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质量与公斤和公斤的创新

浅见质量与公斤和公斤的创新

一、刍议质量和kg及千克的革新(论文文献综述)

吴亚平[1](2021)在《专利视角下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区间的贸易往来趋于频繁,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纷纷将物流外包,这就使得物流业蒸蒸日上。我国物流业在发展中也没有落下前进的脚步,尤其是十九大以来,智慧物流、区块链等平台经济方兴未艾,很大程度上推动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变革,这就促使物流企业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改革。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成本高、能耗大、污染多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导致我国物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效率低下,发展绿色物流不失为一个再合理不过的选择。绿色物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因此,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转型成为重中之重。发展绿色物流必然要进行技术创新,改进物流各个环节设备及工具,申请物流相关专利,进而提升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的作业效率。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领域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存在专利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有必要对物流专利申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升我国物流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研究专利视角下技术创新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水平的影响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搜集总结相关学者文献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1)使用Moran’I指数测量技术创新和绿色物流的全局自相关性;(2)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量绿色物流绩效;(3)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的空间关系,并对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系数均为正,且均在0.05水平上显着,说明本地的技术创新会影响到本地的绿色物流水平。同时,本地的技术创新还会影响到地理邻近地区的绿色物流水平且本地的技术创新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物流水平影响系数为正,存在显着正相关,说明本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绿色物流则提高0.106个单位。

任晓林[2](2021)在《猪液态饲喂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保育猪和育肥猪为试验对象,采用饲料的液态饲喂技术,通过对饲料进行液态化处理,对试验猪只进行一定时间的饲喂试验,在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经济效益及免疫指标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为液态饲喂方式的推广提供参考。(1)通过选取48头健康的保育仔猪,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进行52天液态和粉料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仔猪采食液态饲料后,平均采食量提高了5.9%,日增重提高了10.9%-15.4%,在生长速度方面得到显着的提高。从经济效益方面比较,试验组的只均增重提高了2.25-3.15kg;料肉比下降了0.07-0.13;试验组每千克增重成本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0.4-0.75元/kg(4.37%-8.08%)。结果表明,仔猪采食液态饲料能够显着的提高增重速度,降低料肉比,提高猪场的养殖效益。(2)选取健康的育肥猪68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7头,进行50天液态和粉料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平均采食量略有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相差不大。试验组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得以显着提高,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4%-11.8%,有效降低了料肉比。从经济效益方面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期间的猪均增重提高了2.5-5.4kg(5.4%-11.7%);料肉比下降了0.16-0.32;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每千克增重成本下降了0.46-0.93元/kg(4.8%-9.7%)。结果表明,饲喂液态饲料的育肥猪能够显着提高增重速度,降低料肉比,提高猪场的养殖效益。(3)液态饲喂与工业副产品DDS的结合试验。取健康的育肥猪72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8头,进行20天添加DDS的液态饲喂和常规的液态饲喂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生长性能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料肉比方面差异不明显,但试验组并未出现伤亡、腹泻想象。从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40%的DDS是可行的,且不影响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饲料的适口性;从经济效益方面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头均日成本和每公斤增重成本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每头猪的日均饲养成本下降1.41元,每公斤的增重成本下降了1.5元。结果表明在育肥阶段加入工业副产品DDS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刘孟玥[3](2021)在《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量迅速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56.5%。作为经济支柱型产业,钢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106万吨、172万吨、281万吨,分别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10%和20%。钢铁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电力工业,成为工业部门中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源。烧结工序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烟气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成分复杂,是烟气治理的难点和重点。2019年4月,中国出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政策,规定烧结机机头烟气排放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为10、35、50mg/m3。自此,我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正式拉开序幕,这不仅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主要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在大气污染物治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通过环境效益佳、经济成本低、技术性能好的污染物处理技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成为钢铁行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烧结烟气超低排放处理技术作为研究对象(S1技术:臭氧氧化工艺+半干法脱硫工艺+半干法脱硝工艺+袋式除尘工艺;S2技术:湿法脱硫工艺+湿式静电除尘工艺+SCR脱硝工艺+冷凝消白;S3技术:半干法脱硫工艺+袋式除尘工艺+SCR脱硝工艺),构建了一种生命周期多目标决策模型,对三种工艺在环境影响、经济成本、技术性能三个维度进行集成评价研究。环境维度选取ReCiPe2008模型中的18种中间点环境影响类型作为量化指标;经济维度以投资改造成本和运行操作成本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技术维度选取技术成熟度、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废弃物综合利用潜力、系统运维难度作为量化指标。本文以生产1吨烧结矿为功能单位、选择“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对三种技术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根据标准化结果,每功能单位下S1、S2和S3技术分别产生了 0.1822、0.1298和0.1170的总环境影响。运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对三种技术的经济成本进行评估,每功能单位下S1、S2和S3技术的总成本分别为11.622元、10.353元和10.435元。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结合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TFAHP)评估了三种工艺技术性能。S1、S2和S3技术的最优解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5710、0.4219和0.4248。运用TOPSIS法对三种工艺在环境、经济、技术维度的表现进行了集成评价。当决策者无决策偏好,赋予三项指标相同的权重时,三种技术的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4142、0.5572及0.5822。因此,S3技术是最佳选择,其次是S2技术,最后是S1技术。当环境、经济、技术三项指标的权重发生变化时,S3技术依然是最优方案的首选,在所有的权重组合中,S3技术成为最优方案的概率占48%。在对三种技术分别进行环境经济影响关键流程和关键因素识别、敏感性分析后,明确了每种技术的优化顺序和优化方案。一是优化我国电力结构。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结构将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巨大革命,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也从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二是针对其他关键因素的优化,包括使用催化剂以减少对臭氧的需求量、在亚硫酸钠吸收剂中加入抗氧化抑制剂、提高钙基吸收剂对NOx的吸收效率、在半干法脱硫过程中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等。三是在技术层面,提出利用钢铁生产过程烧结余热、余气或余压等进行发电,采用高能效设备并改善设备运行以降低电力消费影响的优化措施。本研究对整个钢铁行业未来超低排放技术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可为政府将来超低排放改造的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陶源[4](2021)在《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文中提出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在促进农作物产量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长期过量且低效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空气质量酸化等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质量衰退问题十分普遍,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阻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适当减少化肥等物质要素的投入势在必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和经营决策的实施者,其生产行为对面源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机理是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素分解、随机前沿、结构方程、双变量Probit、二元Logit、二阶段IV Probit、内生转换和博弈等模型,在分析化肥施用现状及减量潜力的基础上,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并阐明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90-2018年间,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在2016年首次出现减少的态势,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时间特征来看,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变化趋势与施用总量类同;从空间分布来看,整体上我国化肥施用强度相对较大,基本处于中度化肥施用水平之上。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着,主要表现为华南、黄淮海地区和个别省份(江苏省、陕西省)存在更大的施用强度;从不同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来看,除大豆外,其他农作物都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同时,依据我国12种农作物平均施用强度的中位数468.93千克/公顷界定高耗肥农作物和低耗肥农作物。此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发现,种植结构偏向水果、蔬菜和化肥利用效率低共同促进了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因此,减施化肥的重点应该放在水果和蔬菜等农作物上。进一步研究苹果等高耗肥农作物的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化肥减量潜力对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可知,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为0.8645,但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仅为0.3873。这意味着在保持产量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还能够节约61.27%左右的化肥施用量。换言之,当前苹果生产中超过一半的化肥投入是无效率的,减少化肥的投入量并不会对苹果产量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不同主产省间差异显着,但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苹果生产化肥最优施用量为21.35千克/亩,过量施用程度为63.16%,远高于粮食作物,存在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不论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还是化肥过量施用程度方面,都表明苹果生产中存在远高于粮食作物的化肥减量潜力,在农作物种植中需要着重加强对其化肥施用管理。因此,苹果生产的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逻辑遵循“认知—意愿—行为”的基本路径,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直接影响其采纳意愿,行为态度对采纳意愿的影响较大,路径系数为0.394;主观规范对采纳意愿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47;知觉行为控制不仅对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还直接作用于农户的采纳行为,对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和0.119,并且对采纳行为的标准化总效应,大于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效应之和。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而言,农户的采纳意愿在其认知与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是促进农户采纳行为顺利实现的关键点。此外,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仅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影响较小,并且未能达到预期的显着性水平。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11.79%-20.98%,提高农产品收入8.15%-9.07%,并且不同规模农户的水肥一体机技术节肥增收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规模户而言,其化肥减量作用强度明显高于小规模农户。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纳只对规模户的农产品增收有明显作用。实际调研中,47.83%的农户施用有机肥具有替代化肥的作用,但在52.17%农户的施肥行为中,出现了施用有机肥后仍不减施化肥的现象,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常规关系发生“悖离”。从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影响中可以看出,风险感知对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信任对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社会信任在农户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负向影响。此外,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在不同农户群组中的作用差异较大。相较于种植规模,风险感知在家庭总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农户间作用差异更为显着。其中低收入与低学历农户的有机肥替代行为更容易受到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对高收入、大规模和高学历的农户而言,制度信任不仅能够降低风险感知程度而且有利于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发生。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与化肥施用量和农产品收入相关。总体来看,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基本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施用有机肥替代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7.91%-10.55%,但仅提高农产品收入2.11%-2.27%,从中可看出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效应优于提高农产品收入的效应,对农户收益的改善幅度并不大。农户减施化肥行动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农户和政府,通过对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主要说明政府应该根据农户合理需求给予补偿,降低农户减施化肥的额外成本,从而提高在政府主导下农户积极主动减施化肥的有效性。在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中,为避免逆向选择行为发生,政府应该按照不同的农户类型设计不同的补偿标准。对于低效率农户而言,政府提供的补偿标准应该小于农户的边际努力产值,以此降低高效率农户效仿低效率农户的概率;对于高效率农户而言,政府设计的补偿标准应满足向农户支付一定的超额补偿来促使农户付出较高的努力程度。这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双方能够实现的最优结果,能够保障政府在节约监督成本的同时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为避免道德风险行为发生,补偿标准的设计应使农户在不努力时获得负效用,且当农户从不努力向努力转变时能够获得正的效用增加值,从而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最优努力水平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政府和农户形成双赢的局面。依据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和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从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政策建议来看,应当构建水肥一体化技术社会化服务机制;规范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控制;创建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土地规模条件;合理有效运用“助推”机制。从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实施降低风险感知程度的多元化推进机制;营造有利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认同机制;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有效供给;实施满足异质性农户需求的差异化激励政策;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从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构建利益诉求响应补偿表达机制;设立多渠道的化肥减量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构建异质性动态补偿标准。

吴欣玥[5](2021)在《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长期以来依靠加大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提高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北京市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政策提供依据,推动北京农业绿色发展,进而引领其他大都市地区农业健康发展。本文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研究北京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首先,从农业生产空间优化、水土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人居环境改善等角度分析北京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其次,从时序和区域角度,对考虑环境因素和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进行深入剖析。再次,结合Moran’s I指数验证的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影响北京农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市农业绿色发展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依然存在要素投入有待优化、废弃物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北京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增速有所下降,增长速率从中心城区向远郊区逐渐下降,增长主要驱动力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幅。在得出北京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相关性结论后,发现财政支农水平、机械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生产率具有直接影响,产业结构、机械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外部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具有间接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绿色增产增效;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支持远郊区农业绿色发展;完善农业创新推广体系,加强区域技术交流合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农业绿色生产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建议,以期推动北京市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刘朋召[6](2021)在《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水氮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渭北旱塬冬小麦田土壤养分相对贫瘠,小麦生长季降雨稀缺且年际差异悬殊,导致土壤供氮能力与小麦生长需求难以同步,土壤水氮供给失调是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因此,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降雨条件下氮肥效应与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及籽粒品质之间的关系,对指导渭北旱地冬小麦因雨合理施氮具有重要意义。于2017—2020年连续3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田间定位施氮试验,以晋麦47和长6359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包括0、60、120、180、240 kg·hm-2(分别以N0、N60、N120、N180、N240表示),研究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田水分利用、生长和生理、干物质(氮素)累积及转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期降雨量与播前底墒呈线性相关,每增加1 mm夏闲期降雨,播前底墒增加0.9 mm。在丰水年和平水年休闲期降雨充足,前季小麦增加施氮对下季小麦播前底墒无显着影响;在欠水年休闲期降雨较少,上茬小麦每提高100 kg N·hm-2,会造成下季小麦底墒降低15.4 mm。丰水年较欠水年和平水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5.7%和26.5%。与N0处理相比,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分别提高耗水量4.6—14.6%、6.0—8.6%、2.2—9.5%,分别增加水分利用效率20.7—39.8%、4.7—33.3%、13.1—35.4%。(2)冬小麦全生育时期生长及生理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品种间变化一致。降雨年型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指标影响显着,整体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不同降雨年型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总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LWUE均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丰水年,各施氮处理间以N240处理表现最佳,欠水年以N120处理表现最佳,平水年以N180和N240处理表现最佳,且二者间无显着差异。(3)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品种间变化相近。转运量为733—1488 kg·hm-2,转运率为9.5—20.1%,贡献率介于21.2—34.6%之间。花前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对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与干物质变化趋势一致。花前氮素转运量介于40.5—73.1 kg·hm-2,转运率为43.3—57.1%,贡献率介于53.1—67.7%之间。不同年份间氮肥利用特征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与N0处理相比,氮农学效率(NAE)、氮肥回收利用率(NRE)和氮偏生产力(NPFP)随施氮水平提高而降低,而氮素利用效率(NUt E)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NRG)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丰水年较欠水年和平水年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2.3%和39.1%,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94.4%和31.6%,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8.3%和5.2%。与N0处理相比,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分别增产7.1—28.1%、1.5—34.1%、8.5—28.9%,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13.7—42.4%、12.1—55.8%、26.0—54.2%,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6—10.4%、10.1—17.7%、8.5—15.6%。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提高净产值和产投比分别为1.5—3.9倍和10.1—31.2%。同等肥力条件下,晋麦47的净产值比长6359增加1073元·hm-2,产投比增加15.1%。不同降雨年型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容重、沉降值等品质参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其中丰水年和平水年各施氮处理间以N180处理表现最佳,欠水年以N120处理表现最佳。(5)本研究建立渭北旱地3种不同降雨年型下旱地冬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a:Nc=3.90DM-0.459;b:Nc=3.06DM-0.282;c:Nc=3.58DM-0.484),模型参数间表现为参数a:丰水型>平水型>欠水型,参数b:丰水型=平水型>欠水型。3种降雨年型下N0和N60处理的NNI值均小于1,表明植株存在氮素亏缺,N240处理NNI值均明显大于1,表现为氮素盈余,存在氮素奢侈吸收现象。不同生育期NNI值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与NAE、NRE和NPFP呈显着负相关。故NNI可进一步解释旱地冬小麦在不同降雨年型关键生育阶段的氮素盈亏状况。基于以上研究综合评价,旱地冬小麦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的最佳施氮方案分别为180—200、110—120和160—170 kg·hm-2,采取“播前底墒确定基施氮肥量+播种至拔节期降雨确定追施氮肥量”的“因雨施氮”生产模式,既能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也可保证水分高效利用。

付桢[7](2021)在《基于S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更是如此。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2015年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2017年农业部发出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马铃薯既可作为蔬菜,也可作为粮食,不仅营养丰富,还富有加工价值,马铃薯易于种植,也有一定可挖掘的产业价值,同时能调整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我国作为世界马铃薯第一大生产国,马铃薯的生产有助于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推动深化我国粮食供给侧改革,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展马铃薯产业,研究马铃薯产业生产逻辑,把握马铃薯生产整体状况,对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描述统计分析我国马铃薯生产贸易现状,分析1995年以来我国马铃薯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成本及成本构成,进出口量与进出口金额等各项数据,了解到我国马铃薯单产与产量呈整体上升趋势,收获面积增长有限且近年有下降趋势,且存在马铃薯生产成本不断升高,收益波动巨大,进口优势增强,进出口量远小于生产量等现实情况;再依托比较优势理论,计算2000年以来我国马铃薯主要生产省份与地区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数据,分析其变化逻辑,为我国马铃薯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最后界定马铃薯生产系统边界,构建马铃薯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使模型检验通过,以确立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逻辑。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地区中:西北,东北地区有明显效率比较优势,华北,华中与南方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西北,西南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华北,东北,南方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西北具有较高综合比较优势,马铃薯单产有更多增长空间,收获面积影响种植意愿等结论。依据以上结论,提出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地区省份马铃薯生产发展,政府应引导马铃薯种植,促进马铃薯新消费观念形成,以科技为动力,产研结合推广新品种,降成本稳收益,推动产品深加工,提高马铃薯附加值等政策建议。

贺桢妮[8](2020)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源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同时影响了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引发了许多讨论。农兽药残留不仅威胁人类健康,残留在自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会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入侵。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成为最重要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之一,要求本国生产企业与进口国强制达成,因此也被视为国际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NTM)。各国/地区标准严格度的差异性既会阻碍市场准入,也可能通过释放质量安全信号提振消费需求,判断MRLs标准严格度的差异究竟是成为贸易的阻力还是催化剂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出口国,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在科学性与适用性方面仍不够完善。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与不同进口国家/地区间MRLs标准严格程度的差异对茶叶出口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从生产者与消费者角度进行了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其次通过整理各国/地区茶叶MRLs标准面板数据,基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采用混合OLS、双固定效应和PPML实证估计策略验证理论假设;最后综合全文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结果表明,随着中国与进口国茶叶MRLs标准严格度逐渐趋同,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出口价格提升,出口总值变化不明显,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符合理论预期的假设,驳斥了标准趋同会增加贸易流量的观点。但是鉴于各国面临的政策环境和消费者安全需求不一致,影响结果也会存在差异,一味武断地鼓励政策制定者去迎合进口国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如何发挥茶叶大国的影响力,降低标准差异带来的额外成本、促进茶产业优化升级、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使产品出口更具国际竞争优势,是未来应关注的重点。

杨滨键[9](2020)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我国种植业生产面临着生产资料高投入、产量与效益偏低、资源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是我国的种植业大省,种植业经济发展良好,外向度较高,据山东省海关统计,自2001年起山东省对外农产品进出口额连续18年位居我国第一,其稳定发展,一方面,对我国种植业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几乎是第二名美国碳排放量的两倍,但是需要肯定的是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全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种植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对土壤与水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更加大了种植业碳源的排放量。鉴于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与国内种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种植业低碳的研究是顺应时代潮流所需的必然前进方向。种植业低碳绩效能够很好的衡量与评价种植业低碳的发展程度,但如何去测度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影响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因素是什么?制定减排政策如何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减排政策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显而易见的是,只有以上问题得到解答,才能促进种植业的低碳发展。所以本文将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为其走低碳发展之路构建减排政策体系,这将对种植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低碳农业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理论进行了总结与界定,以确保研究理论根基扎实;第二,对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的现状、生产投入现状以及农业低碳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与碳汇量进行了科学的测算,并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其发展趋势、结构、密度以及强度的变化与地区差异。接着在种植业碳排放与碳汇测度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了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同时,进行了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由此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山东省碳排放、碳汇的时间与空间发展规律以及区域差异,一方面,为减排政策体系构建指出了任务细分方向,完善了政策体系构建的成本模块,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进行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DEA-Malmquist模型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进行了测度,接着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开展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种植业低碳绩效与种植业传统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为后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四,为了研究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在时空存在差异的原因,本部分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空间效应研究,首先运用了全域自相关性检验和局域自相关性检验,对山东省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局域空间自相关性的时空跃迁路径进行刻画和分析。接着运用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杜宾模型(SEM)估计,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规模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出发分析了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通过本部分研究,系统的掌握了各因素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影响效应,使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第五,本部分运用了 PVAR模型研究了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动态影响效应。首先通过GMM参数估计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作用,接着运用脉冲函数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的发展趋势变化,并且通过方差分解测算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贡献度。该部分的研究为减排政策体系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第六,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现有情景仿真分析,接着设定了低碳政策情景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对低碳政策开展了决策评价分析。最后,综合了前文研究结论,系统的构建了山东省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张晨[10](2020)在《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围绕农业及粮食问题而开展的农业政策制定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府行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逐步向全球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方向发展,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活跃度逐步升高,相关领域内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因此,为维护其自身利益,作为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日本开始稳步推进农业政策的转向工作。战后的日本农业政策在《农业基本法》的指导下,共经历了60年代的“基本法农政”,70年代的“综合农政”以及之后的“地域农政”共三个主要阶段。进入到本世纪之后,日本的农业政策自小泉纯一郎内阁时期的“攻势型农政”,历经积极推进FTA/EPA谈判的民主党时期的农业政策,直至安倍晋三的“攻势型农林水产业”政策为止,以实现对既有的农业生产结构革新为目的,通过推动本国农产品出口,发展形成了极具“外向型”特征的“攻势型农业”。“攻势型农业”得以成型的重要基础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食粮法》与《食料·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出台为标志,构建出的战后日本第二个农业政策制定框架。其与旧《农业基本法》的农业政策制定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以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转向为切入点,通过“国际粮食体制”理论所构建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跳出传统分析日本农业问题只限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束缚,实践性地打通农业政策分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阻隔,探讨农业领域内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是如何影响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制定,分析并总结战后日本农业政策制定的特点。战后日本农业政策能够发生转向的前提实际上是基于日本政府不断地对早已不适应国际农业政治经济局势的既有农业政策进行的修正。因此,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于日本农业政策的制定,已发展到起决定作用的程度。日本农业政策转向的经验在于其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积极快速感知,而其教训也在于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消极迟滞应对。换句话讲,政府行为取向的形成就在于其自身与外界进行何种的互动之上。

二、刍议质量和kg及千克的革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质量和kg及千克的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1)专利视角下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技术创新理论
        2.1.1 技术创新概念
        2.1.2 技术创新评价
    2.2 绿色物流理论
        2.2.1 绿色物流内涵
        2.2.2 绿色物流评价
    2.3 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的影响机制
        2.3.1 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的行业影响
        2.3.2 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的空间影响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与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3.1.1 物流专利申请量总体分析
        3.1.2 物流专利申请量区域分析
    3.2 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3.2.1 绿色物流经济发展现状
        3.2.2 绿色物流能源发展现状
        3.2.3 绿色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3.3 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影响现状分析
        3.3.1 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宏观影响
        3.3.2 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微观影响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技术创新水平评价
    4.2 绿色物流绩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构建
        4.2.2 绿色物流绩效评价
    4.3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4.3.1 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构建
        4.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3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4.3.4 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猪液态饲喂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饲料的起源、演变与发展概况
    2 中国饲料产业的发展概述
        2.1 中国饲料产业的发展历程
        2.2 饲料行业存在的问题
    3 不同饲料形态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3.1 制粒对饲料的影响
        3.2 饲料形态的新类型——液态饲料
        3.3 液态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优势
引言
第二章 猪场液态饲喂系统的设计
    1 液态饲喂系统的现状
    2 液态饲喂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饲喂流程
    3 液态饲喂系统的设计
        3.1 料塔的设计
        3.2 液态料搅拌罐的设计
        3.3 液态料输出系统的设计
        3.4 料槽的设计
    4 液态饲喂系统的优势
    5 使用液态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液态饲喂对保育猪的饲喂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试剂盒
        1.5 试验溶液及制备方法
        1.6 试验日粮
        1.7 试验日粮主要营养指标的测定
        1.8 保育猪的抗体检测
        1.9 饲喂方法
        1.10 饲养管理
        1.1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主要营养指标的测定
        2.2 两种不同饲喂方式对猪只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经济效益分析
        2.4 保育猪的抗体检测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液态饲喂对育肥猪的饲喂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试剂盒
        1.5 试验溶液及制备方法
        1.6 试验日粮
        1.7 试验日粮主要营养指标的测定
        1.8 育肥猪的抗体检测
        1.9 饲喂方法
        1.10 饲养管理
        1.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主要营养指标的测定
        2.2 两种不同饲喂方式对猪只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经济效益分析
        2.4 育肥猪的抗体检测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液态饲料中加入玉米酒精糟可溶物(DDS)在育肥猪饲喂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试剂盒
        1.5 试验溶液及制备方法
        1.6 试验日粮
        1.7 试验日粮主要营养指标的测定
        1.8 试验猪的抗体检测
        1.9 饲喂方法
        1.10 饲养管理
        1.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及DDS主要营养指标的结果
        2.2 两种饲料配方对猪只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经济效益分析
        2.4 试验猪的抗体检测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1.2.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
        1.2.3 多准则决策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命周期环境-经济-技术集成评价方法学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
    2.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2.3.1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2.3.2 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2.4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
    2.5 TOPSIS+TFAHP决策模型
        2.5.1 TOPSIS模型
        2.5.2 TFAHP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烟气超低排放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及评价结果
    3.1 生命周期评价建模及评价结果
        3.1.1 功能单位与系统边界
        3.1.2 数据来源
        3.1.3 清单构建
        3.1.4 评价结果
        3.1.4.1 环境影响特征化
        3.1.4.2 环境影响标准化
    3.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建模及评价结果
        3.2.1 成本分析建模
        3.2.2 评价结果
    3.3 技术维度建模及评价结果
        3.3.1 技术维度建模
        3.3.2 评价结果
    3.4 多目标决策建模及评价结果
        3.4.1 多目标决策建模
        3.4.2 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解释及技术优化建议
    4.1 环境影响结果解释
        4.1.1 关键流程识别
        4.1.2 关键因素识别
    4.2 经济成本结果解释
        4.2.1 关键流程识别
        4.2.2 关键因素识别
    4.3 敏感性分析
        4.3.1 环境经济影响敏感性分析
        4.3.1.1 关键流程敏感性分析
        4.3.1.2 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
        4.3.2 多目标权重因子敏感性分析
    4.4 优化建议
        4.4.1 环境经济影响优化建议
        4.4.1.1 电力结构优化
        4.4.1.2 其他因素优化
        4.4.2 技术工艺优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研究
        1.2.2 关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及最优施用量的研究
        1.2.3 关于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4 关于农户技术采纳效应研究
        1.2.5 关于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政策研究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肥施用强度
        2.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
        2.1.3 水肥一体化技术
        2.1.4 有机肥替代化肥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
        3.1.1 化肥施用总量变化分析
        3.1.2 化肥施用强度变化分析
    3.2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区域特征
    3.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农作物结构特征
        3.3.1 不同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差异分析
        3.3.2 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区域化肥施用强度差异的耦合关系
        3.3.3 种植结构对化肥施用强度的驱动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减量潜力分析
    4.1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分析
        4.1.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测算
    4.2 农户化肥减量潜力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2.2 化肥减量潜力测算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5.1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决策机理分析
        5.1.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属性分析
        5.1.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路径分析
        5.1.3 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需求分析
        5.1.4 农户响应水肥一体化技术行动分析
    5.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与行为分析
        5.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5.2.2 数据来源、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5.3.1 理论分析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6.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6.1.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动机
        6.1.2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特征
        6.1.3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模式
        6.1.4 农户特征与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
    6.2 风险感知、社会信任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悖离分析
        6.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6.2.2 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6.3.1 理论分析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分析
    7.1 农户减施化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1.1 农户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7.1.2 政府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7.2 农户与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7.2.1 博弈模型构建
        7.2.2 博弈均衡分析
    7.3 信息不对称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7.3.2 逆向选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7.3.3 道德风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
        8.2.2 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
        8.2.3 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化肥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北京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
    3.2 水土资源保护
    3.3 农业投入品减量
    3.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3.5 农村人居环境
    3.6 本章小结
4 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
    4.1 模型选择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测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3 农业绿色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
    5.4 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水氮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氮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2 氮肥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1.3.3 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1.3.4 氮肥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3.5 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建立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水分测定及计算方法
        2.5.2 冬小麦生理指标和植株养分测定及指标计算方法
        2.5.3 冬小麦产量及品质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田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
    3.2 冬小麦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水分剖面分布
    3.3 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比
    3.4 冬小麦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5 冬小麦籽粒产量与休闲期降雨、播前底墒及生育期降雨的关系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
    4.2 冬小麦叶片叶绿素总量
    4.3 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
        4.3.1 叶片净光合速率
        4.3.2 叶片蒸腾速率
        4.3.3 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5.1 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累积
    5.2 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转运
    5.3 冬小麦氮肥利用率
    5.4 相关性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品质的影响
    6.1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6.2 冬小麦经济效益
    6.3 冬小麦籽粒品质
        6.3.1 籽粒一次加工品质
        6.3.2 籽粒二次加工品质
    6.4 旱地麦田“因雨施氮”生产模式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旱地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构建
    7.1 材料与方法
    7.2 模型建立方法
        7.2.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构建
        7.2.2 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检验
        7.2.3 氮素营养指数(NNI)模型构建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旱地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建立
    7.4 旱地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验证
    7.5 旱地冬小麦氮营养指数动态变化
    7.6 不同生育时期氮营养指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之间的相关性
    7.7 讨论
    7.8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田水分利用的影响
        8.1.2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8.1.3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氮素)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8.1.4 施氮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品质的影响
        8.1.5 建立和验证渭北旱地冬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S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马铃薯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文献综述
        1.3.2 比较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1.3.3 系统动力学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介绍
    2.1 产业发展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 粮食安全理论
3 中国马铃薯生产贸易现状
    3.1 马铃薯生产概况
        3.1.1 产量与收获面积
        3.1.2 种植区域分布
    3.2 马铃薯成本收益概况
        3.2.1 马铃薯成本收益变动
        3.2.2 马铃薯成本构成
    3.3 马铃薯进出口变化分析
        3.3.1 我国是马铃薯净出口国,近年马铃薯进口势头迅猛
        3.3.2 马铃薯进出口金额与价格
4 马铃薯比较优势分析
    4.1 比较优势方法及样本选择
        4.1.1 比较优势方法
        4.1.2 样本选择
    4.2 不同省份及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4.2.1 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4.2.2 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4.2.3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5 马铃薯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5.1 构建马铃薯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目的
    5.2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5.2.1 马铃薯生产子系统分析
        5.2.2 马铃薯成本收益子系统分析
        5.2.3 人口子系统分析
        5.2.4 马铃薯产业系统结构图与函数关系设定
    5.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一致性检验
        5.3.2 历史性检验及解释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1.1 马铃薯单产先平稳后高增长,收获面积增长有限,产量呈现增长趋势
        6.1.2 马铃薯生产成本增长快,收益波动大,现金收益增长缓慢
        6.1.3 我国是马铃薯净出口国,出口潜力大
        6.1.4 西北,东北具有明显效率比较优势,华北,华中与南方不具有
        6.1.5 西北,西南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华北,东北,南方不具有
        6.1.6 西北具有强综合比较优势
        6.1.7 马铃薯单产仍具有增长潜力
        6.1.8 马铃薯收获面积影响种薯意愿
    6.2 建议
        6.2.1 因地制宜,推动不同省份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
        6.2.2 政府引导马铃薯种植,促进马铃薯新消费观念形成
        6.2.3 以科技为动力,产研结合推广新品种,降成本,稳收益
        6.2.4 推动产品深加工,提高马铃薯附加值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可能的创新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新贸易保护理论
        2.1.2 新新贸易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4 政府规制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2.2.2 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差异成因
        2.2.3 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差异影响
    2.3 文献评述
3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3.1 生产、消费与出口概况
        3.1.1 茶叶生产与消费
        3.1.2 茶叶出口简析
    3.2 出口市场
        3.2.1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概况
        3.2.2 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简析
        3.2.3 主要市场茶叶出口品种
4 国内外茶叶农残最大限量标准及其差异成因
    4.1 农药与农残定义
    4.2 国际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介绍
        4.2.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
        4.2.2 欧盟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4.2.3 美国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4.2.4 日本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4.2.5 摩洛哥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4.3 中国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发展
    4.4 中外茶叶MRLs标准差异表现
        4.4.1 农药规定数量与种类
        4.4.2 农残标准制定风险原则
        4.4.3 评述
    4.5 MRLs标准与中国茶叶出口
        4.5.1 标准引发茶叶出口质量安全通报
        4.5.2 成本上升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抑制
5 MRLs标准严格度差异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5.1 影响机制与模型设定
        5.1.1 影响机制推导
        5.1.2 模型基础与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界定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5.2.2 MRLs异质性指标计算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基准回归
        5.3.3 异质性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讨论对茶叶出口的长期影响效应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附录

(9)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业碳排放
        2.1.2 种植业碳汇
        2.1.3 低碳种植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低碳经济理论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2.2.3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现状
        3.1.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实践
        3.1.2 制约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难题
    3.2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时空特征分析
        3.2.1 种植业发展时序特征分析
        3.2.2 种植业发展空间特征分析
    3.3 山东省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的分析
        3.3.1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时序特征分析
        3.3.2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空间特征分析
    3.4 山东省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
        3.4.1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时序特征分析
        3.4.2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空间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碳汇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种植业碳排放测算
        4.1.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4.1.2 种植业碳排放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4.1.3 种植业碳排放区域比较分析
    4.2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测度
        4.2.1 理论方法
        4.2.2 模型构建
        4.2.3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结果分析
    4.3 种植业碳汇的测算
        4.3.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4.3.2 种植业碳汇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4.3.3 种植业碳汇区域比较分析
    4.4 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4.4.1 研究方法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评价
    5.1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研究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2.1 种植业投入变量
        5.2.2 种植业产出变量
        5.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5.3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时空比较分析
        5.3.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时序特征分析
        5.3.2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差异分析
        5.3.3 种植业低碳绩效与传统绩效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6.1 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检验
        6.1.1 空间效应理论
        6.1.2 空间自相关检验理论
    6.2 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效应检验
        6.2.1 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2 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6.3.1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介绍
        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4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6.4.2 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6.4.3 实证结论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低碳驱动与约束动态影响效应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7.1.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7.1.2 变量选取
    7.2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检验
        7.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7.2.2 滞后阶数确定
        7.2.3 GMM参数估计及稳定性检验
    7.3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7.3.1 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
        7.3.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7.3.3 方差分解分析
        7.3.4 实证结论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政策情景仿真分析
    8.1 山东省种植业现有情景仿真分析
        8.1.1 系统动力学介绍与分析
        8.1.2 系统的边界和变量
        8.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8.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8.1.5 现有情景仿真模拟分析结果
    8.2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与仿真分析
        8.2.1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
        8.2.2 不同政策情景下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仿真结果分析
    8.3 政策可行评估分析
        8.3.1 内联指数决策法介绍
        8.3.2 数据预处理
        8.3.3 IDMI值计算及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构建
    9.1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框架构建
        9.1.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9.1.2 减排政策工具
        9.1.3 减排体系构建思路
    9.2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制度构建
        9.2.1 区域减排任务细分制度构建
        9.2.2 政策落实监督制度构建
    9.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减排政策
        9.3.1 制定种植业低碳法律法规
        9.3.2 聚力提升种植业经济发展水平
        9.3.3 财政支农助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9.3.4 确立科研核心战略地位
        9.3.5 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环境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以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及文献的回顾及综述
    第二节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农业发展—“国际粮食体制”理论
    第一节 第一粮食体制
        (一)“第一粮食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第一粮食体制”的终结与之后的调整
    第二节 第二粮食体制
        (一)“第二粮食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第二粮食体制”的终结及遗产
    第二节 对于“第三粮食体制”的展望
        (一)哈里特?弗里德曼的积极乐观论调
        (二)菲利普·麦克迈克尔的消极悲观论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粮食体制”中的日本农业政策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下的“农地改革”和“粮食援助”
    第二节 国际市场冲击下的“基本法农政”
    第三节 “第二粮食体制”末期的“综合农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三粮食体制”特征背景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
    第一节 美日贸易摩擦升级下的农产品市场深度开放与“地域农政”
    第二节 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农业政策调整
    第三节 GATT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与日本农业政策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向后的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WTO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与小泉纯一郎的“攻势型农政”
    第二节 FTA/EPA谈判的推动和民主党的农业政策
    第三节 美日、欧日FTA/EPA谈判与安倍晋三的“攻势型农林水产业”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刍议质量和kg及千克的革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专利视角下技术创新对绿色物流影响研究[D]. 吴亚平. 山西大学, 2021(12)
  • [2]猪液态饲喂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 任晓林.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3]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D]. 刘孟玥. 山东大学, 2021(09)
  • [4]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D]. 陶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5]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 吴欣玥.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6]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水氮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刘朋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S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付桢.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8]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D]. 贺桢妮. 浙江大学, 2020(04)
  • [9]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D]. 杨滨键.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10]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D]. 张晨. 外交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