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共振水成像对36例胃肠道正常解剖的显示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梁美娟[1](2020)在《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行经腹超声引导对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病例共50例,分为经腹超声活检组与内镜下活检组、常规超声活检组与超声造影活检组、病灶最大径<5cm组与≥5cm组、胃肠道肿物不同生长类型组,评估不同组别之间穿刺标本满意率、穿刺诊断成功率以及总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不同组别之间的诊断效能和安全性。结果:1.入组的50例病例均为经腹超声引导活检,最终临床诊断结果显示42例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4.0%(47/50)和穿刺诊断成功率90.0%(45/50)。2.同时行经腹超声和内镜下活检的肿物有12例,其中外生型8例,壁内型2例,内生型1例,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于外生型的肿物标本满意率100%,与内镜活检内生型肿物的标本满意率(100%)相近。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于外生型的肿物穿刺诊断成功率100%,与内镜活检内生型肿物的穿刺诊断成功率(100%)相近。3.入组的50例病例中,外生型37例,壁内型9例,内生型有4例,三种类型的穿刺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P=0.560,P>0.05),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外生型及壁内型胃肠道肿物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4.入组的50例病例中,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病例有8例,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5.2%)和诊断成功率(90.5%)有高于超声造影引导活检(87.5%、87.5%)趋势,但样本量较少。5.病灶最大径<5cm组,穿刺标本满意率94.1%(16/17),穿刺诊断成功率88.2%(15/17),病灶最大径≥5cm组,穿刺标本满意率93.9%(31/33),穿刺诊断成功率90.9%(30/3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05),最大径≥5cm组数量较多,病灶大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穿刺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较相近。6.入组的50例中,一次穿刺手术中穿刺取样2针36例,取样3针8例,穿刺取样2针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2.3%(36/39)、穿刺诊断成功率89.7%(35/39),穿刺取样3针的穿刺标本满意率100%(8/8)、穿刺诊断成功率87.5%(7/8),穿刺取样2针和3针满意率和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1.000,P>0.05)。7.本研究中2例术后诉轻微腹痛,3例术后肿物周围少许液性暗区,轻微并发症发生率10%(5/50),对症处理后无进展。结论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可评估穿刺路径,主要适用于外生型肿物、部分壁内型及较大的内生型肿物,且具有微创、实时动态、安全简便、成功率高的优势。在内镜无法取材或取材不足时,或内镜活检受限时,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也许有优势,能够成为消化内镜重要的补充手段之一;经腹超声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他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刘晟[2](2018)在《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方医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例。患者不愿接受辐射检查或肠道准备不耐受,遂行腹部磁共振常规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结果:9例患者均于弥散加权图现呈现高信号。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发生于腹膜后1例,胃4例,小肠2例,肠系膜2例。良性2例,恶性7例。结论:无肠道准备的腹部磁共振常规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具有检查方便、操作简单以及无X线辐射的优势,对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沈海平,范宪淼,李德维,郑晓林,邹玉坚,王刚,杨沛钦[3](2018)在《3D-Vibe序列对肠道肿瘤临床研究与炎症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磁共振肠道检查在肠道病变中的表现,评估3T磁共振超快速高分辨率VIBE序列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肠道病变的患者37例,行常规MR的T1WI、T2WI、DWI和3D Vibe冠状位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获得的图像资料主要分析病灶所在部位、病变强化特点、肠壁厚度、肠管内径及周围组织、脏器受累情况。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现并发症,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结/直肠癌12例,转移癌伴肠梗阻3例,肠道间质瘤3例,小肠淋巴瘤2例,十二指肠癌及小肠黑色素瘤各1例,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5例,回盲部感染及慢性肉芽肿性炎各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肠系膜扭转2例,所有病例磁共振检查均能发现病变,磁共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符合率达89%。结论:3D Vibe冠状位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肠道磁共振成像中非常重要的检查序列。
刘霞[4](2016)在《等渗型口服磁共振小肠对比剂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新型等渗型双相对比剂(TY-1)作为口服对比剂联合3.0T超导磁共振仪行MR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观察此口服对比剂在小肠中的图像质量、扩张效果;直观的显示小肠肠壁厚度及病变侵犯范围。探讨TY-1口服对比剂对小肠病变诊断是否有价值,为MRE检查提供安全性好、稳定性高的口服对比剂。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间30名经临床检查怀疑、确诊的小肠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正常行为能力。其中男性为13名,女性为17名,平均年龄44.87±16.184,范围为18-70岁。2、仪器与设备使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3.0T磁共振超导扫描仪(Siemens Skyra 3.0T),接收线圈为腹部16通道相控阵线圈。3、检查前准备30例受检者充盈肠腔,需清洁肠道,检查前一日禁食含渣食物,口服缓泻剂,如番泻叶等,无其他额外准备及饮食限制。在MRE扫描前2小时开始,分3次口服总量为1500ml的TY-1对比剂。其中检查前首个60分钟口服500ml;检查前30分钟口服500ml;上检查床时最后口服500ml,以充盈整个胃肠道。注射山莨菪碱,简称654-2,20mg,以抑制肠蠕动。为受检者连接高压MR Injector造影注射器,注射GD-DTPA-BMA。患者于仰卧位、头先进静卧3-5分钟,无明显不适反应后开始扫描。4、扫描序列主要包括True-FISP(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precession,True FISP)序列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冠状位T2WI:TR=3.5ms,TE=1.5ms,层厚=5mm,层间距=0.5mm,FOV=400x400mm,空间分辨率=1.3×1.3×5.0,带宽=975Hz,反转角=70,Averages 1次,TA=17s。横轴位T2WI:TR=3.6ms,TE=1.6ms,层厚=5mm,层间距=1.0mm,FOV=261×380mm,空间分辨率=1.2×1.2×5.0,带宽=975Hz,反转角=64,Averages 1次,TA=36s。强化前后扫描3D-T1-VIBE fat suppressed冠状位,TR=3.24ms,TE=1.21ms,层厚=1.5mm,FOV=345×440mm,空间分辨率=1.5×1.5×1.5,带宽=510Hz,反转角=90,Averages 1次,TA=18s。5、图像分析、统计分析记录受检者的不良反应。扫描完成后以优、良、差等级,评价小肠MRE图像质量及小肠的充盈效果、扩张度。并对小肠造影MRE诊断结果予以记录,应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应用Fisher双侧精确概率检验法将MRE检查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及临床最终诊断结果阳性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除1例感到轻度腹胀外,没有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其余受检者均顺利完成MRE检查。分别应用True-FISP和3D-T1-VIBE fat suppressed序列屏气扫描,肠蠕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为0例;小肠少量气体磁敏感伪影为3例;图像质量评估均为优。小肠空肠扩张度优12例(40%);良14例(47%);差4例(13%)。回肠优26例(86%);良4例(14%)。MRE诊断结果为正常者19例,炎性病变患者7例,均为克罗恩病;1例腺癌,;1例为多发间质瘤(GIST);小肠功能不良1例,1例因胃大部切除造成脾曲小肠肠粘连及不完全性梗阻。除一例最终由小肠内窥镜活检证实的黄色瘤,MRE诊断为未见明显异常外,其余诊断一致,诊断准确度达97%。P值>0.05,诊断无显着差异性。结论及意义本研究将TY-1作为口服对比剂行MRE检查,图像质量均为优、小肠扩张度好,小肠疾病诊断准确度高。说明TY-1口服对比剂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能够达到作为MRE检查对比剂标准。本研究证实TY-1口服对比剂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有很大价值。同时所有病人采用True-FISP和3D-T1-VIBE fat suppressed屏气快速序列,使小肠粘膜结构显示清晰,便于手术分期。得出口服TY-1对比剂的MRE检查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简单、易行,是可靠的检查方法。
史红媛[5](2016)在《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医学有机结合,在分子及细胞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无创性监测活体分子过程成为可能。分子影像学的核心是将分子探针引入活体内,使标记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后发出信息,再利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实现对单个细胞、甚至单个分子的非侵入性显像。因此分子探针是分子成像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随着纳米材料科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出现了以生物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载体,具有形态及尺寸可控、化学性质温和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物理特点在分子成像方面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本实验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成功制备了表面包裹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金纳米粒子(Au@BSA)。透射电镜显示所制备的Au@BSA形貌均一、分散性好。细胞毒性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Au@BSA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有利于下一步进行活体实验。体外CT成像结果显示,在相同的Au和I浓度时,Au@BSA较传统临床上使用的含碘造影剂(优维显)具有更高的X射线衰减系数,同时Au@BSA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有利于为构建CT成像分子探针提供生物纳米材料载体。以上结果均证实BSA包裹的Au@BSA有望被作为分子探针的载体用于体内CT成像,尤其是肿瘤的靶向成像诊断。恶性肿瘤的靶向分子成像一直以来都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众所周知,乏氧是各种实体瘤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与恶性肿瘤的增殖、代谢、侵袭及转移等密切相关。乏氧环境的存在也是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产生抵抗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肿瘤乏氧进行非侵入性的显像、评估及监测,不仅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制定治疗方案、跟踪治疗疗效及提高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肿瘤乏氧检测和成像的非侵入性手段主要是核素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光学成像。但是,PET的低分辨率难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另外高辐射剂量不适用于肿瘤病人长期反复的监测。而光学成像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组织穿透力弱。如何在提供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实现对肿瘤乏氧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非侵入性显像、评估及监测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本实验中,我们针对当前肿瘤乏氧成像的热点问题,利用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金纳米粒子(Au@BSA)和具有乏氧靶向功能的硝基咪唑基团,构建靶向肿瘤乏氧的CT成像分子探针(Au@BSA-NHA),并建立人胰腺癌(Bx PC-3)皮下肿瘤模型,探讨所构建分子探针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胰腺癌CT成像的效果。此外,为了进一步观察该分子探针的灵敏性,我们建立了与胰腺癌乏氧水平不同的富血供人纤维肉瘤(HT-1080)皮下肿瘤模型作为对比。通过验证两种皮下肿瘤模型的乏氧水平的差异,探讨该分子探针区分不同肿瘤乏氧水平的能力。以期通过构建的CT成像分子探针,实现肿瘤乏氧的显像、评估和监测,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将第一部分制备的Au@BSA金纳米粒子作为探针载体,利用靶向乏氧的2-硝基咪唑基团(NHA)通过酰胺化反应将两者连接起来,构建具有肿瘤靶向CT成像分子探针(Au@BSA-NHA)。通过核磁共振谱、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表征,证明Au@BSA-NHA的成功制备。所构建的分子探针在不同的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经NHA修饰的Au@BSA可以在乏氧环境下肿瘤细胞的体外靶向作用,同时实现了对活体胰腺癌(Bx PC-3)皮下瘤荷瘤鼠肿瘤部位的靶向CT成像。更重要的是,通过使用乏氧水平较高的人纤维肉瘤皮下肿瘤模型(HT-1080)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Au@BSA-NHA分子探针可以通过CT增强的程度反映不同肿瘤乏氧水平的差异,表明该分子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胰腺转移瘤国内文献报道不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并缺乏特征性,甚至可以完全无临床异常,加上缺少对其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或重视不够,临床上极易发生漏诊、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转移瘤的CT及临床资料,探讨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18例胰腺转移瘤患者共发现肿瘤36枚,其中6例为多发转移灶,12例为单发转移。18例胰腺转移瘤中,原发肿瘤为肺癌7例,胃肠道肿瘤5例,肾癌3例,骨肉瘤、心脏肉瘤及筛窦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8例患者肿瘤指标升高(来源于4例肺癌,3例胃肠道肿瘤和1例骨肉瘤)。原发肿瘤为肺癌和胃肠道腺癌(共12例17个病灶)的胰腺转移瘤CT表现为体积小且边界清晰,均质或是环形强化(胃癌和胃肠道腺癌各4例);少数表现为类似于局限性胰腺炎的局灶浸润性改变(胃癌和胃肠道腺癌各1例)。肾癌及心脏肉瘤的转移灶表现为典型的富血供肿瘤。来源于骨肉瘤的胰腺转移病灶CT表现特别,呈类似于囊腺瘤样的厚壁囊性病灶且伴有钙化。尽管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多样,但不同的原发肿瘤会有一定的特征,熟悉其CT表现并结合肿瘤病史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张海波[6](2014)在《空气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评估空气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的可行性和成像质量;2、评估MR结肠成像对结直肠肿块检出的敏感性;3、对结直肠癌进行术前分期。材料和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因为粪便隐血实验阳性、排便性状改变、腹部包块等疑似结直肠癌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8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没有MR检查的禁忌症,并且都经纤维结肠镜和病理证实。患者均在检查前一天进流质饮食并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前10min肌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解痉灵)20mmg,经直肠导管注入空气1000-1300ml后开始扫描。采用SSFSE和FIESTA序列在一次屏气时冠状位扫描全部结直肠图像,对疑似病变部位进行T1WI、T2WI和DWI序列横轴位扫描,直肠病变时加扫矢状位。观察患者的耐受性,分析肠道准备质量和MR结直肠图像质量。在纤维结肠镜和手术病理对照下,计算结直肠肿块检出的敏感性和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1、MR结肠成像的可行性与成像质量使用空气作为对比剂灌肠安全并且没有成本,所有患者均完成MR结肠成像检查,在检查期间仅有腹胀感,但在检查结束后的24小时内没有不适感和其他并发症。共得到240个肠段图像,准备良好的肠段为80.83%(194/240),1级扩张肠段为77.08%(185/240)。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和结肠脾曲扩张程度优于盲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经卡方检验二者差异有显着性(χ2=5.03,P<0.05)。图像中肠段伪影最少的是盲肠和直肠各1段(3.33%),最多的则集中在结肠肝曲和横结肠各4段(13.33%)。2、结直肠肿块检查敏感性与纤维结肠镜和病理结果对照比较,空气灌肠MR结肠成像对肿块检出的敏感性为:大于10mm肿块检出敏感度为91.42%(32/35),5~10mm肿块检出敏感度66.67%(6/9),小于5mm的病变仅检出1个(1/3)。3、结直肠癌术前分期25个结直肠癌病灶均定位定性准确,MR结肠成像TNM分期准确性为76.67%(23/30)。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3.33%(25/30),其中:≤T2期分期准确性为80%(8/10),T3期分期准确性为83.33%(15/18),T4期分期准确性为100%(2/2)。肿瘤浆膜外侵犯的敏感度为85%(17/20),特异度为80%(8/10)。N分期总的准确性为76.67%(23/30),其中:NO期分期准确性为78.58%(11/14),N1期分期准确性为75%(9/12),N2期分期准确性为75%(3/4)。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1.25%(13/16),特异度为78.58%(11/14)。M分期总检出率为80%(4/5),MR结肠成像发现了肝脏转移灶4例,但1例后腹膜转移未检出。结论①空气是一种安全、无成本的对比剂,患者接受度高,基本无不良反应。②空气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肠道扩张程度好,软组织分辨率高并且没有电离辐射,对结直肠肿块的检测是一种有吸引力和潜力的影像学方法。③空气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准确,能评估肿瘤浆膜外侵犯、淋巴结和远端器官的转移。
李红[7](2014)在《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分析及MRI对其活动性评估应用与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肠镜、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最终诊断结果,通过分析患者MRI、CT图像,总结Crohn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小肠Crohn病提高更好的依据。第二部分,以临床确诊Croh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评价Crohn活动性为标准,通过患者MRI表现,评估其活动性,为临床评估Crohn病的活动性提供影像依据。第一部分: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及两者比较分析目的:以临床怀疑小肠C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肠镜、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最终诊断结果,分析小肠克罗恩病的MRI、CT影像特征,并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总结C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小肠Crohn病提高更好的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临床怀疑为CD患者共43人,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小肠MRI检查、腹盆腔CT平扫及增强检查、肠镜检查。两名高年资MRI科医生和两名高年资CT医生分别对43例小肠MRI和CT影像图像从病变部位、累及范围、肠壁形态及粘膜改变、肠腔外病变的显示情况等多方面予以判断。对结果予以汇总、记录,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内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3例患者经肠镜、病理及手术证实的克罗恩病31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胃肠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瘤1例、腹型紫癜1例,正常3例。MRI对CD的检出率为93.5%(29/31),CT对CD的检出率为90.3%(28/31),MRI结合肠镜对CD的检出率为96%,且MRI对小肠疾病的检测效果同CT小肠检查一致性好(Kappa值=0.788,P <0.01)。病变多累及多节段肠管,MRI及CT平均每例2.8/3段,累及回盲部者27/25例(93%/89%)。MRI平扫即可显示肠壁增厚程度及“梳齿征”。克罗恩病患者肠壁轻中度增厚时以偏心性增厚为主(42/51、45/53),在重度增厚的肠壁中以环形增厚为主(24/31、25/32),在MRI与CT检查中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但MRI与CT在肠壁环形增厚与偏心性增厚中均无统计学意义(两者P>0.05)。12例CD患者并发肛瘘或肛周脓肿,CT未能检出。结论:CT和MRI肠管扫描结果相仿,可成为小肠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两者均可以清楚显示肠壁增厚程度及肠外病变,而MRI更适合于检测瘘管和脓肿,且MRI更适用于病人长期随访应用。第二部分:MRI在评估Crohn病活动性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对比研究目的:以临床确诊C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评价CD活动性为标准,通过患者MRI图像表现,评估其活动性,为临床评估CD活动性提供影像依据。材料与方法:44例临床确诊为CD患者(其中男32例,女性12例),并搜集44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肠管MRI检查。将患者根据资料及MRI图像分为活动期与慢性期。分析患者MR图像特征,包括病变肠管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程度、有无“梳齿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有无并发症(包括瘘管及窦道形成)等,由此分析患者活动性,并与临床对比。结果:44例临床确诊的CD患者中,临床评价为活动期者28例(轻中度活动期22例,重度活动期6例),慢性期16例。MRI图像评估为活动期27例,慢性期17例。以临床评估作为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金标准,MRI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87.5%,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82.4,且临床评价CD活动期及慢性期与MR评价效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58)。克罗恩病肠管MRI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增厚者37例,回肠末端(回盲部)受累者40例,淋巴结增大者18例,19例发现“梳齿征”,22例形成瘘(包括3例肠瘘及19例肛瘘)。活动期患者肠壁重度增厚、肠腔狭窄、肠外并发症中肛瘘、淋巴结肿大、梳齿征的发生率高于慢性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R在诊断克罗恩病及评价克罗恩病活动性方面与临床评估一致性良好,而且通过对肠壁增厚、黏膜异常强化、病变部位、肠管外炎性反应等这些征象,做出了正确诊断。此外,MRI可作为克罗恩病肠外并发症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庞红艳[8](2013)在《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基础扫描方案的评定及临床应用探讨》文中提出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无肠道病变的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出较为合理的小肠磁共振基础扫描方案。第二部分:以肠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肠道磁共振扫描结果同传统的断层扫描方式(CT)相对比,从而验证小肠磁共振扫描的临床可行性。目的:以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肠道磁共振扫描的序列配比方案,选取出既省时、图像对比度又好的扫描方式,从而为使磁共振应用临床检查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无肠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5人,分段口服甘露醇水溶液肠道准备后进行1.5T MRI检查,包括冠状位的BFFE、TSE-T2WI、SPAIR-TSE-T2WI、TFE-T1WI、dual-FFE-T1WI。按双盲法分别由两名MRI诊断医师独立对各序列图像分别从图像质量、肠壁显示情况、肠系膜血管显示情况予以评分,最后对其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判定各序列的应用价值,配比合适的小肠磁共振基础扫描序列方案。结果:图像质量:BFFE、T2-TSE、T1-TFE、T2-SPAIR四种序列图像质量两两之间相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此四种序列分别同dual-FFE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种序列图像质量均明显好于dual-FFE序列图像质量。肠壁显示情况:T2-TSE序列肠壁显示效果与其余四种序列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T2-TSE肠壁显示效果最好;而TFE-T1WI肠壁显示效果高于其它三种序列(P<0.05);BFFE与T2-SPAIR相比肠壁显示效果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序列均高于dual-FFE序列(P<0.05);肠系膜血管显示情况:TFE-T1WI同其余四种序列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最好;BFFE同T2-SPAIR序列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此两种序列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均优于T2-TSE、dual-FFE序列(P<0.05);dual-FFE序列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优于T2-TSE序列(P<0.05),T2-TSE序列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最差。结论:TSE-T2WI联合TFE-T1WI序列具有较高的图像对比度,肠壁及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好,可作为小肠磁共振检查的基础扫描序列。BFFE序列扫描速度快,呼吸伪影极少,可用作监测序列来判定肠道充盈情况。SPAIR-TSE-T2WI因其良好的抑脂效果及好的图像质量,可视情况应用于上述基础序列筛选出的肠道疾病患者,为影像医师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目的:将小肠磁共振扫描(MRE)应用于临床患者,与临床常用检查方式CT小肠造影检查(CTE)结果相比较,检验MRE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20例临床肠道患者(包括17例可疑病例及3例克罗恩病确诊患者;在图像分析阶段,3例克罗恩病患者疾病类型对诊断医师保密)分别进行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检查。分别由MRI科与CT科医师按双盲法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最后由研究者汇总检查结果并与内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定MRE检查的影像学诊断效果,判定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小肠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为:正常4例、克罗恩病12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结转移瘤合并小肠脂肪瘤1例。CT肠道检查结果为正常4例;克罗恩病12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结转移瘤(或淋巴瘤)合并小肠脂肪瘤1例。所有检查者经手术病理或内镜结果证实为:正常2例(包括病变位于结肠、直肠且相应肠段充盈不良的情况,因本项研究仅针对小肠口服造影剂充盈,结直肠充盈不良的情况下,不能提供诊断信息。)、克罗恩病14例、胃肠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结转移瘤合并小肠脂肪瘤1例。磁共振正确诊断18例,漏诊2例;CT正确诊断17例,不能明确诊断1例,漏诊2例。磁共振对小肠疾病的检测效果同CT小肠检查一致性好(Kappa值=0.773,P<0.05)。结论:小肠磁共振扫描同CT肠道扫描结果相仿,可成为小肠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蔡萍[9](2008)在《胎儿MRI水成像及三维结肠成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胎儿MRI正成为产前超声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胎儿MRI成像技术对胎儿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的检测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旨在研究和开发胎儿MRI扫描技术,评估其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潜力。第一部分单层厚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重T2加权序列在胎儿MRI中的临床应用评估目的:本研究利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的原理,采用单次激发厚层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 turbo spin echo,SSTSE)重T2加权序列行磁共振胎儿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fetography,MRF),评价其作为胎儿三维重建的一种替代方法的可能性,以及在胎儿MRI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因产前超声筛查诊断或怀疑胎儿存在先天性缺陷以及染色体检查异常的孕妇164例,169个胎儿,羊水正常137例,其中中孕38例,晚孕99例,羊水过多18例,羊水过少9例。羊水正常者头位胎104例,臀位胎29例;横位胎4例。使用常规方案行胎儿MRI检查。包括HASTE和true-FISP T2WI以及2D FLASH T1WI。在此基础上行MRF,并加入到所有MRI检查中。对MRF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图像质量与孕周、胎位和羊水的关系,在MRF表现基础上,对MRF图像中胎儿解剖及附属结构及其部分病理的显示进行质量评分,并比较MRF和多层T2WI序列的诊断结果结果1.所有胎儿常规扫描和MRF成像均一次成功。MRF成像质量与胎儿孕龄、胎位、羊水量无统计学差异。2.在一幅MRF图像上可以很容易观察到宫内胎儿的比率,胎儿光滑的表面,突出于胎儿表面的正常结构(额、鼻、上下唇、下颌、耳廓、外生殖器等)以及胎儿的四肢。胎儿体内的含液器官(如眼球、脑室、脑池、蛛网膜下腔、口腔、口咽、气管支气管、双肺、胃泡、胆囊、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其病理性扩张或萎陷,胎儿体内的病理性积液,囊性或囊变结构,羊膜腔内的脐带,以及母体的病理性积液和囊性病变在穿透胎儿表面后,也同时显示。3.胎儿体内含水量丰富或者为液体环绕的结构、胎儿的囊性病变、病理性积液、胎儿体表的病理能够清晰显示,不受孕周和羊水量的影响,胎儿的椎管和脊髓、胃随着妊娠进展显示更清晰。胎儿双肺和小肠随妊娠进展而逐渐显示。咽气管支气管在不同孕周胎儿均能清晰显示,其显示质量与羊水量间有相当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羊水过少时显示质量下降。胎儿突出于体表的正常结构如耳、鼻、唇等随着妊娠进展越来越清晰,而与羊水含量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羊水过少时显示质量有所降低。胎儿的肢体及肢端以及脐带在不同孕周均能清晰显示,但与羊水含量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羊水过少的时候显示质量降低。胎儿的心影随着妊娠进展有所显示,但是其解剖细节仍难辨认。胎儿胆囊、大肠和胎儿体内的实质器官均无法清晰显示。4. 7例(2.4%)胆道或输尿管扩张胎儿,MRF改变了HASTE和true-FISP序列做出的主要诊断;MRF发现额外24个(8.4%)胎儿病变,主要为肢体畸形,轻微的病理性积液和宫腔内粘连,以及33个母体囊性病变;175个高含水量病变(61.2%)由于MRF的使用,增强了T2WI诊断的信心,仍然有39个(13.6%)胎儿心血管异常或含水量较低的病变,10个母体含水量低的病变在MRF上不能显示,MRF对最后的胎儿畸形诊断没有帮助。结论1.利用胎儿的高含水量特征以及生活的羊水环境,可以将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应用于胎儿,对宫内胎儿进行整体成像。2. MRF具有快速、多方位、多视角、多次重复优质成像的特点,图像质量不受孕周、胎位和羊水的影响。3. MRF提供了一种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胎儿整体图像,能在一幅图像上同时捕捉胎儿的解剖和病理,半透明状态和整体表现相结合是对胎儿的一种全新显示,可以作为胎儿三维成像的一种替代方法。4. MRF对于胎儿肢体、充满液体器官的异常扩张、病理性积液以及胎儿囊性病变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多层T2WI起重要辅助诊断作用,能增强胎儿MRI的诊断信心,增加MRI诊断的可靠性,可以将其加入胎儿MRI常规扫描序列。5.采用MRF所获取的胎儿图像,生动而容易理解,有助于小儿外科医师对宫内胎儿病理解剖的整体理解,利用它可以很容易和不熟悉断层解剖的人员交流信息,有利于胎儿父母及亲属的产前咨询。也有助于放射科、产科的年轻医生以及医学生对子宫内胎儿的形态学理解。第二部分三维磁共振结肠成像技术及其在中晚孕胎儿胃肠道中的应用评估目的:探索在2D FLASH序列T1WI成像基础上胎儿3D MR结肠成像(MR colonography,MRC)的可行性,及其在评估中晚孕胎儿正常胃肠道和一些胃肠道异常MRI表现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经超声筛查后行胎儿MRI检查的97例,尸检和出生后证实胃肠道正常胎儿76例,其中中孕21例,晚孕55例,胃肠道异常胎儿21例。使用常规方案行胎儿MRI检查,包括2D FLASH T1WI成像和HASTE和true-FIST T2WI成像。采用MIP,VR和MPR技术,从2D FLASH上产生3D MRC,评价不同孕周胃肠道正常胎儿3D MRC的图像质量,分析MRI上不同孕龄胎儿正常胃肠道的位置,形状和信号变化,测量各段结肠、直肠最宽处的直径,计算其最宽径的平均值。分析胎儿胃肠道异常的MRI表现。结果:1.所得3D MRC类似出生后X线钡剂灌肠造影的图像,整体显示结肠的分布和走行,中孕和晚孕胃肠道正常胎儿均能满意成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正常表现:所有胎儿的胃位于左中上腹,总是充满着吞咽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羊水,食管和十二指肠偶尔部分显示。近段小肠主要位于左上腹,远段小肠位于右下腹,随着孕龄的增加,近段小肠T1信号逐渐降低,T2信号逐渐增高,远段小肠T1信号强度逐渐增高,T2信号强度逐渐减低。18周孕甚至可能更早,胎儿直肠就已经有T1高信号T2低信号的胎粪充盈,且整个孕期持续存在,直肠紧贴膀胱后壁,直肠陷窝位置明显低于膀胱颈。胎粪从结肠远端到近端逐渐蓄积,到25周孕(gestationalweeks, GW)左右,整个结肠可为胎粪充盈,结肠直径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增加,最宽不超过21mm,大肠平均直径最宽达16.6mm。升结肠在中孕时几乎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段在同一平面,随着妊娠进展,升结肠逐渐下降,低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水平,降结肠位置较固定,直肠乙状结肠交界段位置固定,位于中线附近,相对较高,乙状结肠走行和长度可变。到22GW时,MR上就可见到结肠袋。3.胃肠道异常表现:(1)食管闭锁1例,表现为羊水过多,上段食管扩张,胃泡极小。(2)十二指肠闭锁2例,T2WI上表现为典型的“双泡征”,3D MRC显示闭锁以远正常管径的结肠以及横结肠受压。(3)上段空肠闭锁1例为右侧腹肝脏下方见肠袢扩张,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环以T1高信号T2低信号,3D MRC显示正常大小和信号的远段肠袢,以及受压向左侧移位的结肠。(4)结肠闭锁2例,升结肠闭锁表现为扩张肠袢位于肝脏下方的右侧腹,内为胎粪样T1高信号,T2低信号。降结肠闭锁表现为扩张肠袢几乎占据整个胎儿腹部,T1、T2均为高信号,3D MRC除了显示闭锁近端扩张的肠袢以外,还显示出闭锁远端的小结肠。(5)单纯性肛门闭锁1例,表现为膀胱后方未见高信号直肠,而无闭锁近端肠道大小和信号的异常。(6)永久性泄殖腔1例,显示含有胎粪信号的直肠扩张,位置升高,而膀胱后方、骶椎前方未见直肠显示。(7)VACTERL综合征1例,空肠上段闭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近段空肠扩张,T1、T2均为高信号,同时合并乙状结肠闭锁,但其内无胎粪信号,巨大膀胱后方未见直肠显示。(8)胃肠道疝共12例,其中先天性膈疝6例,3例小肠部分或者大部分疝胸腔,3例升结肠和横结肠疝入胸腔,而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位置无异常,疝出的小肠结肠信号和大小均未见异常。2例腹裂畸形和4例脐膨出表现为部分小肠和结肠均可疝出,信号大小无异常,直肠位置固定。结论1.用于胎儿常规T1WI成像的2D FLASH序列能够产生高质量类似X线钡剂灌肠造影的胎儿3D MRC图像。2.利用胎儿羊水和胎粪作为胃肠道显影的天然对比剂,MRI具有显示中晚孕胎儿胃肠道解剖发育以及胎粪生理移行过程的能力。3. MRI上胎儿胃肠道异常表现为大小,信号和位置的异常,MRI不仅能根据扩张肠环的信号改变准确判断肠道梗阻的部位,而且还能评估闭锁远段的肠袢。直肠的形态、位置和信号异常是提示肛门直肠畸形伴直肠瘘的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处于研究初期,我们的经验有限,一些胎儿胃肠道异常的MRI表现尚未完全明确,但对于多发、复杂的胃肠道异常,胎儿MRI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对产前US进行补充。4.作为多层T1WI成像的一种辅助方法,3D MRC具有整体显示胎儿胃肠道的能力,有助于胎儿胃肠道发育的形态学评价,为胃肠道异常胎儿父母和新生儿专家以及儿外科医生提供更容易理解的胎儿肠道信息,有助于出生前的手术模拟及出生后的治疗方案设计。
范觉昕,张继斌,李伟,秦明明,刘仁坚,许建铭[10](2007)在《胃肠道肿瘤磁共振水成像的临床应用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胃肠道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胃肠道疾病患者45例(34例为胃肠道肿瘤,11例为非肿瘤性病变),依检查部位和目的不同,用不同方法将水引入胃肠道。先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再行2D HASTE序列水成像扫描。结果34例胃肠道肿瘤(胃癌6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1例,十二指肠、小肠腺癌各1例,结肠癌24例)经手术病理及内镜活检与磁共振胃肠道水成像(MRGIH)表现相符合。MRGIH诊断的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55.6%,准确率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9.5%,阴性预测值为71.4%。结论MRGIH是胃肠道肿瘤的敏感检查方法,其诊断胃肠道肿瘤的敏感度、准确率均较高。
二、磁共振水成像对36例胃肠道正常解剖的显示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水成像对36例胃肠道正常解剖的显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经腹穿刺活检在腹腔病变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研究资料 |
1.2 临床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3D-Vibe序列对肠道肿瘤临床研究与炎症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前准备 |
1.3 扫描方法 |
1.4 图像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状况 |
2.2 肠道病变MRI表现 |
2.2.1 恶性或肿瘤性病变 |
2.2.2 良性或非肿瘤性病变 |
2.3 MRI对肠道病变检查结果 |
3 讨论 |
3.1 比较几种肠道影像学检查方法 |
3.2 肠道磁共振技术 |
3.3 磁共振成像对肠道病变诊断的要点 |
(4)等渗型口服磁共振小肠对比剂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金纳米粒子(Au@BSA)的制备及活体CT成像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乏氧分子探针的构建及靶向胰腺癌CT成像的动物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目录 |
(6)空气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分析及MRI对其活动性评估应用与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肠管 |
Crohn |
病 |
MRI、CT |
影像特征及两者比较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MRI |
在评估 |
Crohn |
病活动性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对比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布的论文 致谢 |
(8)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基础扫描方案的评定及临床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肠道磁共振检查基础扫描方案的评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小肠磁共振扫描临床可行性评估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磁共振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胎儿MRI水成像及三维结肠成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胎儿MRI 水成像及三维结肠成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单层厚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重T2加权序列在胎儿MRI 中的临床应用评估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一部分照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三维磁共振结肠成像技术及其在中晚孕胎儿胃肠道中的应用评估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照片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胎儿MRI 扫描技术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产前胎儿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英文论着 |
(10)胃肠道肿瘤磁共振水成像的临床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MR检查前准备 |
1.2.1 胃磁共振水成像 |
1.2.2 小肠磁共振水成像 |
1.2.3 结肠磁共振水成像 |
1.3 MRGIH技术 |
1.4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胃肠道肿瘤MRGIH及MRI特征表现 |
2.1.1 胃部肿瘤 |
2.1.2 小肠肿瘤 |
2.1.3 结肠癌 |
2.2 胃肠道肿瘤MRGIH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 |
3 讨论 |
四、磁共振水成像对36例胃肠道正常解剖的显示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D]. 梁美娟.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2)
- [2]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 刘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3)
- [3]3D-Vibe序列对肠道肿瘤临床研究与炎症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J]. 沈海平,范宪淼,李德维,郑晓林,邹玉坚,王刚,杨沛钦.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1)
- [4]等渗型口服磁共振小肠对比剂临床研究[D]. 刘霞.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5]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D]. 史红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空气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D]. 张海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7]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分析及MRI对其活动性评估应用与临床对比研究[D]. 李红. 苏州大学, 2014(11)
- [8]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基础扫描方案的评定及临床应用探讨[D]. 庞红艳. 苏州大学, 2013(S2)
- [9]胎儿MRI水成像及三维结肠成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蔡萍.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6)
- [10]胃肠道肿瘤磁共振水成像的临床应用探讨[J]. 范觉昕,张继斌,李伟,秦明明,刘仁坚,许建铭.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5)