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脊柱骨转移特征及规律的初步研究

肺癌脊柱骨转移特征及规律的初步研究

一、肺癌脊柱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娜[1](2020)在《RNase L调控肺癌溶骨性转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固本解毒方干预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目前,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人群的主要死因,癌症预计成为21世纪阻碍人类期望寿命增长的唯一疾病。肺癌发病隐匿,进展速度快,预后不良,美国的5年生存率约为16%,英国则不到10%,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男性癌症患者中,肺癌发病率(21.9%)和死亡率(26.4%)均排第一位,在女性癌症患者中,发病率(13.3%)排第二位,仅次乳腺癌,死亡率(11.1%)排第一位,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肺癌晚期好发远处转移,骨骼是其常见血行转移靶器官之一。其中,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易继发骨相关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存时间。肺癌骨转移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大力提倡因病情而异的综合治疗,合理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寻求疾病的差异基因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阐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推动基因靶向治疗的进程。RNase L是体内一种独特的核酸内切酶,被视为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负调控因子,其突变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RNase L在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前体)中高表达,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凋亡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探究RNase L基因在肺癌溶骨性转移发生发展中的潜在机制具有显着意义。中医学对肺癌骨转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论认识,临床复方应用广泛,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分阶段、多靶点的干预,可以贯穿患者治疗的始终。探索中医药抗肺癌骨转移机制一直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强调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取长补短,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近些年来,中医药在调控肿瘤转移微环境的优势逐渐凸显,从分子水平不断深入挖掘骨转移机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固本解毒方治疗的有效性,为骨转移患者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存期带来福音。因此,探索肿瘤转移微环境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并进行固本解毒方的干预,可能为肿瘤骨转移治疗提供全新思路。鉴于此,本研究以RNase L为核心和固本解毒方为干预措施,从不同角度探索肺癌骨转移潜在的分子机理,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进行:1.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RNase L与各种肿瘤之间的潜在关系。2.RNase L调控肺癌溶骨性转移机制初探及固本解毒方的干预作用。1.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RNase L与各种肿瘤之间的潜在关系目的:探索RNase L基因在各种恶性肿瘤中的变异及表达情况,构建RNase L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功能和通路的富集分析,为进一步探究RNase L与肿瘤的潜在关系提供新的方向,为下一步体外细胞实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CbioPortal网络平台分析RNase L在TCGA PanCan数据库涉及的所有癌症中出现突变、扩增、缺失等情况,观察RNase L基因变异与肿瘤发生的潜在关系。结合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RNase L在所有癌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找寻与RNase L显着相关的肿瘤。然后,通过STRING进行RNase L蛋白互作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图。此外,选取互作强度居前10位的互作蛋白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学组分以及介导的信号通路。结果:(1)RNase L基因在大部分肿瘤中均存在基因变异,肺腺癌和肺鳞癌具有多重基因改变,出现频率由高到低的变异依次为增进、扩增、浅缺失、突变。乳腺浸润性癌、肝癌、卵巢癌以扩增为主;子宫癌、结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以突变为主;子宫颈癌、睾丸癌、胃癌、葡萄膜黑色素瘤以增进为主;肾嫌色细胞癌、肉瘤、头颈部癌、前列腺癌、脑低级别胶质瘤以浅缺失为主;肾乳头状细胞癌以深缺失为主。RNase L蛋白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中显着低表达,仅在胰腺癌中显着高表达。此外,肾透明细胞癌、脑低级别胶质瘤、卵巢浆液性囊腺癌、间皮瘤和肉瘤的生存率均与RNase L的表达水平呈显着相关。(2)RNase L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由互作强度从强到弱前10位分别为ABCE1、OAS3、OASL、ISG15、OAS1、MX1、OAS2、RSAD2、IRF3 和 IFIT1。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RNase L主要富集I型干扰素效应、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生命周期的负调控、病毒防御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线粒体基质、真核起始因子复合体、宿主细胞、脂滴等细胞组分;双链核糖核酸结合、腺苷酸转移酶活性、核苷酸转移酶活性、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RNaseL主要富集在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病毒感染的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维甲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转导途径。结论:本研究系统分析了 RNase L基因变异与各种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联系,并发现RNase L蛋白表达水平与一些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显着相关。另外,将RNase L的互作用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进一步阐明RNase L与肿瘤发生机制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RNase L基因突变增加了肿瘤发生的风险,为临床抗癌治疗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2.RNase L调控肺癌溶骨性转移机制初探及固本解毒方的干预作用目的:探讨RNase L基因与固本解毒方对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和RNase L基因及肿瘤转移微环境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549和A549-RNase L KD细胞,制备固本解毒方含药血清对其进行干预,采用MTT和划痕的实验方法,以吸收光密度值和划痕愈合面积为测量指标,观察RNase L及不同剂量含药血清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此外,构建靶向 RNase L-shRNA,并转染 RAW264.7 细胞和 A549 细胞,经 Western Blot法验证其有效沉默RNase L基因,抑制RNase L蛋白的表达。然后,采用Transwell共培养技术,引入外源性RANKL蛋白的方法,建立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模型,以TRAP染色阳性为检测指标进行破骨细胞计数,侧重研究RNaseL和肿瘤转移微环境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药物类别和细胞种类的不同均会对A549细胞的增殖产生显着的影响,统计分析P<0.001。在A549正常组及A549 KD组中,中药组和西药组与自身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P<0.05,西药组P<0.01。结合抑制率,表明中药和西药均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且西药组效果优于中药组。另外,不同剂量的固本解毒方含药血清的抑制率由高到低排序为:1%>3%>5%>7%>10%>13%,进一步表明低剂量中药血清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较明显。此外,对于同种含药血清,正常组OD值高于RNase L-KD组,且抑制率低于RNaseL-KD组,分析可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RNase L基因可能具有促进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2)药物类别和细胞种类的不同均会对A549细胞的迁移产生显着的影响,统计分析P<0.05。在A549正常及A549 KD中,中药、西药以及对照组三者之间的划痕面积,在0h均无差异,在6h、12h和24h时均产生显着性差异,P<0.01。结合愈合率,可见含药血清具有抑制A549细胞迁移的作用,抑制作用由强到弱分别为西药>中药>对照。此外,在同一时间下,对于同种含药血清,正常组划痕面积值小于RNase L-KD组,且愈合率高于RNase L-KD组,分析可得P<0.05,表明RNase L基因可能具有促进A549细胞迁移的作用。(3)RAW264.7+A549与 RAW264.7KD+A549;RAW264.7与RAW264.7KD;RAW264.7+A549KD 与 RAW264.7KD+A549KD,此 3 个组间比较均为 P<0.05,说明单核巨噬细胞敲除RNase L基因,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RAW264.7+A549与 RAW264.7;RAW264.7+A549KD 与 RAW264.7;RAW264.7 KD+A549 与RAW264.7 KD;RAW264.7 KD+A549 KD 与 RAW264.7 KD,此 4 个组间比较均为P<0.05,说明肿瘤转移微环境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RAW264.7 KD+A549与RAW264.7KD+A549KD;RAW264.7+A549 与 RAW264.7+A549KD,此 2 个组间比较均为P>0.05,说明肿瘤细胞敲除RNase L基因,对破骨细胞的分化没有影响。结论:本研究利用 A549、A549-RNase LKD、RAW264.7、RAW264.7-RNase L KD四组细胞系,采用MTT、划痕、Transwell三种实验技术,对其进行固本解毒方的干预,分别以吸收光密度值、划痕面积测量值、破骨细胞计数值为指标,实验结果初步证实了 RNase L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固本解毒方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且以低剂量效果为佳。另外,RNase L和肿瘤转移微环境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破骨细胞分化。

赖海辉[2](2019)在《CT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骨转移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小细胞肺癌CT影像特征及其对脑转移的预测价值初步探讨研究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CT征象及其与脑转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18例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SCLC脑转移,69例未发生脑转移。回顾性分析118例原发性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表现,应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SCLC的CT征象与脑转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18例原发性SCLC中,男108例(91.5%),女10例(8.5%);年龄≤60岁52例(44.0%),>60岁66例(56.0%)。中央型84例(71.1%),周围型34例(28.9%)。原发肿瘤大小(原发灶最长径)≤3cm为17例(14.4%)、>3cm且≤5cm为44例(37.3%)、>5cm且≤7cm为31例(26.3%)、>7cm为26例(22.0%)。首次CT检查的TN分期:CT-T1期15例(12.7%)、T2期18例(15.3%)、T3期11例(9.3%)和T4期74例(62.7%);CT-N0期10例(8.5%)、N1期15例(12.7%)、N2期59例(50.0%)和N3期34例(28.8%)。纵隔大血管受侵犯70例(59.3%),包括上腔静脉和主、叶肺动脉。胸膜受累24例(20.4%):包括胸腔积液和(或)胸膜结节或增厚。卡方检验结果表明SCLC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部位、大小、CT-TN分期及纵隔大血管是否受累是其发生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60岁)、原发肿瘤部位(中央型)、大小(>7cm)、CT-T4、CT-N3期及大血管侵犯与脑转移的发生有关(P<0.05),均为脑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患者性别、胸膜情况与原发性SCLC脑转移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SCLC部分CT征象对SCLC脑转移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原发肿瘤部位(中央型)、大小(>7cm)、CT-T4、CT-N3期及纵隔大血管侵犯为SCLC脑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性别、胸膜情况与SCLC脑转移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化疗后骨硬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研究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骨转移患者化疗后骨硬化改变与化疗疗效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SCLC并随访证实的骨转移患者的化疗前后CT资料,均为首次接受铂类联合化疗。参照RECITST 1.1标准将所有已接受两个临床化疗周期后的原发性SCLC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PD+SD)。SCLC的骨转移瘤结合其化疗前、化疗后的CT图像特征分为骨硬化组和无骨硬化组。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骨转移瘤的骨硬化改变与SCLC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32例SCLC两个化疗周期后,有效组26例,无效组6例;骨转移瘤硬化组22例和非硬化组10例。22例骨硬化组中21例(21/22)归为有效组,仅1例为无效,而10例非骨硬化组中无效和有效各5例(5/10)。32例SCLC两个化疗周期后骨转移瘤骨硬化组的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无硬化组的有效率(95.5%vs 50%,P<0.01)。结论SCLC骨转移瘤化疗后骨硬化改变有可能作为评估小细胞肺癌化疗有效的影像学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乔荣[3](2019)在《血清Dickkopf-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与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血清Dickkopf-1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目的:通过检测血清Dickkopf-1(DKK-1)在I-IIIa期非小细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和肺部良性小结节患者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DKK-1水平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NSCLC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418例手术完全切除的原发性NSCLC患者的术前血清样本,其中I期患者252例,II期患者77例,IIIa期患者89例;39例手术切除的肺良性小结节患者的术前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DKK-1水平,比较血清DKK-1水平在I期NSCLC患者和肺良性小结节患者之间的差异,另外结合I-IIIa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血清DKK-1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I期NSCLC患者与肺良性小结节组相比,年龄、性别、病灶大小构成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I期NSCLC患者血清DKK-1平均水平为231.7pg/ml,而肺良性小结节组为268.6pg/ml,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16)。(2)根据I-IIIa期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有无脉管癌栓、是否侵脏层胸膜、病灶大小、淋巴结分期将NSCLC患者分为不同组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KK-1水平与病理类型(P=0.037)、病灶大小(P=0.001)和N分期(P=0.002)有关。结论:(1)I期NSCLC患者血清中的DKK-l水平与肺良性小结节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法作为临床中NSCLC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2)I-IIIa期NSCLC患者的血清DKK-l水平与病灶大小、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能在肺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血清Dickkopf-1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Dickkopf-1(DKK-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中的临床预测价值,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18例IV期NSCLC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标本,其中包括140例骨转移患者和178例非骨转移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DKK-1水平,比较骨转移患者和非骨转移患者血清DKK-1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DKK-1水平对骨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骨转移患者血清DKK-1水平为371.44pg/ml,非骨转移患者血清DKK-1水平为260.71pg/ml。血清DKK-1水平在骨转移患者中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DKK-1水平与N期(P=0.455)、T分期(P=0.761)、胸膜转移(P=0.472)、肺转移(P=0.928)、脑转移(P=0.186)、肝转移(P=0.800)和肾上腺转移(P=0.838)无关。ROC曲线显示DKK-1最佳截断值为311.8pg/ml,曲线下面积为0.791,95%置信区间为0.739-0.843,敏感性为77.1%,特异性为71.4%。(2)骨转移患者中45例单发骨转移,95例多发性骨转移;49例单独骨转移,91例骨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血清DKK-1水平按照311.8pg/ml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骨转移患者根据血清DKK-1水平分为高表达组(DKK-1>311.8pg/ml,n=108)和低表达组(DKK-1≤311.8pg/ml,n=32)。分析骨转移患者血清DKK-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清DKK-1水平高表达与骨转移的数量呈显着正相关(P=0.042),与骨转移模式和骨转移的分布无相关性。(3)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2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血清DKK-1水平升高,总体生存期缩短(P=0.02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 PS评分(HR=3.689;P=0.001)、血清DKK-1水平(HR=1.665;P=0.027)、骨转移数量(HR=1.895;P=0.004)和骨转移性模式(HR=1.238;P=0.046)是NSCLC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血清DKK-1是预测NSCLC骨转移的潜在血清生物标志物。(2)血清DKK-1是NSCLC骨转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何沁[4](2019)在《乳腺癌脊柱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分析构建》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远处转移。而在人体众多器官系统内,骨骼系统最常发生乳腺癌转移,其中中轴骨较四肢骨更易受到侵犯。一直以来,乳腺癌脊柱转移都是临床诊治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脊柱转移患者容易伴发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s),包括对骨转移灶进行放疗、手术、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预后的恶化。另一方面,脊柱转移患者的生存期预测困难,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治疗策略的选择,给规范个体化治疗带来了障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但是研究结果不一,争议普遍。目前,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发生SREs的危险因素、生存期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预后预测模型,仍有待探究。第一部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发生SREs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存在的研究争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共160例,按照患者病程中是否发生SREs将其分为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疾病特点进行比较。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按P<0.15纳入多因素分析,进而探究SREs的发生规律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60例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平均年龄55.5岁(标准差11.5,范围23-81岁),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分别有75例(46.9%)、85例(5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外脏器转移情况(P=0.013)和乳腺癌病理分级(P=0.112)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临床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外脏器转移情况(P=0.005)和乳腺癌病理分级(P=0.041)能够影响SREs的进展发生。结论对于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单纯骨骼侵犯转移和高级别乳腺癌是发生SREs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构建生存期预测模型并检验其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一部分的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160例,按照3:1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两组。对训练集中患者的年龄、一般情况、乳腺癌病理分级、生物学标记表达特征、骨转移部位、骨转移灶数量、脏器转移、肿瘤标志物水平等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按P<0.05纳入多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相应预后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模型的运用和效价的验证。结果120例训练集患者和40例验证集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2.0个月(标准差21.6,范围1-118个月)、31.5个月(标准差30.3,范围1-115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一般情况(P=0.012)、激素受体表达情况(P=0.017)、脏器转移情况(P=0.001)和糖类抗原125水平(P=0.020)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进而汇总上述四项临床因素,根据其回归系数比值构建一个0-7分的预测模型,依照预后的差异将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分为3组:0-2分为低危组,3-5分为中危组,6-7分为高危组。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中预测模型的Harrell C值分别为0.794、0.813,两组C值均较高体现了模型对预后的评估能力优秀。结论对于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其一般情况、激素受体表达情况、脏器转移情况和糖类抗原125水平能够影响预后生存,由这四项临床参数构成的预后预测模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生存期的长短,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段炼[5](2018)在《GDF15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肺癌在中国人群中发病人数和致死人数均居第一位,其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主,恶性程度较高,晚期常发生骨转移。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作为TGF-β超家族的一员,已被证实与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相关,参与机体诸多病理过程。然而,该基因在肺癌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其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和肿瘤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正好相反,在NSCLC骨转移中的功能也鲜有报道。因此,为了厘清事实,本研究将运用一系列体内外实验对其在NSCLC及其骨转移中的作用进行验证和初步探索。目的: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筛选出与NSCLC及其骨转移相关的基因,再通过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的实验,运用细胞模型观察该基因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在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上的影响,运用动物模型探索其在NSCLC骨转移中的作用,为肺癌及其骨转移的防治寻找新的靶点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使用我科建立的肺癌骨转移数据库和肺癌患者数据库,从中遴选出两组患者,分别为肺腺癌骨转移组和肺腺癌非骨的其他部位转移组。将两组患者的肺癌标本提取DNA后送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将测序所得到的两组间差异SNPs位点在肺癌数据库和转移相关数据库中进行初步筛选,再通过基因数据库和文献逐个筛选可能与肺癌骨转移相关的基因;2.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构建GDF15高表达的A549细胞,运用MTT法、平板克隆、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凋亡实验的方法,观察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改变;3.运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高表达GDF15的A549细胞株,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构建NOD/SCID小鼠转移瘤模型;4.通过对两组小鼠肺部肿瘤生长的观察,推断GDF15在活体内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5.通过X线检查及荧光素酶体内活体成像技术评估GDF15对于A549细胞骨转移的影响;6.初步探索与GDF15在肺癌及其骨转移中相关的通路。结果:1.通过基因测序,结合肺癌数据库、转移相关数据库筛选出两组间240个差异基因,并进一步查阅genecards、NCBI、cBioPortal等基因数据库和Pubmed等文献库,发现GDF15基因可能与肺癌及其骨转移关系密切;2.在细胞实验中,高表达GDF15可以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凋亡;3.成功构建A549-GDF15及A549-NC细胞株,构建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应用于后续实验;4.GDF15在活体内依然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5.GDF15抑制A549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骨转移灶的形成;6.GDF15可能通过Smad相关通路抑制肺癌的生长及骨转移。结论:GDF15是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从肺癌骨转移患者组织标本中筛选出的可能与肺癌骨转移相关的候选分子之一。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GDF15在体外可以有效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凋亡。在体内,GDF15可以抑制小鼠骨转移灶的形成,并且其对应小鼠肺部肿瘤的数量更少、重量更轻,这与体外实验对肿瘤细胞起抑制作用的结果相一致:GDF15可抑制NSCLC细胞的生长、迁移和骨转移,并可能通过Smad通路发挥这一作用。这一发现为肺癌及其骨转移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依据。

申小章[6](2014)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重,肿瘤发病率增高,治疗水平提高,病人生存期延长,导致骨转移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脊柱骨转移是各部位骨骼转移中最常见的,约占骨转移的2/3。它可继发于任何肿瘤,且60%以上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骨转移导致的骨痛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发现肿瘤骨转移并积极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影像学检查是公认的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有效手段。目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X线摄片、CT、MR、核素全身骨显像,然而各种检查方法都有其优缺点。CT、核素全身骨显像是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比较可靠且易行的检查方法,目前其联合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研究目的了解脊柱转移灶在各椎体的分布规律;探讨全身骨显像、CT在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诊断中的差异,确定骨显像提示脊柱区有转移病灶追加CT检查是否有意义。研究资料与方法1.对140例患者(恶性肿瘤诊断均有病理结果证实)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全脊柱CT扫描。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CT显像图像均由2位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核医学科及影像科医生分别进行视觉判断,意见不一致时由科内共同阅片。2.骨转移的临床诊断标准:全身骨显像和CT均发现病灶,且没有比骨转移更合理的解释;病理确诊骨转移;MRI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支持骨/骨髓转移;SPECT/CT随访发现病灶有进展。结果140例患者中,根据本研究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的53例,非骨转移患者87例。1.骨显像诊断为脊柱骨转移瘤65例,假阳性18例,非脊柱骨转移瘤75例,假阴性6例。骨显像对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8.7%,特异性为79.3%,假阳性率为20.7%,假阴性率为11.3%,阳性预测值为72.3%,阴性预测值为92.0%,准确性为82.9%。2.CT全脊柱扫描诊断为转移瘤48例,假阳性5例,非骨转移瘤92例,假阴性10例,CT全脊柱扫描对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1.1%,特异性为94.3%,假阳性率为5.7%,假阴性率为18.9%,阳性预测值为89.6%,阴性预测值为89.1%,准确性为89.3%。3.全身骨显像(Bone scan, BS)联合CT扫描诊断为转移瘤的51例,假阳性3例,非骨转移瘤89例,假阴性5例。BS联合CT扫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为90.6%,特异性96.6%,假阳性率3.4%,假阴性率9.4%,阳性预测值94.1%,阴性预测值94.4%,准确性94.3%。4.两种显像及联合使用结果比较:CT显像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显着高于骨显像,联合显像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骨显像且准确率明显高于CT。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2例可计数转移灶的确诊脊柱骨转移瘤患者中,全身骨显像检出胸椎(53处)、腰椎(23处),病灶数比CT(分别为胸椎46处,腰椎21处)相对应多;而CT检出颈椎(7处)、骶椎(6处)病灶数比全身骨扫描(分别为颈椎4处,骶椎4处)相对应多。因缺乏病理诊断明确各病灶,无法判断俩组检查方法对脊柱各段的检出效能是否有差异。结论1.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CT扫描都是对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比较理想的检查方法。2.本研究中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低于CT,脊柱骨转移瘤在骨显像基础上加做CT更能明确病变性质。3.本研究中骨显联合CT对脊柱骨转移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独的骨显像;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的CT显像。对于发生在脊柱的骨转移瘤,骨显像联合CT诊断效能比单个显像明显提高。4.本研究中脊椎骨转移瘤胸腰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椎及骶椎,99mTc-MDP全身骨显像和CT在脊柱各段骨转移灶的检出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5.恶性肿瘤骨显像提示脊柱区有疑似转移病灶的患者追加CT更加能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在条件允许下应该追加CT检查。

马敬祖[7](2010)在《PVP术125I粒子与骨水泥对肺癌A549杀伤作用的体外模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125I粒子联合骨水泥对肺癌脊柱转移肿瘤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从基础研究来循证临床效果。方法:用9粒放射活度为0.8mci的125I粒子建立体外照射装置,其中8粒均匀分布在直径3cm的圆周上,另1粒放置在圆心。将调制好的3ml骨水泥均匀的注入到有125I粒子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圆盘上将人肺癌(A549)细胞在粒子与骨水泥平面上方5mm处接受照射。以人肺癌(A549)细胞种植于直径为35mm的培养皿,待细胞贴壁后,接受125I粒子与骨水泥的照射。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A组)、125I粒子组(B组)、骨水泥组(C组)、125I粒子与骨水泥组(D组),对照组(未接受照射)分别培养细胞24小时(24h)、48小时(48h)、72小时(72h),125I粒子组(接受照射)分别照射24小时(24h)、48小时(48h)、72小时(72h),骨水泥组(接受能量辐射)分别辐射24小时(24h)、48小时(48h)、72小时(72h),125I粒子与骨水泥组(接受照射与能量辐射)分别辐射24小时(24h)、48小时(48h)、72小时(72h),分别收集标本并冻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坏死率及电镜透视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125I粒子联合骨水泥低剂量持续照射人肺癌(A549)细胞。流式细胞法(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对照组(未照射培养24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1.94±0.06)%,对照组(未照射培养48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2.07±0.19)%,对照组(未照射培养72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2.25±0.19)%,125I粒子组(接受照射培养24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10.91±1.22)%,125I粒子组(接受照射培养48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14.72±0.97)%,125I粒子组(接受照射培养72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18.38±1.35)%,骨水泥组(接受能量辐射24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3.46±0.10)%,骨水泥组(接受能量辐射48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3.80±0.12)%,骨水泥组(接受能量辐射72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4.03±0.11)%,125I粒子与骨水泥组(接受照射与能量辐射24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15.99±1.91)%,125I粒子与骨水泥组(接受照射与能量辐射48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19.03±2.20)%,125I粒子与骨水泥组(接受照射与能量辐射72h,n=6)检测细胞凋亡率为(22.34±1.79)%,透视电镜示:对照组均为见细胞凋亡,骨水泥组、125I粒子组、125I粒子联合骨水泥组分别可见到细胞凋亡。证实了细胞接受了125I粒子联合骨水泥照射后细胞有明显凋亡。结论:1、125I籽源照射人肺癌(A549)细胞可促进细胞凋亡。2、骨水泥的热效应可引起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3、125I籽源联合骨水泥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杀伤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凋亡率呈上升趋势。

张一秋[8](2010)在《SPECT/螺旋CT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全身骨显像发现脊柱有局灶性放射性异常分布的SPECT/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2名医师分别对SPECT和SPECT/CT融合图像采用盲法读片,对病变做出良性、可能良性、可能恶性和恶性的判断。分别计算SPECT和SPECT/CT诊断结果不确定的百分比。对2名读片者的分析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计算其kappa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分析SPECT和SPECT/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2名读片者分析SPECT图像,诊断为可能恶性和可能良性的比例分别为73.1%和67.3%;一致率为63.5%,kappa值为0.62,其95%可信区间为0.49~0.76。SPECT/CT诊断为可能恶性和可能良性的比例分别为25%和13.5%;一致率为78.9%,kappa值为0.81,其95%可信区间为0.72~0.91。SPE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为76.9%,其95%可信区间为63.78%~86.24%;SPECT/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为94.23%,其95%可信区间为84.32%~97.91%。结论:基于全身骨显像基础上脊柱病变的SPECT/CT融合图像,可以获得更多诊断信息。不同读片者对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判断病变良恶性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均较SPECT好。第二部分SPECT/CT骨显像在脊柱单发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的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57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发现脊柱单发浓聚后行病灶部位的SPECT/CT显像。由2名核医学医师结合全身骨显像分别对SPECT图像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对脊柱病灶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良性病变、不能确定诊断。分别计算SPECT图像、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明确诊断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百分率及其95%可信区间,两组之间能否明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对57处病灶的分析结果显示,SPECT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26处,占45.6%(26/57),其95%可信区间为32.7%~58.5%;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31处,占54.4%(31/57),其95%可信区间为41.4%~67.3%。SPECT/CT融合图像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52处,占91.2%(52/57),其95%可信区间为83.9%~98.6%;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5处,占8.8%(5/57),其95%可信区间为1.4%~16.1%;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显着高于SPECT图像(χ2=27.20,P<0.05)。结论:对脊柱单发病灶,SPECT/CT融合显像较单纯的SPE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明显提高诊断者的信心和把握度。第三部分SPECT/CT骨显像对肝细胞癌骨转移诊断的价值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图像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78例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对其中97例行SPECT/CT检查。由2名核医学医师首先对全身骨显像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诊断CT图像,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分别做出肿瘤骨转移、非肿瘤骨转移和不能确定的诊断。并与临床诊断比较,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明确诊断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百分率及其95%可信区间,并分别计算其诊断的符合率及其95%可信区间,两组之间能否明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7例行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检查的患者中,全身骨显像能确定诊断的患者共31例,占32.0%(31/97),其95%可信区间为22.7%~41.3%;不能确定诊断的患者共66例,占68.0%(66/97),其95%可信区间为63.3%~72.7%;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41.7%(20/48),其95%可信区间为27.8%~55.6%。SPECT/CT融合图像能确定诊断的患者共79例,占81.4%(79/97),其95%可信区间为73.7%~89.1%;不能确定诊断的患者共18例,占18.6%(18/97),其95%可信区间为10.9%~26.3%,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95.8%(46/48),其95%可信区间为90.1%~100.0%。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显着高于全身骨显像(χ2=48.13,P<0.05)。结论:SPECT/CT融合图像提高了HCC骨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对于全身骨显像假阴性的病例,具有特殊的意义。第四部分SPECT/CT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由2名核医学医师首先对全身骨显像的平面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分别给出肿瘤骨转移、非肿瘤骨转移和不能确定的诊断。根据术后病理或随访获得明确诊断,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明确诊断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百分率及其95%可信区间,并分别计算其诊断的符合率及其95%可信区间,两组之间能否明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全身骨显像明确诊断者59例,占40.4%(59/146),其95%可信区间为32.5%~48.4%;不能明确诊断者87例,占59.6%(87/146),其95%可信区间为51.6%~67.5%;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51.1%(23/45),其95%可信区间为36.5%~65.7%。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者131例,占89.7%(131/146),其95%可信区间为84.8%~94.7%;不能明确诊断者15例,占10.3%(15/146),其95%可信区间为5.3%~15.2%;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93.3%(42/45),其95%可信区间为86.0%~100.0%。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显着高于全身骨显像(χ2=77.84,P<0.05)。结论:SPECT/CT融合图像较全身骨显像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何健[9](2008)在《胸腹部常见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下称肝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下称肺癌)、肾细胞癌、胃腺癌、乳腺癌、直肠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自1997年至2007年共10年间,在本科接受外照射治疗的肝癌骨转移患者共205例。在接受放射治疗之前了解这些患者一般信息、实验室指标、肿瘤特点(原发灶及骨转移灶)以及以往的治疗形式,放疗剂量范围为32~66Gy,中位剂量50Gy,放射区为转移累及骨。对患者的性别、Karnofsky评分、肝功能状况(Child-Pugh分级)、乙肝表面抗原、肝内原发灶的大小、数目、控制情况、骨转移时AFP的水平、r-GT的水平、ALT水平、AST水平、ALP水平、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率以及骨转移灶的数目、骨转移时是否伴有骨旁软组织和其他脏器转移、是否行肝移植术等多项因素进行分析。收集本院1997~2007年间诊治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115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148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45例、胃腺癌骨转移患者38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46例及直肠腺癌骨转移患者32例,收集其临床病史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资料、血液指标及治疗方法等。上述病例均随访至2007年12月31日,均进行回顾性分析。用SPSS15.0在Windows XP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肝癌骨转移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2.4%、13.2%、8.5%,中位生存期7.4个月。205名肝癌骨转移患者的特征是溶骨性破坏为主,伴有成骨成分,有80例(39%)骨转移灶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者。在照射剂量32~66Gy的患者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骨转移症状的减轻与剂量有明显关系,其剂量与效应之间并不呈正相关。不过骨转移灶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者的患者再治疗率相对比较高。通过单因素分析,我们发现较短的生存率和以下几方面有关:较低的Karnofsky评分、低白蛋白水平、较高的骨转移时ALP、r-GT和AFP水平、肝内肿瘤大于5cm、肝内原发灶未控、多发骨转移灶、累及脊椎、骨外其他脏器转移以及诊断肝癌至出现骨转移的时间较短。在多因素分析中,较低的Karnofsky评分、骨转移时较高的AFP水平、AST水平、血小板计数、肝内原发灶未控制、前5年的治疗诸因素均为独立预后因子(P值均<0.05),与预后有关。前列腺癌骨转移生存率,1年为89.1%,2年76.9%,3年60.9%,5年49.8%,中位生存期48.5个月。其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原发灶Gleason评分、初诊时临床分期、骨转移灶数目、发生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否伴有非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否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诸因素对预后有影响。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ALP水平、诊断原发灶时Gleason评分、年龄、非区域淋巴结转移诸因素对预后有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率,1年为52.2%,2年26.5%,3年21.2%,5年3.7%,中位生存期13个月。其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ALP水平、骨转移时是否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诸因素对预后有影响。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临床分期、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及骨转移灶数目诸因素对预后有影响。肾癌患者出现骨转移后其生存率明显下降,其骨转移患者生存率,1年为54.0%,2年26.0%,3年17.3%,中位生存期14.0个月,其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时ALP水平、骨转移时是否伴其他脏器诸因素对预后有影响。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诸因素是影响预后的因子。胃癌骨转移患者生存率,1年为47.1%,2年29.6%,3年24.7%,中位生存期5.5个月。其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时CEA水平、ALP水平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时ALP水平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诸因素对预后有影响。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后其生存率明显下降,其骨转移患者生存率,1年为87.2%,2年68.3%,3年62.6%,5年46.9%,中位生存期43个月。其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伴有其他脏器转移及骨转移时ALP水平对预后有影响。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大小、骨转移时ALP水平、原发灶是否化疗、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骨旁软组织转移及其他脏器转移诸因素对预后无影响。直肠癌骨转移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出现骨转移后其生存率明显下降。其骨转移患者生存率,1年为49.4%,2年27.5%,3年27.5%,中位生存期12个月。其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对预后有影响。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时ALP水平及原发灶大小二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结论肝癌骨转移患者经外照射后症状明显缓解,但远期疗效仍然很差,对预计生存期短者,可考虑采用大剂量短疗程放射治疗,预计生存期长者,采用常规分割。肝内原发灶控制情况、Karnofsky评分、骨转移时肝功能ALT水平和AST水平、血小板计数诸因素均为独立预后因子。这些预后因素对决定恰当的放射总剂量和单次照射剂量有所帮助。前列腺癌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ALP水平、诊断原发灶时Glason评分、年龄、非区域淋巴结转移诸因素是影响其预后的因子。其骨转移患者生存期长,远期疗效较好,其放疗的剂量分割方式,一般应以常规分割或30GY/10次为主。肺癌骨转移时伴有一定比例的其他脏器转移,提醒我们在发现骨转移的同时应注意检查其他脏器。初诊时临床分期、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及骨转移灶数目诸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其中位生存期13个月,对预计生存期短者,可考虑采用大剂量短疗程放射治疗,预计生存期长者,采用常规分割。肾癌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诸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其中位生存期12个月,对预计生存期短者,用大剂量短疗程放射治疗,预计生存期长者,采用常规分割。胃癌患者出现骨转移后其生存率明显下降,骨转移时ALP水平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诸因素是影响预后的因子。其生存期短,一般可考虑采用大剂量短疗程放射治疗或30GY/10次为主。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长,远期疗效较好,对此类患者需积极处理其骨转移灶,照射方式应视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但以常规分割或30GY/10次为主。直肠癌骨转移后其生存率明显下降,骨转移时ALP水平及原发灶大小二因素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子。其中位生存期12个月,对预计生存期短者,用大剂量短疗程放射治疗,预计生存期长者,采用常规分割。

赵娴[10](2008)在《肺癌不同中医证型与骨转移关系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肺癌骨转移病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影像表现与中医临床证型资料,探讨肺癌骨转移核素骨显像影像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目的为肺癌骨转移的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参考指标,使中医辨证客观化、微观化。方法选择2003.3—2006.12之间广东省中医院所有诊断为肺癌(有病理学诊断)而又在我科做了核素骨扫描的肺癌住院病人206例(男137例,女69例,年龄32-88岁,平均年龄59.58±1.47岁)的全身骨显像图像资料。对其中骨转移患者采集其转移数目、部位等影像信息。并按照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气血瘀滞型、痰湿蕴肺型、阴毒虚热型、气阴两虚型等四种证型。建立数据库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肺癌患者骨转移核素骨显像影像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20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中,发生骨转移的有97例,占47.1%。其中骨转移的病例中,腺癌所占的比例最大(46.4%),其次为鳞癌(28.9%),未分化癌(14.4%),小细胞肺癌(10.3%)。骨转移灶的部位以胸部诸骨(特别是肋骨)最多见(34.4%),其次为椎骨(28.8%)、骨盆(15.3%)、四肢骨(14.1%)、头颅骨(7.4%)。骨转移灶的数目多发者(>5处)占49.5%,几处者(2-5处)占34.0%,单发者占16.5%。本研究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有97例,占47.1%,有骨转移与无骨转移的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骨转移时,以阴毒虚热型、气阴两虚型多见,无骨转移者以气血瘀滞型、痰湿蕴肺型多见。各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发生骨转移的概率以腺癌最高,达46.4%,但不同病理类型病例的中医证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以发生在胸部诸骨(特别是肋骨)多见,在所有的部位中约占34.4%,这样的病例在中医证型分布又以痰湿蕴肺多见,与其他各证型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骨转移灶数目上以多发转移(>5个)最多,占49.5%,单发者占16.5%,多发骨转移的病例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多见,与其他各证型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些病例中,有的患者同时也做了X线、CT等检查,发现核素骨显像阳性率明显高出其他影像学检查。结论1.肺癌患者有无骨转移与中医证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可将有骨转移灶者作为阴毒虚热型、气阴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无骨转移者作为气血瘀滞型、痰湿蕴肺型辩证的客观参考指标。2.肺癌骨转移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间不具有内在联系。3.肺癌患者骨转移不同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可将胸部诸骨(特别是肋骨)病灶作为痰湿蕴肺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将脊柱骨病灶作为气血瘀滞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将骨盆病灶作为阴毒虚热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将四肢骨、头颅骨病灶作为气阴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4.肺癌骨转移灶数目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可将多发转移(>5个)作为气阴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5.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为研究肺癌骨转移影像表现与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的补充。6.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敏感性高,可做为肺癌患者常规检查项目,但其特异性不高,必要时需要结合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二、肺癌脊柱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癌脊柱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RNase L调控肺癌溶骨性转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固本解毒方干预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肺癌骨转移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生信分析
    前言
    第一章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RNase L基因与肿瘤的潜在关联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第二章 基于STRING数据库分析RNase L蛋白的蛋白质互作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第三章 基于GO和KEGG数据库进行RNase L互作蛋白的富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A549和RAW264.7细胞培养与RNase L基因敲除的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章 含药血清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RNase L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固本解毒方的干预
        第一节 不同剂量的固本解毒方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中西药含药血清及RNase L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四章 RNase L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固本解毒方的干预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五章 RNase L及肿瘤转移微环境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2)CT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骨转移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细胞肺癌CT影像特征及其对脑转移的预测价值初步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小细胞肺癌伴骨转移:化疗后骨硬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初步探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血清Dickkopf-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与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血清Dickkopf-1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外周血标本采集
        2.1.3 临床资料记录
        2.1.4 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清DKK-1 检测
        2.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I期 NSCLC患者与肺良性小结节患者血清DKK-1 水平的检测结果
        3.2 血清DKK-1 水平与I-IIIa期 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二部分 血清Dickkopf-1 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外周血标本采集
        2.1.3 临床资料记录
        2.1.4 随访
        2.1.5 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清DKK-1 检测
        2.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Ⅳ期 NSCLC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血清DKK-1 水平与IV期 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血清 DKK-1 水平与骨转移的相关性
        3.3.1 血清DKK-1 水平与IV期 NSCLC患者转移部位的关系
        3.3.2 血清DKK-1 对骨转移的预测价值
        3.4 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5 血清DKK-1 水平与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骨转移分类的关系
        3.6 骨转移分类
        3.6.1 单发骨转移组与多发骨转移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6.2 单纯骨转移组与合并其他脏器转移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7 骨转移患者的生存分析
        3.7.1 总体生存情况
        3.7.2 血清DKK-1 水平与骨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3.7.3 亚组分析
        3.7.4 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3.7.5 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4)乳腺癌脊柱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分析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简缩词表(按英文字母顺序)
中文部分
    绪论
    第一部分 乳腺癌脊柱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的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1.2 患者特征
        1.3 研究内容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SREs的发生特点
        2.2 SREs发生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乳腺癌脊柱转移的预后影响因素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分析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分组
        1.2 病例特征
        1.3 研究内容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生存情况
        2.2 患者分组情况
        2.3 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2.4 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
        2.5 预后预测模型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英文部分
    Introduction
    Section Ⅰ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keletal-related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spinal metastasis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Selection criteria
        1.2 Patient features
        1.3 Study content
        1.4 Statistical analysis
        2 Results
        2.1 Occurrence of SREs
        2.2 Risk factors of SRE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Section Ⅱ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nd establishment of survival prediction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spinal metastasis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Patient selection
        1.2 Patient data
        1.3 Patient features
        1.4 Statistical analysis
        2 Results
        2.1 Patient survival
        2.2 Patient groups
        2.3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e training set
        2.4 Establishment of the scoring model
        2.5 Validation of the scoring model
        3 Discussion
        4 Summary
    Conclusions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5)GDF15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GDF15对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GDF15抑制NSCLC细胞骨转移的体内实验及机制的初步探索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材料和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PVP术125I粒子与骨水泥对肺癌A549杀伤作用的体外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一览表
论文正文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SPECT/螺旋CT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鉴别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SPECT/CT骨显像对肝细胞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SPECT/CT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录
附件

(9)胸腹部常见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骨转移临床特征放疗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肾细胞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 胃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部分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七部分 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己发表论文
撰写的已出版着作章节
致谢

(10)肺癌不同中医证型与骨转移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一) 肺癌病名
        (二) 肺癌病因病机
        (三) 西医发病机理研究
        (四) 中医辨证分型
    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原理及其在诊断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
        (一) 核医学成像基础与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原理
        (二) 肺癌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表现
    三、影像医学在中医学中的有关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二、图像评价方法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 方法
        (二) 步骤
    四、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该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肺癌脊柱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RNase L调控肺癌溶骨性转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固本解毒方干预机制初探[D]. 吴丽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CT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骨转移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D]. 赖海辉.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3]血清Dickkopf-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与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乔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乳腺癌脊柱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分析构建[D]. 何沁.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GDF15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炼.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6]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D]. 申小章. 苏州大学, 2014(10)
  • [7]PVP术125I粒子与骨水泥对肺癌A549杀伤作用的体外模拟实验研究[D]. 马敬祖.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8]SPECT/螺旋CT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 张一秋. 复旦大学, 2010(03)
  • [9]胸腹部常见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D]. 何健. 复旦大学, 2008(08)
  • [10]肺癌不同中医证型与骨转移关系的初步探讨[D]. 赵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