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业文化的奇葩——《中国盐业诗歌·序》(论文文献综述)
廖雯[1](2021)在《明代盐政及盐业与文学 ——以两淮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准[2](2019)在《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两代是汉文化和汉文学在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的云南辞赋就是汉文学在云南取得新成就的标志之一。学术界有关明清云南辞赋和云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明清云南辞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整个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云南辞赋渊源于汉、晋,发轫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涵盖了包括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在内的多种赋体。明清云南辞赋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造就了造成明清云南辞赋繁荣。其中,文化因素诸如兴儒学、开科举等对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云南地域文化,以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明清云南辞赋是本文的特色,明清云南辞赋与云南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存众多的明清云南辞赋中,描写历史、地理、物产、宗教、民俗的辞赋比较突出的体现了云南辞赋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关联,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云南地域文化中“汉文化滇化”与“滇文化汉化”这种中原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双向交流,相互依存的特点。凸显了内地文人和云南本土文人在创作云南题材赋时的不同创作心态。集中体现明清两代云南文人的巧妙构思,是对云南地方价值的体认与再发现,也扩大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版图。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云南辞赋的繁荣也同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辞赋表现领域的拓展。云南文人和流寓云南的中原文人以具体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赋体文学在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云南辞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赋坛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赋史价值,对清代边疆舆地赋的贡献和方志价值。集中体现了赋体文学苞扩宇宙总览人物的包容精神和恢弘气势,发挥了赋体文学的文体优势,在明清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学领域都有其独特价值。
仇文倩[3](2016)在《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文中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盐城的文化灵魂是“海盐文化”,盐城的历史就是一部海盐发展的历史。盐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今却被遗忘,资源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开发海盐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海盐文化产业的发展。
李树民,李连霞,葛付柳[4](2014)在《简论巫溪盐业文化与中国古代诗歌》文中认为巫文化是联系"巫盐"与文学的主要纽带。远古的巫溪盐业不仅带来了巫溪及其周边地区古文化的兴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巫文化,对"楚辞"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三峡盐业生产和食盐运销过程中的劳动号子以及巫溪巫文化促成了当地民歌"竹枝词"的兴盛,为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赵熙等诗人的竹枝体民歌创作提供了艺术营养和创作对象。唐宋以来大昌监、大宁监等盐官的设立,使中原地区精英文士得以亲历巫溪盐场并赋诗咏唱,巫溪盐业诗歌因此成为唐宋雅文学的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咏歌巫溪盐业的诗作也蔚为大观。
阎承遵[5](2013)在《海韵盐魂彰育芦盐文化奇葩——芦盐文化研究状况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芦海盐是我国的重要产盐区域。长芦,原系古漳河一条支流的名称,因两岸多芦苇而得名。《水经》记载:"长芦,水名也;水旁多芦苇,因以为名。"《长芦盐法志》记载:"芦池在沧州分司公署前,芦苇甚茂,中架木桥,以通往来,长芦之名昉于此。"长芦地区在汉朝原属参户县地,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始设长芦县。隋开皇初,于今沧州治西北三里处(南运河西岸)置漳河郡辖长芦县,三年后废,长芦县治废漳河治所隶于瀛洲。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长芦县置景州,大业三年(607年)州废,仍称长芦县。
赵逵[6](2007)在《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盐业数千年的产销历史促成了“川盐古道”的形成,它持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文化影响力大、功能目的明确,对川、鄂、湘、黔交汇地区的民居聚落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盐运道路上自贡、云安、大昌、西沱、龙潭、龚滩、凤凰、里耶等一系列名城古镇的形成;还造就了一批驿站、庙宇、风雨桥、盐商会馆等典型建筑,贯穿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线路。“川盐古道”既是盐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的传承媒介。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古建筑测绘、史料收集的基础上,首次对“川盐古道”的形成原因、传播线路、聚落分布、建筑技术传承等展开系统研究,并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文化线路”保护理念对川盐古道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论述、提出建议。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川盐历史可追溯到古人类活动之初。但对现代影响最深远的,是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民国抗战时期政府发起的两次声势浩大的“川盐济楚”运动,鼎盛时仅四川一省盐税收入达到整个国税的25%,川盐成为国家经济支柱。这时期,大批外地盐商开始涌入,许多盐业古镇迅速兴起,大量盐业会馆开始兴建,在川盐古道上,出现了一批极富特色的民居聚落和传统建筑形式。活跃在巴蜀地区的外地盐商,实力最雄厚、影响力最大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山陕(山西、陕西)商人,他们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所在地的建造技术和建筑形式,其中民居建筑以封火墙、天井屋、斜撑挑檐最典型,而公共建筑则以遍布盐道各地的南北风格杂交的盐商会馆最有特色。本文首次以盐商活动轨迹为线索,论述了这些传统建筑形式的传承过程。同时,盐道上还有大量的盐业遗存,如:古盐井、古盐道、盐业庙宇、盐业传说、盐业节会以及与“盐”相关的民风民俗,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一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川盐古道”文化线路。随着现代交通的改道,古道因其艰险,逐渐被人们遗忘。面对自然性消融、掠夺性蚕食、破坏性开发等状态,本研究旨在拯救“川盐古道”上渐已消亡的珍贵材料,分析和比较“川盐古道”上各区域的民居演变、建筑技术、构筑方式、聚落成因、营造理念,以及不同地域间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而以独特的历史视角揭示古道上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川盐古道”上相关重要聚落与典型建筑的数字档案,并对聚落和建筑提出可行的遗产保护措施。
刘德法[7](2004)在《盐业文化的奇葩——《中国盐业诗歌·序》》文中研究表明七月下旬,我到南阳市盐业局检查工作,茶余饭后谈起盐业文化,南阳市盐业局局长赵天才、副局长焦勇向我推荐南召县盐业局张银河同志,称赞他对盐业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撰写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出于共同爱好,翌日,焦勇特意领着我到南召见银河。在他满壁生辉、书香四溢的家庭书房里,我俩聊了很长时间。果然,谈起盐业历史文化,银河同志如数家珍,知之甚多。从他满屋书柜及写字台上下堆积的文学、历史、哲学、盐业经典及大量工具书籍,可以想见其学习精神之佳,学习兴趣之广,学识之渊博程度。更令我钦佩的是,他来盐业战
二、盐业文化的奇葩——《中国盐业诗歌·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业文化的奇葩——《中国盐业诗歌·序》(论文提纲范文)
(2)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综述 |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四)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章、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与成因 |
第一节、云南辞赋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具体表现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成因 |
第二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历史 |
第一节、云南历史和云南历史题材赋 |
第二节、《征南赋》与《黔宁昭靖王庙赋》 |
第三节、《八表荡平赋》《平滇赋》与《哀滇南赋》 |
第三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地理 |
第一节、云南地理和云南地理赋创作 |
第二节、云南疆域的整体描写 |
第三节、山岳 |
第四节、江河 |
第五节、湖泽 |
第六节、温泉 |
第七节、都邑 |
第四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物产 |
第一节、云南物产和云南物产赋创作 |
第二节、动物 |
第三节、植物 |
第四节、井盐 |
第五节、其他物产 |
第五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佛教 |
第一节、云南佛教和佛教题材赋创作概况 |
第二节、高僧事迹 |
第三节、佛教名山与佛教名胜 |
第四节、赋体文学与佛教关系的再发现 |
第六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 |
第一节、云南民俗和云南民俗赋创作概况 |
第二节、云南火把节 |
第三节、云南民间歌舞 |
第四节、云南槟榔及有关民俗 |
第五节、云南民间信仰 |
第六节、云南民间神话、传说 |
第七节、辞赋与民俗关系的动态呈现 |
第七章、明清云南辞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
第一节、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明清云南辞赋 |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与文人创作心态 |
第八章、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 |
第一节、明清云南辞赋的赋史价值 |
第二节、清代云南地理赋对清代边疆舆地赋创作之贡献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方志价值 |
结语 |
附录 云南历代辞赋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3)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一) 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及发展现状述评 |
(二)关于盐文化的研究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一)基本理论与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盐文化 |
(二)海盐文化 |
(三)文化旅游 |
(四)海盐文化旅游 |
第一章 我国盐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各地盐文化研究 |
一、江苏海盐文化研究 |
二、山东海盐文化研究 |
三、四川井盐文化研究 |
四、山西池盐文化研究 |
第二节 各地盐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
一、云南黑丼、石羊、诺邓 |
二、扬州盐商文化 |
三、四川自贡 |
四、运城河东盐池 |
五、台湾盐文化 |
第三节 各地盐文化资源开发现有路径分析 |
一、博物馆开发 |
二、旅游衍生商品开发 |
三、节庆活动体验开发 |
四、民俗村(镇)开发 |
第二章 海盐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开发价值 |
第一节 海盐文化起源与发展 |
一、海盐文化历史发展变革 |
二、海盐文化与社会发展 |
第二节 海盐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
第三节 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概述 |
一、物质文化资源 |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 |
第四节 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
一、历史与文化价值 |
二、养身休闲价值 |
三、经济价值 |
第三章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分类开发路径研究 |
第一节 海盐文化资源的形成机制及价值分析 |
一、海盐文化资源价值形成机制 |
二、海盐文化资源价值生产和积累 |
三、小结 |
第二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
一、海盐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 |
二、盐城海盐文化资源蕴藏丰富 |
三、盐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支撑 |
四、政策优势,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
第三节 盐城现有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一、海盐文化遗址、遗迹及建筑景观 |
二、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发 |
三、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 |
第四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开发路径 |
一、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 |
二、海盐生产工艺 |
三、海盐文化民俗 |
四、海盐饮食文化 |
五、海盐养身休闲文化 |
第四章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
一、对于资源缺乏保护与整合 |
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
三、文化资源产品转化力度不足 |
第二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
一、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整合海盐文化资源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三、促进海盐文化资源资本转化率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简论巫溪盐业文化与中国古代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一、巫溪巫文化与楚辞 |
二、巫溪民歌竹枝与历代文人竹枝创作 |
三、巫溪盐官与巫溪古代诗歌创作 |
(6)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以“川盐古道”为线索建立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坐标 |
1.1.2 “川盐古道”上的民居聚落处于亟待保护的关键时期 |
1.1.3 对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传统民居及聚落研究动态 |
1.2.3 巴蜀地区传统建筑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 |
1.3.1 川盐古道的辐射范围 |
1.3.2 历史事件对当地聚落的影响 |
1.3.3 聚落成因及布局 |
1.3.4 传统建筑演化过程 |
1.4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项目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1.7 论文结构 |
2 川盐历史与川盐古道 |
2.1 四川盐业史概述 |
2.1.1 四川盐业的起源 |
2.1.2 影响川盐经济的三次战争 |
2.1.3 四川盐业的主要特点 |
2.2 川盐的运输网络与川鄂古盐道的形成 |
2.2.1 川盐的运销 |
2.2.2 川盐古道的主要分布线路 |
2.3 本章小结 |
3 川盐古道上传统聚落的形态特点 |
3.1 古代城镇与四川盐业的关系 |
3.1.1 本能吸食期与原始人类的聚集 |
3.1.2 自食起步期与原始聚落的产生 |
3.1.3 交换过渡期与盐业集镇的出现 |
3.1.4 产业成熟期与古代城镇的发展 |
3.2 盐业古镇的形成原因 |
3.2.1 盐业交通对古镇的影响 |
3.2.2 盐业贸易对传统民居聚落影响 |
3.2.3 盐业移民对传统民居聚落影响 |
3.3 盐道古镇的分类 |
3.3.1 因“产盐”而兴的古镇 |
3.3.2 因“运盐”而兴的古镇 |
3.3.3 川盐古道上古镇一览表 |
3.4 盐道古镇的分布、选址和布局 |
3.4.1 古镇分布 |
3.4.2 建筑选址 |
3.4.3 建筑布局方式 |
3.5 古镇的保存现状 |
3.5.1 利用交通之便继续发展 |
3.5.2 偏离现代交通走向衰败 |
3.5.3 由于水利建设遭受灭顶之灾 |
3.6 本章小结 |
4 川盐古道上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 |
4.1 封火墙 |
4.1.1 “盐”与巴蜀地区的封火墙 |
4.1.2 川盐古道上民居的风火墙类型 |
4.1.3 川盐古道上民居的封火墙上的特殊装饰 |
4.1.4 川盐古道上民居的封火墙与南方其它地区的比较 |
4.2 大挑檐 |
4.2.1 巴蜀民居的挑檐结构 |
4.2.2 盐业古镇中民居的挑檐结构演化 |
4.3 天井 |
4.3.1 盐业古镇中天井式民居的特点 |
4.3.2 巴蜀天井式民居与徽州民居的比较 |
4.4 移民文化与建造技术传承 |
4.5 本章小结 |
5 川盐古道上独特的建筑现象——盐业会馆 |
5.1 盐业会馆的兴起 |
5.1.1 盐业会馆兴起的物质前提 |
5.1.2 山陕商人、徽商与盐业会馆 |
5.1.3 盐业会馆产生的主要原因 |
5.2 盐业会馆分类 |
5.2.1 盐业商人会馆 |
5.2.2 盐业工人会馆 |
5.3 盐业会馆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
5.3.1 入口空间特点 |
5.3.2 戏院空间特点及其演化 |
5.3.3 盐业会馆的造型特点 |
5.4 盐业会馆建造技术的传承 |
5.4.1 材料、构造和结构的传承 |
5.4.2 自贡西秦会馆与开封山陕会馆建造技术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文化线路”概念对川盐古道的再认识 |
6.1 文化线路概念 |
6.2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判别特征 |
6.2.1 时间特征 |
6.2.2 空间特征 |
6.2.3 文化特征 |
6.2.4 角色和目的特征 |
6.3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保护内容 |
6.3.1 盐道上的建筑 |
6.3.2 盐商寨堡 |
6.3.3 古盐道遗迹 |
6.3.4 古盐井 |
6.3.5 盐场遗址 |
6.3.6 与盐道相关的地名、路名 |
6.4 川盐古道的保护与开发 |
6.4.1 盐业古镇中盐文化保护 |
6.4.2 川盐古道的旅游价值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科研项目 |
四、盐业文化的奇葩——《中国盐业诗歌·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盐政及盐业与文学 ——以两淮地区为例[D]. 廖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D]. 王准. 云南大学, 2019(09)
- [3]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D]. 仇文倩.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4]简论巫溪盐业文化与中国古代诗歌[A]. 李树民,李连霞,葛付柳. 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七辑), 2014
- [5]海韵盐魂彰育芦盐文化奇葩——芦盐文化研究状况概述[A]. 阎承遵. 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 2013
- [6]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 赵逵.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盐业文化的奇葩——《中国盐业诗歌·序》[J]. 刘德法. 盐业史研究,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