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塑剂装置脱醇系统工艺参数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王晓建[2](2021)在《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性能优异的天然橡胶是航空轮胎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异戊橡胶因化学结构与天然橡胶相似,被誉为天然橡胶最理想的替代者,但异戊橡胶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与天然橡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论文通过开发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得到加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可匹配天然橡胶的公斤级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通过对比湿法胶配方胶与航空轮胎关键部位配方胶的性能差异,确定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应用具备可行性,并结合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航空轮胎硫化参数精准确定的方法。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开发。实验发现依靠高速机械剪切力,极性白炭黑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可以与偶联剂TESPT发生原位反应。利用该反应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的白炭黑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结合异戊橡胶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混合液的脱挥方式,打通了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制备的工艺流程,并以此得到了公斤级湿法母炼胶,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填料分散度进行检验,湿法胶中白炭黑分散等级可以达到最高等级10级。2.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在航空胎部位胶中应用可行性分析。首先进行了白炭黑湿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对比,白炭黑湿法填充不仅能大幅度缩短混炼时间,更能提升异戊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湿法胶中白炭黑聚集体尺寸在100nm以下,干法胶中聚集体尺寸约1μm,白炭黑分散性的提升,弥补了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之间差距,使其与天然橡胶干法胶性能持平。接着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炭黑,并与不同白炭黑填充量的湿法母炼胶进行复配,其中20份白炭黑与30份炭黑填充并用效果最佳。最后将湿法母炼胶等比例替代航空轮胎胎面胶、胎侧胶、胎体胶后发现,湿法胶最适合用作胎体胶。3.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通过详细探讨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得出低温长时间硫化可以提高配方胶性能的结论。使用橡胶加工分析仪应变扫描扭矩值对硫化橡胶100%应变内的定伸应力值进行定量计算,并将该计算方法用于实胎中检验,通过对轮胎内部胶片的性能检测,发现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对误差较小,轮胎硫化时间缩短20min后,部件材料性能可得到明显提升。
蒋平平,张琪芳,高巍,张萍波,董玉明,冷炎,孙长春,刘延华,陈云斌[3](2019)在《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酯(DOTP)制备技术路线及产业化应用》文中认为在欧盟和国内限邻苯二甲酸类增塑剂与人类密切接触的领域应用的限制法规日趋严格的背景下,DOTP成为近年来国内增长最快增塑剂品种之一,国内产量位于全球第一,据此也引起国内外生产企业及PVC加工行业的重点关注。本文系统的归纳了DOTP的制备技术与工艺路线、分析了不同原材料生产DOTP过程中影响目标产品主要指标,如色泽、酸值、闪点、体积电阻率和纯度等因素;并从酯化及酯交换反应原理、催化反应过程、催化反应中的副产物分布等进行了定性论述;介绍了产品在下游PVC制品加工配方中替代邻苯类增塑剂的应用方法、工业生产过程中搅拌形式等工程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了DOTP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及PVC加工配方的关键技术。
项建存[4](2019)在《环保增塑剂DOTP的生产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TP)具有毒性低、安全性高和耐水耐油抽出性能较强等优点,被认为是无毒增塑剂。本文首先对DOTP生产进行了实验室测试研究,然后以实验室测试的数据为参考,对于DOTP生产的工艺进行优化调整,确定了DOTP生产的最佳优化工艺条件。最后结合DOTP工艺优化后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DOTP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效率对其检测标准进行优化。本文研究了对苯二甲酸和异辛醇合成DOTP的工艺优化。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对于酯化工艺中的回流物料、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的用量和催化剂的添加方式做了工艺优化,确定醇酸摩尔比1:2.9,催化剂用量0.07%,催化剂的添加方式为180?C以后一次性加入。本文还研究了DOTP生产的精制工艺,利用酯化余热在较高的温度下加入中和剂,并论证了反应液中的钛酸四异丙酯催化剂是影响后期过滤效果的主要原因。优化后的DOTP精制工艺操作参数为搅拌温度100?C、搅拌速率75 r/min、搅拌时间50 min、加碱理论加碱量的2倍、水量4%。DOTP的精制时间由12小时缩短至8小时。最后本文对于精制工艺优化前后的废水和滤饼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研究,并且在国标和行标的基础上结合优化后的实际生产情况对于DOTP的检测标准进行了优化。
吴娜[5](2018)在《Y公司增塑剂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增塑剂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各种增塑剂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工建设,然而原材料、原材料产地、产品及客户群的不同,势必会造成项目建设结果的不同。增塑剂项目作为化工项目,有着资源耗费大、技术及环保要求高、投资大的特点,如若项目决策失误,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经济损失。本文针对山东Y公司投资的10万吨增塑剂项目兼备化工及环保要求的技术经济评价特殊性,对该项目从工艺技术、经济效益、项目风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艺技术部分主要针对产品方案及工艺方案进行比选,并重点分析该项目采用涤纶废料作为原材料的经济意义以及社会意义;经济评价部分在对本项目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财务技术参数进行合理估算,并利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财务评价,最后得出该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项目风险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盈亏临界点及敏感性分析后,指出项目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以上研究,年产10万吨环保增塑剂项目产品市场前景良好、有市场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着,是可行的;但后期也需要及时关注市场变化、产品技术的升级、融资政策变化以及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等风险,作出相应的对策,保证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市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都随时可能变化,所以在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比如,针对我国整体金融收紧、环保高压政策,技术经济评价应该增加融资渠道及环保分析,使评价更加符合实际。
孟强[6](2017)在《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国内乙二醇主要应用在聚酯行业,是目前为数不多进口依存度较大的产品之一。与环氧乙烷水合法这一以石油为原料的传统工艺相比,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具有环境友好、资源有效利用、附加值较高等特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论文对神华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的单系列反应20万吨/年、产品分离40万吨/年的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研究,主要是提高乙二醇产品纯度、提纯合格品乙二醇、提纯粗酒精,满足下游企业对乙二醇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装置的经济效益;其次对废水和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了分析,针对污染物来源,提出了降低酯化工段乙二醇废水中硝酸盐含量、降低精馏工段不凝气中有机物含量的措施;三是针对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技术催化剂性能现状,提出了催化剂改进的方向;最后,对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降低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技术装置能耗。通过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进行工艺优化,优等品乙二醇纯度将达到99.9%,优等品乙二醇占比达到95%,乙醇产品达到无水乙醇质量标准要求,外排污水中硝酸盐含量小于0.02%,外排污水中甲醇含量小于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类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工艺技术优化,装置可以利用工艺中的余热,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装置效益。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技术的优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减少我国对国外乙二醇的进口量,具有重要意义。
程锦东[7](2017)在《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优化》文中认为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毒环保型增塑剂,目前获得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其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等高分子产品中。ATBC是一种无色透明且具有一定粘性的油状液体,相比传统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ATBC具有绿色环保、无毒等优点而被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ATBC的合成方法是以柠檬酸为初始原料,先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中间产物柠檬酸三丁酯,再向反应系统中加入酰化剂,经酰化反应最终得到目标化合物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利用该合成方法如何获得高的产品收率、并且保证纯度和色泽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出合适的催化剂,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本文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以NaHSO4/4A分子筛(NaHSO4:4A分子筛=1:2(质量比))为催化剂,该种催化剂不仅可以催化第一步酯化反应,同时还可以催化第二步酰化反应。在该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不仅可以获得高收率、高纯度的产品,而且也解决了以往工艺中产品脱色难的问题。该种催化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反应结束后易于与反应物料分离、催化性能稳定、催化剂重复使用率高等优点。本文在确定所用催化剂的基础上,对合成目标产物ATBC的工艺过程进行实验探索与优化,从而得到较佳的工艺条件。其中第一步酯化反应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原料的加料比(正丁醇与柠檬酸的摩尔比)为4.5:1,催化剂的加入量为原料柠檬酸加入量的2.5%(基于NaHSO4,NaHSO4:4A分子筛=1:2),反应时间150min,反应温度145℃。第二步乙酰化反应较佳的工艺条件为:原料投料比(TBC与乙酸酐摩尔比)为1:1.3,催化剂的加入量为TBC加入量的1.5%,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50℃。经减压蒸馏回收酸酐,再经碱洗和水洗涤,二次减压蒸馏后获得最终目标产品。为了进一步优化所得的合成工艺条件,对该两步反应进行了放大设计,设计出一条年产15吨ATBC的中试生产线,并且对各个生产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参数计算,以及主要设备的初步设计与选型。该生产线是以间歇式生产方式设计的,其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较低,操作相对简单,有望实现工业化。
孙欢欢[8](2014)在《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柠檬酸酯是一类无毒无味、增塑效率高、绿色环保的增塑剂,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柠檬酸酯挥发性更小、更耐低温、耐皂水抽出,应用领域更广。目前,国内对此类增塑剂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较少。本文以柠檬酸、正辛醇、乙酸酐为原料,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分别合成分子量相对较高的柠檬酸三辛酯(TOC)、乙酰柠檬酸三辛酯(ATOC),并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优选法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以柠檬酸、正辛醇为原料合成柠檬酸三辛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柠檬酸与正辛醇的物质的量比为1:4.0,催化剂的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1.5%,反应温度为120-180℃,反应时间为2.0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8.50%;以柠檬酸三辛酯、乙酸酐为原料合成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柠檬酸三辛酯与乙酸酐的物质的量比为1:1.5,催化剂的用量为柠檬酸三辛酯质量的1.5%,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75h,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到97.30%。实验探讨了将不经过碱洗、水洗、干燥、脱色的柠檬酸三辛酯直接用于乙酰化反应,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条件下,仅需补加少量催化剂,乙酰柠檬酸三辛酯仍然可以达到97.30%左右。研究结果对柠檬酸三辛酯、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郭康斌[9](2012)在《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有研究发现,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有毒的,并有可能诱发癌症。因为有优异的安全性与出色的增塑性,以柠檬酸三丁酯(TBC)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为代表的柠檬酸酯类增塑剂被认为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优秀替代品。本文研究了以正丁醇和柠檬酸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柠檬酸三丁酯和以乙酰化剂与TBC进一步反应合成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工艺,并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中试设计。1对于合成TBC的酯化反应,选用一水硫酸氢钠作为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进料方式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催化剂以饱和溶液的方式进料。进一步考察了反应时间、加热温度、催化剂用量(占柠檬酸质量的百分比)、原料摩尔比(醇比酸)等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经优化后得出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3%,反应时间为150min,加热温度为150℃,原料摩尔比为4.6。在此条件下TBC的收率为98%。此外还研究了精制工艺中碱液浓度对产品酸值的影响,确定碱液的质量分数为6%。2对于合成ATBC的酰化反应,比较了乙酰氯和乙酸酐的酰化效果,选择乙酸酐作为乙酰化剂,采用了价廉的[NH(CH2)5CO]HSO4酸性离子液体做催化剂合成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研究了原料摩尔比(乙酸酐比TBC)、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占TBC质量的百分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经优化后得出的工艺条件:原料摩尔比为1.2,反应时间为45min,反应温度为65℃,催化剂用量为1.5%。在此条件下,产品的收率可达到98.9%。此外,还考察了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催化剂回收使用5次后,收率仍可达98.2%。3根据实验室小试优化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条件,设计了一条年产30吨ATBC的中试生产线。
沈敏亮[10](2011)在《六氢苯酐基增塑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六氢苯酐基增塑剂是一类新型环保非苯类增塑剂,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塑料制品的增塑剂。本文主要研究了以六氢苯酐为原料酸,合成环己烷1,2-二甲酸二正壬酯(DNCH)、环己烷1,2-二甲酸二正丁酯(DBCH)、聚环己烷1,2-二甲酸二甘醇酯(PDCH)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了合成DNCH的工艺条件为:n(正壬醇)︰n(六氢苯酐)=2.8︰1,催化剂氨基磺酸用量为0.20%(以反应物总质量计),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为5 h,酯化率>99.0%。粗产品通过水蒸气脱醇、中和、水洗、脱水提纯精制,精制产品毒性试验LD50>10000 mg/kg,属于实际无毒。产品色度、外观、酸值符合要求。测试了DNCH的耐迁移性和耐抽出性。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了合成DBCH的工艺条件为:n(正丁醇)︰n(六氢苯酐)=3︰1,复配催化剂用量为0.60%(以反应物总质量计),催化剂复配比m(Ce(SO4)2·4H2O)︰m(NH2SO3H)=2︰1,反应温度为135℃,反应时间为9 h,酯化率>99.0%。粗产品经过脱醇、中和、水洗、脱水、高温减压蒸馏产品后,经气相分析产品纯度为99.06%。产品毒性试验LD50>10000 mg/kg,属于实际无毒。产品色度、外观、酸值符合要求。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了以钛酸正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PDCH的工艺条件为:n(二甘醇)︰n(六氢苯酐)=1.1︰1,催化剂钛酸正四丁酯用量为0.47%(以反应物总质量计),酯化反应温度为220℃,酯化反应时间为5 h,-0.095 MPa压强下,缩聚反应时间为2.5 h,缩聚反应温度为220℃,酯化率>99.5%,产品为棕色。产品的数均分子量Mn为14000 g·mol-1,重均分子量Mw为15000 g·mol-1,分布指数为1.07,具有窄分布物性,产品粘度为2300 Pa·S(25℃),酸价为0.97 mgKOH/g,加热减量为0.0039,相对密度1.30 g/mL。封端剂用量对产品分子量、粘度几乎无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了以甲基磺酸为催化剂合成PDCH的工艺条件为:n(二甘醇)︰n(六氢苯酐)=1.1︰1,催化剂甲基磺酸用量为0.40%(以反应物总质量计),酯化反应温度为220℃,酯化反应时间为5 h,-0.095 MPa压强下,缩聚反应时间为2 h,缩聚反应温度为160℃,酯化率>99.0%,产品为浅棕色。产品的数均分子量Mn为13000 g/mol,重均分子量Mw为14000 g/mol,分布指数为1.08,具有窄分布物性,产品的粘度为2200 Pa·S(25℃),酸价为1.85 mgKOH/g,加热减量为0.0031,相对密度为1.27 g/mL。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合成PDCH的两种催化剂各有优缺点,其中以钛酸正四丁酯为催化剂,反应最终酸价降到1 mgKOH/g以下,但是产品色泽较深,粘度和分子量相对较大,缩聚反应时间较长,温度较高;而以甲基磺酸为催化剂,产品色泽较浅,粘度和分子量相对较小,缩聚反应温度低,时间短,但是终点酸价较高,为1.85 mgKOH/g。
二、增塑剂装置脱醇系统工艺参数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塑剂装置脱醇系统工艺参数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轮胎产业技术 |
1.1.1 轮胎产业技术概述 |
1.1.2 轮胎制造原材料 |
1.1.3 轮胎制造工艺 |
1.2 轮胎用天然橡胶 |
1.2.1 天然橡胶概述 |
1.2.2 天然橡胶聚集态结构 |
1.2.3 天然橡胶性质 |
1.2.4 天然橡胶补强 |
1.2.5 天然橡胶在高端轮胎中的应用 |
1.2.6 国内天然橡胶资源现状 |
1.3 异戊橡胶 |
1.3.1 概述 |
1.3.2 聚合催化体系 |
1.3.3 异戊橡胶凝聚技术 |
1.3.4 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的差别 |
1.3.5 异戊橡胶供需现状与应用前景 |
1.4 论文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工艺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2.3 白炭黑悬浮液制备 |
2.3.1 强剪切原位改性验证 |
2.3.2 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确立 |
2.4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干燥 |
2.4.1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不同脱挥方式对比 |
2.4.2 不同白炭黑填充份数的分散性 |
2.5 小结 |
第3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3.3 白炭黑不同方式填充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性能对比 |
3.4 湿法母炼胶配方胶的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 |
3.4.1 不同炭黑填充异戊橡胶性能差异 |
3.4.2 炭黑分散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3 湿法母炼胶基础配方性能 |
3.5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生产型配方胶性能 |
3.6 小结 |
第4章 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4.3 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 |
4.3.1 硫化压力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4.3.2 硫化温度与硫化时间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4.4 实验室条件下非等温硫化过程的模拟与验证 |
4.5 橡胶加工分析仪判定硫化程度 |
4.6 轮胎硫化时间优化与部位胶性能验证 |
4.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酯(DOTP)制备技术路线及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OTP合成技术路线与合成方法 |
1.1 酯化法 |
1.2 酯交换法 |
1.2.1 涤纶废料法 |
1.2.2 二甲酯法 |
2 酯化法合成DOTP的机理研究 |
3 DOTP合成的催化剂 |
3.1 强酸类催化剂 |
3.2 非酸性均相催化剂 |
3.3 固体酸 |
3.4 复合催化剂 |
4 影响产品体积电阻率与色泽因素分析 |
5 DOTP应用 |
5.1 DOTP在一次性手套中的应用 |
5.2 DOTP在医用PVC制品中的应用 |
5.3 DOTP在电线电缆材料中的应用 |
6 DOTP工业化生产过程存技术问题和改进方法 |
(4)环保增塑剂DOTP的生产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DOTP和 DOP的性能介绍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DOTP结构 |
2.2 DOTP行业标准 |
2.3 DOTP合成方法 |
2.3.1 直接酯化法 |
2.3.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法(DMT法) |
2.3.3 对苯二甲酰氯法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 目前生产情况 |
第三章 酯化工艺优化 |
3.1 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合成 |
3.1.1 催化剂的选型 |
3.1.2 合成的主要内容 |
3.1.3 合成实验试剂 |
3.1.4 合成实验装置 |
3.2 DOTP合成反应工艺优化 |
3.2.1 循环醇含水量对酯化反应影响的实验 |
3.2.2 循环醇测试的意义 |
3.2.3 醇酸摩尔比的影响实验 |
3.2.4 优化醇酸摩尔比的讨论 |
3.2.5 催化剂用量的优化 |
3.2.6 催化剂工艺优化的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精制工艺的优化 |
4.1 精制工艺优化的初始方案 |
4.2 水蒸气装置介绍 |
4.3 抽滤装置 |
4.4 实验室最佳精制条件确定 |
4.4.1 初始方案的抽滤测试实验 |
4.4.2 精制优化方案的调整 |
4.4.3 最佳搅拌温度的实验 |
4.4.4 实验室最佳加水量的测试 |
4.4.5 实验室最佳搅拌时间的测试 |
4.4.6 实验室最佳加碱量的测试 |
4.4.7 实验室最佳测试条件和产品质量 |
4.5 确定精制工艺优化参数 |
4.5.1 确定精制工艺搅拌时间 |
4.5.2 确定精制工艺加碱量 |
4.5.3 精制工艺优化后的产品品质 |
4.6 工艺水 |
4.6.1 工艺水的分析 |
4.6.2 工艺水和凝液水测试对比 |
4.7 滤饼 |
4.8 精制工艺优化的意义 |
4.8.1 优化的目的 |
4.8.2 精制优化对产能提升的帮助 |
4.8.3 工艺水的综合利用的意义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OTP检测标准的优化 |
5.1 DOTP色号的检测标准 |
5.2 DOTP酸值的测定标准 |
5.3 DOTP水分的测定标准 |
5.4 DOTP密度的测定标准 |
5.5 闪点的测定标准 |
5.6 DOTP体积电阻率的测定标准 |
5.7 DOTP纯度的测定标准 |
5.8 滤饼检测标准 |
5.9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Y公司增塑剂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工艺技术选择理论 |
2.1.1 工艺技术选择的原则 |
2.1.2 工艺技术选择的主要内容 |
2.2 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与特点 |
2.2.1 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 |
2.2.2 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
2.2.3 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 |
2.3 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参数与步骤 |
2.3.1 经济评价的主要参数 |
2.3.2 财务评价的步骤 |
第3章 Y公司增塑剂项目概况及技术分析 |
3.1 项目概述 |
3.1.1 项目简介 |
3.1.2 建厂条件分析 |
3.2 产品方案 |
3.2.1 产品方案 |
3.2.2 原材料方案 |
3.2.3 产品质量国家标准 |
3.3 技术方案 |
3.3.1 传统工艺方案简介 |
3.3.2 该项目工艺流程 |
3.3.3 自控方案及主要设备表 |
3.4 结论与建议 |
第4章 Y公司增塑剂项目经济评价 |
4.1 市场分析与预测 |
4.2 投资估算 |
4.3 产品成本及费用测算 |
4.4 销售收入、利润及税金的估算 |
4.5 用款计划及资金筹措 |
4.6 盈利能力分析 |
4.6.1 项目的静态评价指标 |
4.6.2 动态评价指标 |
4.7 清偿能力分析 |
4.7.1 借款偿还期 |
4.7.2 资产负债率 |
4.7.3 利息保障倍数 |
4.8 财务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5章 Y公司增塑剂项目风险与管理对策 |
5.1 不确定性分析 |
5.1.1 盈亏临界分析 |
5.1.2 敏感性分析 |
5.2 项目风险及对策分析 |
5.2.1 市场风险及控制 |
5.2.2 技术管理风险及控制 |
5.2.3 财务风险及控制 |
5.2.4 管理风险及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乙二醇工艺技术介绍 |
2.2 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发展历程 |
2.2.1 国外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的发展 |
2.2.2 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的发展 |
2.3 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装置简介 |
3.1 装置概况 |
3.2 工艺流程 |
3.3 反应原理分析 |
3.4 产品方案 |
3.5 原料与产品指标 |
3.5.1 一氧化碳原料指标 |
3.5.2 氢气原料指标 |
3.5.3 氧气原料指标 |
3.5.4 甲醇原料指标 |
3.5.5 产品乙二醇指标 |
3.5.6 其他副产品及指标 |
第4章 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工艺问题分析 |
4.1 聚酯级产品质量存在差异 |
4.2 合格品乙二醇产品经济效益差 |
4.3 粗酒精产品经济效益差 |
4.4 酯化工段乙二醇废水硝酸盐含量高 |
4.5 精馏工段不凝气中有机物含量高 |
4.6 装置蒸汽和循环水消耗较高 |
4.7 催化剂寿命短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优化 |
5.1 提高产品质量 |
5.1.1 提高聚酯级乙二醇产品质量 |
5.1.2 提高合格品乙二醇产品质量 |
5.1.3 提高粗酒精纯度 |
5.2 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
5.2.1 降低酯化工段乙二醇废水中硝酸盐含量 |
5.2.2 降低精馏工段不凝气中有机物含量 |
5.3 降低装置能耗 |
5.4 催化剂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增塑剂概述 |
1.2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 |
1.2.1 概述 |
1.2.2 TBC和ATBC的性质 |
1.2.3 TBC和ATBC的应用 |
1.2.4 TBC和ATBC的研究状况 |
1.3 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反应原料及主要试剂仪器 |
2.2.1 反应原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过程 |
2.4 产品检测与分析 |
2.4.1 酸值检测 |
2.4.2 折光率检测 |
2.4.3 定量分析 |
2.4.4 红外分析 |
2.4.5 质谱分析 |
2.5 工艺参数的优化 |
2.5.1 反应物摩尔比 |
2.5.2 反应温度 |
2.5.3 反应时间 |
2.5.4 催化剂 |
2.6 TBC的精制 |
2.6.1 脱醇 |
2.6.2 中和水洗 |
2.6.3 脱水 |
2.7 反应机理研究与探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原料和试剂仪器 |
3.2.1 反应原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酰化反应 |
3.4 检测与分析 |
3.4.1 酸度测定 |
3.4.2 折光率的测定 |
3.4.3 产品纯度的测定 |
3.4.4 红外分析 |
3.4.5 质谱分析 |
3.5 工艺条件的优化 |
3.5.1 酰化剂 |
3.5.2 反应物摩尔比 |
3.5.3 反应温度 |
3.5.4 反应时间 |
3.5.5 催化剂用量 |
3.6 ATBC产品的精制 |
3.7 反应机理研究与探索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5吨/年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中试设计 |
4.1 前言 |
4.2 中试设计 |
4.2.1 工艺参数及物料衡算 |
4.2.2 酯化反应阶段 |
4.2.3 TBC的精制阶段 |
4.2.4 乙酰化反应阶段 |
4.2.5 ATBC的精制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增塑剂概述 |
1.1.1 增塑剂的分类 |
1.1.2 增塑剂的毒性和无毒增塑剂 |
1.2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概述 |
1.2.1 柠檬酸三辛酯和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性质 |
1.2.2 柠檬酸三辛酯和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用途 |
1.3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合成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柠檬酸酯研究背景及现状 |
1.3.2 合成柠檬酸酯常用催化剂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方案设计 |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4.2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 |
2 TOC和ATOC的合成及分析方法 |
2.1 原料和试剂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反应原理 |
2.3.1 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反应原理 |
2.3.2 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反应原理 |
2.4 实验装置 |
2.5 工艺流程图 |
2.6 实验方法和产品后处理方法 |
2.6.1 柠檬酸三辛酯合成实验步骤 |
2.6.2 乙酰柠檬酸三辛酯合成实验步骤 |
2.7 产品的表征和分析 |
2.7.1 酸值的测定 |
2.7.2 酯化率的计算 |
2.7.3 折光率的测定 |
2.7.4 产品的红外定性分析 |
2.7.5 色度的测定 |
2.7.6 产品纯度的测定 |
3 TOC和ATOC的催化合成 |
3.1 催化剂的选择 |
3.2 TOC正交实验影响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
3.3 TOC正交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 工艺参数的优化 |
3.4.1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3.4.2 酸醇物质的量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3.4.3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3.4.4 重复实验结果 |
3.5 TOC产品分析 |
3.5.1 TOC的折光率测定 |
3.5.2 TOC的红外光谱分析 |
3.5.3 TOC的液相色谱图 |
3.6 ATOC正交实验影响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
3.7 ATOC正交实验结果及讨论 |
3.8 工艺条件的优化 |
3.8.1 原料物质的量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8.2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8.3 催化剂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8.4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8.5 重复实验结果 |
3.9 产品分析 |
3.9.1 ATOC的折光率测定 |
3.9.2 ATOC的红外光谱分析 |
3.9.3 ATOC的液相色谱图 |
3.10 ATOC合成工艺的改进 |
3.10.1 原料物质的量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10.2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10.3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10.4 催化剂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3.10.5 重复实验结果 |
3.11 本章小结 |
4 TOC和ATOC的后处理工艺研究 |
4.1 TOC的后处理工艺研究 |
4.1.1 TOC中和水洗过程 |
4.1.2 TOC脱水脱色过程 |
4.2 ATOC的后处理工艺研究 |
4.2.1 ATOC中和水洗过程 |
4.2.2 ATOC脱水脱色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 |
1.2.1 概述 |
1.2.2 TBC和ATBC的性质 |
1.2.3 TBC和ATBC的应用领域 |
1.3 TBC和ATBC的生产和研究状况 |
1.3.1 TBC和ATBC国内外的生产状况 |
1.3.2 TBC和ATBC的合成研究 |
1.4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原料和试剂 |
2.2.1 反应原料 |
2.2.2 主要试剂 |
2.3 仪器与装置 |
2.3.2 实验装置 |
2.4 实验操作步骤 |
2.5 产品的检测与分析 |
2.5.1 酸值的检测 |
2.5.2 折光率检测 |
2.5.3 定量分析 |
2.5.4 红外分析 |
2.5.5 质谱分析 |
2.6 工艺的优化选择 |
2.6.1 催化剂 |
2.6.2 反应物摩尔比 |
2.6.3 加热温度 |
2.6.4 反应时间 |
2.6.5 产品的精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原料和试剂 |
3.2.1 反应原料 |
3.2.2 主要试剂 |
3.3 仪器与装置 |
3.3.1 主要仪器设备 |
3.3.2 实验装置 |
3.4 实验操作步骤 |
3.4.1 酰化反应 |
3.4.2 自制离子液体 |
3.5 检测与分析 |
3.5.1 产品的检测 |
3.5.2 自制离子液体的表征 |
3.6 工艺的优化选择 |
3.6.1 酰化剂 |
3.6.2 正交优化实验 |
3.6.3 反应物摩尔比 |
3.6.4 反应温度 |
3.6.5 反应时间 |
3.6.6 催化剂 |
3.6.7 减压蒸馏脱酸 |
3.6.8 产品的精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中试设计 |
4.1 前言 |
4.2 中试设计 |
4.2.1 酯化反应工段 |
4.2.2 TBC精制工段 |
4.2.3 酰化反应工段 |
4.2.4 脱酸与催化剂回收工段 |
4.2.5 ATBC精制工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科研成果 |
(10)六氢苯酐基增塑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增塑剂概况 |
1.2 环己烷1,2-二羧酸二醇酯类增塑剂概况 |
1.3 聚酯增塑剂概况 |
1.3.1 聚酯增塑剂现状 |
1.3.2 聚酯增塑剂的反应机理及合成工艺 |
1.3.3 合成聚酯增塑剂常用催化剂 |
1.3.4 聚酯增塑剂分子量 |
1.3.5 聚酯增塑剂的性能 |
1.3.6 聚酯增塑剂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1.4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环己烷1,2-二甲酸二醇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2.1 原料和试剂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产品表征方法 |
2.3.1 红外吸收光谱 |
2.3.2 核磁共振 |
2.3.3 色度的测定 |
2.3.4 酸值的测定 |
2.3.5 气相色谱纯度分析 |
2.3.6 紫外吸收光谱 |
2.3.7 质谱 |
2.3.8 气味的测定 |
2.4 合成原理 |
2.5 合成操作步骤 |
2.6 合成DNCH 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2.6.1 催化剂的筛选 |
2.6.2 带水方式的选择 |
2.6.3 通氮气对反应影响 |
2.6.4 单因素实验 |
2.6.4.1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2.6.4.2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2.6.4.3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6.4.4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6.5 合成DNCH 重复试验 |
2.7 合成DBCH 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2.7.1 催化剂的筛选 |
2.7.2 通氮气对反应影响 |
2.7.3 单因素实验 |
2.7.3.1 反应温度的确定 |
2.7.3.2 复合催化剂配比及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2.7.3.3 复合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2.7.3.4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2.7.4 合成DBCH 重复试验 |
2.8 精制工艺 |
2.8.1 催化剂的回收 |
2.8.2 脱醇 |
2.8.3 中和 |
2.8.4 脱色 |
2.8.5 脱水 |
2.9 合成产物DNCH 的表征 |
2.9.1 DNCH 红外吸收光谱 |
2.9.2 DNCH 核磁分析 |
2.9.3 LD50 毒性试验 |
2.10 合成产物DBCH 的表征 |
2.10.1 DBCH 红外吸收光谱 |
2.10.2 DBCH 紫外吸收光谱 |
2.10.3 DBCH 的核磁分析 |
2.10.4 LD50 毒性试验 |
2.10.5 DBCH 气相色谱 |
2.10.6 DBCH 质谱 |
2.11 DNCH 和DBCH 的应用研究 |
2.11.1 耐抽出性 |
2.11.2 耐迁移性 |
2.1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环己烷1,2-二甲酸二甘醇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3.1 原料和试剂 |
3.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聚环己烷1,2-二甲酸二甘醇酯的合成方法. |
3.4 产品表征方法 |
3.4.1 羟值的测定 |
3.4.2 加热减量的测定 |
3.4.3 粘度的测定 |
3.4.4 分子量的测定 |
3.4.5 红外吸收光谱 |
3.4.6 相对密度的测定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催化剂筛选 |
3.5.2 通氮气对反应影响 |
3.5.3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率影响 |
3.5.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影响 |
3.5.5 酯化反应时间对酯化率影响 |
3.5.6 酯化反应温度对酯化率影响 |
3.5.7 缩聚反应时间对酯化率影响 |
3.5.8 缩聚反应温度对酯化率影响 |
3.5.9 封端剂用量对产物性质的影响 |
3.5.10 合成PDCH 重复试验 |
3.6 产物聚环己烷1,2-二甲酸二甘醇酯的表征 |
3.6.1 红外吸收光谱 |
3.6.2 产物分子量 |
3.6.3 产物其它表征 |
3.7 本章小结 |
本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增塑剂装置脱醇系统工艺参数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酯(DOTP)制备技术路线及产业化应用[J]. 蒋平平,张琪芳,高巍,张萍波,董玉明,冷炎,孙长春,刘延华,陈云斌. 塑料助剂, 2019(05)
- [4]环保增塑剂DOTP的生产工艺优化研究[D]. 项建存.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Y公司增塑剂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 吴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4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分析及优化[D]. 孟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优化[D]. 程锦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乙酰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 孙欢欢. 郑州大学, 2014(04)
- [9]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 郭康斌. 浙江大学, 2012(01)
- [10]六氢苯酐基增塑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沈敏亮. 江南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