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在晋城矿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1](2022)在《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沿空留巷巷内基本支护、巷内加强支护、巷旁支护形式及支护性能;爆破与水力压裂围岩卸压机理及技术;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原则及沿空留巷安全技术。在沿空掘巷方面,论述沿空掘巷的类型及小煤柱尺寸设计方法,分析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特征、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介绍跨巷无煤柱开采的类型,分析巷道与采煤工作面底板的垂直距离、工作面边界至巷道的水平距离等参数对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论述在采空区布置巷道的方式:在采空区形成巷道和掘进巷道,分析采空区巷道的应力环境及施工存在的难点。介绍陕西何家塔煤矿支卸组合泵充混凝土支柱沿空留巷、山西野川煤矿泵充钢筋混凝土墙与水平长钻孔水力压裂卸压沿空留巷围岩控制2个应用实例,分析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后,提出无煤柱开采方法及围岩控制技术的改进意见与发展方向。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2](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魏建,马涛[3](2021)在《2北206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控制大兴矿业2北206运输巷留窄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变形,通过对巷道不同区段围岩结构和变形特征的分析,针对性提出在正常区段采用"锚网带"支护方案,在过采空区段采用"锚网索带+槽钢梁+缩小锚杆间排距"加强支护方案。现场实测结果表明:2北206运输巷两帮和顶底板最大移近量分别为121.08 mm和44.83 mm,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李金伟[4](2020)在《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自本世纪初开始,煤炭的消费和生产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随着我国多年以来对浅部的煤炭资源进行持续开采,我国浅部的煤矿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为了提高资源采出率提出沿空掘巷这一成巷方式,但沿空掘巷的支护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本文以许疃煤矿3239风巷的地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工程背景,针对巷道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处理,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深部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变化规律,揭示锚索注支护的工作机理,并设计深部沿空巷道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最后辅助以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加以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沿空掘进巷道煤柱的变形破坏机理,改进巷道围岩原有支护手段。经过对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沿空掘进巷道围岩的力学模型,研究釆空区边缘向深部煤体的应力场分区特征,阐述小煤柱的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推导出围岩变形和破碎区宽度的计算公式。此外,还对沿空回采巷道矿压的演变规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准确分析采场沿空巷道矿压演变规律,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有力保障。最后通过分析锚索注控制机理,结合巷道的高应力、围岩破碎和大变形等维护特点,确定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实现巷道支护设计优化。(2)剖析了锚索注支护加固的作用机理,决定采用滞后注浆加固等联合支护手段来进一步优化支护方案。注浆可以有效的改善岩土性能,但是得把握注浆时机和选择合理注浆参数。在巷道掘进影响前期应以“护”、“让”为主,即不用强力的支护手段,在围岩充分变形后,巷道周围岩层的节理和裂隙充分发育,此时进行锚索注支护,达到较好的注浆效果,且锚索会与围岩共同形成承载结构,并且对内部围岩形成较大的支护阻力。(3)研究倾斜煤层的沿空掘进巷道在掘进扰动期、掘进影响稳定期和回采影响稳定期的围岩应力和位移变形情况。掘进迎头前方5 m受到掘进扰动影响强烈,前方15 m是仍受到掘进扰动影响,但影响趋缓,前方25 m以外是掘进扰动稳定区域,基本不受采动影响;迎头后方5 m、15 m、25 m、35 m的垂直应力分布规律与之类似,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于巷道左右两帮,但巷道右帮的小煤柱因为临近采空区,应力集中的范围和峰值远远高于巷道左帮。(4)确定合适间排距的联合支护方案,并发现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在塑性区、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和巷道变形等方面远远优于原支护方案。在塑性区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可以显着改善围岩的塑性区分布;在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后,巷道围岩应力集中范围和峰值显着下降;在巷道变形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下顶板比原支护下变形减少了56.7%,底板变形减少了25%,两帮变形减少了45%。(5)结合许疃煤矿的地质条件,把优化后的联合支护方案应用于工程实践。在该支护方案下设计煤巷控制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并对3239风巷变形进行监测,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少量变形后仍满足通风行人要求,实现矿方预期目标,进一步验证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43幅,表8个,参考文献60篇。
刘晨光[5](2020)在《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和支护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合理的煤柱宽度能够维护沿空巷道稳定性,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留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在缓倾斜煤层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受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破坏及应力分布复杂性的影响,该技术在大倾角煤层应用较少。因此,研究大倾角条件下,煤柱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窄煤柱上覆岩层破断规律、窄煤柱合理宽度及沿空巷道支护方法等问题,对实现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新疆焦煤集团2130煤矿25222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背景,运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大倾角工作面沿空巷道围岩破坏规律和应力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在上区段工作面采动影响下,采空区边缘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峰值逐渐向煤体深部转移,并在煤体内部形成一定范围的塑性区。沿空巷道上覆岩层基本顶断裂位置距上区段采空侧煤壁距离为2.47m。在不同巷道断面和掘进层位条件下,沿顶煤弧形断面掘进时垂直应力集中系数相对较低,顶板下沉量为279.25mm,比沿顶煤矩形断面掘巷时减少96.27%,巷道右上角主要破坏方式为剪切破坏。当煤柱宽度为6m时,煤柱内出现一定范围的稳定承载区,巷道围岩的位移量和塑性区范围较小,稳定性提高,有利于锚杆的锚固。对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异形巷道进行支护时,采用锚杆材质HRB335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长度为2.2m,直径为20mm,预紧力为60kN,间排距为600mm×600mm;锚索长度为7m,排距为1200mm×1200mm可以有效控制巷道的围岩变形,支护效果较好。
尹杰[6](2020)在《许疃煤矿沿空掘巷合理煤柱宽度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控制是沿空掘巷技术的关键,论文以许疃煤矿3238工作面沿空掘巷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分析、现场调研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沿空掘巷留合理宽度煤柱以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了解了沿空掘巷留窄煤柱国内外研究现状,制定了论文研究方向及研究目的与任务。接着通过现场调研对许疃煤矿3238工作面地质条件有了一定了解,从理论角度出发建立沿空掘巷覆岩垮落运动模型,分析覆岩垮落结构运动规律,对煤柱合理宽度进行理论计算;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3238工作面掘巷及回采两个阶段模拟了不同宽度煤柱条件下,沿空巷道围岩塑性区、应力场、位移场分布特征;接着对小煤柱注浆加固机理与注浆材料选择,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验结合确定了适合的注浆时机与注浆材料:最后给出了适合改工作面地质条件围岩控制对策,通过现场工程实验验证了注浆加固支护对策的合理性。本文主要针对许疃煤矿3238沿空掘巷煤柱宽度合理留设问题及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运用岩石力学及矿山压力学知识,搭建了沿空巷道结构模型,分析了基本顶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发生“O-X”型破断;由老顶垮落形成的大结构与巷道围岩形成的小结构互相做用决定了沿空掘巷稳定性。(2)通过数分析拟手段研究了 3238工作面受多次采动影响下煤柱破坏情况、巷道应力分布规律、围岩位移变化特征,为3238沿空巷道位置及煤柱宽度的确定提供依据,结合现场实矿与数值模拟结果确定了 3238沿空掘巷留5m窄煤柱最合适。(3)对煤岩体注浆加固机理做了理论研究,并通过型煤配比实验,对现有注浆材料与矿用煤柱注浆专用水泥的加固效果进行对比试验,最终确定了适合用于3238风巷逐渐加固的材料。(4)通过理论分析与钻孔窥视结果,研究了注浆加固机理与合理时机,并利用型煤胚布实验从单轴抗压和凝固时间两个角度对比了现有的数种注浆材料的注浆效果,最终确定了合适的注浆材料和浆液使用配比。(5)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实验调研结果提出一套针对3238工作面沿空掘巷留窄煤柱注浆加固方案,并应用于现场工业实验中。现场监测验证了注浆加固支护方案的合理性,煤柱与巷道围岩变形均在可控范围内。图57 表11 参80
姚文浩[7](2020)在《石拉乌素矿深部大断面沿空掘巷底鼓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石拉乌素矿221上01工作面轨道顺槽为研究载体,结合现场调研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室试验得出深部大断面沿空掘巷巷道底鼓机理;结合窄煤柱合理宽度的设计原则和理论计算,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合理宽度;基于高强预应力锚杆索支护原理和钻孔卸压原理,提出了深部大断面沿空掘巷底鼓支护卸压动态控制技术,并通过工业性试验进行了验证。(1)石拉乌素矿221上01工作面沿空掘巷,巷道埋深大、断面大,面临地应力大,应力条件复杂等情况,底板岩石内黏土矿物含量多,底板遇水易膨胀。沿空掘巷巷道受多次采动以及煤体水浸弱化等多重复杂条件影响,巷道生产条件为复杂的多灾耦合生产条件,该生产条件下巷道围岩控制难度大,极易产生底鼓。(2)基于深部大断面留窄煤柱的沿空掘巷巷道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分析,得出巷道围岩应力应变变化规律;根据底板岩层的应力应变分布,建立了底板力学模型;分析得出巷道底鼓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复杂的围岩应力场、底板围岩的性质、水理作用以及支护方案等;确定巷道应为挠曲褶皱型、挤压流动型和遇水膨胀型多种类型复合的底鼓。(3)基于221上01工作面轨道顺槽地质条件,构建FLAC3D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掘进期间不同窄煤柱宽度以及不同支护参数对底鼓的控制效果以及实体煤帮部钻孔卸压对底鼓的控制分析。确定合理窄煤柱宽度为5m,确定锚杆(索)材质、直径、间排距以及预紧力等参数,卸压孔深度为20m,卸压孔间距为1m。(4)提出了“高强锚杆索+钢带+金属网+喷浆+卸压孔”支护卸压动态控制技术。通过巷道表面位移监测、锚杆支护阻力监测、围岩裂隙发育监测以及煤体内应力分布监测等手段对巷道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该试验巷段维护状态较为完整。验证了该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巷道底鼓。该论文有图70幅,表9个,参考文献83篇
谷长宛[8](2020)在《沿空掘巷窄煤柱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胀锁式对穿锚索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技术是一种针对沿空掘巷留设煤柱支护的新型技术。本文以济宁三号煤矿123下04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设煤柱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胀锁式对穿锚索沿空掘巷煤柱双向加固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如下:1.为研究对穿锚索支护机理及优化支护方案,以济宁三号煤矿123下04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设煤柱为工程背景,进行对穿锚索不同加固方式下窄煤柱承压性能相似模拟试验,分析了对穿锚索不同加固方式对煤柱破坏方式、承载力和变形量变化规律以及对对穿锚索应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最大承载力随着对穿锚索数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大可提高96.05%;对穿锚索可有效控制试件的变形量,其中垂向变形量最多可减少46.21%,水平变形量最多可减少46.23%。2.为进一步研究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机理及优化支护方案,以济宁三号煤矿123下04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设煤柱为工程背景,结合室内实验和现场工业试验的相关结论,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对锚固单元中煤体内部破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胀锁式对穿锚索荷载特征、不同加固方式下窄煤柱变形量变化规律及应力分布变化规律和胀锁式对穿锚索受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胀锁式对穿锚索可以有效控制窄煤柱变形;由锚索预应力产生的压应力区呈对称分布;锚固体内部产生了共轭剪切破坏带,且共轭剪切带与水平面夹角约为45°;锚索轴向荷载具有显着阶段特征;峰前阶段,锚索轴力基本稳定;峰后阶段,锚索轴力显着增大,且杆体中部载荷大于两端;锚索采用间排距介于0.8×1.0m1.5×1.0m之间的双排布置方式较为合理。3.针对济宁三号煤矿沿空掘巷巷道变形严重的问题,运用胀锁式对穿锚索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技术,在济宁三号煤矿123下04工作面胶带运输巷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胀锁式对穿锚索可降低巷道变形量70%以上;加固过程中胀锁式对穿锚索受力均衡,均未达到破断力。研究成果可为完善胀锁式对穿锚索沿空掘巷煤柱双向加固理论和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有力支撑。该论文有图38幅,表11个,参考文献80篇。
高林[9](2020)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文中指出作为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南方唯一煤炭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誉,但煤层开采条件复杂。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围岩结构的非对称性、非均质性及两帮煤岩分界面的影响,导致巷道服务期间呈现出明显非对称大变形特征,锚网索、U型钢等传统支护方案难以适应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严重阻碍了当前贵州煤炭工业智能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进程。本论文以贵州某矿1511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工业试验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围绕该类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基于现场调研和力学测试,分析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及支护体失效的力学特征,得出:持续底臌、煤岩分界面滑移错动、两帮变形位置差异是该类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的主要特征;巷道围岩最大单轴抗压强度为24.95MPa,黏土矿物含量最高达57%,耐崩解性指数低至8.70%,力学强度整体较低,属于典型的软弱围岩;围岩松软破碎可锚性差,卡缆无限位结构设计、支架与围岩接触关系差及非均布载荷作用下导致的非对称破坏分别是锚网索、U型钢支护失效的主要诱因。(2)针对常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台在巷道矿压模型试验中存在的弊端,改进设计了可根据模型试验需求调节试验台尺寸及加载位置的竖向与侧向传力装置;为解决倾斜煤岩层模型精准铺设及半煤岩巷道精准开挖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以“标签定位画线、预置巷道模型”为主的试验方法。(3)基于改进后的试验台及试验方法,开展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掘进及回采过程中非对称变形破坏试验,获得了掘采扰动影响下巷道围岩的裂隙和应力分布特征,揭示了非对称变形破坏形成的裂隙发育及应力驱动机制:掘进扰动阶段,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煤柱侧,巷道围岩裂隙以两帮弧形三角煤及煤柱顶板区域发育为主,在空间位置上呈现明显非对称分布特征,随着开采扰动强度不断增加,煤柱逐渐屈服失稳,围岩应力集中区域由初始煤柱侧区域逐渐转向下帮实体煤侧,巷道围岩新发育裂隙由初始以顶板及窄煤柱区域为主开始转向下帮实体煤侧,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进一步凸显。(4)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巷帮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结合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掘采扰动非对称变形破坏试验将基本顶断裂位置类型划分为煤柱上方靠采空侧和煤柱上方靠巷道侧两种,并指出:两帮以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变形为主,其为应力及变形能释放的主要通道;掘进期间,围岩应力集中主要位于上帮煤柱侧,加上煤柱自重应力沿煤岩分界面的下分量作用,上帮剪切滑移错动变形量大于下帮,非对称变形逐渐显现;回采期间,随开采扰动强度和上帮煤体滑移错动变形量增大,窄煤柱逐渐屈服失稳,应力集中向下帮实体煤侧转移,造成下帮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变形加剧,且两帮煤体变形位置的空间差异性使得巷道非对称变形破坏进一步显现;基本顶断裂位置与煤层厚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煤层倾角呈负相关,基本顶断裂位置位于煤柱上方时煤岩分界面剪切滑移错动变形最剧烈。(5)基于巷道两侧变形量的相对差异程度定义了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率”,定量表征了其非对称变形特征,非对称变形率越大,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特征越明显,并与巷道两侧变形空间位置差异性相关;基于三维数值分析,获得了不同开采条件下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演化规律:随着掘进扰动煤柱宽度、开采扰动强度、煤层倾角、煤岩比例及采深的增加,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率依次呈现斜“S”型、波动下降型、“V”型、单峰型、平稳型变化;煤柱宽度为3~5m、煤层倾角为10°时,非对称变形率相对较小,而开采扰动强度、煤岩比例及采深越大,上下帮弧形三角煤区域的围岩变形量越大,非对称变形特征越明显,且围岩塑性区主要在巷道顶板及煤柱侧区域扩展。(6)为实现U型棚的高阻让压支护,改进了U型棚的卡缆限位结构并设计了其夹板防滑防崩断安全卡缆套装;基于现场煤岩分界面位置变化,研发了以提升棚索协同控制效应为主导的一种锚索锁棚结构;引入了一种基于“十”字型搅拌装置的软弱围岩锚索锚固增效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锚固增效验证试验;并以此提出了以煤柱合理宽度确定为主控手段,以“非对称预应力穿层锁棚锚索”为核心的“棚—索”协同锚护控制技术体系。(7)提出并建立了以矿用激光巷道断面检测仪和矿用锚索无损检测仪为主要检测手段的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快速无损支护质量检测及评价体系,并进行了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掘采期间,巷道断面最大收缩率约为23%,最大非对称变形率为5.2%,锚索承载可靠,作用及时,巷道整体均匀协调变形,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李文彪[10](2019)在《黑龙煤业2102工作面沿空掘巷技术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蒲县黑龙煤业有限公司在2102工作面试验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护巷煤柱宽度下回风巷应力演化及围岩变形特征,评估了2102工作面回风巷采用窄煤柱沿空掘巷的可行性,并合理确定了试验巷道护巷煤柱尺寸及支护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实际应用表明,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围岩控制效果良好,相比于宽煤柱护巷,新技术应用后工作面可多回收煤炭资源6万t,采出率提高8%,经济效益较显着。
二、留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在晋城矿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留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在晋城矿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沿空留巷 |
1.1 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 |
1.2 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 |
1.3 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 |
1.4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
1.4.1 巷内基本支护 |
1.4.2 巷内加强支护 |
1.4.3 巷旁支护 |
1.4.4 围岩卸压 |
1.4.5 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 |
1.4.6 二次沿空留巷 |
1.4.7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原则 |
1.5 沿空留巷安全技术 |
2 沿空掘巷 |
2.1 沿空掘巷类型 |
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
2.2.1 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及变形特征 |
2.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
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
3 其他无煤柱开采方法 |
3.1 跨巷无煤柱开采 |
3.2 采空区形成和掘进巷道 |
4 无煤柱开采实例分析 |
4.1 陕西何家塔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
4.1.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
4.1.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
4.1.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
4.2 山西晋城野川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
4.2.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
4.2.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
4.2.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
5 结语与展望 |
(2)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
3 结论 |
(3)2北206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巷道围岩结构及变形特征分析 |
3 巷道支护设计 |
3.1 正常段支护方案 |
3.2 过采空区段支护方案 |
4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及分析 |
5 结语 |
(4)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小煤柱注浆加固机理及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许疃煤矿3_239 风巷地质概况及模拟研究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2 许疃3_239 风巷巷道变形特征与原因分析 |
2.3 沿空掘进巷道支护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分布与锚注联合控制机理 |
3.1 沿空掘进巷道围岩应力分析及变形破坏机理 |
3.2 锚索注联合控制机理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锚索注方案模拟分析与工业性试验 |
4.1 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方案模拟分析 |
4.2 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后期的改进思路 |
4.3 现场工程应用 |
4.4 许疃3_239 风巷锚索注加固段组织管理制度 |
4.5 许疃3_239 风巷矿压监测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和支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倾角煤层围岩结构及活动规律研究现状 |
1.2.2 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
1.2.3 大倾角巷道支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工程地质概况和煤岩力学参数确定 |
2.1 矿井地质概况 |
2.1.1 工作面概况 |
2.1.2 水文地质和瓦斯条件 |
2.2 巷道布置情况 |
2.3 煤岩力学参数确定 |
2.3.1 测试内容及仪器设备 |
2.3.2 测试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倾角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分析 |
3.1 大倾角煤层覆岩空间结构特征 |
3.1.1 大倾角工作面上覆岩层沿走向的破坏特征 |
3.1.2 大倾角工作面上覆岩层沿倾向的破坏特征 |
3.2 大倾角煤层覆岩破断特征分析 |
3.2.1 直接顶破断运移规律 |
3.2.2 基本顶破坏的时序性和不均衡性 |
3.2.3 沿空掘巷上覆岩层破断结构分析 |
3.2.4 关键块体B参数研究 |
3.3 窄煤柱边缘煤体的应力分布特征 |
3.3.1 边缘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分布 |
3.3.2 边缘煤体塑性区宽度计算 |
3.4 回采期间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3.4.1 回采期间沿倾向围岩应力分布 |
3.4.2 回采期间沿走向围岩应力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4 巷道断面形状和合理煤柱宽度留设 |
4.1 沿空掘巷合理断面及掘巷层位确定 |
4.1.1 数值计算模型 |
4.1.2 不同断面形状和掘进层位垂直应力分析 |
4.1.3 不同断面形状和掘进层位位移场分析 |
4.1.4 不同断面形状和掘进层位围岩破坏特征分析 |
4.2 窄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 |
4.2.1 煤柱留设的研究方法 |
4.2.2 影响留设煤柱宽度主要因素 |
4.2.3 窄煤柱留设宽度的理论计算 |
4.3 掘进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巷道围岩分析 |
4.3.1 数值模拟方案及步骤 |
4.3.2 掘进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垂直应力分布特征 |
4.3.3 掘进期间不同宽度煤柱位移分布特征 |
4.3.4 掘进期间不同煤柱宽度对巷道变形的影响 |
4.4 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巷道支护参数确定 |
5.1 支护参数优化正交试验 |
5.1.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
5.1.2 正交试验设计 |
5.1.3 正交实验结果 |
5.2 最优支护方案确定 |
5.2.1 支护方案对比 |
5.2.2 锚索支护参数 |
5.2.3 锚杆其他支护参数 |
5.2.4 支护材料消耗 |
5.2.5 支护形式与参数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巷道围岩稳定性验证 |
6.1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6.1.1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垂直应力分布特征 |
6.1.2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水平应力分布特征 |
6.2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塑性区分布特征 |
6.3 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情况分析 |
6.4 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变形情况分析 |
6.4.1 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垂直应力分布 |
6.4.2 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塑性区分布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许疃煤矿沿空掘巷合理煤柱宽度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沿空掘巷研究现状 |
1.2.1 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
1.2.2 煤柱合理宽度留设研究现状 |
1.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及矿山压力显现特征研究 |
2.1 地质条件 |
2.2 采场覆岩垮落结构运动规律 |
2.2.1 沿空掘巷上覆岩层运动特征 |
2.2.2 弧形三角块稳定性分析 |
2.2.3 沿空掘巷大小结构稳定分析 |
2.3 留煤柱沿空掘巷应力分布规律 |
2.3.1 煤柱应力分布特征 |
2.3.2 煤体的弹塑性变形区及应力分布特征 |
2.3.3 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
2.4 小结 |
3 合理煤柱宽度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型建立 |
3.1.1 建立模型 |
3.1.2 边界条件 |
3.1.3 岩石力学参数及本构模型 |
3.2 数值模拟方案 |
3.2.1 模拟内容 |
3.2.2 数值模拟过程 |
3.3 上区段回采围岩应力及破坏分布特征 |
3.4 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及位移分布特征 |
3.4.1 掘巷期间围岩破坏特征 |
3.4.2 掘巷期间围岩垂直应力分布 |
3.4.3 掘巷期间围岩水平应力分布 |
3.4.4 掘巷期间围岩垂直位移分布 |
3.4.5 掘巷期间围岩水平位移分布 |
3.5 回采期间应力分布及位移特征 |
3.5.1 回采期间围岩垂直应力分布 |
3.5.2 回采期间围岩水平应力分布 |
3.5.3 回采期间围岩垂直位移分布 |
3.5.4 回采期间围岩水平位移分布 |
3.6 3_238沿空巷道煤柱宽度确定 |
3.7 小结 |
4 注浆加固机理及注浆材料选择 |
4.1 注浆加固机理 |
4.2 不同注浆材料型煤配比实验 |
4.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平台 |
4.2.2 不同注浆材料型煤抗压强度试验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沿空掘巷小煤柱加固时机与范围的确定 |
4.4 小结 |
5 沿空掘巷小煤柱注浆加固技术方案优化及参数设计 |
5.1 沿空掘巷小煤柱注浆加固技术方案优化 |
5.2 沿空掘巷小煤柱现场注浆流程 |
5.3 沿空掘巷小煤柱注浆加固支护设计 |
5.4 小结 |
6 采动影响下小煤柱变形破坏规律 |
6.1 围岩注浆效果分析 |
6.2 巷道围岩变形分析 |
6.2.1 巷道围岩变形监测方案 |
6.2.2 巷道位移分析 |
6.3 锚杆受力分析 |
6.3.1 监测方案 |
6.3.2 锚杆受力监测 |
6.4 巷道离层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石拉乌素矿深部大断面沿空掘巷底鼓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工程地质条件及测试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巷道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2.3 巷道围岩特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深部大断面沿空掘巷底鼓机理研究 |
3.1 底鼓影响因素及分类 |
3.2 掘进时期沿空掘巷底鼓变形分析 |
3.3 回采时期断裂结构与超前支承压力耦合因素分析 |
3.4 底板底鼓力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深部大断面沿空掘巷底鼓控制原理与技术研究 |
4.1 数值模型建立 |
4.2 沿空掘巷合理窄煤柱宽度的确定 |
4.3 不同支护参数对底鼓的控制研究 |
4.4 实体煤帮部钻孔卸压对底鼓的控制分析 |
4.5 支护卸压动态控制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5 工业性试验 |
5.1 支护方案 |
5.2 巷道支护效果模拟分析 |
5.3 现场巷道维护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沿空掘巷窄煤柱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作用下沿空掘巷留设煤柱承压性能试验研究 |
2.1 相似模拟试验 |
2.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胀锁式对穿锚索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机理研究 |
3.1 单轴压缩数值模拟 |
3.2 锚固体数值模拟 |
3.3 不同加固方案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胀锁式对穿锚索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技术承压性能工业试验 |
4.1 工程概况 |
4.2 沿空巷道侧向支承应力分析 |
4.3 双向加固技术及其现场工业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半煤岩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贵州省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测试 |
2.1 工程地质 |
2.2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与支护体失效特征 |
2.2.1 沿空半煤岩巷围岩非对称变形特征 |
2.2.2 支护体失效特征 |
2.3 沿空半煤岩巷围岩物理力学及矿物特性测试 |
2.3.1 点荷载强度指数 |
2.3.2 岩石耐崩解性指数 |
2.3.3 坚固性系数 |
2.3.4 岩石风化及水理特性 |
2.3.5 围岩矿物特性 |
2.4 支护体失效力学分析 |
2.4.1 锚网索支护失效力学分析 |
2.4.2 U型钢支护失效力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掘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试验 |
3.1 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台改进 |
3.1.1 现有试验台概况及存在问题 |
3.1.2 改进方案 |
3.2 试验模型设计及数据采集 |
3.2.1 相似条件和相似材料 |
3.2.2 模型铺设及加载 |
3.2.3 试验方案 |
3.2.4 数据采集 |
3.3 掘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裂隙分布特征 |
3.3.1 掘进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裂隙分布特征 |
3.3.2 回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裂隙分布特征 |
3.4 掘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3.4.1 掘进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3.4.2 回采扰动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力学机理 |
4.1 煤岩分界面应力分布特征 |
4.2 煤岩分界面滑移错动非对称变形机理及其定量表征 |
4.2.1 煤岩分界面滑移错动非对称变形机理 |
4.2.2 非对称变形定量表征 |
4.3 基本顶断裂位置及关键块失稳对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分析 |
4.3.1 基本顶断裂位置对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分析 |
4.3.2 基本顶破断关键块失稳对巷道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分析 |
4.4 窄煤柱宽度留设力学分析及实测研究 |
4.4.1 窄煤柱宽度留设力学分析 |
4.4.2 基本顶断裂位置实测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开采条件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
5.1 数值分析方案 |
5.2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
5.2.1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5.2.2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
5.2.3 不同煤柱宽度下掘进扰动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
5.3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
5.3.1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5.3.2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
5.3.3 不同开采扰动强度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
5.4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的倾角效应 |
5.4.1 不同倾角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
5.4.2 不同倾角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
5.5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的煤岩比例效应 |
5.5.1 不同煤岩比例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
5.5.2 不同煤岩比例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
5.6 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的采深效应 |
5.6.1 不同采深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特征 |
5.6.2 不同采深下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破坏特征 |
5.7 本章小结 |
6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控制技术体系及评价 |
6.1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控制技术体系 |
6.2 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非对称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
6.2.1 限位卡缆U型棚壁后充填高阻让压支护技术 |
6.2.2 非对称预应力穿层锁棚锚索支护技术 |
6.2.3 软弱围岩锚索锚固增效方法 |
6.3 非对称变形快速无损检测及支护效果评价 |
6.3.1 非对称变形激光检测 |
6.3.2 锚索轴力无损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黑龙煤业2102工作面沿空掘巷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煤柱宽度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
2.1 建立数值模型 |
2.2 煤柱宽度对巷道围岩应力演化的影响 |
2.3 煤柱宽度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
2.4 煤柱宽度的确定 |
3 沿空掘巷支护技术 |
4 控制效果分析 |
5 结语 |
四、留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在晋城矿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J].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 煤炭学报, 2022
- [2]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3]2北206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J]. 魏建,马涛.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0)
- [4]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D]. 李金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和支护方法研究[D]. 刘晨光.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许疃煤矿沿空掘巷合理煤柱宽度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尹杰.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7]石拉乌素矿深部大断面沿空掘巷底鼓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D]. 姚文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沿空掘巷窄煤柱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技术研究[D]. 谷长宛.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9]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D]. 高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10]黑龙煤业2102工作面沿空掘巷技术与应用[J]. 李文彪. 煤炭科技,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