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动态(耳鼻咽喉科)(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周宇翔[2](2021)在《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模拟经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行腮腺手术,对手术过程中遇到的解剖结构进行阐述及相关解剖数据进行测量,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及重要解剖标志在腮腺区的走形及毗邻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开展耳后沟入路腮腺相关手术提供解剖数据,以及探索内镜下腮腺浅叶、深叶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是否可行,可能损伤的结构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材料:冰鲜标本10具(共20侧,含颈部),经颈总动脉红色乳胶灌注、颈内静脉蓝色乳胶灌注,标本无明显皮肤破损,无头颈部手术史,无放疗史,成人标本,所有标本均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提供。实验仪器及设备:使用STORZ超高清(高清)内镜、冷光源系统,以及康基腹腔镜手术器械,包括打结钳、吸引器、电极电凝钩、单极分离钳、单极抓钳,长电刀、撑开器等。方法:1.通过对10具(共20侧)新鲜冰冻成人标本模拟内镜辅助下经耳后沟入路行腮腺浅叶、深叶、面神经解剖等手术操作,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及重要解剖标志。2.解剖步骤:1、固定尸头(含头颈部);2、直视下取耳后沟切口,长约3-5cm,下缘不超过耳垂根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建立手术空间。3、内镜辅助下在颈深筋膜浅层及中层之前分离,牵开器向下向前拉起建立操作空间,暴露术区,分离并保护面神经及各分支,解离腮腺组织,数字采集系统数据保存,沿原切口扩大并并完整暴露面神经等解剖标志,数据测量。3.统计学方法:所有的解剖结构的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以((?)±s)mm表示。结果:耳大神经经胸锁乳突肌穿出点至下颌角的距离(47.5±1.2)mm;乳突尖至面神经分支点的距离(20.2±2.5)mm;耳大神经分支点至下颌角距离(29.4±1.8)mm;耳大神经分支点到耳垂根部的距离(22.7±1.7)mm;颞下颌关节下缘至面神经分支点距离(19.5±1.5)mm。结论:通过模拟内镜手术,研究表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行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的可行性较高,内镜的放大作用及照明等作用,术中可较好的识别并保护面神经,可顺利解剖面神经及各分支,且耳后沟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涉及深叶的腮腺肿瘤酌情开展内镜手术,行腮腺深叶解剖时面神经及各分支干扰手术操作,明显影响手术的操作进程,术中需牵拉面神经及分支,对于面神经的机械刺激等较大,认为内镜下深叶肿瘤手术应慎重选择;经过模拟10具标本内镜手术,可大致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但术中无血有利于手术操作及改善视野,无法评估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等情况;术中探查可见耳大神经与颈外静脉呈平行关系、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的下方。
冯帅,杜晶静,惠莲[3](2020)在《PBL教学法在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分析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实践中应用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将201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参加临床实习的128名本科班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n=60)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试验组(n=68)采用PBL教学法。教学任务结束后对2组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满意度97.1%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对教师评优率为9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85.0±7.5)分、基本操作成绩(88.0±4.2)分、临床病例分析考核(90.0±5.6)分及平时成绩(89.0±4.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各项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耳鼻咽喉科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可以改善学生的满意度和教师的评优情况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吴旋,陈垲钿,庄惠文,任红苗[4](2020)在《临床科研思维植入在耳鼻咽喉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临床科研思维是优秀临床医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耳鼻咽喉科本科教学实践,在耳鼻咽喉科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科研思维植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后临床科研兴趣小组,多渠道培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提升耳鼻咽喉科本科教学质量。
宋惠芸,李达,杨娜娜,董金叶,刘玉欣[5](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小儿耳鼻咽喉科防控建议》文中提出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及境外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通过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已逐步进入稳定阶段,而境外的发病人数目前还处于上升态势。随着我国多地陆续开始复工复产,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面临挑战。本文借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规范化文件,针对小儿耳鼻咽喉科的临床特点,提出一些防控建议,以期降低疫情流行期间小儿耳鼻咽喉科院内感染发生率,防止疫情扩散,为逐步顺利开展小儿耳鼻咽喉科的各项诊疗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黄亚博[6](2020)在《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文中提出江苏中医药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纷呈,历代名医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中医药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医药工作方针指引下,江苏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江苏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江苏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和专科学术水平为核心,以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全面带动全省中医药学科建设,多个方面取得显着进展。主要表现在:特色优势学科得到不断强化,名老中医学术得到较好传承,学科人才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学科研究成果取得喜人成绩。今后,在江苏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应进一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实施"高峰"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加强人才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努力使江苏中医药学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张玛璐[7](2019)在《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虽然总量发展迅速,单个机构的平均床位规模也已达到约1008.51张,突破了我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建议的上限值,但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然而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获得最大规模/品质”与“占用最少资源投入”之间的最佳平衡,是为“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效率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元的,提高某一类单一效率极有可能对其它单一效率产生影响,因而须遵循“综合兼顾”原则,是为“综合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本身的复杂性与“综合兼顾”原则共同导致了“综合效率问题”的复杂机制:各项“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综合效率结果”之间存在着大量过程之间、结果之间的相互转化,呈现出“交叉网状结构”。可见,只有以较为精确的定量方式阐明“综合效率的作用机制”,才能够精确把控决策结果并由此做出恰当决策,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关实践问题,也即需要阐明“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然而,各类现有理论尚不足以支持“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探讨:“建筑评价/评估”类理论无法真实呈现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目标结果”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建筑效率分析”类理论则大多围绕“单一效率”展开,无法体现“综合兼顾”原则。因此,本文需要重新构建一套理论来作为阐释“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依托。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建筑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下的大型综合医院交通流线优化研究(51778074)”的支持下,主要围绕“构建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模型”和“阐明其量化作用机制”2方面理论目标展开,并通过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初步验证了所构建的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构建基本理论模型部分以定性方式为主。首先,通过对现有效率相关研究的归纳,将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明确定义为:通过建筑设计手段,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产出的医疗功能使用空间、建筑寿命及医疗功能使用效用,与投入的资金、资源、能源的比例;它是一种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效率主体,以建筑设计为主导视角,以追求功能空间效率、经济技术效率、资源环境效率3方面共同提升为目标的综合效率。同时借鉴系统学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相关实际需求,采用“效率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综合效率系统组织结构由下至上划分为建筑属性、基础性能、效率单元、综合效率4个层级,明确了各级系统内部要素及外部影响因素,并通过其中第二层级系统要素来具体反映前述3方面效率目标。最后,依据各系统要素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部逻辑,将综合效率系统内、外部作用方式概括分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来分别予以定量描述。阐明量化作用机制部分以定量方式为主。首先,遵循论文第一部分构建的基本理论模型,将综合效率系统拆解为16个子系统,逐一提取作用要素、判断作用过程并赋予相应定量关系,最终形成以建筑属性为自变量、综合效率为因变量、其它系统要素为中间变量的综合效率系统定量模型。进而,利用广义的系统参数取值来反映外部因素作用下综合效率系统的适应、调整过程,并由此提出动态和静态2种参数取值方法:前者精确反映所有参数随各方面发展而变化的实时取值情况,需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来实现;后者是对前者的简化,可通过一般调研统计获得各参数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取值结果。最后,以静态取值的方式,结合本文通过现场观察计数、调取监控录像观察计数、调取医院运营数据、调取医院建设图纸、现场访谈、抽样问卷等方式获取的约110类(数千万条)相关原始数据(调研概况详见附录A),经大量统计测算后(具体调研过程详见附录B),逐一给出了32组系统参数的取值方法和参考取值。为了验证上述“综合效率理论”,论文最后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展开了应用探索:依托综合效率理论,将设计优化方法归纳为测算初始综合效率并判定优化对象、选择优化措施、调整优化并检验分析3个步骤;同时重新梳理了3类共72项常见优化措施,利用“量化作用机制”逐一分析它们的“系统反馈”(对各系统要素指标取值的影响效果)情况,将结果汇集为“对象-措施”集。由此形成的设计优化方法可依托“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来探查目标建筑的性能短板,并利用“对象-措施”集来筛选有针对性且综合兼顾的优化措施,以此达到提升综合效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案例对该“设计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而初步验证了综合效率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在理论层面,构建了一套能够“从原理上解释”目前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面对的“综合兼顾”的“效率问题”的理论体系——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有助于突破目前的理论研究瓶颈。在方法层面,提供了一种“注重原理/作用机制”的建筑学研究模式,建立了一种“专门针对建筑综合效率问题”的系统定量方法,并通过应用实践进行了初步验证。在应用层面,通过“设计优化”方面的综合效率理论应用,发展了一种综合兼顾的、可重复批量操作的、模式化设计优化方法。在数据层面,采集、统计了大型综合医院建设运营相关的大量深度数据,在服务于本研究的同时也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蔡玮,付文洋[8](2018)在《以耳鼻咽喉科为例的医患关系病结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耳鼻咽喉科是目前医患关系激化表现的重灾区,其中病结引人深思。实际上,耳鼻咽喉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医患之间存在着认知、心理上的多层错位,加上社会舆论对矛盾的催化,医患之间的博弈不断推陈出新。但另一方面,医患关系已在向新的相处模式不断转变,这就为解决医患矛盾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该学科自身的蓬勃发展也是目前医患矛盾的重要调和剂。本文将借耳鼻咽喉科的案例对医患关系的病结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望能对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杨亚琼,韩德民,王东博[9](2018)在《宁夏县级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疗服务能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宁夏县级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疗服务现状的调查,了解其发展瓶颈与不足,提出提升宁夏县级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耳鼻咽喉科进行问卷调查,并抽样访谈部分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回收、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定量定性分析调查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疗服务能力。结果宁夏县级医院耳鼻咽喉科各项现状指标均低于县医院标准要求,科室人员与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可开展医疗技术项目少,门诊、出院人数逐年提高。结论宁夏县级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建议科室制定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方式;开发人力资源,提升技术水平;借助信息平台,共建学科联盟。
倪鑫,葛文彤[10](2012)在《重视儿童耳鼻咽喉科疾病 促进儿童耳鼻咽喉科专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1儿童耳鼻咽喉科学一直是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耳鼻咽喉科成为专科开始,对于儿童患者的救治就是耳鼻咽喉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耳鼻咽喉科的发展和整个耳鼻咽喉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以教科书为例,尽管教科书中出现专门介绍儿童耳鼻咽喉科章节的历史还要短一些。1921年Douglas Guthrie就出版了一部名为《Diseases of the ear,nose and throat in childhood》的专着,这部80页的小册子
二、学科动态(耳鼻咽喉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科动态(耳鼻咽喉科)(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PBL教学法在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教学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学生满意度及对教师评优情况的比较 |
2.2 2组学生各项成绩考核比较 |
3 讨论 |
(4)临床科研思维植入在耳鼻咽喉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耳鼻咽喉科教学中临床科研思维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 改进措施与实施情况 |
2.1 将CBL结合临床科研思维植入应用于耳鼻咽喉科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临床科研思维 |
2.2 将CBL教学法结合临床科研思维植入应用于耳鼻咽喉科见习带教,锻炼临床科研能力 |
2.3 鼓励学生课后参加临床科研兴趣小组,提高临床科研能力 |
3 结语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小儿耳鼻咽喉科防控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层面 |
1.1 科室组建疫情应急事件指挥小组(EICT) |
1.2 对科室员工的管理 |
1.2.1 对员工健康管控 |
1.2.2 促使员工及时掌握学习新冠肺炎的最新知识及防控指南 |
1.2.3 加强对员工防控措施的培训 |
1.3 对门急诊患者的管理 |
1.4 对病房患者的管理 |
1.5 疫情防控期间严格执行巡查监督管理 |
2 诊疗层面 |
3 环境管控层面 |
3.1 门急诊及缓冲区、隔离病房的物理环境管控 |
3.1.1 物体表面的消毒 |
3.1.2 地面和墙壁的消毒 |
3.1.3 空气消毒 |
3.1.4 可重复使用器械的消毒 |
3.1.5 患者衣服的处理 |
3.1.6 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的处理 |
3.1.7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分区域处理 |
3.2 医患关系的管理 |
(6)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学科发展概况 |
2.1 总体发展情况 |
2.2 学科发展影响 |
2.3 重点学科建设 |
2.4 学科人才建设 |
3 学科学术传承 |
(7)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目的 |
1.1.3 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效率系统研究 |
1.2.2 单一效率研究 |
1.2.3 现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图 |
2 综合效率理论构建的基础:概念、内涵与基本问题 |
2.1 基本界定:概念、内涵、系统 |
2.1.1 对“综合效率”概念的界定 |
2.1.2 “综合效率”概念内涵辨析 |
2.1.3 对“综合效率系统”的界定 |
2.2 逻辑基础:系统组织结构 |
2.2.1 综合效率系统的宏观构成关系 |
2.2.2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的结构层级 |
2.3 需求基础:主要现状问题 |
2.3.1 实践问题归纳 |
2.3.2 理论研究梳理 |
2.3.3 现状问题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综合效率理论模型的确立:系统框架与定量规则 |
3.1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作用要素 |
3.1.1 第一层级:综合效率 |
3.1.2 第二层级:效率单元 |
3.1.3 第三层级:基础性能 |
3.1.4 第四层级:建筑属性 |
3.2 综合效率系统外部影响因素 |
3.2.1 服务规模——总床位数 |
3.2.2 活动类型——空间类型 |
3.2.3 活动流程——流线类型 |
3.2.4 使用年限 |
3.2.5 其它外部支持 |
3.3 综合效率系统作用的基本类型 |
3.3.1 系统内部作用 |
3.3.2 系统外部作用 |
3.4 综合效率系统定量的基本规则 |
3.4.1 系统要素的“取值规则” |
3.4.2 系统作用的“作用规则” |
3.5 本章小结 |
4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作规则:系统作用与定量模型 |
4.1 定量模型的构成方式 |
4.2 子系统微观作用与定量模型 |
4.2.1 三级子系统-面积配置类(4个) |
4.2.2 三级子系统-使用效用类(6个) |
4.2.3 三级子系统-资源负荷类(2个) |
4.2.4 二级与一级子系统(4个) |
4.3 取值处理与参数析出 |
4.3.1 各指标的最终取值 |
4.3.2 模型中的参数析出 |
4.4 本章小结 |
5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行参数:取值方法与参考结果 |
5.1 综合效率系统参数类型及其取值途径 |
5.1.1 参数类型 |
5.1.2 取值途径 |
5.2 客观建设使用特征类参数 |
5.2.1 交通性能特征(5组) |
5.2.2 抗扰性能特征(2组) |
5.2.3 资源负荷及其它特征(3组) |
5.3 主观使用感受需求类参数 |
5.3.1 不利影响(干扰)程度类(2组) |
5.3.2 相对重要性程度类(4组) |
5.4 一般性能水平(参照取值) |
5.4.1 面积配置类(4组) |
5.4.2 使用效用类(10组) |
5.4.3 资源负荷类(2组) |
5.5 本章小结 |
6 综合效率理论的实践应用:设计优化方法与案例 |
6.1 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 |
6.1.1 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
6.1.2 优化措施的反馈原理 |
6.2 优化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1 总平面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2 建筑单体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3 平面及细节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4 “对象-措施”集汇总 |
6.3 实际案例的优化应用 |
6.3.1 案例基本情况 |
6.3.2 测算初始综合效率 |
6.3.3 选择优化对象及措施 |
6.3.4 优化调整结果及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实地调研概况 |
附录 B 调研统计过程 |
附录 C 部分定量关系的推导过程 |
附录 D 部分中间过程取值的估算速查表 |
附录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以耳鼻咽喉科为例的医患关系病结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因 |
1.1 医患双方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认知不足和错位 |
1.1.1 患者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认知: |
1.1.2 医生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认知: |
1.2 耳鼻咽喉科诊疗过程的特殊性 |
1.3 医患双方心理错位分析 |
1.3.1 患者的自主选择权与参与度提高: |
1.3.2 医生情绪波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1.3.3 医患双方的信任危机: |
1.3.4医患双方信息获取不匹配: |
1.3.5 医患双方沟通不到位: |
1.4 不适应新医疗模式下的医患相处新模式 |
2 对策 |
2.1 医生调整心态, 正确扮演新医疗模式下的角色 |
2.2 整顿和合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平台 |
2.3 寻求第三方的介入协调 |
2.4 从中医传统诊疗方式的仪式感和亲密感中获得启示 |
2.5 正确的医患关系观念从医学生抓起 |
2.6 耳鼻咽喉科的蓬勃发展 |
(9)宁夏县级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疗服务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指标选择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员结构 |
2.2 设备配置 |
2.3 医疗技术开展情况 |
2.4 医疗服务供给情况 |
3 讨论 |
3.1 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学历结构偏低 |
3.2 设备配置低于国家标准, 数量严重不足 |
3.3 医疗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服务能力较弱 |
4 建议 |
4.1 制定发展规划, 创新发展方式 |
4.2 开发人力资源, 提升技术水平 |
4.3 借助信息平台, 共建学科联盟 |
(10)重视儿童耳鼻咽喉科疾病 促进儿童耳鼻咽喉科专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耳鼻咽喉科学一直是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建议使用“儿童耳鼻咽喉科学”这一术语 |
3“小儿绝对不是小大人”, 儿童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面临机遇 |
四、学科动态(耳鼻咽喉科)(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D]. 周宇翔.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PBL教学法在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冯帅,杜晶静,惠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5)
- [4]临床科研思维植入在耳鼻咽喉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 吴旋,陈垲钿,庄惠文,任红苗. 卫生职业教育, 2020(13)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小儿耳鼻咽喉科防控建议[J]. 宋惠芸,李达,杨娜娜,董金叶,刘玉欣. 精准医学杂志, 2020(02)
- [6]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J]. 黄亚博. 江苏中医药, 2020(01)
- [7]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D]. 张玛璐. 重庆大学, 2019(01)
- [8]以耳鼻咽喉科为例的医患关系病结思考[J]. 蔡玮,付文洋. 医学与哲学(B), 2018(09)
- [9]宁夏县级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疗服务能力分析[J]. 杨亚琼,韩德民,王东博. 中国医院管理, 2018(03)
- [10]重视儿童耳鼻咽喉科疾病 促进儿童耳鼻咽喉科专业发展[J]. 倪鑫,葛文彤.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