲本及耐药细胞中存在表达差异的根本原因。方法: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miR-27a在K562及K562/ADR细胞中的表达;采用FACS检测K562及K562/ADR细胞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的表达;利用脂质体Lipofactamine2000将miR-27a的模拟物]mimics、阻遏物inhibitors及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RNA (NC)转染K562和K562/ADR细胞;Realtime-PCR技术检测转染后细胞多药耐药蛋白-1(MDR1)基因表达;FACS法检测转染后K562和K562/ADR细胞P-gp蛋白表达及细胞内罗丹明123(Rho-123)蓄积量;采用SDS-PAGE分离miR-27a启动子区结合转录因子。结果:P-gp在慢性髓原性白血病耐阿霉素细胞K562/ADR中明显高表达,在其亲本细胞K562中未检测到P-gp蛋白的表达;miR-27a在K562/ADR细胞中高表达;转染miR-27a mimics后,MDR1mRNA表达增高,P-gp表达增高,细胞内罗丹明蓄积量减少;转染miR-27a inhibitors后,MDR1mRNA表达量降低,P-gP表达下降,细胞内罗丹明蓄积量增加;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K562和K562/ADR细胞中miR-27a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有3个存在表达量的明显差异。结论:在P-gp高表达的慢性髓原性白血病耐阿霉素细胞中,miR-27a表达异常增高,可能通过正调控MDR1/P-gp的表达和功能,降低细胞内药物的蓄积,参与慢性髓原性白血病耐阿霉素的发生。MiR-27a启动子区在K562和K562/ADR细胞中存在表达差异的转录因子可能是介导耐药发生的根本原因。

王光辉[2](2007)在《三类天然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美国癌症协会2000年统计,每10万人中的死亡率,与1950年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和肺炎及一些感染性疾病都有很大的降低,唯独肿瘤的死亡率仍呈升高趋势,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肿瘤治疗药物成为当前医药学界的首要任务。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三类天然化合物寻找低毒、选择性强、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首先,采用MTT法,利用NCI推荐的小三系细胞(NCI-H460、SF-268、MCF-7)以及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肝癌耐药株细胞(R-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QSG-7701)作为筛选体系,对63种甾体皂苷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的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甲基原薯蓣皂苷(MPD)活性最好。MPD对5种肿瘤细胞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对人正常肝细胞的毒性很小,其中对人肝癌细胞的半数抑制率达到7.5μm左右。在利用小鼠体内动物实验研究MPD对肉瘤S180和Luis肺癌的抑制作用时发现:MPD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30%左右;在利用Luis肺癌探讨给药途径对药效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时发现:尾静脉注射效果最好,抑制率在50%左右,灌胃给药具有一定效果,抑制率在30%左右,腹腔给药没有效果。在利用裸鼠对MPD的体内抗癌活性进行评价时,发现MPD对裸鼠移植人肝癌HepG2的抑制率在37%左右。在MPD体内动物实验研究有效的基础上,我们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对MPD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MPD可能通过上调肿瘤抑制因子p53基因的表达量而上调了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了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使p34cdc-2蛋白被激活的量降低,最终将人肝癌细胞HepG2阻滞在G2/M期;与此同时上调了细胞凋亡促进蛋白Bax的表达量以及降低细胞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量而导致HepG2细胞发生凋亡,这些蛋白、基因的表达都具有良好的时效、量效关系。另外MPD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也有可能是MPD将肝癌细胞阻滞在G2/M期的因素之一。在利用人高密度基因芯片对MPD的抗癌作用进行检测时发现:MPD对多种与细胞周期、凋亡、分化相关的基因具有调节作用,其更加深入的作用机理和途径有待于继续研究探讨。通过MTT法从23种二苯乙烯及联苄类化合物中筛选得到具有良好活性的白藜芦醇类似物PYB。对PYB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其作用机理与白藜芦醇相似,即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量,将细胞阻滞在G2/M期;通过上调Bax的表达量以及裂解caspase-3的作用底物PARP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另外,通过侵袭小室模型确认了PYB对人高转移肝癌FHCC-98细胞在体外的侵袭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类似的方法对22种菲类化合物进行了抗癌活性的筛选,并对其中活性最好的4,5-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进行了抗癌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量而将细胞阻滞在G2/M期,其对凋亡的作用并不明显。综上所述,本文对三类天然产物在抗癌方面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对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发现,MPD不仅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显示了很好的抗癌效果,而且毒性很低,因此有可能成为新型的抗癌药物或者保健药品;在对二苯乙烯和联苄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发现了体外抗癌活性比白藜芦醇更强的化合物PYB,提示其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对菲类化合物中活性较好化合物的抗癌机理研究,填补了本类化合物在抗癌机理研究方面的空白,为拓宽菲类化合物的日后应用提出了可能。对这三类天然产物抗癌机理的研究,为将来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为其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杨英,张萃鳌,姜淮芜,肖仕明,何运胜,张华,陈进[3](2007)在《结直肠癌手术后Topotecan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Topotecan在结直肠癌手术后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6月 ̄2005年6月收治结直肠癌患者212例,纳入观察对象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32 ̄75岁,平均56.6岁。癌胚抗原(CEA)阳性46例,其中结肠癌分期Dukes A 11例,Dukes B 17例,Dukes C 9例共37例;直肠癌分期Dukes A 4例,Dukes B 4例,Dukes C 1例共9例。伴有肝转移或者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侵犯而不能切除者12例,其中结肠癌5例,直肠癌7例。在肝转移或者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侵犯而不能切除的病例构成中结肠癌5例其中肝内转移灶直径≥2.0cm单灶3例,多灶2例。直肠癌7例中肝内转移3例直径≥2.0cm均为单灶,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侵犯而不能切除,术前B超检查直径>2.0cm4例。采用性别、年龄以及CEA阳性、远处转移配对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Topotecan1.25mg/m2静脉滴入,d1、3、5,Q21 ̄28d加替加氟0.6g静脉滴入d1 ̄5,Q21 ̄28d;对照组丝裂霉素2.5mg/m2静脉滴入,d14,Q21 ̄28d加替加氟0.6g静脉滴入d1 ̄5,Q21 ̄28d。随访3个月后分别对CEA水平、转移灶大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分别是完全缓解(CR)68.9%vs48.2%。总有效率分别为86.2%vs68.9%组间比较P>0.05。结论:结直肠癌手术后应用Topotecan联合方案可以较好地控制肿瘤发展,降低CEA水平,使转移灶缩小或部分消失。与丝裂霉素一样可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后辅助性化疗。

杨华[4](2006)在《耐药性卵巢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和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死亡率居首位。卵巢癌早期诊断率较低,确诊时有60%~70%的患者已属晚期。目前,晚期卵巢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并辅以术后化疗。但至少有60%的化疗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晚期卵巢癌(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30%。化疗对其总体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卵巢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多药耐药性。多药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可耐受各种结构、功能及杀伤机制各异的多种化疗药的致死剂量的特性。合理的化疗方案虽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药物的作用,但仍因耐药性的出现而告失败。因此,研究肿瘤产生耐药的机制,并在临床上预防耐药、对抗耐药并尝试逆转耐药就成为当前卵巢癌治疗中的热点和难点,成为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改善卵巢癌患者生存的重要目标之一。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是由多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卵巢癌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与耐药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研究。②与耐药有关的酶类的研究。③其他与耐药有关的物质的研究,如巯基化合物中的谷胱甘肽和金属硫蛋白等。目前对耐药性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和化疗。晚期卵巢癌(Ⅲ期、Ⅳ期)患者在完成手术与化疗后达到临床缓解后至少有60%复发。对耐药性卵巢癌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与化疗的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与手术范围。通常认为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复发的肿瘤灶明确且相对孤立,估计手术切除可能性大;对以往化疗有较好的反应,术后有可用的较敏感的化疗方案;为了解除肠梗阻等症状。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生活状态、经济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可能耐受程度,确认术后患者能够受益。化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用与初期化疗没有交叉耐药性的化疗药物或化疗方案:依托泊苷(VP-16)、脂质体阿霉素(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PLD),Caelyx、拓扑替康(topotecan)、吉西他滨(gemcitabine)、奥沙利铂(oxaliplatin)等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二是尝试使用耐药逆转剂:包括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双嘧啶胺醇;②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等;③免疫调节剂:环孢素或非免疫抑制性的环孢素类似物PSC833;④奎尼丁类;⑤激素、激素拮抗剂类。另外,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卵巢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妇女生存的疾病,随着一些新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化疗耐药的研究出现一些新进展:①单层细胞培养卵巢癌耐药模型向三维立体模型转变。②卵巢癌耐药机制的研究也开始将细胞外间质的影响考虑在内,以探讨细胞微环境对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③目前有证据表明肿瘤转移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因此,耐药研究与肿瘤细胞其它生物学特性研究综合化可能在今后为人们进一步关注。

王铁军[5](2006)在《阿霉素对骨肉瘤(MG-63)及其耐药细胞(MG-63/DOX)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的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骨肉瘤及其多药耐药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多药耐药发生的关系,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MG-63和MG-63/DOX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离子通道的变化情况和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和维拉帕米作用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离子通道的变化情况。将MG-63和MG-63/DOX细胞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维拉帕米作用组、阿霉素作用组、阿霉素和维拉帕米联合作用组,测定各实验组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和细胞钙离子通道峰值电流。实验结果发现空白下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高于非耐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阿霉素可增加骨肉瘤及其多药耐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程度与阿霉素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同等剂量阿霉素作用下,多药耐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更为显着,推测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其多药耐药发生的原因之一。骨肉瘤及其多药耐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可能是由于阿霉素对细胞内质网钙离子通道的激活作用所造成。

赵明宏[6](2006)在《钩吻化学成分UAE和ZCU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钩吻为马钱科(Loganiacease)植物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 Benth,GEB)的全草,是世界着名的剧毒植物,具有镇痛、抗肿瘤等作用。本文对钩吻非生物碱组分进行了分离和追踪,得到两个活性化合物:钩藤酸(uncarinic acid E,UAE)和3β-羟基-27-p-(E)-桂皮酰基齐墩果酸(3β-hydroxy-27-p-(Z)-coumaroyloxyursan-12-en-28-oic acid,ZCU),并对其诱导HepG2和KB细胞死亡的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钩吻非生物碱不同组分具有体内抗肿瘤作用,并能增加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体内外毒性结果相一致。研究发现UAE和ZCU抑制了几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其中包括:黑色素瘤细胞(A375-S2),人乳腺癌细胞(MCF-7,包括抗药株)、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及人肝癌HepG2细胞。但UAE和ZCU对小鼠骨髓细胞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均有促进增长作用,对人的正常脾细胞及诱导分化的T细胞和B细胞的生长影响较小,表明UAE和ZCU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或有免疫增强作用。在UAE诱导HepG2细胞死亡中,电镜和DNA片断化分析证明,UAE能够引起HepG2细胞凋亡。UAE激活了Caspase-3,-6,以Caspase特异性的方式劈开Caspase的底物PARP,Caspase-3裂解为活性物。LDH活力分析表明,UAE诱导的细胞死亡为凋亡和坏死同时存在,流式细胞结果也给出了相同的结论。UAE上调了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阻滞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上调了Bax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了Bcl-2和Bcl-XL蛋白的表达,这与p53的激活密切相关。激活后的Bax引起了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改变,促进了细胞色素c的释放,进而导致Caspase的激活,这一过程可被MEK的抑制剂PD98059和P13K抑制剂Wortmaninin阻止,表明ERK和p53为诱导细胞凋亡的中间重要环节;而PKC促进剂PMA能够反转UAE诱导的细胞死亡。ZCU在诱导KB细胞死亡中,经历了经典的凋亡途径。Caspase抑制剂有效的阻止了ZCU诱导的细胞凋亡,而细胞坏死也同时发生。ZCU抑制了ERK的表达而激活了p38的表达,Wortmannin能有效抑制细胞死亡。形态学变化及DNA电泳都证明了ZCU能够诱导KB细胞的凋亡。p53积累及MARP家族中ERK抑制和p38激活引起了线粒体Bax与Bcl-xL,Bcl-2改变。表明ERK作用于p53的上游,p53和MAPK家族在细胞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PKC可能是ZCU作用的上游蛋白。综合UAE和ZCU对HepG2和KB细胞作用结果的分析,UAE和ZCU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为:UAE和ZCU抑制了PLCγ1,减少了IP3和DAG的产生,引起PKC抑制,同时引起DNA损伤,进一步通过ATM途径和PI3K途径,分别激活p53和抑制Ras-Raf-MEK途径,引起线粒体膜Bax/Bcl-2和Bax/Bcl-xL比例改变,细胞色素c释放,激活Caspase-3,Caspase-6而引起Caspase级联反应,导致DNA断裂,细胞凋亡。同时ERK,p38与p53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孙立新[7](2005)在《中药白英抗肿瘤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英是茄科(Solanaceae)植物Solanum lyratum Thunb.的干燥全草,主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痰、祛风湿等功效,用于治疗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炎、胆囊炎、癌症、子宫颈糜烂、白带、疔毒等。本文主要进行了白英粗提物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有效萃取物的筛选与体内抗肿瘤作用、活性追踪分离化学成分、活性单体化合物-16-妊娠双烯醇酮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白英中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本文选取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人黑色素瘤A375、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Bel-7402、人胃腺癌SGC-7901、小鼠纤维肉瘤L929和人髓性白血病U937细胞为模型,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采用MTT法考察了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上述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上述肿瘤细胞有显着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效应依赖关系;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对SGC-7901、A375、Bel-7402、HeLa、L929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对MCF7、U937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同一种肿瘤细胞白英醇提物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水提物。体内以小鼠移植性肿瘤肝癌H22和肉瘤S180为模型,以抑瘤率为指标,考察了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白英醇提物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22肝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剂量组荷瘤小鼠的平均瘤重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且抑瘤率大于40%;白英水提物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22肝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剂量组荷瘤小鼠的平均瘤重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抑瘤率大于30%,可初步认为白英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且醇提物比水提物的作用强。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均很低。本文选取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人黑色素瘤A375、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Bel-7402、人胃腺癌SGC-7901和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为模型,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采用MTT法对白英的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溶性萃取物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白英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上述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效应依赖关系;白英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对A375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对SGC-7901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次之,对Bel-7402和L929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同一种肿瘤细胞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正丁醇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和水溶性萃取物对肿瘤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以小鼠移植性肿瘤肝癌H22和肉瘤S180为模型,以抑瘤率为指标,考察了体外活性萃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白英乙酸乙酯萃取物有较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正丁醇萃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较弱。本文选取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和人黑色素瘤A375为模型,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追踪,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白英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分离出16个单体化合物,正丁醇萃取物分离出4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技术,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中2,8为新化合物,9为新天然产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7,12,14为首次从白英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为:16-dehydropregnenolone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2),Diosgenin 3-O-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methyl ester(8);13个已知化合物为:16-妊娠双烯醇酮(16-Dehydropregnenolone)(1),5α-孕甾烯醇酮(3-hydroxy-5-pregn-16-en-20-one)(3),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4),香草酸(Vanillic acid)(5),咖啡酸(Caffeic acid)(6),薯蓣皂苷元(Diosgenin)(7),Diosgenin 3-O-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9),Diosgen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10),Diosgen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iduronic acid methyl ester(11),槲皮素(Quercetin)(12),芦丁(Rutin)(13),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Scopoletin)(15)。采用MTT法测定了13个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人黑色素瘤A375、人肝癌Bel-7402和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7,10,11,12有中等强度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它化合物无活性。化合物1,10,1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为首次发现。本文综合应用了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6-妊娠双烯醇酮(16-Dehydropregnenolone)诱导HeLa细胞凋亡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0μM 16-妊娠双烯醇酮作用于HeLa细胞24 h后细胞体积缩小变圆,产生凋亡小体。30μM 16-妊娠双烯醇酮处理的HeLa细胞经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细胞全部蓝染,细胞壁完整,16-妊娠双烯醇酮30μM作用细胞24 h后,发现部分细胞发生染色体凝集和质膜出泡,同时可见已破碎的核,有的已形成凋亡小体,对比正常细胞致密的核可推断细胞经历了凋亡性的细胞死亡。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中,30μM 16-妊娠双烯醇酮作用24 h后呈“阶梯状”图谱(DNA ladder),说明16-妊娠双烯醇酮可诱导HeLa细胞发生明显的DNA片段化,即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16-妊娠双烯醇酮处理后的HeLa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16-妊娠双烯醇酮作用于HeLa细胞可以检测到亚二倍体峰(Sub-G1),凋亡细胞数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说明16-妊娠双烯醇酮是通过周期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达到体外抗肿瘤作用。Western印迹实验结果表明:16-妊娠双烯醇酮作用于HeLa细胞后,caspase-3的酶原被降解,caspase-3抑制剂可部分抑制细胞死亡;16-妊娠双烯醇酮作用于HeLa细胞12h后caspase-3被活化,ICAD和PARP开始降解,24 h后DNA产生明显的有序化降解(DNA ladder),可知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HeLa细胞凋亡时激活了caspase级联反应;在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中,上调了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下调了抗凋亡蛋白Bcl-2,使Bax/Bcl-2在药物作用后随时间延长而升高,此后caspase-3底物ICAD和PARP被降解,DNA发生片段化,表明16-妊娠双烯醇酮通过增加Bax/Bcl-2的比例,激活以线粒体为中心的信号转导途径而诱导细胞凋亡。本文以首次从白英中分离得到且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两个单体化合物薯蓣皂苷元和16-妊娠双烯醇酮为质控指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薯蓣皂苷元在0.04~0.2 m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4.5%(RSD=1.4%);16-妊娠双烯醇酮在5.06~45.54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1.000),平均回收率为98.8%(RSD=1.7%)。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以作为白英质量控制的依据。

吴琼[8](2004)在《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研究》文中提出

胥彬[9](2002)在《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历史的回顾及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结合自已的研究工作 ,扼要介绍更生霉素、氮芥类衍生物如甲氧芳芥及消卡芥、抗癌锑 ,植物抗癌药羟基喜树碱、高三尖杉酯碱等药物的研究结果 ,对新近研究的几项工作也有所提及 ,文中提出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包括课题立项、研究开发、推广生产的经验 ,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

王昌林,周月芬,李昱[10](2001)在《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综述了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生化结构、衍生物、制剂及其新用途。认为以后的科研目标应着重于喜树碱前药的研究 ,使其靶向性更优 ,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抗肿瘤的特性。

二、新抗癌药拓扑特肯(Topotecan)的药理与临床(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抗癌药拓扑特肯(Topotecan)的药理与临床(一)(论文提纲范文)

(1)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5-氮杂-2’-脱氧胞苷对多药耐药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影响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hsa-miR-27a在慢性髓性白血病耐药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基因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研究
    摘要
    Abstract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附录2 溶液配制
附录3 在校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会议摘要
致谢

(2)三类天然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
    1.2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植物来源的凋亡促进剂
    1.3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及植物来源的细胞周期抑制剂
    1.4 肿瘤转移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体外活性筛选
        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1 细胞株
        2.1.1.2 试剂与仪器
        2.1.1.3 细胞培养
        2.1.1.4 MTT比色法
        2.1.2 供试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及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
        2.1.3 结果评价
    第二节 Methyl protodioscin(MPD)抗癌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2.2.1 MPD的体内抑瘤实验
        2.2.1.1 MPD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
        2.2.1.2 MPD对Luis肺癌的抑制作用
        2.2.1.3 MPD对裸鼠移植人肝癌HepG2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
        2.2.2 MPD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机制研究
        2.2.2.1 MPD对HepG2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及周期调控相关蛋白的影响
        2.2.2.1.1 细胞周期检测方法
        2.2.2.1.2 蛋白质印迹法
        2.2.2.1.3 微管蛋白聚集抑制活性
        2.2.2.1.4 实验结果
        2.2.2.1.4.1 MPD对HepG2细胞株的细胞周期影响
        2.2.2.1.4.2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p34~(cdc-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2.2.2.1.4.3 MPD对微管蛋白聚集的抑制活性
        2.2.2.2 MPD对HepG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2.2.2.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2.2.1.1 Hoechst 33528染色
        2.2.2.2.1.2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的Annexin V-FITC/PI双染法
        2.2.2.2.1.3 蛋白质印迹法
        2.2.2.2.2 实验结果
        2.2.2.2.2.1 MPD导致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
        2.2.2.2.2.2 MPD诱导HepG2细胞的染色质凝集
        2.2.2.2.2.3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MPD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2.2.2.2.2.4 MPD对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量的影响
        2.2.2.3 MPD对HepG2细胞中p21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2.2.2.4 利用基因芯片检测MPD对HepG2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二苯乙烯类及菲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机理研究
    一、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二苯乙烯及联苄类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
        3.1.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2 供试二苯乙烯及联苄类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及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
        3.1.1.3 结果评价
        第二节 PYB的深入研究
        3.1.2.1 PYB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机制研究
        3.1.2.2.1 PYB对HepG2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及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3.1.2.2.1.1 细胞周期检测方法
        3.1.2.2.1.2 蛋白质印迹法
        3.1.2.2.1.3 实验结果
        3.1.2.2.1.3.1 PYB对HepG2细胞株的细胞周期影响
        3.1.2.2.1.3.2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p34~(cdc-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3.1.2.2.2 PYB对HepG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3.1.2.2.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2.2.2.2 实验结果
        3.1.2.2.2.2.1 PYB导致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
        3.1.2.2.2.2.2 PYB诱导HepG2细胞的染色质凝集
        3.1.2.2.2.2.3 PYB对凋亡相关蛋白PARP和Bcl-2表达量的影响
        3.1.2.2.3 PYB抑制人高转移肝癌FHCC-98细胞转移的作用
        3.1.2.2.3.1 PYB对FHCC-98细胞生长的影响
        3.1.2.2.3.2 PYB对FHCC-98细胞在体外粘附的抑制作用
        3.1.2.2.3.3 PYB对FHCC-98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二、菲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机理初步研究
        第一节 菲类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
        3.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2 供试菲类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及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
        3.2.1.3 结果评价
        第二节 4,5-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抗癌机理的初步研究
        3.2.2.1 4,5-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对HepG2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及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3.2.2.1.1 细胞周期检测方法
        3.2.2.1.2 蛋白质印迹法
        3.2.2.1.3 实验结果
        3.2.2.1.3.1 4,5-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对HepG2细胞株的细胞周期影响
        3.2.2.1.3.2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p34~(cdc-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个人简历
    2.科研成果
    3.附图

(4)耐药性卵巢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部分 耐药性卵巢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引言
    正文
    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 CP与PP联合DDP方案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正文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一览表
致谢

(5)阿霉素对骨肉瘤(MG-63)及其耐药细胞(MG-63/DOX)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6)钩吻化学成分UAE和ZCU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一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二 天然药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1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天然药物
        2 提取分离抗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
        2.1 生物碱类活性成分
        2.2 萜类活性成分
        2.3 多糖类活性成分
        2.4 苷类活性成分
        2.5 蛋白类活性成分
        2.6 蟾蜍甾二烯类活性成分
        2.7 黄酮类活性成分
        2.8 醌类活性成分
        2.9 挥发油类活性成分
        2.10 有机酸类活性成分
        2.11 其它类活性成分
        3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探讨
        3.1 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3.2 诱导分化作用
        3.3 免疫增强作用
        3.4 影响拓扑异构酶
        3.5 抗血管生成
        3.6 抑制微管蛋白活性
        3.7 逆转多药耐药
        3.8 抑制端粒酶活性
第二章 钩吻中非生物碱组分抗肿瘤作用研究
    第一节 钩吻研究进展
        一 钩吻化学成分的研究
        二 钩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抗肿瘤作用
        2 抗炎镇痛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 造血保护作用
        6 扩瞳作用
        7 畜禽复壮作用
        三 毒理作用
    第二节 钩吻中非生物碱不同组分体内外抗肿瘤对比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2 生物碱与非生物碱体外活性对比
        3 体外追踪不同组分活性
        4 非生物碱各组分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影响
        5 非生物碱各组分对H22肝癌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6 非生物碱各组分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白细胞的影响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章 钩藤酸E抗肿瘤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3.1 钩藤酸E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3.2 钩藤酸E诱导HepG2细胞死亡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3.3 内毒素并未参与钩藤酸E的细胞毒作用
        3.4 钩藤酸E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影响
        3.5 钩藤酸E对胎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3.6 钩藤酸E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影响
        3.7 钩藤酸E对耐药细胞株MCF-7的影响
        3.8 钩藤酸E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3.9 钩藤酸E对HepG2细胞的电镜观察
        3.10 钩藤酸E诱导凋亡性的细胞死
        3.11 钩藤酸E诱导HepG2细胞死亡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12 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证明钩藤酸E诱导HepG2细胞死亡通过凋亡与坏死途径
        3.13 PKC激酶对钩藤酸E诱导HepG2细胞死亡的影响
        3.14 钩藤酸E诱导HepG2凋亡经过caspase激活
        3.15 Bcl-2家族成员和细胞色素c对钩藤酸E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3.16 p53和ERK在钩藤酸E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调节作用
    四、讨论
第四章 钩藤酸E诱导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3.1 钩藤酸E诱导KB细胞死亡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3.2 内毒素并未参与钩藤酸E的细胞毒作用
        3.3 钩藤酸E诱导KB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3.4 钩藤酸E对KB细胞的电镜观察
        3.5 钩藤酸E诱导凋亡性的细胞死
        3.6 钩藤酸E诱导KB细胞死亡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7 PKC激酶对钩藤酸E诱导KB细胞死亡的影响
        3.8 钩藤酸E诱导KB凋亡经过caspase激活
        3.9 Bcl-2家族成员和细胞色素c对钩藤酸E诱导KB细胞凋亡的影响
        3.10 p53和ERK在钩藤酸E诱导KB细胞凋亡中的调节作用
    四、讨论
第五章 桂皮酰基乌苏酸诱导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3.1 桂皮酰基乌苏酸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3.2 桂皮酰基乌苏酸诱导KB细胞死亡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3.3 内毒素并未参与桂皮酰基乌苏酸的细胞毒作用
        3.4 桂皮酰基乌苏酸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影响
        3.5 桂皮酰基乌苏酸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3.7 桂皮酰基乌苏酸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影响
        3.8 桂皮酰基乌苏酸对耐药细胞株MCF-7的影响
        3.9 桂皮酰基乌苏酸诱导KB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3.10 桂皮酰基乌苏酸对KB细胞的电镜观察
        3.11 PKC激酶对桂皮酰基乌苏酸诱导KB细胞死亡的影响
        3.12 桂皮酰基乌苏酸诱导KB凋亡经过caspase激活
        3.13 Bcl-2家族成员和细胞色素c对桂皮酰基乌苏酸诱导KB细胞凋亡的影响
        3.14 p53在桂皮酰基乌苏酸诱导KB细胞凋亡中的调节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15 MAPK家族成员参与ZCU诱导KB细胞凋亡
    四、讨论
致谢
附录

(7)中药白英抗肿瘤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药物抗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1.1 生物碱类活性成分
        1.1.2 萜类活性成分
        1.1.3 多糖类活性成分
        1.1.4 苷类活性成分
        1.1.5 蛋白类活性成分
        1.1.6 蟾蜍甾二烯类活性成分
        1.1.7 黄酮类活性成分
        1.1.8 萘醌类活性成分
        1.1.9 挥发油类活性成分
        1.1.10 有机酸类活性成分
        1.1.11 其它类活性成分
    1.2 天然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1 免疫增强作用
        1.2.2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1.2.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1.2.4 影响拓扑异构酶
        1.2.5 抗肿瘤血管生成
        1.2.6 抑制微管蛋白活性
        1.2.7 逆转多药耐药性
        1.2.8 抑制端粒酶活性
    1.3 白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1.3.1 化学成分
        1.3.2 药理作用
        1.3.3 临床应用
    1.4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及含药大鼠血清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2.3 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最大给药量实验
        2.2.4 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22肝癌的抑制作用
    2.3 实验结果
        2.3.1 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2 含白英醇提物和含水提物的大鼠血清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3 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最大给药量实验
        2.3.4 白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22肝癌的抑制作用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英有效部位的筛选及有效部位抗肿瘤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白英各部位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抗肿瘤活性的体外筛选
        3.2.2 白英有效部位最大给药量实验
        3.2.3 白英有效部位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22肝癌的抑制作用
        3.2.4 统计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白英各部位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3.2 白英各部位最大给药量实验
        3.3.3 白英各部位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22肝癌的抑制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白英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4.1 活性单体的追踪分离
        4.1.1 有效部位的获得
        4.1.2 乙酸乙酯部位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4.1.3 正丁醇部位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4.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2.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2.2 已知化合物的鉴定
    4.3 活性部位洗脱各部分和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4.2 提取和分离
        4.4.3 化学成分的光谱数据
    4.5 讨论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16-妊娠双烯醇酮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5.2.2 细胞形态学变化的观察
        5.2.3 荧光染色
        5.2.4 DNA片段化电泳
        5.2.5 流式细胞分析法
        5.2.6 Caspase-3蛋白酶抑制剂对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HeLa细胞死亡的影响
        5.2.7 Western印迹法
        5.2.8 数理统计
    5.3 实验结果
        5.3.1 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HeLa细胞死亡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5.3.2 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5.3.3 DNA电泳观察
        5.3.4 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HeLa细胞阻滞在G_0/G_1期
        5.3.5 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对16-妊娠双烯醇酮诱导细胞凋亡影响
        5.3.6 16-妊娠双烯醇酮对procaspase-3及caspase-3底物ICAD、PARP的降解
        5.3.7 16-妊娠双烯醇酮对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白英中薯蓣皂昔元和16-妊娠双烯醇酮定量方法的研究
    6.1 白英中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1.1 仪器、试剂与试药
        6.1.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6.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1.5 标准曲线的制备
        6.1.6 仪器精密度试验
        6.1.7 重复性试验
        6.1.8 回收率试验
        6.1.9 样品测定
    6.2 白英中16-妊娠双烯醇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2.1 仪器、试剂与试药
        6.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6.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6.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6.2.7 仪器精密度试验
        6.2.8 重复性试验
        6.2.9 回收率试验
        6.2.10 样品测定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缩略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8)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和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中盐酸拓扑替康的测定
        2.1.1 分析方法建立
        2.1.2 标准曲线绘制
        2.1.3 精密度
        2.1.4 回收率
        2.2 葡聚糖凝胶柱对游离药物的分离
        2.2.1 聚糖凝胶微型柱的制备
        2.2.2 葡聚糖凝胶对水溶液中盐酸拓扑替康的吸附
        2.2.3 葡聚糖凝胶对混合样品中盐酸拓扑替康的吸附
        2.2.4 葡聚糖凝胶对空白脂质体的吸附
        2.3 包封率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制备
    1 仪器和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制备方法
        2.2 硫酸铵梯度法中不同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
        2.2.1 孵化温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2.2.2 孵化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
        2.2.3 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2.2.4 硫酸铵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2.2.5 不同透析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
        2.2.6 不同除盐方法对包封率的影响
        2.3 包封率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
    1 仪器和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释放度考察
        2.1.1 体外释放实验
        2.1.2 血浆释放度
        2.2 稳定性考察
        2.2.1 降解情况
        2.2.2 粒径变化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毒性及药效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血性实验
        2.2 毒性实验
        2.3 药效学实验
        2.3.1 S180细胞的准备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的处理
        2.1.1 血浆样品的处理
        2.1.2 组织样品的处理
        2.2 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标准曲线
        2.2.2精密度
        2.2.3回收率
        2.2.4组织分布及药物动力学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历史的回顾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更生霉素的研究
2、 氮芥衍生物的研究
3、锑类化合物Sb-57, Sb-71等的抗癌作用研究
4、 几种植物抗癌药的研究[8]

四、新抗癌药拓扑特肯(Topotecan)的药理与临床(一)(论文参考文献)

  • [1]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梦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S2)
  • [2]三类天然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机制研究[D]. 王光辉.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3)
  • [3]结直肠癌手术后Topotecan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J]. 杨英,张萃鳌,姜淮芜,肖仕明,何运胜,张华,陈进. 现代医药卫生, 2007(10)
  • [4]耐药性卵巢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D]. 杨华. 郑州大学, 2006(05)
  • [5]阿霉素对骨肉瘤(MG-63)及其耐药细胞(MG-63/DOX)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的体外研究[D]. 王铁军. 吉林大学, 2006(10)
  • [6]钩吻化学成分UAE和ZCU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赵明宏.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7]中药白英抗肿瘤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D]. 孙立新. 沈阳药科大学, 2005(04)
  • [8]盐酸拓扑替康脂质体的研究[D]. 吴琼. 沈阳药科大学, 2004(01)
  • [9]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历史的回顾及体会[J]. 胥彬.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03)
  • [10]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概况[J]. 王昌林,周月芬,李昱. 药学实践杂志, 2001(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