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28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汉兴[1](2021)在《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联合减肥方对相关肥胖指标、临床疗效及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有所裨益。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成联合治疗组30例、电针组30例、减肥方组29例。基于“引气归元健脾胃”的学术思想,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以天枢、滑肉门、曲池、内庭、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气海、下脘、中脘为主穴,波形为疏密波,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中药组采用清胃健脾减肥方治疗,每日1剂,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疗程同上;治疗结束后,结合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综合评价,从而观察三组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总结三组间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共有85例完成实验,其中联合治疗组29例,电针组29例,减肥方组27例。(1)临床总有效率:经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5.9%,减肥方总有效率为59.3%,经比较,联合治疗组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减肥方组疗效相当(P>0.05)。(2)肥胖相关指标: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臀围、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在改善体重、BMI、腰围、臀围、TG、LDL-C方面疗效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P<0.05);在改善体重、BMI、腰围、臀围、LDL-C方面,电针组与减肥方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TG方面,电针组亦优于减肥方组(P<0.05)。(3)中医症候积分: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电针组和减肥方组(P<0.05),电针组亦优于减肥方组(P<0.05)。(4)炎症因子水平:经治疗后,三组研究对象TNF-α、IL-6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TNF-α、IL-6下降程度明显优于电针组及减肥方组(P<0.05),电针组较减肥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减肥方是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及减肥方组,在改善肥胖相关指标方面、机体炎症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引气归元健脾胃”为学术思想,根据清胃健脾、化痰消脂的原则选用电针结合减肥方疗法治疗胃热湿阻型肥胖是合理有效的。
曾启峰[2](2021)在《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验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肥胖各项指标如体质量、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及外周血相关内分泌激素如瘦素(Leptin)、胰岛素(INS)的影响以及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肥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将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30例、西药组30例;埋线组根据三焦辨证分型后以基础穴方(双侧肺俞、脾俞、三焦俞、膀胱俞、天枢和单侧血海、足三里以及命门、膻中、中脘、气海穴)随证加减穴位行埋线治疗,每15天1次,6次为1疗程;西药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起始每日2次,每次餐前口服1片,约一周后,可加至每日3次,每次1片,90天为1疗程。干预治疗结束前后,均对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及Leptin、INS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肥胖各项指标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一月后的随访情况以判断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58例完成实验,其中埋线组28例,西药组30例。(1)各项指标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均较治疗前减小,说明两种治疗方式都能改善肥胖指标,两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均P<0.05,提示埋线减肥效力优于西药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eptin、INS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均P<0.05),提示两种方法都对肥胖患者Leptin、INS水平具有影响作用,两组间治疗后组间比较均P<0.05,说明在本实验中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Leptin、INS水平的影响作用会比西药二甲双胍肠溶片更明显。本实验对受试肥胖患者进行BMI指数与瘦素、胰岛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瘦素、胰岛素水平均与BMI呈正相关,两组分别以BMI差值为因变量,瘦素差值、胰岛素差值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P<0.05),最终发现两组纳入模型的两个变量均P<0.05,说明瘦素、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会对BMI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3)BMI反弹情况:埋线组BMI反弹3例,西药组BMI反弹11例,两组BMI反弹率经卡方检验比较,P=0.01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埋线治疗较西药治疗更不容易出现BMI反弹。结论: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和西药(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治疗肥胖,但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疗法的减肥效力更为突出,并且埋线减肥在长效治疗、巩固疗效方面较西药治疗会更具优势,这可能是因为穴位埋线良性调节了瘦素及胰岛素水平,改善了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机制从而达到了减肥目的。
裴梦莹[3](2021)在《穴位埋线结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穴位埋线法与穴位埋线结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穴位埋线结合艾灸疗法对于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此类型肥胖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随机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穴:中脘、水分、气海、关元及双侧天枢、大横、带脉、足三里、脾俞、肾俞;治疗组在常规穴位埋线法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盒灸神阙穴。穴位埋线每2周一次,艾灸从穴位埋线后24小时后开始,每周3次,均8周为1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F%(体脂率)、腰围、内脏脂肪等级、代谢率、脾肾阳虚证候积分。最后,利用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期间,出于各种不同原因,治疗组患者脱落2例,对照组患者脱落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重、BMI、F%、腰围、内脏脂肪等级、脾肾阳虚证候积分降低,代谢率升高,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3、两组对比,治疗组患者体重、BMI、F%、腰围、内脏脂肪等级、代谢率及脾肾阳虚证候积分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除代谢率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治疗组为92.9%,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方法对于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患者证候积分、体重、F%、BMI、腰围、内脏脂肪等级及代谢率方面都有改善。其中,除代谢率外,穴位埋线结合艾灸疗法较单纯穴位埋线法效果更显着。本法为临床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提供了新的思路。
韩桂华[4](2020)在《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在B超引导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疗效的差异及排便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女性腹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中医胃热湿阻型共105例,按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分为深埋线组(35例,脱落2例)、浅埋线组(35例,脱落4例)和假埋线组(35例,脱落7例)。三组的埋线穴位相同,腹部取中脘、关门、天枢、带脉、关元、水道;四肢取曲池、丰隆。在B超引导下,深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肌肉层;浅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假埋线组进针深度只在脂肪层即退出,无线体埋置。2周埋线1次,共埋线4次。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血脂四项(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8周末评价有效率,腰围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的相关性,比较每次埋线后食欲抑制天数。比较治疗前和随访4周末三组患者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评价埋线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结果1、各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均降低(P<0.05),假埋线组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2、各组有效率比较治疗8周末深埋线组的有效率(87.9%)大于浅埋线组(48.4%)(P<0.05),浅埋线组的有效率大于假埋线组(10.7%)(P<0.05)。3、各组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深、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随访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随访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埋线组治疗后和随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和随访深埋线组的上述指标均小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小于假埋线组(P<0.05)。4、各组中脘、关元、天枢、带脉穴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深、浅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降低(P<0.05),假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四个穴位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与腰围分别有直线相关关系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5、各组血脂四项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血脂四项中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P<0.05);假埋线组血脂四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治疗后深埋线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高于假埋线组(P<0.05)。6、各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周自主排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增加(P<0.05),随访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均增加(P<0.05),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埋线组治疗后和随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大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大于假埋线组(P<0.05)。7、各组食欲抑制天数比较三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食欲抑制天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深埋线组食欲抑制天数均大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食欲抑制天数均大于假埋线组(P<0.05)。8、各组接受性和依从性比较三组对于埋线的接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埋线组的依从性高于浅埋线组和假埋线组(P>0.05)。三组均无感染、硬结、线体露出等不良事件。结论1、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治疗女性胃热湿阻型腹型肥胖疗效更佳,表现在有效率的提高,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2、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更有效改善血脂水平;3、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可更有效改善排便功能;4、B超引导下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深层次穴位埋线的安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傅容璇[5](2020)在《“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根据治疗后相关数据对比,进行客观疗效比较,以期对此作出客观、科学的疗效评价,以充实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单纯性肥胖的数据资料,为临床治疗脾肾阳虚单纯性肥胖提供切实、可靠的临床数据,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柳州市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门诊就诊患者为研究的目标人群,把其中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56例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28例。治疗组取穴及操作方法: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带脉、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合谷、太冲。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运用针刺补法加温和灸法,足三里、丰隆、阴陵泉运用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运用针刺泻法;对照组取穴及操作方法:中脘、天枢、曲池、阴陵泉、丰隆、太冲、归来、下脘、中极,针刺泻法。以上治疗每周3次,隔日操作1次,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6次和12次后观察并评估疗效。疗效评定包括:体重、BMI值、腰围、臀围、中医疗效评分等指标进行评分。结果:实验过程中每组各脱落1例,实验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7例。经1个疗程的治疗及统计学分析得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的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BMI、腰围、腰臀比值、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BMI、腰围、腰臀比值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多;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和缓解,其中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7%。结论:“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和普通针刺方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均能起到减肥瘦身作用;“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在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上优于普通针刺方法;“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有温补脾肾、固本培元的功效。
吴曼婷[6](2020)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体重、血糖、摄食量、脑肠肽相关指标等的影响,结合前期肠道菌群研究结果,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是通过“菌群-肠-脑”轴而发挥效应,以此为临床上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撑。方法:制备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模型,按照随机原则抽取8只为模型组、8只为针刺组、8只为西药组,另予普通饲料喂养的8只作为对照组。针刺组和西药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各组饲料不做变动;针刺组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治疗;西药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灌胃治疗;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状态、摄食量、体重变化。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肾周、肠周脂肪重量,采用ELISA测定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的含量。结果:(1)前期研究可知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度较对照组、治疗组大,菌群丰度、物种分配均度均较其他组低,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肠道内有益菌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其中,以拟杆菌群占比升高、厚壁菌群占比降低显着。(2)大鼠生存状态:对照组大鼠生存状态良好,摄食、饮水、大小便正常,毛发茂盛富有光泽,活动灵敏,对外界刺激反应度高;模型组大鼠生存状态欠佳,摄食、饮水增加,大便稀烂有异味,小便量多有异味,多卧无神,毛发暗淡无光泽且掉毛,对外界刺激反应度低下;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的生存状态(摄食饮水、大小便、毛发、精神状态等)较模型组得到良性改善,且针刺组大鼠摄食饮水、大便、毛发、精神状态方面的改善更显着于西药组。(3)模型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下降,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4)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呈稳定下降趋势;模型组大鼠摄食量较对照组大鼠显着增多(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5)模型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显着升高,且针刺组较西药组升高显着(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存在生存状态欠佳、超重、摄食量增加及血糖、内脏脂肪、肠道菌群等紊乱;(2)“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能对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良性调节,使拟杆菌群及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上升,使厚壁菌群数量减少;(3)“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均能显着改善肥胖大鼠生存状态;均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值;均能有效减少肥胖大鼠摄食量、内脏脂肪重量;均能显着提高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并通过肠-脑轴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减重、降糖、降脂、抑制摄食的效应,且针刺疗效优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4)“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在治疗肥胖病方面,组方合理、疗效显着,可为临床针刺治疗肥胖病提供实验依据
刘梦薇[7](2020)在《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刺结合耳压治疗痰湿体质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观察其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探究针刺结合耳压综合疗法的机理,为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痰湿体质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针刺组、耳压组、针刺结合耳压组,对三组痰湿体质的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的身高、体重、体围、皮脂厚度、内脏脂肪交叉区指数、体脂百分率、体水分率、肥胖度(A)、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腰臀比、中医体质量表积分、TC、TG、HDL-C、LDL-C、CRP、肠道菌群厚壁菌等进行观察及评分,并采用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比较:三组性别、年龄、病程、身高、BMI、痰湿体质量表转化分等指标在治疗前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体围指标比较:三组治疗后,各组治疗后胸围、腰围、臀围、股围、腰臀比(腰围/臀围)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体围指标更显着的降低,差异明显(P<0.05);针刺组与耳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后体重(W)、肥胖度(A)、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率(F)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肥胖指标更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耳压组相比,体脂百分率(F)有差异,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体成分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后体脂百分率(F)、体水分率、内脏脂肪交叉估计指数(VFA)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体成分指标得到更显着改善,差异明显(P<0.05);从疗效的角度来说,与耳压组进行对比,针刺组有着相对更好的疗效(P<0.05)。5.生化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后TC、TG、LDL-C、HDL-C、CRP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得到更好的改善(P<0.05);针刺组与耳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痰湿质积分比较:各组治疗后痰湿质积分均下降,对比治疗前,差异显着;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在降低痰湿质积分方面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比较:针刺组和针刺+耳压组在肠球菌、拟杆菌、肠杆菌三项,耳压组在肠球菌、拟杆菌两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耳压组在降低肠球菌、肠杆菌,升高拟杆菌方面优势明显。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3%,耳压组为76.67%,针刺+耳压组93.33%,针刺+耳压组与其他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有着更好的疗效。结论:1.针刺结合耳压不仅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具有良好的减肥减重效果,同时能改善人体成分。且能降低患者内脏脂肪含量及生化炎症指标。2.针刺结合耳压组、针刺组及耳压组对减肥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前者有着更优的总体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针刺结合耳压可对痰湿偏颇体质更好的调理,且能调整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金熠婷[8](2020)在《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次要目的是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相比,评价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优化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66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推荐优化进食习惯、饮食结构与烹饪方式,做到按适当比例分配营养摄入,避免食用“煎、炸、熏、烤”制作加工的食物,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同时每周坚持5天以上,每日持续进行至少60min以上的有氧运动。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以支沟、中脘、水分、滑肉门、带脉、天枢、大横、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为主穴,同时在双侧天枢穴和大横穴加用电针,波形为疏密波,留针时间为30min,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总疗程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肥胖相关指标(如体重、BMI、体脂率等)、血尿酸值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本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完成情况:治疗期间,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脱落1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脱落3例。最终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32例患者完成治疗,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30例患者完成治疗。2.体重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0.01,P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0.05);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I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BMI下降更明显,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F%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与治疗前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腰围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0.01,P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0.05);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下降更明显,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内脏脂肪面积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内脏脂肪面积与治疗前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尿酸值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下降更明显,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有效率比较: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0.63%,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疗法均对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肥胖相关指标及血尿酸水平,且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更具优势。运用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除了能稳定安全地获得减重瘦身效果,还能通过整体调节作用,改善脂肪分布,调整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在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杜立杰,杜丽坤,周海丽[9](2020)在《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以药物和手术治疗等对症治疗为主,常见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且易复发。中医药辨证论治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取得良好疗效,深受患者青睐。从单纯性肥胖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发现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分期论治、综合辨治从整体上、根本上调理疾病,针对病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做到"扶正补虚、标本兼治"。
刘超[10](2019)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中医传统辅助平台V2.5(TCMISS)软件,汇总归纳近5年来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文献,挖掘选穴处方规律,以单纯性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标准化的纳入与排除。以天枢穴和丰隆穴配伍与天枢穴对比治疗单纯性肥胖,观察两种方法对患者体重、BMI的影响差异,从而对天枢与丰隆配伍治疗单纯性肥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为腧穴配伍理论和临床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腧穴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72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随机分配为两组,即单穴组与配伍组,每组各36例患者,治疗方法:配伍组:选取天枢(双)、丰隆(双)局部穴位埋线治疗;单穴组选取天枢穴施以穴位埋线治疗,两组皆15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时间共45天。分别于72例患者治疗前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BMI、体重相关客观指标并记录,以观察临床疗效,选取Excel 2013初步录入相关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72例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患者,配伍组(天枢穴、丰隆穴)36例,脱落3例,单穴组(天枢穴)36例,脱落4例。配伍组33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35.70±9.95岁;单穴组32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36.72±12.00岁。两组年龄经t检验,t=7.38,p=0.71>0.05,说明2组间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性别x检验,x=0.341,p=0.71>0.05,说明2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组间总体临床疗效比较:其中治疗(对穴)组32例,痊愈0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4例,治疗前平均体重74.79±9.6kg,治疗后平均体重70.30±9.40kg,总有效率为87%。对照(单穴)组33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治疗前平均体重73.78±8.37kg,治疗后平均体重70.35±7.34kg,总有效率为72%,经统计学分析,p=0.0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配伍组效好于单穴组。结论:穴位埋线单穴(天枢)与腧穴配伍组(天枢、丰隆)治疗单纯性肥胖均有效,且腧穴配伍组法疗效优于单穴。
二、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与单纯性肥胖 |
1.1 对单纯性肥胖病名的认识 |
1.2 对单纯性肥胖病因的认识 |
1.3 对单纯性肥胖病机的认识 |
1.4 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与单纯性肥胖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诊断标准及分类 |
2.3 病理机制及病因 |
2.4 治疗方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不良反应及其它可能问题的处理 |
2.7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研究对象体重比较 |
3.3 三组研究对象体重指数比较 |
3.4 三组研究对象腰围比较 |
3.5 三组研究对象臀围比较 |
3.6 三组研究对象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7 三组研究对象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
3.8 三组研究对象血脂的比较 |
3.9 三组研究对象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意义 |
2 本研究治疗原则及指导思想 |
3 本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 |
3.1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
3.2 选方原理及组成 |
4 临床结果分析 |
5 观察指标的选取 |
5.1 肥胖相关指标的选择 |
5.2 肥胖与炎症因子水平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
1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 |
2 单纯性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
3.1 营养治疗 |
3.2 运动治疗 |
3.3 药物治疗 |
3.4 外科手术 |
二、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
1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名 |
2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中医病因认识 |
2.1.1 饮食失节 |
2.1.2 运动不足 |
2.1.3 先天禀赋 |
2.1.4 年老体衰 |
2.1.5 其他因素 |
2.2 中医病机认识 |
2.2.1 肥胖常伴气血失调 |
2.2.2 肥胖发病的病理关键因素 |
3 单纯性肥胖的常规中医辨证分型 |
4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
4.1 内服中药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5 单纯性肥胖的预防调护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筛选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的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终止、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异常情况处理 |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2.5.1 基础指标测定 |
2.5.2 生化指标的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情况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3.3.1 体重指标比较 |
3.3.2 BMI指标比较 |
3.3.3 WC指标比较 |
3.3.4 WHR指标比较 |
3.3.5 Leptin指标比较 |
3.3.6 INS指标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的BMI与 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
3.5.1 埋线组治疗前后的BMI差值与Leptin、INS差值相关性 |
3.5.2 埋线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3 西药组BMI治疗前后差值与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
3.5.4 西药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6 随访情况 |
3.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方案的相关探讨 |
2 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法的中医机理探讨 |
2.1 三焦与单纯性肥胖相关性 |
2.1.1 三焦的概念及形态结构 |
2.1.2 三焦生理与肥胖关系 |
2.1.3 三焦病理与肥胖关系 |
2.2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理念的形成 |
3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方选穴组方依据 |
3.1 基础穴方 |
3.2 辨证配穴 |
4 基于实验结果探讨调理三焦法埋线的临床减肥机制 |
5 优势与创新点 |
6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穴位埋线结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及治疗现状 |
1.1 中医对单纯性肥胖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现状及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及治疗现状 |
2.1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现状及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中止标准 |
2 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不良事件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判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各项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依据 |
1.2 艾灸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依据 |
2 选穴依据 |
3 结果与分析 |
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腹型肥胖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 |
1.3 腹型肥胖的发病原因 |
1.4 腹型肥胖的并发症 |
1.5 腹型肥胖的治疗 |
2 中医对腹型肥胖的认识 |
2.1 腹型肥胖的病因 |
2.2 腹型肥胖的病机 |
2.3 腹型肥胖的危害 |
2.4 腹型肥胖的中医治疗 |
3 精准医学理论下的B超运用及指导穴位埋线思考 |
3.1 B超精准诊断的临床运用 |
3.2 B超精准治疗的临床运用 |
3.3 B超精准治疗指导穴位埋线思考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量 |
1.2 病例来源及选择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的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治疗前后体重比较 |
2.5 治疗前后BMI比较 |
2.6 治疗前后体脂率比较 |
2.7 治疗前后腰围比较 |
2.8 治疗前后臀围比较 |
2.9 治疗前后腰臀比比较 |
2.10 治疗前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较 |
2.11 腹部皮下脂肪与腰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2.12 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比较 |
2.13 治疗前后周自主排便次数比较 |
2.14 治疗前后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比较 |
2.15 治疗期间食欲抑制天数的比较 |
2.16 安全性和承受性比较 |
2.17 依从性比较 |
3 讨论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 胃热湿阻型患者的选择及与便秘的关系 |
3.3 穴位埋线的优势 |
3.4 B超下穴位埋线的思考 |
3.5 穴位选择依据 |
3.6 观测指标选择 |
3.7 结果的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性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一 腹型肥胖相关指标记录卡 |
附表二 排便日记卡 |
附表三 治疗后食欲抑制持续天数 |
附表四 中医症候评分量表 |
附表五 穴位埋线安全性与承受性评价表 |
附图 |
附图一 深埋线组B超影像图 |
附图二 深埋线组穴位埋线操作图 |
附图三 浅埋线组B超影像图 |
附图四 浅埋线组穴位埋线操作图 |
附图五 深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
附图六 深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
附图七 浅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
附图八 浅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5)“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1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肥胖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1 中医病因 |
1.1.2 中医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1.2.1 中药内服治疗 |
1.2.2 中医外治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肥胖症的治疗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2.3 对肥胖症治疗机制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病例纳入标准 |
1.2.4 病例排除标准 |
1.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临床研究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注意事项 |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
3 疗效评估 |
3.1 观察内容、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
3.2 中医证候评分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变化比较 |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5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目的 |
2 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关键 |
3 针刺治疗本病优势 |
4 “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优点 |
4.1 “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的取穴原理 |
4.2 “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治疗操作方法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的认识 |
1.3 对病机的认识 |
1.4 对本病中医治疗的认识 |
1.4.1 中药治疗 |
1.4.2 针灸疗法 |
1.4.3 推拿疗法 |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
2.1 定义与诊断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3 肠道菌群、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单纯性肥胖病之间的关系 |
3.1 肠道菌群与肥胖 |
3.1.1 概述 |
3.1.2 肠道菌群致肥胖机制 |
3.2 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与肥胖 |
3.2.1 概述 |
3.2.2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 |
3.2.3 肽YY(PYY) |
3.2.4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
3.2.5 胆囊收缩素(CCK) |
3.3 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及分组 |
2.2 针刺干预 |
2.3 西药灌胃干预 |
3 取材及检测 |
3.1 一般指标观察及检测 |
3.2 取材 |
3.2.1 腹主动脉采血及内脏脂肪取材 |
3.3 检测 |
3.3.1 脑肠轴相关激素的检测 |
4 实验数据与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干预治疗后大鼠生存状态情况比较 |
5.2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
5.3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外周空腹血糖情况比较 |
5.4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摄食量情况比较 |
5.5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内脏脂肪湿重情况比较 |
5.6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
讨论 |
1 选题背景 |
2 对照西药的选择 |
3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
4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的影响 |
4.1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的影响 |
4.2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PYY含量的影响 |
4.3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LP-1含量的影响 |
4.4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CCK含量的影响 |
4.5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的影响 |
5 存在问题 |
6 思考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1 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研究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单纯性肥胖病的西医研究 |
2.1 病因研究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方法 |
2.4 健康风险 |
2.5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体质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病例处理 |
3 治疗方法 |
3.1 针刺组 |
3.2 耳压组 |
3.3 针刺结合耳压组 |
3.4 伦理学问题 |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4.1 观察指标 |
4.1.1 一般项目 |
4.1.2 研究指标 |
4.1.3 观察方法 |
4.2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情况 |
6.2 三组患者基线比较 |
6.3 疗效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立论依据 |
3.1.1 痰湿 |
3.1.2 耳穴贴压 |
3.1.3 针刺治疗 |
3.1.4 肠道菌群 |
3.2 选穴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4 机理探讨 |
3.5 问题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情况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观察中止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操作器材 |
2.3 治疗方法 |
2.4 注意事项 |
2.5 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
2.6 疗效指标和疗效评价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中医学对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的阐释 |
1.1 肥胖病的中医认识 |
1.2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
2.3 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 |
3.方案确立依据 |
3.1 选穴依据 |
3.2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
4.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
5.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观察表 |
附录3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中医学 |
1.2 现代医学 |
2 治疗 |
2.1 中药复方治疗 |
2.2 针灸治疗 |
2.3 其他疗法 |
3 结语 |
(10)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临床疗效Meta分析 |
2 “长效针灸”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
3 基于传统辅助平台挖掘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选穴规律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减肥方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D]. 谢汉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D]. 曾启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穴位埋线结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观察[D]. 裴梦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D]. 韩桂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引气归元健脾胃”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D]. 傅容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吴曼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D]. 刘梦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电针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D]. 金熠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J]. 杜立杰,杜丽坤,周海丽. 中医药信息, 2020(02)
- [10]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