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间安全行车窍门(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韬[1](2021)在《生态优先导向下延安市万花门户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已被全社会所认同,并成为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一大标尺。延安作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具有良好的山水生态条件。但由于受建设用地条件的制约,使得城市建设在川道区域高度密集,而人居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人工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加剧,城市不良状况由中心沿川道不断蔓延,成为影响城市持续发展的首要障碍,在此情况下,生态优先策略无疑是解决该难题的唯一选择。延安万花高速出入口作为西延高速公路落成后新的城市门户空间,同样具有典型的河谷地貌特征和良好的山水生态条件,且相对独立、受城市建设影响较小。以生态优先理念为导向,不仅可以凸显城市门户的自然生态特色,同时对防范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探寻可行之路具有示范意义。本文在对生态优先理念和城市门户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门户空间的构成、分类、特征及其形成的基本特性,并从自然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生态要素三个方面对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论证;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对生态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的梳理,确定了能够真实反映万花门户空间生态状况的评价因子,并对其生态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和总结;而后从功能实效、景观风貌及文化符号三个方面对万花城市门户空间现状人工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问题归纳;最后,从生态、功能、形象三个方面对万花门户区的建设控制策略进行了论证,并对该空间的双修设计方案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旨在探寻生态优先背景下延安城市万花门户空间的优化之路,同时也为其他河谷型城市门户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张琼洁[2](2018)在《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民间故事价值研究停留在总结、概括价值功能类型层面,存在着越过价值发生过程直接呈现静态结果的局限。问题根源在于实践主体(民众)与认识主体(研究者)站位基点的分离与研究者外位性先验视角。因此,本文拟将民众与研究者同视为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将研究视域从“民间故事”移置于“民间故事活动”,从案牍文本转向“民”的生活世界。价值发生研究的立论前提是打破学术先验视界与传统文本语境割裂研究现状。因此,第一章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定义民间故事活动,探寻它的存在方式,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方法,突破传统的类属分类思维,直面现象本身,将人为分离出去的重新融合连续在一起。用存在论和系统论的眼光将其视为一个兼有体验本体、作品本体、解释本体三元一体的承载着各种价值关系形成与关联的“开放的活的”的“场域”结构。将其定义为人们依寓在世界之中讲述/倾听故事的同时,领会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状态与身心融合一致的活动。接下来在这个活动场域中探究价值发生过程、发生机制、发生逻辑以及观念系统。理论研究的生发点来自社会现实。第二章抽取河北地区三个各具特色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从个别村庄扩展到整个地区,从特殊个体到定性整体,在诸多现象中发现一个“抽象的形象”。这个“形象”分别来自于平原地区拥有丰富故事资源和广泛故事家群体的“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冀中北部山区政治历史的产物清西陵守陵村之一忠义村;冀西南地区太行山地腹宗族村王硇村。此“形象”一经抽出可以作为“理论模型”,在“内在本性”上更符合“实际存在”,引导和开拓后断研究。接下来的两章分别从纵剖面、横断面寻找一种可以有效描述价值发生过程的方法。“发生”有两层涵义:一指涉外在“现实发生”;一指涉内在“认识发生”。价值发生的过程即二者对应发生的过程。合理方法为对民间故事活动进行多层级描述。第三章从纵剖面角度将价值客体、主体对客体的调整与把握、活动中多维主客体价值关系进行文本价值、本文价值、活动价值三个层级的描述,分别对应内在价值-意义-工具价值的内在逻辑。三者关系逐层上升,前层是后层的条件与基础,后层克服了前层的扁平局限,形成活态的立体多维化透视结构。第四章从横断面角度逐一分析发生的诸种价值类型,将各价值类型进行底层基础性价值和高层复合性价值、功利性价值和非功利性价值的分类。分述每种类型价值的发生根源、发生方式及发生机制。认知价值一节主要探讨认知价值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一为传递生活生产经验的知识,一为隐喻的诗性认识,一为朴素的历史认识。娱乐价值一节侧重娱乐价值的生理、心理根源,过度娱乐的异化倾向以及寓教于乐、寓美于乐的发展方向。道德价值一节论述了民间伦理、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与大传统伦理道德的对比中,显现民间伦理道德的局限性和超越性。宗教价值一节概括了民间宗教系统观的主要特征,对比祭祀活动和故事活动中差异的鬼神世界以及各自发生同步或错位的宗教价值,着重分析故事活动中宗教价值的本质。审美价值一节指出审美“二相”发生机制,民间故事活动中审美价值如何产生,以及活动主体审美经验的层次划分。第五章着力于价值发生规律与原理的研究。首先,总结诸种价值类型在当下不同的衍变方式,在民间故事活动场域中,各价值不能自为发生,需“假道”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并且依据主体的独特需求遵循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的反向实现序列。之后,进入到民众思想观念层面,探究民众思维发生逻辑,从历时诗性思维和共时“仪式思维”两个方面得出民众重价值判断,轻事实认知的思维逻辑。最后,试图在与精英哲学的参照中,揭示出民众自有的一套观念系统,说明二者是在一个逻辑起点上成长起来的两种知识与思想系统。继而开启后续思想观念研究。
周晓瑾[3](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于为[4](2018)在《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包括先秦汉语房屋类建筑词汇、水利类建筑词汇和道路类建筑词汇,属于特定语义范畴的断代研究。本文在传统训诂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词义学和现代词义学研究的方法,运用义素分析理论和隐喻、转喻认知理论,对先秦时期的建筑词汇进行共时层面的静态描写,并在历时层面对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进行词义演变规律的探求。首先,根据整理与测查出的先秦时期与建筑内容密切相关的685个建筑词汇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将其分为房屋类建筑词汇、水利类建筑词汇和道路类建筑词汇三大类别,然后再进行次级类别的划分,对先秦汉语建筑词汇作共时静态描写,并从语义属性、生成属性与使用属性三方面对每个类别中的词项进行分析,探求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在语义差别、词义来源、词形结构、演变情况等方面特征及其成词机制。其次,从历时动态角度分析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词义演变情况。词义变化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全面考察建筑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情况,分析词义引申路径与词义引申类型;词义变化结果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词义引申所涉及的新旧义位间的范围变化,阐释义位扩大、缩小、转移三种引申结果,进而探讨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最后,在对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在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作用下的词义引申情况,探讨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机制与动因。作为先秦汉语专类词汇研究,本文将定量测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辞书、字书中所见的与建筑内容相关的先秦汉语词汇进行穷尽式测查,统计建筑词汇在先秦经典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并举出典型例句;将共时静态描写与历时动态分析相结合,以此探求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系统构成、词义演变规律和演变动因;还将历史文献与文化参照相结合,以便具体细致的进行建筑词汇语义分析和同类别词项的语义差异分析。
张露[5](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王安忆[6](2005)在《遍地枭雄》文中指出 一在这城市网似的街道上,纵横交错流淌着的车辆,从高处向下看,就像一行行甲壳虫,不晓得其中哪一只,是年轻人燕来开的。紫红色,七成新的桑塔纳,顶灯上是"出租"两个字,而不是像有些出租车标着公司的名字,比如"大众",比如"强生",比如"锦江"。这说明燕来所在的只是一个小公司,名不
盛琼[7](2004)在《痕迹》文中认为 第一章家园一、状元街小城有点来历和兴味的地名很有一些。像这“状元街”也算其一。记忆中的状元街,也就是现在小巷似的道路。路上铺着条状的青石,犬牙交错的,却很光滑。道路两侧大多是些平房,有着漆黑的沉重的木门,推开来就别有一番洞天。这些深宅大院原为官宦、书礼人家所建,后来已经慢慢演化成七十二家房客那样的大杂院,乱是
胡倩[8](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魅力董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为保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而奋斗》、《信念》、《白夜》、《每天进步一点点》》文中提出
曲亚琳[9](2019)在《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其建筑空间的共生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手工艺是一个地区人们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脱离任何一方都无法继续生存。研究传统工艺与其建筑空间的共生是热点话题,正是保护“非遗”与其建筑空间的好时机,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应该保护两者共同发展的关系。老城区东西南隅是“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发展的承载,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其建筑空间的共生保护当中。“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由于时代推移、经济发展正逐步走向衰落,本文保护的目的是将传统保护方式向文化方向转化,把两者当成一个整体,将工艺落脚于建筑空间更新保护之上,提出了适合本工艺与生存空间的共生保护措施,使这一传统工艺和建筑空间在未来发展当中有更加长远的道路。本文通过对非遗及其建筑空间的共生保护研究,调研了老城区东西南隅的建筑空间,了解到“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运用归纳分析法总结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保护更新中存在的不足,确立共生保护方案。将老城区东西南隅建筑空间环境结合“洛阳宫灯制作工艺”讨论两者之间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关系,提出保护更新意见,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使这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避免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加速灭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共生保护策略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吴玉琴[10](2018)在《朱松《韦斋集》注》文中研究指明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歙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父。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尉,调南剑州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除秘书省正字,累迁承议郎。绍兴十年,因反对宋金和议,忤秦桧,出知饶州,未就,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年卒。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已佚。一、《韦斋集》十二卷,宋、元、明皆有刊本,现存最早而刊刻较精者为明弘治刻本,其后刊本、钞本众多,而未有精校本。《韦斋集》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邝璠刊《韦斋集》为底本,清康熙程嵦刊本(简称程本)、雍正朱玉刊本(简称玉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郑镳抄本(简称郑本,藏南京图书馆)为参校本,并参校《石仓历代诗选》(简称诗选)、《宋诗钞》及补(简称诗钞、钞补)、《新安文献志》。文章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刻本》为底本,清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简称康熙本)、雍正六年朱玉刻本(简称雍正本)为参校本。另辑得佚文两篇,附于卷末。虽学界已对《韦斋集》进行了点校和整理,但迄今为止,并未出现注本,笔者不揣谫陋,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韦斋集》进行研究和论述。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论述朱松的家世、行年、《韦斋集》版本源流、《韦斋集》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韦斋集》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及其对子朱熹的教育影响。第二,注释部分。对《韦斋集》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校勘和整理,对集中的典故、史实、官职、名物、地理以及疑难字词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韦斋集》经历了朝代更替带来的散佚和遗失,消失在世人眼中,对朱松《韦斋集》研究和注释,将有助于填补其一直缺席于历史文化正流的遗憾。同时对朱松做一个深入、全面的个案研究,有助于分析其创作特色与思想理念,揭示其作品的独有价值,亦有助于朱熹研究的深入。
二、田间安全行车窍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田间安全行车窍门(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优先导向下延安市万花门户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落实 |
1.1.2 河谷型城市门户空间独特的自然生态属性 |
1.1.3 延安城市门户空间环境急需保护、修复与提升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界定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城市门户相关研究 |
1.4.2 国内城市门户相关研究 |
1.4.3 生态优先与城市规划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生态优先理念与门户空间基础研究 |
2.1 相关理论 |
2.1.1 生态学相关理论 |
2.1.2 城市意象与城市特色相关理论 |
2.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2 门户空间基础研究 |
2.2.1 门户空间的构成 |
2.2.2 门户空间的分类与特征 |
2.2.3 门户空间的价值与作用 |
2.3 门户空间的生态特征 |
2.3.1 门户空间的基质特征 |
2.3.2 门户空间的斑块特征 |
2.3.3 门户空间的廊道特征 |
2.4 相关案例研究 |
2.4.1 绿色主导——曼海姆市门户形象改造项目 |
2.4.2 文脉延伸——咸阳市北门户区城市设计 |
2.4.3 功能加载——成都空港新城门户立交景观概念设计 |
2.4.4 特色营造——苏州市沪宁高速公路西出入口景观规划设计 |
2.4.5 案例经验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延安市万花门户空间自然生态要素状况研究 |
3.1 区位及概况研究 |
3.1.1 延安城市与城市门户 |
3.1.2 万花门户空间概况 |
3.2 自然要素状况 |
3.2.1 自然格局 |
3.2.2 地形地貌 |
3.2.3 气候条件 |
3.3 生态要素状况 |
3.3.1 山体状况 |
3.3.2 水体状况 |
3.3.3 植被状况 |
3.4 生态景观要素状况 |
3.4.1 基质状况 |
3.4.2 廊道分布 |
3.4.3 斑块格局 |
3.5 万花门户空间生态敏感性评价 |
3.5.1 数据搜集及预处理 |
3.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3 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级标准 |
3.5.4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分析 |
3.5.5 指标因子的权重确定 |
3.5.6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延安市万花门户空间人工环境要素状况研究 |
4.1 功能构成与实效 |
4.1.1 交通功能 |
4.1.2 服务功能 |
4.1.3 城市功能 |
4.2 景观风貌现状 |
4.2.1 建筑风貌状况 |
4.2.2 道路景观状况 |
4.2.3 标识系统状况 |
4.2.4 其他建设状况 |
4.3 文化要素梳理 |
4.3.1 延安城市文化要素概况 |
4.3.2 万花门户文化要素概况 |
4.4 万花门户空间人工环境综合评价 |
4.4.1 目的及内容 |
4.4.2 原则及方法 |
4.4.3 指标因子确定 |
4.4.4 指标权重计算 |
4.4.5 指标评分研究 |
4.4.6 万花门户空间人工环境评价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延安市万花门户空间双修策略研究 |
5.1 明确定位优化布局 |
5.1.1 门户定位 |
5.1.2 修补目标 |
5.1.3 系统布局 |
5.2 生态修复保护控制 |
5.2.1 提升基质 |
5.2.2 优化斑块 |
5.2.3 疏浚廊道 |
5.2.4 科学区划 |
5.3 修补功能完善设施 |
5.3.1 协同城市功能 |
5.3.2 完善门户功能 |
5.3.3 优化交通功能 |
5.4 优化景观 凸现特色 |
5.4.1 彰显自然景观形象 |
5.4.2 加载城市文化符号 |
5.4.3 构建标识感知系统 |
5.5 实证方案——延安市万花高速公路出入口门户空间双修规划 |
5.5.1 生态修复与治理 |
5.5.2 功能修补与提升 |
5.5.3 形象营造与展现 |
5.6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万花门户空间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因子权重调查表 |
附录二:万花门户空间人工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初筛表 |
附录三:万花门户空间人工环境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四:万花门户空间人工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五:《延安市万花出入口片区双修设计》图纸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间故事活动——一个“开放的活的”结构 |
概述 |
第一节 既有理路的局限与反思 |
一、既有理路局限 |
二、问题反思 |
三、站位基点 |
四、据此定义“民”与“民间” |
第二节 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 |
一、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 |
二、民间故事如何存在:分类——融通——再分类 |
三、认识路径 |
第三节 民间故事活动定位 |
一、系统定位 |
二、形态定位 |
第二章 走近当下河北民间故事活动(实证描述) |
概述 |
第一节 冀中平原的历史通衢:故事村耿村 |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
三、耿村故事活动特征 |
第二节 守护皇陵的神圣使命:清西陵的守望者 |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
三、满族守陵村故事活动特征 |
第三节 太行山下的川冀建制:宗族村王硇村 |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
三、山区宗族村故事活动特征 |
第三章 故事活动价值发生多层级描述与分析(发生过程) |
概述 |
第一节 民间故事活动多层次存在 |
一、艺术本体存在方式演变轨迹 |
二、民间故事活动多层次结构 |
第二节 从“存在与价值”到“存在即价值” |
一、价值概念的演化与界定 |
二、传统价值哲学的藩篱 |
三、价值存在于行动中而非观审中 |
四、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层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三节 文本价值 |
一、文本内意群价值 |
二、文本内结构价值 |
第四节 本文价值 |
一、不同本文的田野记录 |
二、主体在本文中的建构过程 |
三、本文中价值的生成 |
第五节 活动价值 |
一、故事活动的要素和功能 |
二、民间故事活动的忠实记录 |
三、活动价值发生描述与路径 |
第四章 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类型的描述与分析(发生了什么) |
概述 |
第一节 价值类型产生与划分 |
一、从符号学角度看价值类型产生与层次 |
二、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主要价值类型及问题 |
第二节 认知价值 |
一、传递生活生产经验的知识 |
二、隐喻的诗性认识 |
三、朴素的历史认识 |
第三节 娱乐价值 |
一、来处: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 |
二、定位:娱乐价值的正位和异位 |
三、去处:上升到美善之中 |
第四节 道德价值 |
一、从伦理到道德 |
二、从道德到教化 |
第五节 宗教价值 |
一、河北民间宗教系统观 |
二、祭祀活动与故事活动中差异的神鬼世界 |
三、祭祀活动与故事活动中宗教价值的同步与错位 |
第六节 审美价值 |
一、审美价值的结构 |
二、民间故事活动审美价值的产生 |
三、活动主体审美经验的层次划分 |
第五章 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机制与原理(怎样发生、何以发生) |
概述 |
第一节 价值发生机制 |
一、发生方式 |
二、发生顺序 |
三、发生模态 |
第二节 思维逻辑 |
一、历时:诗性思维 |
二、共时:“仪式思维” |
三、故事讲述的思维逻辑 |
第三节 观念系统 |
一、内在意识的时空观念 |
二、“民间哲学”中的几个关键词 |
三、一个逻辑起点上的两种知识与思想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与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综述 |
一、先秦汉语词汇研究 |
二、汉语词义演变研究 |
三、建筑词汇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步骤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词汇系统的相关理论 |
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 |
三、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分类描写 |
第一节 房屋类建筑词汇 |
一、按功能分类的建筑词汇 |
二、按形状分类的建筑词汇 |
三、按格局、形态分类的建筑词汇 |
四、按结构、部件分类的建筑词汇 |
五、按土工分类的建筑词汇 |
六、按材料分类的建筑词汇 |
七、按工具分类的建筑词汇 |
第二节 水利类建筑词汇 |
一、桥梁类建筑词汇 |
二、堤防类建筑词汇 |
三、沟渠类建筑词汇 |
四、井池类建筑词汇 |
第三节 道路类建筑词汇 |
第四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特点及成词机制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特点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成词机制 |
第三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引申情况分析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单义引申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辐射引申 |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连锁引申 |
四、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综合引申 |
第二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范围变化分析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扩大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缩小 |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转移 |
第三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特征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引申特征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建筑义位范围变化特征 |
第四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认知语义分析 |
第一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认知分析 |
一、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
二、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
第二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转喻认知分析 |
一、指称转喻 |
二、语法转喻 |
第三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机制及动因分析 |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机制分析 |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转喻机制分析 |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转喻机制的动因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 |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5.1 搭配偏误分析 |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魅力董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为保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而奋斗》、《信念》、《白夜》、《每天进步一点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活着的100个理由》选段介绍 |
2.《魅力董卿》选段介绍 |
(二)维译汉 |
1.《为保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而奋斗》介绍 |
2.《信念》介绍 |
3.《白夜》介绍 |
4.《每天进步一点点》选段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活着的100个理由》选段译文 |
2.《魅力董卿》选段译文 |
(二)维译汉 |
1.《为保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而奋斗》译文 |
2.《信念》译文 |
3.《白夜》译文 |
4.《每天进步一点点》选段译文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活着的100个理由》选段原文 |
2.《魅力董卿》选段原文 |
(二)维译汉 |
1.《为保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而奋斗》原文 |
2.《信念》原文 |
3.《白夜》原文 |
4.《每天进步一点点》选段原文 |
结语 |
致谢辞 |
(9)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其建筑空间的共生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重难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重难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相关理论概念界定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2.2 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 |
2.3 共生保护理念界定 |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的界定 |
2.5 本章小结 |
3.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其建筑空间的历史依存 |
3.1 老城区东西南隅选址 |
3.1.1 城市规划格局 |
3.1.2 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
3.2 洛阳宫灯的历史概况 |
3.2.1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历史渊源 |
3.2.2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传承体系 |
3.2.3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传习空间 |
3.3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与老城区东西南隅的历史关系 |
3.3.1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与老城区东西南隅关系的体现 |
3.3.2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与文化的关系 |
3.3.3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洛阳宫灯制作工艺与老城区东西南隅的共生关系现状研究 |
4.1 老城区东西南隅空间环境 |
4.1.1 整体布局 |
4.1.2 非遗要素 |
4.1.3 传习场所 |
4.2 老城区东西南隅对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承载 |
4.2.1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存世现状分析 |
4.2.2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存世原因分析 |
4.2.3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政策现状 |
4.3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其建筑空间环境关系 |
4.3.1 传习场所对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承载 |
4.3.2 民居建筑对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承载 |
4.3.3 街道景观对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承载 |
4.3.4 公共建筑对洛阳宫灯制作工艺的容纳 |
4.4 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空间环境的现状和问题 |
4.4.1 建设的现状 |
4.4.2 问题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老城区东西南隅共生保护更新研究 |
5.1 共生保护的原则 |
5.1.1 整体性原则 |
5.1.2 可持续性原则 |
5.2 共生保护重点要素 |
5.2.1 非物质形态要素 |
5.2.2 物质形态要素 |
5.3 共生保护的方法与途径 |
5.3.1 保护方法 |
5.3.2 保护途径 |
5.4 共生性保护的重点 |
5.4.1 宫灯文化保护 |
5.4.2 宫灯传习场所的保护 |
5.4.3 区域整体保护 |
5.5 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其建筑空间的未来发展策略 |
5.5.1 未来发展导向研究 |
5.5.2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
5.5.3 景观优化提升 |
5.6 本章小结 |
6.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论文的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图表索引 |
附录Ⅱ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10)朱松《韦斋集》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朱松家世和行年 |
第一节 朱松的家世 |
第二节 朱松的行年概述 |
第二章 《韦斋集》版本流传概况 |
第一节 《韦斋集》版本源流概述 |
第二节 《韦斋小集》、《韦斋诗集》与《韦斋集》的关系 |
第三章 《韦斋集》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
第一节 诗歌内容 |
第二节 “清新洒落”的诗歌艺术特色 |
第四章 《韦斋集》的文章内容及艺术风格 |
第一节 文体分类 |
第二节 “汪洋浑浩”的文章艺术风格 |
第五章 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影响 |
第一节 “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的读书习惯 |
第二节 “父子主恩,君臣主义”的爱国熏陶 |
第三节 “推本中庸,为己之学”的四书教育 |
第四节 “探赜六经,以浚其源”的诗文指点 |
结语 |
《韦斋集》注 |
凡例 |
卷之一 古诗 |
睢阳谒双庙 |
谒普照塔 |
晓过吴县 |
陪馀杭张无隅先生饮 |
于潜道中 |
度芙蓉岭 |
信州禅月台上 |
送深师住妙香寺元住云溪 |
坐睡 |
游山光寺 |
送建州徐生 |
赠觉师 |
休宁村落间,有奇石如弹子涡,所出宜养石菖蒲,程德藻许以馈我以诗督之 |
效渊明 |
酬冯退翁见示之什 |
戏答胡汝能 |
谒吴公路许借论衡复留一日戏作 |
新秋 |
道中得雨 |
道中 |
陈伯辨为张氏求醉宾轩室 |
书窗对月 |
宿野人家 |
度石栋岭 |
用退之韵赋新霁 |
送金确然归弋阳 |
至节日建州会詹士元 |
用前韵答翁子静 |
微雨 |
寄题叔父池亭 |
赠谢彦翔建安人,九岁异人与药,至今不食。建安有梅子真升仙处 |
考亭陈国器,以家酿饷吾友人卓民表,民表以饮予,香味色皆清绝不可名状,因为制名曰武夷仙露仍赋一首 |
久旱新岁乃雨 |
春日与卓民表陈国器步出北郊 |
蔬饭 |
戏赠吴知伯 |
送僧 |
招民表 |
秋怀十首 |
和谢绰中观澜亭 |
寄题陈国器容膝斋 |
约金确然不至 |
确然雪中见过 |
卷之二 古诗 |
书僧房 |
题芦雁屏 |
题临赋轩 |
答保安江师送米 |
陈德瑞馈新茶 |
次韵希旦喜雨 |
古风二首寄汪明道 |
建安道中 |
书事呈元声如愚起华三兄 |
寄题起华家义轩 |
梅花 |
十一月十九日与仲猷大年绰中美中饮于南台 |
春社斋禁连雨不止赋呈梦得 |
次韵梦得见示长篇 |
久雨短句呈梦得 |
牡丹酴醾各一首呈周宰 |
次韵梦得浅红芍药长句 |
宿禅寂院 |
诗约范直夫游万叶寺观瀑泉 |
次韵梦得见示之什 |
送瓯宁魏生赴武举 |
陈仲仁止止堂 |
送志宏西上 |
有怀舍弟逢年时归婆源以诗督之 |
九月十七日夜度蔡道岭宿弥勒院 |
游郑圃 |
女贫苦难妍 |
溪南梅花 |
再和溪南梅花柬首座 |
奉酬令德寄示长句 |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 |
上丁馀膰置酒招绰中德粲德懋逢年 |
用绰中韵送正臣,正臣欲归隐而无资,故广其意以告识者云尔 |
秋怀六首 |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 |
与陈彦时会华严道人偶书 |
书拼榈院壁 |
次志宏韵督成寿置酒 |
内弟程十四复亨归省用绰中韵作二章送之 |
卷之三 古诗 |
三月十日游报国院小轩颇幽胜为名曰双清仍书此诗 |
次韵谢绰中游报国寺诗 |
丁未春怀舍弟时在京师 |
五言杂兴七首 |
游西峰院留别友人 |
饮梅花下赠客 |
次韵和吴骏卿 |
求道人自尤溪来三山出示同徐侯游龙门洞长篇因次其韵送之时以檄走诸隘 |
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
次韵邓天启游南国 |
徐侯以诗送山药次韵 |
次韵酬求道人 |
求道人示诗,粲然有江湖间道人风味,盖尝得句法于东溪可。今以其韵作诗送之,时将如瑞峰期朝夕还吉祥云 |
赠永和西堂道人 |
彦时过永和见和拙句辄复次韵以发一笑 |
甲辰七月二日宿永和寺用旧诗韵 |
寄陈蹈元 |
次韵张漕茶山喜雨 |
沙溪口望梨山 |
寄仁王求首座 |
江彦允见和约游东山作荔枝次韵 |
止戈堂 |
侏儒 |
中秋赏月 |
记草木杂诗七首 |
月桂花 |
萱草 |
紫竹 |
茱菊 |
吉贝 |
芭蕉 |
菖蒲 |
海上 |
送祝仲容归新安 |
次韵彦继用前辈韵三首 |
馈岁 |
别岁 |
守岁 |
奉同胡德辉八月十四日夜玩月次韵 |
岩桂花 |
中秋夜雨 |
夜坐 |
秋怀二首 |
围棋 |
谈命 |
吴江曲 |
梨 |
卷之四 律诗 |
解汲舟 |
淮南道中微雪 |
送沈昌时赴宁海令兼叙别二首 |
西湖泛舟 |
和舜明晚雨 |
赠言命张生 |
东阳社日泛舟观竞渡 |
熊积道桂轩 |
宿延庆寺 |
赠僧 |
三峰长老送纸被 |
盆中梅花 |
月下 |
留别卓民表 |
寒食 |
延福寺观酴醾 |
寄吴及之 |
答卓民表送茶 |
和人游仙峰庵三首 |
寄金确然 |
次韵菊坡 |
芦槛 |
春晚五言寄梦得 |
再答诸公 |
黄邦则求茶轩诗次韵 |
送仲猷北归二首 |
寄吴致一 |
四月十五上元道中 |
送黄彦武西上 |
林丈挽诗 |
有怀黄元声时闻在建上诗中所记建上旧游也 |
书室述怀奉寄民表兄是日得民表书 |
答人留别之什 |
七月四日宿丹溪道中 |
求道人自尤溪来还冷斋有诗次其韵 |
送刘道醇归乌石 |
题白鹿庵壁 |
与求道人同之福唐 |
次韵李尧端见嘲食蕨 |
次韵尧端试茶 |
送友生 |
赠范直夫 |
招友生 |
辛亥中秋不见月 |
次韵罗源谢成章作不烹鸣鸡诗 |
次徐谢韵还江公诗卷 |
次韵汪彦允见寄 |
与吴昌国同游灵水院二首 |
赠吴昌国二首 |
孔生示二诗答一篇 |
寄江少明 |
次韵刘仲高怀外舅家梅花 |
送景思奉祠之温州 |
次韵郑德与归舟中感怀 |
李似表取告归晋陵 |
致政宣教魏公挽诗二首 |
刘氏挽诗 |
次钊彦仲傅茂先韵 |
建安道中 |
送蔺廷彦之衡州 |
商羊 |
次张演翁林元惠韵 |
公相起犁锄 |
卷之五 绝句 |
太康道中二首 |
灯夕时在泗上五首 |
松江三首 |
翠碧 |
赋王伯温家酴醾 |
王彦行送樱桃 |
芍药二首 |
月岩去上饶十里山有侧穴腹背皆洞如月 |
蝉 |
寄湛师 |
答汪明道见示画雪梅诗 |
夹路天宁谒僧不遇 |
野步 |
报恩寺 |
铅山僧斋假山 |
石门寺四首 |
竹斋 |
将宿松溪罗汉舟小不果渡乃宿资寿二首 |
将还政和 |
以研墨送庐师予 |
灯夕在试院用去年韵 |
春晚二首 |
南溪道中 |
送周时用自别业还永嘉 |
午憩龙山上方 |
观张上达家惠崇芦雁图二首 |
示谢彦翔 |
示金确然 |
游妙峰庵二首 |
招谢居安 |
梅花 |
社日游南台 |
雨二绝句 |
招卓民表来白云寺 |
宿石龙寺二绝句 |
惠匀送粟既归其直作偈 |
寄人 |
书护国上方 |
元声许茶绝句督之 |
谢人寄茶 |
与匀道人蔬饭作两绝句 |
匀道人之玉山戏作两小诗送之 |
宿鹅湖寺和同行匀道人 |
题廓见亭 |
梅花 |
书钊家园壁 |
南浦五小诗迎劳二弟 |
和几叟秋日南浦十绝句简子庄寄几叟 |
答子庄见和 |
答国镇见迓之什 |
次韵答梦得送荆公墨刻 |
与许簿同游南山二首 |
游报国院用壁间韵示同游二首 |
溪桥纳凉晚归小景 |
水精念珠颂 |
卧疾初起示逢年兼简绰中德粲五首 |
以月团为十二郎生日之寿戏为数小诗 |
卷之六 绝句 |
宿灵感院二首 |
游南峰赠长老 |
小偈呈元声求博山炉 |
徐彦猷寄示诗数章,皆隐约世外语,诗律深妙岂胜叹仰!辄次韵和呈彦猷,素富学未壮而弃场屋,故诗中极道江湖放浪之乐,以动荡其心志而卒反之以古人出处之义,当有隐君子弄舟烟雨之外,倚其声而歌之,亦可以一笑也 |
送求道人永福谒同参二首 |
绝句 |
怀刘园作 |
和求道人 |
徐侯寄示古风为别作三绝句往资一笑 |
某与徐侯有卜居村落之约,每诵杜子美白沙翠竹江村路,相送柴门月色新之句必相劝亟归同飨此乐。侯今已迁居浮流,仆亦寻屋一区,冀必得之。庶几遂践旧约之言乎,因作二诗以广子美之意 |
次韵团练君侯新居二诗 |
题蛟弯小庵二绝 |
次雪峰二小诗韵 |
宣和乙已题野人陈氏之馆 |
书永和寺壁 |
示僧 |
九日送僧归龙山 |
牛尾狸二首 |
牡丹花二首 |
种竹报恩院示僧二首 |
洗儿二首 |
五言小诗三首 |
梅花三首 |
芍药二首 |
春日二首 |
夏夜梦中作 |
杂小诗八首 |
立春日雷 |
次韵江谢送花倡酬三首 |
寄吴大卿二首 |
吴山道中三首 |
三峰康道人墨梅三首 |
溪上 |
送辉云际二首 |
九日 |
夜坐 |
蓼花 |
桃花 |
渔父用儿甥韵 |
送山老住三峰寺 |
戏代作送住郎 |
寄范伯达 |
试笔 |
篁竹笋 |
冬日桃李华 |
题范才元湘江唤舟图用李居仁韵 |
题赵守中江行初雪图 |
卷之七 奏议 |
上皇帝疏一首 |
论时事札子 |
参堂札子 |
上宰相论淮西事 |
上赵丞相札 |
代人札子 |
卷之八 策 |
试馆职策一道 |
策问八首 |
卷之九 书 |
代人上郡守书 |
答庄德粲秀才书 |
上唐漕书 |
上赵漕书 |
上李丞相书 |
上胡察院书 |
上李参政书 |
上谢参政书 |
上赵枢密书 |
卷之十 序记题跋 |
录曾祖父作诗后序 |
送程复亨序 |
送日者苏君序 |
富沙驿记 |
建安县敕书楼记 |
尊胜院佛殿记 |
清轩记 |
跋山谷食时五观宣和四年五月 |
戒杀子文 |
卷之十一 表疏启 |
代谢奖谕表 |
代贺冬表 |
代贺道君皇帝表 |
代贺天申节表 |
代进银状 |
又 |
代谢赐对衣金带表 |
代进哲宗皇帝实录表 |
天宁节功德疏 |
天申节功德疏 |
谢福州祈雨疏 |
代请水白马鳝溪庙疏 |
谢林郎中启 |
贺中书胡舍人启 |
贺福州张参政启 |
贺程待制知温州启 |
谢谢参政启 |
贺谢参政除万寿侍读启 |
上綦翰林启 |
谢馆职启 |
代魏侍御谢提刑启 |
代陈参政回李丞相谢转官启 |
谢宫观启 |
问候张丞相启 |
谢人书启 |
谢人诗启 |
定婚启为甥丘肖 |
卷之十二 行状墓志铭祭文 |
先君行状 |
杨遵道墓志铭 |
承务郎致仕卓公墓志铭 |
谒庙文 |
代福州祷雨诸祠文 |
又代福州祷雨诸祠文 |
代谒先圣祝文 |
代谒诸庙文 |
告赠官文 |
焚黄文 |
祭丘君文 |
代郑德与祭龟山先生文 |
祭郑龙岩文 |
与外父祝公书 |
省费疏 |
近体乐府跋绍兴元年二月 |
辑佚诗歌一篇,文两篇 |
送五二郎读书诗 |
张元干幽岩尊祖事实跋绍兴十二年十月 |
井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四、田间安全行车窍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优先导向下延安市万花门户空间设计研究[D]. 张文韬. 长安大学, 2021
- [2]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D]. 张琼洁. 南开大学, 2018(03)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D]. 于为.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6]遍地枭雄[J]. 王安忆. 长篇小说选刊, 2005(03)
- [7]痕迹[J]. 盛琼. 中国作家, 2004(08)
- [8]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魅力董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为保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而奋斗》、《信念》、《白夜》、《每天进步一点点》[D]. 胡倩. 新疆大学, 2020(07)
- [9]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及其建筑空间的共生保护研究[D]. 曲亚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朱松《韦斋集》注[D]. 吴玉琴. 广西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