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摘除后间歇微脉冲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白内障摘除后间歇微脉冲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一、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范巍[1](2020)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旨在对比飞秒激光与传统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法对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中央角膜厚度(CCT)变化情况,评估此类患者在不同白内障手术方案下的角膜内皮功能;并探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技术的最佳手术适应症,以期重新定义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本研究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旋转稳定性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必要性,并探究术后Toric IOL轴位旋转的最佳评估方法。方法:1、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轻度或中度(Kramcher法分级2至4期)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18例(31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飞秒激光组10例(15眼)与传统超乳组8例(16眼),对比两组术中累计超声乳化能量(CDE)及术前、术后3天、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等指标;2、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乳手术,按照Krachmer法裂隙灯分级将FECD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6例(10眼);中度组:11例(14眼);重度组:6例(6眼),测量术前CCT、ECD、周边3mm角膜厚度(PCT3mm)、PCT4mm与FECD分组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后3天、1月、3月、6月CCT及并发症情况;3、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植入组20例(40眼),B2组:传统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对比三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目标残留散光及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裸眼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Toric IOL轴位旋转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结果:1、飞秒激光组通过预劈核模式,术中CDE(4.50±2.43)较传统超乳组(7.17±2.80)显着减少(P<0.05),术后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P<0.05);术后1月、3月、6月CCT飞秒激光组亦显着低于传统超声乳化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期内EC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尽管两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逐渐降低,但术后所有随访期内两组CCT均大于术前(P<0.05)。随访12月内,两组均未出现大疱性角膜病变或其他术中并发症。2、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在FECD的轻度组与中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于中度组与重度组的FECD患者,术前ECD、PCT3mm、PCT4mm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前CCT对于FECD轻、中、重度组患者,两两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术前CCT与FECD分期线性相关性最强(r=0.882,P<0.05);而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与FECD分期相关性较弱(r分别为-0.503,0.682,0.577,P<0.05),且PCT受年龄因素影响明显,越靠周边角膜与年龄相关趋势越大。3、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通过飞秒激光技术,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CDE(5.43±2.52)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7.64±3.07),EPT(32.22s±9.36s)亦较传统超乳组(41.77s±9.03s)显着减少,减少了高度近视眼术中眼部损伤。5、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不矫正散光组,显着改善了术后7天、1月、3月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而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角膜球差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各随访期等效球镜、残留散光、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术后3月Toric IOL旋转度为(4.08°±2.25°),显着低于传统术中手工标记及术后裂隙灯光带轴向定位法(5.95°±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月,囊膜标记法轴位旋转度30眼(75%)<5°,未出现轴位旋转超过10°患者,裂隙灯光带法20眼(50%)<5°,39眼(97.5%)<10°,1例轴位旋转为12°。结论: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较传统超乳相比,通过预劈核模式,降低了术中CDE,减少了FECD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降低了角膜内皮丢失率,是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有效手术方法;2、在白内障合并FECD患者中,尽管白内障术后CCT逐渐降低,但术后12月随访期中CCT均大于术前水平,预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较高;3、对于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FECD患者,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重新定义了FECD患者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术前CCT与裂隙灯主观法评价FECD分期相关性最强,是一个预测FECD预后及手术适应症的可重复性客观指标;5、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了撕囊口直径,与传统手术相比,降低了术中CDE、EPT,减轻了对眼部组织的损伤;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了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了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7、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与传统术中标记、术后裂隙灯光带法轴向定位相比,显着提高了术后Toric IOL轴向定位的精准度,可作为Toric IOL术前标记、术后轴位旋转度观察的新方法。

孙丽丽,季拓,齐丽丽,赵佳钰,魏达亨,吴佳妮,彭荟竹[2](2019)在《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46例(178眼)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2组,微脉冲模式组(A组,88眼)、脉冲模式组(B组,90眼)。再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将2组患者各分为1(Ⅱ级核,59眼)、2(Ⅲ级核,86眼)、3(Ⅳ级核,33眼)小组。记录术前视力、白内障核硬度分级;比较2组术中所用的实际超声能量(actual power,AP)、有效超声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术后1 d和7 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 d、7 d和30 d的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ECD)、六角形细胞比率和术后30 d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结果 A组和B组的AP、EPT比较:各组间比较AP均减少、EPT均缩短。A1、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组及A3、B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PHC比较:术后1 d、7 d、30 d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A1组与B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7 d A3组与B3组PH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0 d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术后30 d 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CVA:术后1 d、7 d 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0 d 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可使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超声时间缩短、超声能量降低,可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其安全性、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黄丙瑶[3](2017)在《两种超声乳化手术模式在白内障不同硬度核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Balanced平衡能量系统的超声乳化手术与扭动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应用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两者对白内障不同硬度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2眼(120例)核硬度在Ⅲ~Ⅳ级(EMERY分级)的老年性白内障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Balanced平衡能量系统)和对照组(扭动超声系统),试验组59眼(58例),Ⅲ级核31眼(31例),Ⅳ级核组28眼(27例);对照组63眼(62例),Ⅲ级核33眼(32例),Ⅳ级核30眼(30例)。术前常规眼部检查,行生物测量,利用IOL Master或A超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后,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1d、1wk、1m、.3m 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术前和术后3m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前ECD-术后3mECD)/术前ECD×100%;记录术中累计消耗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手术时间(Case time,CT)、灌注抽吸时间(Aspiration time,AST)及灌注液用量(Estimated fluid used,EFU);记录术后1d裂隙灯观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 1d 的 BCVA(0.08±0.11)好于对照组(0.1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核比较中,试验组术后1d的UCVA、BCVA(0.15±0.10、0.09±0.14)均好于对照组(0.19±0.11、0.2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Ⅲ级核亚组术后1d的UCVA、BCVA(0.19±0.11、0.08±0.04)均好于Ⅳ级核亚组(0.23土0.12、0.14土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m的ECD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前、术后3mm的ECD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核比较中,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试验组(4.63±4.10)小于对照组(6.63±4.49),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Ⅲ级核亚组术前、术后3m的ECD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Ⅳ级核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CDE、AST 及 EFU 的比较,试验组(12.04±6.36、144.51±38.71、36.84±8.44)均低于对照组(16.22±11.80、147.40±54.48、43.58土 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核比较中,试验组CDE(7.61 ±2.20)低于对照组(8.28±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核比较中,试验组CDE、AST及EFU(17.33±5.81、168.56±37.22、41.31 ±7.87)均低于对照组(25.32±11.69、188.06±54.17、53.56±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组中,Ⅳ级核亚组CDE、AST高于Ⅲ级核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Ⅳ级核亚组CDE、AST及EFU均明显高于Ⅲ级核亚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裂隙灯观察情况:试验组所有患者角膜透明,房水清亮,IOL居中。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角膜水肿,3例房水混浊,其余患者均角膜透明,房水清亮,IOL居中。结论Balanced平衡能量系统的超声乳化手术与扭动超声乳化手术在处理不同硬度核老年性白内障时,都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及高效性,而前者可使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的超声能量降低、灌注抽吸时间缩短及灌注液用量减少,在硬核的应用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范强[4](2016)在《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评价囊膜上超声乳化法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法两种不同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的差异性,选择较优手术方法。方法:采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硬核(ⅣⅤ级核)白内障患者297例(322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49例(162眼)及对照组148例(160眼),观察组给予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行t检验,术后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行卡方检验。结果:核硬度越高,超声乳化时间及平均超声能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视力均较术后1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接近,但囊膜上超声乳化具有更佳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宁[5](2016)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其形态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等变化的对比研究,分析两者对于角膜内皮细胞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14年4月开始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共200例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至少接受6周的随访。本研究中的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3例(53眼),女性47例(47眼),平均年龄66.7±5.6岁,所有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第二组100例,其中男性55例(55眼),女性45例(45眼),平均年龄68.1±4.7岁,这些患者将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经手术后术后1周及6周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及术后6周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两组间患者视力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前数据相比,超声乳化术组手法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组患者术后1周中央角膜厚度较术前增加。而在术后第6周,超声乳化组患者与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较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周两组间对比C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小切口组患者CCT变化较超声乳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乳化组患者术前内皮细胞密度2553.25±46.60个/mm2,术后1周2341.35±58.59个/mm2,术后6周2334.95±57.76个/mm2,术后1周、术后6周与术前对比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患者术前内皮细胞密度为2561.00±46.80个/mm2,术后1周2345.15±73.79个/mm2,术后6周为2339.25±51.56个/mm2,术后1周、术后6周与术前对比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6周ECD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期,两组患者间内皮细胞密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组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内皮细胞密度减少211.90±61.30个/mm2,术后6周较术前减少214.65±65.43个/mm2。小切口组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ECD减少215.85±77.76个/mm2,术后6周较术前减少221.05±85.74个/mm2。两组间术后1周、术后6周间细胞丢失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件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间对比,各时期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乳化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无显着差异。2,两种手术方式对CECs功能和形态学方面影响无显着差异。3,而术前详细的检查,术中精细、熟练的操作以及术后精心的观察治疗,是减少白内障患者CECs丢失的关键。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6](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

王虎[7](2011)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以及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白内障是全球首位的致盲性眼病,但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手术设备的完善使白内障手术更加的快捷、安全、舒适,大大的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高速振动的手柄,由振动产生的热量以及前房内高速运动的晶状体核块都对角膜、虹膜、晶状体后囊膜等眼内组织造成损伤。所以如何提高效率、降低能量消耗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传统的超声乳化模式,超声乳化针头以40-45KHz做纵向振动,高振动频率带来高热量,除了一部分被灌注液带走以外,其余均被眼内组织吸收,造成损伤。这些损伤包括了对眼内结构的损伤、生理功能的损伤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角膜水肿,雾状浑浊,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术后手术效果。Torsional (OZiL)模式是在2006年1月推出的,它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升级了Infiniti超声乳化仪。软件方面,它需要应用OZiL torsional技术,硬件方面,需要使用专用的torsional超声乳化手柄,使超声振动频率由40KHz降低到32KHz,同时乳化针头做左右的摆动。许多研究证实torsional模式比传统模式效率高、消耗能量低。理论上讲,针头左右摆动均会对晶状体核产生切削作用,而且不会产生传统纵向超声的排斥力,所以效率更高;摆动的针头减少了切口处的前后运动,从而减少了对角膜切口的热损伤。但是Torsional模式中,晶状体核经常不能被充分乳化,而越来越小的手术切口要求超声乳化针头直径变小,较大的核块就会堵塞针头,尤其在处理硬核时,这种情况更为常见。2009年在OZiL torsional的基础上,Alcon实验室推出了新的超声乳化模式—OziL IP,即智能超声乳化。超声乳化手术中,当负压达到设定最大负压时,一个5-20ms的纵向脉冲能量释放,如堵塞未解除,间隔l00ms该脉冲能量将重复出现,直至负压下降。本课题第一部分即对此三种超声乳化模式(Longitude模式、Torsional模式、OZiL IP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近视性屈光不正是临床上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其中黑种人患病率最低,白种人居中,黄种人最高。在美国,西欧,澳大利亚约有22%-25%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视,而在日本其发病率约在47.5%。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是近视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教育部和卫生部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视眼患者已超过了3亿,并在逐年增长中,这其中高度近视约占近视人群的27%-33%。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PIOL植入术因为它良好的可预测性、视觉质量、保留了调节能力、可逆性,逐渐成为高度近视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后房型PIOL较多引起晶状体皮质混浊和瞳孔相对性阻滞;房角固定型PIOL会对角膜内皮和房角结构造成进行性损害。虹膜固定型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国外研究已肯定其具有手术效果好、居中性好、术后视力好且稳定等优点。改良的凹凸型设计避免了与角膜和晶状体的接触,对角膜及晶状体的影响减小,并发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度近视患者不仅要求好的术后视力,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视觉质量。因此计算本手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对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视觉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课题第二部分即对此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传统模式、扭动模式(Torsional)及OZiL IP模式三种不同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以来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按照LOCSⅢ白内障分级标准分为4个区组,第一区组(2级核组):(NC1NO1-NC2.9NO2.9),第二区组(3级核组):(NC3.0NO3.0-NC3.9NO3.9),第三区组(4级核组):(NC4.0NO4.0-NC4.9NO4.9),第四区组(5级核组):(NC5.0NO5.0-NC6.9NO6.9),每个区组又分为三个乳化模式组,分别为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IP超声乳化模式组。患者入院后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可入选本项研究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LOCSⅢ分级后,纳入各个区组,根据入院时间编号,随机分入各乳化模式组。完善各项检查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记录术中所使用的乳化时间(Total Time, TT)、超声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总平均三档能量(Total Equivalent Power in Position 3, TEPP3),灌注液消耗,并比较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程度、切口处角膜厚度、角膜容积、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结果本研究共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193眼,其中男84眼,女109眼,年龄36-91岁,平均年龄70.43±9.10岁。2级核组50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13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20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17眼。3级核组62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20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23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19眼。4级核组52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14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17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21眼。5级核组29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9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8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12眼。178眼完成3个月复查。术中指标:1、超声乳化时间(UST):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UST分别为:37.16±18.84s、24.88±11.06s、27.53-15.78s,3级核组分别为:40.28±20.23s、29.81±10.66s、35.88±18.11s,4级核组分别为:48.22±12.81s、35.84±9.74s、38.41±7.24s,5级核组分别为:92.97±46.89s,57.88±16.03s、55.60±7.60s。UST在4、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级核组:P=0.001,0.006;5级核组:P=0.001,0.000)2、总平均3档能量(TEPP3):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TEPP3分别为:34.68±10.90%、34.86±12.37%、30.81±4.82%,3级核组分别为:43.62±5.48%、20.48±4.86%、30.14±4.89%,4级核组分别为:48.89±3.73%、33.21±2.91%、35.10±3.18%,5级核组分别为:42.31±7.71%,35.00±1.82%、37.21±27.17%。TEPP3在3级、4级、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核组:P=0.000,0.000;4级核组:P=0.000,0.000;5级核组:P=0.000,0.000);5级核组IP模式高于torsional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3、累计乳化能量消耗(CDE):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CDE分别为:13.78±8.34s、10.11±6.88s、9.51±4.63s,3级核组分别为:18.50±7.16s、9.08±3.07s、9.64±2.84s,4级核组分别为:28.41±4.01s、14.65±3.58s、16.32±3.17s,5级核组分别为:81.44±42.15s,57.38±15.42s、65.10±23.88s。CDE在3级、4级、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核组:P=0.000,0.000;4级核组:P=0.000,0.000:5级核组:P=0.009,0.000)4、灌注液的消耗: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灌注液消耗分别为:59.30±17.53ml、35.24±12.03ml、49.19±20.56ml,3级核组分别为:58.75±14.35ml、45.39±14.14ml、39.32±10.71ml,4级核组分别为:48.43±10.73ml、43.44±13.85ml、48.14±20.95ml,5级核组分别为:82.56±7.72ml, 56.12±8.77ml、57.92±12.12ml。灌注液消耗在2级核组,Torsional模式低于其他两个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3);3级核、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另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核组:P=0.002,0.000;5级核组:P=0.000,0.000);5、各组均未出现术中并发症。共出现针头堵塞情况9例:Longitude模式2例,Torsional模式7例,IP模式无。术后指标:1、角膜水肿:(1)应用Pentacam实测角膜各点厚度,计算术后切口处角膜厚度变化率ICTR=(术后切口处角膜厚度-术前切口处角膜厚度)/术前切口处角膜厚度×100%,角膜顶点厚度变化率CCTR=(术后角膜顶点处角膜厚度-术前角膜顶点处角膜厚度)/术前角膜顶点处角膜厚度×100%,角膜最薄点变化率TCTR=(术后角膜最薄点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角膜厚度×100%,角膜容积变化率COVR=(术后角膜容积-术前角膜容积)/术前角膜容积×100%,在各级核组,三种超声乳化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裂隙灯分级:术后第一天,Longitude模式角膜0级水肿13眼,1级水肿26眼,2级水肿14眼,3级水肿3眼;Torsional模式角膜0级水肿13眼,1级水肿41眼,2级水肿7眼,3级水肿1眼;IP模式角膜0级水肿14眼,1级水肿34眼,2级水肿17眼,3级水肿2眼。三组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程度无统计学差异。2、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ECDR=(术前角膜内皮数-术后角膜内皮数)/术前角膜内皮数×100%),计算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丢失率:3级核组,Longitude模式角膜内皮丢失率高于Torsional模式;4级核组,Longitude模式角膜内皮丢失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角膜内皮丢失率高于IP模式。结论1. 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乳化效率高,超声能量低,灌注液消耗少于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在NC3NO3级以上白内障更为明显。2.三种超声乳化模式术后角膜水肿程度无明显差别,充分反映了白内障手术已经由高负压高能量的动力型超声乳化过渡到高负压低能量的抽吸型超声乳化,超声能量已不是术后反应的决定性因素。3.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大,在NC3NO3级以上白内障更为明显。第二部分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研究目的评价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有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虹膜固定型IOL (PIO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患者111例202眼进行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随访期为12个月。观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等指标,按照术前患者散光轴向分为顺规组与逆规组。应用Holladay十步向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量。结果术后1年复诊,94.1%(190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高于0.5,85.1%(172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眼术后1、3、6、12个月的平均柱镜度数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P=0.00;t=-2.27,P=0.01;t=-2.04,P=0.04:t=-2.79,P=0.01).术后1、3、6、12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94 D.+2.26 D.+2.29 D.+2.25 D,轴向分别为171°、170°、181°、175°。顺规组术后各时间点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97±1.84)D.(+2.25±1.75)D. (+2.27±1.76)D.(+2.24±1.75)D;逆规组术后各时间点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75±1.88)D.(+2.35±1.74)D.(+2.38±1.76)D.(+2.34±1.74)D,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术源性散光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0.29、-0.27、-0.29,P=0.59、0.78、0.79、0.78)。结论Artisan IOL矫正高度近视是有效的,术中采用上方5.5 mm巩膜隧道切口时,术后1年可在眼球175°子午线方向产生+2.25 D的手术源性散光。

侯跃芳[8](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华宇,张斌,王萌,蔡素珍,牛萍[9](2009)在《微脉冲联合堵塞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联合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脉冲联合堵塞模式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78眼)白内障患者分为A组(n=40)和B组(n=38),分别采用连续微脉能量释放模式和微脉冲联合堵塞模式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比较2组术中所用的超声能量、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检查术后视力、角膜水肿程度。结果B组在晶状体核硬度Ⅲ级以上患者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实际超声能量均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程度轻(P<0.05)。结论微脉冲联合堵塞模式可使核硬度Ⅲ级以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总超声能量降低,从而减轻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龚蕤[10](2006)在《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 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过程中,超声乳化晶体核产生的热量及浪涌现象对角膜内皮细胞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严重者将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导致大泡性角膜病变,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是超声乳化最主要最普遍的并发症,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是21世纪初问世的新型超声乳化模式,目前国内外应用此技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探讨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对各种类型白内障病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情况,对于正确选择手术、判断预后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前瞻性研究采用相互对照方式,对不同硬度核病人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术后根据角膜内皮细胞检测结果判断内皮细胞损伤情况。 临床研究:选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80眼,按核硬度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小于等于Ⅱ级核60眼,B组Ⅲ级核60眼,C组大于等于Ⅳ级核60眼。A、B、C每组根据不同模式超声随机分为两组,即A1、A2,B1、B2,C1、C2组,其中A1、B1、C1为实验组行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A2、B2、C2为对照组行脉冲模式超声乳化,每组术前、术后即刻、6、24、48小时、1周、1个月、3个月检查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及前房反应情况,行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反射显微照相,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一、视力 术后24小时,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A1组29例(96.7%),A2组28例(93.3%),B1组29例(96.7%),B2组7例(2.33%),C1组20例

二、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临床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发病率及基本资料情况
        1.2.2 术后数据分析
        1.2.3 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对比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FECD患者手术适应症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基本资料
        2.2.2 相关性分析
        2.2.3 中央角膜厚度(CCT)与并发症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应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对象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对照
        3.2.2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2组(传统超乳联合Toric IOL)对照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飞秒激光与数字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分组方法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1.4.1 观察指标
        1.4.2 角膜内皮细胞定量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晶状体核硬度白内障患者AP和EPT比较
    2.2 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定量分析结果
        2.2.1 中央区CECD
        2.2.2 术前及术后PHC
        2.2.3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
    2.3 术后BCVA
3 讨论

(3)两种超声乳化手术模式在白内障不同硬度核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与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一般资料
    2.3 术前检查
        2.3.1 全身检查
        2.3.2 眼部检查
        2.3.3 晶状体核硬度的观察
    2.4 手术方法
        2.4.1 囊膜上超声乳化
        2.4.2 囊袋内超声乳化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
    3.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3.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研究新进展
    1 手术时机
    2 术前检查及风险评估
    3 手术方法及技巧
        3.1 切口
        3.2 乳化技术
        3.3 晶状体核超声乳化技术
        3.4 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
    4 手术相关并发症
        4.1 术后屈光偏差
        4.2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4.3 后发性白内障
        4.4 视网膜脱离
        4.5 眼压升高
        4.6 后囊膜破裂
        4.7 囊袋阻滞综合征
        4.8 其他
    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以及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白内障超声乳化的历史 2
    白内障超声乳化能量释放模式与输出模式 第一部分
    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表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9)微脉冲联合堵塞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联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项目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术后视力恢复及角膜水肿情况
    2.2 术中超声能量使用情况
3 讨论

(10)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1. 中文论着摘要
    2.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 讨论
    5. 结论
    6.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7. 参考文献
四、附录
    1. 综述
    2. 致谢
    3. 个人简介

四、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D]. 范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效果[J]. 孙丽丽,季拓,齐丽丽,赵佳钰,魏达亨,吴佳妮,彭荟竹. 眼科新进展, 2019(12)
  • [3]两种超声乳化手术模式在白内障不同硬度核中的临床应用[D]. 黄丙瑶. 山东大学, 2017(01)
  • [4]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D]. 范强. 兰州大学, 2016(06)
  • [5]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对比研究[D]. 李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6]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7]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以及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D]. 王虎.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8]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9]微脉冲联合堵塞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联合应用[J]. 张华宇,张斌,王萌,蔡素珍,牛萍. 河北医药, 2009(16)
  • [10]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研究[D]. 龚蕤. 中国医科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